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一年一度教師節。每年教師節的一大話題,是要不要給教師送禮。

很多家長在網上“晒”準備送禮的清單,幾年前教育部網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學聯合向全國教師發出的倡議書,倡導全國教師反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自覺抵制有償家教,自覺抵制請客送禮等庸俗風氣,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

有的說:“不能送禮”,有的說:“必須送禮,否則……”還有的質問:“教師為什麼不能收禮?”更有人認為:教師收禮,從孔子就開始了。


"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一年一度教師節。每年教師節的一大話題,是要不要給教師送禮。

很多家長在網上“晒”準備送禮的清單,幾年前教育部網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學聯合向全國教師發出的倡議書,倡導全國教師反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自覺抵制有償家教,自覺抵制請客送禮等庸俗風氣,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

有的說:“不能送禮”,有的說:“必須送禮,否則……”還有的質問:“教師為什麼不能收禮?”更有人認為:教師收禮,從孔子就開始了。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孔子青銅雕像。新華社記者 陳俊鋒 攝

蘇格拉底比孔子高尚?

"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一年一度教師節。每年教師節的一大話題,是要不要給教師送禮。

很多家長在網上“晒”準備送禮的清單,幾年前教育部網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學聯合向全國教師發出的倡議書,倡導全國教師反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自覺抵制有償家教,自覺抵制請客送禮等庸俗風氣,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

有的說:“不能送禮”,有的說:“必須送禮,否則……”還有的質問:“教師為什麼不能收禮?”更有人認為:教師收禮,從孔子就開始了。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孔子青銅雕像。新華社記者 陳俊鋒 攝

蘇格拉底比孔子高尚?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孔子當年收禮”的鐵證是:《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後人翻成大白話,就是:孔子說:只要給我送十條鹹豬肉,我就收他做學生。

白紙黑字,清清楚楚。

《朱子語類》說:“古人空手硬不相見。束脩是至不直(通值)錢底,羔雁是較直錢底。真宗時,講筵說至此,雲:‘聖人教人也要錢’。”

一句話“聖人教人也要錢”。當年“批林批孔”時,這十條臘肉成了“孔老二”的一個罪狀——一邊嘴裡說“有教無類”,一邊卻公開宣稱要收禮,嫌貧愛富,孔某人真虛偽!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在談到孔子時,刻意比較了他與希臘大哲蘇格拉底這兩位老師的風範。

結論之一是:蘇格拉底有教無類,並且不收學費;孔子也是有教無類,但是他曾公開聲明:拿肉來,就可以成為我的學生。言下之意:蘇格拉底更高尚,他才是真正的有教無類。

蘇格拉底與孔子基本同處一個時代,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69年,正是中國孔子逝世後十年的光景,兩人活的歲數幾乎相同,都年過七旬。

孔子當年辦學有個固定地方,蘇格拉底並沒有創辦自己的學校。廣場、廟宇、街頭、商店、作坊、體育館,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場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錢人、窮人、農民、手藝人、貴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對象,不論是誰,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熱情施教。因此蘇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貧。 


"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一年一度教師節。每年教師節的一大話題,是要不要給教師送禮。

很多家長在網上“晒”準備送禮的清單,幾年前教育部網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學聯合向全國教師發出的倡議書,倡導全國教師反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自覺抵制有償家教,自覺抵制請客送禮等庸俗風氣,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

有的說:“不能送禮”,有的說:“必須送禮,否則……”還有的質問:“教師為什麼不能收禮?”更有人認為:教師收禮,從孔子就開始了。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孔子青銅雕像。新華社記者 陳俊鋒 攝

蘇格拉底比孔子高尚?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孔子當年收禮”的鐵證是:《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後人翻成大白話,就是:孔子說:只要給我送十條鹹豬肉,我就收他做學生。

白紙黑字,清清楚楚。

《朱子語類》說:“古人空手硬不相見。束脩是至不直(通值)錢底,羔雁是較直錢底。真宗時,講筵說至此,雲:‘聖人教人也要錢’。”

一句話“聖人教人也要錢”。當年“批林批孔”時,這十條臘肉成了“孔老二”的一個罪狀——一邊嘴裡說“有教無類”,一邊卻公開宣稱要收禮,嫌貧愛富,孔某人真虛偽!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在談到孔子時,刻意比較了他與希臘大哲蘇格拉底這兩位老師的風範。

結論之一是:蘇格拉底有教無類,並且不收學費;孔子也是有教無類,但是他曾公開聲明:拿肉來,就可以成為我的學生。言下之意:蘇格拉底更高尚,他才是真正的有教無類。

蘇格拉底與孔子基本同處一個時代,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69年,正是中國孔子逝世後十年的光景,兩人活的歲數幾乎相同,都年過七旬。

孔子當年辦學有個固定地方,蘇格拉底並沒有創辦自己的學校。廣場、廟宇、街頭、商店、作坊、體育館,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場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錢人、窮人、農民、手藝人、貴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對象,不論是誰,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熱情施教。因此蘇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貧。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雕像。新華社發


孔子是“被收禮”?


"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一年一度教師節。每年教師節的一大話題,是要不要給教師送禮。

很多家長在網上“晒”準備送禮的清單,幾年前教育部網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學聯合向全國教師發出的倡議書,倡導全國教師反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自覺抵制有償家教,自覺抵制請客送禮等庸俗風氣,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

有的說:“不能送禮”,有的說:“必須送禮,否則……”還有的質問:“教師為什麼不能收禮?”更有人認為:教師收禮,從孔子就開始了。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孔子青銅雕像。新華社記者 陳俊鋒 攝

蘇格拉底比孔子高尚?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孔子當年收禮”的鐵證是:《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後人翻成大白話,就是:孔子說:只要給我送十條鹹豬肉,我就收他做學生。

白紙黑字,清清楚楚。

《朱子語類》說:“古人空手硬不相見。束脩是至不直(通值)錢底,羔雁是較直錢底。真宗時,講筵說至此,雲:‘聖人教人也要錢’。”

一句話“聖人教人也要錢”。當年“批林批孔”時,這十條臘肉成了“孔老二”的一個罪狀——一邊嘴裡說“有教無類”,一邊卻公開宣稱要收禮,嫌貧愛富,孔某人真虛偽!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在談到孔子時,刻意比較了他與希臘大哲蘇格拉底這兩位老師的風範。

結論之一是:蘇格拉底有教無類,並且不收學費;孔子也是有教無類,但是他曾公開聲明:拿肉來,就可以成為我的學生。言下之意:蘇格拉底更高尚,他才是真正的有教無類。

蘇格拉底與孔子基本同處一個時代,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69年,正是中國孔子逝世後十年的光景,兩人活的歲數幾乎相同,都年過七旬。

孔子當年辦學有個固定地方,蘇格拉底並沒有創辦自己的學校。廣場、廟宇、街頭、商店、作坊、體育館,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場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錢人、窮人、農民、手藝人、貴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對象,不論是誰,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熱情施教。因此蘇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貧。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雕像。新華社發


孔子是“被收禮”?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但是,也有很多人質疑:孔子當年真的收禮了嗎?質疑者主要圍繞“束脩”二字的解釋提出不同觀點。

《現代漢語詞典》中,“脩”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舊時送給老師的酬金”,組詞“束脩”;二是同“修”。

在古漢語中,“束脩”多被認為是“十條幹肉”,《禮記·少儀》中說:“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這裡的“束脩”就是“十脡脯也”,十條幹肉。

也有人認為是另外一種解釋,東漢鄭玄為之所下注語即是:“謂年十五已上”(見《後漢書》卷六十四,《延篤傳》注)。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孔子的意思轉而成為:“從十五歲以上的人,我是沒有不教的。”

孔子說過:“十有五而志於學”,他十五歲起開始專注讀書,因而推己及人。

還有人從古漢語句式來解釋孔子是“被收禮”了。這句話的讀法若是“自行/束脩/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帶著/薄禮或學費/來見我的”這種意思。

但是,由古人說話的句法來看,整部《十三經》裡,沒有任何一處是以“自行……以上”來表達的。而“自……以上”的句法則出現兩次,都是在《周禮·秋官司寇》裡,原文是“自/生齒/以上”,亦即從“長出牙齒”(約一歲)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錄在戶口上。

在此,明明指的是“年齡”。因此,這句話或許應該這麼讀:“自/行束脩/以上”了,也就是說,自十五歲以上。

所以說,十條臘肉,很有可能是強加給孔夫子的,實在是後人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當然,孔子並不覺得收禮送禮有什麼不對。孔子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孔子這句話的意思說:事君及有事求人的人,都應該送禮來盡禮儀,但是人們卻往往以為是在獻媚巴結。可見,收禮送禮不過只是等閒之事罷了,只要以平常心來對待,便算是有孔子遺風。 

在國外,教師並非不收禮。

例如丹麥,聖誕節或教師過生日,可接受學生5美元以下的小禮品,但嚴禁向學生索要或有任何形式的暗示行為,同時規定教師要在適當時機以等額禮品回贈學生。

在韓國,教師節時可酌情收受學生贈送的手絹、襪子等小禮物。

博茨瓦納教育部門規定,教師因調離工作和學生分別時,可接受學生贈送的咖啡糕等小食品,但須和學生一起分享,吃不完的允許老師帶走。

這些規定具人情味,既照顧到師生間的禮尚往來和情感表達,又對教師的收禮做了嚴格限制。

所以至少有一個可能:孔子不會因為沒有人送十條幹肉而將之拒之門外。

退一步講,即使“束脩”是指十條幹肉,但這十條幹肉,是禮還是學費?

孔子當年辦私學,用今天的話來說,屬於私立學校、民辦學校,沒有政府財政撥款,也沒有“希望工程”,孔子出身“破落貴族”家庭,估計經濟也不寬裕,甚至捉襟見肘,收點學費不是天經地義?在今天,哪個私立學校、民辦學校不是高價收費?


當年上學的門檻遠遠比今天低


"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一年一度教師節。每年教師節的一大話題,是要不要給教師送禮。

很多家長在網上“晒”準備送禮的清單,幾年前教育部網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學聯合向全國教師發出的倡議書,倡導全國教師反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自覺抵制有償家教,自覺抵制請客送禮等庸俗風氣,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

有的說:“不能送禮”,有的說:“必須送禮,否則……”還有的質問:“教師為什麼不能收禮?”更有人認為:教師收禮,從孔子就開始了。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孔子青銅雕像。新華社記者 陳俊鋒 攝

蘇格拉底比孔子高尚?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孔子當年收禮”的鐵證是:《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後人翻成大白話,就是:孔子說:只要給我送十條鹹豬肉,我就收他做學生。

白紙黑字,清清楚楚。

《朱子語類》說:“古人空手硬不相見。束脩是至不直(通值)錢底,羔雁是較直錢底。真宗時,講筵說至此,雲:‘聖人教人也要錢’。”

一句話“聖人教人也要錢”。當年“批林批孔”時,這十條臘肉成了“孔老二”的一個罪狀——一邊嘴裡說“有教無類”,一邊卻公開宣稱要收禮,嫌貧愛富,孔某人真虛偽!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在談到孔子時,刻意比較了他與希臘大哲蘇格拉底這兩位老師的風範。

結論之一是:蘇格拉底有教無類,並且不收學費;孔子也是有教無類,但是他曾公開聲明:拿肉來,就可以成為我的學生。言下之意:蘇格拉底更高尚,他才是真正的有教無類。

蘇格拉底與孔子基本同處一個時代,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69年,正是中國孔子逝世後十年的光景,兩人活的歲數幾乎相同,都年過七旬。

孔子當年辦學有個固定地方,蘇格拉底並沒有創辦自己的學校。廣場、廟宇、街頭、商店、作坊、體育館,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場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錢人、窮人、農民、手藝人、貴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對象,不論是誰,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熱情施教。因此蘇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貧。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雕像。新華社發


孔子是“被收禮”?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但是,也有很多人質疑:孔子當年真的收禮了嗎?質疑者主要圍繞“束脩”二字的解釋提出不同觀點。

《現代漢語詞典》中,“脩”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舊時送給老師的酬金”,組詞“束脩”;二是同“修”。

在古漢語中,“束脩”多被認為是“十條幹肉”,《禮記·少儀》中說:“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這裡的“束脩”就是“十脡脯也”,十條幹肉。

也有人認為是另外一種解釋,東漢鄭玄為之所下注語即是:“謂年十五已上”(見《後漢書》卷六十四,《延篤傳》注)。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孔子的意思轉而成為:“從十五歲以上的人,我是沒有不教的。”

孔子說過:“十有五而志於學”,他十五歲起開始專注讀書,因而推己及人。

還有人從古漢語句式來解釋孔子是“被收禮”了。這句話的讀法若是“自行/束脩/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帶著/薄禮或學費/來見我的”這種意思。

但是,由古人說話的句法來看,整部《十三經》裡,沒有任何一處是以“自行……以上”來表達的。而“自……以上”的句法則出現兩次,都是在《周禮·秋官司寇》裡,原文是“自/生齒/以上”,亦即從“長出牙齒”(約一歲)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錄在戶口上。

在此,明明指的是“年齡”。因此,這句話或許應該這麼讀:“自/行束脩/以上”了,也就是說,自十五歲以上。

所以說,十條臘肉,很有可能是強加給孔夫子的,實在是後人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當然,孔子並不覺得收禮送禮有什麼不對。孔子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孔子這句話的意思說:事君及有事求人的人,都應該送禮來盡禮儀,但是人們卻往往以為是在獻媚巴結。可見,收禮送禮不過只是等閒之事罷了,只要以平常心來對待,便算是有孔子遺風。 

在國外,教師並非不收禮。

例如丹麥,聖誕節或教師過生日,可接受學生5美元以下的小禮品,但嚴禁向學生索要或有任何形式的暗示行為,同時規定教師要在適當時機以等額禮品回贈學生。

在韓國,教師節時可酌情收受學生贈送的手絹、襪子等小禮物。

博茨瓦納教育部門規定,教師因調離工作和學生分別時,可接受學生贈送的咖啡糕等小食品,但須和學生一起分享,吃不完的允許老師帶走。

這些規定具人情味,既照顧到師生間的禮尚往來和情感表達,又對教師的收禮做了嚴格限制。

所以至少有一個可能:孔子不會因為沒有人送十條幹肉而將之拒之門外。

退一步講,即使“束脩”是指十條幹肉,但這十條幹肉,是禮還是學費?

孔子當年辦私學,用今天的話來說,屬於私立學校、民辦學校,沒有政府財政撥款,也沒有“希望工程”,孔子出身“破落貴族”家庭,估計經濟也不寬裕,甚至捉襟見肘,收點學費不是天經地義?在今天,哪個私立學校、民辦學校不是高價收費?


當年上學的門檻遠遠比今天低


教師收禮是從孔子開始的嗎?真相是這樣……


那麼,“束脩”貴不貴?在網上,有好事者推算了一下:

“一條臘肉大約一公斤,十條十公斤。孔子時代恩格爾係數比較高,但弟子們差不多都是農民,家裡養豬自制臘肉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這樣,按一頭豬可以出一百公斤(編者注:估值可能偏高)臘肉算,農民交納給孔子的學費就是一頭豬的十分之一。

對於家境貧寒的子弟來說,一頭豬可能就是全家一年的很大一筆收入,估計應該佔到全家收入的二分之一(另一半來自莊稼的收入)。合計來算,十條臘肉,應該是全家年收入的二十分之一。

有報道說2005年農民人均年收入為3200元;二十分之一,應為160元。這就是說:現代農民若要到孔子那裡去上學,要交納160元做學費。

160元購買現代臘肉,可以買五公斤。大約相當於“束脩”的一半。因為恩格爾係數降低,雖然只有一半,但是也許符合當時的實際。這是一種計算方法。

另一種計算方法,就是按現代十公斤臘肉的價格計算。這樣就要佔到農民人均收入的十分之一,為320元。”

這種算法當然不是很嚴肅的,但不管怎麼說,孔子當年即使收學費,學費也是不高的,不然,孔門就不會有那麼多出身寒門、生平寒微的窮學生,如顏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憲、伯牛等。

例如顏回家,那是相當的窮,住在陋巷裡,以“簞食瓢飲”為生,一個灶,一口鍋,一兩張爛木板床,用土築成的牆,可謂家徒四壁,窮得連旁人都看不下去。

這樣的家庭,父子倆都能到孔子那裡接受教育,用現在的話來說,是這樣的佳話——“赤貧父子雙雙成為最牛教授的弟子”,可見當年上學的門檻遠遠比今天低了。

所以,現在討論孔子當年是不是收了十條幹肉,還不如關注孔子當年對顏回這麼一個貧困學生的態度更有意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