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昆明長大'

昆明 旅行 宜良 紅嘴鷗 滇池 讀書 燒鴨 于堅 我是歐楊啊 2019-08-14
"

我在昆明出生,長大。後來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都在這裡,昆明彷彿是我的一部私人電影,膠片永遠存放在我的記憶深處。

——于堅


"

我在昆明出生,長大。後來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都在這裡,昆明彷彿是我的一部私人電影,膠片永遠存放在我的記憶深處。

——于堅


我在昆明長大


半夜裡細讀于堅老師的文字,關於昆明的往事。從景明南路搬到了文昌路,我模仿過幾位作家的作品,寫過幾篇關於昆明的文章,也寫過一些自己的旅行生活、我的家鄉。每年斷斷續續的遠行,以至於有一段時間裡我覺得旅行寫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再次寫昆明,我蝸居在深圳龍華的一座民房裡,樓的下面是昏暗的街道,嘈雜的夜裡傳來了做愛的聲音。


"

我在昆明出生,長大。後來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都在這裡,昆明彷彿是我的一部私人電影,膠片永遠存放在我的記憶深處。

——于堅


我在昆明長大


半夜裡細讀于堅老師的文字,關於昆明的往事。從景明南路搬到了文昌路,我模仿過幾位作家的作品,寫過幾篇關於昆明的文章,也寫過一些自己的旅行生活、我的家鄉。每年斷斷續續的遠行,以至於有一段時間裡我覺得旅行寫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再次寫昆明,我蝸居在深圳龍華的一座民房裡,樓的下面是昏暗的街道,嘈雜的夜裡傳來了做愛的聲音。


我在昆明長大


無論站在呈貢大學城哪座凸起的山丘,總能望到吳家營男子技工學校的紅磚圖書館,早晨的陽光傾入了玻璃窗子然後漫過了梨花盛開的樹叢,過完了整個夏天,至此至終我們都沒有拍下校園青春劇中曼妙的鏡頭。後來我拿著相機跑到了“鬼屋”的破房子裡取景,把照片做成黑白的色調,把本該是無處安放的愛情和魅力變成了不爭與孤獨。

來昆明最早的兩年我住在了絕望坡腳下,從樓房的南面可以看到忽遠忽近的樑王山脈,初秋的日子,我們便會跨過建設中的高速公路,鑽進村民的果園吃梨子,最後躺在偌大的山頂水塔上,二十歲之前的快樂,簡單、充實。


"

我在昆明出生,長大。後來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都在這裡,昆明彷彿是我的一部私人電影,膠片永遠存放在我的記憶深處。

——于堅


我在昆明長大


半夜裡細讀于堅老師的文字,關於昆明的往事。從景明南路搬到了文昌路,我模仿過幾位作家的作品,寫過幾篇關於昆明的文章,也寫過一些自己的旅行生活、我的家鄉。每年斷斷續續的遠行,以至於有一段時間裡我覺得旅行寫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再次寫昆明,我蝸居在深圳龍華的一座民房裡,樓的下面是昏暗的街道,嘈雜的夜裡傳來了做愛的聲音。


我在昆明長大


無論站在呈貢大學城哪座凸起的山丘,總能望到吳家營男子技工學校的紅磚圖書館,早晨的陽光傾入了玻璃窗子然後漫過了梨花盛開的樹叢,過完了整個夏天,至此至終我們都沒有拍下校園青春劇中曼妙的鏡頭。後來我拿著相機跑到了“鬼屋”的破房子裡取景,把照片做成黑白的色調,把本該是無處安放的愛情和魅力變成了不爭與孤獨。

來昆明最早的兩年我住在了絕望坡腳下,從樓房的南面可以看到忽遠忽近的樑王山脈,初秋的日子,我們便會跨過建設中的高速公路,鑽進村民的果園吃梨子,最後躺在偌大的山頂水塔上,二十歲之前的快樂,簡單、充實。


我在昆明長大



景明南路的巴士站臺有一趟開往呈貢老縣城的車子,相對了進城的C85雙層巴士,216路只有太過於普通的綠色軀體。起初去老縣城是因為我們要去環湖東路遊玩滇池,慢慢的,時間久了,呈貢這個詞語越發的使我聯想起烤鴨的味道,還有巷子裡的豌豆粉。我沒有考證過這裡賣的宜良烤鴨是否有產地的美味,也沒有問過豌豆粉是否符合每一個外省人的口感,只不過這是我融入一座陌生城市的方式。騎車的時候,三鋁公路是要走的,逛遍了吳家營農貿市場,我們就搬走了。


"

我在昆明出生,長大。後來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都在這裡,昆明彷彿是我的一部私人電影,膠片永遠存放在我的記憶深處。

——于堅


我在昆明長大


半夜裡細讀于堅老師的文字,關於昆明的往事。從景明南路搬到了文昌路,我模仿過幾位作家的作品,寫過幾篇關於昆明的文章,也寫過一些自己的旅行生活、我的家鄉。每年斷斷續續的遠行,以至於有一段時間裡我覺得旅行寫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再次寫昆明,我蝸居在深圳龍華的一座民房裡,樓的下面是昏暗的街道,嘈雜的夜裡傳來了做愛的聲音。


我在昆明長大


無論站在呈貢大學城哪座凸起的山丘,總能望到吳家營男子技工學校的紅磚圖書館,早晨的陽光傾入了玻璃窗子然後漫過了梨花盛開的樹叢,過完了整個夏天,至此至終我們都沒有拍下校園青春劇中曼妙的鏡頭。後來我拿著相機跑到了“鬼屋”的破房子裡取景,把照片做成黑白的色調,把本該是無處安放的愛情和魅力變成了不爭與孤獨。

來昆明最早的兩年我住在了絕望坡腳下,從樓房的南面可以看到忽遠忽近的樑王山脈,初秋的日子,我們便會跨過建設中的高速公路,鑽進村民的果園吃梨子,最後躺在偌大的山頂水塔上,二十歲之前的快樂,簡單、充實。


我在昆明長大



景明南路的巴士站臺有一趟開往呈貢老縣城的車子,相對了進城的C85雙層巴士,216路只有太過於普通的綠色軀體。起初去老縣城是因為我們要去環湖東路遊玩滇池,慢慢的,時間久了,呈貢這個詞語越發的使我聯想起烤鴨的味道,還有巷子裡的豌豆粉。我沒有考證過這裡賣的宜良烤鴨是否有產地的美味,也沒有問過豌豆粉是否符合每一個外省人的口感,只不過這是我融入一座陌生城市的方式。騎車的時候,三鋁公路是要走的,逛遍了吳家營農貿市場,我們就搬走了。


我在昆明長大


時常我會把翠湖、文化巷、雲大當成老城昆明的一個片區,事實上這裡每條小巷都能通往翠湖,在文化巷上班的幾個月,我習慣的穿過錢局街走倉園巷然後信步到達翠湖。“文藝復興”的年代裡,在這一個片區住過很多詩人、藝術家、作家,他們寫了很多詩文,也在家鄉住了一輩子。在這裡有書局、教堂、薩爾瓦多西餐廳,也有聞一多被槍殺遺址、陸軍講武堂。顯然,翠湖已經成為每個昆明人一生都要來來往往的樂園,聽音樂會,看書寫作、談戀愛、劃遊艇……幾乎每個人都有那麼幾段平凡美好的翠湖舊事。

過完了春風拂柳、夏荷花開、銀杏葉落,終於等到了紅嘴鷗的到來,冬天的翠湖,依舊是人頭攢動的樂園,有的人把麵包粒拋向了空中,有的人把飼料扔到湖裡,引來成群的紅嘴鷗爭著搶著食物。走過了翠湖、西湖、大明湖……走了大半個中國,我也在昆明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學期。


"

我在昆明出生,長大。後來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都在這裡,昆明彷彿是我的一部私人電影,膠片永遠存放在我的記憶深處。

——于堅


我在昆明長大


半夜裡細讀于堅老師的文字,關於昆明的往事。從景明南路搬到了文昌路,我模仿過幾位作家的作品,寫過幾篇關於昆明的文章,也寫過一些自己的旅行生活、我的家鄉。每年斷斷續續的遠行,以至於有一段時間裡我覺得旅行寫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再次寫昆明,我蝸居在深圳龍華的一座民房裡,樓的下面是昏暗的街道,嘈雜的夜裡傳來了做愛的聲音。


我在昆明長大


無論站在呈貢大學城哪座凸起的山丘,總能望到吳家營男子技工學校的紅磚圖書館,早晨的陽光傾入了玻璃窗子然後漫過了梨花盛開的樹叢,過完了整個夏天,至此至終我們都沒有拍下校園青春劇中曼妙的鏡頭。後來我拿著相機跑到了“鬼屋”的破房子裡取景,把照片做成黑白的色調,把本該是無處安放的愛情和魅力變成了不爭與孤獨。

來昆明最早的兩年我住在了絕望坡腳下,從樓房的南面可以看到忽遠忽近的樑王山脈,初秋的日子,我們便會跨過建設中的高速公路,鑽進村民的果園吃梨子,最後躺在偌大的山頂水塔上,二十歲之前的快樂,簡單、充實。


我在昆明長大



景明南路的巴士站臺有一趟開往呈貢老縣城的車子,相對了進城的C85雙層巴士,216路只有太過於普通的綠色軀體。起初去老縣城是因為我們要去環湖東路遊玩滇池,慢慢的,時間久了,呈貢這個詞語越發的使我聯想起烤鴨的味道,還有巷子裡的豌豆粉。我沒有考證過這裡賣的宜良烤鴨是否有產地的美味,也沒有問過豌豆粉是否符合每一個外省人的口感,只不過這是我融入一座陌生城市的方式。騎車的時候,三鋁公路是要走的,逛遍了吳家營農貿市場,我們就搬走了。


我在昆明長大


時常我會把翠湖、文化巷、雲大當成老城昆明的一個片區,事實上這裡每條小巷都能通往翠湖,在文化巷上班的幾個月,我習慣的穿過錢局街走倉園巷然後信步到達翠湖。“文藝復興”的年代裡,在這一個片區住過很多詩人、藝術家、作家,他們寫了很多詩文,也在家鄉住了一輩子。在這裡有書局、教堂、薩爾瓦多西餐廳,也有聞一多被槍殺遺址、陸軍講武堂。顯然,翠湖已經成為每個昆明人一生都要來來往往的樂園,聽音樂會,看書寫作、談戀愛、劃遊艇……幾乎每個人都有那麼幾段平凡美好的翠湖舊事。

過完了春風拂柳、夏荷花開、銀杏葉落,終於等到了紅嘴鷗的到來,冬天的翠湖,依舊是人頭攢動的樂園,有的人把麵包粒拋向了空中,有的人把飼料扔到湖裡,引來成群的紅嘴鷗爭著搶著食物。走過了翠湖、西湖、大明湖……走了大半個中國,我也在昆明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學期。


我在昆明長大



實習的那一段時間,我喜歡穿過修建中的學府路到達對面的站臺,然後擠公交車到小菜園轉乘127路前往公司。好幾次我都想寫下春日小菜園的早晨,但是我不知道要怎麼去寫,寫些什麼內容,我應該在小菜園按下快門,把照片命名為昆明的節奏。錯綜複雜的立交橋,北市區開來的車子無數次的碾壓著滇越鐵路,晨練的男人用力的往橋底通道吐口水,小攤的餌塊皮烤著烤著鼓了起來。

每天坐在127路雙層巴士的頂層,陌生的面孔裡又遇到了幾個一起趕趟的常客。巡津街上有個賣《三國演義》的老爺爺,他眯著眼坐在板凳上晒著太陽,每次看到他的時候,我便知道公交已經順利的駛出了青年路。倚靠著窗戶,倦意佈滿了我整個身體。


"

我在昆明出生,長大。後來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都在這裡,昆明彷彿是我的一部私人電影,膠片永遠存放在我的記憶深處。

——于堅


我在昆明長大


半夜裡細讀于堅老師的文字,關於昆明的往事。從景明南路搬到了文昌路,我模仿過幾位作家的作品,寫過幾篇關於昆明的文章,也寫過一些自己的旅行生活、我的家鄉。每年斷斷續續的遠行,以至於有一段時間裡我覺得旅行寫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再次寫昆明,我蝸居在深圳龍華的一座民房裡,樓的下面是昏暗的街道,嘈雜的夜裡傳來了做愛的聲音。


我在昆明長大


無論站在呈貢大學城哪座凸起的山丘,總能望到吳家營男子技工學校的紅磚圖書館,早晨的陽光傾入了玻璃窗子然後漫過了梨花盛開的樹叢,過完了整個夏天,至此至終我們都沒有拍下校園青春劇中曼妙的鏡頭。後來我拿著相機跑到了“鬼屋”的破房子裡取景,把照片做成黑白的色調,把本該是無處安放的愛情和魅力變成了不爭與孤獨。

來昆明最早的兩年我住在了絕望坡腳下,從樓房的南面可以看到忽遠忽近的樑王山脈,初秋的日子,我們便會跨過建設中的高速公路,鑽進村民的果園吃梨子,最後躺在偌大的山頂水塔上,二十歲之前的快樂,簡單、充實。


我在昆明長大



景明南路的巴士站臺有一趟開往呈貢老縣城的車子,相對了進城的C85雙層巴士,216路只有太過於普通的綠色軀體。起初去老縣城是因為我們要去環湖東路遊玩滇池,慢慢的,時間久了,呈貢這個詞語越發的使我聯想起烤鴨的味道,還有巷子裡的豌豆粉。我沒有考證過這裡賣的宜良烤鴨是否有產地的美味,也沒有問過豌豆粉是否符合每一個外省人的口感,只不過這是我融入一座陌生城市的方式。騎車的時候,三鋁公路是要走的,逛遍了吳家營農貿市場,我們就搬走了。


我在昆明長大


時常我會把翠湖、文化巷、雲大當成老城昆明的一個片區,事實上這裡每條小巷都能通往翠湖,在文化巷上班的幾個月,我習慣的穿過錢局街走倉園巷然後信步到達翠湖。“文藝復興”的年代裡,在這一個片區住過很多詩人、藝術家、作家,他們寫了很多詩文,也在家鄉住了一輩子。在這裡有書局、教堂、薩爾瓦多西餐廳,也有聞一多被槍殺遺址、陸軍講武堂。顯然,翠湖已經成為每個昆明人一生都要來來往往的樂園,聽音樂會,看書寫作、談戀愛、劃遊艇……幾乎每個人都有那麼幾段平凡美好的翠湖舊事。

過完了春風拂柳、夏荷花開、銀杏葉落,終於等到了紅嘴鷗的到來,冬天的翠湖,依舊是人頭攢動的樂園,有的人把麵包粒拋向了空中,有的人把飼料扔到湖裡,引來成群的紅嘴鷗爭著搶著食物。走過了翠湖、西湖、大明湖……走了大半個中國,我也在昆明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學期。


我在昆明長大



實習的那一段時間,我喜歡穿過修建中的學府路到達對面的站臺,然後擠公交車到小菜園轉乘127路前往公司。好幾次我都想寫下春日小菜園的早晨,但是我不知道要怎麼去寫,寫些什麼內容,我應該在小菜園按下快門,把照片命名為昆明的節奏。錯綜複雜的立交橋,北市區開來的車子無數次的碾壓著滇越鐵路,晨練的男人用力的往橋底通道吐口水,小攤的餌塊皮烤著烤著鼓了起來。

每天坐在127路雙層巴士的頂層,陌生的面孔裡又遇到了幾個一起趕趟的常客。巡津街上有個賣《三國演義》的老爺爺,他眯著眼坐在板凳上晒著太陽,每次看到他的時候,我便知道公交已經順利的駛出了青年路。倚靠著窗戶,倦意佈滿了我整個身體。


我在昆明長大



這是第一次,馬街喚起了我在西山區的記憶。先前,騎車穿過昆明西站的地下通道,我們在一家清真牛肉米線店停了下來,解決飢餓。恰逢趕集,這一天附近的村民和貨郎都聚集於此,馬街的熱鬧能一直延伸到我們上山去祭者林的道路。後來,騎車、拍片、訪友、工作,陸陸續續的去了很多次西山區,從西山、馬街到大觀片區再到海埂都有去過,趕在米軌停運前我從學校坐火車去了一次石咀村,拍了一堆米軌火車的照片。

最近一次去馬街是2018年的6月,坐地鐵去的,在石咀站下車,煙塵滾滾的馬路對面還是那一排排老舊的廠房,馬街能給我強烈的對比感,拆遷新建,新老交替,這些為人們而存在的街道正在不斷的改變著。


"

我在昆明出生,長大。後來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都在這裡,昆明彷彿是我的一部私人電影,膠片永遠存放在我的記憶深處。

——于堅


我在昆明長大


半夜裡細讀于堅老師的文字,關於昆明的往事。從景明南路搬到了文昌路,我模仿過幾位作家的作品,寫過幾篇關於昆明的文章,也寫過一些自己的旅行生活、我的家鄉。每年斷斷續續的遠行,以至於有一段時間裡我覺得旅行寫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再次寫昆明,我蝸居在深圳龍華的一座民房裡,樓的下面是昏暗的街道,嘈雜的夜裡傳來了做愛的聲音。


我在昆明長大


無論站在呈貢大學城哪座凸起的山丘,總能望到吳家營男子技工學校的紅磚圖書館,早晨的陽光傾入了玻璃窗子然後漫過了梨花盛開的樹叢,過完了整個夏天,至此至終我們都沒有拍下校園青春劇中曼妙的鏡頭。後來我拿著相機跑到了“鬼屋”的破房子裡取景,把照片做成黑白的色調,把本該是無處安放的愛情和魅力變成了不爭與孤獨。

來昆明最早的兩年我住在了絕望坡腳下,從樓房的南面可以看到忽遠忽近的樑王山脈,初秋的日子,我們便會跨過建設中的高速公路,鑽進村民的果園吃梨子,最後躺在偌大的山頂水塔上,二十歲之前的快樂,簡單、充實。


我在昆明長大



景明南路的巴士站臺有一趟開往呈貢老縣城的車子,相對了進城的C85雙層巴士,216路只有太過於普通的綠色軀體。起初去老縣城是因為我們要去環湖東路遊玩滇池,慢慢的,時間久了,呈貢這個詞語越發的使我聯想起烤鴨的味道,還有巷子裡的豌豆粉。我沒有考證過這裡賣的宜良烤鴨是否有產地的美味,也沒有問過豌豆粉是否符合每一個外省人的口感,只不過這是我融入一座陌生城市的方式。騎車的時候,三鋁公路是要走的,逛遍了吳家營農貿市場,我們就搬走了。


我在昆明長大


時常我會把翠湖、文化巷、雲大當成老城昆明的一個片區,事實上這裡每條小巷都能通往翠湖,在文化巷上班的幾個月,我習慣的穿過錢局街走倉園巷然後信步到達翠湖。“文藝復興”的年代裡,在這一個片區住過很多詩人、藝術家、作家,他們寫了很多詩文,也在家鄉住了一輩子。在這裡有書局、教堂、薩爾瓦多西餐廳,也有聞一多被槍殺遺址、陸軍講武堂。顯然,翠湖已經成為每個昆明人一生都要來來往往的樂園,聽音樂會,看書寫作、談戀愛、劃遊艇……幾乎每個人都有那麼幾段平凡美好的翠湖舊事。

過完了春風拂柳、夏荷花開、銀杏葉落,終於等到了紅嘴鷗的到來,冬天的翠湖,依舊是人頭攢動的樂園,有的人把麵包粒拋向了空中,有的人把飼料扔到湖裡,引來成群的紅嘴鷗爭著搶著食物。走過了翠湖、西湖、大明湖……走了大半個中國,我也在昆明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學期。


我在昆明長大



實習的那一段時間,我喜歡穿過修建中的學府路到達對面的站臺,然後擠公交車到小菜園轉乘127路前往公司。好幾次我都想寫下春日小菜園的早晨,但是我不知道要怎麼去寫,寫些什麼內容,我應該在小菜園按下快門,把照片命名為昆明的節奏。錯綜複雜的立交橋,北市區開來的車子無數次的碾壓著滇越鐵路,晨練的男人用力的往橋底通道吐口水,小攤的餌塊皮烤著烤著鼓了起來。

每天坐在127路雙層巴士的頂層,陌生的面孔裡又遇到了幾個一起趕趟的常客。巡津街上有個賣《三國演義》的老爺爺,他眯著眼坐在板凳上晒著太陽,每次看到他的時候,我便知道公交已經順利的駛出了青年路。倚靠著窗戶,倦意佈滿了我整個身體。


我在昆明長大



這是第一次,馬街喚起了我在西山區的記憶。先前,騎車穿過昆明西站的地下通道,我們在一家清真牛肉米線店停了下來,解決飢餓。恰逢趕集,這一天附近的村民和貨郎都聚集於此,馬街的熱鬧能一直延伸到我們上山去祭者林的道路。後來,騎車、拍片、訪友、工作,陸陸續續的去了很多次西山區,從西山、馬街到大觀片區再到海埂都有去過,趕在米軌停運前我從學校坐火車去了一次石咀村,拍了一堆米軌火車的照片。

最近一次去馬街是2018年的6月,坐地鐵去的,在石咀站下車,煙塵滾滾的馬路對面還是那一排排老舊的廠房,馬街能給我強烈的對比感,拆遷新建,新老交替,這些為人們而存在的街道正在不斷的改變著。


我在昆明長大


我在昆明成長了四年,四年的讀書旅行生活,昆明是起點也是終點,住了幾百家青旅客棧,也許獨自旅行的人都很奇怪,每一次的席地而坐,我們總會試探性的聊了很多奇怪的話題,從家鄉、風景、旅行再到感情,對著酒瓶彈著吉他,客棧的旅人一直聊到深夜,我把他們的故事記錄了下來寫成了我每一篇遊記裡他們的故事。


"

我在昆明出生,長大。後來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都在這裡,昆明彷彿是我的一部私人電影,膠片永遠存放在我的記憶深處。

——于堅


我在昆明長大


半夜裡細讀于堅老師的文字,關於昆明的往事。從景明南路搬到了文昌路,我模仿過幾位作家的作品,寫過幾篇關於昆明的文章,也寫過一些自己的旅行生活、我的家鄉。每年斷斷續續的遠行,以至於有一段時間裡我覺得旅行寫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再次寫昆明,我蝸居在深圳龍華的一座民房裡,樓的下面是昏暗的街道,嘈雜的夜裡傳來了做愛的聲音。


我在昆明長大


無論站在呈貢大學城哪座凸起的山丘,總能望到吳家營男子技工學校的紅磚圖書館,早晨的陽光傾入了玻璃窗子然後漫過了梨花盛開的樹叢,過完了整個夏天,至此至終我們都沒有拍下校園青春劇中曼妙的鏡頭。後來我拿著相機跑到了“鬼屋”的破房子裡取景,把照片做成黑白的色調,把本該是無處安放的愛情和魅力變成了不爭與孤獨。

來昆明最早的兩年我住在了絕望坡腳下,從樓房的南面可以看到忽遠忽近的樑王山脈,初秋的日子,我們便會跨過建設中的高速公路,鑽進村民的果園吃梨子,最後躺在偌大的山頂水塔上,二十歲之前的快樂,簡單、充實。


我在昆明長大



景明南路的巴士站臺有一趟開往呈貢老縣城的車子,相對了進城的C85雙層巴士,216路只有太過於普通的綠色軀體。起初去老縣城是因為我們要去環湖東路遊玩滇池,慢慢的,時間久了,呈貢這個詞語越發的使我聯想起烤鴨的味道,還有巷子裡的豌豆粉。我沒有考證過這裡賣的宜良烤鴨是否有產地的美味,也沒有問過豌豆粉是否符合每一個外省人的口感,只不過這是我融入一座陌生城市的方式。騎車的時候,三鋁公路是要走的,逛遍了吳家營農貿市場,我們就搬走了。


我在昆明長大


時常我會把翠湖、文化巷、雲大當成老城昆明的一個片區,事實上這裡每條小巷都能通往翠湖,在文化巷上班的幾個月,我習慣的穿過錢局街走倉園巷然後信步到達翠湖。“文藝復興”的年代裡,在這一個片區住過很多詩人、藝術家、作家,他們寫了很多詩文,也在家鄉住了一輩子。在這裡有書局、教堂、薩爾瓦多西餐廳,也有聞一多被槍殺遺址、陸軍講武堂。顯然,翠湖已經成為每個昆明人一生都要來來往往的樂園,聽音樂會,看書寫作、談戀愛、劃遊艇……幾乎每個人都有那麼幾段平凡美好的翠湖舊事。

過完了春風拂柳、夏荷花開、銀杏葉落,終於等到了紅嘴鷗的到來,冬天的翠湖,依舊是人頭攢動的樂園,有的人把麵包粒拋向了空中,有的人把飼料扔到湖裡,引來成群的紅嘴鷗爭著搶著食物。走過了翠湖、西湖、大明湖……走了大半個中國,我也在昆明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學期。


我在昆明長大



實習的那一段時間,我喜歡穿過修建中的學府路到達對面的站臺,然後擠公交車到小菜園轉乘127路前往公司。好幾次我都想寫下春日小菜園的早晨,但是我不知道要怎麼去寫,寫些什麼內容,我應該在小菜園按下快門,把照片命名為昆明的節奏。錯綜複雜的立交橋,北市區開來的車子無數次的碾壓著滇越鐵路,晨練的男人用力的往橋底通道吐口水,小攤的餌塊皮烤著烤著鼓了起來。

每天坐在127路雙層巴士的頂層,陌生的面孔裡又遇到了幾個一起趕趟的常客。巡津街上有個賣《三國演義》的老爺爺,他眯著眼坐在板凳上晒著太陽,每次看到他的時候,我便知道公交已經順利的駛出了青年路。倚靠著窗戶,倦意佈滿了我整個身體。


我在昆明長大



這是第一次,馬街喚起了我在西山區的記憶。先前,騎車穿過昆明西站的地下通道,我們在一家清真牛肉米線店停了下來,解決飢餓。恰逢趕集,這一天附近的村民和貨郎都聚集於此,馬街的熱鬧能一直延伸到我們上山去祭者林的道路。後來,騎車、拍片、訪友、工作,陸陸續續的去了很多次西山區,從西山、馬街到大觀片區再到海埂都有去過,趕在米軌停運前我從學校坐火車去了一次石咀村,拍了一堆米軌火車的照片。

最近一次去馬街是2018年的6月,坐地鐵去的,在石咀站下車,煙塵滾滾的馬路對面還是那一排排老舊的廠房,馬街能給我強烈的對比感,拆遷新建,新老交替,這些為人們而存在的街道正在不斷的改變著。


我在昆明長大


我在昆明成長了四年,四年的讀書旅行生活,昆明是起點也是終點,住了幾百家青旅客棧,也許獨自旅行的人都很奇怪,每一次的席地而坐,我們總會試探性的聊了很多奇怪的話題,從家鄉、風景、旅行再到感情,對著酒瓶彈著吉他,客棧的旅人一直聊到深夜,我把他們的故事記錄了下來寫成了我每一篇遊記裡他們的故事。


我在昆明長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