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已經普及了,但技術賦能的因材施教剛剛開始

1913年,福特發明了生產線,用流水式、標準化式的作業方式讓T型汽車組裝由原來的12小時28分鐘縮短至90分鐘,生產效率提高了8倍。但是這種整齊劃一的生產方式,用到對人的教育上,卻往往會事與願違。並不能培養出我們期待的,有創新意識的人才。

“一個人,從小要好好讀書,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在高考中取得一個好成績,上一個好大學,畢業後考研,或者找一個好工作。”

某種程度上,這樣的教育理念就像是福特的工業流水線一樣,描繪著線性成長的故事,這也往往讓我們忘記教育的真正目的。

而技術正在讓教育的故事產生一些變化。一間數字化的教室,講臺上沒有傳統的黑板和粉筆,學生手裡拿著的Pad,能裝進所有教材、習題和作業,老師只要輕點鼠標,就能看到全部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在上課過程中,老師通過電子白板和演示屏播放立體圖片、視頻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學習。

校園裡正在興起一場教育的革命,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正推動教育手段更加多樣、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媒體形式更加多維、交往範圍更加遠大。

同時,技術也在打破教與學的邊界,讓教育迴歸本質,變得更簡單、更專注。

技術讓教育更容易更高效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味道。”《阿甘正傳》傳遞出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相信一定可以成功的精神。

教育信息化也有著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雖然可能還不太適應,但是我們還要堅持的走下去。“教育信息化對於一線教師既感到陌生,同時也感到非常重要。”按照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夏國明的話說,一方面教師單純的把其理解為技術在教育中的一種應用,一方面教師感覺使用困難,產生畏難情緒。

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其實並不缺乏優秀的產品和技術。但當我們回到學校,面對真實的教學應用環境時,我們卻發現,絕大多數方案只是看起來很美,真正能夠落地的應用卻屈指可數。

教師不喜歡用教育信息化工具是一個需要反思的問題。“使用者為什麼會感覺技術難使用,主要還是因為技術過於顯性。”希沃總經理黃明寒認為,技術應該迎合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實現無感知的使用,而不是先學會使用技術。

教育已經普及了,但技術賦能的因材施教剛剛開始

這樣教育也就真正迴歸到教與學,技術更多的是方式和手段,所以英特爾在做任何技術平臺時都在考慮貼近教和學的習慣,讓技術真正嵌入到教學場景中,成為一個必須品。

同時,希沃在教育信息化推進上一直遵循小數據、小場景、小應用,通過和英特爾推出邊緣服務產品解決一個個小場景裡的問題。讓老師一步步產生使用的成就感,自發主動地使用技術,從而循序漸進的推進教育信息化。

當然,一千個人中可能有對教育信息化的一千種理解,並由此衍生出不同的教育信息化產品及服務。無論是閱卷系統、成績分析系統、電子教具、教育信息化平臺等等,都是不同的機構提供,所以造成了各種孤立的系統,英特爾也在積極聯合生態中的合作伙伴按照統一的標準提供服務,讓數據實現無縫的流轉。

技術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宋代教育家朱熹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材。”,這句話說的就是因材施教的道理,當教育普及之後更個性化的教育就變得尤為重要。

“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所以就產生了基礎和能力參差不齊。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的做法是‘有層次、無淘汰’。”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陳愛玉校長陳愛玉曾說,所謂的參差不齊,無非就是學生基礎和能力的不同,但是這些是可以改變的。

“有層次”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因材施教,一個30人的班級,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習方法等都是不同的,而老師通常還是按照同一個標準進行教學。夏國明認為,技術的到來,則可以真正實現古代教育先哲們的理念。

現如今,在教學的場景中,一個學生從早上8點進入學校,到晚上8離校,或者回到宿舍,這將近12小時中產生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中除了考試數據,還有學習行為等多種數據,通過數據描述出的畫像我們可以瞭解學生的稟賦,做到因材施教,改善教育質量。

而且通過教育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能對教育質量進行精準監測,精準蒐集每個學生的掌握情況以及反饋,實現精準教學、精準輔導、精準命題,轉變教與學的方式。特別在“智能+教育”願景中,學校通過大數據採集與分析,將人工智能切實融入實際教學環境中,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

教育已經普及了,但技術賦能的因材施教剛剛開始

在這個過程中,數據的存儲、處理、分析,就變得至關重要。英特爾行業解決方案集團政府和公共事業執行總監餘哲表示,英特爾正攜手合作夥伴,利用信息技術的先進性實現教育信息化2.0的建設藍圖。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智慧校園、智慧教室、智慧課堂三位一體的教育端到端解決方案,突破教育邊界,實現教育資源公平高效,構建端到端的發展思路。

當然學生的培養除了知識,還有情感和認知,所以技術只是一個手段,並不能代替真正的老師,我們要做的是讓技術成為幫助老師的柺杖,讓老師走的更快,走的更穩。

技術讓教育更具想象力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很在意你。泰戈爾在詩句中有過這樣的描寫。而技術的出現卻讓哪怕天各一方的師生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心手相連。

成都七中的老師在學生進校的第一天就說,“有一萬多人在看你們上課。”248所貧困地區的中學,正通過網絡直播與成都七中同步上課、作業、考試。16年來,7.2萬名學生跟隨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數成功考取了本科。

這一塊屏真的能改變命運!

教育的發展必須遵循優質和均衡,這也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訴求。在夏國明看來,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基礎,中國幅員遼闊,相比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師資力量、育人環境、教育氛圍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更長期的培育。通過推進教育信息化,則有利於實現名師課程、高水平實驗室等優質教育資源的網絡傳播,通過及時性、互動性的網絡能力,彌補空間上的區域教育鴻溝。

今天網絡技術可以負載更大的流量,通過智慧校園的基礎設施建立,就可以使發達地區的教育內容被傳遞到相對不發達的地區。黃明寒表示,我們一方面通過產品技術實現遠程交互,一方面聯繫教育信息化領先學校的老師針對偏遠地區教師進行賦能。

未來課堂也將進行革命性的變革,在數據的驅動下,通過廣泛的互聯網連接,讓學生接觸更為豐富的知識以及教育渠道。希沃正使用英特爾OPS規範來構建智慧課堂解決方案,包括智慧黑板、交互智能大屏、電子白板等產品,實現針對教育場景優化性能、可用性、穩定性。

不僅僅是一個個產品,在產品背後還需要強大的技術平臺來支撐。餘哲表示,教育場景既需要終端產生數據,也需要雲端處理數據,英特爾的技術架構就是按照端到端進行構建,同時在做好技術和平臺支撐外,吸引合作伙伴在平臺上構建應用。

未來的教育一定是以人為本,不論是智慧校園、智慧教室、智慧課堂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創新教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