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北漂,雷軍花52億買房1.5W一平,我一個月租金1.5W

他不是馬化騰、馬雲、丁磊,他是雷軍!親自指導員工寫代碼的雷老闆。

在上市一週年的今天,小米不僅沒有兌現“讓上市首日買入小米集團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的諾言,甚至還讓他們虧了一半。

過去的整整一年,小米的股價已經從上市初的22.2港元/股的高位一路跌到了如今的9港元/股,相比17元的發行價跌幅達40%以上。對應公司市值為1637億港幣,不到300億美元(2019年7月9日收盤數據),與雷軍上市前喊出的“千億美元市值”相去甚遠。

這期間,小米以11.75億港元的資金頻繁進行了21次股份回購,卻依舊無法挽回股價下跌的頹勢。


同樣是北漂,雷軍花52億買房1.5W一平,我一個月租金1.5W

小米集團一年來股價日線走勢

小米股價的下跌固然受到全球股市整體萎靡不振的影響,但仔細分析,小米自身要解決的問題顯然更多。

尷尬的定位——“互聯網公司”還是“硬件公司”

如果說全球經濟和資本市場的低迷,是導致小米股價腰斬的客觀因素的話,那麼小米上市之初的定位和估值過高則是導致其上市後股價腰斬則的主觀因素。

一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都不缺吹泡沫的公司,但小米的業績在上市後的確是增長卓越。2018年全年,小米營收1749.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6%;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經調整利潤85.5億元,同比增長59.5%。今年第一季度,小米營收438億元,同比增長27.2%,經調整利潤21億元,同比增長22.4%。營收利潤雙增,均超出市場預期。

可是從小米的股價來看,資本市場明顯並沒有買賬。

為什麼會有這種 “業務上漲VS市值下跌”的結果?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小米在上市前所引發的爭論——到底小米是不是互聯網公司?

此前,雷軍一直執拗地將小米定義為一家“互聯網公司”,而不是手機公司。

瞭解小米的人都知道,小米的出生和成長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網絡的力量,小米的營銷甚至成為互聯網營銷的經典案例。從這個角度來說,小米更應該像是國內如阿里巴巴、騰訊,國外如Facebook、Amazon一樣。

但我們也知道,小米並未成為真正的互聯網公司。在過去幾年裡內,小米的互聯網業務的收入從來沒有超過總營收的10%。

根據小米集團發佈的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互聯網業務收入則佔總收入的9.8%,但依舊沒有突破10%。此前三年小米互聯網營收佔比分別為4.9%、9.6%以及8.6%。

相比之下,智能手機業務的收入在今年一季度佔總收入的比重為61.6%,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收入佔比則約為27.5%。


同樣是北漂,雷軍花52億買房1.5W一平,我一個月租金1.5W

小米集團2019年一季度財報


從手機等智能硬件的收入佔比來看,小米天然帶有硬件企業的屬性,比如像蘋果,像三星,像華為以及諾基亞,但與其說他們是硬件企業,倒不如說是有著硬件研發製造能力的科技企業。他們擁有不少的重資產,在很大程度上也屬於“實業”,屬於製造業的一部分。

而小米尷尬的地方就在於,它並沒有自己核心的硬件研發能力,硬件的發明和製造與其自身並沒有多大的關係,更多的是使用別人的技術。

而從小米的研發投入來看這一點則更直觀,2018年財報顯示,小米只拿出了58億元進行研發,這一數字只佔小米1749.2億元年營收的3.32%,遠低於華為、百度、阿里、騰訊、蘋果這些小米在招股書中號稱對標的企業。


同樣是北漂,雷軍花52億買房1.5W一平,我一個月租金1.5W


因此,雖然小米出生於互聯網,但它卻無法抹掉自己硬件公司的本質。而即便硬件企業的本質如此明顯,相比起華為、蘋果等競爭對手,小米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當技術都無法獨立時,又談何提高身價,這在未來的競爭中只會使公司越來越艱難。

也正是因為如此尷尬的處境,業內對小米的估值曾出現過最高2000億美元,以及最低400億美元左右的估值差,而大部分機構給出的樂觀估值則是在500—600億美元左右,最終小米上市時確定的估值為550億美元。

如今,小米集團的最新市值已不足300億美元。

根據中金預測,到2020年小米集團的市盈率約為15.6倍,低於一些知名互聯網企業的平均估值水平(見下圖),低於港股互聯網公司平均30倍左右的市盈率,與聯想集團估值相接近。


同樣是北漂,雷軍花52億買房1.5W一平,我一個月租金1.5W


因此,小米市值的現狀雖然受到全球經濟萎靡的影響,但更多的是,資本市場還是把小米看成一家硬件企業,而非互聯網公司,這和小米自己的定義截然不同。

智能手機業務達到天花板,新的增長點在哪兒

上述內容是從股市和估值的角度來分析了小米股價跌至低點的原因,那麼小米實際的業績表現則是影響其股價走勢的核心。而如今隨著小米的估值已經逐漸迴歸合理區間,這一因素將顯得更加重要。

上文可以看出,小米依然十分依賴智能手機業務,但如今全球手機商場都面臨紅利耗盡之後的增長乏力。以2016年三季度算起,增長率由最高的近9%下滑到了2018年四季度的0.13%。

而根據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小米集團2019年Q1全球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了6.3%,國內出貨量同比下滑了3%。

其次,小米在國內市場份額也在持續下滑。根據此前Canaly公佈的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華為手機以34%的市場份額高居第一,其次是OPPO、VIVO分居二三位,而小米的市場份額僅有11.9%,同比下降了13%。

小米顯然需要儘快尋找到下一個增長點,以滿足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的期待。

因此,在手機業務逐漸到達天花板的同時,雷軍在今年1月將紅米REedmi從小米獨立,重新規劃手機業務,並開始在IoT尋找新的新增長機會。

而該市場目前前景廣闊。依據艾瑞諮詢的報告,全球消費級IoT硬件銷售額由2015年的3063億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4859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6%,預計到2022年將達到15502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6.1%。

同時,小米的年報顯示, 2018 年小米的 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的收入增長率為 86.9%。其中,智能電視和筆記本的收入增長率為 118.4%——當然,二者之中更為亮眼的則是小米的電視業務,2018 年,小米的全球電視出貨量為 840 萬部,同比增加了 225.5%。

因此,雖然小米的IoT板塊規模仍然無法與其手機業務相比,但從增長率的角度,小米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成為拉動小米整體業務增長率的關鍵。

儘管如此,小米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也並非高枕無憂。例如在可穿戴設備方面,華為正在以年三位數的同比高速增長率迅速逼近小米,同樣,隨著今年華為進入大家電領域,也勢必會在未來給小米造成壓力。


同樣是北漂,雷軍花52億買房1.5W一平,我一個月租金1.5W

值得所有小米家族慶幸的是,雷老闆很努力甚至親自自拍宣傳小米CC9,用了整整9年的時間,終於斥資52億,買下小米科技園!

同樣是北漂,雷軍花52億買房1.5W一平,我一個月租金1.5W


總結

綜上所述,小米上市一年股價腰斬的原因,與其對自身的定位以及上市初過高的估值有關,至於未來是否向好,還要看小米手機戰略將如何調整,以及增長能否持續,至於另外一個增長引擎AIoT也是如此,尤其是面對競爭對手的追趕,如何保持核心競爭力也是關鍵。

本頁面內容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僅供您參考與學習觀摩,您應自主投資決策,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與損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