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高窪村民高文盈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幼年時期,他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位於村西南的這片地方,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人物墨子有關。

在高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高窪村的南邊,他指著一條極其普通的小河溝說,這條河還有一個挺別緻的名字——柳楓河,以前柳楓河的兩岸盡是柳樹、楓樹。從目前的河床看,當年柳楓河的水面應該挺寬的。嘩嘩嘩的河水年年歲歲滋潤著一方百姓,也無言地見證著一段遠去的歷史。

大概離河近,挖井方便的緣故,也就是在高窪這條河岸南邊的田地裡,據說曾經有許多水井東西向整齊地排列著,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高窪村民高文盈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幼年時期,他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位於村西南的這片地方,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人物墨子有關。

在高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高窪村的南邊,他指著一條極其普通的小河溝說,這條河還有一個挺別緻的名字——柳楓河,以前柳楓河的兩岸盡是柳樹、楓樹。從目前的河床看,當年柳楓河的水面應該挺寬的。嘩嘩嘩的河水年年歲歲滋潤著一方百姓,也無言地見證著一段遠去的歷史。

大概離河近,挖井方便的緣故,也就是在高窪這條河岸南邊的田地裡,據說曾經有許多水井東西向整齊地排列著,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這些早被人冷落的水井,它們到底鑿於哪一年?這些謎一般的水井,它們的真實用途又是什麼? 這些神祕、孤寂的水井,到底與墨城有沒有關係呢?

高文盈先生回憶, 這些井據說一共有24眼,東西方向共分三排,排與排之間大約有60米,每眼井的距離大約是50米。從他記事起就見到有十一、二眼井,後來好多已被破壞,陸陸續續也都被埋了,現在僅剩下四五眼井了吧。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高窪村民高文盈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幼年時期,他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位於村西南的這片地方,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人物墨子有關。

在高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高窪村的南邊,他指著一條極其普通的小河溝說,這條河還有一個挺別緻的名字——柳楓河,以前柳楓河的兩岸盡是柳樹、楓樹。從目前的河床看,當年柳楓河的水面應該挺寬的。嘩嘩嘩的河水年年歲歲滋潤著一方百姓,也無言地見證著一段遠去的歷史。

大概離河近,挖井方便的緣故,也就是在高窪這條河岸南邊的田地裡,據說曾經有許多水井東西向整齊地排列著,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這些早被人冷落的水井,它們到底鑿於哪一年?這些謎一般的水井,它們的真實用途又是什麼? 這些神祕、孤寂的水井,到底與墨城有沒有關係呢?

高文盈先生回憶, 這些井據說一共有24眼,東西方向共分三排,排與排之間大約有60米,每眼井的距離大約是50米。從他記事起就見到有十一、二眼井,後來好多已被破壞,陸陸續續也都被埋了,現在僅剩下四五眼井了吧。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人們普遍認為,這24眼井主要用來供當地百姓吃水或供當時為了“止楚攻宋”而住在墨城內的墨家弟子生活所用。

百姓取水,需要這麼多水井嗎?供墨家弟子取水,為什麼水井不在墨城內挖掘,而要跑到城外開鑿呢?不過還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墨城的位置在周邊地勢最高,當時的條件下很難挖出水,也只能到城外柳楓河邊的低窪處挖井找水了,此說似乎有點道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生活在墨城故址內的墨家弟子,大概“百八十人”或“三百弟子”,也許這些水井就是為這些墨家弟子而備,即使這樣,難道真的需要這麼多水井嗎?況且這些水井,有必要挖得這麼整齊規範嗎?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高窪村民高文盈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幼年時期,他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位於村西南的這片地方,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人物墨子有關。

在高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高窪村的南邊,他指著一條極其普通的小河溝說,這條河還有一個挺別緻的名字——柳楓河,以前柳楓河的兩岸盡是柳樹、楓樹。從目前的河床看,當年柳楓河的水面應該挺寬的。嘩嘩嘩的河水年年歲歲滋潤著一方百姓,也無言地見證著一段遠去的歷史。

大概離河近,挖井方便的緣故,也就是在高窪這條河岸南邊的田地裡,據說曾經有許多水井東西向整齊地排列著,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這些早被人冷落的水井,它們到底鑿於哪一年?這些謎一般的水井,它們的真實用途又是什麼? 這些神祕、孤寂的水井,到底與墨城有沒有關係呢?

高文盈先生回憶, 這些井據說一共有24眼,東西方向共分三排,排與排之間大約有60米,每眼井的距離大約是50米。從他記事起就見到有十一、二眼井,後來好多已被破壞,陸陸續續也都被埋了,現在僅剩下四五眼井了吧。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人們普遍認為,這24眼井主要用來供當地百姓吃水或供當時為了“止楚攻宋”而住在墨城內的墨家弟子生活所用。

百姓取水,需要這麼多水井嗎?供墨家弟子取水,為什麼水井不在墨城內挖掘,而要跑到城外開鑿呢?不過還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墨城的位置在周邊地勢最高,當時的條件下很難挖出水,也只能到城外柳楓河邊的低窪處挖井找水了,此說似乎有點道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生活在墨城故址內的墨家弟子,大概“百八十人”或“三百弟子”,也許這些水井就是為這些墨家弟子而備,即使這樣,難道真的需要這麼多水井嗎?況且這些水井,有必要挖得這麼整齊規範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查閱《墨子》一書,在62章的“備穴”篇,發現記載有一種獨特的防守策略——在靠近城牆處挖井進行防守。

上面所說的柳楓河畔24眼井的位置,不正好處於墨城外城牆基嗎?這些整齊排列的水井,顯然是有組織地挖掘所為。排列得如此規整的水井,也許真不是專為村落居民取水所為的,難道這些冷眼水井還隱藏有什麼烽煙故事?

《墨子》“備穴”篇中明確提出了打隧道、構築掩體、築爐灶、裝風箱、造撞車、備農具等防守策略。

原來,為了對付敵人運用打隧道的攻城方法,首先要在城內修建高樓,用來密切觀察敵情。如果發現四周有不同平常的渾濁泥水,便可斷定敵人在挖隧道。這時就應趕快在城內對著敵人隧道方向挖溝和隧道以防範它。假若還不能準確判斷敵人挖隧道的方位,就要採用挖井的對策了,每隔五步挖一井,要靠近城牆牆基。地勢高的地方掘深五尺,地勢低的地方,打到出水,有三尺深就夠了。命令陶匠燒製肚大口小的罈子,大小能容納四十鬥以上,用薄皮革蒙緊壇口放入井內,派聽覺靈敏的人伏在壇口上靜聽傳自地下的聲音,確切地弄清楚敵方隧道的方位,然後挖隧道與之相抗。這種方法,與後來人人熟知的地道戰頗有某些想通之處。

構林高窪村南邊的這些水井是否是為了防守用的呢?這些謎團有待有識之士去做進一步的論證破解。如果一切是真的,身為北方人的墨子又為何能在高窪一帶(當年的楚地)建城挖井呢?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高窪村民高文盈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幼年時期,他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位於村西南的這片地方,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人物墨子有關。

在高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高窪村的南邊,他指著一條極其普通的小河溝說,這條河還有一個挺別緻的名字——柳楓河,以前柳楓河的兩岸盡是柳樹、楓樹。從目前的河床看,當年柳楓河的水面應該挺寬的。嘩嘩嘩的河水年年歲歲滋潤著一方百姓,也無言地見證著一段遠去的歷史。

大概離河近,挖井方便的緣故,也就是在高窪這條河岸南邊的田地裡,據說曾經有許多水井東西向整齊地排列著,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這些早被人冷落的水井,它們到底鑿於哪一年?這些謎一般的水井,它們的真實用途又是什麼? 這些神祕、孤寂的水井,到底與墨城有沒有關係呢?

高文盈先生回憶, 這些井據說一共有24眼,東西方向共分三排,排與排之間大約有60米,每眼井的距離大約是50米。從他記事起就見到有十一、二眼井,後來好多已被破壞,陸陸續續也都被埋了,現在僅剩下四五眼井了吧。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人們普遍認為,這24眼井主要用來供當地百姓吃水或供當時為了“止楚攻宋”而住在墨城內的墨家弟子生活所用。

百姓取水,需要這麼多水井嗎?供墨家弟子取水,為什麼水井不在墨城內挖掘,而要跑到城外開鑿呢?不過還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墨城的位置在周邊地勢最高,當時的條件下很難挖出水,也只能到城外柳楓河邊的低窪處挖井找水了,此說似乎有點道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生活在墨城故址內的墨家弟子,大概“百八十人”或“三百弟子”,也許這些水井就是為這些墨家弟子而備,即使這樣,難道真的需要這麼多水井嗎?況且這些水井,有必要挖得這麼整齊規範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查閱《墨子》一書,在62章的“備穴”篇,發現記載有一種獨特的防守策略——在靠近城牆處挖井進行防守。

上面所說的柳楓河畔24眼井的位置,不正好處於墨城外城牆基嗎?這些整齊排列的水井,顯然是有組織地挖掘所為。排列得如此規整的水井,也許真不是專為村落居民取水所為的,難道這些冷眼水井還隱藏有什麼烽煙故事?

《墨子》“備穴”篇中明確提出了打隧道、構築掩體、築爐灶、裝風箱、造撞車、備農具等防守策略。

原來,為了對付敵人運用打隧道的攻城方法,首先要在城內修建高樓,用來密切觀察敵情。如果發現四周有不同平常的渾濁泥水,便可斷定敵人在挖隧道。這時就應趕快在城內對著敵人隧道方向挖溝和隧道以防範它。假若還不能準確判斷敵人挖隧道的方位,就要採用挖井的對策了,每隔五步挖一井,要靠近城牆牆基。地勢高的地方掘深五尺,地勢低的地方,打到出水,有三尺深就夠了。命令陶匠燒製肚大口小的罈子,大小能容納四十鬥以上,用薄皮革蒙緊壇口放入井內,派聽覺靈敏的人伏在壇口上靜聽傳自地下的聲音,確切地弄清楚敵方隧道的方位,然後挖隧道與之相抗。這種方法,與後來人人熟知的地道戰頗有某些想通之處。

構林高窪村南邊的這些水井是否是為了防守用的呢?這些謎團有待有識之士去做進一步的論證破解。如果一切是真的,身為北方人的墨子又為何能在高窪一帶(當年的楚地)建城挖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城所建之地,今日的高窪村一帶,當時確為楚國疆域,墨子能夠在此建城也許自有原因——

據《墨子·魯問》載,墨子在楚國有一位忘年交叫公孫寬,這位公孫寬是楚國司馬子期的兒子,與楚惠王本就是同族,又以平定內亂擁立楚惠王之功榮任司馬之職,並獲封魯陽公,人們尊稱謂魯陽文君。公孫寬非常賞識墨子的才華,史書中記載經常和墨子互動,進行學術討論,公孫寬還曾向楚惠王引薦過墨子,由此推斷,墨子也許經常遊歷於楚國,說不定在楚國還長期待過呢。

墨子與魯陽公的這層親密關係,可能就是墨子能夠在楚境修建城池的基礎,這樣一來,傳說中的墨城作為墨家弟子的練兵場,進行實戰化演練,培養守城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了。要不,楚要攻宋,墨子風塵僕僕從北方趕來,再建一個城池與公輸班進行攻與守的演練,恐怕也不太可能。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高窪村民高文盈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幼年時期,他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位於村西南的這片地方,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人物墨子有關。

在高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高窪村的南邊,他指著一條極其普通的小河溝說,這條河還有一個挺別緻的名字——柳楓河,以前柳楓河的兩岸盡是柳樹、楓樹。從目前的河床看,當年柳楓河的水面應該挺寬的。嘩嘩嘩的河水年年歲歲滋潤著一方百姓,也無言地見證著一段遠去的歷史。

大概離河近,挖井方便的緣故,也就是在高窪這條河岸南邊的田地裡,據說曾經有許多水井東西向整齊地排列著,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這些早被人冷落的水井,它們到底鑿於哪一年?這些謎一般的水井,它們的真實用途又是什麼? 這些神祕、孤寂的水井,到底與墨城有沒有關係呢?

高文盈先生回憶, 這些井據說一共有24眼,東西方向共分三排,排與排之間大約有60米,每眼井的距離大約是50米。從他記事起就見到有十一、二眼井,後來好多已被破壞,陸陸續續也都被埋了,現在僅剩下四五眼井了吧。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人們普遍認為,這24眼井主要用來供當地百姓吃水或供當時為了“止楚攻宋”而住在墨城內的墨家弟子生活所用。

百姓取水,需要這麼多水井嗎?供墨家弟子取水,為什麼水井不在墨城內挖掘,而要跑到城外開鑿呢?不過還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墨城的位置在周邊地勢最高,當時的條件下很難挖出水,也只能到城外柳楓河邊的低窪處挖井找水了,此說似乎有點道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生活在墨城故址內的墨家弟子,大概“百八十人”或“三百弟子”,也許這些水井就是為這些墨家弟子而備,即使這樣,難道真的需要這麼多水井嗎?況且這些水井,有必要挖得這麼整齊規範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查閱《墨子》一書,在62章的“備穴”篇,發現記載有一種獨特的防守策略——在靠近城牆處挖井進行防守。

上面所說的柳楓河畔24眼井的位置,不正好處於墨城外城牆基嗎?這些整齊排列的水井,顯然是有組織地挖掘所為。排列得如此規整的水井,也許真不是專為村落居民取水所為的,難道這些冷眼水井還隱藏有什麼烽煙故事?

《墨子》“備穴”篇中明確提出了打隧道、構築掩體、築爐灶、裝風箱、造撞車、備農具等防守策略。

原來,為了對付敵人運用打隧道的攻城方法,首先要在城內修建高樓,用來密切觀察敵情。如果發現四周有不同平常的渾濁泥水,便可斷定敵人在挖隧道。這時就應趕快在城內對著敵人隧道方向挖溝和隧道以防範它。假若還不能準確判斷敵人挖隧道的方位,就要採用挖井的對策了,每隔五步挖一井,要靠近城牆牆基。地勢高的地方掘深五尺,地勢低的地方,打到出水,有三尺深就夠了。命令陶匠燒製肚大口小的罈子,大小能容納四十鬥以上,用薄皮革蒙緊壇口放入井內,派聽覺靈敏的人伏在壇口上靜聽傳自地下的聲音,確切地弄清楚敵方隧道的方位,然後挖隧道與之相抗。這種方法,與後來人人熟知的地道戰頗有某些想通之處。

構林高窪村南邊的這些水井是否是為了防守用的呢?這些謎團有待有識之士去做進一步的論證破解。如果一切是真的,身為北方人的墨子又為何能在高窪一帶(當年的楚地)建城挖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城所建之地,今日的高窪村一帶,當時確為楚國疆域,墨子能夠在此建城也許自有原因——

據《墨子·魯問》載,墨子在楚國有一位忘年交叫公孫寬,這位公孫寬是楚國司馬子期的兒子,與楚惠王本就是同族,又以平定內亂擁立楚惠王之功榮任司馬之職,並獲封魯陽公,人們尊稱謂魯陽文君。公孫寬非常賞識墨子的才華,史書中記載經常和墨子互動,進行學術討論,公孫寬還曾向楚惠王引薦過墨子,由此推斷,墨子也許經常遊歷於楚國,說不定在楚國還長期待過呢。

墨子與魯陽公的這層親密關係,可能就是墨子能夠在楚境修建城池的基礎,這樣一來,傳說中的墨城作為墨家弟子的練兵場,進行實戰化演練,培養守城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了。要不,楚要攻宋,墨子風塵僕僕從北方趕來,再建一個城池與公輸班進行攻與守的演練,恐怕也不太可能。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不管咋說,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周邊出土發現的陶片、箭頭,以及似乎與墨城有關的古石碑、酸棗樹、戰國水井等物一起所構成的鏈條,使得那神祕的歷史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因墨子建造的城池,又是墨家弟子的練兵場,墨城一說連同墨家的故事從此就一代一代在河南鄧州構林高窪一帶口口相傳了下來。當然,也有歷史研究者認為,這處墨城就是墨子與公輸班推演攻防戰術的沙盤。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高窪村民高文盈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幼年時期,他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位於村西南的這片地方,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人物墨子有關。

在高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高窪村的南邊,他指著一條極其普通的小河溝說,這條河還有一個挺別緻的名字——柳楓河,以前柳楓河的兩岸盡是柳樹、楓樹。從目前的河床看,當年柳楓河的水面應該挺寬的。嘩嘩嘩的河水年年歲歲滋潤著一方百姓,也無言地見證著一段遠去的歷史。

大概離河近,挖井方便的緣故,也就是在高窪這條河岸南邊的田地裡,據說曾經有許多水井東西向整齊地排列著,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這些早被人冷落的水井,它們到底鑿於哪一年?這些謎一般的水井,它們的真實用途又是什麼? 這些神祕、孤寂的水井,到底與墨城有沒有關係呢?

高文盈先生回憶, 這些井據說一共有24眼,東西方向共分三排,排與排之間大約有60米,每眼井的距離大約是50米。從他記事起就見到有十一、二眼井,後來好多已被破壞,陸陸續續也都被埋了,現在僅剩下四五眼井了吧。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人們普遍認為,這24眼井主要用來供當地百姓吃水或供當時為了“止楚攻宋”而住在墨城內的墨家弟子生活所用。

百姓取水,需要這麼多水井嗎?供墨家弟子取水,為什麼水井不在墨城內挖掘,而要跑到城外開鑿呢?不過還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墨城的位置在周邊地勢最高,當時的條件下很難挖出水,也只能到城外柳楓河邊的低窪處挖井找水了,此說似乎有點道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生活在墨城故址內的墨家弟子,大概“百八十人”或“三百弟子”,也許這些水井就是為這些墨家弟子而備,即使這樣,難道真的需要這麼多水井嗎?況且這些水井,有必要挖得這麼整齊規範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查閱《墨子》一書,在62章的“備穴”篇,發現記載有一種獨特的防守策略——在靠近城牆處挖井進行防守。

上面所說的柳楓河畔24眼井的位置,不正好處於墨城外城牆基嗎?這些整齊排列的水井,顯然是有組織地挖掘所為。排列得如此規整的水井,也許真不是專為村落居民取水所為的,難道這些冷眼水井還隱藏有什麼烽煙故事?

《墨子》“備穴”篇中明確提出了打隧道、構築掩體、築爐灶、裝風箱、造撞車、備農具等防守策略。

原來,為了對付敵人運用打隧道的攻城方法,首先要在城內修建高樓,用來密切觀察敵情。如果發現四周有不同平常的渾濁泥水,便可斷定敵人在挖隧道。這時就應趕快在城內對著敵人隧道方向挖溝和隧道以防範它。假若還不能準確判斷敵人挖隧道的方位,就要採用挖井的對策了,每隔五步挖一井,要靠近城牆牆基。地勢高的地方掘深五尺,地勢低的地方,打到出水,有三尺深就夠了。命令陶匠燒製肚大口小的罈子,大小能容納四十鬥以上,用薄皮革蒙緊壇口放入井內,派聽覺靈敏的人伏在壇口上靜聽傳自地下的聲音,確切地弄清楚敵方隧道的方位,然後挖隧道與之相抗。這種方法,與後來人人熟知的地道戰頗有某些想通之處。

構林高窪村南邊的這些水井是否是為了防守用的呢?這些謎團有待有識之士去做進一步的論證破解。如果一切是真的,身為北方人的墨子又為何能在高窪一帶(當年的楚地)建城挖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城所建之地,今日的高窪村一帶,當時確為楚國疆域,墨子能夠在此建城也許自有原因——

據《墨子·魯問》載,墨子在楚國有一位忘年交叫公孫寬,這位公孫寬是楚國司馬子期的兒子,與楚惠王本就是同族,又以平定內亂擁立楚惠王之功榮任司馬之職,並獲封魯陽公,人們尊稱謂魯陽文君。公孫寬非常賞識墨子的才華,史書中記載經常和墨子互動,進行學術討論,公孫寬還曾向楚惠王引薦過墨子,由此推斷,墨子也許經常遊歷於楚國,說不定在楚國還長期待過呢。

墨子與魯陽公的這層親密關係,可能就是墨子能夠在楚境修建城池的基礎,這樣一來,傳說中的墨城作為墨家弟子的練兵場,進行實戰化演練,培養守城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了。要不,楚要攻宋,墨子風塵僕僕從北方趕來,再建一個城池與公輸班進行攻與守的演練,恐怕也不太可能。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不管咋說,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周邊出土發現的陶片、箭頭,以及似乎與墨城有關的古石碑、酸棗樹、戰國水井等物一起所構成的鏈條,使得那神祕的歷史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因墨子建造的城池,又是墨家弟子的練兵場,墨城一說連同墨家的故事從此就一代一代在河南鄧州構林高窪一帶口口相傳了下來。當然,也有歷史研究者認為,這處墨城就是墨子與公輸班推演攻防戰術的沙盤。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說到墨子與公輸班,自然繞不開廣為流傳的“止楚攻宋”歷史故事了——

在古代南中國的土地上,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在其鼎盛時期,確實是當時疆域最遼闊、物產最豐富、人口最多、軍隊最強的國家。當時的楚國當政者楚惠王秉承了他歷代先祖的理念——擴充疆土,成就霸業。

當時處於弱勢的小國之一宋國,自然就成了楚國準備攻伐的對象。

大約公元前440年,楚惠王請來了著名的能工巧匠公輸班,也就是有“木匠祖師”之稱的魯班,為楚國製造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攻城用的雲梯等器械,一時烏雲密佈,侵略戰爭一觸即發。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高窪村民高文盈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幼年時期,他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位於村西南的這片地方,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人物墨子有關。

在高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高窪村的南邊,他指著一條極其普通的小河溝說,這條河還有一個挺別緻的名字——柳楓河,以前柳楓河的兩岸盡是柳樹、楓樹。從目前的河床看,當年柳楓河的水面應該挺寬的。嘩嘩嘩的河水年年歲歲滋潤著一方百姓,也無言地見證著一段遠去的歷史。

大概離河近,挖井方便的緣故,也就是在高窪這條河岸南邊的田地裡,據說曾經有許多水井東西向整齊地排列著,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這些早被人冷落的水井,它們到底鑿於哪一年?這些謎一般的水井,它們的真實用途又是什麼? 這些神祕、孤寂的水井,到底與墨城有沒有關係呢?

高文盈先生回憶, 這些井據說一共有24眼,東西方向共分三排,排與排之間大約有60米,每眼井的距離大約是50米。從他記事起就見到有十一、二眼井,後來好多已被破壞,陸陸續續也都被埋了,現在僅剩下四五眼井了吧。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人們普遍認為,這24眼井主要用來供當地百姓吃水或供當時為了“止楚攻宋”而住在墨城內的墨家弟子生活所用。

百姓取水,需要這麼多水井嗎?供墨家弟子取水,為什麼水井不在墨城內挖掘,而要跑到城外開鑿呢?不過還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墨城的位置在周邊地勢最高,當時的條件下很難挖出水,也只能到城外柳楓河邊的低窪處挖井找水了,此說似乎有點道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生活在墨城故址內的墨家弟子,大概“百八十人”或“三百弟子”,也許這些水井就是為這些墨家弟子而備,即使這樣,難道真的需要這麼多水井嗎?況且這些水井,有必要挖得這麼整齊規範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查閱《墨子》一書,在62章的“備穴”篇,發現記載有一種獨特的防守策略——在靠近城牆處挖井進行防守。

上面所說的柳楓河畔24眼井的位置,不正好處於墨城外城牆基嗎?這些整齊排列的水井,顯然是有組織地挖掘所為。排列得如此規整的水井,也許真不是專為村落居民取水所為的,難道這些冷眼水井還隱藏有什麼烽煙故事?

《墨子》“備穴”篇中明確提出了打隧道、構築掩體、築爐灶、裝風箱、造撞車、備農具等防守策略。

原來,為了對付敵人運用打隧道的攻城方法,首先要在城內修建高樓,用來密切觀察敵情。如果發現四周有不同平常的渾濁泥水,便可斷定敵人在挖隧道。這時就應趕快在城內對著敵人隧道方向挖溝和隧道以防範它。假若還不能準確判斷敵人挖隧道的方位,就要採用挖井的對策了,每隔五步挖一井,要靠近城牆牆基。地勢高的地方掘深五尺,地勢低的地方,打到出水,有三尺深就夠了。命令陶匠燒製肚大口小的罈子,大小能容納四十鬥以上,用薄皮革蒙緊壇口放入井內,派聽覺靈敏的人伏在壇口上靜聽傳自地下的聲音,確切地弄清楚敵方隧道的方位,然後挖隧道與之相抗。這種方法,與後來人人熟知的地道戰頗有某些想通之處。

構林高窪村南邊的這些水井是否是為了防守用的呢?這些謎團有待有識之士去做進一步的論證破解。如果一切是真的,身為北方人的墨子又為何能在高窪一帶(當年的楚地)建城挖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城所建之地,今日的高窪村一帶,當時確為楚國疆域,墨子能夠在此建城也許自有原因——

據《墨子·魯問》載,墨子在楚國有一位忘年交叫公孫寬,這位公孫寬是楚國司馬子期的兒子,與楚惠王本就是同族,又以平定內亂擁立楚惠王之功榮任司馬之職,並獲封魯陽公,人們尊稱謂魯陽文君。公孫寬非常賞識墨子的才華,史書中記載經常和墨子互動,進行學術討論,公孫寬還曾向楚惠王引薦過墨子,由此推斷,墨子也許經常遊歷於楚國,說不定在楚國還長期待過呢。

墨子與魯陽公的這層親密關係,可能就是墨子能夠在楚境修建城池的基礎,這樣一來,傳說中的墨城作為墨家弟子的練兵場,進行實戰化演練,培養守城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了。要不,楚要攻宋,墨子風塵僕僕從北方趕來,再建一個城池與公輸班進行攻與守的演練,恐怕也不太可能。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不管咋說,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周邊出土發現的陶片、箭頭,以及似乎與墨城有關的古石碑、酸棗樹、戰國水井等物一起所構成的鏈條,使得那神祕的歷史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因墨子建造的城池,又是墨家弟子的練兵場,墨城一說連同墨家的故事從此就一代一代在河南鄧州構林高窪一帶口口相傳了下來。當然,也有歷史研究者認為,這處墨城就是墨子與公輸班推演攻防戰術的沙盤。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說到墨子與公輸班,自然繞不開廣為流傳的“止楚攻宋”歷史故事了——

在古代南中國的土地上,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在其鼎盛時期,確實是當時疆域最遼闊、物產最豐富、人口最多、軍隊最強的國家。當時的楚國當政者楚惠王秉承了他歷代先祖的理念——擴充疆土,成就霸業。

當時處於弱勢的小國之一宋國,自然就成了楚國準備攻伐的對象。

大約公元前440年,楚惠王請來了著名的能工巧匠公輸班,也就是有“木匠祖師”之稱的魯班,為楚國製造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攻城用的雲梯等器械,一時烏雲密佈,侵略戰爭一觸即發。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當大家都陶醉在老莊安時處順的神祕虛幻的精神世界時,都羨慕列子“御風而行”的輕鬆自得的神話傳說時,當大家都品評韓非子的鐵血野心、孟子的遠大理想時,墨子,行走在各地,憑藉自身團隊的實力描繪著他的理想藍圖。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俗稱魯班)相比,墨子更擅長防守城池,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

墨子正在家鄉講學,聽到楚國要攻打宋國的消息後非常著急。他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釐帶領三百名精壯弟子,幫助宋國守城;一面親自出馬勸阻楚王。從魯到楚那段遙遠的路途上,有一位衣服和膚色一樣黑的沉默堅毅的身影。

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程,鞋破腳爛,毫不在意,十天後到達楚的國都郢[yǐng]。據說到郢都後,墨子先找到魯班,說服他停止製造攻宋的武器,魯班引薦墨子見楚王。墨子於是解下腰帶,圍成一座城的樣子,用小木片代表守城用的器械。公輸般多次設計攻城用的雲梯等器械,墨子多次抵住了他的進攻。公輸般攻城的計策用完了,而墨子守城的計策還綽綽有餘。墨子與公輸班推演攻防戰術,因墨子勝出,而成功阻止了一場將會給普通民眾帶來災難的不義之戰。【九年級語文課文《墨子·公輸》篇】

而這位多次造訪楚國的墨子,最終也沒有接受楚王封官賞賜,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楚國,繼續行走天下。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高窪村民高文盈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幼年時期,他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位於村西南的這片地方,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人物墨子有關。

在高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高窪村的南邊,他指著一條極其普通的小河溝說,這條河還有一個挺別緻的名字——柳楓河,以前柳楓河的兩岸盡是柳樹、楓樹。從目前的河床看,當年柳楓河的水面應該挺寬的。嘩嘩嘩的河水年年歲歲滋潤著一方百姓,也無言地見證著一段遠去的歷史。

大概離河近,挖井方便的緣故,也就是在高窪這條河岸南邊的田地裡,據說曾經有許多水井東西向整齊地排列著,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這些早被人冷落的水井,它們到底鑿於哪一年?這些謎一般的水井,它們的真實用途又是什麼? 這些神祕、孤寂的水井,到底與墨城有沒有關係呢?

高文盈先生回憶, 這些井據說一共有24眼,東西方向共分三排,排與排之間大約有60米,每眼井的距離大約是50米。從他記事起就見到有十一、二眼井,後來好多已被破壞,陸陸續續也都被埋了,現在僅剩下四五眼井了吧。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人們普遍認為,這24眼井主要用來供當地百姓吃水或供當時為了“止楚攻宋”而住在墨城內的墨家弟子生活所用。

百姓取水,需要這麼多水井嗎?供墨家弟子取水,為什麼水井不在墨城內挖掘,而要跑到城外開鑿呢?不過還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墨城的位置在周邊地勢最高,當時的條件下很難挖出水,也只能到城外柳楓河邊的低窪處挖井找水了,此說似乎有點道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生活在墨城故址內的墨家弟子,大概“百八十人”或“三百弟子”,也許這些水井就是為這些墨家弟子而備,即使這樣,難道真的需要這麼多水井嗎?況且這些水井,有必要挖得這麼整齊規範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查閱《墨子》一書,在62章的“備穴”篇,發現記載有一種獨特的防守策略——在靠近城牆處挖井進行防守。

上面所說的柳楓河畔24眼井的位置,不正好處於墨城外城牆基嗎?這些整齊排列的水井,顯然是有組織地挖掘所為。排列得如此規整的水井,也許真不是專為村落居民取水所為的,難道這些冷眼水井還隱藏有什麼烽煙故事?

《墨子》“備穴”篇中明確提出了打隧道、構築掩體、築爐灶、裝風箱、造撞車、備農具等防守策略。

原來,為了對付敵人運用打隧道的攻城方法,首先要在城內修建高樓,用來密切觀察敵情。如果發現四周有不同平常的渾濁泥水,便可斷定敵人在挖隧道。這時就應趕快在城內對著敵人隧道方向挖溝和隧道以防範它。假若還不能準確判斷敵人挖隧道的方位,就要採用挖井的對策了,每隔五步挖一井,要靠近城牆牆基。地勢高的地方掘深五尺,地勢低的地方,打到出水,有三尺深就夠了。命令陶匠燒製肚大口小的罈子,大小能容納四十鬥以上,用薄皮革蒙緊壇口放入井內,派聽覺靈敏的人伏在壇口上靜聽傳自地下的聲音,確切地弄清楚敵方隧道的方位,然後挖隧道與之相抗。這種方法,與後來人人熟知的地道戰頗有某些想通之處。

構林高窪村南邊的這些水井是否是為了防守用的呢?這些謎團有待有識之士去做進一步的論證破解。如果一切是真的,身為北方人的墨子又為何能在高窪一帶(當年的楚地)建城挖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城所建之地,今日的高窪村一帶,當時確為楚國疆域,墨子能夠在此建城也許自有原因——

據《墨子·魯問》載,墨子在楚國有一位忘年交叫公孫寬,這位公孫寬是楚國司馬子期的兒子,與楚惠王本就是同族,又以平定內亂擁立楚惠王之功榮任司馬之職,並獲封魯陽公,人們尊稱謂魯陽文君。公孫寬非常賞識墨子的才華,史書中記載經常和墨子互動,進行學術討論,公孫寬還曾向楚惠王引薦過墨子,由此推斷,墨子也許經常遊歷於楚國,說不定在楚國還長期待過呢。

墨子與魯陽公的這層親密關係,可能就是墨子能夠在楚境修建城池的基礎,這樣一來,傳說中的墨城作為墨家弟子的練兵場,進行實戰化演練,培養守城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了。要不,楚要攻宋,墨子風塵僕僕從北方趕來,再建一個城池與公輸班進行攻與守的演練,恐怕也不太可能。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不管咋說,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周邊出土發現的陶片、箭頭,以及似乎與墨城有關的古石碑、酸棗樹、戰國水井等物一起所構成的鏈條,使得那神祕的歷史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因墨子建造的城池,又是墨家弟子的練兵場,墨城一說連同墨家的故事從此就一代一代在河南鄧州構林高窪一帶口口相傳了下來。當然,也有歷史研究者認為,這處墨城就是墨子與公輸班推演攻防戰術的沙盤。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說到墨子與公輸班,自然繞不開廣為流傳的“止楚攻宋”歷史故事了——

在古代南中國的土地上,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在其鼎盛時期,確實是當時疆域最遼闊、物產最豐富、人口最多、軍隊最強的國家。當時的楚國當政者楚惠王秉承了他歷代先祖的理念——擴充疆土,成就霸業。

當時處於弱勢的小國之一宋國,自然就成了楚國準備攻伐的對象。

大約公元前440年,楚惠王請來了著名的能工巧匠公輸班,也就是有“木匠祖師”之稱的魯班,為楚國製造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攻城用的雲梯等器械,一時烏雲密佈,侵略戰爭一觸即發。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當大家都陶醉在老莊安時處順的神祕虛幻的精神世界時,都羨慕列子“御風而行”的輕鬆自得的神話傳說時,當大家都品評韓非子的鐵血野心、孟子的遠大理想時,墨子,行走在各地,憑藉自身團隊的實力描繪著他的理想藍圖。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俗稱魯班)相比,墨子更擅長防守城池,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

墨子正在家鄉講學,聽到楚國要攻打宋國的消息後非常著急。他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釐帶領三百名精壯弟子,幫助宋國守城;一面親自出馬勸阻楚王。從魯到楚那段遙遠的路途上,有一位衣服和膚色一樣黑的沉默堅毅的身影。

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程,鞋破腳爛,毫不在意,十天後到達楚的國都郢[yǐng]。據說到郢都後,墨子先找到魯班,說服他停止製造攻宋的武器,魯班引薦墨子見楚王。墨子於是解下腰帶,圍成一座城的樣子,用小木片代表守城用的器械。公輸般多次設計攻城用的雲梯等器械,墨子多次抵住了他的進攻。公輸般攻城的計策用完了,而墨子守城的計策還綽綽有餘。墨子與公輸班推演攻防戰術,因墨子勝出,而成功阻止了一場將會給普通民眾帶來災難的不義之戰。【九年級語文課文《墨子·公輸》篇】

而這位多次造訪楚國的墨子,最終也沒有接受楚王封官賞賜,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楚國,繼續行走天下。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然,墨子用建造在楚國境內的墨城開展城防演練,其“守城”之術的威力,必定也躲不過楚惠王的耳目。否則,不可能單憑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與公輸班的一番推演,就能使楚惠王感覺到沒有取勝的把握,而做出了停止攻宋的決定。

墨城遺址今雖只殘存一些還不太確定的遺蹟,但對研究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守圉 yǔ”思想、周密準備以及築城必須充分利用和改造地形的思想,提供了一些難得的實地資料。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高窪村民高文盈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幼年時期,他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位於村西南的這片地方,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人物墨子有關。

在高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高窪村的南邊,他指著一條極其普通的小河溝說,這條河還有一個挺別緻的名字——柳楓河,以前柳楓河的兩岸盡是柳樹、楓樹。從目前的河床看,當年柳楓河的水面應該挺寬的。嘩嘩嘩的河水年年歲歲滋潤著一方百姓,也無言地見證著一段遠去的歷史。

大概離河近,挖井方便的緣故,也就是在高窪這條河岸南邊的田地裡,據說曾經有許多水井東西向整齊地排列著,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這些早被人冷落的水井,它們到底鑿於哪一年?這些謎一般的水井,它們的真實用途又是什麼? 這些神祕、孤寂的水井,到底與墨城有沒有關係呢?

高文盈先生回憶, 這些井據說一共有24眼,東西方向共分三排,排與排之間大約有60米,每眼井的距離大約是50米。從他記事起就見到有十一、二眼井,後來好多已被破壞,陸陸續續也都被埋了,現在僅剩下四五眼井了吧。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人們普遍認為,這24眼井主要用來供當地百姓吃水或供當時為了“止楚攻宋”而住在墨城內的墨家弟子生活所用。

百姓取水,需要這麼多水井嗎?供墨家弟子取水,為什麼水井不在墨城內挖掘,而要跑到城外開鑿呢?不過還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墨城的位置在周邊地勢最高,當時的條件下很難挖出水,也只能到城外柳楓河邊的低窪處挖井找水了,此說似乎有點道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生活在墨城故址內的墨家弟子,大概“百八十人”或“三百弟子”,也許這些水井就是為這些墨家弟子而備,即使這樣,難道真的需要這麼多水井嗎?況且這些水井,有必要挖得這麼整齊規範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查閱《墨子》一書,在62章的“備穴”篇,發現記載有一種獨特的防守策略——在靠近城牆處挖井進行防守。

上面所說的柳楓河畔24眼井的位置,不正好處於墨城外城牆基嗎?這些整齊排列的水井,顯然是有組織地挖掘所為。排列得如此規整的水井,也許真不是專為村落居民取水所為的,難道這些冷眼水井還隱藏有什麼烽煙故事?

《墨子》“備穴”篇中明確提出了打隧道、構築掩體、築爐灶、裝風箱、造撞車、備農具等防守策略。

原來,為了對付敵人運用打隧道的攻城方法,首先要在城內修建高樓,用來密切觀察敵情。如果發現四周有不同平常的渾濁泥水,便可斷定敵人在挖隧道。這時就應趕快在城內對著敵人隧道方向挖溝和隧道以防範它。假若還不能準確判斷敵人挖隧道的方位,就要採用挖井的對策了,每隔五步挖一井,要靠近城牆牆基。地勢高的地方掘深五尺,地勢低的地方,打到出水,有三尺深就夠了。命令陶匠燒製肚大口小的罈子,大小能容納四十鬥以上,用薄皮革蒙緊壇口放入井內,派聽覺靈敏的人伏在壇口上靜聽傳自地下的聲音,確切地弄清楚敵方隧道的方位,然後挖隧道與之相抗。這種方法,與後來人人熟知的地道戰頗有某些想通之處。

構林高窪村南邊的這些水井是否是為了防守用的呢?這些謎團有待有識之士去做進一步的論證破解。如果一切是真的,身為北方人的墨子又為何能在高窪一帶(當年的楚地)建城挖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城所建之地,今日的高窪村一帶,當時確為楚國疆域,墨子能夠在此建城也許自有原因——

據《墨子·魯問》載,墨子在楚國有一位忘年交叫公孫寬,這位公孫寬是楚國司馬子期的兒子,與楚惠王本就是同族,又以平定內亂擁立楚惠王之功榮任司馬之職,並獲封魯陽公,人們尊稱謂魯陽文君。公孫寬非常賞識墨子的才華,史書中記載經常和墨子互動,進行學術討論,公孫寬還曾向楚惠王引薦過墨子,由此推斷,墨子也許經常遊歷於楚國,說不定在楚國還長期待過呢。

墨子與魯陽公的這層親密關係,可能就是墨子能夠在楚境修建城池的基礎,這樣一來,傳說中的墨城作為墨家弟子的練兵場,進行實戰化演練,培養守城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了。要不,楚要攻宋,墨子風塵僕僕從北方趕來,再建一個城池與公輸班進行攻與守的演練,恐怕也不太可能。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不管咋說,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周邊出土發現的陶片、箭頭,以及似乎與墨城有關的古石碑、酸棗樹、戰國水井等物一起所構成的鏈條,使得那神祕的歷史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因墨子建造的城池,又是墨家弟子的練兵場,墨城一說連同墨家的故事從此就一代一代在河南鄧州構林高窪一帶口口相傳了下來。當然,也有歷史研究者認為,這處墨城就是墨子與公輸班推演攻防戰術的沙盤。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說到墨子與公輸班,自然繞不開廣為流傳的“止楚攻宋”歷史故事了——

在古代南中國的土地上,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在其鼎盛時期,確實是當時疆域最遼闊、物產最豐富、人口最多、軍隊最強的國家。當時的楚國當政者楚惠王秉承了他歷代先祖的理念——擴充疆土,成就霸業。

當時處於弱勢的小國之一宋國,自然就成了楚國準備攻伐的對象。

大約公元前440年,楚惠王請來了著名的能工巧匠公輸班,也就是有“木匠祖師”之稱的魯班,為楚國製造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攻城用的雲梯等器械,一時烏雲密佈,侵略戰爭一觸即發。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當大家都陶醉在老莊安時處順的神祕虛幻的精神世界時,都羨慕列子“御風而行”的輕鬆自得的神話傳說時,當大家都品評韓非子的鐵血野心、孟子的遠大理想時,墨子,行走在各地,憑藉自身團隊的實力描繪著他的理想藍圖。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俗稱魯班)相比,墨子更擅長防守城池,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

墨子正在家鄉講學,聽到楚國要攻打宋國的消息後非常著急。他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釐帶領三百名精壯弟子,幫助宋國守城;一面親自出馬勸阻楚王。從魯到楚那段遙遠的路途上,有一位衣服和膚色一樣黑的沉默堅毅的身影。

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程,鞋破腳爛,毫不在意,十天後到達楚的國都郢[yǐng]。據說到郢都後,墨子先找到魯班,說服他停止製造攻宋的武器,魯班引薦墨子見楚王。墨子於是解下腰帶,圍成一座城的樣子,用小木片代表守城用的器械。公輸般多次設計攻城用的雲梯等器械,墨子多次抵住了他的進攻。公輸般攻城的計策用完了,而墨子守城的計策還綽綽有餘。墨子與公輸班推演攻防戰術,因墨子勝出,而成功阻止了一場將會給普通民眾帶來災難的不義之戰。【九年級語文課文《墨子·公輸》篇】

而這位多次造訪楚國的墨子,最終也沒有接受楚王封官賞賜,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楚國,繼續行走天下。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然,墨子用建造在楚國境內的墨城開展城防演練,其“守城”之術的威力,必定也躲不過楚惠王的耳目。否則,不可能單憑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與公輸班的一番推演,就能使楚惠王感覺到沒有取勝的把握,而做出了停止攻宋的決定。

墨城遺址今雖只殘存一些還不太確定的遺蹟,但對研究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守圉 yǔ”思想、周密準備以及築城必須充分利用和改造地形的思想,提供了一些難得的實地資料。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也許墨子早就深切地體會到,頻繁的吞併戰爭,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是顛沛流離的戰爭痛苦,人民期待的是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

墨子從底層百姓的利益出發,他像苦行僧一般,不辭辛勞地奔走在各國之間,一方面倡導“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兼相愛、交相利”、“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思想理念,說服諸侯休戰;另一方面,墨子主張“深謀備禦”,以積極防禦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主要是源於他是那個時代的明白人,當時周朝統治名存實亡,諸侯國之間攻伐不斷,大國欺凌小國,強者欺凌弱者,說服諸侯休戰只能有一時之效,並不能永久完全地制止戰爭,他才要建造“墨城”、做好“武備”,以為“抵禦攻伐”之術才可為百姓贏得長久的安定。【這些防禦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墨子·備城門》以下十一篇】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子是少有的既能講大道理又能實際行動的大師,在墨子的帶動下,墨家成為一個獨特的有著強烈社會實踐精神的學派!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高窪村民高文盈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幼年時期,他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位於村西南的這片地方,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人物墨子有關。

在高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高窪村的南邊,他指著一條極其普通的小河溝說,這條河還有一個挺別緻的名字——柳楓河,以前柳楓河的兩岸盡是柳樹、楓樹。從目前的河床看,當年柳楓河的水面應該挺寬的。嘩嘩嘩的河水年年歲歲滋潤著一方百姓,也無言地見證著一段遠去的歷史。

大概離河近,挖井方便的緣故,也就是在高窪這條河岸南邊的田地裡,據說曾經有許多水井東西向整齊地排列著,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這些早被人冷落的水井,它們到底鑿於哪一年?這些謎一般的水井,它們的真實用途又是什麼? 這些神祕、孤寂的水井,到底與墨城有沒有關係呢?

高文盈先生回憶, 這些井據說一共有24眼,東西方向共分三排,排與排之間大約有60米,每眼井的距離大約是50米。從他記事起就見到有十一、二眼井,後來好多已被破壞,陸陸續續也都被埋了,現在僅剩下四五眼井了吧。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人們普遍認為,這24眼井主要用來供當地百姓吃水或供當時為了“止楚攻宋”而住在墨城內的墨家弟子生活所用。

百姓取水,需要這麼多水井嗎?供墨家弟子取水,為什麼水井不在墨城內挖掘,而要跑到城外開鑿呢?不過還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墨城的位置在周邊地勢最高,當時的條件下很難挖出水,也只能到城外柳楓河邊的低窪處挖井找水了,此說似乎有點道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生活在墨城故址內的墨家弟子,大概“百八十人”或“三百弟子”,也許這些水井就是為這些墨家弟子而備,即使這樣,難道真的需要這麼多水井嗎?況且這些水井,有必要挖得這麼整齊規範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查閱《墨子》一書,在62章的“備穴”篇,發現記載有一種獨特的防守策略——在靠近城牆處挖井進行防守。

上面所說的柳楓河畔24眼井的位置,不正好處於墨城外城牆基嗎?這些整齊排列的水井,顯然是有組織地挖掘所為。排列得如此規整的水井,也許真不是專為村落居民取水所為的,難道這些冷眼水井還隱藏有什麼烽煙故事?

《墨子》“備穴”篇中明確提出了打隧道、構築掩體、築爐灶、裝風箱、造撞車、備農具等防守策略。

原來,為了對付敵人運用打隧道的攻城方法,首先要在城內修建高樓,用來密切觀察敵情。如果發現四周有不同平常的渾濁泥水,便可斷定敵人在挖隧道。這時就應趕快在城內對著敵人隧道方向挖溝和隧道以防範它。假若還不能準確判斷敵人挖隧道的方位,就要採用挖井的對策了,每隔五步挖一井,要靠近城牆牆基。地勢高的地方掘深五尺,地勢低的地方,打到出水,有三尺深就夠了。命令陶匠燒製肚大口小的罈子,大小能容納四十鬥以上,用薄皮革蒙緊壇口放入井內,派聽覺靈敏的人伏在壇口上靜聽傳自地下的聲音,確切地弄清楚敵方隧道的方位,然後挖隧道與之相抗。這種方法,與後來人人熟知的地道戰頗有某些想通之處。

構林高窪村南邊的這些水井是否是為了防守用的呢?這些謎團有待有識之士去做進一步的論證破解。如果一切是真的,身為北方人的墨子又為何能在高窪一帶(當年的楚地)建城挖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城所建之地,今日的高窪村一帶,當時確為楚國疆域,墨子能夠在此建城也許自有原因——

據《墨子·魯問》載,墨子在楚國有一位忘年交叫公孫寬,這位公孫寬是楚國司馬子期的兒子,與楚惠王本就是同族,又以平定內亂擁立楚惠王之功榮任司馬之職,並獲封魯陽公,人們尊稱謂魯陽文君。公孫寬非常賞識墨子的才華,史書中記載經常和墨子互動,進行學術討論,公孫寬還曾向楚惠王引薦過墨子,由此推斷,墨子也許經常遊歷於楚國,說不定在楚國還長期待過呢。

墨子與魯陽公的這層親密關係,可能就是墨子能夠在楚境修建城池的基礎,這樣一來,傳說中的墨城作為墨家弟子的練兵場,進行實戰化演練,培養守城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了。要不,楚要攻宋,墨子風塵僕僕從北方趕來,再建一個城池與公輸班進行攻與守的演練,恐怕也不太可能。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不管咋說,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周邊出土發現的陶片、箭頭,以及似乎與墨城有關的古石碑、酸棗樹、戰國水井等物一起所構成的鏈條,使得那神祕的歷史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因墨子建造的城池,又是墨家弟子的練兵場,墨城一說連同墨家的故事從此就一代一代在河南鄧州構林高窪一帶口口相傳了下來。當然,也有歷史研究者認為,這處墨城就是墨子與公輸班推演攻防戰術的沙盤。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說到墨子與公輸班,自然繞不開廣為流傳的“止楚攻宋”歷史故事了——

在古代南中國的土地上,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在其鼎盛時期,確實是當時疆域最遼闊、物產最豐富、人口最多、軍隊最強的國家。當時的楚國當政者楚惠王秉承了他歷代先祖的理念——擴充疆土,成就霸業。

當時處於弱勢的小國之一宋國,自然就成了楚國準備攻伐的對象。

大約公元前440年,楚惠王請來了著名的能工巧匠公輸班,也就是有“木匠祖師”之稱的魯班,為楚國製造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攻城用的雲梯等器械,一時烏雲密佈,侵略戰爭一觸即發。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當大家都陶醉在老莊安時處順的神祕虛幻的精神世界時,都羨慕列子“御風而行”的輕鬆自得的神話傳說時,當大家都品評韓非子的鐵血野心、孟子的遠大理想時,墨子,行走在各地,憑藉自身團隊的實力描繪著他的理想藍圖。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俗稱魯班)相比,墨子更擅長防守城池,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

墨子正在家鄉講學,聽到楚國要攻打宋國的消息後非常著急。他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釐帶領三百名精壯弟子,幫助宋國守城;一面親自出馬勸阻楚王。從魯到楚那段遙遠的路途上,有一位衣服和膚色一樣黑的沉默堅毅的身影。

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程,鞋破腳爛,毫不在意,十天後到達楚的國都郢[yǐng]。據說到郢都後,墨子先找到魯班,說服他停止製造攻宋的武器,魯班引薦墨子見楚王。墨子於是解下腰帶,圍成一座城的樣子,用小木片代表守城用的器械。公輸般多次設計攻城用的雲梯等器械,墨子多次抵住了他的進攻。公輸般攻城的計策用完了,而墨子守城的計策還綽綽有餘。墨子與公輸班推演攻防戰術,因墨子勝出,而成功阻止了一場將會給普通民眾帶來災難的不義之戰。【九年級語文課文《墨子·公輸》篇】

而這位多次造訪楚國的墨子,最終也沒有接受楚王封官賞賜,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楚國,繼續行走天下。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然,墨子用建造在楚國境內的墨城開展城防演練,其“守城”之術的威力,必定也躲不過楚惠王的耳目。否則,不可能單憑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與公輸班的一番推演,就能使楚惠王感覺到沒有取勝的把握,而做出了停止攻宋的決定。

墨城遺址今雖只殘存一些還不太確定的遺蹟,但對研究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守圉 yǔ”思想、周密準備以及築城必須充分利用和改造地形的思想,提供了一些難得的實地資料。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也許墨子早就深切地體會到,頻繁的吞併戰爭,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是顛沛流離的戰爭痛苦,人民期待的是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

墨子從底層百姓的利益出發,他像苦行僧一般,不辭辛勞地奔走在各國之間,一方面倡導“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兼相愛、交相利”、“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思想理念,說服諸侯休戰;另一方面,墨子主張“深謀備禦”,以積極防禦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主要是源於他是那個時代的明白人,當時周朝統治名存實亡,諸侯國之間攻伐不斷,大國欺凌小國,強者欺凌弱者,說服諸侯休戰只能有一時之效,並不能永久完全地制止戰爭,他才要建造“墨城”、做好“武備”,以為“抵禦攻伐”之術才可為百姓贏得長久的安定。【這些防禦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墨子·備城門》以下十一篇】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子是少有的既能講大道理又能實際行動的大師,在墨子的帶動下,墨家成為一個獨特的有著強烈社會實踐精神的學派!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和他的團隊一生都是在為扶危濟困而奔走呼號,但遺憾的是,墨子遭遇了一個拒絕天使的時代,他的理想也許太高貴了,動亂而又卑微的世道也許根本沒有做好去迎接它的準備。

等春秋戰國後期,兼併一統已成定局,墨家就不那麼吃香了;等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墨家就徹底失去了市場,只能懷揣抱負,背上行囊,雲遊四方了······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高窪村民高文盈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幼年時期,他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位於村西南的這片地方,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人物墨子有關。

在高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高窪村的南邊,他指著一條極其普通的小河溝說,這條河還有一個挺別緻的名字——柳楓河,以前柳楓河的兩岸盡是柳樹、楓樹。從目前的河床看,當年柳楓河的水面應該挺寬的。嘩嘩嘩的河水年年歲歲滋潤著一方百姓,也無言地見證著一段遠去的歷史。

大概離河近,挖井方便的緣故,也就是在高窪這條河岸南邊的田地裡,據說曾經有許多水井東西向整齊地排列著,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這些早被人冷落的水井,它們到底鑿於哪一年?這些謎一般的水井,它們的真實用途又是什麼? 這些神祕、孤寂的水井,到底與墨城有沒有關係呢?

高文盈先生回憶, 這些井據說一共有24眼,東西方向共分三排,排與排之間大約有60米,每眼井的距離大約是50米。從他記事起就見到有十一、二眼井,後來好多已被破壞,陸陸續續也都被埋了,現在僅剩下四五眼井了吧。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人們普遍認為,這24眼井主要用來供當地百姓吃水或供當時為了“止楚攻宋”而住在墨城內的墨家弟子生活所用。

百姓取水,需要這麼多水井嗎?供墨家弟子取水,為什麼水井不在墨城內挖掘,而要跑到城外開鑿呢?不過還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墨城的位置在周邊地勢最高,當時的條件下很難挖出水,也只能到城外柳楓河邊的低窪處挖井找水了,此說似乎有點道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生活在墨城故址內的墨家弟子,大概“百八十人”或“三百弟子”,也許這些水井就是為這些墨家弟子而備,即使這樣,難道真的需要這麼多水井嗎?況且這些水井,有必要挖得這麼整齊規範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查閱《墨子》一書,在62章的“備穴”篇,發現記載有一種獨特的防守策略——在靠近城牆處挖井進行防守。

上面所說的柳楓河畔24眼井的位置,不正好處於墨城外城牆基嗎?這些整齊排列的水井,顯然是有組織地挖掘所為。排列得如此規整的水井,也許真不是專為村落居民取水所為的,難道這些冷眼水井還隱藏有什麼烽煙故事?

《墨子》“備穴”篇中明確提出了打隧道、構築掩體、築爐灶、裝風箱、造撞車、備農具等防守策略。

原來,為了對付敵人運用打隧道的攻城方法,首先要在城內修建高樓,用來密切觀察敵情。如果發現四周有不同平常的渾濁泥水,便可斷定敵人在挖隧道。這時就應趕快在城內對著敵人隧道方向挖溝和隧道以防範它。假若還不能準確判斷敵人挖隧道的方位,就要採用挖井的對策了,每隔五步挖一井,要靠近城牆牆基。地勢高的地方掘深五尺,地勢低的地方,打到出水,有三尺深就夠了。命令陶匠燒製肚大口小的罈子,大小能容納四十鬥以上,用薄皮革蒙緊壇口放入井內,派聽覺靈敏的人伏在壇口上靜聽傳自地下的聲音,確切地弄清楚敵方隧道的方位,然後挖隧道與之相抗。這種方法,與後來人人熟知的地道戰頗有某些想通之處。

構林高窪村南邊的這些水井是否是為了防守用的呢?這些謎團有待有識之士去做進一步的論證破解。如果一切是真的,身為北方人的墨子又為何能在高窪一帶(當年的楚地)建城挖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城所建之地,今日的高窪村一帶,當時確為楚國疆域,墨子能夠在此建城也許自有原因——

據《墨子·魯問》載,墨子在楚國有一位忘年交叫公孫寬,這位公孫寬是楚國司馬子期的兒子,與楚惠王本就是同族,又以平定內亂擁立楚惠王之功榮任司馬之職,並獲封魯陽公,人們尊稱謂魯陽文君。公孫寬非常賞識墨子的才華,史書中記載經常和墨子互動,進行學術討論,公孫寬還曾向楚惠王引薦過墨子,由此推斷,墨子也許經常遊歷於楚國,說不定在楚國還長期待過呢。

墨子與魯陽公的這層親密關係,可能就是墨子能夠在楚境修建城池的基礎,這樣一來,傳說中的墨城作為墨家弟子的練兵場,進行實戰化演練,培養守城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了。要不,楚要攻宋,墨子風塵僕僕從北方趕來,再建一個城池與公輸班進行攻與守的演練,恐怕也不太可能。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不管咋說,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周邊出土發現的陶片、箭頭,以及似乎與墨城有關的古石碑、酸棗樹、戰國水井等物一起所構成的鏈條,使得那神祕的歷史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因墨子建造的城池,又是墨家弟子的練兵場,墨城一說連同墨家的故事從此就一代一代在河南鄧州構林高窪一帶口口相傳了下來。當然,也有歷史研究者認為,這處墨城就是墨子與公輸班推演攻防戰術的沙盤。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說到墨子與公輸班,自然繞不開廣為流傳的“止楚攻宋”歷史故事了——

在古代南中國的土地上,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在其鼎盛時期,確實是當時疆域最遼闊、物產最豐富、人口最多、軍隊最強的國家。當時的楚國當政者楚惠王秉承了他歷代先祖的理念——擴充疆土,成就霸業。

當時處於弱勢的小國之一宋國,自然就成了楚國準備攻伐的對象。

大約公元前440年,楚惠王請來了著名的能工巧匠公輸班,也就是有“木匠祖師”之稱的魯班,為楚國製造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攻城用的雲梯等器械,一時烏雲密佈,侵略戰爭一觸即發。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當大家都陶醉在老莊安時處順的神祕虛幻的精神世界時,都羨慕列子“御風而行”的輕鬆自得的神話傳說時,當大家都品評韓非子的鐵血野心、孟子的遠大理想時,墨子,行走在各地,憑藉自身團隊的實力描繪著他的理想藍圖。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俗稱魯班)相比,墨子更擅長防守城池,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

墨子正在家鄉講學,聽到楚國要攻打宋國的消息後非常著急。他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釐帶領三百名精壯弟子,幫助宋國守城;一面親自出馬勸阻楚王。從魯到楚那段遙遠的路途上,有一位衣服和膚色一樣黑的沉默堅毅的身影。

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程,鞋破腳爛,毫不在意,十天後到達楚的國都郢[yǐng]。據說到郢都後,墨子先找到魯班,說服他停止製造攻宋的武器,魯班引薦墨子見楚王。墨子於是解下腰帶,圍成一座城的樣子,用小木片代表守城用的器械。公輸般多次設計攻城用的雲梯等器械,墨子多次抵住了他的進攻。公輸般攻城的計策用完了,而墨子守城的計策還綽綽有餘。墨子與公輸班推演攻防戰術,因墨子勝出,而成功阻止了一場將會給普通民眾帶來災難的不義之戰。【九年級語文課文《墨子·公輸》篇】

而這位多次造訪楚國的墨子,最終也沒有接受楚王封官賞賜,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楚國,繼續行走天下。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然,墨子用建造在楚國境內的墨城開展城防演練,其“守城”之術的威力,必定也躲不過楚惠王的耳目。否則,不可能單憑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與公輸班的一番推演,就能使楚惠王感覺到沒有取勝的把握,而做出了停止攻宋的決定。

墨城遺址今雖只殘存一些還不太確定的遺蹟,但對研究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守圉 yǔ”思想、周密準備以及築城必須充分利用和改造地形的思想,提供了一些難得的實地資料。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也許墨子早就深切地體會到,頻繁的吞併戰爭,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是顛沛流離的戰爭痛苦,人民期待的是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

墨子從底層百姓的利益出發,他像苦行僧一般,不辭辛勞地奔走在各國之間,一方面倡導“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兼相愛、交相利”、“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思想理念,說服諸侯休戰;另一方面,墨子主張“深謀備禦”,以積極防禦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主要是源於他是那個時代的明白人,當時周朝統治名存實亡,諸侯國之間攻伐不斷,大國欺凌小國,強者欺凌弱者,說服諸侯休戰只能有一時之效,並不能永久完全地制止戰爭,他才要建造“墨城”、做好“武備”,以為“抵禦攻伐”之術才可為百姓贏得長久的安定。【這些防禦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墨子·備城門》以下十一篇】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子是少有的既能講大道理又能實際行動的大師,在墨子的帶動下,墨家成為一個獨特的有著強烈社會實踐精神的學派!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和他的團隊一生都是在為扶危濟困而奔走呼號,但遺憾的是,墨子遭遇了一個拒絕天使的時代,他的理想也許太高貴了,動亂而又卑微的世道也許根本沒有做好去迎接它的準備。

等春秋戰國後期,兼併一統已成定局,墨家就不那麼吃香了;等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墨家就徹底失去了市場,只能懷揣抱負,背上行囊,雲遊四方了······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雖然墨家學派沒有了,曾經的墨城遺址也只存在於記憶中,墨家的智慧卻註定會穿越歷史長河,依舊閃閃發光!

為了崇高的理想而不計個人得失,堅定地站在底層百姓身邊,以俠制暴,“雖千萬人吾往矣”,必將成為我們民族純潔燦爛的精神追求之一。

附錄資料——

一、墨家的所有正式成員全部都是當時各個國家精英中的精英,當時秦國出了一個命案,凶手是墨家鉅子的兒子,這個命案本身極其惡劣,案情也不算複雜,但是當時秦國的官員竟然不敢判案,最後是秦穆王把鉅子請來徵求一下意見……這到底該有多牛X才能有這般待遇?所以從上述的事情來看,當時墨家勢力極其強大,強大到可以左右一個國家司法。

二、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 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當時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三、《墨子》這本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記錄,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

(感謝鄧州電視臺王振先生的支持)


"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

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人們對於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瞭解,大多來自初高中語文教材裡的少量的《墨子》篇章。實際在戰國時,墨家學派幾乎碾壓所有學派,在學術上曾經一枝獨秀,成為與儒學並重的“顯學”,墨家組織的“鉅子”(首領)甚至參加天下諸侯會盟,一時風光無限。

2400多年前的墨家學派, 成員儘管多是底層的手工業者,但墨子憑藉其超高的領導水平,使得各行業精英雲集響應,上下同欲,兼愛、非攻、尚賢。

2400多年前的墨子,帶領他的墨家團隊,披荊斬棘,心懷天下,阻止戰爭,保護弱小。

據說,歷史上為了“止楚攻宋”而建的墨城遺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西南邊一帶。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鄧州市構林鎮高窪南邊袁宋村崗程營裡,目前還發現有一塊古碑,這塊躺在路邊荒草堆中的石碑上有清晰的“黑土城”三字,它是否在印證著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蓋‘墨’字之誤” 的相關記錄呢?

那麼,“墨城”即俗叫的“黑土城”又會有哪些故事呢?

難道“州南四十里”真的就是傳說中的構林高窪這一帶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的村民,他們深愛著這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地方,堅信腳下的土地,就是歷史上的“墨城”(墨mei,方言)遺址,堅信明嘉靖《鄧州志》(241頁)中的“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築無所考,俗呼為黑土城” 的地方,說的就是他們生長的地方。

墨城遺址現大部分為耕地,什麼城牆建築早已被毀壞無跡,但這絲毫也不影響當地老人們對“墨(墨mei,方言)城”的回憶,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認為與墨城遺址有關聯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饒有興趣地談論著與墨城遺址有關的古蹟、文物、傳說······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2017年,為了配合蒙華鐵路南陽段的施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距離高窪村墨城遺址中心區域1000米左右進行了歷時二百餘天的發掘,發掘的6個探方地層分為4層,據說在第三層的戰國層,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片,為泥質灰陶及泥質紅陶,紋飾為繩紋、弦紋,可辨器形為陶盆、陶罐,還發現有紅燒土顆粒及磚塊······這一切,是否在隱隱約約地證實著早已遠逝的墨城遺址確實存於此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文化中心主任翟有建先生介紹,201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隊長裴濤,在這裡通過文物鑽探隊進行了挖掘,出土了一些陶片、瓷片和一些箭頭,據裴隊長說,根據出土文物分析,符合當時墨城作為軍事用途這個說法。經專家研究表明,那次科學發掘的地層和包含物,也有力地證明了墨城的年代和史書記載相吻合。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在構林高窪西南方,當地老人們說,腳下的土地就是墨城遺址,這個溝以西為內城,以東為外城,外城有100多畝地,內城有個20多畝地吧。

老人指著叢生的酸棗樹說,據說當年沿著墨城的城牆周邊就種了很多酸棗樹,不知現在的這些酸棗樹是不是從那時傳下來的,反正人們印象中這裡一直長有這種酸棗樹,小時候還經常和一群小孩兒在這裡摘酸棗。這些帶刺的酸棗樹,摘著扎手,長得很高,當做圍牆的話,人是很難鑽進去的。

巧的是在《墨子》一書的相關篇章中,確實有用種植“荊棘”或使用“蒺藜”的辦法以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描述。如今生長在這裡的酸棗樹,難道與當初墨城建造時人為種植的酸棗樹真的有點淵源?難道栽種這些酸棗樹的初衷就是用來阻礙敵軍前進和攀爬城牆的?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構林鎮高窪村民高文盈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幼年時期,他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講,位於村西南的這片地方,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人物墨子有關。

在高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高窪村的南邊,他指著一條極其普通的小河溝說,這條河還有一個挺別緻的名字——柳楓河,以前柳楓河的兩岸盡是柳樹、楓樹。從目前的河床看,當年柳楓河的水面應該挺寬的。嘩嘩嘩的河水年年歲歲滋潤著一方百姓,也無言地見證著一段遠去的歷史。

大概離河近,挖井方便的緣故,也就是在高窪這條河岸南邊的田地裡,據說曾經有許多水井東西向整齊地排列著,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這些早被人冷落的水井,它們到底鑿於哪一年?這些謎一般的水井,它們的真實用途又是什麼? 這些神祕、孤寂的水井,到底與墨城有沒有關係呢?

高文盈先生回憶, 這些井據說一共有24眼,東西方向共分三排,排與排之間大約有60米,每眼井的距離大約是50米。從他記事起就見到有十一、二眼井,後來好多已被破壞,陸陸續續也都被埋了,現在僅剩下四五眼井了吧。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地人們普遍認為,這24眼井主要用來供當地百姓吃水或供當時為了“止楚攻宋”而住在墨城內的墨家弟子生活所用。

百姓取水,需要這麼多水井嗎?供墨家弟子取水,為什麼水井不在墨城內挖掘,而要跑到城外開鑿呢?不過還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墨城的位置在周邊地勢最高,當時的條件下很難挖出水,也只能到城外柳楓河邊的低窪處挖井找水了,此說似乎有點道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生活在墨城故址內的墨家弟子,大概“百八十人”或“三百弟子”,也許這些水井就是為這些墨家弟子而備,即使這樣,難道真的需要這麼多水井嗎?況且這些水井,有必要挖得這麼整齊規範嗎?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查閱《墨子》一書,在62章的“備穴”篇,發現記載有一種獨特的防守策略——在靠近城牆處挖井進行防守。

上面所說的柳楓河畔24眼井的位置,不正好處於墨城外城牆基嗎?這些整齊排列的水井,顯然是有組織地挖掘所為。排列得如此規整的水井,也許真不是專為村落居民取水所為的,難道這些冷眼水井還隱藏有什麼烽煙故事?

《墨子》“備穴”篇中明確提出了打隧道、構築掩體、築爐灶、裝風箱、造撞車、備農具等防守策略。

原來,為了對付敵人運用打隧道的攻城方法,首先要在城內修建高樓,用來密切觀察敵情。如果發現四周有不同平常的渾濁泥水,便可斷定敵人在挖隧道。這時就應趕快在城內對著敵人隧道方向挖溝和隧道以防範它。假若還不能準確判斷敵人挖隧道的方位,就要採用挖井的對策了,每隔五步挖一井,要靠近城牆牆基。地勢高的地方掘深五尺,地勢低的地方,打到出水,有三尺深就夠了。命令陶匠燒製肚大口小的罈子,大小能容納四十鬥以上,用薄皮革蒙緊壇口放入井內,派聽覺靈敏的人伏在壇口上靜聽傳自地下的聲音,確切地弄清楚敵方隧道的方位,然後挖隧道與之相抗。這種方法,與後來人人熟知的地道戰頗有某些想通之處。

構林高窪村南邊的這些水井是否是為了防守用的呢?這些謎團有待有識之士去做進一步的論證破解。如果一切是真的,身為北方人的墨子又為何能在高窪一帶(當年的楚地)建城挖井呢?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城所建之地,今日的高窪村一帶,當時確為楚國疆域,墨子能夠在此建城也許自有原因——

據《墨子·魯問》載,墨子在楚國有一位忘年交叫公孫寬,這位公孫寬是楚國司馬子期的兒子,與楚惠王本就是同族,又以平定內亂擁立楚惠王之功榮任司馬之職,並獲封魯陽公,人們尊稱謂魯陽文君。公孫寬非常賞識墨子的才華,史書中記載經常和墨子互動,進行學術討論,公孫寬還曾向楚惠王引薦過墨子,由此推斷,墨子也許經常遊歷於楚國,說不定在楚國還長期待過呢。

墨子與魯陽公的這層親密關係,可能就是墨子能夠在楚境修建城池的基礎,這樣一來,傳說中的墨城作為墨家弟子的練兵場,進行實戰化演練,培養守城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了。要不,楚要攻宋,墨子風塵僕僕從北方趕來,再建一個城池與公輸班進行攻與守的演練,恐怕也不太可能。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不管咋說,鄧州市構林鎮高窪村周邊出土發現的陶片、箭頭,以及似乎與墨城有關的古石碑、酸棗樹、戰國水井等物一起所構成的鏈條,使得那神祕的歷史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因墨子建造的城池,又是墨家弟子的練兵場,墨城一說連同墨家的故事從此就一代一代在河南鄧州構林高窪一帶口口相傳了下來。當然,也有歷史研究者認為,這處墨城就是墨子與公輸班推演攻防戰術的沙盤。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說到墨子與公輸班,自然繞不開廣為流傳的“止楚攻宋”歷史故事了——

在古代南中國的土地上,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在其鼎盛時期,確實是當時疆域最遼闊、物產最豐富、人口最多、軍隊最強的國家。當時的楚國當政者楚惠王秉承了他歷代先祖的理念——擴充疆土,成就霸業。

當時處於弱勢的小國之一宋國,自然就成了楚國準備攻伐的對象。

大約公元前440年,楚惠王請來了著名的能工巧匠公輸班,也就是有“木匠祖師”之稱的魯班,為楚國製造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攻城用的雲梯等器械,一時烏雲密佈,侵略戰爭一觸即發。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當大家都陶醉在老莊安時處順的神祕虛幻的精神世界時,都羨慕列子“御風而行”的輕鬆自得的神話傳說時,當大家都品評韓非子的鐵血野心、孟子的遠大理想時,墨子,行走在各地,憑藉自身團隊的實力描繪著他的理想藍圖。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俗稱魯班)相比,墨子更擅長防守城池,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

墨子正在家鄉講學,聽到楚國要攻打宋國的消息後非常著急。他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釐帶領三百名精壯弟子,幫助宋國守城;一面親自出馬勸阻楚王。從魯到楚那段遙遠的路途上,有一位衣服和膚色一樣黑的沉默堅毅的身影。

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程,鞋破腳爛,毫不在意,十天後到達楚的國都郢[yǐng]。據說到郢都後,墨子先找到魯班,說服他停止製造攻宋的武器,魯班引薦墨子見楚王。墨子於是解下腰帶,圍成一座城的樣子,用小木片代表守城用的器械。公輸般多次設計攻城用的雲梯等器械,墨子多次抵住了他的進攻。公輸般攻城的計策用完了,而墨子守城的計策還綽綽有餘。墨子與公輸班推演攻防戰術,因墨子勝出,而成功阻止了一場將會給普通民眾帶來災難的不義之戰。【九年級語文課文《墨子·公輸》篇】

而這位多次造訪楚國的墨子,最終也沒有接受楚王封官賞賜,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楚國,繼續行走天下。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當然,墨子用建造在楚國境內的墨城開展城防演練,其“守城”之術的威力,必定也躲不過楚惠王的耳目。否則,不可能單憑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與公輸班的一番推演,就能使楚惠王感覺到沒有取勝的把握,而做出了停止攻宋的決定。

墨城遺址今雖只殘存一些還不太確定的遺蹟,但對研究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守圉 yǔ”思想、周密準備以及築城必須充分利用和改造地形的思想,提供了一些難得的實地資料。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也許墨子早就深切地體會到,頻繁的吞併戰爭,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是顛沛流離的戰爭痛苦,人民期待的是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

墨子從底層百姓的利益出發,他像苦行僧一般,不辭辛勞地奔走在各國之間,一方面倡導“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兼相愛、交相利”、“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思想理念,說服諸侯休戰;另一方面,墨子主張“深謀備禦”,以積極防禦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主要是源於他是那個時代的明白人,當時周朝統治名存實亡,諸侯國之間攻伐不斷,大國欺凌小國,強者欺凌弱者,說服諸侯休戰只能有一時之效,並不能永久完全地制止戰爭,他才要建造“墨城”、做好“武備”,以為“抵禦攻伐”之術才可為百姓贏得長久的安定。【這些防禦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墨子·備城門》以下十一篇】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子是少有的既能講大道理又能實際行動的大師,在墨子的帶動下,墨家成為一個獨特的有著強烈社會實踐精神的學派!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墨子和他的團隊一生都是在為扶危濟困而奔走呼號,但遺憾的是,墨子遭遇了一個拒絕天使的時代,他的理想也許太高貴了,動亂而又卑微的世道也許根本沒有做好去迎接它的準備。

等春秋戰國後期,兼併一統已成定局,墨家就不那麼吃香了;等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墨家就徹底失去了市場,只能懷揣抱負,背上行囊,雲遊四方了······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雖然墨家學派沒有了,曾經的墨城遺址也只存在於記憶中,墨家的智慧卻註定會穿越歷史長河,依舊閃閃發光!

為了崇高的理想而不計個人得失,堅定地站在底層百姓身邊,以俠制暴,“雖千萬人吾往矣”,必將成為我們民族純潔燦爛的精神追求之一。

附錄資料——

一、墨家的所有正式成員全部都是當時各個國家精英中的精英,當時秦國出了一個命案,凶手是墨家鉅子的兒子,這個命案本身極其惡劣,案情也不算複雜,但是當時秦國的官員竟然不敢判案,最後是秦穆王把鉅子請來徵求一下意見……這到底該有多牛X才能有這般待遇?所以從上述的事情來看,當時墨家勢力極其強大,強大到可以左右一個國家司法。

二、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 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當時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三、《墨子》這本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記錄,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

(感謝鄧州電視臺王振先生的支持)


​墨子留給鄧州構林的城池之謎,文/笑熬漿糊


作者笑熬漿糊

微 信 號:stp13838711986

作者簡介:笑熬漿糊,本姓尚,乃今日頭條“圖說鄧州”以及微信公眾號“圖說鄧州”(tushuodengzhou)的創始人及原創作者。業餘堅持原創,傳遞社會正能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