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元時期的合撒兒家族與“齊王”部

"

蒙元時期的合撒兒家族與“齊王”部

揭祕: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前世今生(二)

如上所述,科爾沁部的統治者為成吉思汗長弟拙赤-合撒兒後裔,系蒙古乞顏部孛兒只斤氏。15世紀形成的科爾沁萬戶來源於蒙元時期的拙赤-合撒兒後裔所屬兀魯思及其屬民,故蒙元時期的拙赤-合撒兒及其後裔所屬“齊王”部(愛瑪)與科爾沁萬戶的形成歷史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係。

拙赤-合撒兒為蒙古部也速該巴阿禿兒次子,系成吉思汗長弟,甲申猴年(1164)出生於斡難河畔的迭裡溫孛勒答黑,比其兄長鐵木真小兩歲。14世紀初波斯史家拉施特解釋說:“拙赤是其名字,合撒兒是猛獸的意思。由於他是個十分勇猛的人,故用這樣的稱呼來形容他。他的肩與胸很寬,而腰很細,故他側臥著時,能讓一條狗從他肋下穿過;他力氣很大,能用雙手抓起一個人,將他像支木箭般地折成兩半,將他的脊椎骨折斷。”合撒兒在一生中,為兄長成吉思汗“出為前鋒,入為殿後”,征戰無數,戰功赫赫,為統一蒙古各部以及大蒙古國的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206年,鐵木真加號“成吉思汗”,建立“也可-蒙古-兀魯思”(漢譯為“大蒙古國”)之後,分別將開國有功的貴戚功臣,任命為千戶長,並對親族中分配了“份子”(蒙古語“忽必”,意為應得的分額,即人戶和牧地)時,成吉思汗分給合撒兒的千戶數目為四千人,由扎剌亦兒氏者卜客來管理合撒兒的宮帳事務。其後,合撒兒雖然在建國後的權利鬥爭中,遭受闊闊出的暗算,被鐵木真所懷疑,甚至失去大半部屬民,但他的功勳卻沒有消失在歷史的記載中。成吉思汗鎮壓闊闊出叛亂之後,合撒兒仍繼續參加大蒙古國的對外擴張戰爭,大約在1215-1216年間進行的伐金戰役或1219年西征以前的某一次戰役中戰死在戰場上。合撒兒去世之前,即2014年成吉思汗將蒙古東部的額爾古納河流域、呼倫湖和海拉爾河附近的水草豐美的草原地帶分封給合撒兒,為後來合撒兒後裔的強盛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成吉思汗所說的“有別裡古臺之力,合撒兒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便是對合撒兒一生功績的最公正評價。

拉施特《史集》記載:“拙赤-合撒兒有許多子女,據傳,他的子女有四十人左右,但其中著名而享有盛譽者只有三人:也苦、脫忽和移相哥。”在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傳統數字諺語中,“四十”一般表示眾多的意思,而並非表示具體數字“四十”而言。所以,這裡我們只能相對理解合撒兒有較多的子女,而不能機械地理解合撒兒確有40個子女。

移相哥為合撒兒次子,是個高個子,兩頰緋紅、長臉,留著長鬍子。他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晚年時期,歷經五代可汗(成吉思汗、窩闊臺、貴由、蒙哥、忽必烈),一直效勞於蒙古汗廷。蒙古黃金家族諸子們稱他為“移相哥-阿和(長兄)”。自蒙古大軍西征開始移相哥成為成吉思汗最可信的侍衛,元太祖八年(1223)他向窩闊臺、拖雷傳達軍令,還參加了翁渾答蘭忽都黑地方舉行的祕密忽裡勒臺(大會)。1225年,蒙古眾貴族及諾顏於布哈速吉蓋之地(今俄羅斯所屬布里亞特境內)設置大金帳,舉行大忽裡勒臺,並在聚會期間進行射箭比賽時,移相哥從335步(一步約1.5m)之遠射中靶。為了紀念這一罕見的射程,成吉思汗降旨刻碑,以示紀念。此碑便是舉世聞名的“成吉思汗碑”(又稱“移相哥石碑”)。

有元一代,合撒兒、別裡古臺、哈赤溫、斡赤斤等成吉思汗四個弟弟後裔所屬領地及其屬民便形成了“東道諸王”。1259年8月蒙哥汗在征討南宋戰場上的突然去世,引發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的戰爭。在漠北“監國”的蒙哥汗幼弟阿里不哥,首先在蒙古都城哈剌和林繼承蒙古大汗之位。蒙哥長弟忽必烈則要利用手中的兵權奪取汗位。而以塔察兒、移相哥為首的東道諸王在這次政變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260年四月,忽必烈在以塔察兒、移相哥為首的東道諸王的支持下,在開平召開忽裡勒臺,奪取蒙古大汗之位。

如果說忽必烈政權的建立與東道諸王的支持相關,那麼剛剛即位的忽必烈就以優遇和大量賞賜來回報東道諸王,使其勢力迅速膨脹。就合撒兒之子移相哥來說,中統三年(1262)四月元世祖忽必烈“賜諸王也相哥金印。”

有元一代,合撒兒等東道諸王兀魯思的主要屬民為蒙古人,尤其是東道諸王及其後裔部眾與忽必烈後裔蒙古汗廷關係密切等原因,東道諸王兀魯思沒有象成吉思汗諸子及其後裔所屬西道諸王兀魯思那樣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而成為後來蒙古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至元二十四年(1287),斡赤斤後裔乃顏、合撒兒後裔勢都兒、哈赤溫後裔哈丹聯合謀叛元朝,後又協助海都叛亂,但不久被鎮壓。忽必烈便將參與的東道諸王的軍隊分給了其他人。但後來的元朝諸皇帝將成吉思汗諸弟的後裔依然封為“王”,允許他們管轄自己的屬民。但“內屬四夷”的地位從此似乎有所降低,並最終分別劃入到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

忽必烈晚年時期合撒兒后王勢都兒去世,他的三個兒子為齊王八不沙(《史集》寫成“馬米沙”)、必烈虎大王、黃兀兒王。勢都兒另有一女,名也立幹,系塔剌海王之妻。八不沙多見於《元史》等文獻。元貞二年(1296),八不沙因參加平定海都之亂立下戰功,受到元成宗帖木兒的重賞。元成宗七年(1303),朝廷特准他們在自己的封地釀酒。是年,因八不沙等諸王在合撒兒後裔的食邑即五戶絲戶分地—般陽路等處圍獵擾民,被朝廷禁止。

大德十一年(1307),八不沙被元武宗海山封為“齊王”,其明年武宗賞賜八不沙黃金五百兩、銀五千兩。八不沙的“齊王”封號源於他們家族在山東的食邑地。這是因為早在1236年窩闊臺汗按照蒙古體例,把所得中原漢地城子百姓分配給宗親時,也苦等合撒兒家族成員分得了部分漢地民戶作為其食邑即五戶絲戶。其中,把山東的益都、濟南二府所屬萊州、淄川、長山、新城、蒲臺縣等般陽路的24493戶封賜給也苦為首的合撒兒家族。《元史》中又稱也苦為“淄川王”。而這些地區在戰國時期系齊國之地,所以元代的合撒兒家族首領受封為“齊王”。從此,“齊王”爵號成為合撒兒家族的最高世襲王位。其後月魯帖木兒、失列門等合撒兒的後裔都相繼承襲“齊王”位。15世紀中葉,合撒兒第十二代世孫孛羅乃仍用“齊王”這一稱號,以此來顯示他在科爾沁萬戶中的最高統治地位。

綜上所述,以移相哥為首的合撒兒后王擁立拖雷一系蒙古大汗,尤其對元世祖忽必烈完成大一統元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故蒙古諸汗讓拙赤合撒兒的後裔坐於宗王之列,將崇高的官位和封號授予他們。據文獻記載,在忽必烈汗統治的晚期,合撒兒兀魯思強大而富有,由原來的四十人繁衍到八百人。元朝末年,紅巾起義遍及各地,蒙古地區社會經濟衰退。在這危難時刻,齊王失烈門仍獻馬15000匹資助朝廷,這證明合撒兒後裔所統轄的“齊王”部直到元朝末年仍保持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土崩瓦解後,合撒兒後裔所統治的科爾沁部之所以在哈喇溫吉敦山陰地區形成為相對獨立而強大的政治力量,是與蒙元時期的合撒兒及其後王所屬“齊王”部的繁榮發展、相對獨立的歷史地位以及合撒兒受封領地有利的自然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呼日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