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青銅劍之謎

考古 勾踐 文物 春秋戰國 走進經典 2017-06-14

近些年,湖北望山沙冢楚墓出土的一件青銅鑄成的寶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該劍出土時,放置在棺材內人骨架的左側,劍插在塗了黑漆的木鞘中,將劍拔出鞘,寒光耀目,劍身上一點鏽跡都沒有,其劍刃鋒利無比,可以將20多層紙輕易擊破。劍全長55.6cm,劍身45.6cm,寬5cm。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的正反兩面鑲嵌著暗色玻璃和綠松石。劍柄以絲線纏縛。有兩行鳥篆銘文位於劍身一面近格處,經專家考證,銘文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越王勾踐青銅劍之謎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青銅劍之謎

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越王勾踐青銅劍,不僅有精湛的鑄造技術、秀美的花紋,而且在地下深埋2400多年而不鏽,仍保持耀眼的光澤,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1977年及1978年湖北省博物館在有關單位的協助下,在復旦大學的靜電加工加速器上,利用原子核援救多提供的檢測設備,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損傷的測定與研究,終於揭開了籠罩在越王勾踐劍上千年的面紗。

根據測定的結構,勾踐劍刃及劍身的成分顯示含錫為16%-17%,這是住在錫青銅強度最高的成分,柄保持有一定延伸率,含錫再高雖然提高了強度,但抗強度及延伸性將迅速下降,作直刺用的兵器,要保證其強度以免彎折,而對砍擊器的硬度或任性則不太要求。越王勾踐劍用了合理的含錫量。勾踐劍身的鉛、鐵含量較低。他們應該屬於雜質。

越王勾踐劍因劍的各個部位的作用不大一樣,銅和錫的比例也不相同。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而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這是兩次澆注使之複合成一體的複合金屬工藝。世界上其他國家近代才開始使用這種工藝,而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人就採用了這一方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