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高手教你如何衡量理財產品是否適合你自己'

"

金融業之所以被稱為百業之首,是因為任何一個行業想要快速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可是每個行業的商業模式又不盡相同,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原因阻礙某些行業的企業正常融資。伴隨著金融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金融工具誕生並逐漸演變成一個個細分的行業,像銀行,證券,PE/VC,信託這些都概莫能外。

反過來,每一個金融工具在承接企業與個人的融資需求時,也成為另外一部分人提供獲取合理收益的理財工具:

  • 銀行一邊提供借款,一邊吸收存款;
  • 證券一邊為企業募集資金,一邊為個人提供股票投資。
  • PE一邊為小微企業提供啟動資金,一邊為投資者尋找未來的偉大公司。

但是,經濟越發達,金融創新越豐富,理財產品的結構就越複雜,這就帶來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非常多的人不懂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到底是什麼東西,在兩眼一摸黑的情況下,更遑論合適不合適

所以,在購買任何理財產品的時候,有兩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1. 我到底能不能看懂我買的是什麼。
  2. 這個理財產品的特性到底符合不符合我的實際需求。

在沒有第一點的支撐下,直接討論理財產品的特性都是自欺欺人。

法則一:看得懂的理財才是適合自己的

前幾年,各式各樣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亂花漸欲迷人眼。

這幾年,潮水褪去,大量的理財產品暴雷,絕大多數人如果覆盤研究自己踩雷的過程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1. 並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東西
  2. 不知道自己投的這家公司是如何運作的
  3. 忽略常識,只相信公司一些不可靠的背書

如果懂得一些經濟金融領域的常識,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公司倒閉有其必然性,很多雷本來真的可以躲掉。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這種必然性,畢竟市場上真的有很多人理財時除了利率跟期限不管其他任何東西

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可以大到什麼程度?

有的人除了存款就完全不懂其他金融產品的運作原理了,與其壯著膽子買P2P不如真的老老實實存銀行。

有的人知道股票運轉的原理,懂得期貨是怎麼交易的,熟悉常見的金融產品背後的邏輯

還有的人本碩博都學的是金融,擁有豐富的金融知識和實戰經驗,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金融產品都很精通,做個人資產配置的時候可以覆蓋大多數的金融產品。

顯然,對於不同知識儲備與認知能力的人來說,適合的理財產品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在選擇理財產品時,衡量一種理財產品是否適合自己的第一法則是:不懂不碰,躲在自己的知識圈裡,看得懂的理財產品才是適合自己的。

看懂理財產品看似很簡單的一句話,真正實踐起來卻並沒有那麼容易,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弄懂了,這個需要時間的沉澱,也需要不斷的實踐才能強化。

"

金融業之所以被稱為百業之首,是因為任何一個行業想要快速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可是每個行業的商業模式又不盡相同,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原因阻礙某些行業的企業正常融資。伴隨著金融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金融工具誕生並逐漸演變成一個個細分的行業,像銀行,證券,PE/VC,信託這些都概莫能外。

反過來,每一個金融工具在承接企業與個人的融資需求時,也成為另外一部分人提供獲取合理收益的理財工具:

  • 銀行一邊提供借款,一邊吸收存款;
  • 證券一邊為企業募集資金,一邊為個人提供股票投資。
  • PE一邊為小微企業提供啟動資金,一邊為投資者尋找未來的偉大公司。

但是,經濟越發達,金融創新越豐富,理財產品的結構就越複雜,這就帶來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非常多的人不懂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到底是什麼東西,在兩眼一摸黑的情況下,更遑論合適不合適

所以,在購買任何理財產品的時候,有兩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1. 我到底能不能看懂我買的是什麼。
  2. 這個理財產品的特性到底符合不符合我的實際需求。

在沒有第一點的支撐下,直接討論理財產品的特性都是自欺欺人。

法則一:看得懂的理財才是適合自己的

前幾年,各式各樣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亂花漸欲迷人眼。

這幾年,潮水褪去,大量的理財產品暴雷,絕大多數人如果覆盤研究自己踩雷的過程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1. 並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東西
  2. 不知道自己投的這家公司是如何運作的
  3. 忽略常識,只相信公司一些不可靠的背書

如果懂得一些經濟金融領域的常識,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公司倒閉有其必然性,很多雷本來真的可以躲掉。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這種必然性,畢竟市場上真的有很多人理財時除了利率跟期限不管其他任何東西

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可以大到什麼程度?

有的人除了存款就完全不懂其他金融產品的運作原理了,與其壯著膽子買P2P不如真的老老實實存銀行。

有的人知道股票運轉的原理,懂得期貨是怎麼交易的,熟悉常見的金融產品背後的邏輯

還有的人本碩博都學的是金融,擁有豐富的金融知識和實戰經驗,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金融產品都很精通,做個人資產配置的時候可以覆蓋大多數的金融產品。

顯然,對於不同知識儲備與認知能力的人來說,適合的理財產品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在選擇理財產品時,衡量一種理財產品是否適合自己的第一法則是:不懂不碰,躲在自己的知識圈裡,看得懂的理財產品才是適合自己的。

看懂理財產品看似很簡單的一句話,真正實踐起來卻並沒有那麼容易,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弄懂了,這個需要時間的沉澱,也需要不斷的實踐才能強化。

理財高手教你如何衡量理財產品是否適合你自己

不斷開拓自己的能力圈

法則二:你能知道這個理財產品可能會有哪些風險,如果發生最壞情況也能承受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理財產品都有3個特性: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

流動性代表的是這個產品變現的難易程度。

有些產品,想用的時候可以很快變現,比如銀行存款,貨幣基金;有些可以變現,但是會損失一部分錢,比如去年的戰略投資基金,3年封閉期內轉讓要承擔一點折價;還有些買了後一定得持有到期才能變現,像最近在發行的有3年封閉期的基金。

收益性代表的是這個產品潛在能帶來的收益會在什麼樣的區間。

金融產品的收益性不像流動性那麼明確,有些是固定的,你買的時候就能知道到期後能賺多少錢,有些是知道可能的範圍,但是很難確定最終的收益會是多少。

"

金融業之所以被稱為百業之首,是因為任何一個行業想要快速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可是每個行業的商業模式又不盡相同,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原因阻礙某些行業的企業正常融資。伴隨著金融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金融工具誕生並逐漸演變成一個個細分的行業,像銀行,證券,PE/VC,信託這些都概莫能外。

反過來,每一個金融工具在承接企業與個人的融資需求時,也成為另外一部分人提供獲取合理收益的理財工具:

  • 銀行一邊提供借款,一邊吸收存款;
  • 證券一邊為企業募集資金,一邊為個人提供股票投資。
  • PE一邊為小微企業提供啟動資金,一邊為投資者尋找未來的偉大公司。

但是,經濟越發達,金融創新越豐富,理財產品的結構就越複雜,這就帶來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非常多的人不懂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到底是什麼東西,在兩眼一摸黑的情況下,更遑論合適不合適

所以,在購買任何理財產品的時候,有兩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1. 我到底能不能看懂我買的是什麼。
  2. 這個理財產品的特性到底符合不符合我的實際需求。

在沒有第一點的支撐下,直接討論理財產品的特性都是自欺欺人。

法則一:看得懂的理財才是適合自己的

前幾年,各式各樣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亂花漸欲迷人眼。

這幾年,潮水褪去,大量的理財產品暴雷,絕大多數人如果覆盤研究自己踩雷的過程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1. 並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東西
  2. 不知道自己投的這家公司是如何運作的
  3. 忽略常識,只相信公司一些不可靠的背書

如果懂得一些經濟金融領域的常識,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公司倒閉有其必然性,很多雷本來真的可以躲掉。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這種必然性,畢竟市場上真的有很多人理財時除了利率跟期限不管其他任何東西

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可以大到什麼程度?

有的人除了存款就完全不懂其他金融產品的運作原理了,與其壯著膽子買P2P不如真的老老實實存銀行。

有的人知道股票運轉的原理,懂得期貨是怎麼交易的,熟悉常見的金融產品背後的邏輯

還有的人本碩博都學的是金融,擁有豐富的金融知識和實戰經驗,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金融產品都很精通,做個人資產配置的時候可以覆蓋大多數的金融產品。

顯然,對於不同知識儲備與認知能力的人來說,適合的理財產品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在選擇理財產品時,衡量一種理財產品是否適合自己的第一法則是:不懂不碰,躲在自己的知識圈裡,看得懂的理財產品才是適合自己的。

看懂理財產品看似很簡單的一句話,真正實踐起來卻並沒有那麼容易,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弄懂了,這個需要時間的沉澱,也需要不斷的實踐才能強化。

理財高手教你如何衡量理財產品是否適合你自己

不斷開拓自己的能力圈

法則二:你能知道這個理財產品可能會有哪些風險,如果發生最壞情況也能承受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理財產品都有3個特性: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

流動性代表的是這個產品變現的難易程度。

有些產品,想用的時候可以很快變現,比如銀行存款,貨幣基金;有些可以變現,但是會損失一部分錢,比如去年的戰略投資基金,3年封閉期內轉讓要承擔一點折價;還有些買了後一定得持有到期才能變現,像最近在發行的有3年封閉期的基金。

收益性代表的是這個產品潛在能帶來的收益會在什麼樣的區間。

金融產品的收益性不像流動性那麼明確,有些是固定的,你買的時候就能知道到期後能賺多少錢,有些是知道可能的範圍,但是很難確定最終的收益會是多少。

理財高手教你如何衡量理財產品是否適合你自己

理財產品的三性

但是,對於安全性,很多人是很迷茫的

安全性不像流動性跟收益性那樣白紙黑字就在產品說明裡寫了。所有理財產品都告訴你“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每款產品都這麼說就意味著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更糟糕的是,理財經理的話也經常沒辦法全信,就算他打包票說產品剛兌,這個產品也有可能暴雷。

如果你發現不了這塊產品真正的風險在哪裡,那麼這款產品就不適合你

但是,發現並且明白風險點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需要衡量下,如果發生最壞的情況,你能不能承受,如果不能承受就依然不適合

  1. 比如銀行存款最壞的情況是銀行倒閉,但是因為有50萬的存款保險在,只要不高於50萬,就算髮生最壞的情況也是能承受的。
  2. 比如買指數基金,最壞的情況估計也就跌個60-70%,但是時間足夠長一般都能漲回來,所以如果錢是長期不用的閒錢就沒啥大問題。
  3. 比如股票,最壞的情況是退市,但是很難虧到零。雖然全部身家放股市可能無法承受,但是如果只放個可投資資產的20%,就算出現最壞的情況也可以承受。

顯然,能瞭解理財產品的風險點在哪,發生最壞情況時依然能承受並且不影響個人生活的產品,99%就是適合你的。很多人會說,不能只考慮安全性啊,還要考慮流動性和收益性的問題。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後會發現,除非你能找到明顯優於這個理財產品的新品種,這個產品就適合出現在你的資產配置庫裡,只是比例的不同而已,剩下的1%不合適,只是因為你可能買不起這個理財產品,比如像一些300萬門檻的理財很多人就買不起。

法則三:控制好資金比例,越多品種的理財產品,你的資產結果越合理

醫學上,不談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

投資上,不談倉位談風險是耍流氓。

如果一個理財產品極端情況是血本無歸,但是你只拿出1%的錢來配置,虧完也不會有任何影響,但是如果發生最好的情況他能從1%變成100%,這就會是一個合適的產品,雖然他在你的資產組合種的佔比只能是1%。

顯然,只要你能承受最壞的情況,流動性和收益性只是決定他在你倉位裡佔比的一個指標而已。這裡我可以舉幾個例子:

  • 活期存款的收益性很差,但是適合你,因為你不可能銀行卡里一分錢也不放。
  • 貨幣基金的收益性比活期好太多了,但是你不可能全部的錢都買餘額寶,留個3-4萬沒什麼大問題。
  • 指數基金有一些風險,但是整體可控,拿出20%的錢長期持有,可能孩子上學的時候取出來就是一大筆教育基金。
  • PE基金的風險很大,但是買個5%可能帶來20%的資產增幅,是進攻的利器。
  • 期權的風險異常大,但是買個1%搏一搏也沒什麼問題,萬一成功了,奧拓變奧迪。

目前在網上流傳很廣的標準普爾家庭資產現象圖背後的思想其實就是這個,但是這個表格是默認所有人都已經明白了所有資產特性情況下進行的。

"

金融業之所以被稱為百業之首,是因為任何一個行業想要快速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可是每個行業的商業模式又不盡相同,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原因阻礙某些行業的企業正常融資。伴隨著金融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金融工具誕生並逐漸演變成一個個細分的行業,像銀行,證券,PE/VC,信託這些都概莫能外。

反過來,每一個金融工具在承接企業與個人的融資需求時,也成為另外一部分人提供獲取合理收益的理財工具:

  • 銀行一邊提供借款,一邊吸收存款;
  • 證券一邊為企業募集資金,一邊為個人提供股票投資。
  • PE一邊為小微企業提供啟動資金,一邊為投資者尋找未來的偉大公司。

但是,經濟越發達,金融創新越豐富,理財產品的結構就越複雜,這就帶來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非常多的人不懂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到底是什麼東西,在兩眼一摸黑的情況下,更遑論合適不合適

所以,在購買任何理財產品的時候,有兩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1. 我到底能不能看懂我買的是什麼。
  2. 這個理財產品的特性到底符合不符合我的實際需求。

在沒有第一點的支撐下,直接討論理財產品的特性都是自欺欺人。

法則一:看得懂的理財才是適合自己的

前幾年,各式各樣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亂花漸欲迷人眼。

這幾年,潮水褪去,大量的理財產品暴雷,絕大多數人如果覆盤研究自己踩雷的過程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1. 並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東西
  2. 不知道自己投的這家公司是如何運作的
  3. 忽略常識,只相信公司一些不可靠的背書

如果懂得一些經濟金融領域的常識,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公司倒閉有其必然性,很多雷本來真的可以躲掉。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這種必然性,畢竟市場上真的有很多人理財時除了利率跟期限不管其他任何東西

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可以大到什麼程度?

有的人除了存款就完全不懂其他金融產品的運作原理了,與其壯著膽子買P2P不如真的老老實實存銀行。

有的人知道股票運轉的原理,懂得期貨是怎麼交易的,熟悉常見的金融產品背後的邏輯

還有的人本碩博都學的是金融,擁有豐富的金融知識和實戰經驗,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金融產品都很精通,做個人資產配置的時候可以覆蓋大多數的金融產品。

顯然,對於不同知識儲備與認知能力的人來說,適合的理財產品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在選擇理財產品時,衡量一種理財產品是否適合自己的第一法則是:不懂不碰,躲在自己的知識圈裡,看得懂的理財產品才是適合自己的。

看懂理財產品看似很簡單的一句話,真正實踐起來卻並沒有那麼容易,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弄懂了,這個需要時間的沉澱,也需要不斷的實踐才能強化。

理財高手教你如何衡量理財產品是否適合你自己

不斷開拓自己的能力圈

法則二:你能知道這個理財產品可能會有哪些風險,如果發生最壞情況也能承受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理財產品都有3個特性: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

流動性代表的是這個產品變現的難易程度。

有些產品,想用的時候可以很快變現,比如銀行存款,貨幣基金;有些可以變現,但是會損失一部分錢,比如去年的戰略投資基金,3年封閉期內轉讓要承擔一點折價;還有些買了後一定得持有到期才能變現,像最近在發行的有3年封閉期的基金。

收益性代表的是這個產品潛在能帶來的收益會在什麼樣的區間。

金融產品的收益性不像流動性那麼明確,有些是固定的,你買的時候就能知道到期後能賺多少錢,有些是知道可能的範圍,但是很難確定最終的收益會是多少。

理財高手教你如何衡量理財產品是否適合你自己

理財產品的三性

但是,對於安全性,很多人是很迷茫的

安全性不像流動性跟收益性那樣白紙黑字就在產品說明裡寫了。所有理財產品都告訴你“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每款產品都這麼說就意味著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更糟糕的是,理財經理的話也經常沒辦法全信,就算他打包票說產品剛兌,這個產品也有可能暴雷。

如果你發現不了這塊產品真正的風險在哪裡,那麼這款產品就不適合你

但是,發現並且明白風險點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需要衡量下,如果發生最壞的情況,你能不能承受,如果不能承受就依然不適合

  1. 比如銀行存款最壞的情況是銀行倒閉,但是因為有50萬的存款保險在,只要不高於50萬,就算髮生最壞的情況也是能承受的。
  2. 比如買指數基金,最壞的情況估計也就跌個60-70%,但是時間足夠長一般都能漲回來,所以如果錢是長期不用的閒錢就沒啥大問題。
  3. 比如股票,最壞的情況是退市,但是很難虧到零。雖然全部身家放股市可能無法承受,但是如果只放個可投資資產的20%,就算出現最壞的情況也可以承受。

顯然,能瞭解理財產品的風險點在哪,發生最壞情況時依然能承受並且不影響個人生活的產品,99%就是適合你的。很多人會說,不能只考慮安全性啊,還要考慮流動性和收益性的問題。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後會發現,除非你能找到明顯優於這個理財產品的新品種,這個產品就適合出現在你的資產配置庫裡,只是比例的不同而已,剩下的1%不合適,只是因為你可能買不起這個理財產品,比如像一些300萬門檻的理財很多人就買不起。

法則三:控制好資金比例,越多品種的理財產品,你的資產結果越合理

醫學上,不談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

投資上,不談倉位談風險是耍流氓。

如果一個理財產品極端情況是血本無歸,但是你只拿出1%的錢來配置,虧完也不會有任何影響,但是如果發生最好的情況他能從1%變成100%,這就會是一個合適的產品,雖然他在你的資產組合種的佔比只能是1%。

顯然,只要你能承受最壞的情況,流動性和收益性只是決定他在你倉位裡佔比的一個指標而已。這裡我可以舉幾個例子:

  • 活期存款的收益性很差,但是適合你,因為你不可能銀行卡里一分錢也不放。
  • 貨幣基金的收益性比活期好太多了,但是你不可能全部的錢都買餘額寶,留個3-4萬沒什麼大問題。
  • 指數基金有一些風險,但是整體可控,拿出20%的錢長期持有,可能孩子上學的時候取出來就是一大筆教育基金。
  • PE基金的風險很大,但是買個5%可能帶來20%的資產增幅,是進攻的利器。
  • 期權的風險異常大,但是買個1%搏一搏也沒什麼問題,萬一成功了,奧拓變奧迪。

目前在網上流傳很廣的標準普爾家庭資產現象圖背後的思想其實就是這個,但是這個表格是默認所有人都已經明白了所有資產特性情況下進行的。

理財高手教你如何衡量理財產品是否適合你自己

網傳標準普爾資產配置圖

顯然,只要我們能弄清楚最大的風險在哪裡,我們的資產庫裡就會有他的一席之地。

總結

確定一款理財產品適合不適合自己,歸根結底是我們能不能靠現有知識儲備弄清楚他的風險特徵是怎麼樣的,如果是發生最壞的情況能不能承受。一旦我們確定了他的風險特徵,這款產品就會必然適合我們,區別只是我們應該拿多少錢來進行配置,而流動性與風險性只不過是決定這個配置比例的參考指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