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快速全球化的市場,汽車行業格局近日“迎風而動”。據多家外媒報道,意大利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週一向法國同業雷諾公司提出合併建議,交易規模約400億美元。如果該交易得以完成,不僅將締造全球產量排名第三的汽車生產商,也將撼動全球汽車業。

強強聯合

菲亞特是意大利著名汽車公司。2009年,美國汽車公司克萊斯勒破產重組後,菲亞特收購其部分股份。2014年兩家公司合併,並組建起現在的菲亞特克萊斯勒。目前公司市值約220億美元,意大利著名的阿涅利家族掌握約29%的股份。作為其同業競爭對手,雷諾市值約達190億美元,法國政府是最大股東,掌握15%的股份。

根據合併方案,兩家集團各持有合併後新公司50%的股份;為彌補兩家公司市值差距,菲亞特克萊斯勒提議向公司股東派發25億歐元特別分紅;該提議將通過一個總部位於荷蘭的控股公司進行,但新公司總部尚未確定。

據美聯社報道,合併的想法由菲亞特克萊斯勒首席執行官邁克爾·曼利提出,這也是自去年他上任以來提出的最大規模的舉措。無獨有偶,去年意外去世的菲亞特克萊斯勒前首席執行官塞爾吉奧·馬爾喬內生前一直尋求公司與其他汽車公司合併,但最終未獲成功。而按照美聯社的說法,這一提議也是雷諾的“關鍵時刻”,雷諾曾希望與日本汽車製造商日產完全合併,但日產前董事長卡洛斯·戈恩因涉嫌經濟問題被捕,使這一計劃被打亂。

目前,雷諾方面認為這一提議“友好”。週一,該公司董事會在巴黎郊外的總部召開會議,會後表示,雷諾“有興趣”研究這項提議。在一份聲明中,雷諾表示,這種融合將“改善雷諾的工業足跡,併為與日本日產、三菱的聯盟創造額外價值”。

有美媒指出,這一合併是“強強聯合”:菲亞特克萊斯勒和雷諾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互補性,前者在美國和SUV市場表現強勁,而雷諾在歐洲和開發電動汽車方面具有優勢。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兩家公司在中國都表現疲軟,而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而合併後的公司將重塑全球汽車業:將每年生產大約870萬輛汽車,超過通用汽車公司,僅次於大眾和豐田。《華爾街日報》補充說,加上雷諾的聯盟夥伴日產和三菱,該集團的汽車年產量或躍升至1500萬輛左右,遠超競爭對手。

菲亞特克萊斯勒在一份聲明中稱,合併後公司在所有主要地區、汽車市場和技術領域都將有強勢表現,“全面且互補的品牌組合將覆蓋到整個市場,涉及從豪華到主流等所有市場”,而通過“共享研究、採購成本和其他活動”,合併後的公司每年將節省50億歐元。該公司還承諾,合併後不會關閉工廠,但沒有說明可能存在的裁員問題。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道稱,菲亞特克萊斯勒現董事長約翰·埃爾坎或將擔任合併後新公司的董事長,現雷諾董事長讓-多尼尼克·塞納爾或任首席執行官。

投資者對這一消息十分熱情。消息傳出後,兩家公司股價均大幅上漲,當天菲亞特克萊斯勒股價上漲8%,雷諾上漲12%。

抱團取暖

兩大車企抱團取暖的背後,是汽車業正經歷結構性變化的大背景。

當下,汽車業正面臨重重挑戰,在開發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汽車和車內互聯性方面,車企面臨巨大投資壓力。另外,監管機構不斷敦促汽車製造商滿足更嚴格的氣候變化法規,中國、美國、歐洲等全球較大市場的汽車銷量不斷下滑,也給車企整合帶來新的緊迫性。

而挑戰當前,謀求“抱團取暖”的不止這兩家公司。德國豪華汽車市場上的兩大長期競爭對手——寶馬和戴姆勒公司已選擇聯手打造汽車共享和其他新型移動服務。大眾汽車、戴姆勒、福特汽車和寶馬也在聯手建立遍及全歐洲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大眾汽車和福特汽車正就共享新輕型商用車的技術進行談判,該車型將成為未來首批上路的自動駕駛汽車之一。

“這項業務將給兩國帶來好處”,菲亞特克萊斯勒董事長約翰·埃爾坎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此表示。他以菲亞特收購克萊斯勒為例,說明收購10年以來,雙方從中獲利。金融公司傑富瑞公司的分析師表示,很難反對這筆交易的“邏輯”,因為每家公司所覆蓋的市場和提供的品牌相當契合。

彭博社指出,通過合併,菲亞特和雷諾的地位可能得到增強,雷諾將有機會進入北美市場,而菲亞特或在俄羅斯獲得影響力。路透社指出,菲亞特在北美以生產RAM卡車、吉普而聞名,但上季度在歐洲出現虧損,其在歐洲的多數工廠產能不足50%,還面臨新的減排措施,而雷諾則是電動車領域的先行者,擁有相對節省燃料的發動機技術,在新興市場擁有強大存在感。

而這一合併,也可能對其他同行產生影響。《華爾街日報》稱,在歐洲,福特在這一龐大集團面前相形見絀,“突然間變成一個小角色”,可能迫使福特和大眾完成合作談判。路透社報道稱,其他車企也可能會迫於壓力、尋找合作伙伴。

銀行Bankhaus Metzler分析師Juergen Pieper認為,菲亞特和雷諾正通過擴大規模來站穩腳跟,這對大眾市場的汽車製造商來說是個不錯的主意,“從紙面上看這個提議不錯,但交易的執行是一個重大問題”。

情況複雜

分析人士警告稱,執行過程可能會出現複雜局面,包括失敗風險、雷諾的現有聯盟以及政界人士和工人反對任何可能的裁員等。

一是對等合併面臨失敗風險。

分析師菲利普·霍喬斯(Philippe Houchois)和阿加瓦爾(Himanshu Agarwal)在給投資者的報告中寫道:“顯而易見卻被刻意忽略的一個問題是,誰來管理這個實體”。誰將獲得最高領導地位、哪些品牌得到推廣、哪些得到較多投資等,都是面臨的問題,而對等合併可能給管理帶來難度。

而汽車業的交易歷史上不乏一些引人注目的失敗案例。戴姆勒和克萊斯勒上世紀90年代的結盟被標榜為對等合併,最終由於文化差異和互相指責而宣告失敗。Evercore ISI分析師阿恩特·埃林霍斯特表示,“市場將謹慎看待這些綜效數字,因為以往曾有過許多承諾,且對等合併在汽車業從沒有成功過。”這從側面印證,將在北美、歐洲和日本擁有生產設施的公司合併並非易事。

二是雷諾的現有聯盟。

1999年,雷諾收購日產汽車公司股份,雙方結成雷諾-日產聯盟;2016年,雷諾-日產聯盟收購三菱汽車,形成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去年,日產前董事長戈恩被捕後,雷諾與這兩家日本公司的合作關係變得微妙起來。

此次合併,合作近20年的夥伴日產和三菱不見身影。知情人士表示,菲亞特已將合併談判的條件設定為,雷諾同意在短期內不尋求與日產達成交易,歡迎日本公司稍後加入合併後的實體。

據報道,上個月,雷諾曾向日產汽車提出全面合併計劃,但被否決。儘管菲亞特克萊斯勒表示,與雷諾的合併將適應聯盟,併為其節省成本,不過目前尚不清楚,從長遠看,如果與規模大得多的合作伙伴捆綁在一起,這些日本公司會作何反應。

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汽車研究中心主任費迪南德·杜登赫弗(Ferdinand Dudenhoeffer)指出,戈恩推動雷諾與日產、三菱合併的計劃,對日本企業來說“沒什麼吸引力”,2018年雷諾銷量僅佔聯盟的36%,日本企業或許並不想與擁有這一業績的法國汽車製造商進行合併。

第三,就業問題。

法國政府擁有雷諾15%的股份,政府女發言人斯本思·恩迪亞也(Sibeth Ndiaye)表示,法國政府十分讚賞合併的想法,但希望更仔細地研究條件,特別是“雷諾的產業發展”和員工的工作條件,“我們需要在歐洲建立巨人”。

法國具有影響力的法國總工會(CGT)則對裁員發出警告,稱希望法國政府保留新公司的攔截性股權。法國總工會的法比恩·加什表示,“我們知道,談到合併的時候,最終付出高昂代價的是員工——他們失去工作,不得不與周圍其他人競爭。”

意大利右翼聯盟黨領袖、副總理薩爾維尼的態度經歷了從反對到支持的轉變,他說,如果菲亞特壯大,對意大利和意大利人都是好消息,但達成協議必須保護“每一個工作崗位”。

日產首席執行官西川廣人(Hiroto Saikawa)表示願意就加強聯盟前瞻性交換建設性意見,預計週三他將參加在日本舉行的與雷諾高管的會面。

美國權威車評雜誌《凱利藍皮書》和Autotrader執行出版人卡爾·布勞爾表示,合併將會很複雜,因為合併後的公司涉及在美國和多個歐洲國家的業務,還涉及雷諾與日產、三菱間的關係。“理論上,這是一個強大的組合,但是把目標對準一個汽車實體,讓所有人朝同一個方向划船,可能不太現實”。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新華社(資料圖) 圖片編輯:項建英

題圖:菲亞特克萊斯勒旗下品牌的標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