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金融到底為啥、為誰、為何?

金融 陳志武 張維迎 投資 經濟觀察報 2017-06-09
陳志武:金融到底為啥、為誰、為何?

經濟觀察報 陳志武/文

從這周開始,《金融其實很簡單》這個專欄會每週刊登一篇文章,這些文章都會摘自我在喜馬拉雅開設的《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這門課每週三開講並持續一年,其定位在於以通俗語言講解金融的邏輯,尤其是用金融分析框架去梳理文化和歷史背後的道理。

在介紹金融是如何解放個人、帶動現代化的同時,我也儘量討論不同金融市場的特點和歷史由來,包括如何利用這些市場去優化投資理財。今天,對金融充滿誤解的言論很流行,全面而正確地理解金融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因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社會的進一步現代化都離不開金融。

許多朋友對金融感興趣,是因為這行當賺錢多,但是很多金融從業者雖然賺錢多,還是覺得不踏實,因為自己好像並沒有給社會帶來具體的價值,沒有創造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東西。特別是一碰到金融危機、看到金融動盪衝擊社會,內疚感就更不用說了。

那麼,今天我想通過三個故事回答兩個問題:一,金融到底只是富人俱樂部,為富人服務,還是對普通人也重要,甚至更重要?金融到底為誰?二,金融究竟對社會的價值在哪裡?金融為啥?為何?

故事一:非洲部落社會沒有貨幣、沒有金融,怎麼辦?

中國在很早以前,至少從商周開始,就出現了貨幣,到現在已經有各種金融產品。但是在非洲很多部落,土地是部落公有的,不能買賣,而那些草屋又不能當成房地產投資品,所以,土地和房產都不能是財富載體。而且在那裡,一直到近代還沒有貨幣,更沒有金融產品。那他們怎麼生活?靠什麼來表現成功、承載財富呢?一些人類學者到坦桑尼亞的一些部落做研究,發現在那裡,山羊和人是主要的財富載體。

你說你做得非常成功,那你給我看你有多少隻山羊呀?你擁有的山羊越多,就代表你過去做的越成功。有的男人會有500只羊,甚至上千只羊,但這樣一來,如果你太成功了,有相當於5000只羊的財富,那就會有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怎麼讓這 5000只羊不死掉?每天能夠活下來?管理的挑戰會非常大。

這些部落就延伸出一個更珍貴的財富載體——妻子,用婦女做工具。按照當地風俗,你可以花100只山羊娶一個妻子,實際上是買一個妻子。當然,這是平均價格,如果姿色好一些、能幹一些,價格會更高。這樣一來,如果你有十個妻子,那就說明你這個男人真的非常成功!

當然,你可能要提出另外一個問題:有了這麼多妻子,以後需要流動性,需要錢去買生活品,買吃的,那怎麼辦呢?只要妻子交易市場還非常活躍,你可以把妻子變現,差不多可以按照原價賣出去。

你當初花了100只羊買過來的妻子,過一段時間,差不多也可以按照100只羊的價格把妻子賣掉。這100只羊也可以用來去交換,換到生活品。

從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到,在非洲沒有貨幣、沒有金融市場的社會裡,他們找到的財富載體是山羊和人,把女人作為產品、作為金融工具,幫助他們保值,甚至如果有姿色的話,也可以有一些升值。而有了金融以後,情況就不同了,人就解放了,特別是婦女被解放了,不需要被作為財富工具了。

故事二:中國妻妾買賣的歷史

2004年左右,我和彭凱翔、袁為鵬合作,收集明清以來的民間借貸交易信息,包括借貸雙方的身份、財產和家庭背景,還有借貸金額和利率等等。一次偶然機會,我翻看徽州一個家族18、19世紀的商業賬簿,其中一項是花了七兩銀子買了個女婢,這筆開支被記在當年的出入賬上,另一方面也被記錄在家族企業的資產表裡。我很震驚,以前只在小說裡看過的故事,竟然真實存在,而且還把人當做資產放在負債表裡!

後來,我就跟彭教授、袁教授提議,我們來系統收集過去把人進行工具化交易的歷史數據。結果,雲妍博士查到,在18、19世紀清朝抄家檔案記錄裡,也都把女婢、家奴定價,一般每人按10兩銀子計價,和那些腐敗官員的土地房產、金銀古董等一起算在家產總額裡。另外,清朝刑部題本檔案裡,我們也找到近4000筆妻妾買賣的交易細節,這些都是因為妻妾買賣交易引發命案的案件。我們發現清朝時期的妻妾平均價格為20兩銀子。

為什麼會買賣妻妾呢?什麼時候會賣妻妾、女兒呢?我跟彭教授、何石軍博士、林展博士的研究發現,災荒發生時或者一家人活不下去的時候,是賣妻賣女的主要時期,所謂的“賣一口,救十口”!

所以,我們會看到,在沒有金融市場的社會裡,普通老百姓是最沒辦法應對風險挑戰的,他們最容易活不下去,最終就把婦女做避險工具。這就是為什麼金融其實首先是為普通老百姓服務,讓老百姓能夠過得像個人,而不是當工具用!金融對富人可能是錦上添花,而對普通人是如何生存的問題。

故事三:張維迎的發現

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生長在陝北農村,他老家在黃河的邊上。每次黃河發大水,大水退潮之後,在黃河邊上會留下很多大塊的煤炭,村民們就會衝到河邊去搶這些煤炭。

大家都想要這些煤炭,但是,如果繼續無序地搶,就會引發很多衝突。村民們就發展出了一些規則,當地人確定的規則是:只要你把你自己的東西,不管是草帽、衣服、麻袋甚至內褲,放在哪一塊大煤上,那一塊煤就屬於你的,別人不可以去碰。

後來1990年代,張維迎去英國留學。他在英國發現,那裡海邊的村民也有類似的確定產權的規則。每次大風暴雨在海水退潮以後,海灘上也會留下很多有價值的木塊或者其他東西。為了減少衝突,當地的英國人也是用自己的東西去放,只要你的東西放在一木塊上,那個木塊就是屬於你的,別人不可以去碰!

這些現象使張維迎教授非常納悶,他老家陝北跟英國相隔十萬八千里的,怎麼在沒有經過相互交流、相互探討的前提下,跟英國人推演出了類似的產權規則?這是為什麼呢?

張維迎教授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面對的生存挑戰尤其風險挑戰其實非常相同,此即共同的人性。正因為這些共性驅動各社會去創新,去為更好地生存而創新,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驅動不同社會、不同文化發展的背後因素肯定也有其共同的邏輯。這就是為什麼我可以用金融的邏輯來解讀文明的變遷,解讀中華文化和其它文化背後的驅動因素。

總結

今天我們談到的三個要點如下:

第一,在沒有貨幣的社會裡,人也會被當成財富的載體,而不是有自由選擇權利的人。非洲部落的經歷說明了這一點。

第二,從清朝中國的女婢、家奴以及妻妾買賣的歷史,我們看到,如果沒有方方面面的金融市場,人尤其是婦女會被當成保險資產、投資資產來使用。從這裡,可以體現出金融的社會價值。金融不只是為富人,也不只是為政府、為企業提供幫助,實際上金融對普通人的意義更大,特別是對於女性的解放至關重要。

第三,人類各社會不管是否曾經交流來往過,都面對自然災害等風險事件的生存挑戰,這種共性帶來了人類不同社會在價值觀和創新等方面的共同性,包括文化變遷驅動力的共同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