'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
"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兩位素不相識的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餐廳吃飯,其中一位媽媽不停的在孩子耳邊嘮叨著,一會讓寶寶多吃點肉和蔬菜,一會兒又嚴禁寶寶喝飲料而讓他多喝點湯,不一會兒又讓寶寶不能站在椅子上,不能用手拿菜,因為這樣很危險,而且沒有禮貌。一頓飯吃下來,我們能夠明顯感到這個孩子的壓抑,他選擇了我行我素,當然也逃脫不了被母親一頓責罰。

"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兩位素不相識的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餐廳吃飯,其中一位媽媽不停的在孩子耳邊嘮叨著,一會讓寶寶多吃點肉和蔬菜,一會兒又嚴禁寶寶喝飲料而讓他多喝點湯,不一會兒又讓寶寶不能站在椅子上,不能用手拿菜,因為這樣很危險,而且沒有禮貌。一頓飯吃下來,我們能夠明顯感到這個孩子的壓抑,他選擇了我行我素,當然也逃脫不了被母親一頓責罰。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另一位媽媽面對同樣年幼的孩子,沒有不停的反覆嘮叨著孩子的錯誤行為,而是親自示範讓孩子知道正確的用餐方式和禮儀應該如何。所以整個用餐期間孩子一直非常高興,而且願意主動的向媽媽學習,因為在孩子看來,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雖然兩位媽媽同樣都是用心良苦,希望孩子能夠更優秀,但是不得不說在很多時候身教遠遠勝於言傳,過多的用嘴嘮叨不如在行為上身體力行,否則便會產生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什麼?

馬克吐溫平時有空的時候喜歡去教堂聽牧師演講,這一天他顯然被牧師的演講所感動,準備在結束後進行捐款。但是10分鐘過後演講依然在進行,此時馬克吐溫稍顯煩躁,決定少捐一些錢,然而又過了10分鐘,牧師似乎並沒有停止演講的意思。當最後演講終於結束時,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都沒有捐,甚至還偷拿走了牧師盤子裡的兩元錢。

"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兩位素不相識的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餐廳吃飯,其中一位媽媽不停的在孩子耳邊嘮叨著,一會讓寶寶多吃點肉和蔬菜,一會兒又嚴禁寶寶喝飲料而讓他多喝點湯,不一會兒又讓寶寶不能站在椅子上,不能用手拿菜,因為這樣很危險,而且沒有禮貌。一頓飯吃下來,我們能夠明顯感到這個孩子的壓抑,他選擇了我行我素,當然也逃脫不了被母親一頓責罰。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另一位媽媽面對同樣年幼的孩子,沒有不停的反覆嘮叨著孩子的錯誤行為,而是親自示範讓孩子知道正確的用餐方式和禮儀應該如何。所以整個用餐期間孩子一直非常高興,而且願意主動的向媽媽學習,因為在孩子看來,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雖然兩位媽媽同樣都是用心良苦,希望孩子能夠更優秀,但是不得不說在很多時候身教遠遠勝於言傳,過多的用嘴嘮叨不如在行為上身體力行,否則便會產生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什麼?

馬克吐溫平時有空的時候喜歡去教堂聽牧師演講,這一天他顯然被牧師的演講所感動,準備在結束後進行捐款。但是10分鐘過後演講依然在進行,此時馬克吐溫稍顯煩躁,決定少捐一些錢,然而又過了10分鐘,牧師似乎並沒有停止演講的意思。當最後演講終於結束時,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都沒有捐,甚至還偷拿走了牧師盤子裡的兩元錢。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它是指人們受到外界過多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作用時間過久,使得人們本身的心理髮生變化,逐漸變得不耐煩甚至逆反。

這位牧師就是因為演講的時間太長,反而使得他原本的說服力大大減弱,從而改變了馬克吐溫原有的想法,甚至讓他產生了一些逆反心理。

對於父母來說更是如此,好的父母,話都不會太多。

心理學家將產生超限效應的逆反心理定義為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與他人的要求產生的相反的態度和行為的心理。逆反心理會經常性,反覆性的發生,有時會使你產生偏於正常思想的行為。

“嘮叨教育”容易導致超限效應

泰國有一個短片非常流行,短片中的幾位媽媽們正在學校等著接孩子,剛剛看到滿身汙泥的孩子向自己跑來時,便開始不斷的向孩子發起了嘮叨的責問,責怪孩子把自己弄得這麼髒,懷疑孩子又貪玩不幹好事。

"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兩位素不相識的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餐廳吃飯,其中一位媽媽不停的在孩子耳邊嘮叨著,一會讓寶寶多吃點肉和蔬菜,一會兒又嚴禁寶寶喝飲料而讓他多喝點湯,不一會兒又讓寶寶不能站在椅子上,不能用手拿菜,因為這樣很危險,而且沒有禮貌。一頓飯吃下來,我們能夠明顯感到這個孩子的壓抑,他選擇了我行我素,當然也逃脫不了被母親一頓責罰。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另一位媽媽面對同樣年幼的孩子,沒有不停的反覆嘮叨著孩子的錯誤行為,而是親自示範讓孩子知道正確的用餐方式和禮儀應該如何。所以整個用餐期間孩子一直非常高興,而且願意主動的向媽媽學習,因為在孩子看來,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雖然兩位媽媽同樣都是用心良苦,希望孩子能夠更優秀,但是不得不說在很多時候身教遠遠勝於言傳,過多的用嘴嘮叨不如在行為上身體力行,否則便會產生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什麼?

馬克吐溫平時有空的時候喜歡去教堂聽牧師演講,這一天他顯然被牧師的演講所感動,準備在結束後進行捐款。但是10分鐘過後演講依然在進行,此時馬克吐溫稍顯煩躁,決定少捐一些錢,然而又過了10分鐘,牧師似乎並沒有停止演講的意思。當最後演講終於結束時,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都沒有捐,甚至還偷拿走了牧師盤子裡的兩元錢。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它是指人們受到外界過多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作用時間過久,使得人們本身的心理髮生變化,逐漸變得不耐煩甚至逆反。

這位牧師就是因為演講的時間太長,反而使得他原本的說服力大大減弱,從而改變了馬克吐溫原有的想法,甚至讓他產生了一些逆反心理。

對於父母來說更是如此,好的父母,話都不會太多。

心理學家將產生超限效應的逆反心理定義為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與他人的要求產生的相反的態度和行為的心理。逆反心理會經常性,反覆性的發生,有時會使你產生偏於正常思想的行為。

“嘮叨教育”容易導致超限效應

泰國有一個短片非常流行,短片中的幾位媽媽們正在學校等著接孩子,剛剛看到滿身汙泥的孩子向自己跑來時,便開始不斷的向孩子發起了嘮叨的責問,責怪孩子把自己弄得這麼髒,懷疑孩子又貪玩不幹好事。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兩位素不相識的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餐廳吃飯,其中一位媽媽不停的在孩子耳邊嘮叨著,一會讓寶寶多吃點肉和蔬菜,一會兒又嚴禁寶寶喝飲料而讓他多喝點湯,不一會兒又讓寶寶不能站在椅子上,不能用手拿菜,因為這樣很危險,而且沒有禮貌。一頓飯吃下來,我們能夠明顯感到這個孩子的壓抑,他選擇了我行我素,當然也逃脫不了被母親一頓責罰。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另一位媽媽面對同樣年幼的孩子,沒有不停的反覆嘮叨著孩子的錯誤行為,而是親自示範讓孩子知道正確的用餐方式和禮儀應該如何。所以整個用餐期間孩子一直非常高興,而且願意主動的向媽媽學習,因為在孩子看來,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雖然兩位媽媽同樣都是用心良苦,希望孩子能夠更優秀,但是不得不說在很多時候身教遠遠勝於言傳,過多的用嘴嘮叨不如在行為上身體力行,否則便會產生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什麼?

馬克吐溫平時有空的時候喜歡去教堂聽牧師演講,這一天他顯然被牧師的演講所感動,準備在結束後進行捐款。但是10分鐘過後演講依然在進行,此時馬克吐溫稍顯煩躁,決定少捐一些錢,然而又過了10分鐘,牧師似乎並沒有停止演講的意思。當最後演講終於結束時,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都沒有捐,甚至還偷拿走了牧師盤子裡的兩元錢。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它是指人們受到外界過多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作用時間過久,使得人們本身的心理髮生變化,逐漸變得不耐煩甚至逆反。

這位牧師就是因為演講的時間太長,反而使得他原本的說服力大大減弱,從而改變了馬克吐溫原有的想法,甚至讓他產生了一些逆反心理。

對於父母來說更是如此,好的父母,話都不會太多。

心理學家將產生超限效應的逆反心理定義為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與他人的要求產生的相反的態度和行為的心理。逆反心理會經常性,反覆性的發生,有時會使你產生偏於正常思想的行為。

“嘮叨教育”容易導致超限效應

泰國有一個短片非常流行,短片中的幾位媽媽們正在學校等著接孩子,剛剛看到滿身汙泥的孩子向自己跑來時,便開始不斷的向孩子發起了嘮叨的責問,責怪孩子把自己弄得這麼髒,懷疑孩子又貪玩不幹好事。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兩位素不相識的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餐廳吃飯,其中一位媽媽不停的在孩子耳邊嘮叨著,一會讓寶寶多吃點肉和蔬菜,一會兒又嚴禁寶寶喝飲料而讓他多喝點湯,不一會兒又讓寶寶不能站在椅子上,不能用手拿菜,因為這樣很危險,而且沒有禮貌。一頓飯吃下來,我們能夠明顯感到這個孩子的壓抑,他選擇了我行我素,當然也逃脫不了被母親一頓責罰。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另一位媽媽面對同樣年幼的孩子,沒有不停的反覆嘮叨著孩子的錯誤行為,而是親自示範讓孩子知道正確的用餐方式和禮儀應該如何。所以整個用餐期間孩子一直非常高興,而且願意主動的向媽媽學習,因為在孩子看來,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雖然兩位媽媽同樣都是用心良苦,希望孩子能夠更優秀,但是不得不說在很多時候身教遠遠勝於言傳,過多的用嘴嘮叨不如在行為上身體力行,否則便會產生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什麼?

馬克吐溫平時有空的時候喜歡去教堂聽牧師演講,這一天他顯然被牧師的演講所感動,準備在結束後進行捐款。但是10分鐘過後演講依然在進行,此時馬克吐溫稍顯煩躁,決定少捐一些錢,然而又過了10分鐘,牧師似乎並沒有停止演講的意思。當最後演講終於結束時,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都沒有捐,甚至還偷拿走了牧師盤子裡的兩元錢。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它是指人們受到外界過多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作用時間過久,使得人們本身的心理髮生變化,逐漸變得不耐煩甚至逆反。

這位牧師就是因為演講的時間太長,反而使得他原本的說服力大大減弱,從而改變了馬克吐溫原有的想法,甚至讓他產生了一些逆反心理。

對於父母來說更是如此,好的父母,話都不會太多。

心理學家將產生超限效應的逆反心理定義為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與他人的要求產生的相反的態度和行為的心理。逆反心理會經常性,反覆性的發生,有時會使你產生偏於正常思想的行為。

“嘮叨教育”容易導致超限效應

泰國有一個短片非常流行,短片中的幾位媽媽們正在學校等著接孩子,剛剛看到滿身汙泥的孩子向自己跑來時,便開始不斷的向孩子發起了嘮叨的責問,責怪孩子把自己弄得這麼髒,懷疑孩子又貪玩不幹好事。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在不斷的嘮叨聲中,學校的大屏幕上開始放出了小視頻,視頻中媽媽們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在幫助不小心摔倒在泥巴里的園丁爺爺推車,收拾花盆,終於明白了孩子們為什麼身上會這麼髒。這一刻幾乎所有的媽媽都開始後悔剛才的行為,有的還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1、嘮叨是一種畸形的愛。父母之所以會嘮叨,是因為他們希望通過嘮叨能讓孩子變得更好。他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習慣性的對孩子進行著各種說教,但由於孩子年齡太小,其實對語言並沒有太多的認識。與其過多的嘮叨,父母不如用自己的行為感染孩子,這樣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兩位素不相識的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餐廳吃飯,其中一位媽媽不停的在孩子耳邊嘮叨著,一會讓寶寶多吃點肉和蔬菜,一會兒又嚴禁寶寶喝飲料而讓他多喝點湯,不一會兒又讓寶寶不能站在椅子上,不能用手拿菜,因為這樣很危險,而且沒有禮貌。一頓飯吃下來,我們能夠明顯感到這個孩子的壓抑,他選擇了我行我素,當然也逃脫不了被母親一頓責罰。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另一位媽媽面對同樣年幼的孩子,沒有不停的反覆嘮叨著孩子的錯誤行為,而是親自示範讓孩子知道正確的用餐方式和禮儀應該如何。所以整個用餐期間孩子一直非常高興,而且願意主動的向媽媽學習,因為在孩子看來,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雖然兩位媽媽同樣都是用心良苦,希望孩子能夠更優秀,但是不得不說在很多時候身教遠遠勝於言傳,過多的用嘴嘮叨不如在行為上身體力行,否則便會產生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什麼?

馬克吐溫平時有空的時候喜歡去教堂聽牧師演講,這一天他顯然被牧師的演講所感動,準備在結束後進行捐款。但是10分鐘過後演講依然在進行,此時馬克吐溫稍顯煩躁,決定少捐一些錢,然而又過了10分鐘,牧師似乎並沒有停止演講的意思。當最後演講終於結束時,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都沒有捐,甚至還偷拿走了牧師盤子裡的兩元錢。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它是指人們受到外界過多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作用時間過久,使得人們本身的心理髮生變化,逐漸變得不耐煩甚至逆反。

這位牧師就是因為演講的時間太長,反而使得他原本的說服力大大減弱,從而改變了馬克吐溫原有的想法,甚至讓他產生了一些逆反心理。

對於父母來說更是如此,好的父母,話都不會太多。

心理學家將產生超限效應的逆反心理定義為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與他人的要求產生的相反的態度和行為的心理。逆反心理會經常性,反覆性的發生,有時會使你產生偏於正常思想的行為。

“嘮叨教育”容易導致超限效應

泰國有一個短片非常流行,短片中的幾位媽媽們正在學校等著接孩子,剛剛看到滿身汙泥的孩子向自己跑來時,便開始不斷的向孩子發起了嘮叨的責問,責怪孩子把自己弄得這麼髒,懷疑孩子又貪玩不幹好事。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在不斷的嘮叨聲中,學校的大屏幕上開始放出了小視頻,視頻中媽媽們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在幫助不小心摔倒在泥巴里的園丁爺爺推車,收拾花盆,終於明白了孩子們為什麼身上會這麼髒。這一刻幾乎所有的媽媽都開始後悔剛才的行為,有的還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1、嘮叨是一種畸形的愛。父母之所以會嘮叨,是因為他們希望通過嘮叨能讓孩子變得更好。他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習慣性的對孩子進行著各種說教,但由於孩子年齡太小,其實對語言並沒有太多的認識。與其過多的嘮叨,父母不如用自己的行為感染孩子,這樣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2、父母對孩子過分關愛。無論孩子長到多大,父母依然採取小時候的包辦政策,對他們進行體貼細微的照顧。即便孩子想要去嘗試,但是在父母眼裡卻依然不願放手,他們還在重複著早已習慣的嘮叨行為,用自己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言語說教。

"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兩位素不相識的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餐廳吃飯,其中一位媽媽不停的在孩子耳邊嘮叨著,一會讓寶寶多吃點肉和蔬菜,一會兒又嚴禁寶寶喝飲料而讓他多喝點湯,不一會兒又讓寶寶不能站在椅子上,不能用手拿菜,因為這樣很危險,而且沒有禮貌。一頓飯吃下來,我們能夠明顯感到這個孩子的壓抑,他選擇了我行我素,當然也逃脫不了被母親一頓責罰。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另一位媽媽面對同樣年幼的孩子,沒有不停的反覆嘮叨著孩子的錯誤行為,而是親自示範讓孩子知道正確的用餐方式和禮儀應該如何。所以整個用餐期間孩子一直非常高興,而且願意主動的向媽媽學習,因為在孩子看來,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雖然兩位媽媽同樣都是用心良苦,希望孩子能夠更優秀,但是不得不說在很多時候身教遠遠勝於言傳,過多的用嘴嘮叨不如在行為上身體力行,否則便會產生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什麼?

馬克吐溫平時有空的時候喜歡去教堂聽牧師演講,這一天他顯然被牧師的演講所感動,準備在結束後進行捐款。但是10分鐘過後演講依然在進行,此時馬克吐溫稍顯煩躁,決定少捐一些錢,然而又過了10分鐘,牧師似乎並沒有停止演講的意思。當最後演講終於結束時,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都沒有捐,甚至還偷拿走了牧師盤子裡的兩元錢。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它是指人們受到外界過多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作用時間過久,使得人們本身的心理髮生變化,逐漸變得不耐煩甚至逆反。

這位牧師就是因為演講的時間太長,反而使得他原本的說服力大大減弱,從而改變了馬克吐溫原有的想法,甚至讓他產生了一些逆反心理。

對於父母來說更是如此,好的父母,話都不會太多。

心理學家將產生超限效應的逆反心理定義為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與他人的要求產生的相反的態度和行為的心理。逆反心理會經常性,反覆性的發生,有時會使你產生偏於正常思想的行為。

“嘮叨教育”容易導致超限效應

泰國有一個短片非常流行,短片中的幾位媽媽們正在學校等著接孩子,剛剛看到滿身汙泥的孩子向自己跑來時,便開始不斷的向孩子發起了嘮叨的責問,責怪孩子把自己弄得這麼髒,懷疑孩子又貪玩不幹好事。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在不斷的嘮叨聲中,學校的大屏幕上開始放出了小視頻,視頻中媽媽們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在幫助不小心摔倒在泥巴里的園丁爺爺推車,收拾花盆,終於明白了孩子們為什麼身上會這麼髒。這一刻幾乎所有的媽媽都開始後悔剛才的行為,有的還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1、嘮叨是一種畸形的愛。父母之所以會嘮叨,是因為他們希望通過嘮叨能讓孩子變得更好。他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習慣性的對孩子進行著各種說教,但由於孩子年齡太小,其實對語言並沒有太多的認識。與其過多的嘮叨,父母不如用自己的行為感染孩子,這樣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2、父母對孩子過分關愛。無論孩子長到多大,父母依然採取小時候的包辦政策,對他們進行體貼細微的照顧。即便孩子想要去嘗試,但是在父母眼裡卻依然不願放手,他們還在重複著早已習慣的嘮叨行為,用自己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言語說教。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3、父母本身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會對孩子有過多的期望給予孩子,給予孩子他們不足以承受的壓力。這些父母由於種種原因自己的夢想無法實現,便會在有了孩子之後轉介到他們的身上,當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發展時,父母便會不斷的繼續要求孩子,在他們耳邊無休止的嘮叨,在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超限效應造成的長期後果

"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兩位素不相識的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餐廳吃飯,其中一位媽媽不停的在孩子耳邊嘮叨著,一會讓寶寶多吃點肉和蔬菜,一會兒又嚴禁寶寶喝飲料而讓他多喝點湯,不一會兒又讓寶寶不能站在椅子上,不能用手拿菜,因為這樣很危險,而且沒有禮貌。一頓飯吃下來,我們能夠明顯感到這個孩子的壓抑,他選擇了我行我素,當然也逃脫不了被母親一頓責罰。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另一位媽媽面對同樣年幼的孩子,沒有不停的反覆嘮叨著孩子的錯誤行為,而是親自示範讓孩子知道正確的用餐方式和禮儀應該如何。所以整個用餐期間孩子一直非常高興,而且願意主動的向媽媽學習,因為在孩子看來,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雖然兩位媽媽同樣都是用心良苦,希望孩子能夠更優秀,但是不得不說在很多時候身教遠遠勝於言傳,過多的用嘴嘮叨不如在行為上身體力行,否則便會產生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什麼?

馬克吐溫平時有空的時候喜歡去教堂聽牧師演講,這一天他顯然被牧師的演講所感動,準備在結束後進行捐款。但是10分鐘過後演講依然在進行,此時馬克吐溫稍顯煩躁,決定少捐一些錢,然而又過了10分鐘,牧師似乎並沒有停止演講的意思。當最後演講終於結束時,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都沒有捐,甚至還偷拿走了牧師盤子裡的兩元錢。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它是指人們受到外界過多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作用時間過久,使得人們本身的心理髮生變化,逐漸變得不耐煩甚至逆反。

這位牧師就是因為演講的時間太長,反而使得他原本的說服力大大減弱,從而改變了馬克吐溫原有的想法,甚至讓他產生了一些逆反心理。

對於父母來說更是如此,好的父母,話都不會太多。

心理學家將產生超限效應的逆反心理定義為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與他人的要求產生的相反的態度和行為的心理。逆反心理會經常性,反覆性的發生,有時會使你產生偏於正常思想的行為。

“嘮叨教育”容易導致超限效應

泰國有一個短片非常流行,短片中的幾位媽媽們正在學校等著接孩子,剛剛看到滿身汙泥的孩子向自己跑來時,便開始不斷的向孩子發起了嘮叨的責問,責怪孩子把自己弄得這麼髒,懷疑孩子又貪玩不幹好事。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在不斷的嘮叨聲中,學校的大屏幕上開始放出了小視頻,視頻中媽媽們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在幫助不小心摔倒在泥巴里的園丁爺爺推車,收拾花盆,終於明白了孩子們為什麼身上會這麼髒。這一刻幾乎所有的媽媽都開始後悔剛才的行為,有的還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1、嘮叨是一種畸形的愛。父母之所以會嘮叨,是因為他們希望通過嘮叨能讓孩子變得更好。他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習慣性的對孩子進行著各種說教,但由於孩子年齡太小,其實對語言並沒有太多的認識。與其過多的嘮叨,父母不如用自己的行為感染孩子,這樣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2、父母對孩子過分關愛。無論孩子長到多大,父母依然採取小時候的包辦政策,對他們進行體貼細微的照顧。即便孩子想要去嘗試,但是在父母眼裡卻依然不願放手,他們還在重複著早已習慣的嘮叨行為,用自己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言語說教。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3、父母本身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會對孩子有過多的期望給予孩子,給予孩子他們不足以承受的壓力。這些父母由於種種原因自己的夢想無法實現,便會在有了孩子之後轉介到他們的身上,當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發展時,父母便會不斷的繼續要求孩子,在他們耳邊無休止的嘮叨,在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超限效應造成的長期後果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1、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品,不懂得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他們總是在孩子想要表達意見的時候打斷他們,進而對孩子的不斷灌輸自己腦海中的原則,希望孩子能夠聽話,能夠進步。但是他們不會知道,過多的嘮叨只會讓孩子想要急於擺脫,並且失去孩子對他們的信任。

2、超限效應會讓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變得生疏。人與人之間需要靠語言去交流,而父母的嘮叨會讓子女產生逆反心理,在生活中往往帶有負面情緒。所以使得孩子們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自然雙方之間的瞭解也會越來越弱,時間一長必然會損害親子關係的發展。

3、面對孩子出現的某些問題,父母沒有能力去解決。喜愛嘮叨的父母往往在很多事情上沒有固有的原則底線,當孩子有進步時他們不懂得應該如何正確的激勵孩子繼續前進,當孩子們出現問題時他們也捨不得進行應有的懲罰。對於這類父母而言,他們只會不停的嘮叨以發洩心中的情緒,但是長時間如此必然會讓孩子厭煩。

我們該如何避免超限效應?

"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兩位素不相識的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餐廳吃飯,其中一位媽媽不停的在孩子耳邊嘮叨著,一會讓寶寶多吃點肉和蔬菜,一會兒又嚴禁寶寶喝飲料而讓他多喝點湯,不一會兒又讓寶寶不能站在椅子上,不能用手拿菜,因為這樣很危險,而且沒有禮貌。一頓飯吃下來,我們能夠明顯感到這個孩子的壓抑,他選擇了我行我素,當然也逃脫不了被母親一頓責罰。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另一位媽媽面對同樣年幼的孩子,沒有不停的反覆嘮叨著孩子的錯誤行為,而是親自示範讓孩子知道正確的用餐方式和禮儀應該如何。所以整個用餐期間孩子一直非常高興,而且願意主動的向媽媽學習,因為在孩子看來,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雖然兩位媽媽同樣都是用心良苦,希望孩子能夠更優秀,但是不得不說在很多時候身教遠遠勝於言傳,過多的用嘴嘮叨不如在行為上身體力行,否則便會產生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什麼?

馬克吐溫平時有空的時候喜歡去教堂聽牧師演講,這一天他顯然被牧師的演講所感動,準備在結束後進行捐款。但是10分鐘過後演講依然在進行,此時馬克吐溫稍顯煩躁,決定少捐一些錢,然而又過了10分鐘,牧師似乎並沒有停止演講的意思。當最後演講終於結束時,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都沒有捐,甚至還偷拿走了牧師盤子裡的兩元錢。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它是指人們受到外界過多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作用時間過久,使得人們本身的心理髮生變化,逐漸變得不耐煩甚至逆反。

這位牧師就是因為演講的時間太長,反而使得他原本的說服力大大減弱,從而改變了馬克吐溫原有的想法,甚至讓他產生了一些逆反心理。

對於父母來說更是如此,好的父母,話都不會太多。

心理學家將產生超限效應的逆反心理定義為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與他人的要求產生的相反的態度和行為的心理。逆反心理會經常性,反覆性的發生,有時會使你產生偏於正常思想的行為。

“嘮叨教育”容易導致超限效應

泰國有一個短片非常流行,短片中的幾位媽媽們正在學校等著接孩子,剛剛看到滿身汙泥的孩子向自己跑來時,便開始不斷的向孩子發起了嘮叨的責問,責怪孩子把自己弄得這麼髒,懷疑孩子又貪玩不幹好事。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在不斷的嘮叨聲中,學校的大屏幕上開始放出了小視頻,視頻中媽媽們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在幫助不小心摔倒在泥巴里的園丁爺爺推車,收拾花盆,終於明白了孩子們為什麼身上會這麼髒。這一刻幾乎所有的媽媽都開始後悔剛才的行為,有的還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1、嘮叨是一種畸形的愛。父母之所以會嘮叨,是因為他們希望通過嘮叨能讓孩子變得更好。他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習慣性的對孩子進行著各種說教,但由於孩子年齡太小,其實對語言並沒有太多的認識。與其過多的嘮叨,父母不如用自己的行為感染孩子,這樣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2、父母對孩子過分關愛。無論孩子長到多大,父母依然採取小時候的包辦政策,對他們進行體貼細微的照顧。即便孩子想要去嘗試,但是在父母眼裡卻依然不願放手,他們還在重複著早已習慣的嘮叨行為,用自己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言語說教。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3、父母本身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會對孩子有過多的期望給予孩子,給予孩子他們不足以承受的壓力。這些父母由於種種原因自己的夢想無法實現,便會在有了孩子之後轉介到他們的身上,當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發展時,父母便會不斷的繼續要求孩子,在他們耳邊無休止的嘮叨,在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超限效應造成的長期後果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1、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品,不懂得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他們總是在孩子想要表達意見的時候打斷他們,進而對孩子的不斷灌輸自己腦海中的原則,希望孩子能夠聽話,能夠進步。但是他們不會知道,過多的嘮叨只會讓孩子想要急於擺脫,並且失去孩子對他們的信任。

2、超限效應會讓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變得生疏。人與人之間需要靠語言去交流,而父母的嘮叨會讓子女產生逆反心理,在生活中往往帶有負面情緒。所以使得孩子們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自然雙方之間的瞭解也會越來越弱,時間一長必然會損害親子關係的發展。

3、面對孩子出現的某些問題,父母沒有能力去解決。喜愛嘮叨的父母往往在很多事情上沒有固有的原則底線,當孩子有進步時他們不懂得應該如何正確的激勵孩子繼續前進,當孩子們出現問題時他們也捨不得進行應有的懲罰。對於這類父母而言,他們只會不停的嘮叨以發洩心中的情緒,但是長時間如此必然會讓孩子厭煩。

我們該如何避免超限效應?

心理學揭祕: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說了很多次孩子也不聽?

在日常生活中,連我們自己都受不了別人的嘮叨,更何況是孩子呢?如果換成以下方式,會讓孩子更聽得進去你想表達的東西。

1、對於孩子的要求,應該在他們能夠理解的範圍內,儘量簡單明瞭。很多父母自身對孩子下達的指令就模稜兩可,完全沒有突出重點,這必然讓孩子一頭霧水,不知道應該怎樣去執行。父母應該減少嘮叨,給予孩子指明清晰的發展目標,這樣孩子才會有明顯的進步。

2、對於事實的描述要客觀真實,不能帶有任何的情緒化語言。當孩子某些事情做的不好時,父母應該壓抑自己的情緒,客觀的就事論事,用中性的詞語去解讀事情的本身。同時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樣才能有效的激勵孩子去更努力的向目標前進。

3、無論對孩子進行批評還是表揚,都應該抓住重點,有具體的內容。批評孩子要切中要害,這樣才能讓孩子儘可能的心服口服,從而願意改正;表揚孩子則應該具體化,不要使用籠統性的詞語,而是具體到某一件事情,這樣孩子才能知道自己哪一方面做得好,從而更努力的讓自己更優秀。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