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急速上市 小藍杯“續杯”7億美元

為配合上市儀式,瑞幸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投放了一則《瑞幸咖啡宣言》。

“中國咖啡和美國咖啡差在哪裡?差在自信”,在所有的“咖啡宣言”中,瑞幸咖啡創始人、CEO錢治亞最喜歡這一句,與記者簡單電話連線後,她便匆匆趕往了下一個行程。

相信包括錢治亞在內的瑞幸團隊,都心情大好,畢竟上市首日,瑞幸的開盤價便從17美元/ADS的發行價,上漲至25美元/ADS,較發行價漲幅約47%,市值一度接近60億美元。

據其招股書顯示,瑞幸提供330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每股美國存托股票代表8股A類普通股,加上同步私募配售5000萬美元,瑞幸一共募集6.95億美元資金,已成為2019年在納斯達克IPO融資規模最大的亞洲公司。

率先上市,在這場“咖啡大戰”中,瑞幸可以說首戰告捷。據其招股書顯示,瑞幸咖啡的董事長為神州優車董事長陸正耀,持股為30.53%,為大股東。這更像陸正耀和錢治亞帶領“神州系”再下一城。

這家創立不滿兩年的新興公司,已成為這場戰役中最大的“發起者”和“攪局者”。那麼在未來,瑞幸的速度會減慢嗎?

答案或許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發放的補貼還會持續。

“瑞幸會堅持快速地擴張”,錢治亞告訴《中國企業家》雜誌,“目前不考慮盈利”。

上市是一場洗禮

2017年10月31日,瑞幸第一家門店在銀河SOHO落地,隨後不到半年的時間裡,瑞幸咖啡就以異常迅猛的速度在全國範圍內開設門店,成為中國市場上第二大的連鎖咖啡品牌。而從創立伊始,瑞幸就將“超越星巴克”作為目標。

“2019年,瑞幸將在新建門店2500家,在杯數、門店數上全面超過星巴克,成為中國市場上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在2019年年初的戰略發佈會上,錢治亞曾如此官宣。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門店數共2370家,其中自提門店2163家,超過91%。

據此前招股書披露,瑞幸咖啡在2018年營業收入約為8.41億元,淨虧損為16.19億元;2019年Q1,瑞幸營收為4.79億元,淨虧損5.52億元。從財務上看,不管是為擴張速度還是獲客成本考慮,瑞幸都需要大的現金流。

公開資料顯示,瑞幸咖啡自2018年4月數千萬元的天使融資後,又在同年的7月、12月和2019年4月再度獲得三輪共計5.5億美元融資。有評論認為,瑞幸在一級市場上大筆融資擴張,即將面臨資金壓力,所以才選擇如此快速的在美國上市。

“瑞幸為什麼這麼快上市?說是因為缺錢的人沒有基本常識”,愉悅資本創始人、瑞幸股東之一的劉二海告訴《中國企業家》雜誌。在他看來,衡量“快”與“慢”的指標並非是時間,在任何時候,企業沒錢了再去融資都是糟糕的事情。“我從來都是讓被投企業在有錢的時候去融資,沒錢的時候你去融資,在談判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用腳都能想得到。”

在劉二海看來,瑞幸在完成B+輪融資後,所得到的29億美元的估值,已經是一個很適合去上市的體量。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一輪融資中,星巴克的大股東之一BlackRock也參與其中,這被更多看做瑞幸為其上市所做的加持。

上市完成了階段性的目標,但遠不是終點。IPO是一場洗禮,涉及到技術、商業模式、治理結構等很多方面,整體公司也將因此變得更透明。

“IPO是把你的公司拿到公開市場上,如果公開市場接受你的模型、相信你的未來發展,那你就能發得出去。二級市場分析師在做投資決策前會去做很多調研,在這個市場裡只有數據,和最客觀的、中性的指標。”在劉二海看來,瑞幸能夠快速上市並獲得熱捧的原因,是資本市場對其本身價值的肯定。

而據錢治亞所言,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瑞幸都會堅持對用戶進行補貼,她始終強調,虧損符合瑞幸的戰略,“我們會持續補貼,堅持三年到五年!”

從成立之初,瑞幸都希望通過數字技術與無限空間的理念,改變傳統咖啡以門店為代表的成本結構。錢治亞相信,通過降低門店成本,提高產品品質與運營效率,降低產品到消費者手中的價格,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用戶補貼,才是成本結構創新的表現。

從目前公佈的數據來看,瑞幸的這一策略也的確帶來了成效。

2018年,瑞幸客戶的回購率超過54%,這一數字在2019年上漲到了89.6%,且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已經擁有超過1680萬的累計交易客戶量。

“可以明確的說,我們會堅持快速地擴張,目前不考慮盈利。”錢治亞表示。

目標:咖啡平權者

“有人說瑞幸是野蠻人,其實我們想做的是咖啡平權者”,早前,瑞幸咖啡副總裁郭謹一曾如此告訴《中國企業家》。在郭謹一看來,過去的一年中,中國咖啡市場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進入咖啡的玩家增多,資本市場對這一領域越來越關注。

儘管瑞幸對星巴克的公開挑戰有公關策略的考慮,但星巴克已被瑞幸打痛。

在高盛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顯示:以北京為例,瑞幸咖啡55%的門店距離最近的星巴克不超過500米,16%位於500米到1000米之間。至少這對於消費者而言,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且新品牌的補貼力度更大,也相對新鮮。在更多人看來,縱使消費場景不同,但星巴克與瑞幸的用戶群也是高度重合。

從星巴克最新發布的財報中,也能看到瑞幸對其帶來的壓力。其CEO約翰遜在財報中提到:由於競爭對手補貼的關係,中國市場正處於加速競爭的環境。且受市場大環境影響,星巴克正發力中國市場。早前,星巴克也曾宣佈要在2022財年,中國門店總數達到6000家。

在羅蘭貝格執行總監馬路明看來,瑞幸和星巴克的確是此消彼長的狀態,只要中國市場還有15%的增速,就一定有戰爭的存在,如果瑞幸的增長速度遠高於行業的平均增長速度,那麼一定是吃了別人的單。

可以說,受瑞幸衝擊影響,市場競爭的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一方面,以星巴克為代表的咖啡巨頭開始關注線上。星巴克牽手阿里巴巴,在打通會員體系的同時展開外送業務;而Costa、太平洋咖啡也在與第三方外賣平臺展開合作,Costa更是效仿連咖啡推出外賣盒子。

另一方面,包括連咖啡在內的一眾新零售咖啡品牌也在加大線下的投入。連咖啡曾因為跟隨“燒錢”的策略,在2019年春節前後陷入關店危機。同時,曾有多名知情人士向《中國企業家》透露,自助咖啡機品牌“萊杯咖啡”已被新三板企業“咖啡之翼”併購,這背後更多或是資本方的推動。

在君聯資本總經理、總裁陳浩看來,瑞幸咖啡構建了一個新的業態。或許也正是瑞幸的新業態,成為了助推中國咖啡市場發展的催化劑。

公開資料表明,2014年,中國咖啡市場消費總量為2077.14萬噸,2017年消費總量為3480.95萬噸,同比增長29%。在巨大的潛在市場下,瑞幸的上市也為各行各業探尋出一條可與巨頭正面較量的突圍通道,並拉昇了略顯頹勢的資本士氣。

在瑞幸遞交招股書的第二天,已沉寂數月的連咖啡宣佈獲得新一輪融資。在連咖啡CMO張洪基看來,“瑞幸當然給連咖啡帶來壓力,但瑞幸也最大化的進行了市場教育”,更多人認為,作為舶來品,咖啡想要在中國市場形成文化需要時間的沉澱,而這個時間在日本、韓國是二十到三十年,但基於中國資本對這一市場的高度關注,咖啡沉澱的時間在明顯縮減。

中國城市生活中咖啡文化的確方興未艾。郭謹一曾對《中國企業家》表示,英國有本土咖啡品牌Costa、澳大利亞有Patricia、加拿大的主流品牌是Tim Hortons,中國尚且沒有一個具備規模的本土咖啡品牌,這是瑞幸創始團隊的第一齣發點。從瑞幸打造的廣告、選擇的品牌代言人來看,瑞幸都希望讓消費者認為,這個新品牌更有質感、打破常規且更年輕。

而從目前的發展方向來看,瑞幸也越來越“平臺化”。在成功推出果汁後,瑞幸又接連推出輕食、BOSS午餐以及幸運小食等多品類。早前,朗然資本創始合夥人潘育新就曾表示,瑞幸會更多向“平臺”化發展,在增加品牌溢價的同時,也是為了盈利考慮。

瑞幸有自信做到中國本土咖啡的第一,但從目前瑞幸的四種店型來看,2370家門店中,以自提店為主,優享店僅100餘家,旗艦店為0。

縱使業內普遍認為,成本低、店型靈活的自提店是瑞幸快速擴張的重要原因,但堂食門店的確是拉近消費者與品牌距離的關鍵所在,對以瑞幸為代表的互聯網咖啡而言,未來塑造其企業文化也是重點所在。

上市後的抉擇

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成功上市後,瑞幸這個“少年”能否持續得到美國資本市場認可還不可知。睿意德營銷服務部總經理姚寧認為,上市對於瑞幸而言也是資本退出的手段。

根據此前瑞幸咖啡披露的信息,瑞幸咖啡的所有啟動資金均來自創始人的自有資金加上陸正耀的個人借款,總額約5億元人民幣。據騰訊《潛望》統計報道,這些借款多在千萬級別,且償還期以一年期為多。《中國企業家》梳理瑞幸咖啡IPO文件也發現,在瑞幸咖啡進行的天使輪中,有四家公司參與,其中的Haode Investment由陸氏家族所有。

可以肯定的是,儘管瑞幸是一種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模式,但本質還是快消品類,如果沒有營業額的增量與過硬的產品服務,很難說服投資者。未來的一切仍然取決於瑞幸的商業模式能否跑通。

在納斯達克敲鐘之時,陸正耀笑容親切,其在發言中表示“會始終努力給投資者帶來好的回報”。

本文源自中國企業家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