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背後的商業模式


1月3日,瑞幸咖啡發佈了2019年戰略發佈會。

簡單總結一句話就是:我們要繼續擴張。

而截止2018年12月,瑞幸咖啡已經擁有了2000家門店,平均1天就開10家店。

按照這個節奏,到2019年年底,瑞幸咖啡的門店數量將達到4500家。

同時,瑞幸咖啡的一張財務數據被曝光。

根據財務數據顯示,2018年前9個月,瑞幸咖啡累計銷售收入3.75億,淨虧損8.57億,毛利潤-4.33億(毛利率為-115.5%)。

瑞幸咖啡背後的商業模式

根據戰略規劃,未來3-5年繼續採用燒錢補貼方式換取市場。

瑞幸咖啡CMO楊飛也表示:我們和投資人在補貼戰略上態度高度一致,他們還擔心我們保守。

有業內人士測算了瑞幸咖啡賣掉一杯咖啡的實際價格,以及開店運營成本。

根據財務數據顯示,截止去年12月,瑞幸共賣出8500萬杯,瑞幸預計2019年有7.63億銷售額。

那麼平均一杯的售價是8.9元/杯,可以理解為每杯咖啡通過3折的優惠可以買到的。

再來看看開店的運營成本。

瑞幸咖啡背後的商業模式

目前大部分店面為快取店,用戶可以到店自提,也支持外賣,還有少量的外賣廚房店。

創始人錢治亞預計未來外賣廚房店的佔比,不高於總門店數的15%。

以快取店為例,成本主要包括:

設備:咖啡機2臺、開水機、滴濾機、冰箱各一臺共40萬左右;

裝修:1平方米2000元,每個快取店大概30-50平米,共計6w-10w元;

人員:兩名店員和一名店長,店員薪資5000元,店長薪資1w元;

租金:根據不同城市不同地段,房租也不盡相同(據我觀察很多快取店會和一些餐飲店進行合租,以節約租金成本);

配送:順豐配送員每送一單可以拿到7元,而瑞幸給到順豐的費用大概是8-10元。

也就是說開設一家快取店的費用在50萬元左右。

瑞幸咖啡背後的商業模式

很多人認為瑞幸的競品對標的是星巴克。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瑞幸CEO說要超越星巴克;另一個原因是星巴克是行業老大,只要把目標放在它身上,早晚有一天可以超越。

但我不這麼認為。

這就像京東一直在喊超越天貓一樣,從營銷角度來看,你的宣傳策略一直瞄準行業老大,會讓消費者潛意識裡認為你和老大之間的差距很小,但其實兩者中間還隔著很長的一段距離。

如果你去店裡品嚐過並且體驗過服務的話。

你明顯可以感受到,瑞幸並不是一家品質感和服務感很強的公司。

因為很多快閃店是與一些餐飲店共同合租的場地,所以佔地面積很小,好的情況下現場會給你放4-5個桌椅讓你等待使用;壞的情況是沒有座椅,讓你站著等待咖啡。

當你拿到咖啡準備享受高品質、大師級的產品時,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下錯了單,你明明買的是一杯卡布基諾,但口感就像沒有放糖的苦咖啡。

瑞幸咖啡背後的商業模式

然後你會想,反正這第一杯是免費的,我要刪除這個可惡的App,下次再也不會點了。

過了兩天,你辦公室旁邊工位上的同事想喝一杯咖啡,打算通過瑞幸買二贈二的方式來拼單,你才反應過來瑞幸的裂變手段做的太6。

你不好博同事的面子,咬著牙繼續點著那杯像苦咖啡一樣的卡布基諾。

看到這裡你會明白,瑞幸是通過純互聯網燒錢的方式來拿到屬於自己的市場份額。

可能你會想,如果瑞幸一旦將價格迴歸到正常價位,那麼是一定會死的。

你錯了。

瑞幸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通過賣咖啡來賺錢的。

它有著自己的獨立App,用戶的一切消費盡在自己掌握。

什麼東西最值錢?

瑞幸咖啡背後的商業模式

數據。

瑞幸的創始人錢治亞在創業早期時就一再強調:

大數據對於公司運營越來越重要,通過用戶在瑞幸手機APP中留存的咖啡下單品類、輕食品類、消費頻度、消費時段等數據可以很清晰的描繪出用戶畫像,進行鍼對性的營銷和運營管理。

所以,對於瑞幸來說,咖啡的作用是連接用戶的一個工具,咱們用咖啡交個朋友。

你不要要求我做的有多好,好喝呢,我很高興;不好喝呢,我讓利一些給你。

這就像你不要要求一家火鍋店的飲料,像專業飲料店做出的飲料一樣好喝。

這就像摩拜的成長軌跡一樣,天使輪的投資人成功解套,創始人拿錢走人,用戶有了便宜的出行工具,最終摩拜將數據賣給了美團,美團用這些數據做打車。

這種商業模式堪稱完美。

瑞幸的出現,我認為是一種攪局者的角色。

行業需要這種角色來加速行業創新,畢竟星巴克等連鎖咖啡已經有些坐不住了,紛紛被迫開始做出了一些改變。

但餐飲最終的本質還是餐飲,一切的營銷手段都應該是錦上添花。

瑞幸最好還是在品質層面,努力鍛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