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時期的樂亭

作者:李秀春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今日頭條號:樂亭故鄉人

題圖攝影:小編拍攝於樂亭縣博物館

作者:李秀春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今日頭條號:樂亭故鄉人

題圖攝影:小編拍攝於樂亭縣博物館

史前時期的樂亭

史前時期的樂亭

史前時期的樂亭

史前時期的樂亭

考古學上的史前時期是指文字未出現前的人類歷史,主要研究的是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我們利用本地區的考古發現,參考考古學的知識,綜合地質學、古動物學、古植物學、古人類學、氣象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初探關於史前時期樂亭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徵以及早期人類活動狀況。

地形地貌的形成與氣候變遷

今天樂亭縣所處地理位置的狀況,隨著地質和地理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史料記載:大約在距今167萬年?145萬年前,發生了一次強烈的新構造運動,使秦嶺以北地區開始強烈斷壟、斷陷,並使黃河現代格局誕生。受新構造影響,在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海水越過浙閩隆起帶進入北黃海,淹沒了原屬內陸的渤海盆地,而成為渤海。這些資料證明了至少在早更新世後期,渤海地區及其附近的地形、地貌已具雛形。只是後來的多次氣候變動,發生了相應的海侵海退,使得渤海海岸線發生變遷,也曾數度使海成陸。渤海地區及其周圍的地形,距今70萬年來,基本沒有多大改變,但地貌類型在不斷地塑造,海岸線隨氣候變化而變遷。今天的渤海西岸平原基本都是海積沖積平原,其土地先是全新世海侵在水面下形成的基本地貌,然後又經河流泥沙局部淤積改造,整個地勢平坦低窪,海平面多在4米以下(後附地質年代表)。

樂亭地理位置處渤海西岸,其地形、地貌的形成與環渤海地區地形、地貌的形成是一脈相承的。其土地先是全新世海侵在水面下形成的海積沖積平原,然後又經河流?主要是灤河?泥沙局部淤積改造,使得整個地勢平坦低窪。於樂亭境內入海的灤河又被稱為樂亭的母親河,歷史上灤河多次氾濫、改道,其攜帶的巨量泥沙沉積到灤河所流經的地帶,造成了一片廣袤的土地。同時也使得海岸不斷向海中擴展,陸地扇邊不斷加長,終於形成了今天長長的海岸線。

出土動物化石反映出當時這裡的氣候狀況。在樂亭縣姜各莊老杜莊曾出土過一件披毛犀上顎骨化石,披毛犀是華北第四紀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群中典型的一種。另外,樂亭縣祥雲島林場也曾出土過一件長84釐米的四不象鹿角化石,年代基本屬同一時期。這一時期距今約4萬年~1.2萬年,屬舊石器晚期。從動物群的特徵看,此時這裡的氣候是比較寒冷和潮溼的,反應出一種屬溫帶性質的疏林草原環境。古氣候總趨勢是由溫暖、溼潤走向寒冷乾燥,期間曾有多次溫溼、乾冷的交替。氣溫升高海面也會抬升,反之則下降。更新世是地球上氣候劇烈變化的時代。北半球出現過幾次大規模冰川活動。冰川的進、退,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溫暖的間冰期的多次交替,並導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氣候帶的轉移和動、植物的遷徙和滅絕。

人類活動的出現

樂亭境內目前尚未發現人類在舊石器時期遺留下來的文化遺存,原因大概有三:早期人類生產工具多為石器,近山地區採集石器較為便利;隨氣溫的漸趨乾冷,降水量減少,大的河流如灤河,搬運能力減弱,從出山至入海段,很難找到大塊的礫石,因此依靠河灘、河床上礫石作為石器工具來源受到限制;樂亭沿海,對於適應內陸生活環境的原始先民來講,屬於邊緣偏僻地區。

大約距今1.2萬年左右,更新世結束,全新世開始,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人類由以採集和漁獵為主的“攫取性經濟”向以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為主的“生產性經濟”轉化。這標誌著人類和自然界的關係由被動適應環境轉變為利用和改造環境。距今5000?6000年前,一支原始部落在首領的帶領下,遷徙到樂亭境內,成為樂亭境內最早的先民。他們在這裡開疆拓土,開闢了樂亭歷史的新紀元。能證實有人類在樂亭活動的最早的兩處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是:馬頭營鎮黃坨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閻各莊鎮小石莊新石器時代遺址。

黃坨遺址位於黃坨村西南150米處,東距冷大路1.5公里,該遺址原為一高出地表0.30?5.00米的黃土臺地。上世紀70年代,因老百姓拉沙取土和部隊在此建雷達陣地,遺址遭到了嚴重破壞,現高出地表0.20~3.00米。在東部斷壁處暴露有兩個灰坑,均為桶狀,底為鍋底型。經考古發掘,還清理出一些細石器、部分殘石器(如石磨棒、石鏟等,均為磨製)以及陶器碎片等。黃坨遺址是在我縣首次發現的一處較重要的古文化遺址,從採集的陶器標本看,可分早晚兩期。早期以泥質紅陶為主,沙質紅陶和沙質灰陶次之,泥質灰陶器最少。能看出器形的主要有罐、甕和缽。其特徵與平行材料紅山文化(距今5000年?6000年)的性質相近,年代暫定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紅山文化時期。晚期因破壞嚴重,採集遺物較少,從陶器特徵看,其文化性質與夏家店下層文化相近,年代應暫定為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

小石莊遺址位於閻各莊鎮小石莊村西50米處,東距冷大路300米。遺址中部有一南北向人工“石碑新河”通過。暴露的遺物有殘石斧等少量石器,從河坡斷壁處還發現有少許陶片。從採集到的陶器殘片及器型特點分析,其文化性質與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7000年以前)類型相近。暫定為仰韶文化時期。另外,在該遺址處還採集到一些戰國、漢及遼、金、元時期的遺物,可見人類在這裡連續不斷地繁衍生息。

社會與生產力狀況

樂亭地處燕山南麓,正是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地帶,這個地區的文化性質既有北方文化的因素,又有中原文化的特徵,也有一定的自己的文化特色。從黃坨、小石莊兩處遺址的出土文物分析,可以看到當時社會及其生產力狀況。

在黃坨遺址中出土有一件殘石磨棒,印證了當時農業經濟的生產狀況。石磨是用來加工粟、黍等農作物的。新石器時代是以農業、家畜飼養業和磨製石器的生產為主要標誌的。仰韶文化時期,種植粟、黍一類耐旱作物為主的農業經濟已比較發達。有了初級園藝,種植蔬菜。這些農業經濟反映了當時他們已有一定的氣候,地形,土壤知識。農業的發展,促使陶器得到發展並廣泛應用。小石莊出土的陶器(陶罐、陶缽等作為蒸煮和存放食物的器皿),也證實當時製陶技術的發展,生產力的水平。

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在現在樂亭這塊土地上,在並不優越的自然條件下,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