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普惠阮蓉:以科技為媒,讓普惠金融的用戶體驗得以質變

金融 大數據 經濟 普惠公司 科技商業嗅 科技商業嗅 2017-09-28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新,金融這部有軌電車也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軌道,伴隨著日益完善的監管和不斷升級的科技,金融科技正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注入全新動力。

2015年,“互聯網+”概念首次出現在政府報告中;同年,契合時代背景的平安普惠正式成立,並在短短兩年間,成為了國內金融科技領域最重要的實踐者之一。通過“人臉識別“、“微表情”和大數據等創新技術,使每一個人平等、便捷地獲取金融資源,讓金融脫序向實,實踐普惠金融的價值。

線上模式帶來極致服務 促“信任貸款”體驗升級

據平安普惠信貸智能研發部總經理阮蓉表示,傳統的線下借款除去時間、空間、有無徵信等各種限制以外,最大的問題還有糟糕的用戶體驗,用戶往往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來證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同時還會遭受到審批員的“審問”,並且受限於線下風控審批人員能力參差不齊,虛假資料繁多、篩選難度大、效率低,導致客戶的通過率比較低,使得客戶的體驗感進一步下降。

“傳統的線下風險管理,無法真正的做到普惠金融。所以,平安普惠提出,要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來實現真正的普惠金融。”而對於兩者的關係,阮蓉表示:“技術是嫁接‘互聯網+’思維與風險管理的橋樑,金融科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極致的用戶體驗,讓用戶感受到‘被信任’和‘被尊重’。”

在平安普惠看來,金融科技運用的核心就是數據化,而數據化同時也正是風控管理的核心。眾所周知,在金融風險管理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欺詐,主要體現在材料審核方面。而在互聯網線上化的平臺上,通過將客戶行為數據化,就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並更好地進行風險管理。

以平安普惠無抵押貸款產品i貸2.0為例,憑藉“人臉識別”技術,用戶只需刷臉就能登錄APP,授權後,i貸即可通過第三方大數據徵信系統智能捕捉客戶的“可信任數據”作為其借款資質,甚至描繪出其金融數據畫像,完成風險定價、合理放貸的審批過程,全程線上操作,最快只需3分鐘就能放款,流程的便捷性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

與此同時,平安普惠最新研發的“微表情”技術,通過對線下審批的經驗進行復制,結合科學的理論,讓整個借款的風險審批過程標準化、數據化,成為了企業反欺詐的核心利器。

據悉,在大數據的改進和精準度方面,平安普惠信貸智能研發部目前還正在和平安科技合作,通過反饋場景式的數據應用,來推進數據模型的優化,以更好地便於風險管理、提升用戶體驗。

以金融科技革新為核心 力爭成為普惠金融首選

從最終的指標數據來看,自平安普惠開創O2O線上借貸模式以來,著實更好地履行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將金融惠及到了更廣大的用戶客群中。“原先100個客戶申請,只有30個客戶放款。而線上化後,現在可以放到40個人的水平,也就是說,更多的客戶可以享受到我們的貸款服務。“阮蓉表示。

而這背後所體現的,正是平安普惠對於金融科技不斷革新的良好實踐。伴隨著風控和反欺詐能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用戶將更好地獲得貸款服務,除了感到“更被信任“和”更被尊重“外,還有快速、便捷的”一站式“服務體驗。

目前,為了更好地進行金融科技和風控技術的研發,平安普惠正在不斷地進行新的探索、改進和迭代,比如除了“人臉識別”和“微表情”外,公司還有一項剛開發的新反欺詐手段“聲紋識別技術“,以及正在籌備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此外,公司還會定期和一些社會學專家和心理學家合作,借鑑他們的經驗以更好地對現有的金融技術進行革新。

據阮蓉介紹,平安普惠目前在國內市場中已獲得一定優勢,也希望在全球範圍成長為領頭羊。而未來,除了通過金融科技更好地優化用戶體驗,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就是“小白“客戶的發展和挖掘。

對於“小白”用戶而言,其最大的問題在於信用數據較少,因此需要從更多維的角度去挖掘他們的信用數據, 如平安普惠i貸,就可以通過對小白用戶在第三方平臺可能產生的消費行為數據進行收集,幫助小白創建起信用檔案,並逐漸為其積累信用。

不僅是信用累積,平安普惠還將把“信用教育“貫穿在貸後管理中。“很多時候,’小白’客戶不是不重視信用,而是他們對信用’沒概念’,而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引導,以促使市場更好的發展。“阮蓉表示。

儘管“小白”客戶相較優質客戶風險高,但是對於“小白”用戶的拓展阮蓉的態度很堅定,她說道:“要實現普惠金融,‘小白’客戶對我們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做不好,那就不是真正的普惠金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