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5

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

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垃圾箱周圍環境很差的情形,黃浦區環衛所在地處福建路、無錫路口改建了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將原來隨時敞開的垃圾箱,實行上、下午定時傾倒垃圾,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封閉起來,封閉前將散落在周圍的垃圾掃清,垃圾在夜間定時清除。

6

以顏色區分的分類垃圾桶

1985年3月開始,各區選擇1個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要求居民把菜皮、果殼、煤屑等倒入綠色垃圾桶;將廢鐵、玻璃、動物刺骨等倒入桔紅色的垃圾箱。建築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點,由環衛部門分類清除。不過這種方式沒有持續多久。

弄堂裡面搖鈴收垃圾

弄堂裡搖鈴收垃圾的場景,許多老上海還是有印象的。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首先在法租界部分區域內使用。民國5年(1916年)垃圾車上裝上了小鈴,用鈴聲告知居民,垃圾車即將經過,可將各自容器內的垃圾倒入垃圾車。

搖鈴傾倒、清除的方式在南市老城廂地區也廣泛採用。1929年那會兒,南市實行搖鈴收倒垃圾。因為居民隨手扔垃圾、把糞便倒入垃圾箱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於是水泥垃圾箱被廢除,改成了每戶自備垃圾桶。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5

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

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垃圾箱周圍環境很差的情形,黃浦區環衛所在地處福建路、無錫路口改建了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將原來隨時敞開的垃圾箱,實行上、下午定時傾倒垃圾,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封閉起來,封閉前將散落在周圍的垃圾掃清,垃圾在夜間定時清除。

6

以顏色區分的分類垃圾桶

1985年3月開始,各區選擇1個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要求居民把菜皮、果殼、煤屑等倒入綠色垃圾桶;將廢鐵、玻璃、動物刺骨等倒入桔紅色的垃圾箱。建築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點,由環衛部門分類清除。不過這種方式沒有持續多久。

弄堂裡面搖鈴收垃圾

弄堂裡搖鈴收垃圾的場景,許多老上海還是有印象的。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首先在法租界部分區域內使用。民國5年(1916年)垃圾車上裝上了小鈴,用鈴聲告知居民,垃圾車即將經過,可將各自容器內的垃圾倒入垃圾車。

搖鈴傾倒、清除的方式在南市老城廂地區也廣泛採用。1929年那會兒,南市實行搖鈴收倒垃圾。因為居民隨手扔垃圾、把糞便倒入垃圾箱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於是水泥垃圾箱被廢除,改成了每戶自備垃圾桶。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樣做之後,收倒垃圾還是用搖鈴的方式,每日兩次,第一次上午八時至十一時,第二次下午二時至五時,由清道夫搖鈴通知各鋪戶。如果沒有按規定做的,還要受到處罰。

1946年,衛生局制定《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並頒佈《實施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告市民書》,規定自5月1日起,在東至黃浦灘(現外灘),南至徐家彙,西至華山路,北至中山路的區域內,每天清晨5時起、每日1次搖鈴清除垃圾。錯過搖鈴傾倒的時間,禁止將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違反垃圾傾倒辦法,將給予罰款、拘留、停止供電等處罰。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5

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

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垃圾箱周圍環境很差的情形,黃浦區環衛所在地處福建路、無錫路口改建了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將原來隨時敞開的垃圾箱,實行上、下午定時傾倒垃圾,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封閉起來,封閉前將散落在周圍的垃圾掃清,垃圾在夜間定時清除。

6

以顏色區分的分類垃圾桶

1985年3月開始,各區選擇1個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要求居民把菜皮、果殼、煤屑等倒入綠色垃圾桶;將廢鐵、玻璃、動物刺骨等倒入桔紅色的垃圾箱。建築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點,由環衛部門分類清除。不過這種方式沒有持續多久。

弄堂裡面搖鈴收垃圾

弄堂裡搖鈴收垃圾的場景,許多老上海還是有印象的。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首先在法租界部分區域內使用。民國5年(1916年)垃圾車上裝上了小鈴,用鈴聲告知居民,垃圾車即將經過,可將各自容器內的垃圾倒入垃圾車。

搖鈴傾倒、清除的方式在南市老城廂地區也廣泛採用。1929年那會兒,南市實行搖鈴收倒垃圾。因為居民隨手扔垃圾、把糞便倒入垃圾箱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於是水泥垃圾箱被廢除,改成了每戶自備垃圾桶。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樣做之後,收倒垃圾還是用搖鈴的方式,每日兩次,第一次上午八時至十一時,第二次下午二時至五時,由清道夫搖鈴通知各鋪戶。如果沒有按規定做的,還要受到處罰。

1946年,衛生局制定《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並頒佈《實施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告市民書》,規定自5月1日起,在東至黃浦灘(現外灘),南至徐家彙,西至華山路,北至中山路的區域內,每天清晨5時起、每日1次搖鈴清除垃圾。錯過搖鈴傾倒的時間,禁止將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違反垃圾傾倒辦法,將給予罰款、拘留、停止供電等處罰。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老早是用鐵鍬來人工清理垃圾

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在部分垃圾車難以進出、不便設置垃圾箱的地區,還採取搖鈴清除垃圾的方法,1963年後,才逐步停用。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5

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

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垃圾箱周圍環境很差的情形,黃浦區環衛所在地處福建路、無錫路口改建了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將原來隨時敞開的垃圾箱,實行上、下午定時傾倒垃圾,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封閉起來,封閉前將散落在周圍的垃圾掃清,垃圾在夜間定時清除。

6

以顏色區分的分類垃圾桶

1985年3月開始,各區選擇1個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要求居民把菜皮、果殼、煤屑等倒入綠色垃圾桶;將廢鐵、玻璃、動物刺骨等倒入桔紅色的垃圾箱。建築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點,由環衛部門分類清除。不過這種方式沒有持續多久。

弄堂裡面搖鈴收垃圾

弄堂裡搖鈴收垃圾的場景,許多老上海還是有印象的。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首先在法租界部分區域內使用。民國5年(1916年)垃圾車上裝上了小鈴,用鈴聲告知居民,垃圾車即將經過,可將各自容器內的垃圾倒入垃圾車。

搖鈴傾倒、清除的方式在南市老城廂地區也廣泛採用。1929年那會兒,南市實行搖鈴收倒垃圾。因為居民隨手扔垃圾、把糞便倒入垃圾箱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於是水泥垃圾箱被廢除,改成了每戶自備垃圾桶。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樣做之後,收倒垃圾還是用搖鈴的方式,每日兩次,第一次上午八時至十一時,第二次下午二時至五時,由清道夫搖鈴通知各鋪戶。如果沒有按規定做的,還要受到處罰。

1946年,衛生局制定《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並頒佈《實施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告市民書》,規定自5月1日起,在東至黃浦灘(現外灘),南至徐家彙,西至華山路,北至中山路的區域內,每天清晨5時起、每日1次搖鈴清除垃圾。錯過搖鈴傾倒的時間,禁止將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違反垃圾傾倒辦法,將給予罰款、拘留、停止供電等處罰。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老早是用鐵鍬來人工清理垃圾

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在部分垃圾車難以進出、不便設置垃圾箱的地區,還採取搖鈴清除垃圾的方法,1963年後,才逐步停用。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種垃圾桶是在垃圾清運機械化後配套使用的

老上海的垃圾分類

1946年4月1日《申報》上一則市衛生局規劃內容中,對“垃圾分類”有了明確的規劃願景。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5

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

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垃圾箱周圍環境很差的情形,黃浦區環衛所在地處福建路、無錫路口改建了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將原來隨時敞開的垃圾箱,實行上、下午定時傾倒垃圾,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封閉起來,封閉前將散落在周圍的垃圾掃清,垃圾在夜間定時清除。

6

以顏色區分的分類垃圾桶

1985年3月開始,各區選擇1個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要求居民把菜皮、果殼、煤屑等倒入綠色垃圾桶;將廢鐵、玻璃、動物刺骨等倒入桔紅色的垃圾箱。建築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點,由環衛部門分類清除。不過這種方式沒有持續多久。

弄堂裡面搖鈴收垃圾

弄堂裡搖鈴收垃圾的場景,許多老上海還是有印象的。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首先在法租界部分區域內使用。民國5年(1916年)垃圾車上裝上了小鈴,用鈴聲告知居民,垃圾車即將經過,可將各自容器內的垃圾倒入垃圾車。

搖鈴傾倒、清除的方式在南市老城廂地區也廣泛採用。1929年那會兒,南市實行搖鈴收倒垃圾。因為居民隨手扔垃圾、把糞便倒入垃圾箱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於是水泥垃圾箱被廢除,改成了每戶自備垃圾桶。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樣做之後,收倒垃圾還是用搖鈴的方式,每日兩次,第一次上午八時至十一時,第二次下午二時至五時,由清道夫搖鈴通知各鋪戶。如果沒有按規定做的,還要受到處罰。

1946年,衛生局制定《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並頒佈《實施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告市民書》,規定自5月1日起,在東至黃浦灘(現外灘),南至徐家彙,西至華山路,北至中山路的區域內,每天清晨5時起、每日1次搖鈴清除垃圾。錯過搖鈴傾倒的時間,禁止將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違反垃圾傾倒辦法,將給予罰款、拘留、停止供電等處罰。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老早是用鐵鍬來人工清理垃圾

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在部分垃圾車難以進出、不便設置垃圾箱的地區,還採取搖鈴清除垃圾的方法,1963年後,才逐步停用。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種垃圾桶是在垃圾清運機械化後配套使用的

老上海的垃圾分類

1946年4月1日《申報》上一則市衛生局規劃內容中,對“垃圾分類”有了明確的規劃願景。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5

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

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垃圾箱周圍環境很差的情形,黃浦區環衛所在地處福建路、無錫路口改建了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將原來隨時敞開的垃圾箱,實行上、下午定時傾倒垃圾,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封閉起來,封閉前將散落在周圍的垃圾掃清,垃圾在夜間定時清除。

6

以顏色區分的分類垃圾桶

1985年3月開始,各區選擇1個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要求居民把菜皮、果殼、煤屑等倒入綠色垃圾桶;將廢鐵、玻璃、動物刺骨等倒入桔紅色的垃圾箱。建築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點,由環衛部門分類清除。不過這種方式沒有持續多久。

弄堂裡面搖鈴收垃圾

弄堂裡搖鈴收垃圾的場景,許多老上海還是有印象的。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首先在法租界部分區域內使用。民國5年(1916年)垃圾車上裝上了小鈴,用鈴聲告知居民,垃圾車即將經過,可將各自容器內的垃圾倒入垃圾車。

搖鈴傾倒、清除的方式在南市老城廂地區也廣泛採用。1929年那會兒,南市實行搖鈴收倒垃圾。因為居民隨手扔垃圾、把糞便倒入垃圾箱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於是水泥垃圾箱被廢除,改成了每戶自備垃圾桶。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樣做之後,收倒垃圾還是用搖鈴的方式,每日兩次,第一次上午八時至十一時,第二次下午二時至五時,由清道夫搖鈴通知各鋪戶。如果沒有按規定做的,還要受到處罰。

1946年,衛生局制定《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並頒佈《實施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告市民書》,規定自5月1日起,在東至黃浦灘(現外灘),南至徐家彙,西至華山路,北至中山路的區域內,每天清晨5時起、每日1次搖鈴清除垃圾。錯過搖鈴傾倒的時間,禁止將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違反垃圾傾倒辦法,將給予罰款、拘留、停止供電等處罰。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老早是用鐵鍬來人工清理垃圾

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在部分垃圾車難以進出、不便設置垃圾箱的地區,還採取搖鈴清除垃圾的方法,1963年後,才逐步停用。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種垃圾桶是在垃圾清運機械化後配套使用的

老上海的垃圾分類

1946年4月1日《申報》上一則市衛生局規劃內容中,對“垃圾分類”有了明確的規劃願景。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預備把都市的垃圾,分為五大類:(一)動物性類像肉骨魚骨等,(二)植物性類像菜根樹皮等,(三)布條紙屑類,(四)鐵罐廢聽類,(五)煤渣泥灰類。垃圾經過這種分析工作後,大部份都可變成有用的東西。怎樣變呢?

第二類的垃圾相當多,每天單就全市二十七個菜場所蒐集來的植物性垃圾,已經相當可觀。衛生局打算把這一類的垃圾,集中到一塊廢公墓的地方,讓它腐蝕,照化學原理,可產生大量CH4,也就是可以燃燒的沼氣。

這樣一來,既可利用沼氣的燃燒,來焚燬不必要的垃圾,更將用沼氣的燃燒,來製造蒸氣。把第三類的垃圾布條紙屑等,熔化成紙漿,製造再生紙。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5

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

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垃圾箱周圍環境很差的情形,黃浦區環衛所在地處福建路、無錫路口改建了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將原來隨時敞開的垃圾箱,實行上、下午定時傾倒垃圾,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封閉起來,封閉前將散落在周圍的垃圾掃清,垃圾在夜間定時清除。

6

以顏色區分的分類垃圾桶

1985年3月開始,各區選擇1個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要求居民把菜皮、果殼、煤屑等倒入綠色垃圾桶;將廢鐵、玻璃、動物刺骨等倒入桔紅色的垃圾箱。建築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點,由環衛部門分類清除。不過這種方式沒有持續多久。

弄堂裡面搖鈴收垃圾

弄堂裡搖鈴收垃圾的場景,許多老上海還是有印象的。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首先在法租界部分區域內使用。民國5年(1916年)垃圾車上裝上了小鈴,用鈴聲告知居民,垃圾車即將經過,可將各自容器內的垃圾倒入垃圾車。

搖鈴傾倒、清除的方式在南市老城廂地區也廣泛採用。1929年那會兒,南市實行搖鈴收倒垃圾。因為居民隨手扔垃圾、把糞便倒入垃圾箱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於是水泥垃圾箱被廢除,改成了每戶自備垃圾桶。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樣做之後,收倒垃圾還是用搖鈴的方式,每日兩次,第一次上午八時至十一時,第二次下午二時至五時,由清道夫搖鈴通知各鋪戶。如果沒有按規定做的,還要受到處罰。

1946年,衛生局制定《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並頒佈《實施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告市民書》,規定自5月1日起,在東至黃浦灘(現外灘),南至徐家彙,西至華山路,北至中山路的區域內,每天清晨5時起、每日1次搖鈴清除垃圾。錯過搖鈴傾倒的時間,禁止將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違反垃圾傾倒辦法,將給予罰款、拘留、停止供電等處罰。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老早是用鐵鍬來人工清理垃圾

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在部分垃圾車難以進出、不便設置垃圾箱的地區,還採取搖鈴清除垃圾的方法,1963年後,才逐步停用。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種垃圾桶是在垃圾清運機械化後配套使用的

老上海的垃圾分類

1946年4月1日《申報》上一則市衛生局規劃內容中,對“垃圾分類”有了明確的規劃願景。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預備把都市的垃圾,分為五大類:(一)動物性類像肉骨魚骨等,(二)植物性類像菜根樹皮等,(三)布條紙屑類,(四)鐵罐廢聽類,(五)煤渣泥灰類。垃圾經過這種分析工作後,大部份都可變成有用的東西。怎樣變呢?

第二類的垃圾相當多,每天單就全市二十七個菜場所蒐集來的植物性垃圾,已經相當可觀。衛生局打算把這一類的垃圾,集中到一塊廢公墓的地方,讓它腐蝕,照化學原理,可產生大量CH4,也就是可以燃燒的沼氣。

這樣一來,既可利用沼氣的燃燒,來焚燬不必要的垃圾,更將用沼氣的燃燒,來製造蒸氣。把第三類的垃圾布條紙屑等,熔化成紙漿,製造再生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到了上世紀50年代,農民利用垃圾作肥料的積極性高,但由於可以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廚餘廢棄的菜葉、魚、家禽的內臟等有機物及煤球灰等,和不能用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老虎灶的煤碴和小型工廠企業委託環衛部門運輸的一些廢棄物,是混合傾倒、清除、運輸的,農民在使用垃圾作肥料前增加了一道分揀的手續。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5

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

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垃圾箱周圍環境很差的情形,黃浦區環衛所在地處福建路、無錫路口改建了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將原來隨時敞開的垃圾箱,實行上、下午定時傾倒垃圾,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封閉起來,封閉前將散落在周圍的垃圾掃清,垃圾在夜間定時清除。

6

以顏色區分的分類垃圾桶

1985年3月開始,各區選擇1個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要求居民把菜皮、果殼、煤屑等倒入綠色垃圾桶;將廢鐵、玻璃、動物刺骨等倒入桔紅色的垃圾箱。建築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點,由環衛部門分類清除。不過這種方式沒有持續多久。

弄堂裡面搖鈴收垃圾

弄堂裡搖鈴收垃圾的場景,許多老上海還是有印象的。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首先在法租界部分區域內使用。民國5年(1916年)垃圾車上裝上了小鈴,用鈴聲告知居民,垃圾車即將經過,可將各自容器內的垃圾倒入垃圾車。

搖鈴傾倒、清除的方式在南市老城廂地區也廣泛採用。1929年那會兒,南市實行搖鈴收倒垃圾。因為居民隨手扔垃圾、把糞便倒入垃圾箱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於是水泥垃圾箱被廢除,改成了每戶自備垃圾桶。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樣做之後,收倒垃圾還是用搖鈴的方式,每日兩次,第一次上午八時至十一時,第二次下午二時至五時,由清道夫搖鈴通知各鋪戶。如果沒有按規定做的,還要受到處罰。

1946年,衛生局制定《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並頒佈《實施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告市民書》,規定自5月1日起,在東至黃浦灘(現外灘),南至徐家彙,西至華山路,北至中山路的區域內,每天清晨5時起、每日1次搖鈴清除垃圾。錯過搖鈴傾倒的時間,禁止將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違反垃圾傾倒辦法,將給予罰款、拘留、停止供電等處罰。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老早是用鐵鍬來人工清理垃圾

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在部分垃圾車難以進出、不便設置垃圾箱的地區,還採取搖鈴清除垃圾的方法,1963年後,才逐步停用。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種垃圾桶是在垃圾清運機械化後配套使用的

老上海的垃圾分類

1946年4月1日《申報》上一則市衛生局規劃內容中,對“垃圾分類”有了明確的規劃願景。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預備把都市的垃圾,分為五大類:(一)動物性類像肉骨魚骨等,(二)植物性類像菜根樹皮等,(三)布條紙屑類,(四)鐵罐廢聽類,(五)煤渣泥灰類。垃圾經過這種分析工作後,大部份都可變成有用的東西。怎樣變呢?

第二類的垃圾相當多,每天單就全市二十七個菜場所蒐集來的植物性垃圾,已經相當可觀。衛生局打算把這一類的垃圾,集中到一塊廢公墓的地方,讓它腐蝕,照化學原理,可產生大量CH4,也就是可以燃燒的沼氣。

這樣一來,既可利用沼氣的燃燒,來焚燬不必要的垃圾,更將用沼氣的燃燒,來製造蒸氣。把第三類的垃圾布條紙屑等,熔化成紙漿,製造再生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到了上世紀50年代,農民利用垃圾作肥料的積極性高,但由於可以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廚餘廢棄的菜葉、魚、家禽的內臟等有機物及煤球灰等,和不能用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老虎灶的煤碴和小型工廠企業委託環衛部門運輸的一些廢棄物,是混合傾倒、清除、運輸的,農民在使用垃圾作肥料前增加了一道分揀的手續。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1959年2月20日《新民晚報》刊載消息“提籃橋區嚴格實行垃圾分類”

1956年後,在垃圾分類清除的基礎上,部分地區又試行了居民垃圾分類傾倒,要求居民將菜葉、煤球灰等有機物和碎玻璃、磚塊、鐵皮等分別傾倒。為此,在試行分類傾倒的地區將垃圾箱一隔為二,或另置一垃圾容器,並在垃圾容器上註明應傾倒哪一類垃圾。

但這種分類傾倒垃圾的做法由於受到當時各種條件的侷限,並沒有鞏固、推廣。不少老上海記憶中房前屋後收集廚餘垃圾的“泔腳缸”就是源自那個時期。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5

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

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垃圾箱周圍環境很差的情形,黃浦區環衛所在地處福建路、無錫路口改建了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將原來隨時敞開的垃圾箱,實行上、下午定時傾倒垃圾,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封閉起來,封閉前將散落在周圍的垃圾掃清,垃圾在夜間定時清除。

6

以顏色區分的分類垃圾桶

1985年3月開始,各區選擇1個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要求居民把菜皮、果殼、煤屑等倒入綠色垃圾桶;將廢鐵、玻璃、動物刺骨等倒入桔紅色的垃圾箱。建築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點,由環衛部門分類清除。不過這種方式沒有持續多久。

弄堂裡面搖鈴收垃圾

弄堂裡搖鈴收垃圾的場景,許多老上海還是有印象的。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首先在法租界部分區域內使用。民國5年(1916年)垃圾車上裝上了小鈴,用鈴聲告知居民,垃圾車即將經過,可將各自容器內的垃圾倒入垃圾車。

搖鈴傾倒、清除的方式在南市老城廂地區也廣泛採用。1929年那會兒,南市實行搖鈴收倒垃圾。因為居民隨手扔垃圾、把糞便倒入垃圾箱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於是水泥垃圾箱被廢除,改成了每戶自備垃圾桶。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樣做之後,收倒垃圾還是用搖鈴的方式,每日兩次,第一次上午八時至十一時,第二次下午二時至五時,由清道夫搖鈴通知各鋪戶。如果沒有按規定做的,還要受到處罰。

1946年,衛生局制定《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並頒佈《實施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告市民書》,規定自5月1日起,在東至黃浦灘(現外灘),南至徐家彙,西至華山路,北至中山路的區域內,每天清晨5時起、每日1次搖鈴清除垃圾。錯過搖鈴傾倒的時間,禁止將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違反垃圾傾倒辦法,將給予罰款、拘留、停止供電等處罰。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老早是用鐵鍬來人工清理垃圾

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在部分垃圾車難以進出、不便設置垃圾箱的地區,還採取搖鈴清除垃圾的方法,1963年後,才逐步停用。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種垃圾桶是在垃圾清運機械化後配套使用的

老上海的垃圾分類

1946年4月1日《申報》上一則市衛生局規劃內容中,對“垃圾分類”有了明確的規劃願景。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預備把都市的垃圾,分為五大類:(一)動物性類像肉骨魚骨等,(二)植物性類像菜根樹皮等,(三)布條紙屑類,(四)鐵罐廢聽類,(五)煤渣泥灰類。垃圾經過這種分析工作後,大部份都可變成有用的東西。怎樣變呢?

第二類的垃圾相當多,每天單就全市二十七個菜場所蒐集來的植物性垃圾,已經相當可觀。衛生局打算把這一類的垃圾,集中到一塊廢公墓的地方,讓它腐蝕,照化學原理,可產生大量CH4,也就是可以燃燒的沼氣。

這樣一來,既可利用沼氣的燃燒,來焚燬不必要的垃圾,更將用沼氣的燃燒,來製造蒸氣。把第三類的垃圾布條紙屑等,熔化成紙漿,製造再生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到了上世紀50年代,農民利用垃圾作肥料的積極性高,但由於可以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廚餘廢棄的菜葉、魚、家禽的內臟等有機物及煤球灰等,和不能用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老虎灶的煤碴和小型工廠企業委託環衛部門運輸的一些廢棄物,是混合傾倒、清除、運輸的,農民在使用垃圾作肥料前增加了一道分揀的手續。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1959年2月20日《新民晚報》刊載消息“提籃橋區嚴格實行垃圾分類”

1956年後,在垃圾分類清除的基礎上,部分地區又試行了居民垃圾分類傾倒,要求居民將菜葉、煤球灰等有機物和碎玻璃、磚塊、鐵皮等分別傾倒。為此,在試行分類傾倒的地區將垃圾箱一隔為二,或另置一垃圾容器,並在垃圾容器上註明應傾倒哪一類垃圾。

但這種分類傾倒垃圾的做法由於受到當時各種條件的侷限,並沒有鞏固、推廣。不少老上海記憶中房前屋後收集廚餘垃圾的“泔腳缸”就是源自那個時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40年代後期,蘇州河口中運輸垃圾的駁船,裝載的垃圾已經過初步歸類

1984年又在長寧區新華街道試行了垃圾分類傾倒、清除的辦法,煤球灰、菜皮等與碎玻璃、鐵皮等分開,分別倒入不同的垃圾容器,前者被送到農村作肥料,後者進行分揀後送廢品回收站。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5

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

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垃圾箱周圍環境很差的情形,黃浦區環衛所在地處福建路、無錫路口改建了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將原來隨時敞開的垃圾箱,實行上、下午定時傾倒垃圾,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封閉起來,封閉前將散落在周圍的垃圾掃清,垃圾在夜間定時清除。

6

以顏色區分的分類垃圾桶

1985年3月開始,各區選擇1個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要求居民把菜皮、果殼、煤屑等倒入綠色垃圾桶;將廢鐵、玻璃、動物刺骨等倒入桔紅色的垃圾箱。建築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點,由環衛部門分類清除。不過這種方式沒有持續多久。

弄堂裡面搖鈴收垃圾

弄堂裡搖鈴收垃圾的場景,許多老上海還是有印象的。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首先在法租界部分區域內使用。民國5年(1916年)垃圾車上裝上了小鈴,用鈴聲告知居民,垃圾車即將經過,可將各自容器內的垃圾倒入垃圾車。

搖鈴傾倒、清除的方式在南市老城廂地區也廣泛採用。1929年那會兒,南市實行搖鈴收倒垃圾。因為居民隨手扔垃圾、把糞便倒入垃圾箱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於是水泥垃圾箱被廢除,改成了每戶自備垃圾桶。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樣做之後,收倒垃圾還是用搖鈴的方式,每日兩次,第一次上午八時至十一時,第二次下午二時至五時,由清道夫搖鈴通知各鋪戶。如果沒有按規定做的,還要受到處罰。

1946年,衛生局制定《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並頒佈《實施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告市民書》,規定自5月1日起,在東至黃浦灘(現外灘),南至徐家彙,西至華山路,北至中山路的區域內,每天清晨5時起、每日1次搖鈴清除垃圾。錯過搖鈴傾倒的時間,禁止將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違反垃圾傾倒辦法,將給予罰款、拘留、停止供電等處罰。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老早是用鐵鍬來人工清理垃圾

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在部分垃圾車難以進出、不便設置垃圾箱的地區,還採取搖鈴清除垃圾的方法,1963年後,才逐步停用。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種垃圾桶是在垃圾清運機械化後配套使用的

老上海的垃圾分類

1946年4月1日《申報》上一則市衛生局規劃內容中,對“垃圾分類”有了明確的規劃願景。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預備把都市的垃圾,分為五大類:(一)動物性類像肉骨魚骨等,(二)植物性類像菜根樹皮等,(三)布條紙屑類,(四)鐵罐廢聽類,(五)煤渣泥灰類。垃圾經過這種分析工作後,大部份都可變成有用的東西。怎樣變呢?

第二類的垃圾相當多,每天單就全市二十七個菜場所蒐集來的植物性垃圾,已經相當可觀。衛生局打算把這一類的垃圾,集中到一塊廢公墓的地方,讓它腐蝕,照化學原理,可產生大量CH4,也就是可以燃燒的沼氣。

這樣一來,既可利用沼氣的燃燒,來焚燬不必要的垃圾,更將用沼氣的燃燒,來製造蒸氣。把第三類的垃圾布條紙屑等,熔化成紙漿,製造再生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到了上世紀50年代,農民利用垃圾作肥料的積極性高,但由於可以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廚餘廢棄的菜葉、魚、家禽的內臟等有機物及煤球灰等,和不能用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老虎灶的煤碴和小型工廠企業委託環衛部門運輸的一些廢棄物,是混合傾倒、清除、運輸的,農民在使用垃圾作肥料前增加了一道分揀的手續。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1959年2月20日《新民晚報》刊載消息“提籃橋區嚴格實行垃圾分類”

1956年後,在垃圾分類清除的基礎上,部分地區又試行了居民垃圾分類傾倒,要求居民將菜葉、煤球灰等有機物和碎玻璃、磚塊、鐵皮等分別傾倒。為此,在試行分類傾倒的地區將垃圾箱一隔為二,或另置一垃圾容器,並在垃圾容器上註明應傾倒哪一類垃圾。

但這種分類傾倒垃圾的做法由於受到當時各種條件的侷限,並沒有鞏固、推廣。不少老上海記憶中房前屋後收集廚餘垃圾的“泔腳缸”就是源自那個時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40年代後期,蘇州河口中運輸垃圾的駁船,裝載的垃圾已經過初步歸類

1984年又在長寧區新華街道試行了垃圾分類傾倒、清除的辦法,煤球灰、菜皮等與碎玻璃、鐵皮等分開,分別倒入不同的垃圾容器,前者被送到農村作肥料,後者進行分揀後送廢品回收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1981年上海街景,那輛三輪環衛車輛是當時的主力環衛垃圾清運車

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垃圾袋裝化開始推行和普遍使用。

特寫:廢品回收站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人都知道廢品回收站,這也是垃圾處理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家家戶戶的廢紙箱、報紙、雜誌,平時都不會跟著每天的垃圾扔掉,而是積攢起來,到一定量之後賣到廢品回收站。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5

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

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垃圾箱周圍環境很差的情形,黃浦區環衛所在地處福建路、無錫路口改建了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將原來隨時敞開的垃圾箱,實行上、下午定時傾倒垃圾,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封閉起來,封閉前將散落在周圍的垃圾掃清,垃圾在夜間定時清除。

6

以顏色區分的分類垃圾桶

1985年3月開始,各區選擇1個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要求居民把菜皮、果殼、煤屑等倒入綠色垃圾桶;將廢鐵、玻璃、動物刺骨等倒入桔紅色的垃圾箱。建築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點,由環衛部門分類清除。不過這種方式沒有持續多久。

弄堂裡面搖鈴收垃圾

弄堂裡搖鈴收垃圾的場景,許多老上海還是有印象的。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首先在法租界部分區域內使用。民國5年(1916年)垃圾車上裝上了小鈴,用鈴聲告知居民,垃圾車即將經過,可將各自容器內的垃圾倒入垃圾車。

搖鈴傾倒、清除的方式在南市老城廂地區也廣泛採用。1929年那會兒,南市實行搖鈴收倒垃圾。因為居民隨手扔垃圾、把糞便倒入垃圾箱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於是水泥垃圾箱被廢除,改成了每戶自備垃圾桶。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樣做之後,收倒垃圾還是用搖鈴的方式,每日兩次,第一次上午八時至十一時,第二次下午二時至五時,由清道夫搖鈴通知各鋪戶。如果沒有按規定做的,還要受到處罰。

1946年,衛生局制定《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並頒佈《實施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告市民書》,規定自5月1日起,在東至黃浦灘(現外灘),南至徐家彙,西至華山路,北至中山路的區域內,每天清晨5時起、每日1次搖鈴清除垃圾。錯過搖鈴傾倒的時間,禁止將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違反垃圾傾倒辦法,將給予罰款、拘留、停止供電等處罰。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老早是用鐵鍬來人工清理垃圾

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在部分垃圾車難以進出、不便設置垃圾箱的地區,還採取搖鈴清除垃圾的方法,1963年後,才逐步停用。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種垃圾桶是在垃圾清運機械化後配套使用的

老上海的垃圾分類

1946年4月1日《申報》上一則市衛生局規劃內容中,對“垃圾分類”有了明確的規劃願景。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預備把都市的垃圾,分為五大類:(一)動物性類像肉骨魚骨等,(二)植物性類像菜根樹皮等,(三)布條紙屑類,(四)鐵罐廢聽類,(五)煤渣泥灰類。垃圾經過這種分析工作後,大部份都可變成有用的東西。怎樣變呢?

第二類的垃圾相當多,每天單就全市二十七個菜場所蒐集來的植物性垃圾,已經相當可觀。衛生局打算把這一類的垃圾,集中到一塊廢公墓的地方,讓它腐蝕,照化學原理,可產生大量CH4,也就是可以燃燒的沼氣。

這樣一來,既可利用沼氣的燃燒,來焚燬不必要的垃圾,更將用沼氣的燃燒,來製造蒸氣。把第三類的垃圾布條紙屑等,熔化成紙漿,製造再生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到了上世紀50年代,農民利用垃圾作肥料的積極性高,但由於可以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廚餘廢棄的菜葉、魚、家禽的內臟等有機物及煤球灰等,和不能用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老虎灶的煤碴和小型工廠企業委託環衛部門運輸的一些廢棄物,是混合傾倒、清除、運輸的,農民在使用垃圾作肥料前增加了一道分揀的手續。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1959年2月20日《新民晚報》刊載消息“提籃橋區嚴格實行垃圾分類”

1956年後,在垃圾分類清除的基礎上,部分地區又試行了居民垃圾分類傾倒,要求居民將菜葉、煤球灰等有機物和碎玻璃、磚塊、鐵皮等分別傾倒。為此,在試行分類傾倒的地區將垃圾箱一隔為二,或另置一垃圾容器,並在垃圾容器上註明應傾倒哪一類垃圾。

但這種分類傾倒垃圾的做法由於受到當時各種條件的侷限,並沒有鞏固、推廣。不少老上海記憶中房前屋後收集廚餘垃圾的“泔腳缸”就是源自那個時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40年代後期,蘇州河口中運輸垃圾的駁船,裝載的垃圾已經過初步歸類

1984年又在長寧區新華街道試行了垃圾分類傾倒、清除的辦法,煤球灰、菜皮等與碎玻璃、鐵皮等分開,分別倒入不同的垃圾容器,前者被送到農村作肥料,後者進行分揀後送廢品回收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1981年上海街景,那輛三輪環衛車輛是當時的主力環衛垃圾清運車

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垃圾袋裝化開始推行和普遍使用。

特寫:廢品回收站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人都知道廢品回收站,這也是垃圾處理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家家戶戶的廢紙箱、報紙、雜誌,平時都不會跟著每天的垃圾扔掉,而是積攢起來,到一定量之後賣到廢品回收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一位曾經是廢品回收站負責人的老上海,聽到有人講日本人垃圾分揀分出88種以上,顯示出不屑神情,他說: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5

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

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垃圾箱周圍環境很差的情形,黃浦區環衛所在地處福建路、無錫路口改建了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將原來隨時敞開的垃圾箱,實行上、下午定時傾倒垃圾,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封閉起來,封閉前將散落在周圍的垃圾掃清,垃圾在夜間定時清除。

6

以顏色區分的分類垃圾桶

1985年3月開始,各區選擇1個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要求居民把菜皮、果殼、煤屑等倒入綠色垃圾桶;將廢鐵、玻璃、動物刺骨等倒入桔紅色的垃圾箱。建築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點,由環衛部門分類清除。不過這種方式沒有持續多久。

弄堂裡面搖鈴收垃圾

弄堂裡搖鈴收垃圾的場景,許多老上海還是有印象的。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首先在法租界部分區域內使用。民國5年(1916年)垃圾車上裝上了小鈴,用鈴聲告知居民,垃圾車即將經過,可將各自容器內的垃圾倒入垃圾車。

搖鈴傾倒、清除的方式在南市老城廂地區也廣泛採用。1929年那會兒,南市實行搖鈴收倒垃圾。因為居民隨手扔垃圾、把糞便倒入垃圾箱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於是水泥垃圾箱被廢除,改成了每戶自備垃圾桶。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樣做之後,收倒垃圾還是用搖鈴的方式,每日兩次,第一次上午八時至十一時,第二次下午二時至五時,由清道夫搖鈴通知各鋪戶。如果沒有按規定做的,還要受到處罰。

1946年,衛生局制定《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並頒佈《實施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告市民書》,規定自5月1日起,在東至黃浦灘(現外灘),南至徐家彙,西至華山路,北至中山路的區域內,每天清晨5時起、每日1次搖鈴清除垃圾。錯過搖鈴傾倒的時間,禁止將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違反垃圾傾倒辦法,將給予罰款、拘留、停止供電等處罰。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老早是用鐵鍬來人工清理垃圾

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在部分垃圾車難以進出、不便設置垃圾箱的地區,還採取搖鈴清除垃圾的方法,1963年後,才逐步停用。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種垃圾桶是在垃圾清運機械化後配套使用的

老上海的垃圾分類

1946年4月1日《申報》上一則市衛生局規劃內容中,對“垃圾分類”有了明確的規劃願景。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預備把都市的垃圾,分為五大類:(一)動物性類像肉骨魚骨等,(二)植物性類像菜根樹皮等,(三)布條紙屑類,(四)鐵罐廢聽類,(五)煤渣泥灰類。垃圾經過這種分析工作後,大部份都可變成有用的東西。怎樣變呢?

第二類的垃圾相當多,每天單就全市二十七個菜場所蒐集來的植物性垃圾,已經相當可觀。衛生局打算把這一類的垃圾,集中到一塊廢公墓的地方,讓它腐蝕,照化學原理,可產生大量CH4,也就是可以燃燒的沼氣。

這樣一來,既可利用沼氣的燃燒,來焚燬不必要的垃圾,更將用沼氣的燃燒,來製造蒸氣。把第三類的垃圾布條紙屑等,熔化成紙漿,製造再生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到了上世紀50年代,農民利用垃圾作肥料的積極性高,但由於可以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廚餘廢棄的菜葉、魚、家禽的內臟等有機物及煤球灰等,和不能用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老虎灶的煤碴和小型工廠企業委託環衛部門運輸的一些廢棄物,是混合傾倒、清除、運輸的,農民在使用垃圾作肥料前增加了一道分揀的手續。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1959年2月20日《新民晚報》刊載消息“提籃橋區嚴格實行垃圾分類”

1956年後,在垃圾分類清除的基礎上,部分地區又試行了居民垃圾分類傾倒,要求居民將菜葉、煤球灰等有機物和碎玻璃、磚塊、鐵皮等分別傾倒。為此,在試行分類傾倒的地區將垃圾箱一隔為二,或另置一垃圾容器,並在垃圾容器上註明應傾倒哪一類垃圾。

但這種分類傾倒垃圾的做法由於受到當時各種條件的侷限,並沒有鞏固、推廣。不少老上海記憶中房前屋後收集廚餘垃圾的“泔腳缸”就是源自那個時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40年代後期,蘇州河口中運輸垃圾的駁船,裝載的垃圾已經過初步歸類

1984年又在長寧區新華街道試行了垃圾分類傾倒、清除的辦法,煤球灰、菜皮等與碎玻璃、鐵皮等分開,分別倒入不同的垃圾容器,前者被送到農村作肥料,後者進行分揀後送廢品回收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1981年上海街景,那輛三輪環衛車輛是當時的主力環衛垃圾清運車

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垃圾袋裝化開始推行和普遍使用。

特寫:廢品回收站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人都知道廢品回收站,這也是垃圾處理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家家戶戶的廢紙箱、報紙、雜誌,平時都不會跟著每天的垃圾扔掉,而是積攢起來,到一定量之後賣到廢品回收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一位曾經是廢品回收站負責人的老上海,聽到有人講日本人垃圾分揀分出88種以上,顯示出不屑神情,他說: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阿拉搿搭個垃圾回收、處置工作,也好講是全世界數一數二個!伊辰光垃圾分類回收,組織嚴密,流程清爽,調撥有序。

回收個垃圾品類,細緻到儂難以想象:雞鴨毛、廢電池、牙膏皮、肉骨頭、甲魚殼、桔子皮、碎玻璃、棉花胎、布角料、眼藥水瓶、各種料瓶、各色壞鞋子、長短髮辮、廢舊紙張、燈泡燈管……多得數勿過來!

其中各種圖書報刊、破銅爛鐵好算是垃圾裡向個VIP檔次了。當時廢品回收站工作人員倒是“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邪氣盡職敬業。就以收廢紙舉例:可以細分為大報、小報、雜誌、書本、黃板紙、雜揉紙、保密紙,譬如欸歇辰光勿公開訂閱個《參考消息》咾啥。每逢寒暑假集中收來個是32開大小個課本,迭個還要專門捆紮。

再來講講雞毛鴨毛:鴨毛取絨每斤收7元,但是雞毛一斤只有4分。所以要嚴格分檔,仔細剔出混勒鴨毛裡向個又白又細個雞毛。小姑娘剪辮子,拿來一蓬亂髮,收進來要耐心理順,然後按頭髮個色澤、長短論價。

頂頂叫人歎為觀止個,是舊鞋子:純塑料個搭仔夾海綿個,同鞋勿同命;破套鞋搭仔破跑鞋,同種勿等值,就算是“同根生親兄弟”破套鞋,裡向有勿有絨布鞋夾裡,價鈿也是勿一樣。

(綜合:方誌上海《倒垃圾這樁事體 上海人100年來都是有腔調的!》,夜光杯《想起了當年的廢品回收站》)

"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5

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

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垃圾箱周圍環境很差的情形,黃浦區環衛所在地處福建路、無錫路口改建了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將原來隨時敞開的垃圾箱,實行上、下午定時傾倒垃圾,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封閉起來,封閉前將散落在周圍的垃圾掃清,垃圾在夜間定時清除。

6

以顏色區分的分類垃圾桶

1985年3月開始,各區選擇1個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要求居民把菜皮、果殼、煤屑等倒入綠色垃圾桶;將廢鐵、玻璃、動物刺骨等倒入桔紅色的垃圾箱。建築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點,由環衛部門分類清除。不過這種方式沒有持續多久。

弄堂裡面搖鈴收垃圾

弄堂裡搖鈴收垃圾的場景,許多老上海還是有印象的。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首先在法租界部分區域內使用。民國5年(1916年)垃圾車上裝上了小鈴,用鈴聲告知居民,垃圾車即將經過,可將各自容器內的垃圾倒入垃圾車。

搖鈴傾倒、清除的方式在南市老城廂地區也廣泛採用。1929年那會兒,南市實行搖鈴收倒垃圾。因為居民隨手扔垃圾、把糞便倒入垃圾箱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於是水泥垃圾箱被廢除,改成了每戶自備垃圾桶。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樣做之後,收倒垃圾還是用搖鈴的方式,每日兩次,第一次上午八時至十一時,第二次下午二時至五時,由清道夫搖鈴通知各鋪戶。如果沒有按規定做的,還要受到處罰。

1946年,衛生局制定《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並頒佈《實施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告市民書》,規定自5月1日起,在東至黃浦灘(現外灘),南至徐家彙,西至華山路,北至中山路的區域內,每天清晨5時起、每日1次搖鈴清除垃圾。錯過搖鈴傾倒的時間,禁止將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違反垃圾傾倒辦法,將給予罰款、拘留、停止供電等處罰。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老早是用鐵鍬來人工清理垃圾

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在部分垃圾車難以進出、不便設置垃圾箱的地區,還採取搖鈴清除垃圾的方法,1963年後,才逐步停用。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種垃圾桶是在垃圾清運機械化後配套使用的

老上海的垃圾分類

1946年4月1日《申報》上一則市衛生局規劃內容中,對“垃圾分類”有了明確的規劃願景。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預備把都市的垃圾,分為五大類:(一)動物性類像肉骨魚骨等,(二)植物性類像菜根樹皮等,(三)布條紙屑類,(四)鐵罐廢聽類,(五)煤渣泥灰類。垃圾經過這種分析工作後,大部份都可變成有用的東西。怎樣變呢?

第二類的垃圾相當多,每天單就全市二十七個菜場所蒐集來的植物性垃圾,已經相當可觀。衛生局打算把這一類的垃圾,集中到一塊廢公墓的地方,讓它腐蝕,照化學原理,可產生大量CH4,也就是可以燃燒的沼氣。

這樣一來,既可利用沼氣的燃燒,來焚燬不必要的垃圾,更將用沼氣的燃燒,來製造蒸氣。把第三類的垃圾布條紙屑等,熔化成紙漿,製造再生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到了上世紀50年代,農民利用垃圾作肥料的積極性高,但由於可以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廚餘廢棄的菜葉、魚、家禽的內臟等有機物及煤球灰等,和不能用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老虎灶的煤碴和小型工廠企業委託環衛部門運輸的一些廢棄物,是混合傾倒、清除、運輸的,農民在使用垃圾作肥料前增加了一道分揀的手續。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1959年2月20日《新民晚報》刊載消息“提籃橋區嚴格實行垃圾分類”

1956年後,在垃圾分類清除的基礎上,部分地區又試行了居民垃圾分類傾倒,要求居民將菜葉、煤球灰等有機物和碎玻璃、磚塊、鐵皮等分別傾倒。為此,在試行分類傾倒的地區將垃圾箱一隔為二,或另置一垃圾容器,並在垃圾容器上註明應傾倒哪一類垃圾。

但這種分類傾倒垃圾的做法由於受到當時各種條件的侷限,並沒有鞏固、推廣。不少老上海記憶中房前屋後收集廚餘垃圾的“泔腳缸”就是源自那個時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40年代後期,蘇州河口中運輸垃圾的駁船,裝載的垃圾已經過初步歸類

1984年又在長寧區新華街道試行了垃圾分類傾倒、清除的辦法,煤球灰、菜皮等與碎玻璃、鐵皮等分開,分別倒入不同的垃圾容器,前者被送到農村作肥料,後者進行分揀後送廢品回收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1981年上海街景,那輛三輪環衛車輛是當時的主力環衛垃圾清運車

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垃圾袋裝化開始推行和普遍使用。

特寫:廢品回收站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人都知道廢品回收站,這也是垃圾處理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家家戶戶的廢紙箱、報紙、雜誌,平時都不會跟著每天的垃圾扔掉,而是積攢起來,到一定量之後賣到廢品回收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一位曾經是廢品回收站負責人的老上海,聽到有人講日本人垃圾分揀分出88種以上,顯示出不屑神情,他說: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阿拉搿搭個垃圾回收、處置工作,也好講是全世界數一數二個!伊辰光垃圾分類回收,組織嚴密,流程清爽,調撥有序。

回收個垃圾品類,細緻到儂難以想象:雞鴨毛、廢電池、牙膏皮、肉骨頭、甲魚殼、桔子皮、碎玻璃、棉花胎、布角料、眼藥水瓶、各種料瓶、各色壞鞋子、長短髮辮、廢舊紙張、燈泡燈管……多得數勿過來!

其中各種圖書報刊、破銅爛鐵好算是垃圾裡向個VIP檔次了。當時廢品回收站工作人員倒是“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邪氣盡職敬業。就以收廢紙舉例:可以細分為大報、小報、雜誌、書本、黃板紙、雜揉紙、保密紙,譬如欸歇辰光勿公開訂閱個《參考消息》咾啥。每逢寒暑假集中收來個是32開大小個課本,迭個還要專門捆紮。

再來講講雞毛鴨毛:鴨毛取絨每斤收7元,但是雞毛一斤只有4分。所以要嚴格分檔,仔細剔出混勒鴨毛裡向個又白又細個雞毛。小姑娘剪辮子,拿來一蓬亂髮,收進來要耐心理順,然後按頭髮個色澤、長短論價。

頂頂叫人歎為觀止個,是舊鞋子:純塑料個搭仔夾海綿個,同鞋勿同命;破套鞋搭仔破跑鞋,同種勿等值,就算是“同根生親兄弟”破套鞋,裡向有勿有絨布鞋夾裡,價鈿也是勿一樣。

(綜合:方誌上海《倒垃圾這樁事體 上海人100年來都是有腔調的!》,夜光杯《想起了當年的廢品回收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穿了睡衣趿了拖鞋,端了簸箕拿生活垃圾倒到一隻臭哄哄的用水泥做的四四方方垃圾箱去,還要摒牢一口氣……這樣的場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石庫門弄堂裡再尋常不過了。想想倒垃圾這樁事體,也是跟生活分不開的。

垃圾清掃歷史

上海自1292年立縣之後,至19世紀40年代,全城已有大街小巷60多條,人口20餘萬,除了巡道署及縣衙門等重要部門周圍的道路由伕役專門清掃外,大多數道路基本處於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南市一處碼頭,垃圾車拉到這裡,由河道進行清運

19世紀50年代以前,居民通常將生活垃圾隨便傾棄在低窪處或江河沿灘。很多倒在江河邊的垃圾隨著潮水的漲落,流入江河沖走。那時候,人們還完全沒有形成近現代意義上的生活廢棄物處置觀念。

01公共租界

當時在上海灘上,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垃圾問題由誰來管,也是經歷了幾次變更。直到1914年起才正式由市政當局負責。

在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工部局已由專職衛生稽查員僱傭一批華人苦力對租界內道路和弄堂每天清掃一次。19世紀70年代初,當時對垃圾的傾倒沒有限制,路邊時常可見隨意傾倒的垃圾。由於人力問題,每天只清除1次使得里弄和道路顯得十分不整潔。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公共租界將每天清除一次垃圾改為道路旁的垃圾每天清除兩次,里弄仍為一次。19世紀80年代,儘管有些道路每天清除垃圾次數已增加,但往往是前腳垃圾剛清除,緊接著居民的垃圾又倒了出來。

之後,一些車輛和人流來往多的重要道路每天清掃垃圾3-4次。據記錄,1872年,僅從公共租界清運出垃圾1142車,加上船運出境的垃圾,合計達15000噸。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垃圾的產生量也在不斷攀升。當時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將垃圾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清晨會有馬車來清運,亦或是堆在自家門口待清除。但租界當局規定垃圾清除後,白天不得重新倒出。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民國初年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帽子上有S.M.C字樣,是上海工部局的英文縮寫

02華界

華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將垃圾堆在自己的門前,但碎碗、玻璃及有異味的垃圾不準倒在門外。與法租界同樣的規定,上午清除後不得再次傾倒。不過居民們仍舊會在里弄口或道路旁傾倒垃圾,以待市政部門清除。這便形成了許多垃圾堆點,環境汙穢不堪,居民怨聲不絕。

垃圾箱的演變

垃圾問題雖然“又臭又髒”,但確是居民日常生活裡的大問題。垃圾怎麼倒、怎麼收、用什麼容器裝,真是讓人動足了腦筋。垃圾箱的演變也是可見一斑。

1

第一隻公共垃圾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曾設想建造固定的垃圾箱,以容納居民生活垃圾。但另有意見認為“要引導居民將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難的事情,將證明垃圾容器的用處不大,而其購買的費用很高”,最終租界當局放棄了這個設想。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弄堂裡可見的垃圾箱

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9月,公共租界才設置垃圾箱,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箱內,改變堆放在道路上的做法。光緒二十五年及20世紀初,法租界與華界也先後分別設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將垃圾倒入容器內。

2

鉛皮垃圾桶

上世紀30年代,南市老城廂裡採用的是搖鈴收垃圾的方式。1934年,因有的居民將垃圾隨手傾棄於牆角、電線杆旁,或將糞便傾倒於垃圾箱內的事情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則因垃圾容器不足,造成居民將垃圾隨地傾棄,於是衛生局下令在南市廢除水泥垃圾箱,特製了一批鉛皮垃圾桶,每戶購買1只以集貯各自的垃圾。

3

撤銷沿街垃圾桶

1933年12月22日《申報》刊登一則題為“垃圾傾倒法”的公告,其中提到“過去所設沿街垃圾桶,每多流弊”,於是自第二年起,一律取銷,責成各鋪戶自備垃圾桶,按照規定時間,分別傾入垃圾車內。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清道夫及垃圾收集車輛

4

80年代的水泥垃圾箱

1988年4月,黃浦區率先在全市實行了垃圾定時傾倒、清除的試點。位於市區中心的黃浦區浦西區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設置數百隻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隨時傾倒垃圾,雖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圍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蒼蠅,影響周圍的環境衛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5

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

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垃圾箱周圍環境很差的情形,黃浦區環衛所在地處福建路、無錫路口改建了第一隻封閉式垃圾箱,將原來隨時敞開的垃圾箱,實行上、下午定時傾倒垃圾,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封閉起來,封閉前將散落在周圍的垃圾掃清,垃圾在夜間定時清除。

6

以顏色區分的分類垃圾桶

1985年3月開始,各區選擇1個街道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要求居民把菜皮、果殼、煤屑等倒入綠色垃圾桶;將廢鐵、玻璃、動物刺骨等倒入桔紅色的垃圾箱。建築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點,由環衛部門分類清除。不過這種方式沒有持續多久。

弄堂裡面搖鈴收垃圾

弄堂裡搖鈴收垃圾的場景,許多老上海還是有印象的。這種方式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首先在法租界部分區域內使用。民國5年(1916年)垃圾車上裝上了小鈴,用鈴聲告知居民,垃圾車即將經過,可將各自容器內的垃圾倒入垃圾車。

搖鈴傾倒、清除的方式在南市老城廂地區也廣泛採用。1929年那會兒,南市實行搖鈴收倒垃圾。因為居民隨手扔垃圾、把糞便倒入垃圾箱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於是水泥垃圾箱被廢除,改成了每戶自備垃圾桶。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樣做之後,收倒垃圾還是用搖鈴的方式,每日兩次,第一次上午八時至十一時,第二次下午二時至五時,由清道夫搖鈴通知各鋪戶。如果沒有按規定做的,還要受到處罰。

1946年,衛生局制定《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並頒佈《實施上海市垃圾傾倒辦法告市民書》,規定自5月1日起,在東至黃浦灘(現外灘),南至徐家彙,西至華山路,北至中山路的區域內,每天清晨5時起、每日1次搖鈴清除垃圾。錯過搖鈴傾倒的時間,禁止將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違反垃圾傾倒辦法,將給予罰款、拘留、停止供電等處罰。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老早是用鐵鍬來人工清理垃圾

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在部分垃圾車難以進出、不便設置垃圾箱的地區,還採取搖鈴清除垃圾的方法,1963年後,才逐步停用。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這種垃圾桶是在垃圾清運機械化後配套使用的

老上海的垃圾分類

1946年4月1日《申報》上一則市衛生局規劃內容中,對“垃圾分類”有了明確的規劃願景。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預備把都市的垃圾,分為五大類:(一)動物性類像肉骨魚骨等,(二)植物性類像菜根樹皮等,(三)布條紙屑類,(四)鐵罐廢聽類,(五)煤渣泥灰類。垃圾經過這種分析工作後,大部份都可變成有用的東西。怎樣變呢?

第二類的垃圾相當多,每天單就全市二十七個菜場所蒐集來的植物性垃圾,已經相當可觀。衛生局打算把這一類的垃圾,集中到一塊廢公墓的地方,讓它腐蝕,照化學原理,可產生大量CH4,也就是可以燃燒的沼氣。

這樣一來,既可利用沼氣的燃燒,來焚燬不必要的垃圾,更將用沼氣的燃燒,來製造蒸氣。把第三類的垃圾布條紙屑等,熔化成紙漿,製造再生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到了上世紀50年代,農民利用垃圾作肥料的積極性高,但由於可以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廚餘廢棄的菜葉、魚、家禽的內臟等有機物及煤球灰等,和不能用作農肥的垃圾——主要是老虎灶的煤碴和小型工廠企業委託環衛部門運輸的一些廢棄物,是混合傾倒、清除、運輸的,農民在使用垃圾作肥料前增加了一道分揀的手續。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1959年2月20日《新民晚報》刊載消息“提籃橋區嚴格實行垃圾分類”

1956年後,在垃圾分類清除的基礎上,部分地區又試行了居民垃圾分類傾倒,要求居民將菜葉、煤球灰等有機物和碎玻璃、磚塊、鐵皮等分別傾倒。為此,在試行分類傾倒的地區將垃圾箱一隔為二,或另置一垃圾容器,並在垃圾容器上註明應傾倒哪一類垃圾。

但這種分類傾倒垃圾的做法由於受到當時各種條件的侷限,並沒有鞏固、推廣。不少老上海記憶中房前屋後收集廚餘垃圾的“泔腳缸”就是源自那個時期。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40年代後期,蘇州河口中運輸垃圾的駁船,裝載的垃圾已經過初步歸類

1984年又在長寧區新華街道試行了垃圾分類傾倒、清除的辦法,煤球灰、菜皮等與碎玻璃、鐵皮等分開,分別倒入不同的垃圾容器,前者被送到農村作肥料,後者進行分揀後送廢品回收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1981年上海街景,那輛三輪環衛車輛是當時的主力環衛垃圾清運車

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垃圾袋裝化開始推行和普遍使用。

特寫:廢品回收站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人都知道廢品回收站,這也是垃圾處理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家家戶戶的廢紙箱、報紙、雜誌,平時都不會跟著每天的垃圾扔掉,而是積攢起來,到一定量之後賣到廢品回收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一位曾經是廢品回收站負責人的老上海,聽到有人講日本人垃圾分揀分出88種以上,顯示出不屑神情,他說: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阿拉搿搭個垃圾回收、處置工作,也好講是全世界數一數二個!伊辰光垃圾分類回收,組織嚴密,流程清爽,調撥有序。

回收個垃圾品類,細緻到儂難以想象:雞鴨毛、廢電池、牙膏皮、肉骨頭、甲魚殼、桔子皮、碎玻璃、棉花胎、布角料、眼藥水瓶、各種料瓶、各色壞鞋子、長短髮辮、廢舊紙張、燈泡燈管……多得數勿過來!

其中各種圖書報刊、破銅爛鐵好算是垃圾裡向個VIP檔次了。當時廢品回收站工作人員倒是“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邪氣盡職敬業。就以收廢紙舉例:可以細分為大報、小報、雜誌、書本、黃板紙、雜揉紙、保密紙,譬如欸歇辰光勿公開訂閱個《參考消息》咾啥。每逢寒暑假集中收來個是32開大小個課本,迭個還要專門捆紮。

再來講講雞毛鴨毛:鴨毛取絨每斤收7元,但是雞毛一斤只有4分。所以要嚴格分檔,仔細剔出混勒鴨毛裡向個又白又細個雞毛。小姑娘剪辮子,拿來一蓬亂髮,收進來要耐心理順,然後按頭髮個色澤、長短論價。

頂頂叫人歎為觀止個,是舊鞋子:純塑料個搭仔夾海綿個,同鞋勿同命;破套鞋搭仔破跑鞋,同種勿等值,就算是“同根生親兄弟”破套鞋,裡向有勿有絨布鞋夾裡,價鈿也是勿一樣。

(綜合:方誌上海《倒垃圾這樁事體 上海人100年來都是有腔調的!》,夜光杯《想起了當年的廢品回收站》)

老上海怎麼倒垃圾?老上海怎麼倒垃圾?

看懂上海粉絲群

等儂來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