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創意如何成為一種產業

賴聲川 暗戀桃花源 莎士比亞 經濟 文創資訊 2017-03-27

編者按:賴聲川是中國著名的劇作家、導演,二十九歲開始劇場創作,獲獎無數。尤其是《暗戀桃花源》和《如夢之夢》,得到了大眾的極高讚譽。2006年,推出了個人第一本著作《賴聲川的創意學》,為讀者提供了系統學習創意的途徑。以下為著作的部分文字。

賴聲川:創意如何成為一種產業

雖然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變成很流行的產業,但事實上我們必須看清楚:“創意產業”必須依賴“創意”才能成立;“創意”又必須依賴“文化”才能茁壯。這是一個前後連鎖的關係,沒有文化就沒有創意,沒有創意就沒有創意產業可言。

所以很明顯,創意要成為一種產業,首先必須有很好的創意。這一點都不奇怪,但並不容易理解。

本書花很多篇幅說明創意的自然產生過程,相信讀者可以瞭解,任何可以捏造出來的創意不容易順暢,不容易說服人。這就是“文化創意產業”弔詭的地方:它很難憑空設計出來。必須有所依據,才能在上面加入企業企圖。好比說,小區內已經有了海明威的住所,這時當然就可以開動腦筋,如何把這住所變成一個景點,並且生產諸多副產業。

這是簡單的、理所當然的題目。文建會曾經就文化創意產業訪問我,我想了一想,舉出自己作品“產業化”的幾個例子: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是一個舞臺劇,但是在流行音樂唱片界的友人吳楚楚經營之下,變成一個破紀錄的有聲出版品。原來屬於小眾文化的劇場演出,突然擴大到大眾文化的範圍。

賴聲川:創意如何成為一種產業

1991年演出的第二版《暗戀桃花源》

賴聲川:創意如何成為一種產業

2016年演出的新版《暗戀桃花源》

《暗戀桃花源》也是一個舞臺劇,但是在多方面的努力之下,包括與龍祥電影公司的合作,它變成一部得獎的電影,並且票房成績不錯。原本屬於精緻文化的劇場演出,搖身一變,尤其在林青霞的參與下,成為大眾領域中的產品。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劇場陷入一片低迷,我們想到如何用劇場的創作技巧,以及劇場的演員來製作大眾的電視劇。於是《我們一家都是人》誕生,一播出就是六百集。

至於其他,“表演工作坊”能賣多少件T恤或馬克杯,好像無法成為討論的重點。

好的創意,才能創造價值

反過來看,會有不同的觀點出現:好比說,製作人要求我下一齣戲編劇的時候一定要做出可以變成電玩人物的角色。這樣,在劇場演出的同時可以同步發行電玩卡帶。

從企業的觀點,或許這個點子聽起來不錯,但對創意人來說,是吃力而荒誕的。這種做法,可能會讓一個原始創意扭曲變形。它背後的動機是賺錢,而書中已說明,在這前提下,很難做出好的作品。沒有好的作品,更是不可能找到作品的附加價值及產業化的方法。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說,在創意產業中,沒有比原始創意產品更重要的東西。創意無價,創意本身就能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

鼓勵創意的方式很多,看看鄰近的韓國如何刺激電視事業就不難了解。韓國的一些政策,遠遠比我們想到的來得有氣魄。當然,預算也遠遠超過我們政府願意在創意上負擔費用。這是一個基本視野的問題。

而真正最重要,也是我最在乎的,是創意本身的啟發。我們社會上充滿創意的潛能,有待我們去開發。但不要忘記弔詭的原則:如果我們發展得出純粹的創意,它將是具有無限可塑性的經濟潛能;但如果我們刻意為經濟效益而發展創意,它將很難被開發出來。這又回到動機問題。

賴聲川:創意如何成為一種產業

意大利“朱麗葉的家”

想起很多年前,我旅行到意大利羅納。這個美麗的城市有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公元前一世紀的競技場,也有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建築師留下來的精緻作品,能看的東西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但我發現遊客最多的“景點”,是一棟十二世紀的民宅,號稱是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偉大愛情劇中女主角的家,就叫“朱麗葉的家”。我當時一愣,因為自己是研究劇場史的,知道莎士比亞並不是根據確切的真人真事寫的劇本。川流不息的遊客來看的居然是一個創意虛構出來的人所謂的家!想一想真不可思議,沒有莎翁,這一切從何發生?

到如今,維羅納也出現了“朱麗葉的墓”、“羅密歐的家”等景點,人氣也相當旺。

這就是文化創意產業吧。

本文節選自《賴聲川的創意學》,作者:賴聲川,廣西師範學出版社2011年版。

賴聲川:創意如何成為一種產業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本逸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創資訊(http://news.vsochina.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