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中國大數據普惠之路,曙光大數據的沉澱與釋放'

"

凱文•凱利曾在《失控》中寫到:“最深刻的技術是那些看不見的技術,他們將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之中,直到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確實如此,今天各種數據正快速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讓衣、食、住、行等相關領域的海量數據實現了持續迸發。同時,大數據技術和應用也逐步成為了國家基礎性的戰略支撐,更成為了推動數字中國、數字經濟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新動能。


"

凱文•凱利曾在《失控》中寫到:“最深刻的技術是那些看不見的技術,他們將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之中,直到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確實如此,今天各種數據正快速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讓衣、食、住、行等相關領域的海量數據實現了持續迸發。同時,大數據技術和應用也逐步成為了國家基礎性的戰略支撐,更成為了推動數字中國、數字經濟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新動能。


提速中國大數據普惠之路,曙光大數據的沉澱與釋放



在此過程中,作為走在大數據行業落地最前沿的公司,曙光通過十年的沉澱,在大數據領域擁有了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大量的實踐經驗,現在它依託其打造的“1+4+N”大數據業務格局,以及全新的大數據“智能引擎”,希望以“更敏捷、更智能、更融合、更安全”的方式,賦能百城百行迎接數據驅動的智能化新時代。

在這背後,正是曙光大數據過去十年“厚積薄發”的重要體現,也是其不斷洞察客戶需求和堅持技術創新的重要印證。更為重要的是,曙光大數據在釋放大數據新紅利的同時,也正積極強化與整個業界生態夥伴之間的合作力度,這無疑也將會大大提速大數據在中國未來的“普惠之路”。

大數據產業正進入深水區

根據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的《2019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大數據整體規模達到5386.2億元,預計2020年達到6605.8億元,可以說大數據產業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發展新驅動力。


"

凱文•凱利曾在《失控》中寫到:“最深刻的技術是那些看不見的技術,他們將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之中,直到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確實如此,今天各種數據正快速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讓衣、食、住、行等相關領域的海量數據實現了持續迸發。同時,大數據技術和應用也逐步成為了國家基礎性的戰略支撐,更成為了推動數字中國、數字經濟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新動能。


提速中國大數據普惠之路,曙光大數據的沉澱與釋放



在此過程中,作為走在大數據行業落地最前沿的公司,曙光通過十年的沉澱,在大數據領域擁有了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大量的實踐經驗,現在它依託其打造的“1+4+N”大數據業務格局,以及全新的大數據“智能引擎”,希望以“更敏捷、更智能、更融合、更安全”的方式,賦能百城百行迎接數據驅動的智能化新時代。

在這背後,正是曙光大數據過去十年“厚積薄發”的重要體現,也是其不斷洞察客戶需求和堅持技術創新的重要印證。更為重要的是,曙光大數據在釋放大數據新紅利的同時,也正積極強化與整個業界生態夥伴之間的合作力度,這無疑也將會大大提速大數據在中國未來的“普惠之路”。

大數據產業正進入深水區

根據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的《2019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大數據整體規模達到5386.2億元,預計2020年達到6605.8億元,可以說大數據產業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發展新驅動力。


提速中國大數據普惠之路,曙光大數據的沉澱與釋放


中科曙光大數據首席科學家、

大數據智能研究院院長宋懷明


在中科曙光大數據首席科學家、大數據智能研究院院長宋懷明看來,中國的大數據行業目前正從快速發展期慢慢走向成熟期,這不僅源自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對數字經濟的高度重視;同時大數據也正在加速進入實體經濟,並與各行各業實現了深度融合。

他指出,隨著大數據產業進入到“精耕細作”的新階段,以及用戶對大數據技術以及行業發展的理解和應用越來越深刻,會發現今天的大數據依然面臨著諸多的挑戰,這意味著大數據產業也正在進入“深水區”,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做觀察:

第一,從平臺層面看,挑戰主要是平臺的標準化和一體化。由於各種歷史的原因,當下大部分行業和企業,乃至政府機構,不僅內外部數據尚未打通,自己內部的數據也還沒有實現整合和標準化,開發和利用更是無從談起,而新的數據孤島現象同樣屢見不鮮。

因此,未來大數據平臺應該在數據的採集、存儲、計算以及應用服務、接口方面實現標準化;同時,隨著大數據進一步與雲計算、高性能計算的融合,逐漸形成了數據一體化情況,這也讓建設大數據一體化系統變得“勢在必行”。

第二,從數據層面看,挑戰則是數據的融合共享和綜合治理。大數據的實時、感知和預測等特點確實可以幫助很多企業降低成本,縮短生產週期,提升了效率。但對大部分用戶而言,即使有了收集數據的能力,但對現有數據的優化,數據建模工具的利用等方面,同樣也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沉澱。

與此同時,不同行業的用戶對數據應用也是不一樣的,這意味著背後的數據模型、算法、流程也會有巨大的不同,這就要求大數據平臺建立之後,必須要與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才能解決數據在不同行業中的差異化應用需求。

第三,從應用層面看,挑戰則是應用的智能化和生態化。應用的智能化表現在需要用更加智能的方式,把大數據所帶來的效應發揮出來,實現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和決策,從而有效的提升質量、降低成本、優化服務。

不僅如此,在大數據平臺越來越標準化之後,應用層面也需要實現合理化的“分工”,這就需要業務廠商、應用廠商、平臺廠商更為緊密的合作,通過標準化的數據訪問接口進行相互的合作,這背後其實正是生態化的重要體現。

由此可見,從平臺到數據再到應用,這是一個很長的鏈條,這些鏈條上的難題也就成了大數據產業未來發展所需要面對的“痛點”。所以,一個能夠把數據、應用、智能融合為一體的架構和平臺,在為用戶提供靈活管理和分析處理數據的同時,也能夠把數據源源不斷的轉換為智能和洞察,為用戶創造更加敏捷的行動力與速度已是大勢所趨。

曙光大數據的沉澱與釋放

在此背景下,作為中國大數據產業的的先行者、見證者和參與者,在過去十年中,曙光在見證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堅持不斷創新和自我突破,這讓曙光不僅打造出了強大的大數據競爭力,同時也成為了一家走在大數據行業落地最前沿的公司。


"

凱文•凱利曾在《失控》中寫到:“最深刻的技術是那些看不見的技術,他們將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之中,直到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確實如此,今天各種數據正快速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讓衣、食、住、行等相關領域的海量數據實現了持續迸發。同時,大數據技術和應用也逐步成為了國家基礎性的戰略支撐,更成為了推動數字中國、數字經濟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新動能。


提速中國大數據普惠之路,曙光大數據的沉澱與釋放



在此過程中,作為走在大數據行業落地最前沿的公司,曙光通過十年的沉澱,在大數據領域擁有了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大量的實踐經驗,現在它依託其打造的“1+4+N”大數據業務格局,以及全新的大數據“智能引擎”,希望以“更敏捷、更智能、更融合、更安全”的方式,賦能百城百行迎接數據驅動的智能化新時代。

在這背後,正是曙光大數據過去十年“厚積薄發”的重要體現,也是其不斷洞察客戶需求和堅持技術創新的重要印證。更為重要的是,曙光大數據在釋放大數據新紅利的同時,也正積極強化與整個業界生態夥伴之間的合作力度,這無疑也將會大大提速大數據在中國未來的“普惠之路”。

大數據產業正進入深水區

根據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的《2019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大數據整體規模達到5386.2億元,預計2020年達到6605.8億元,可以說大數據產業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發展新驅動力。


提速中國大數據普惠之路,曙光大數據的沉澱與釋放


中科曙光大數據首席科學家、

大數據智能研究院院長宋懷明


在中科曙光大數據首席科學家、大數據智能研究院院長宋懷明看來,中國的大數據行業目前正從快速發展期慢慢走向成熟期,這不僅源自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對數字經濟的高度重視;同時大數據也正在加速進入實體經濟,並與各行各業實現了深度融合。

他指出,隨著大數據產業進入到“精耕細作”的新階段,以及用戶對大數據技術以及行業發展的理解和應用越來越深刻,會發現今天的大數據依然面臨著諸多的挑戰,這意味著大數據產業也正在進入“深水區”,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做觀察:

第一,從平臺層面看,挑戰主要是平臺的標準化和一體化。由於各種歷史的原因,當下大部分行業和企業,乃至政府機構,不僅內外部數據尚未打通,自己內部的數據也還沒有實現整合和標準化,開發和利用更是無從談起,而新的數據孤島現象同樣屢見不鮮。

因此,未來大數據平臺應該在數據的採集、存儲、計算以及應用服務、接口方面實現標準化;同時,隨著大數據進一步與雲計算、高性能計算的融合,逐漸形成了數據一體化情況,這也讓建設大數據一體化系統變得“勢在必行”。

第二,從數據層面看,挑戰則是數據的融合共享和綜合治理。大數據的實時、感知和預測等特點確實可以幫助很多企業降低成本,縮短生產週期,提升了效率。但對大部分用戶而言,即使有了收集數據的能力,但對現有數據的優化,數據建模工具的利用等方面,同樣也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沉澱。

與此同時,不同行業的用戶對數據應用也是不一樣的,這意味著背後的數據模型、算法、流程也會有巨大的不同,這就要求大數據平臺建立之後,必須要與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才能解決數據在不同行業中的差異化應用需求。

第三,從應用層面看,挑戰則是應用的智能化和生態化。應用的智能化表現在需要用更加智能的方式,把大數據所帶來的效應發揮出來,實現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和決策,從而有效的提升質量、降低成本、優化服務。

不僅如此,在大數據平臺越來越標準化之後,應用層面也需要實現合理化的“分工”,這就需要業務廠商、應用廠商、平臺廠商更為緊密的合作,通過標準化的數據訪問接口進行相互的合作,這背後其實正是生態化的重要體現。

由此可見,從平臺到數據再到應用,這是一個很長的鏈條,這些鏈條上的難題也就成了大數據產業未來發展所需要面對的“痛點”。所以,一個能夠把數據、應用、智能融合為一體的架構和平臺,在為用戶提供靈活管理和分析處理數據的同時,也能夠把數據源源不斷的轉換為智能和洞察,為用戶創造更加敏捷的行動力與速度已是大勢所趨。

曙光大數據的沉澱與釋放

在此背景下,作為中國大數據產業的的先行者、見證者和參與者,在過去十年中,曙光在見證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堅持不斷創新和自我突破,這讓曙光不僅打造出了強大的大數據競爭力,同時也成為了一家走在大數據行業落地最前沿的公司。


提速中國大數據普惠之路,曙光大數據的沉澱與釋放


曙光大數據及創新事業部副總經理郭慶


據曙光大數據及創新事業部副總經理郭慶介紹,早在2009年曙光就組建了大數據團隊;2012年發佈了大數據產品XData;2015年曙光正式啟動“數據中國”戰略,開始全面佈局大數據業務;2016年和2017年,曙光又先後發佈“數據中國加速計劃”和“數據中國智能計劃”,同時還獲批建設大數據分析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2018年,曙光在TPC-BB全球大數據標準測試中,榮獲性能/性價比第一;而在今年,曙光更以業內領先的大數據技術和生態能力,躋身“2019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榜單。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十年的技術沉澱和落地實踐,如今的曙光已經形成了“1+4+N”的大數據業務格局,“1”是指打造一個大數據平臺;“4”是指曙光結合自身大數據優勢,聚焦“敏捷、智能、融合、安全”四大核心能力;“N”表示聯合生態夥伴構建出了N個行業解決方案,服務百城百行。

首先,曙光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大數據平臺,它可以實現模創工廠數據建模、天網知識圖譜分析等智能服務,同時平臺內置的XData大數據智能引擎,擁有數據集成、數據治理等多種數據處理能力;此外,也擁有DragonDB分佈式數據庫、MPP分析型數據庫等多種數據管理能力。

據瞭解,曙光大數據平臺經過十年的不斷創新,已能為用戶提供從數據採集、集成、分析、治理、分享和交換的“一站式”工具和平臺,實現了數據從“生”到“用”的整個生命週期管理。在此基礎上,曙光大數據平臺還以“應用為導向”,不斷沉澱行業項目中的經驗,並把模型和算法不斷固化,以更加智能化的應用直接服務合作伙伴和最終用戶。

其次,曙光在發展大數據的過程中,也構築了自身差異化的特色,並形成了四大核心能力,即“敏捷、智能、融合、安全”。

具體來看,曙光大數據足夠敏捷,能夠提供萬億數據實時處理能力,TPCx-BB大數據分析能力性能全球第一;足夠智能,是指可實現靈活精準的嚮導式自動化模型訓練等;足夠融合,可以實現存儲、計算和管理的融合,多源多模態數據的融合,並與雲計算、高性能計算實現了融合管理;足夠安全,可以提供涵蓋核心計算部件、系統管理、數據內容和運營服務四個層面的全方位安全保障。

最後,曙光還以大數據平臺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的“智能引擎”,通過聯合更多的生態夥伴,服務包括政府、科學、安全、工業等“N”個領域的用戶,幫助百城百行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

其中,在政府方面,曙光大數據服務了全國40多個城市雲中心,助力政府實現了新舊動能轉換;在科研方面,曙光大數據不僅為重大物理裝備提供支持,同時也累計和120多所高校進行合作,進行技術研究和人才的培養;而在企業方面,曙光大數據也在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能源和醫療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數據顯示,曙光大數據平臺目前已聚集了超過600多家生態合作企業,服務超過2000家客戶,支撐了超過1000款智能應用的運行,並且累計處理超過1000PB的數據。

不難看出,曙光大數據通過強大的數據智能平臺,以及所構築的“敏捷、智能、融合、安全”四大核心能力,並聯合生態夥伴構建面向多個行業的落地方案,在為百城百業用戶提供“一站式”大數據服務的同時,也真正充分釋放了大數據帶來的紅利價值。

提速中國大數據普惠之路

毫無疑問,過去十年曙光大數據一直和中國百城百行的用戶“並肩前行”,為中國用戶認識和理解大數據,同時實現大數據的落地貢獻了諸多價值。而在未來,曙光大數據也將繼續致力於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的大數據“智能引擎”,助力更多用戶開闢新航道,平穩快速的穿越大數據“深水區”,實現價值大發現。


"

凱文•凱利曾在《失控》中寫到:“最深刻的技術是那些看不見的技術,他們將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之中,直到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確實如此,今天各種數據正快速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讓衣、食、住、行等相關領域的海量數據實現了持續迸發。同時,大數據技術和應用也逐步成為了國家基礎性的戰略支撐,更成為了推動數字中國、數字經濟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新動能。


提速中國大數據普惠之路,曙光大數據的沉澱與釋放



在此過程中,作為走在大數據行業落地最前沿的公司,曙光通過十年的沉澱,在大數據領域擁有了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大量的實踐經驗,現在它依託其打造的“1+4+N”大數據業務格局,以及全新的大數據“智能引擎”,希望以“更敏捷、更智能、更融合、更安全”的方式,賦能百城百行迎接數據驅動的智能化新時代。

在這背後,正是曙光大數據過去十年“厚積薄發”的重要體現,也是其不斷洞察客戶需求和堅持技術創新的重要印證。更為重要的是,曙光大數據在釋放大數據新紅利的同時,也正積極強化與整個業界生態夥伴之間的合作力度,這無疑也將會大大提速大數據在中國未來的“普惠之路”。

大數據產業正進入深水區

根據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的《2019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大數據整體規模達到5386.2億元,預計2020年達到6605.8億元,可以說大數據產業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發展新驅動力。


提速中國大數據普惠之路,曙光大數據的沉澱與釋放


中科曙光大數據首席科學家、

大數據智能研究院院長宋懷明


在中科曙光大數據首席科學家、大數據智能研究院院長宋懷明看來,中國的大數據行業目前正從快速發展期慢慢走向成熟期,這不僅源自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對數字經濟的高度重視;同時大數據也正在加速進入實體經濟,並與各行各業實現了深度融合。

他指出,隨著大數據產業進入到“精耕細作”的新階段,以及用戶對大數據技術以及行業發展的理解和應用越來越深刻,會發現今天的大數據依然面臨著諸多的挑戰,這意味著大數據產業也正在進入“深水區”,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做觀察:

第一,從平臺層面看,挑戰主要是平臺的標準化和一體化。由於各種歷史的原因,當下大部分行業和企業,乃至政府機構,不僅內外部數據尚未打通,自己內部的數據也還沒有實現整合和標準化,開發和利用更是無從談起,而新的數據孤島現象同樣屢見不鮮。

因此,未來大數據平臺應該在數據的採集、存儲、計算以及應用服務、接口方面實現標準化;同時,隨著大數據進一步與雲計算、高性能計算的融合,逐漸形成了數據一體化情況,這也讓建設大數據一體化系統變得“勢在必行”。

第二,從數據層面看,挑戰則是數據的融合共享和綜合治理。大數據的實時、感知和預測等特點確實可以幫助很多企業降低成本,縮短生產週期,提升了效率。但對大部分用戶而言,即使有了收集數據的能力,但對現有數據的優化,數據建模工具的利用等方面,同樣也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沉澱。

與此同時,不同行業的用戶對數據應用也是不一樣的,這意味著背後的數據模型、算法、流程也會有巨大的不同,這就要求大數據平臺建立之後,必須要與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才能解決數據在不同行業中的差異化應用需求。

第三,從應用層面看,挑戰則是應用的智能化和生態化。應用的智能化表現在需要用更加智能的方式,把大數據所帶來的效應發揮出來,實現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和決策,從而有效的提升質量、降低成本、優化服務。

不僅如此,在大數據平臺越來越標準化之後,應用層面也需要實現合理化的“分工”,這就需要業務廠商、應用廠商、平臺廠商更為緊密的合作,通過標準化的數據訪問接口進行相互的合作,這背後其實正是生態化的重要體現。

由此可見,從平臺到數據再到應用,這是一個很長的鏈條,這些鏈條上的難題也就成了大數據產業未來發展所需要面對的“痛點”。所以,一個能夠把數據、應用、智能融合為一體的架構和平臺,在為用戶提供靈活管理和分析處理數據的同時,也能夠把數據源源不斷的轉換為智能和洞察,為用戶創造更加敏捷的行動力與速度已是大勢所趨。

曙光大數據的沉澱與釋放

在此背景下,作為中國大數據產業的的先行者、見證者和參與者,在過去十年中,曙光在見證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堅持不斷創新和自我突破,這讓曙光不僅打造出了強大的大數據競爭力,同時也成為了一家走在大數據行業落地最前沿的公司。


提速中國大數據普惠之路,曙光大數據的沉澱與釋放


曙光大數據及創新事業部副總經理郭慶


據曙光大數據及創新事業部副總經理郭慶介紹,早在2009年曙光就組建了大數據團隊;2012年發佈了大數據產品XData;2015年曙光正式啟動“數據中國”戰略,開始全面佈局大數據業務;2016年和2017年,曙光又先後發佈“數據中國加速計劃”和“數據中國智能計劃”,同時還獲批建設大數據分析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2018年,曙光在TPC-BB全球大數據標準測試中,榮獲性能/性價比第一;而在今年,曙光更以業內領先的大數據技術和生態能力,躋身“2019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榜單。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十年的技術沉澱和落地實踐,如今的曙光已經形成了“1+4+N”的大數據業務格局,“1”是指打造一個大數據平臺;“4”是指曙光結合自身大數據優勢,聚焦“敏捷、智能、融合、安全”四大核心能力;“N”表示聯合生態夥伴構建出了N個行業解決方案,服務百城百行。

首先,曙光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大數據平臺,它可以實現模創工廠數據建模、天網知識圖譜分析等智能服務,同時平臺內置的XData大數據智能引擎,擁有數據集成、數據治理等多種數據處理能力;此外,也擁有DragonDB分佈式數據庫、MPP分析型數據庫等多種數據管理能力。

據瞭解,曙光大數據平臺經過十年的不斷創新,已能為用戶提供從數據採集、集成、分析、治理、分享和交換的“一站式”工具和平臺,實現了數據從“生”到“用”的整個生命週期管理。在此基礎上,曙光大數據平臺還以“應用為導向”,不斷沉澱行業項目中的經驗,並把模型和算法不斷固化,以更加智能化的應用直接服務合作伙伴和最終用戶。

其次,曙光在發展大數據的過程中,也構築了自身差異化的特色,並形成了四大核心能力,即“敏捷、智能、融合、安全”。

具體來看,曙光大數據足夠敏捷,能夠提供萬億數據實時處理能力,TPCx-BB大數據分析能力性能全球第一;足夠智能,是指可實現靈活精準的嚮導式自動化模型訓練等;足夠融合,可以實現存儲、計算和管理的融合,多源多模態數據的融合,並與雲計算、高性能計算實現了融合管理;足夠安全,可以提供涵蓋核心計算部件、系統管理、數據內容和運營服務四個層面的全方位安全保障。

最後,曙光還以大數據平臺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的“智能引擎”,通過聯合更多的生態夥伴,服務包括政府、科學、安全、工業等“N”個領域的用戶,幫助百城百行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

其中,在政府方面,曙光大數據服務了全國40多個城市雲中心,助力政府實現了新舊動能轉換;在科研方面,曙光大數據不僅為重大物理裝備提供支持,同時也累計和120多所高校進行合作,進行技術研究和人才的培養;而在企業方面,曙光大數據也在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能源和醫療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數據顯示,曙光大數據平臺目前已聚集了超過600多家生態合作企業,服務超過2000家客戶,支撐了超過1000款智能應用的運行,並且累計處理超過1000PB的數據。

不難看出,曙光大數據通過強大的數據智能平臺,以及所構築的“敏捷、智能、融合、安全”四大核心能力,並聯合生態夥伴構建面向多個行業的落地方案,在為百城百業用戶提供“一站式”大數據服務的同時,也真正充分釋放了大數據帶來的紅利價值。

提速中國大數據普惠之路

毫無疑問,過去十年曙光大數據一直和中國百城百行的用戶“並肩前行”,為中國用戶認識和理解大數據,同時實現大數據的落地貢獻了諸多價值。而在未來,曙光大數據也將繼續致力於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的大數據“智能引擎”,助力更多用戶開闢新航道,平穩快速的穿越大數據“深水區”,實現價值大發現。


提速中國大數據普惠之路,曙光大數據的沉澱與釋放


中科曙光副總裁、

中科曙光國際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總裁蔣丹東


正如中科曙光副總裁、中科曙光國際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總裁蔣丹東所言:“曙光大數據將會圍繞曙光所提出的‘先進計算’的定位,致力於成為百城百行的智能驅動引擎,在推動‘數據中國’計劃繼續深化和部署的同時,也為賦能整個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方面,曙光大數據將推動更多智能化的應用,包括構建開放的城市雲數據平臺,為城市管理提供智慧雲腦;構建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為區域的初創企業、科研院所和企業用戶提供平臺資源支撐;同時以應用需求驅動創新,為行業量身定製數據智能解決方案。

蔣丹東表示,曙光一直把智能貫穿到整個“數字中國”戰略之中,不僅在硬件層面的創新,同時在大數據平臺層面也不斷在進行迭代創新,尤其是在應用領域,曙光通過模型和算法的創新,把大量行業知識經驗進行沉澱變為平臺級的服務;此外,曙光也正把智能化的創新應用,“嵌入”到科學大數據、工業大數據,政府大數據以及安全大數據中,推動全面的智能化落地。

另一方面,曙光大數據不僅提供技術工具,平臺更具備開放性。換句話說,曙光在提供大數據技術和應用基礎能力的同時,更多的合作伙伴也可以基於曙光的大數據平臺構建出適合具體自身場景的大數據應用,幫助更多用戶能夠做到快速部署,讓大數據儘快發揮效果。

對此,宋懷明也說:“進入大數據應用深水區階段,曙光會與生態合作伙伴通力合作,形成優勢互補的共同體,幫助推動用戶從技術改進、運用優化、業務創新三個層級實現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升級。”

在數字化、智能化的新時代,曙光大數據正通過更加“敏捷、智能、融合、安全”的方式做大數據的技術輸出,同時曙光還立足於行業應用和業務場景,以更加開放和共贏的生態合作新模式,加速大數據技術的落地進程,這不僅會把大數據的價值推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會推動大數據實現更大的“普惠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