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上世紀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的“雙胞胎實驗”。實驗跟蹤了多對基因幾乎完全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姐妹,這些雙胞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面對迥異的家庭教育。而等到孩子成年後,實驗人員對他們做了心理測評,發現孩子的氣質、性格、愛好都幾乎一致。

"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上世紀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的“雙胞胎實驗”。實驗跟蹤了多對基因幾乎完全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姐妹,這些雙胞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面對迥異的家庭教育。而等到孩子成年後,實驗人員對他們做了心理測評,發現孩子的氣質、性格、愛好都幾乎一致。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於是,作者得出結論: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幾乎是他們一出生就基本決定了。大多數時候,父母的教育一文不值。

這真是個令人沮喪的結果,從網友的評論看,許多父母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是“零”,這其中的失望、無助實在難以言表。還有網友留言抒發疑惑:我能怎麼辦?

"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上世紀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的“雙胞胎實驗”。實驗跟蹤了多對基因幾乎完全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姐妹,這些雙胞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面對迥異的家庭教育。而等到孩子成年後,實驗人員對他們做了心理測評,發現孩子的氣質、性格、愛好都幾乎一致。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於是,作者得出結論: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幾乎是他們一出生就基本決定了。大多數時候,父母的教育一文不值。

這真是個令人沮喪的結果,從網友的評論看,許多父母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是“零”,這其中的失望、無助實在難以言表。還有網友留言抒發疑惑:我能怎麼辦?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上世紀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的“雙胞胎實驗”。實驗跟蹤了多對基因幾乎完全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姐妹,這些雙胞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面對迥異的家庭教育。而等到孩子成年後,實驗人員對他們做了心理測評,發現孩子的氣質、性格、愛好都幾乎一致。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於是,作者得出結論: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幾乎是他們一出生就基本決定了。大多數時候,父母的教育一文不值。

這真是個令人沮喪的結果,從網友的評論看,許多父母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是“零”,這其中的失望、無助實在難以言表。還有網友留言抒發疑惑:我能怎麼辦?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家庭教育真的全無價值嗎?

事實並沒那麼悲觀,讓我們看看另一個雙胞胎實驗。

2018年美國一部講述非法雙胞胎實驗的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講述了三個互不相識的男孩兒,被不同的家庭寄養,又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他們其實是同卵三胞胎兄弟。

三個孩子雖然成長家庭迥然不同,卻有著完全一樣的性格和愛好。這個離奇的故事引來媒體競相報道,也引出一個驚天祕密。

"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上世紀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的“雙胞胎實驗”。實驗跟蹤了多對基因幾乎完全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姐妹,這些雙胞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面對迥異的家庭教育。而等到孩子成年後,實驗人員對他們做了心理測評,發現孩子的氣質、性格、愛好都幾乎一致。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於是,作者得出結論: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幾乎是他們一出生就基本決定了。大多數時候,父母的教育一文不值。

這真是個令人沮喪的結果,從網友的評論看,許多父母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是“零”,這其中的失望、無助實在難以言表。還有網友留言抒發疑惑:我能怎麼辦?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家庭教育真的全無價值嗎?

事實並沒那麼悲觀,讓我們看看另一個雙胞胎實驗。

2018年美國一部講述非法雙胞胎實驗的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講述了三個互不相識的男孩兒,被不同的家庭寄養,又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他們其實是同卵三胞胎兄弟。

三個孩子雖然成長家庭迥然不同,卻有著完全一樣的性格和愛好。這個離奇的故事引來媒體競相報道,也引出一個驚天祕密。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他們的領養機構其實在祕密進行一項兒童精神分析實驗,他們把數十對雙胞胎寄養給不同背景的典型家庭,跟蹤觀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這個實驗是由當時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彼得·紐鮑爾博士負責,而被他選中的孩子都存在一定的精神問題。

"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上世紀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的“雙胞胎實驗”。實驗跟蹤了多對基因幾乎完全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姐妹,這些雙胞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面對迥異的家庭教育。而等到孩子成年後,實驗人員對他們做了心理測評,發現孩子的氣質、性格、愛好都幾乎一致。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於是,作者得出結論: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幾乎是他們一出生就基本決定了。大多數時候,父母的教育一文不值。

這真是個令人沮喪的結果,從網友的評論看,許多父母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是“零”,這其中的失望、無助實在難以言表。還有網友留言抒發疑惑:我能怎麼辦?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家庭教育真的全無價值嗎?

事實並沒那麼悲觀,讓我們看看另一個雙胞胎實驗。

2018年美國一部講述非法雙胞胎實驗的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講述了三個互不相識的男孩兒,被不同的家庭寄養,又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他們其實是同卵三胞胎兄弟。

三個孩子雖然成長家庭迥然不同,卻有著完全一樣的性格和愛好。這個離奇的故事引來媒體競相報道,也引出一個驚天祕密。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他們的領養機構其實在祕密進行一項兒童精神分析實驗,他們把數十對雙胞胎寄養給不同背景的典型家庭,跟蹤觀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這個實驗是由當時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彼得·紐鮑爾博士負責,而被他選中的孩子都存在一定的精神問題。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這三個性格、愛好、動作表情都像照鏡子一樣,都存在一定先天精神問題的三兄弟,在面對人生中最大的危機時,選擇卻並不相同。

三個陷入痛苦和憤怒的男孩,在大吵一架後,養父母是醫生、律師,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鮑勃憤而離開兩兄弟,尋找自己的生活。而成長在中產家庭,養父嚴格而固執的艾迪,最終選擇舉槍自盡。

"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上世紀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的“雙胞胎實驗”。實驗跟蹤了多對基因幾乎完全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姐妹,這些雙胞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面對迥異的家庭教育。而等到孩子成年後,實驗人員對他們做了心理測評,發現孩子的氣質、性格、愛好都幾乎一致。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於是,作者得出結論: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幾乎是他們一出生就基本決定了。大多數時候,父母的教育一文不值。

這真是個令人沮喪的結果,從網友的評論看,許多父母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是“零”,這其中的失望、無助實在難以言表。還有網友留言抒發疑惑:我能怎麼辦?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家庭教育真的全無價值嗎?

事實並沒那麼悲觀,讓我們看看另一個雙胞胎實驗。

2018年美國一部講述非法雙胞胎實驗的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講述了三個互不相識的男孩兒,被不同的家庭寄養,又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他們其實是同卵三胞胎兄弟。

三個孩子雖然成長家庭迥然不同,卻有著完全一樣的性格和愛好。這個離奇的故事引來媒體競相報道,也引出一個驚天祕密。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他們的領養機構其實在祕密進行一項兒童精神分析實驗,他們把數十對雙胞胎寄養給不同背景的典型家庭,跟蹤觀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這個實驗是由當時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彼得·紐鮑爾博士負責,而被他選中的孩子都存在一定的精神問題。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這三個性格、愛好、動作表情都像照鏡子一樣,都存在一定先天精神問題的三兄弟,在面對人生中最大的危機時,選擇卻並不相同。

三個陷入痛苦和憤怒的男孩,在大吵一架後,養父母是醫生、律師,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鮑勃憤而離開兩兄弟,尋找自己的生活。而成長在中產家庭,養父嚴格而固執的艾迪,最終選擇舉槍自盡。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由此看來,養父母的不同,確實不能改變孩子的氣質、性格、甚至愛好,更改變不了孩子有精神疾病的事實,但他們確實影響了孩子的選擇。而在面對相同境遇時作出不同的選擇,不正決定了一個人不同的人生走向嗎?從這個角度講,父母的教育不可謂不重要。

父母的教育如何在孩子的選擇中發揮作用?

4歲的小美,學習騎自行車的時候摔了一跤,皮都磨破了。她哭了一會兒,並面臨一個對她而言並不容易的重要選擇:是冒著再次摔跤的風險繼續練習?還是再也不騎自行車了?

這時候,媽媽的鼓勵太重要了:“你比上次多騎了好幾米!你看從那個燈柱到這裡都是這次的進步!媽媽為你驕傲!……你還想再多騎幾米嗎?”孩子的表情舒展了,她已經作出決定,並再次爬上小自行車。

"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上世紀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的“雙胞胎實驗”。實驗跟蹤了多對基因幾乎完全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姐妹,這些雙胞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面對迥異的家庭教育。而等到孩子成年後,實驗人員對他們做了心理測評,發現孩子的氣質、性格、愛好都幾乎一致。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於是,作者得出結論: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幾乎是他們一出生就基本決定了。大多數時候,父母的教育一文不值。

這真是個令人沮喪的結果,從網友的評論看,許多父母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是“零”,這其中的失望、無助實在難以言表。還有網友留言抒發疑惑:我能怎麼辦?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家庭教育真的全無價值嗎?

事實並沒那麼悲觀,讓我們看看另一個雙胞胎實驗。

2018年美國一部講述非法雙胞胎實驗的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講述了三個互不相識的男孩兒,被不同的家庭寄養,又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他們其實是同卵三胞胎兄弟。

三個孩子雖然成長家庭迥然不同,卻有著完全一樣的性格和愛好。這個離奇的故事引來媒體競相報道,也引出一個驚天祕密。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他們的領養機構其實在祕密進行一項兒童精神分析實驗,他們把數十對雙胞胎寄養給不同背景的典型家庭,跟蹤觀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這個實驗是由當時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彼得·紐鮑爾博士負責,而被他選中的孩子都存在一定的精神問題。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這三個性格、愛好、動作表情都像照鏡子一樣,都存在一定先天精神問題的三兄弟,在面對人生中最大的危機時,選擇卻並不相同。

三個陷入痛苦和憤怒的男孩,在大吵一架後,養父母是醫生、律師,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鮑勃憤而離開兩兄弟,尋找自己的生活。而成長在中產家庭,養父嚴格而固執的艾迪,最終選擇舉槍自盡。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由此看來,養父母的不同,確實不能改變孩子的氣質、性格、甚至愛好,更改變不了孩子有精神疾病的事實,但他們確實影響了孩子的選擇。而在面對相同境遇時作出不同的選擇,不正決定了一個人不同的人生走向嗎?從這個角度講,父母的教育不可謂不重要。

父母的教育如何在孩子的選擇中發揮作用?

4歲的小美,學習騎自行車的時候摔了一跤,皮都磨破了。她哭了一會兒,並面臨一個對她而言並不容易的重要選擇:是冒著再次摔跤的風險繼續練習?還是再也不騎自行車了?

這時候,媽媽的鼓勵太重要了:“你比上次多騎了好幾米!你看從那個燈柱到這裡都是這次的進步!媽媽為你驕傲!……你還想再多騎幾米嗎?”孩子的表情舒展了,她已經作出決定,並再次爬上小自行車。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長大以後,小美大學畢業。但求職並不順利,唯一願意錄取她的公司,開出的工資很低。她面臨人生中另一個重要的選擇:是留在大城市苦逼的拼搏?還是回到老家,憑關係進個事業單位安穩一生?

這時候,童年騎自行車的畫面出現了,即使摔倒也要再試試。它和先天的氣質一起,幫助小美作出這個重要的決定:她要留在大城市拼一下。

"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上世紀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的“雙胞胎實驗”。實驗跟蹤了多對基因幾乎完全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姐妹,這些雙胞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面對迥異的家庭教育。而等到孩子成年後,實驗人員對他們做了心理測評,發現孩子的氣質、性格、愛好都幾乎一致。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於是,作者得出結論: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幾乎是他們一出生就基本決定了。大多數時候,父母的教育一文不值。

這真是個令人沮喪的結果,從網友的評論看,許多父母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是“零”,這其中的失望、無助實在難以言表。還有網友留言抒發疑惑:我能怎麼辦?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家庭教育真的全無價值嗎?

事實並沒那麼悲觀,讓我們看看另一個雙胞胎實驗。

2018年美國一部講述非法雙胞胎實驗的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講述了三個互不相識的男孩兒,被不同的家庭寄養,又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他們其實是同卵三胞胎兄弟。

三個孩子雖然成長家庭迥然不同,卻有著完全一樣的性格和愛好。這個離奇的故事引來媒體競相報道,也引出一個驚天祕密。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他們的領養機構其實在祕密進行一項兒童精神分析實驗,他們把數十對雙胞胎寄養給不同背景的典型家庭,跟蹤觀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這個實驗是由當時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彼得·紐鮑爾博士負責,而被他選中的孩子都存在一定的精神問題。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這三個性格、愛好、動作表情都像照鏡子一樣,都存在一定先天精神問題的三兄弟,在面對人生中最大的危機時,選擇卻並不相同。

三個陷入痛苦和憤怒的男孩,在大吵一架後,養父母是醫生、律師,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鮑勃憤而離開兩兄弟,尋找自己的生活。而成長在中產家庭,養父嚴格而固執的艾迪,最終選擇舉槍自盡。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由此看來,養父母的不同,確實不能改變孩子的氣質、性格、甚至愛好,更改變不了孩子有精神疾病的事實,但他們確實影響了孩子的選擇。而在面對相同境遇時作出不同的選擇,不正決定了一個人不同的人生走向嗎?從這個角度講,父母的教育不可謂不重要。

父母的教育如何在孩子的選擇中發揮作用?

4歲的小美,學習騎自行車的時候摔了一跤,皮都磨破了。她哭了一會兒,並面臨一個對她而言並不容易的重要選擇:是冒著再次摔跤的風險繼續練習?還是再也不騎自行車了?

這時候,媽媽的鼓勵太重要了:“你比上次多騎了好幾米!你看從那個燈柱到這裡都是這次的進步!媽媽為你驕傲!……你還想再多騎幾米嗎?”孩子的表情舒展了,她已經作出決定,並再次爬上小自行車。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長大以後,小美大學畢業。但求職並不順利,唯一願意錄取她的公司,開出的工資很低。她面臨人生中另一個重要的選擇:是留在大城市苦逼的拼搏?還是回到老家,憑關係進個事業單位安穩一生?

這時候,童年騎自行車的畫面出現了,即使摔倒也要再試試。它和先天的氣質一起,幫助小美作出這個重要的決定:她要留在大城市拼一下。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在被眾多心理學家奉為經典的《頭腦特工隊》中,這樣解釋家庭教育對孩子選擇的影響。所有的家庭教育,特別是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活場景會變成核心記憶,並形成我們的觀念和行為模式。而這些觀念和行為模式,與先天氣質一起,決定了我們每一次的選擇。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教育紅人樊登也曾提起:在孩子想起父母時,會有一些畫面閃現出來,這些畫面可能是溫馨的、憤怒的、甚至暴力的。這決定孩子對父母的感受和行為的選擇。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形成一些正面的核心畫面,進而對孩子的每一次選擇產生積極的影響呢?

溫馨的家庭畫面,給予孩子安全感和勇氣

良好的親子關係帶來孩子的安全感和勇氣,擁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才願意選擇冒險把困難講出來,而不是自己悶在心裡。如果您跟我一樣,曾經無知的錯過了親子關係的最佳培育期,還是可以通過製造溫馨的畫面、場景,改善與孩子的信任和親密關係。

1、魚臉蛋兒

可能因為2歲前是在外婆家長大的,老大的安全感始終不足,容易生氣。為了讓他多笑笑,我發明了這個家庭小儀式:吃魚的時候,我把那兩塊“魚臉”上的肉夾給他,並告訴他吃“魚臉蛋兒要笑一笑”。

孩子從此每次吃魚都要吃魚臉蛋兒,然後笑一笑;即便有時我忘了這事兒,他也會自己夾臉蛋兒來吃,再自己笑一笑。這讓家裡每次餐桌上有魚的時候,都變得溫馨、美好,孩子也更願意表達和分享。

"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上世紀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的“雙胞胎實驗”。實驗跟蹤了多對基因幾乎完全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姐妹,這些雙胞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面對迥異的家庭教育。而等到孩子成年後,實驗人員對他們做了心理測評,發現孩子的氣質、性格、愛好都幾乎一致。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於是,作者得出結論: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幾乎是他們一出生就基本決定了。大多數時候,父母的教育一文不值。

這真是個令人沮喪的結果,從網友的評論看,許多父母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是“零”,這其中的失望、無助實在難以言表。還有網友留言抒發疑惑:我能怎麼辦?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家庭教育真的全無價值嗎?

事實並沒那麼悲觀,讓我們看看另一個雙胞胎實驗。

2018年美國一部講述非法雙胞胎實驗的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講述了三個互不相識的男孩兒,被不同的家庭寄養,又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他們其實是同卵三胞胎兄弟。

三個孩子雖然成長家庭迥然不同,卻有著完全一樣的性格和愛好。這個離奇的故事引來媒體競相報道,也引出一個驚天祕密。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他們的領養機構其實在祕密進行一項兒童精神分析實驗,他們把數十對雙胞胎寄養給不同背景的典型家庭,跟蹤觀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這個實驗是由當時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彼得·紐鮑爾博士負責,而被他選中的孩子都存在一定的精神問題。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這三個性格、愛好、動作表情都像照鏡子一樣,都存在一定先天精神問題的三兄弟,在面對人生中最大的危機時,選擇卻並不相同。

三個陷入痛苦和憤怒的男孩,在大吵一架後,養父母是醫生、律師,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鮑勃憤而離開兩兄弟,尋找自己的生活。而成長在中產家庭,養父嚴格而固執的艾迪,最終選擇舉槍自盡。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由此看來,養父母的不同,確實不能改變孩子的氣質、性格、甚至愛好,更改變不了孩子有精神疾病的事實,但他們確實影響了孩子的選擇。而在面對相同境遇時作出不同的選擇,不正決定了一個人不同的人生走向嗎?從這個角度講,父母的教育不可謂不重要。

父母的教育如何在孩子的選擇中發揮作用?

4歲的小美,學習騎自行車的時候摔了一跤,皮都磨破了。她哭了一會兒,並面臨一個對她而言並不容易的重要選擇:是冒著再次摔跤的風險繼續練習?還是再也不騎自行車了?

這時候,媽媽的鼓勵太重要了:“你比上次多騎了好幾米!你看從那個燈柱到這裡都是這次的進步!媽媽為你驕傲!……你還想再多騎幾米嗎?”孩子的表情舒展了,她已經作出決定,並再次爬上小自行車。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長大以後,小美大學畢業。但求職並不順利,唯一願意錄取她的公司,開出的工資很低。她面臨人生中另一個重要的選擇:是留在大城市苦逼的拼搏?還是回到老家,憑關係進個事業單位安穩一生?

這時候,童年騎自行車的畫面出現了,即使摔倒也要再試試。它和先天的氣質一起,幫助小美作出這個重要的決定:她要留在大城市拼一下。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在被眾多心理學家奉為經典的《頭腦特工隊》中,這樣解釋家庭教育對孩子選擇的影響。所有的家庭教育,特別是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活場景會變成核心記憶,並形成我們的觀念和行為模式。而這些觀念和行為模式,與先天氣質一起,決定了我們每一次的選擇。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教育紅人樊登也曾提起:在孩子想起父母時,會有一些畫面閃現出來,這些畫面可能是溫馨的、憤怒的、甚至暴力的。這決定孩子對父母的感受和行為的選擇。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形成一些正面的核心畫面,進而對孩子的每一次選擇產生積極的影響呢?

溫馨的家庭畫面,給予孩子安全感和勇氣

良好的親子關係帶來孩子的安全感和勇氣,擁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才願意選擇冒險把困難講出來,而不是自己悶在心裡。如果您跟我一樣,曾經無知的錯過了親子關係的最佳培育期,還是可以通過製造溫馨的畫面、場景,改善與孩子的信任和親密關係。

1、魚臉蛋兒

可能因為2歲前是在外婆家長大的,老大的安全感始終不足,容易生氣。為了讓他多笑笑,我發明了這個家庭小儀式:吃魚的時候,我把那兩塊“魚臉”上的肉夾給他,並告訴他吃“魚臉蛋兒要笑一笑”。

孩子從此每次吃魚都要吃魚臉蛋兒,然後笑一笑;即便有時我忘了這事兒,他也會自己夾臉蛋兒來吃,再自己笑一笑。這讓家裡每次餐桌上有魚的時候,都變得溫馨、美好,孩子也更願意表達和分享。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2、過得愉快

再我真正開始研究兒童心理學之後,作出的第一個改變,就是送孩子到小學校門口時,我不再囑咐他:注意認真聽講、好好學習。而是親親他的額頭,告訴他:媽媽愛你,祝你過得愉快!

說也奇怪,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半秒鐘,堅持了一個學期之後,孩子就開始願意跟我分享學校的見聞、自己的困惑,分析試卷的時候不哭了,成績也提升了。

"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上世紀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的“雙胞胎實驗”。實驗跟蹤了多對基因幾乎完全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姐妹,這些雙胞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面對迥異的家庭教育。而等到孩子成年後,實驗人員對他們做了心理測評,發現孩子的氣質、性格、愛好都幾乎一致。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於是,作者得出結論: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幾乎是他們一出生就基本決定了。大多數時候,父母的教育一文不值。

這真是個令人沮喪的結果,從網友的評論看,許多父母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是“零”,這其中的失望、無助實在難以言表。還有網友留言抒發疑惑:我能怎麼辦?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家庭教育真的全無價值嗎?

事實並沒那麼悲觀,讓我們看看另一個雙胞胎實驗。

2018年美國一部講述非法雙胞胎實驗的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講述了三個互不相識的男孩兒,被不同的家庭寄養,又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他們其實是同卵三胞胎兄弟。

三個孩子雖然成長家庭迥然不同,卻有著完全一樣的性格和愛好。這個離奇的故事引來媒體競相報道,也引出一個驚天祕密。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他們的領養機構其實在祕密進行一項兒童精神分析實驗,他們把數十對雙胞胎寄養給不同背景的典型家庭,跟蹤觀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這個實驗是由當時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彼得·紐鮑爾博士負責,而被他選中的孩子都存在一定的精神問題。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這三個性格、愛好、動作表情都像照鏡子一樣,都存在一定先天精神問題的三兄弟,在面對人生中最大的危機時,選擇卻並不相同。

三個陷入痛苦和憤怒的男孩,在大吵一架後,養父母是醫生、律師,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鮑勃憤而離開兩兄弟,尋找自己的生活。而成長在中產家庭,養父嚴格而固執的艾迪,最終選擇舉槍自盡。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由此看來,養父母的不同,確實不能改變孩子的氣質、性格、甚至愛好,更改變不了孩子有精神疾病的事實,但他們確實影響了孩子的選擇。而在面對相同境遇時作出不同的選擇,不正決定了一個人不同的人生走向嗎?從這個角度講,父母的教育不可謂不重要。

父母的教育如何在孩子的選擇中發揮作用?

4歲的小美,學習騎自行車的時候摔了一跤,皮都磨破了。她哭了一會兒,並面臨一個對她而言並不容易的重要選擇:是冒著再次摔跤的風險繼續練習?還是再也不騎自行車了?

這時候,媽媽的鼓勵太重要了:“你比上次多騎了好幾米!你看從那個燈柱到這裡都是這次的進步!媽媽為你驕傲!……你還想再多騎幾米嗎?”孩子的表情舒展了,她已經作出決定,並再次爬上小自行車。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長大以後,小美大學畢業。但求職並不順利,唯一願意錄取她的公司,開出的工資很低。她面臨人生中另一個重要的選擇:是留在大城市苦逼的拼搏?還是回到老家,憑關係進個事業單位安穩一生?

這時候,童年騎自行車的畫面出現了,即使摔倒也要再試試。它和先天的氣質一起,幫助小美作出這個重要的決定:她要留在大城市拼一下。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在被眾多心理學家奉為經典的《頭腦特工隊》中,這樣解釋家庭教育對孩子選擇的影響。所有的家庭教育,特別是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活場景會變成核心記憶,並形成我們的觀念和行為模式。而這些觀念和行為模式,與先天氣質一起,決定了我們每一次的選擇。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教育紅人樊登也曾提起:在孩子想起父母時,會有一些畫面閃現出來,這些畫面可能是溫馨的、憤怒的、甚至暴力的。這決定孩子對父母的感受和行為的選擇。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形成一些正面的核心畫面,進而對孩子的每一次選擇產生積極的影響呢?

溫馨的家庭畫面,給予孩子安全感和勇氣

良好的親子關係帶來孩子的安全感和勇氣,擁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才願意選擇冒險把困難講出來,而不是自己悶在心裡。如果您跟我一樣,曾經無知的錯過了親子關係的最佳培育期,還是可以通過製造溫馨的畫面、場景,改善與孩子的信任和親密關係。

1、魚臉蛋兒

可能因為2歲前是在外婆家長大的,老大的安全感始終不足,容易生氣。為了讓他多笑笑,我發明了這個家庭小儀式:吃魚的時候,我把那兩塊“魚臉”上的肉夾給他,並告訴他吃“魚臉蛋兒要笑一笑”。

孩子從此每次吃魚都要吃魚臉蛋兒,然後笑一笑;即便有時我忘了這事兒,他也會自己夾臉蛋兒來吃,再自己笑一笑。這讓家裡每次餐桌上有魚的時候,都變得溫馨、美好,孩子也更願意表達和分享。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2、過得愉快

再我真正開始研究兒童心理學之後,作出的第一個改變,就是送孩子到小學校門口時,我不再囑咐他:注意認真聽講、好好學習。而是親親他的額頭,告訴他:媽媽愛你,祝你過得愉快!

說也奇怪,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半秒鐘,堅持了一個學期之後,孩子就開始願意跟我分享學校的見聞、自己的困惑,分析試卷的時候不哭了,成績也提升了。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嘮叨出的聽覺畫面,強化孩子的正確觀念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曾不止一次的強調,一個大人會就落水的兒童,並不是因為他想了許多,而是從小形成的觀念讓他在一瞬間作出了反應。6歲以前一定要多嘮叨一些“大道理”,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觀念。

受到李玫瑾教授演講的影響,我有一次我問老大:“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什麼?”老大想了一陣,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就是我給孩子灌輸的觀念。

因為老大的性格敏感、怕輸、愛鑽牛角尖,所以我常常會用各種方式告訴他:“失敗是成功的媽”。這樣下來,孩子就形成了正確認識一時“失敗”的觀念。記得有次家長會後跟老師交流,班主任特別表揚孩子,雖然英語話劇落選,卻沒有氣餒,還積極參與相關的其他活動。

俗話說“重要的事兒說三遍”,重要的觀念應該常常提起。在餐桌上、生活中,多跟孩子講講社會上的各種新鮮事兒,說說你的看法。潛移默化之中,觀念就這樣進入孩子的核心記憶,在類似情況出現時,幫助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

"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上世紀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的“雙胞胎實驗”。實驗跟蹤了多對基因幾乎完全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姐妹,這些雙胞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面對迥異的家庭教育。而等到孩子成年後,實驗人員對他們做了心理測評,發現孩子的氣質、性格、愛好都幾乎一致。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於是,作者得出結論: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幾乎是他們一出生就基本決定了。大多數時候,父母的教育一文不值。

這真是個令人沮喪的結果,從網友的評論看,許多父母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是“零”,這其中的失望、無助實在難以言表。還有網友留言抒發疑惑:我能怎麼辦?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家庭教育真的全無價值嗎?

事實並沒那麼悲觀,讓我們看看另一個雙胞胎實驗。

2018年美國一部講述非法雙胞胎實驗的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講述了三個互不相識的男孩兒,被不同的家庭寄養,又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他們其實是同卵三胞胎兄弟。

三個孩子雖然成長家庭迥然不同,卻有著完全一樣的性格和愛好。這個離奇的故事引來媒體競相報道,也引出一個驚天祕密。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他們的領養機構其實在祕密進行一項兒童精神分析實驗,他們把數十對雙胞胎寄養給不同背景的典型家庭,跟蹤觀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這個實驗是由當時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彼得·紐鮑爾博士負責,而被他選中的孩子都存在一定的精神問題。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這三個性格、愛好、動作表情都像照鏡子一樣,都存在一定先天精神問題的三兄弟,在面對人生中最大的危機時,選擇卻並不相同。

三個陷入痛苦和憤怒的男孩,在大吵一架後,養父母是醫生、律師,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鮑勃憤而離開兩兄弟,尋找自己的生活。而成長在中產家庭,養父嚴格而固執的艾迪,最終選擇舉槍自盡。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由此看來,養父母的不同,確實不能改變孩子的氣質、性格、甚至愛好,更改變不了孩子有精神疾病的事實,但他們確實影響了孩子的選擇。而在面對相同境遇時作出不同的選擇,不正決定了一個人不同的人生走向嗎?從這個角度講,父母的教育不可謂不重要。

父母的教育如何在孩子的選擇中發揮作用?

4歲的小美,學習騎自行車的時候摔了一跤,皮都磨破了。她哭了一會兒,並面臨一個對她而言並不容易的重要選擇:是冒著再次摔跤的風險繼續練習?還是再也不騎自行車了?

這時候,媽媽的鼓勵太重要了:“你比上次多騎了好幾米!你看從那個燈柱到這裡都是這次的進步!媽媽為你驕傲!……你還想再多騎幾米嗎?”孩子的表情舒展了,她已經作出決定,並再次爬上小自行車。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長大以後,小美大學畢業。但求職並不順利,唯一願意錄取她的公司,開出的工資很低。她面臨人生中另一個重要的選擇:是留在大城市苦逼的拼搏?還是回到老家,憑關係進個事業單位安穩一生?

這時候,童年騎自行車的畫面出現了,即使摔倒也要再試試。它和先天的氣質一起,幫助小美作出這個重要的決定:她要留在大城市拼一下。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在被眾多心理學家奉為經典的《頭腦特工隊》中,這樣解釋家庭教育對孩子選擇的影響。所有的家庭教育,特別是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活場景會變成核心記憶,並形成我們的觀念和行為模式。而這些觀念和行為模式,與先天氣質一起,決定了我們每一次的選擇。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教育紅人樊登也曾提起:在孩子想起父母時,會有一些畫面閃現出來,這些畫面可能是溫馨的、憤怒的、甚至暴力的。這決定孩子對父母的感受和行為的選擇。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形成一些正面的核心畫面,進而對孩子的每一次選擇產生積極的影響呢?

溫馨的家庭畫面,給予孩子安全感和勇氣

良好的親子關係帶來孩子的安全感和勇氣,擁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才願意選擇冒險把困難講出來,而不是自己悶在心裡。如果您跟我一樣,曾經無知的錯過了親子關係的最佳培育期,還是可以通過製造溫馨的畫面、場景,改善與孩子的信任和親密關係。

1、魚臉蛋兒

可能因為2歲前是在外婆家長大的,老大的安全感始終不足,容易生氣。為了讓他多笑笑,我發明了這個家庭小儀式:吃魚的時候,我把那兩塊“魚臉”上的肉夾給他,並告訴他吃“魚臉蛋兒要笑一笑”。

孩子從此每次吃魚都要吃魚臉蛋兒,然後笑一笑;即便有時我忘了這事兒,他也會自己夾臉蛋兒來吃,再自己笑一笑。這讓家裡每次餐桌上有魚的時候,都變得溫馨、美好,孩子也更願意表達和分享。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2、過得愉快

再我真正開始研究兒童心理學之後,作出的第一個改變,就是送孩子到小學校門口時,我不再囑咐他:注意認真聽講、好好學習。而是親親他的額頭,告訴他:媽媽愛你,祝你過得愉快!

說也奇怪,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半秒鐘,堅持了一個學期之後,孩子就開始願意跟我分享學校的見聞、自己的困惑,分析試卷的時候不哭了,成績也提升了。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嘮叨出的聽覺畫面,強化孩子的正確觀念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曾不止一次的強調,一個大人會就落水的兒童,並不是因為他想了許多,而是從小形成的觀念讓他在一瞬間作出了反應。6歲以前一定要多嘮叨一些“大道理”,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觀念。

受到李玫瑾教授演講的影響,我有一次我問老大:“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什麼?”老大想了一陣,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就是我給孩子灌輸的觀念。

因為老大的性格敏感、怕輸、愛鑽牛角尖,所以我常常會用各種方式告訴他:“失敗是成功的媽”。這樣下來,孩子就形成了正確認識一時“失敗”的觀念。記得有次家長會後跟老師交流,班主任特別表揚孩子,雖然英語話劇落選,卻沒有氣餒,還積極參與相關的其他活動。

俗話說“重要的事兒說三遍”,重要的觀念應該常常提起。在餐桌上、生活中,多跟孩子講講社會上的各種新鮮事兒,說說你的看法。潛移默化之中,觀念就這樣進入孩子的核心記憶,在類似情況出現時,幫助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父母的行為畫面,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小區裡收廢品的那對夫婦人很好,到家裡收廢品時掉落在門口不能賣錢的小塊垃圾,他們也會收走丟掉。有時還會幫你把其他垃圾也丟掉。她們養了一對姐妹花,姐姐已經上初中,笑起來跟她媽媽一個樣。有時候看到小區裡的老人買了太多菜提不動,她就會幫人家拿,還送到樓門口。

這對夫婦沒啥文化,每天忙忙碌碌,也沒跟孩子說太多。但孩子把父母的勤勞、踏實、樂於助人都看在眼裡,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當您已經有了孩子,再要亂扔垃圾、出口傷人的時候,是否就應該想一想?別讓孩子看到學了去?

記得在網上看到過一位媽媽留言,說白天跟老公生氣,真的很想大罵過去、大吵一架。但想想家裡的孩子,只能忍了。現在自己氣得睡不著,一個人默默流淚。——這是母親的偉大。

"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上世紀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的“雙胞胎實驗”。實驗跟蹤了多對基因幾乎完全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姐妹,這些雙胞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面對迥異的家庭教育。而等到孩子成年後,實驗人員對他們做了心理測評,發現孩子的氣質、性格、愛好都幾乎一致。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於是,作者得出結論: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幾乎是他們一出生就基本決定了。大多數時候,父母的教育一文不值。

這真是個令人沮喪的結果,從網友的評論看,許多父母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是“零”,這其中的失望、無助實在難以言表。還有網友留言抒發疑惑:我能怎麼辦?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家庭教育真的全無價值嗎?

事實並沒那麼悲觀,讓我們看看另一個雙胞胎實驗。

2018年美國一部講述非法雙胞胎實驗的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講述了三個互不相識的男孩兒,被不同的家庭寄養,又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他們其實是同卵三胞胎兄弟。

三個孩子雖然成長家庭迥然不同,卻有著完全一樣的性格和愛好。這個離奇的故事引來媒體競相報道,也引出一個驚天祕密。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他們的領養機構其實在祕密進行一項兒童精神分析實驗,他們把數十對雙胞胎寄養給不同背景的典型家庭,跟蹤觀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這個實驗是由當時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彼得·紐鮑爾博士負責,而被他選中的孩子都存在一定的精神問題。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這三個性格、愛好、動作表情都像照鏡子一樣,都存在一定先天精神問題的三兄弟,在面對人生中最大的危機時,選擇卻並不相同。

三個陷入痛苦和憤怒的男孩,在大吵一架後,養父母是醫生、律師,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鮑勃憤而離開兩兄弟,尋找自己的生活。而成長在中產家庭,養父嚴格而固執的艾迪,最終選擇舉槍自盡。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由此看來,養父母的不同,確實不能改變孩子的氣質、性格、甚至愛好,更改變不了孩子有精神疾病的事實,但他們確實影響了孩子的選擇。而在面對相同境遇時作出不同的選擇,不正決定了一個人不同的人生走向嗎?從這個角度講,父母的教育不可謂不重要。

父母的教育如何在孩子的選擇中發揮作用?

4歲的小美,學習騎自行車的時候摔了一跤,皮都磨破了。她哭了一會兒,並面臨一個對她而言並不容易的重要選擇:是冒著再次摔跤的風險繼續練習?還是再也不騎自行車了?

這時候,媽媽的鼓勵太重要了:“你比上次多騎了好幾米!你看從那個燈柱到這裡都是這次的進步!媽媽為你驕傲!……你還想再多騎幾米嗎?”孩子的表情舒展了,她已經作出決定,並再次爬上小自行車。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長大以後,小美大學畢業。但求職並不順利,唯一願意錄取她的公司,開出的工資很低。她面臨人生中另一個重要的選擇:是留在大城市苦逼的拼搏?還是回到老家,憑關係進個事業單位安穩一生?

這時候,童年騎自行車的畫面出現了,即使摔倒也要再試試。它和先天的氣質一起,幫助小美作出這個重要的決定:她要留在大城市拼一下。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在被眾多心理學家奉為經典的《頭腦特工隊》中,這樣解釋家庭教育對孩子選擇的影響。所有的家庭教育,特別是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活場景會變成核心記憶,並形成我們的觀念和行為模式。而這些觀念和行為模式,與先天氣質一起,決定了我們每一次的選擇。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教育紅人樊登也曾提起:在孩子想起父母時,會有一些畫面閃現出來,這些畫面可能是溫馨的、憤怒的、甚至暴力的。這決定孩子對父母的感受和行為的選擇。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形成一些正面的核心畫面,進而對孩子的每一次選擇產生積極的影響呢?

溫馨的家庭畫面,給予孩子安全感和勇氣

良好的親子關係帶來孩子的安全感和勇氣,擁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才願意選擇冒險把困難講出來,而不是自己悶在心裡。如果您跟我一樣,曾經無知的錯過了親子關係的最佳培育期,還是可以通過製造溫馨的畫面、場景,改善與孩子的信任和親密關係。

1、魚臉蛋兒

可能因為2歲前是在外婆家長大的,老大的安全感始終不足,容易生氣。為了讓他多笑笑,我發明了這個家庭小儀式:吃魚的時候,我把那兩塊“魚臉”上的肉夾給他,並告訴他吃“魚臉蛋兒要笑一笑”。

孩子從此每次吃魚都要吃魚臉蛋兒,然後笑一笑;即便有時我忘了這事兒,他也會自己夾臉蛋兒來吃,再自己笑一笑。這讓家裡每次餐桌上有魚的時候,都變得溫馨、美好,孩子也更願意表達和分享。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2、過得愉快

再我真正開始研究兒童心理學之後,作出的第一個改變,就是送孩子到小學校門口時,我不再囑咐他:注意認真聽講、好好學習。而是親親他的額頭,告訴他:媽媽愛你,祝你過得愉快!

說也奇怪,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半秒鐘,堅持了一個學期之後,孩子就開始願意跟我分享學校的見聞、自己的困惑,分析試卷的時候不哭了,成績也提升了。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嘮叨出的聽覺畫面,強化孩子的正確觀念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曾不止一次的強調,一個大人會就落水的兒童,並不是因為他想了許多,而是從小形成的觀念讓他在一瞬間作出了反應。6歲以前一定要多嘮叨一些“大道理”,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觀念。

受到李玫瑾教授演講的影響,我有一次我問老大:“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什麼?”老大想了一陣,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就是我給孩子灌輸的觀念。

因為老大的性格敏感、怕輸、愛鑽牛角尖,所以我常常會用各種方式告訴他:“失敗是成功的媽”。這樣下來,孩子就形成了正確認識一時“失敗”的觀念。記得有次家長會後跟老師交流,班主任特別表揚孩子,雖然英語話劇落選,卻沒有氣餒,還積極參與相關的其他活動。

俗話說“重要的事兒說三遍”,重要的觀念應該常常提起。在餐桌上、生活中,多跟孩子講講社會上的各種新鮮事兒,說說你的看法。潛移默化之中,觀念就這樣進入孩子的核心記憶,在類似情況出現時,幫助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父母的行為畫面,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小區裡收廢品的那對夫婦人很好,到家裡收廢品時掉落在門口不能賣錢的小塊垃圾,他們也會收走丟掉。有時還會幫你把其他垃圾也丟掉。她們養了一對姐妹花,姐姐已經上初中,笑起來跟她媽媽一個樣。有時候看到小區裡的老人買了太多菜提不動,她就會幫人家拿,還送到樓門口。

這對夫婦沒啥文化,每天忙忙碌碌,也沒跟孩子說太多。但孩子把父母的勤勞、踏實、樂於助人都看在眼裡,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當您已經有了孩子,再要亂扔垃圾、出口傷人的時候,是否就應該想一想?別讓孩子看到學了去?

記得在網上看到過一位媽媽留言,說白天跟老公生氣,真的很想大罵過去、大吵一架。但想想家裡的孩子,只能忍了。現在自己氣得睡不著,一個人默默流淚。——這是母親的偉大。

孩子性格由基因決定,教育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孩子的選擇

“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想要他變成的人。”——蔡康永

孩子的氣質、性格,甚至愛好都跟基因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一出生就決定了。對於這些,家長無法改變,也不需要改變。父母真正需要做的,是通過影響孩子的認知和記憶,幫助孩子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的選擇,這也許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

我是曾在職場如魚得水,如今專心養育兩個孩子。讀了一櫃子書,走了不少彎路,也收穫了滿滿的經驗與幸福。關注我,希望把我的所學所用、經驗教訓跟您分享!

(圖片來自網絡,若侵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