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腹有五音療疾患


張其成談國學養生

國學即“六藝之學”,主要是指“大六藝”。不過,中國傳統文化裡除了大六藝(六經)外,還有小“六藝”。“小六藝”的目的是培養人格和技能,“大六藝”是培養情懷和精神。小六藝至今仍有很大養生價值,且為老年人較多應用的是“樂”和“書”。

樂的本義:先王作樂崇德“樂”篆文的字形是上面是一種樂器,下面是木支架。清代大學者段玉裁認為,“樂”字篆文上面的那個字形,中間是鼓,兩邊的是小鼓。他還思考:樂器很多,為什麼獨獨用鼓來表示“樂”呢?段玉裁認為,這是因為“鼓者春分之音。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是其意也”。意思是鼓發出聲音是代表著春分時的聲音,象徵著聖賢領導創作音樂來禮敬、推廣美德。由此可見,音樂在最初的本義上也與“德”關聯緊密,不是靡靡之音,而是大德之音。

孔子的音樂:樂教《禮記·仲尼燕居》中記載說孔子認為:“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無禮不動,無節不作。不能詩,於禮繆;不能樂,於禮素;薄於德,於禮虛。”

音樂在孔子這裡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化內容——“樂教”,在《論語·泰伯》中,孔子認為,人文教化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意思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的風尚教化,興起靠“詩教”,能夠樹立起來靠“禮教”,而最後應該達到的境界是“樂教”,即高尚、優雅且自由快樂的精神境界。

孔子本人就接受過很好的音樂教育,有很高的音樂修養。根據《韓詩外傳》《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孔子曾經“擊罄於衛”“取瑟而歌”;曾“訪樂於萇弘”“學鼓琴於師襄子”。 r> 因為孔子有這樣的教養,又對音樂表達人心有深刻的體驗。所以,孔子真正能夠堅持正確高尚的音樂主張,“聞絃歌而知雅意”,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困於陳蔡”時“七日絃歌不衰”,又明確的告訴弟子顏淵“惡鄭聲之亂雅樂也”,在魯國聽樂師“摯”演奏,他說“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到武城聽到絃歌之聲,他跟弟子說“割雞焉用牛刀”。

由此可見,音樂的養生首先應是一個學習過程,在學習提高中得到人格的昇華。《詩大序》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樂、舞蹈都是人的內在真情實感、真實修養的表達和展現,音樂養生歸根到底是一種修身功夫。

中醫“五音”:情志調養的工具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古人就已經運用“樂”來治療疾病了。如《黃帝內經》提到的“祝由”,即通過咒語來治病祛邪。

祝由——賦予聲音神聖的愈病力量《素問》的“移精變氣論篇”中黃帝問岐伯說:“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意思是說,我聽說古時候治病只是改變、轉變人的精神和氣血(的運行),可以通過一種叫“祝由”的方法來治好病。岐伯的回答則指出,古時候人們生活的物質條件很艱苦,也很天然生態,同時也沒有太多內在的七情六慾的糾葛,沒有什麼官宦功名的羈絆,處在清淨淡泊的環境裡,邪氣不可能深入侵襲,所以可以不用藥石,只需要祝由就能治好病。

“祝由”,如果將“祝”和“由”兩個字連讀就是“zhou”(咒),就是說“咒”是“祝由”的合音字。“祝由”就是一種唸咒語的方法,祝禱鬼神消災免難,解除病人的痛苦。祝由其實是一種巫術,中國古代的官府醫療多設有祝由科,唐代太醫署設咒禁科,元、明、清的太醫院設十三科,祝由是第十三科(到清代中期後被禁止)。

時至今日,祝由作為一種治療方法,仍然不是一句“封建迷信”就可以定論的,所謂“病由心生,病由心滅”,很多心病只有用心藥、心法來治。

祝由可以達到轉移注意、自我暗示的作用。調動患者的積極因素,轉移其對疾病的注意、焦慮、擔憂等,發揮患者的主觀想象力,轉變為良好的精神狀態,使患者在精神上得到安慰、鼓舞,這對於減輕病痛,控制病情是有利的,一些特殊的疾病(精神情志類的某些疾病)甚至可以不藥而癒。

六字訣——呼氣的聲響能影響臟腑

南北朝時的大醫家陶弘景認為吸氣只有一種,呼氣卻分為“吹、呼、嘻、呵、噓、呬”六種方式。這六種呼氣方式所發出的聲響,對人體五臟有不同的影響。吹(管腎臟)是祛風的,呼(管脾臟)是祛熱的,嘻(管心臟)是祛煩的,呵(管心臟)是下氣的,噓(管肝臟)是散滯的,呬(管肺臟)是解除疲勞的。

當然,六字訣不僅僅是呼氣時出聲響,還有調身、調神的功夫,是一種身心合一的修煉功夫,是“國術”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音療疾——針對七情病因的音樂治療中醫五音療疾的理論基礎是五行與五志相生,通過音樂對治法,對人的情志進行對抗性治療。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將五音形成的不同意象與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匹配,歸納概括為:木,其音角(清脆悠揚似木);火,其音徵(熱情躁動似火);土,其音宮(溫和厚重

似土);金,其音商(悽切委婉似金);水,其音羽(輕柔延綿似水)。

中醫學認為人的五志為“怒、喜、思、悲、恐”,分別對應“肝、心、脾、肺、腎”。在應對由於“七情五志”所引發的各種疾病時,結合不同的症狀彈奏或欣賞相對應的音樂,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調節效果。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最後周瑜怒氣衝心吐血而亡。其實,如果當時讓周瑜聽一些憂傷的音樂,那他的氣就生不起來,也就不會造成氣急攻心而亡的局面,這就是中醫所講的“憂勝怒”。范進中舉的故事中大喜過望的范進,從中醫的角度看,“喜則傷心”,大喜堵塞了心智,導致范進發瘋。心在五行中屬火,需用水來克之,治療范進的瘋可以用有戰鼓、驚恐等元素的音樂,因為“恐勝喜”。再比如林黛玉,林黛玉每天憂鬱寡歡而傷了肺,如用音樂療法就可以多聽一些徴調的音樂,如《百鳥朝鳳》等,用歡快、歡喜曲調來對治憂。

總而言之,對那些受到驚嚇的人,則可多聽一些平和、舒緩的音樂;對思慮過度的人,可多聽角調的音樂,也就是升發的音樂,多感受春的氣息,把思慮抒發掉。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學的五音療疾一定要和環境、佈局結合在一起,再配合飲食、顏色等,這才是中醫整體觀與致中和哲學理念的體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