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言敏行,是君子說話做事的最高境界

孔子 曹操 顏回 論語 子貢 春秋 自貢 春秋戰國 國學智慧生活 2019-06-14
訥言敏行,是君子說話做事的最高境界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真正的君子,總是先把事情做成了,把自己內心定的目標達成了,才會將這件事情說出來,公之於眾。

這叫“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

所以一個真君子,總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後再去說。

孔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簡言之,就是一個人說的比做的多,說的比做的好,君子以此為恥。

他認為,真正的君子應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訥的,少言寡語,但他的內心無比堅定、剛毅。

“訥言”以成信

“訥言”常常可以鑄就誠信的品格。

孔子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古人常常不急於說話,如果說出的話不能兌現,反而失去了信用,這是很恥辱的事情。要想成為誠信的人,要慎言、不空言為好。

孔子曾經對自己的學生說,我以後不想再說話了。學生們不解,不說話怎麼教學呢?

孔子解釋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何嘗說話呢?但四季照常更替,沒有紊亂,天下百物照常生長,沒有差池,這才是最高程度的誠信品格。

訥言敏行,是君子說話做事的最高境界


“訥言”以多思

訥言之人,為人謙遜,常常深思,孔子認為這是十分重要的品質,“訥言”是智力和見識積累和提升的關鍵環節。

孔子平時做事講求“溫良恭儉讓”,其中飽含著多聞以求學思之意

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孔子認為遇到不懂的,應該多聽多看多認識,自己心裡多思考直到弄清楚為止,這樣才能有所成長。

“訥言”在此是多思多問的含義。

孔子的弟子子貢聰慧機敏,善於言談,顏回比較木訥,略顯愚笨,常常思考之狀,孔子評價二人“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孔子的意思很明確,顏回訥言多思,聽說一點就可以思考到十點,自貢雖然聰明,但比不過善於思考的顏回。

“訥言”是智慧的體現,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沒有真知灼見,只有通過慎言和愚鈍才能免於流俗,才能堅守自己內在的智識,做到大智若愚。


訥言敏行,是君子說話做事的最高境界



“訥言”求時中

孔子說:“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君子一定要正確對待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要做到慎言,不能隨便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訥言”必須講求“時”和“中”。即看準時機,切中要害。

孔子認為:“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與人交談,對方還沒提及就搶先說,是急躁;對方說到了還不說,是隱瞞;不看對方臉色就貿然說,是“眼瞎”。

這三種過失都是在不恰當時機說了不該說的話。因此,“訥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講求時機。

同時,講話也不能言過其實,逞一時口舌之快,而要直擊要點。

一個人在說話時必須要慎重考慮,三思而後說,從而避免說錯話。

無過失的“善言”既服從於所謂“不言而善應”的天道,也合於“以其言下之”的謙卑方式 ,這是人們應該追求的一種處世方式。

訥言敏行,是君子說話做事的最高境界


“訥言”而“敏行

言與行是個人生命活動的兩個維度,也是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必要方式。

孔子曾提出“敏於事而慎於言,訥於言而敏於行”的思想。

他認為人的許多思想和理念應當用行動來表達,行動是最好的語言,也是獲取智慧的最佳方式。

孔子主張要用 “敏行”輔助“訥言”, 根據“敏則有功”的理念,孔子認為敏行是成就功業和完成人格的根據。

所以他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只要有能力,行動就能證明自己,用不著擔心別人不瞭解。由此可見,他堅信行為是最好的語言。

有這樣一個關於曹操的小故事:

一次曹操帶兵出征,路過一塊麥田,他當即下令:“任何人不得踐踏麥田,違者斬!”命令一下達,人人都小心起來。

偏巧,曹操的馬受驚了,奔到麥田裡去,官兵見狀,都站在田埂上、路旁邊,默默地看著。

曹操勒回了馬,立即把行軍主簿叫到馬前,讓其議罪。

主簿言引《春秋》說:“罰不加於尊”,這件事就算了。

曹操說:“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帶頭去破壞它,怎麼讓三軍執行?但我是全軍之主,也不好自殺,只有處以刑法了。”

說著,他拔出寶劍,割下鬍子,古人是不割須不理髮的,這是當時的一種刑法。

曹操自刑,全軍震動。此後,曹操的威望就更高了,曹軍的紀律也更嚴明瞭。

這便是對於“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的最好解釋,行動就是最好的語言。

訥言敏行,是君子說話做事的最高境界


《易傳》提出“天行健”,認定天通過四時運行和生成百物的“行”來成就功德,其無言而行、以行為言,正是“訥言而敏行”的理想典範。

有一幅漫畫:兩個人植樹,一個人用樹枝在這兒畫一個植樹的圈子,表示要在這裡種上一顆樹,在那裡又畫一個植樹的圈子。

到處畫圈,畫了很多圈,圈了一個很大的地方。

另一個人卻選了一個地方挖一個坑,把樹苗種上,培好士,澆上水,施上肥,不時來打理。

幾年後,前者還在畫圈,擴大了許多地方,但就沒種成一顆樹,一切都在“計劃”中。而後者栽種的樹已經長大,樹上果實累累。

前者遠遠不如後者,後者的成果是實實在在的。

行動,也只有行動,才是保證目標實現的根本。

《為學》中這樣說道: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讓我們相信行動的力量,不忘初心,迎風前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