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品性,用這四個字就能概括

老子 道德經 宇宙 大禹 趙尚志 左權 光明微教育 2019-07-06

上一期我們講了《道長得什麼樣》,那麼,“道長得什麼樣”呢?用老子自己的話說,“道”長得“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

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

恍恍惚惚、朦朦朧朧、迷迷離離,混混沌沌;

無形無相、無聲無味、無光無色、無影無蹤;

無前無後,無頭無尾、無邊無際,無始無終……

本期接下來講道的品性。道的品性,可以概括為四個字:無我無私。

《道德經》第二章這樣寫道: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告訴人們:道創造、化育了天地萬物,生生不息,從不推辭。生養萬物而不佔為己有,培育萬物而不自恃其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誇耀——這就是道的無我無私的偉大。

道的品性,用這四個字就能概括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宇宙間不計其數的星體,為何既不胡亂飛散而去,消失得無影無蹤?也不互相碾壓撞擊,擠得粉碎,而是沿著固定的軌道井然有序地運行?原來,是因為有一種特殊的物質彌散在各個星體之間,它託舉著、牽繫著、框定著、制衡著數不盡的星體。

這種物質無形無相,無光無色,無影無聲,呈虛空狀態,在宇宙間以一種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特徵和虛空的狀態存在著。它能貫穿所有物質,無所不在,又無所不能。這種客觀存在的物質,為暗物質。

道的品性,用這四個字就能概括

道的作用如同暗物質一般,它創生了一切,孕育了一切,制衡了一切,但自己從不自以為是、自我炫耀,而是以一種惚兮恍兮的狀態默默存在著——這是何其偉大的品性。

正是這種無私,成就了道的永恆。

在《道德經》第七章,老子這樣寫道: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所作所為沒有私心,不為自己)。

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把個人得失放在後邊)而身先,

外其身(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最終客觀上成就了自己)。

老子在這一章進一步告訴我們:“天”如此恆常,“地”如此久遠。天地之所以能恆常且久遠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沒有任何私心、不為自己。無我無私的利益眾生,故能長久存在。

天地都在呈現道的特徵特性,得道的聖人也是法天則地,向天地看齊學習。

所以得道的聖人,做事情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置個人得失、譭譽、生死於度外。無我無私,心心繫念天下蒼生,自然能利益後代子子孫孫。

正因為沒有任何私心,德澤萬代,其生命自然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道無我無私,因此而永恆。

人也一樣。私心重了,境界就小了,公心大了,天地就寬了。

道的品性,用這四個字就能概括

古往今來,正反兩方面的事例不勝枚舉。

聖人效法天地,無我無私,同樣可與日月同輝,英名永垂後世。因為一個德行充滿的人,其境界“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王陽明語)。

從心繫天下蒼生、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從婦孺皆知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膾炙人口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這些與老子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可謂異曲同工,無數古聖先賢胸懷天下,先憂後樂,最終也成就了自己的理想與英名。

到了中國近現代,當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難關頭,更有無數先輩視死如歸、寧死不屈,面對侵略者的屠刀,用血肉之軀築起新的長城,人人抱定必死之心。

成千上萬的英雄們,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奮勇前進,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義,彰顯出中華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充分展現了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道的品性,用這四個字就能概括

近代以後,面對強敵的一次次入侵,中華民族沒有屈服,而是不斷集結起隊伍,前仆後繼,頑強抗爭,誓與侵略者血戰到底,奏響了無數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譜寫了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湧現出楊靖宇、趙尚志、左權等一批抗日英烈和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等眾多英雄群體。

這些“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英雄們,為了國家民族,捨生忘死,無我無私,心心繫念天下蒼生,正因為沒有任何私心,德澤萬代,其生命自然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著名詩人臧克家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有的人》,讚譽的就是具有無我無私的精神的人: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道的品性,用這四個字就能概括

一個離奇的夢、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卻成就了不朽的《道德經》

統籌/靳曉燕

編輯/邢妍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