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未來的工作,自己如何才能不被取代

機器人 陳春花 職場 春暖花開號 2018-12-01
陳春花:未來的工作,自己如何才能不被取代

導語:未來的職場充滿諸多不確定和挑戰,當機器人「軍團」來勢洶洶,我們如何面對?當中年危機說來就來,你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當職場上的性別煩惱困擾著你,你又該如何打開心結?陳春花老師的每一個解答和建議,都是閃耀著智慧的火花,讓人豁然開朗。尤其是在迴應年輕人職場焦慮時,陳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年輕人,彆著急,給自己一點時間。」

1

只要願意行動,機器永遠無法取代你

面對數字技術驅動的智能時代,有觀點認為機器人將搶走很多人的飯碗,但我反而不太擔心機器人像人一樣思考,我比較擔心人像機器人那樣去思考。因為,人有一個最獨特的能力就是與時俱進。如果說這個時代,機器人在各個行業呈現的特別多,人就有能力找到一種跟機器人互動或者共同工作的方式。如果說機器人能勝任很多工作,那人就一定能找到他自己生存的空間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

我自己在教組織行為學時,跟學生們講過一個話題,說有一天我們工作的場景中你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機器人來做的,對組織管理來講,我們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怎麼讓人有價值,這即是組織討論的話題,也是個體討論的話題。所以從我的角度來看我不擔心,我只是希望我們的人、我們的員工能夠自己理解,你有兩件事情,機器是不替代的:

第一,就是你的個性,這是沒有人可以模仿的,「個性」是動詞,是一個變量。你如果不斷的去變化,不斷的去調整,沒有人可以替代你,因為這是一種特殊的屬性。

第二,人有一種能力,機器替代不了。我原來在企業任職的時候,因為要帶領企業的同事們去做改變,我就和同事們談了對能力的認識。

我覺得能力的定義有三層含義:

1. 能力是一種可能性。它其實沒有邊界,比如你的能力到底到什麼程度,我不能給你下定義,我希望你也不要下定義,因為你的能力一定是沒有邊界的,你只要不斷嘗試,你的能力就會不斷的被呈現出來。

2. 能力本身是一種想象。就是說你做想象的時候,你的能力就會被釋放出來。想想小孩子,我們有時候很多家長會認為小孩子不會做這個事情、那個事情,可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他做出來了,作為父母輩的人,你會很難想象這件事,但是他確實就會做出來,甚至你回過頭來無意之中就會發現你的孩子長大了,長大到可以保護你。這實際上就是我想你理解的,人能力的想象空間是非常大的,想象空間足夠大時,能力也就足夠大。

陳春花:未來的工作,自己如何才能不被取代

3.能力本身是行動。就是你只要去行動你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可以變成現實,所以我在很多場合下講過我個人的觀點:理想和現實之間只需要一個橋樑,就是行動。只要你願意行動,理想就會變成現實。為什麼我們不擔心人,如果我們的理想就是在機器人時代,人不被淘汰,只要我們今天願意行動,結果就是人一定不會被淘汰。

2

中年不是危而是機

最近被問到很多關於中年危機的問題。我之前跟年輕人聊天,90 後的人說:「90 後的人已經在瘋狂的老去,陳老師你們怎麼辦?」我回答說:「我們只能認真的逆生長。我覺得沒有問題」。時間在今天,我想告訴大家,生理意義上的時間我們接受就好,任何一個人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你的時間在什麼地方就是在什麼地方,你是中年就是中年,你是老年就是老年,你是少年就是少年,這很正常。因為,你在中年的時候會體驗到少年體驗不到的美好、或者複雜、或者豐富、或者莫名其妙。但這個莫名其妙你在中年體驗到,少年時是體驗不到的。

如果你覺得今天你有危機感,我其實要恭喜你,因為危機反而是真正的動力。假設我們都在舒適區,實際上沒有辦法進步。年輕人為什麼有進步、有未來,就是因為他有冒險。中年人或者是老年人為什麼會有未來、有美好,是因為有危機。如果到更老的年齡,為什麼你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是因為你很淡定。

我想這就是每一個段、每個人最真實的價值,接受就好。我自己比較主張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比如說中年,你應該做三件最重要的事情:

第一,讓自己去接受這個時間帶給你所有的美好。因為之前沒有這些美好,包括你的危機和焦慮。我覺得這也蠻有意思,如果你足夠焦慮,你身體反而可能動起來,也許對你的健康有好處,你只要把焦慮變成動力。我就建議你接受這一切。

第二,用欣賞的眼光,看你所有不懂的事。我們說危機和焦慮,最大的原因是你發現很多東西不懂了,或者你認為壓力來源於年輕人帶給你的緊迫感。這些都不重要,因為你只要能接受、包容更多新東西,你還會有另外一層,這一層會加上中年時間給你的沉澱,這樣你對任何事情理解的深度,會比年輕人多很多。這是我希望你做的第二件事情,包容所有。

第三,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我為什麼說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在中年最應該做的是怎麼幫助更多人成功。這應該是你做的事,而不是計較自己成不成功。一個人成不成功最重要的衡量不是自己得到什麼,不是自己取得什麼,而是你幫助多少人得到什麼。如果你確實覺得有危機,你原有的職位、崗位不能讓你幫助其他人,那你是不是跑來跟我當老師也可以,因為你就可以把你想說的話,你所焦慮的事情拿出來跟更多人分享,使得更多人理解到這種焦慮。你的感受就能夠給其他人一些啟發。

陳春花:未來的工作,自己如何才能不被取代

你享受這個時間就好了,每個人都會走到這個時間點,每個人都會走向下一個時間點,只不過這個時間你走到這裡而已。那你就享受它,你能享受它時,你一定會覺得,中年的美好也是不可替代的一個人生階段。

3

崗位只有職責沒有性別

有很多人關注女性在工作上的競爭力,認為女性會比較弱勢。從管理的角度看,我們到了一定的崗位之上,其實只有責任沒有性別。這個崗位不會討論你的性別是什麼,只討論你可不可以把這個責任擔當下來。在很多崗位中,這個要求是一樣的。所以我基本不說,女性的區別到底在哪裡,但當然一定有區別。比如我們迴歸到技術崗位上來,從統計的數據角度,結論是男性會更多一點。如果以技術和知識驅動的時代,女性怎麼面對它。我的視角可能會有點不一樣,在職業、行業或崗位安排中,我覺得首先還是看怎麼能夠去跟它有共振共鳴。如果這個共振共鳴在性別上,女性個性特徵上不適合的,適合男性就讓男性去做。如果我們適合回家,那我們回家就好,回家也沒有什麼不好。

反過來女性還有更多適合做的事情,比如在知識驅動和技術驅動的時代,有另外幾件事情也很重要,比如可不可以真正的理解人在工作當中所獲取的價值是什麼?如果從性別上來講,這個職業的敏感性女性會高很多。你會發現一個特別好玩的現象,技術的崗位當中男性多,我沒做統計,我只是看到一些非常優秀的大型的技術公司的 CEO 或者總裁反而是女性,我在想技術工作中女性不能做,但是可以當總裁。如果總裁當不了可以當董事長,我覺得那更好。將來有可能大型的技術公司董事長、總裁是女的,然後技術工人都是男性,也許結果會是這樣,我的回答不一定對,我是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4

年輕人,彆著急,給自己一點時間

我是特別喜歡大學生,尤其是本科生。每一代學生和每一代年輕人都有每一代的烙印,他們不會用父輩或長輩們所用的經驗、知識或體系來解決年輕人的問題。所以,我不用「傳承」而用「創新」和「創造」這個詞。我們認為每一代都會有它的使命和機遇,這種機遇和使命不是我們父輩之間,或長輩之間能看到,這樣的一種使命和機遇是給每一代人提供的最佳的機會和可能性。

有很多人討論 90 後、80 後、95 後、85 後,他們會說這一代會有不同的特點。我就在想 50 年代的人也會說 60 後會有不同的特點,60 年代的人也會說 70 年代會有不同的特點。所以我不認為這之間是一個問題。我之所以說,特別喜歡大學生或者本科生,因為有兩個邏輯:

陳春花:未來的工作,自己如何才能不被取代

第一, 擁有年輕人的企業才會擁有未來。

我自己做總裁時,我對組織最重要要求就是,必須保證新入職的年輕人不被淘汰,如果有流失率會認為管理者不勝任。因為,擁有年輕人,這個企業才有未來。

第二, 年輕人天性上有一點企業家精神的內涵。

我們講企業家精神是什麼?就是敢於冒險,敢於嘗試,敢於創新。這恰恰是年輕人非常重要的部分。這個部分如果我們能夠很好的保護它,企業就會保有冒險和創新精神。擁有這樣年輕人的時候,組織的冒險、創新和敢於去努力的東西就會被保護下來。

年輕人一定要記住你擁有的這兩個最重要的特質,一個特質是你年輕,第二你應該敢於冒險,你不應該給自己設太多的界限。

當然對年輕人我也給一個建議,有一段時間有很多人問我能不能給年輕人一些建議,我說「我不敢給」。因為現在年輕人擁有的東西比我們多,無論他們的視野、知識,他們對很多東西的掌握速度,他們對世事的看法,都比我們強。我現在給自己的要求是向年輕人學習。

如果一定要給,我會給年輕人一個建議,就是要「耐得住」。所有的東西都需要時間的付出,所以不要那麼急於討論,我在公司有沒有更快得到肯定,有沒有給我平臺,有沒有讓我去到更重要的崗位,我認為這件事情多一點耐心。如果你能讓時間在你身上安靜的沉澱下來,你的空間和未來是更加巨大的。

把年輕的特質保護下來,這是年輕人在這個世界上、職場中最重要的地方。因為你年輕,你敢冒險,你把這個保護住就好。請給自己一點時間,給企業一點時間,甚至給你所在的周邊一點時間,這是我唯一給的建議,其他我只能向年輕人學習。(本文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