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創造的傈僳族文字是我國最後一種經認定由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文字明顯受到漢字形體影響,但他本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只是借用了漢字的一些軀殼,而且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傈僳文是音節文字。直到建國以後,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對它作了評價,並就其有關問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後,指出“這是一種音節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從此,便將它通稱為“傈僳音節文字”。實際上哇忍波創造的音節文字是原始文字的萌芽,是個人構思的產物,加之受當時歷史與環境的侷限,不可能十分完善,因此決定了它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它的結構還不夠成熟、筆劃較為繁瑣,在書寫和印刷上也很不方便,所以很難推廣使用。不過這也很正常,現在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來完善的,以前的篆字也是很繁瑣的,現代人多半看不懂。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創造的傈僳族文字是我國最後一種經認定由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文字明顯受到漢字形體影響,但他本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只是借用了漢字的一些軀殼,而且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傈僳文是音節文字。直到建國以後,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對它作了評價,並就其有關問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後,指出“這是一種音節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從此,便將它通稱為“傈僳音節文字”。實際上哇忍波創造的音節文字是原始文字的萌芽,是個人構思的產物,加之受當時歷史與環境的侷限,不可能十分完善,因此決定了它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它的結構還不夠成熟、筆劃較為繁瑣,在書寫和印刷上也很不方便,所以很難推廣使用。不過這也很正常,現在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來完善的,以前的篆字也是很繁瑣的,現代人多半看不懂。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創造的傈僳族文字是我國最後一種經認定由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文字明顯受到漢字形體影響,但他本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只是借用了漢字的一些軀殼,而且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傈僳文是音節文字。直到建國以後,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對它作了評價,並就其有關問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後,指出“這是一種音節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從此,便將它通稱為“傈僳音節文字”。實際上哇忍波創造的音節文字是原始文字的萌芽,是個人構思的產物,加之受當時歷史與環境的侷限,不可能十分完善,因此決定了它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它的結構還不夠成熟、筆劃較為繁瑣,在書寫和印刷上也很不方便,所以很難推廣使用。不過這也很正常,現在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來完善的,以前的篆字也是很繁瑣的,現代人多半看不懂。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的推行完全靠哇忍波個人的努力,從1928年前後開始,他不僅在家中辦學授徒,還走村串寨,所有教學活動不收分文。他編寫了《識字課本》,內有1250字,除去重複的,大約在900個字左右。他將這些文字編成長短不一而又大致押韻的291句,近似歌謠,易讀易記。教學時,先領大家讀音,待讀熟以至完全背誦後,再一字一句地教學生對照著讀寫字形。為鼓勵人們學習文字,汪忍波還帶頭使用自己創立的文字寫詩歌和其它文學作品。到了1943年,在昆明的報紙上就報道了有數千人使用這種文字的消息。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創造的傈僳族文字是我國最後一種經認定由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文字明顯受到漢字形體影響,但他本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只是借用了漢字的一些軀殼,而且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傈僳文是音節文字。直到建國以後,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對它作了評價,並就其有關問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後,指出“這是一種音節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從此,便將它通稱為“傈僳音節文字”。實際上哇忍波創造的音節文字是原始文字的萌芽,是個人構思的產物,加之受當時歷史與環境的侷限,不可能十分完善,因此決定了它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它的結構還不夠成熟、筆劃較為繁瑣,在書寫和印刷上也很不方便,所以很難推廣使用。不過這也很正常,現在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來完善的,以前的篆字也是很繁瑣的,現代人多半看不懂。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的推行完全靠哇忍波個人的努力,從1928年前後開始,他不僅在家中辦學授徒,還走村串寨,所有教學活動不收分文。他編寫了《識字課本》,內有1250字,除去重複的,大約在900個字左右。他將這些文字編成長短不一而又大致押韻的291句,近似歌謠,易讀易記。教學時,先領大家讀音,待讀熟以至完全背誦後,再一字一句地教學生對照著讀寫字形。為鼓勵人們學習文字,汪忍波還帶頭使用自己創立的文字寫詩歌和其它文學作品。到了1943年,在昆明的報紙上就報道了有數千人使用這種文字的消息。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創造的傈僳族文字是我國最後一種經認定由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文字明顯受到漢字形體影響,但他本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只是借用了漢字的一些軀殼,而且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傈僳文是音節文字。直到建國以後,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對它作了評價,並就其有關問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後,指出“這是一種音節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從此,便將它通稱為“傈僳音節文字”。實際上哇忍波創造的音節文字是原始文字的萌芽,是個人構思的產物,加之受當時歷史與環境的侷限,不可能十分完善,因此決定了它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它的結構還不夠成熟、筆劃較為繁瑣,在書寫和印刷上也很不方便,所以很難推廣使用。不過這也很正常,現在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來完善的,以前的篆字也是很繁瑣的,現代人多半看不懂。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的推行完全靠哇忍波個人的努力,從1928年前後開始,他不僅在家中辦學授徒,還走村串寨,所有教學活動不收分文。他編寫了《識字課本》,內有1250字,除去重複的,大約在900個字左右。他將這些文字編成長短不一而又大致押韻的291句,近似歌謠,易讀易記。教學時,先領大家讀音,待讀熟以至完全背誦後,再一字一句地教學生對照著讀寫字形。為鼓勵人們學習文字,汪忍波還帶頭使用自己創立的文字寫詩歌和其它文學作品。到了1943年,在昆明的報紙上就報道了有數千人使用這種文字的消息。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創造的傈僳族文字是我國最後一種經認定由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文字明顯受到漢字形體影響,但他本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只是借用了漢字的一些軀殼,而且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傈僳文是音節文字。直到建國以後,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對它作了評價,並就其有關問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後,指出“這是一種音節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從此,便將它通稱為“傈僳音節文字”。實際上哇忍波創造的音節文字是原始文字的萌芽,是個人構思的產物,加之受當時歷史與環境的侷限,不可能十分完善,因此決定了它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它的結構還不夠成熟、筆劃較為繁瑣,在書寫和印刷上也很不方便,所以很難推廣使用。不過這也很正常,現在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來完善的,以前的篆字也是很繁瑣的,現代人多半看不懂。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的推行完全靠哇忍波個人的努力,從1928年前後開始,他不僅在家中辦學授徒,還走村串寨,所有教學活動不收分文。他編寫了《識字課本》,內有1250字,除去重複的,大約在900個字左右。他將這些文字編成長短不一而又大致押韻的291句,近似歌謠,易讀易記。教學時,先領大家讀音,待讀熟以至完全背誦後,再一字一句地教學生對照著讀寫字形。為鼓勵人們學習文字,汪忍波還帶頭使用自己創立的文字寫詩歌和其它文學作品。到了1943年,在昆明的報紙上就報道了有數千人使用這種文字的消息。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在推行這套文字的同時,還用它們將自己所繼承的傈僳族古老文化遺產記錄了下來。《識字課本》、《故事集》、《創世傳說》、《種樹經》、《占卜書》、《造紙》、《射殺九個黑太陽》、《造太陽月亮》、《哇忍波自傳》等等,這些書許多都是詩歌體的,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天文、曆法、社會倫理道德規範、歷史傳說、文化觀念、氣候變化、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成為十分珍貴的民族文獻資料。 葉枝一帶的傈僳族祭天可以追溯到明代,從第一代到第二十代祭天師的名字一直在民間流傳。哇忍波是第二十代。在哇忍波寫的24部《祭天古歌》裡,繪有3幅八卦太極圖,以12生肖標示方位,而運行方向則與現在普遍流傳的太極圖相反。經學者研究認為,這種八卦圖是從古羌人繼承下來的,它同樣能夠表示季節的變化。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創造的傈僳族文字是我國最後一種經認定由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文字明顯受到漢字形體影響,但他本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只是借用了漢字的一些軀殼,而且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傈僳文是音節文字。直到建國以後,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對它作了評價,並就其有關問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後,指出“這是一種音節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從此,便將它通稱為“傈僳音節文字”。實際上哇忍波創造的音節文字是原始文字的萌芽,是個人構思的產物,加之受當時歷史與環境的侷限,不可能十分完善,因此決定了它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它的結構還不夠成熟、筆劃較為繁瑣,在書寫和印刷上也很不方便,所以很難推廣使用。不過這也很正常,現在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來完善的,以前的篆字也是很繁瑣的,現代人多半看不懂。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的推行完全靠哇忍波個人的努力,從1928年前後開始,他不僅在家中辦學授徒,還走村串寨,所有教學活動不收分文。他編寫了《識字課本》,內有1250字,除去重複的,大約在900個字左右。他將這些文字編成長短不一而又大致押韻的291句,近似歌謠,易讀易記。教學時,先領大家讀音,待讀熟以至完全背誦後,再一字一句地教學生對照著讀寫字形。為鼓勵人們學習文字,汪忍波還帶頭使用自己創立的文字寫詩歌和其它文學作品。到了1943年,在昆明的報紙上就報道了有數千人使用這種文字的消息。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在推行這套文字的同時,還用它們將自己所繼承的傈僳族古老文化遺產記錄了下來。《識字課本》、《故事集》、《創世傳說》、《種樹經》、《占卜書》、《造紙》、《射殺九個黑太陽》、《造太陽月亮》、《哇忍波自傳》等等,這些書許多都是詩歌體的,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天文、曆法、社會倫理道德規範、歷史傳說、文化觀念、氣候變化、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成為十分珍貴的民族文獻資料。 葉枝一帶的傈僳族祭天可以追溯到明代,從第一代到第二十代祭天師的名字一直在民間流傳。哇忍波是第二十代。在哇忍波寫的24部《祭天古歌》裡,繪有3幅八卦太極圖,以12生肖標示方位,而運行方向則與現在普遍流傳的太極圖相反。經學者研究認為,這種八卦圖是從古羌人繼承下來的,它同樣能夠表示季節的變化。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創造的傈僳族文字是我國最後一種經認定由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文字明顯受到漢字形體影響,但他本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只是借用了漢字的一些軀殼,而且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傈僳文是音節文字。直到建國以後,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對它作了評價,並就其有關問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後,指出“這是一種音節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從此,便將它通稱為“傈僳音節文字”。實際上哇忍波創造的音節文字是原始文字的萌芽,是個人構思的產物,加之受當時歷史與環境的侷限,不可能十分完善,因此決定了它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它的結構還不夠成熟、筆劃較為繁瑣,在書寫和印刷上也很不方便,所以很難推廣使用。不過這也很正常,現在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來完善的,以前的篆字也是很繁瑣的,現代人多半看不懂。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的推行完全靠哇忍波個人的努力,從1928年前後開始,他不僅在家中辦學授徒,還走村串寨,所有教學活動不收分文。他編寫了《識字課本》,內有1250字,除去重複的,大約在900個字左右。他將這些文字編成長短不一而又大致押韻的291句,近似歌謠,易讀易記。教學時,先領大家讀音,待讀熟以至完全背誦後,再一字一句地教學生對照著讀寫字形。為鼓勵人們學習文字,汪忍波還帶頭使用自己創立的文字寫詩歌和其它文學作品。到了1943年,在昆明的報紙上就報道了有數千人使用這種文字的消息。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在推行這套文字的同時,還用它們將自己所繼承的傈僳族古老文化遺產記錄了下來。《識字課本》、《故事集》、《創世傳說》、《種樹經》、《占卜書》、《造紙》、《射殺九個黑太陽》、《造太陽月亮》、《哇忍波自傳》等等,這些書許多都是詩歌體的,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天文、曆法、社會倫理道德規範、歷史傳說、文化觀念、氣候變化、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成為十分珍貴的民族文獻資料。 葉枝一帶的傈僳族祭天可以追溯到明代,從第一代到第二十代祭天師的名字一直在民間流傳。哇忍波是第二十代。在哇忍波寫的24部《祭天古歌》裡,繪有3幅八卦太極圖,以12生肖標示方位,而運行方向則與現在普遍流傳的太極圖相反。經學者研究認為,這種八卦圖是從古羌人繼承下來的,它同樣能夠表示季節的變化。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族音節文字主要在葉枝、康普、巴迪及白濟訊範圍內推廣,人們把它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直至建國以後,當時有的生產隊還用它記工分和用於賬目文字,有的地方甚至將它用於寫對聯和告示。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這種文字的人越來越少,直至瀕臨滅絕。現在只有一些老人還會,阿霜霜想把它傳承下去,但很少有人願意學。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創造的傈僳族文字是我國最後一種經認定由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文字明顯受到漢字形體影響,但他本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只是借用了漢字的一些軀殼,而且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傈僳文是音節文字。直到建國以後,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對它作了評價,並就其有關問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後,指出“這是一種音節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從此,便將它通稱為“傈僳音節文字”。實際上哇忍波創造的音節文字是原始文字的萌芽,是個人構思的產物,加之受當時歷史與環境的侷限,不可能十分完善,因此決定了它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它的結構還不夠成熟、筆劃較為繁瑣,在書寫和印刷上也很不方便,所以很難推廣使用。不過這也很正常,現在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來完善的,以前的篆字也是很繁瑣的,現代人多半看不懂。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的推行完全靠哇忍波個人的努力,從1928年前後開始,他不僅在家中辦學授徒,還走村串寨,所有教學活動不收分文。他編寫了《識字課本》,內有1250字,除去重複的,大約在900個字左右。他將這些文字編成長短不一而又大致押韻的291句,近似歌謠,易讀易記。教學時,先領大家讀音,待讀熟以至完全背誦後,再一字一句地教學生對照著讀寫字形。為鼓勵人們學習文字,汪忍波還帶頭使用自己創立的文字寫詩歌和其它文學作品。到了1943年,在昆明的報紙上就報道了有數千人使用這種文字的消息。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在推行這套文字的同時,還用它們將自己所繼承的傈僳族古老文化遺產記錄了下來。《識字課本》、《故事集》、《創世傳說》、《種樹經》、《占卜書》、《造紙》、《射殺九個黑太陽》、《造太陽月亮》、《哇忍波自傳》等等,這些書許多都是詩歌體的,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天文、曆法、社會倫理道德規範、歷史傳說、文化觀念、氣候變化、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成為十分珍貴的民族文獻資料。 葉枝一帶的傈僳族祭天可以追溯到明代,從第一代到第二十代祭天師的名字一直在民間流傳。哇忍波是第二十代。在哇忍波寫的24部《祭天古歌》裡,繪有3幅八卦太極圖,以12生肖標示方位,而運行方向則與現在普遍流傳的太極圖相反。經學者研究認為,這種八卦圖是從古羌人繼承下來的,它同樣能夠表示季節的變化。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族音節文字主要在葉枝、康普、巴迪及白濟訊範圍內推廣,人們把它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直至建國以後,當時有的生產隊還用它記工分和用於賬目文字,有的地方甚至將它用於寫對聯和告示。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這種文字的人越來越少,直至瀕臨滅絕。現在只有一些老人還會,阿霜霜想把它傳承下去,但很少有人願意學。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創造的傈僳族文字是我國最後一種經認定由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文字明顯受到漢字形體影響,但他本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只是借用了漢字的一些軀殼,而且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傈僳文是音節文字。直到建國以後,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對它作了評價,並就其有關問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後,指出“這是一種音節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從此,便將它通稱為“傈僳音節文字”。實際上哇忍波創造的音節文字是原始文字的萌芽,是個人構思的產物,加之受當時歷史與環境的侷限,不可能十分完善,因此決定了它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它的結構還不夠成熟、筆劃較為繁瑣,在書寫和印刷上也很不方便,所以很難推廣使用。不過這也很正常,現在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來完善的,以前的篆字也是很繁瑣的,現代人多半看不懂。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的推行完全靠哇忍波個人的努力,從1928年前後開始,他不僅在家中辦學授徒,還走村串寨,所有教學活動不收分文。他編寫了《識字課本》,內有1250字,除去重複的,大約在900個字左右。他將這些文字編成長短不一而又大致押韻的291句,近似歌謠,易讀易記。教學時,先領大家讀音,待讀熟以至完全背誦後,再一字一句地教學生對照著讀寫字形。為鼓勵人們學習文字,汪忍波還帶頭使用自己創立的文字寫詩歌和其它文學作品。到了1943年,在昆明的報紙上就報道了有數千人使用這種文字的消息。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在推行這套文字的同時,還用它們將自己所繼承的傈僳族古老文化遺產記錄了下來。《識字課本》、《故事集》、《創世傳說》、《種樹經》、《占卜書》、《造紙》、《射殺九個黑太陽》、《造太陽月亮》、《哇忍波自傳》等等,這些書許多都是詩歌體的,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天文、曆法、社會倫理道德規範、歷史傳說、文化觀念、氣候變化、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成為十分珍貴的民族文獻資料。 葉枝一帶的傈僳族祭天可以追溯到明代,從第一代到第二十代祭天師的名字一直在民間流傳。哇忍波是第二十代。在哇忍波寫的24部《祭天古歌》裡,繪有3幅八卦太極圖,以12生肖標示方位,而運行方向則與現在普遍流傳的太極圖相反。經學者研究認為,這種八卦圖是從古羌人繼承下來的,它同樣能夠表示季節的變化。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族音節文字主要在葉枝、康普、巴迪及白濟訊範圍內推廣,人們把它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直至建國以後,當時有的生產隊還用它記工分和用於賬目文字,有的地方甚至將它用於寫對聯和告示。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這種文字的人越來越少,直至瀕臨滅絕。現在只有一些老人還會,阿霜霜想把它傳承下去,但很少有人願意學。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是1965年去世的,他的5個兒子都不會音節文字,所以阿霜霜是1981年到葉枝同樂村去向祖父的學生刮那巴學習的。他說:“我這一輩人只有我會,老一輩會的差不多都不在了,下一輩基本都不會。”看著阿霜霜屋裡擺放著的那些寫滿音節文字的牌子,這些牌子是祭天求雨時候用的,至少在目前,這種文字只在祭祀活動裡出現。而葉枝不像麗江,那裡的東巴文也曾經瀕臨滅絕,但隨著旅遊的開展,東巴文也重新大放異彩。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創造的傈僳族文字是我國最後一種經認定由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文字明顯受到漢字形體影響,但他本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只是借用了漢字的一些軀殼,而且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傈僳文是音節文字。直到建國以後,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對它作了評價,並就其有關問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後,指出“這是一種音節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從此,便將它通稱為“傈僳音節文字”。實際上哇忍波創造的音節文字是原始文字的萌芽,是個人構思的產物,加之受當時歷史與環境的侷限,不可能十分完善,因此決定了它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它的結構還不夠成熟、筆劃較為繁瑣,在書寫和印刷上也很不方便,所以很難推廣使用。不過這也很正常,現在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來完善的,以前的篆字也是很繁瑣的,現代人多半看不懂。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的推行完全靠哇忍波個人的努力,從1928年前後開始,他不僅在家中辦學授徒,還走村串寨,所有教學活動不收分文。他編寫了《識字課本》,內有1250字,除去重複的,大約在900個字左右。他將這些文字編成長短不一而又大致押韻的291句,近似歌謠,易讀易記。教學時,先領大家讀音,待讀熟以至完全背誦後,再一字一句地教學生對照著讀寫字形。為鼓勵人們學習文字,汪忍波還帶頭使用自己創立的文字寫詩歌和其它文學作品。到了1943年,在昆明的報紙上就報道了有數千人使用這種文字的消息。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在推行這套文字的同時,還用它們將自己所繼承的傈僳族古老文化遺產記錄了下來。《識字課本》、《故事集》、《創世傳說》、《種樹經》、《占卜書》、《造紙》、《射殺九個黑太陽》、《造太陽月亮》、《哇忍波自傳》等等,這些書許多都是詩歌體的,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天文、曆法、社會倫理道德規範、歷史傳說、文化觀念、氣候變化、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成為十分珍貴的民族文獻資料。 葉枝一帶的傈僳族祭天可以追溯到明代,從第一代到第二十代祭天師的名字一直在民間流傳。哇忍波是第二十代。在哇忍波寫的24部《祭天古歌》裡,繪有3幅八卦太極圖,以12生肖標示方位,而運行方向則與現在普遍流傳的太極圖相反。經學者研究認為,這種八卦圖是從古羌人繼承下來的,它同樣能夠表示季節的變化。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族音節文字主要在葉枝、康普、巴迪及白濟訊範圍內推廣,人們把它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直至建國以後,當時有的生產隊還用它記工分和用於賬目文字,有的地方甚至將它用於寫對聯和告示。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這種文字的人越來越少,直至瀕臨滅絕。現在只有一些老人還會,阿霜霜想把它傳承下去,但很少有人願意學。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是1965年去世的,他的5個兒子都不會音節文字,所以阿霜霜是1981年到葉枝同樂村去向祖父的學生刮那巴學習的。他說:“我這一輩人只有我會,老一輩會的差不多都不在了,下一輩基本都不會。”看著阿霜霜屋裡擺放著的那些寫滿音節文字的牌子,這些牌子是祭天求雨時候用的,至少在目前,這種文字只在祭祀活動裡出現。而葉枝不像麗江,那裡的東巴文也曾經瀕臨滅絕,但隨著旅遊的開展,東巴文也重新大放異彩。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創造的傈僳族文字是我國最後一種經認定由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文字明顯受到漢字形體影響,但他本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只是借用了漢字的一些軀殼,而且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傈僳文是音節文字。直到建國以後,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對它作了評價,並就其有關問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後,指出“這是一種音節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從此,便將它通稱為“傈僳音節文字”。實際上哇忍波創造的音節文字是原始文字的萌芽,是個人構思的產物,加之受當時歷史與環境的侷限,不可能十分完善,因此決定了它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它的結構還不夠成熟、筆劃較為繁瑣,在書寫和印刷上也很不方便,所以很難推廣使用。不過這也很正常,現在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來完善的,以前的篆字也是很繁瑣的,現代人多半看不懂。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的推行完全靠哇忍波個人的努力,從1928年前後開始,他不僅在家中辦學授徒,還走村串寨,所有教學活動不收分文。他編寫了《識字課本》,內有1250字,除去重複的,大約在900個字左右。他將這些文字編成長短不一而又大致押韻的291句,近似歌謠,易讀易記。教學時,先領大家讀音,待讀熟以至完全背誦後,再一字一句地教學生對照著讀寫字形。為鼓勵人們學習文字,汪忍波還帶頭使用自己創立的文字寫詩歌和其它文學作品。到了1943年,在昆明的報紙上就報道了有數千人使用這種文字的消息。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在推行這套文字的同時,還用它們將自己所繼承的傈僳族古老文化遺產記錄了下來。《識字課本》、《故事集》、《創世傳說》、《種樹經》、《占卜書》、《造紙》、《射殺九個黑太陽》、《造太陽月亮》、《哇忍波自傳》等等,這些書許多都是詩歌體的,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天文、曆法、社會倫理道德規範、歷史傳說、文化觀念、氣候變化、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成為十分珍貴的民族文獻資料。 葉枝一帶的傈僳族祭天可以追溯到明代,從第一代到第二十代祭天師的名字一直在民間流傳。哇忍波是第二十代。在哇忍波寫的24部《祭天古歌》裡,繪有3幅八卦太極圖,以12生肖標示方位,而運行方向則與現在普遍流傳的太極圖相反。經學者研究認為,這種八卦圖是從古羌人繼承下來的,它同樣能夠表示季節的變化。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族音節文字主要在葉枝、康普、巴迪及白濟訊範圍內推廣,人們把它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直至建國以後,當時有的生產隊還用它記工分和用於賬目文字,有的地方甚至將它用於寫對聯和告示。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這種文字的人越來越少,直至瀕臨滅絕。現在只有一些老人還會,阿霜霜想把它傳承下去,但很少有人願意學。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是1965年去世的,他的5個兒子都不會音節文字,所以阿霜霜是1981年到葉枝同樂村去向祖父的學生刮那巴學習的。他說:“我這一輩人只有我會,老一輩會的差不多都不在了,下一輩基本都不會。”看著阿霜霜屋裡擺放著的那些寫滿音節文字的牌子,這些牌子是祭天求雨時候用的,至少在目前,這種文字只在祭祀活動裡出現。而葉枝不像麗江,那裡的東巴文也曾經瀕臨滅絕,但隨著旅遊的開展,東巴文也重新大放異彩。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阿霜霜的日子過的並不富裕。在採訪他的幾天以後,我們又一次路過新樂村,看見他正在路邊等車去葉枝鎮,我們搭上他,他帶了一隻雞去賣,然後準備買點菸和鹽。也許過幾年到葉枝旅遊的人多了,他就可以坐在王家大院裡為遊客用音節文字寫點什麼,日子自然就好起來了。趁他還沒有像麗江的老東巴們收錢的時候,我請他用音節文字寫了我的名字,也算作個紀念吧!

"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峽谷中的文字苦旅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圖/大狗熊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文的創始人哇忍波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瀾滄江峽谷

中國的漢字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文字應該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語言也許還有差異,像中華民族中,一些南方的方言不是每個人都能聽懂的,但維繫這一龐大民族合一的應該是漢字,這種歷時了數千年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方,漢字就是民族之魂。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我國56個民族之中解放以前已使用民族文字的有21個,因為只有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日趨繁雜的交流與傳播僅靠語言無法完成時,文字才應運而生。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新樂村位於瀾滄江畔,是維西縣葉枝鎮下屬的一個小村,全部是傈僳族。傈僳人家的房屋多半是散佈在山腰上,每家每戶都相隔一段距離,我們要去拜訪的傈僳音節文字的傳人阿霜霜,他就居住在瀾滄江邊的一個小山樑上,站在房門前,整個峽谷一覽無餘,江水蜿蜒著向南而去。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音節文字傳人阿霜霜

阿霜霜的漢名叫餘向忠,靠務農為生。由於他懂得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以及掌握祭祀活動的知識,遠近村寨都經常來請他去主持祭祀活動,可以得到菸酒或者一些錢的報酬。在農閒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到村裡去講授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縣、鎮的文化部門也給他一些支持,希望能夠把這種獨特的文字傳播下去,但還是很少有人來學,大家都在學校學過漢文和新傈僳文,對這種繁瑣又沒有什麼用處的文字自然不去學它。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早在90多年前,一個貧苦的行者,就行走在瀾滄江峽谷中,孜孜不倦地傳播著屬於一個民族的文字。這個行者就是傈僳族的第二十代祭天師哇忍波,而阿霜霜是哇忍波的孫子。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代表著一種高度的文明,只有文字才能把複雜的文化轉變為嚴謹的記載。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只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只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但這些方法由於不準確,仍然不能完整地表達事物和思想,這時文字就誕生了。中國傳說中有個叫倉頡的人,長有4隻眼睛,非常聰明,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結繩的記事方法。刻木是把一塊長約60釐米、寬8釐米、厚1釐米的木片,一頭削成尖的,另一頭削成柄,兩邊刻成鋸齒形,用它記發生的事件,也用來傳遞官方的文告。上世紀初,維西縣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創制了音節文字,這是傈僳族的第一種文字;第二種文字是由英國人傅能仁和緬甸克倫族青年巴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於上世紀20年代初創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種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是英國傳教士王慧仁根據雲南武定縣滔谷村的傈僳語言為基礎創制的文字;第四種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基礎創制並經國務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現在使用較多的是新、老傈僳文。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不像倉頡一樣長了4隻眼睛,發黃的照片上一位手拿煙鍋的矍鑠老者,和其他的傈僳族老人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眼中多了一點智慧的光芒。不過哇忍波還是很聰明的,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10歲就跟隨尼扒(巫師)學習占卜、祭祀的知識。13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家裡將一塊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忍波去贖地時,對方卻說。那木板上三轉三道是表示要交3塊銀元的利息;最後地和錢都被那人強騙走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他想到如果用文字來寫契約,就能明明白白,誰也賴不了帳。後來他母親也去世了,他一個人靠做農活,編竹器為生。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他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民族沒有文字的痛苦,漸漸在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的文字。到了1923年10月17日,哇忍波在麥田裡撿回一塊質地細軟的滑石片,便拔下別在氈帽上的縫衣針,試著寫畫文字符號。此後,每天堅持寫寫畫畫,對創字進行深入思考,解決難題,經過數年的時間,他終於創造出了傈僳族的文字。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創造的傈僳族文字是我國最後一種經認定由本民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文字明顯受到漢字形體影響,但他本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只是借用了漢字的一些軀殼,而且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傈僳文是音節文字。直到建國以後,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對它作了評價,並就其有關問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後,指出“這是一種音節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從此,便將它通稱為“傈僳音節文字”。實際上哇忍波創造的音節文字是原始文字的萌芽,是個人構思的產物,加之受當時歷史與環境的侷限,不可能十分完善,因此決定了它的時間性和地區性。它的結構還不夠成熟、筆劃較為繁瑣,在書寫和印刷上也很不方便,所以很難推廣使用。不過這也很正常,現在的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時間來完善的,以前的篆字也是很繁瑣的,現代人多半看不懂。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文字的推行完全靠哇忍波個人的努力,從1928年前後開始,他不僅在家中辦學授徒,還走村串寨,所有教學活動不收分文。他編寫了《識字課本》,內有1250字,除去重複的,大約在900個字左右。他將這些文字編成長短不一而又大致押韻的291句,近似歌謠,易讀易記。教學時,先領大家讀音,待讀熟以至完全背誦後,再一字一句地教學生對照著讀寫字形。為鼓勵人們學習文字,汪忍波還帶頭使用自己創立的文字寫詩歌和其它文學作品。到了1943年,在昆明的報紙上就報道了有數千人使用這種文字的消息。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在推行這套文字的同時,還用它們將自己所繼承的傈僳族古老文化遺產記錄了下來。《識字課本》、《故事集》、《創世傳說》、《種樹經》、《占卜書》、《造紙》、《射殺九個黑太陽》、《造太陽月亮》、《哇忍波自傳》等等,這些書許多都是詩歌體的,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天文、曆法、社會倫理道德規範、歷史傳說、文化觀念、氣候變化、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成為十分珍貴的民族文獻資料。 葉枝一帶的傈僳族祭天可以追溯到明代,從第一代到第二十代祭天師的名字一直在民間流傳。哇忍波是第二十代。在哇忍波寫的24部《祭天古歌》裡,繪有3幅八卦太極圖,以12生肖標示方位,而運行方向則與現在普遍流傳的太極圖相反。經學者研究認為,這種八卦圖是從古羌人繼承下來的,它同樣能夠表示季節的變化。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傈僳族音節文字主要在葉枝、康普、巴迪及白濟訊範圍內推廣,人們把它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直至建國以後,當時有的生產隊還用它記工分和用於賬目文字,有的地方甚至將它用於寫對聯和告示。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這種文字的人越來越少,直至瀕臨滅絕。現在只有一些老人還會,阿霜霜想把它傳承下去,但很少有人願意學。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哇忍波是1965年去世的,他的5個兒子都不會音節文字,所以阿霜霜是1981年到葉枝同樂村去向祖父的學生刮那巴學習的。他說:“我這一輩人只有我會,老一輩會的差不多都不在了,下一輩基本都不會。”看著阿霜霜屋裡擺放著的那些寫滿音節文字的牌子,這些牌子是祭天求雨時候用的,至少在目前,這種文字只在祭祀活動裡出現。而葉枝不像麗江,那裡的東巴文也曾經瀕臨滅絕,但隨著旅遊的開展,東巴文也重新大放異彩。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阿霜霜的日子過的並不富裕。在採訪他的幾天以後,我們又一次路過新樂村,看見他正在路邊等車去葉枝鎮,我們搭上他,他帶了一隻雞去賣,然後準備買點菸和鹽。也許過幾年到葉枝旅遊的人多了,他就可以坐在王家大院裡為遊客用音節文字寫點什麼,日子自然就好起來了。趁他還沒有像麗江的老東巴們收錢的時候,我請他用音節文字寫了我的名字,也算作個紀念吧!

中國最後一種國家認定的少數民族文字,但已經快要失傳了

關注雲南小村子

看神祕古老村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