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幣知識」新中國銅合金流通硬幣的研製開發'

"

一 啟動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成立初使用的是第一套人民幣紙幣,直到1957年12月1日起,才發行了壹分、貳分、伍分鋁鎂合金流通硬分幣。在這套硬幣發行後的第23年即1980年4月15日起,又發行了壹角、貳角、伍角、壹圓四種流通硬幣,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唯一的一套1、2、5制的流通硬幣。實際上,對於金屬角幣、分幣的籌備和設計早在1950年就提出來了,在1950年2月16日至3月2日在北京召開的“輔幣計劃準備研究會議”上就同時討論了分幣和角幣的種類、規格和材質。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很大,對流通硬幣的需求量非常大,初步方案中設定的重金屬材質怎樣才能符合國情和市場流通等需要是橫亙於中國造幣行業面前的難題,這個難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層面上的問題。

完善中國的流通硬幣系列一直是新中國造幣工作者的追求,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近30年時間裡,新中國造幣工作者一直沒有放棄在角幣材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1957年,蘇聯造幣和金屬冶金專家來華援助,他們在國營六一五廠(即瀋陽造幣有限公司的前身)、國營六一四廠(即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的前身)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幫助新中國造幣工作者研究製造用於角幣鑄造的合金材料。然而,在隨後的20多年時間裡,新中國造幣事業在發展過程中依然沒有實力來解決採用重金屬材料鑄造流通角幣的問題。

1978年12月18-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要“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這個戰略決策促成新生事物的不斷出現,不可否認新中國第一組金屬元、角幣的鑄造發行離不開這個戰略決策。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組金屬元、角幣的面世與新中國研製開發貴金屬紀念幣(章)、流通紀念硬幣(現改稱為普通紀念硬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20世紀70年代後期,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對外交流逐年增多,中國的造幣生產管理高層看到了國外許多先進的造幣工藝技術、造幣設備和不斷湧現的硬幣新品種,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和瀋陽造幣廠、上海造幣廠都殷切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研發新產品來提高中國的造幣工藝技術。

1977年,毛主席逝世一週年時,為了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和上海造幣廠計劃鑄造“毛澤東逝世一週年”銀質紀念章。60年代末70年代初,上海造幣廠曾提出研製紀念幣(章)的想法,並組織技術力量實施了研發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只發行過鋁鎂合金流通硬分幣,沒有鑄造和發行過紀念幣,或者紀念章。當初,“毛主席紀念幣”是參照英國皇家造幣廠鑄造的硬幣(銀幣)的質量標準試製出樣品,上報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有能夠獲得批准。1978年,“毛澤東逝世一週年”銀質紀念章樣品製作完成後,於1978年4月13日,上海造幣廠派員到北京印製管理局報送毛主席銀質紀念章樣品,4月17日上午,時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耿道明、香港寶生銀行副總經理曹成安以及研究國外金銀流通幣的專家等九人開會討論研發紀念幣的事情,其中一個重要議題是外賓到中國來訪問,能否帶回具有中國特色的紀念幣?為此,會議提出:新中國非常需要有紀念幣作為外事活動中的一種外交禮品。會議中曹成安副總經理介紹了香港紀念幣的發行情況:香港當時發行了十二生肖紀念幣,1978年是馬年,當年的紀念幣一面是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肖像,另外一面是“馬踏飛燕”。

而且,由於歷史的原因,按照以往的有關規定,人民幣是不能出口的。因此,會議決定首先鑄造金質紀念章,題材就選用“北京風景”。上海造幣廠有幸承擔了這個任務。經過上海造幣廠造幣工作者半年多時間的努力工作,克服了貴金屬熔鑄、輾片、衝壓、坯餅表面處理、成品壓印以及設計制模等重重困難,新中國的第一套金質紀念章“北京風景”終於成功面世。

"

一 啟動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成立初使用的是第一套人民幣紙幣,直到1957年12月1日起,才發行了壹分、貳分、伍分鋁鎂合金流通硬分幣。在這套硬幣發行後的第23年即1980年4月15日起,又發行了壹角、貳角、伍角、壹圓四種流通硬幣,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唯一的一套1、2、5制的流通硬幣。實際上,對於金屬角幣、分幣的籌備和設計早在1950年就提出來了,在1950年2月16日至3月2日在北京召開的“輔幣計劃準備研究會議”上就同時討論了分幣和角幣的種類、規格和材質。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很大,對流通硬幣的需求量非常大,初步方案中設定的重金屬材質怎樣才能符合國情和市場流通等需要是橫亙於中國造幣行業面前的難題,這個難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層面上的問題。

完善中國的流通硬幣系列一直是新中國造幣工作者的追求,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近30年時間裡,新中國造幣工作者一直沒有放棄在角幣材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1957年,蘇聯造幣和金屬冶金專家來華援助,他們在國營六一五廠(即瀋陽造幣有限公司的前身)、國營六一四廠(即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的前身)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幫助新中國造幣工作者研究製造用於角幣鑄造的合金材料。然而,在隨後的20多年時間裡,新中國造幣事業在發展過程中依然沒有實力來解決採用重金屬材料鑄造流通角幣的問題。

1978年12月18-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要“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這個戰略決策促成新生事物的不斷出現,不可否認新中國第一組金屬元、角幣的鑄造發行離不開這個戰略決策。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組金屬元、角幣的面世與新中國研製開發貴金屬紀念幣(章)、流通紀念硬幣(現改稱為普通紀念硬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20世紀70年代後期,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對外交流逐年增多,中國的造幣生產管理高層看到了國外許多先進的造幣工藝技術、造幣設備和不斷湧現的硬幣新品種,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和瀋陽造幣廠、上海造幣廠都殷切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研發新產品來提高中國的造幣工藝技術。

1977年,毛主席逝世一週年時,為了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和上海造幣廠計劃鑄造“毛澤東逝世一週年”銀質紀念章。60年代末70年代初,上海造幣廠曾提出研製紀念幣(章)的想法,並組織技術力量實施了研發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只發行過鋁鎂合金流通硬分幣,沒有鑄造和發行過紀念幣,或者紀念章。當初,“毛主席紀念幣”是參照英國皇家造幣廠鑄造的硬幣(銀幣)的質量標準試製出樣品,上報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有能夠獲得批准。1978年,“毛澤東逝世一週年”銀質紀念章樣品製作完成後,於1978年4月13日,上海造幣廠派員到北京印製管理局報送毛主席銀質紀念章樣品,4月17日上午,時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耿道明、香港寶生銀行副總經理曹成安以及研究國外金銀流通幣的專家等九人開會討論研發紀念幣的事情,其中一個重要議題是外賓到中國來訪問,能否帶回具有中國特色的紀念幣?為此,會議提出:新中國非常需要有紀念幣作為外事活動中的一種外交禮品。會議中曹成安副總經理介紹了香港紀念幣的發行情況:香港當時發行了十二生肖紀念幣,1978年是馬年,當年的紀念幣一面是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肖像,另外一面是“馬踏飛燕”。

而且,由於歷史的原因,按照以往的有關規定,人民幣是不能出口的。因此,會議決定首先鑄造金質紀念章,題材就選用“北京風景”。上海造幣廠有幸承擔了這個任務。經過上海造幣廠造幣工作者半年多時間的努力工作,克服了貴金屬熔鑄、輾片、衝壓、坯餅表面處理、成品壓印以及設計制模等重重困難,新中國的第一套金質紀念章“北京風景”終於成功面世。

「造幣知識」新中國銅合金流通硬幣的研製開發


1979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委託香港寶生銀行作為香港地區的總經銷,在香港地區首次發行“北京風景”金質紀念章。信息發佈後,在發售前一晚,顧客已通宵達旦排起了長隊,首批發售的1500套“北京風景”紀念金章在幾個小時內就銷售一空。此後不久,國外許多錢幣經銷商頻繁來函來電錶達要求購買經銷中國現行流通人民幣硬幣的需求。

1979年7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向國務院提出鑄造並向國外發售一、二、五角及一元流通硬幣的請示報告。文中請示:

今年以來,不斷接到外商,特別是美國錢幣商來函來電,要求購買我現行流通的人民幣,以供國外貨幣收藏者儲藏。

為開展向國外銷售人民幣的業務,擬增加鑄造一、二、五角和一元四種硬幣。連同目前流通的一、二、五分幣,硬幣品種即可達到七種,作為第一批向國外銷售。新硬幣的圖案及合金,正在通過調查研究著手設計,一待設計完成當另行報批。如國務院原則批准,預計今年年底可以鑄出少量成品,明年年初可以公佈發行。新硬幣主要是為滿足對外銷售,國內只是象徵性地少量發行。

1979年7月11日,國務院批准了中國人民銀行鑄造壹角、貳角、伍角及壹元流通硬幣的報告。

此前,雖然在鋁鎂合金分幣發行流通後,關於角幣的合金試驗一直在進行,但是元、角幣的合金材質並沒能確定下來。這次批准鑄造元、角幣的任務對時間進度的要求非常緊,為此產品試製的時間是很短暫的,困難可想而知。

二 設計

1.圖案的確定

瀋陽造幣廠於1979年6月15日接受了設計製造壹角、貳角、伍角、壹元流通硬幣的任務後,收集資料、設計新圖案、試製塑雕原型、制模、試製樣品、報批等各項工作由該廠制模車間負責落實。1979年11月12日,瀋陽造幣廠向中國人民銀行上報的壹角、貳角、伍角、壹元硬幣樣品方案為:正面圖案統一用“國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三種角幣的背面圖案統一用“麥穗齒輪” “面值” “1979年”年號(象徵工農聯盟)。壹元幣背面圖案採用“中國長城”圖。

同年12月6日,這套方案獲得批准,角幣的圖案沿用了硬分幣圖案中的設計項目,正面上方圖案為國徽,下方為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背面中間圖案分別是表示面值的“壹角” “貳角” “伍角”二字和“1” “2” “5”阿拉伯數字,文字周圍為麥穗、齒輪和“1979”年號。背面圖案與硬分幣的差別是下方麥穗交叉部位是齒輪而不是纏繞的綵帶,國名中的“華” “國”和麵額“貳”字均改成了簡化字。壹元幣的正面圖案為國徽,國徽下方為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1979”年號;背面圖案為“長城”和大寫面額“壹圓”。“長城”圖案的設計者是瀋陽造幣廠的設計師宋津民先生。

硬幣雕刻工藝屬於薄浮雕,要在非常有限的厚度裡,通過雕刻塑型呈現出立體的效果來表現出“長城”的雄偉壯麗場景及其中賦予的深刻含義,這本來就是非常艱鉅的任務,尤其是還要滿足造幣大生產的要求,難度是很高的。為此,瀋陽造幣廠的技術人員在試製過程中,多次反覆調整壹元硬幣的圖案花紋高度,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終於取得了成功。

2.材質

197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傳達中國人民銀行黨組指示,要求瀋陽造幣廠、上海造幣廠立即著手有計劃地鑄造一批流通金屬硬幣,包含已發行的壹分、貳分、伍分和要研製發行的壹角、貳角、伍角和壹元,共7枚硬幣組成系列“中國硬幣”。

由於這組硬幣主要是對外銷售,國內只是象徵性地少量發行,因此在合金的選擇上少了很多侷限性。為了與鋁合金分幣有所區分,色澤上決定角幣採用黃銅色,元幣採用白銅色。

這組元、角幣的合金色澤,根據中國銅金屬的資源、經濟上的合理性、加工成本、防偽造性能及加工工藝,參考國際造幣行業使用合金的習慣,最後確定下來角幣採用H70銅鋅合金,主要成分為鋅、銅,色澤為金黃色;元幣採用B19銅鎳合金,主要成分為鎳、銅,色澤為鎳白色,該組流通硬幣的合金特點是較耐磨損、耐腐蝕,特別是壹元硬幣耐生鏽、耐變色。

3.試製

金銀銅鐵這四種金屬,經濟學家稱金銀為貴金屬,稱銅鐵為賤金屬。由於在自然界中銅和鐵的儲藏量相當豐富,開發冶煉耗費的勞動成本較少,價值相應較低,故被稱為賤金屬。銅也是人類認識和使用最早的金屬之一,在中國被選用為鑄錢材料的歷史雖然相當悠久,但中國古代的鑄錢工藝多采用範鑄法,即把熔融的金屬液體澆注入錢範的方法獲得錢幣,其鑄造工藝、技術特性有別於西方用機器壓印的機制幣,可以參考借鑑的文獻資料很少。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北京、上海的印鈔造幣工廠護廠運動搞得相對較好,有效地阻止了潰敗的國民黨政府將全部設備搬遷至臺灣,但是國民黨政府逃跑時,畢竟還是將大批重要的造幣設備、物資(如黃金白銀)、工藝技術資料及技術人員帶往臺灣,致使當時的國民政府的中央造幣廠庫房空空如也。新中國成立後的30多年時間裡,中國造幣行業又僅僅鑄造鋁合金硬分幣,侷限性很大,對於銅合金機制幣的鑄造雖然有些探索,卻沒有大批量生產的經驗。

實踐出真知。1980年初,上海造幣廠的紀念幣生產任務比較飽滿,瀋陽造幣廠的工業金銀材生產任務減少,於是瀋陽造幣廠組織人力物力加班加點開展銅合金材料的試製研究。當時,為了降低元、角幣的生產成本,瀋陽造幣廠起先改計劃外購銅合金板材為自制板材,下半年轉入大批量生產後,為確保造幣板材的質量,自己的技術力量重點做好坯餅製造和硬幣壓印工作,於是按印製管理局的要求尋找外協,與外協廠家簽訂了技術協議。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試驗後,逐漸積累了一些銅合金硬幣的生產經驗。

1980年7月,上海造幣廠也接受了鑄造銅合金元角幣的生產任務,由於時間緊、任務急,又面臨生產場地緊張、生產設備沒有到位、工藝技術人員有待培訓的諸多困難,各項準備工作非常繁重,壓力可想而知。上海造幣廠立即組織技術質量、生產管理人員十多人,本人作為技術人員也是這次赴瀋學習的一員,由時任上海造幣廠副廠長包啟元的帶領下前往瀋陽造幣廠學習瞭解元、角幣生產的工藝技術、數字管理、質量管制,使技術、生產、質量管制人員對銅合金流通硬幣的生產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因為銅與鋁的物理性質不同,兩者加工工藝存在較大的差異。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這組銅合金為材質的元、角幣的鑄造工藝技術,在上海造幣廠技術、質量、生產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群策群力,克服了許多困難,經過了多次調研和工藝試驗,終於於同年8月完成了銅合金硬幣的試製工作(製作工作印模的二原模由瀋陽造幣廠提供),同時調整、配備了相應的造幣設備,依靠自身的力量成功地鑄造出了合格的元、角流通硬幣,投入了小批量生產,以後又不斷總結完善,最終使鑄造元、角幣生產工作過渡到了大批量生產。

三 生產

1979年12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准這組銅合金元、角幣投產併發行。這也是新中國至今唯一的一組銅合金流通元、角幣,由瀋陽造幣廠正式開始鑄造,始鑄年號為“1980”。1980年10月,上海造幣廠也正式投產。這四枚銅合金元、角幣參照紀念幣的生產工藝,裝幀成套裝幣,並採取精製幣的生產工藝,製作壹分、貳分、伍分鋁合金分幣與壹元、貳角、伍角、壹元銅合金硬幣組成“中國硬幣”的系列產品,裝幀成冊銷往海外(在民間這套“中國硬幣”也被稱為“長城幣”,因為以“長城”為主題圖案的壹元幣是這組流通硬幣的領頭羊)。而這組元、角流通硬幣在國內只是象徵性地少量發行,實際上基本都在民間沉澱收藏,並沒有真正流通起來。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一組壹角、貳角、伍角、壹元幣並不等同於1950年召開的“輔幣計劃準備研究會議”上所定義的“角幣”。

這組銅合金流通元、角幣設計莊重大方,圖紋細膩清晰,佈局合理、緊湊勻稱、工藝精湛,雕刻技術高超,獨樹一幟,充分顯示了中國造幣工藝技術的進步。元幣與角幣材質不同,色澤區分明顯,設計風格、主題圖案明顯不同。幣面上鐫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了簡化漢字,這組元、角幣與壹分、貳分、伍分硬幣組合起來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早期流通硬幣的完整系列。

這組銅合金流通元、角幣於1987年停止鑄造。中國人民銀行於1999年12月10日發佈公告,第三套人民幣限期兌換,兌換時間為2000年1月1日至6月30日,自2000年7月1日起停止第三套人民幣流通,其中也包括了1980年-1986年版壹角、貳角、伍角和壹元硬幣,為此,這組硬幣是迄今為止唯一一組退出流通領域的流通硬幣。

這組普制流通元、角硬幣的版別年號分別為1980、1981、1985(其中貳角幣未生產“1985”年號),精製裝幀幣的版別年號分別為1981、1982、1983、1984、1985、1986(其中上海造幣廠鑄造的年號有1980、1981和1985,瀋陽造幣廠鑄造的年號有1982、1983、1984、1986)。

"

一 啟動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成立初使用的是第一套人民幣紙幣,直到1957年12月1日起,才發行了壹分、貳分、伍分鋁鎂合金流通硬分幣。在這套硬幣發行後的第23年即1980年4月15日起,又發行了壹角、貳角、伍角、壹圓四種流通硬幣,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唯一的一套1、2、5制的流通硬幣。實際上,對於金屬角幣、分幣的籌備和設計早在1950年就提出來了,在1950年2月16日至3月2日在北京召開的“輔幣計劃準備研究會議”上就同時討論了分幣和角幣的種類、規格和材質。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很大,對流通硬幣的需求量非常大,初步方案中設定的重金屬材質怎樣才能符合國情和市場流通等需要是橫亙於中國造幣行業面前的難題,這個難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層面上的問題。

完善中國的流通硬幣系列一直是新中國造幣工作者的追求,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近30年時間裡,新中國造幣工作者一直沒有放棄在角幣材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1957年,蘇聯造幣和金屬冶金專家來華援助,他們在國營六一五廠(即瀋陽造幣有限公司的前身)、國營六一四廠(即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的前身)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幫助新中國造幣工作者研究製造用於角幣鑄造的合金材料。然而,在隨後的20多年時間裡,新中國造幣事業在發展過程中依然沒有實力來解決採用重金屬材料鑄造流通角幣的問題。

1978年12月18-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要“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這個戰略決策促成新生事物的不斷出現,不可否認新中國第一組金屬元、角幣的鑄造發行離不開這個戰略決策。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組金屬元、角幣的面世與新中國研製開發貴金屬紀念幣(章)、流通紀念硬幣(現改稱為普通紀念硬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20世紀70年代後期,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對外交流逐年增多,中國的造幣生產管理高層看到了國外許多先進的造幣工藝技術、造幣設備和不斷湧現的硬幣新品種,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和瀋陽造幣廠、上海造幣廠都殷切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研發新產品來提高中國的造幣工藝技術。

1977年,毛主席逝世一週年時,為了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和上海造幣廠計劃鑄造“毛澤東逝世一週年”銀質紀念章。60年代末70年代初,上海造幣廠曾提出研製紀念幣(章)的想法,並組織技術力量實施了研發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只發行過鋁鎂合金流通硬分幣,沒有鑄造和發行過紀念幣,或者紀念章。當初,“毛主席紀念幣”是參照英國皇家造幣廠鑄造的硬幣(銀幣)的質量標準試製出樣品,上報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有能夠獲得批准。1978年,“毛澤東逝世一週年”銀質紀念章樣品製作完成後,於1978年4月13日,上海造幣廠派員到北京印製管理局報送毛主席銀質紀念章樣品,4月17日上午,時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耿道明、香港寶生銀行副總經理曹成安以及研究國外金銀流通幣的專家等九人開會討論研發紀念幣的事情,其中一個重要議題是外賓到中國來訪問,能否帶回具有中國特色的紀念幣?為此,會議提出:新中國非常需要有紀念幣作為外事活動中的一種外交禮品。會議中曹成安副總經理介紹了香港紀念幣的發行情況:香港當時發行了十二生肖紀念幣,1978年是馬年,當年的紀念幣一面是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肖像,另外一面是“馬踏飛燕”。

而且,由於歷史的原因,按照以往的有關規定,人民幣是不能出口的。因此,會議決定首先鑄造金質紀念章,題材就選用“北京風景”。上海造幣廠有幸承擔了這個任務。經過上海造幣廠造幣工作者半年多時間的努力工作,克服了貴金屬熔鑄、輾片、衝壓、坯餅表面處理、成品壓印以及設計制模等重重困難,新中國的第一套金質紀念章“北京風景”終於成功面世。

「造幣知識」新中國銅合金流通硬幣的研製開發


1979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委託香港寶生銀行作為香港地區的總經銷,在香港地區首次發行“北京風景”金質紀念章。信息發佈後,在發售前一晚,顧客已通宵達旦排起了長隊,首批發售的1500套“北京風景”紀念金章在幾個小時內就銷售一空。此後不久,國外許多錢幣經銷商頻繁來函來電錶達要求購買經銷中國現行流通人民幣硬幣的需求。

1979年7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向國務院提出鑄造並向國外發售一、二、五角及一元流通硬幣的請示報告。文中請示:

今年以來,不斷接到外商,特別是美國錢幣商來函來電,要求購買我現行流通的人民幣,以供國外貨幣收藏者儲藏。

為開展向國外銷售人民幣的業務,擬增加鑄造一、二、五角和一元四種硬幣。連同目前流通的一、二、五分幣,硬幣品種即可達到七種,作為第一批向國外銷售。新硬幣的圖案及合金,正在通過調查研究著手設計,一待設計完成當另行報批。如國務院原則批准,預計今年年底可以鑄出少量成品,明年年初可以公佈發行。新硬幣主要是為滿足對外銷售,國內只是象徵性地少量發行。

1979年7月11日,國務院批准了中國人民銀行鑄造壹角、貳角、伍角及壹元流通硬幣的報告。

此前,雖然在鋁鎂合金分幣發行流通後,關於角幣的合金試驗一直在進行,但是元、角幣的合金材質並沒能確定下來。這次批准鑄造元、角幣的任務對時間進度的要求非常緊,為此產品試製的時間是很短暫的,困難可想而知。

二 設計

1.圖案的確定

瀋陽造幣廠於1979年6月15日接受了設計製造壹角、貳角、伍角、壹元流通硬幣的任務後,收集資料、設計新圖案、試製塑雕原型、制模、試製樣品、報批等各項工作由該廠制模車間負責落實。1979年11月12日,瀋陽造幣廠向中國人民銀行上報的壹角、貳角、伍角、壹元硬幣樣品方案為:正面圖案統一用“國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三種角幣的背面圖案統一用“麥穗齒輪” “面值” “1979年”年號(象徵工農聯盟)。壹元幣背面圖案採用“中國長城”圖。

同年12月6日,這套方案獲得批准,角幣的圖案沿用了硬分幣圖案中的設計項目,正面上方圖案為國徽,下方為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背面中間圖案分別是表示面值的“壹角” “貳角” “伍角”二字和“1” “2” “5”阿拉伯數字,文字周圍為麥穗、齒輪和“1979”年號。背面圖案與硬分幣的差別是下方麥穗交叉部位是齒輪而不是纏繞的綵帶,國名中的“華” “國”和麵額“貳”字均改成了簡化字。壹元幣的正面圖案為國徽,國徽下方為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1979”年號;背面圖案為“長城”和大寫面額“壹圓”。“長城”圖案的設計者是瀋陽造幣廠的設計師宋津民先生。

硬幣雕刻工藝屬於薄浮雕,要在非常有限的厚度裡,通過雕刻塑型呈現出立體的效果來表現出“長城”的雄偉壯麗場景及其中賦予的深刻含義,這本來就是非常艱鉅的任務,尤其是還要滿足造幣大生產的要求,難度是很高的。為此,瀋陽造幣廠的技術人員在試製過程中,多次反覆調整壹元硬幣的圖案花紋高度,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終於取得了成功。

2.材質

197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傳達中國人民銀行黨組指示,要求瀋陽造幣廠、上海造幣廠立即著手有計劃地鑄造一批流通金屬硬幣,包含已發行的壹分、貳分、伍分和要研製發行的壹角、貳角、伍角和壹元,共7枚硬幣組成系列“中國硬幣”。

由於這組硬幣主要是對外銷售,國內只是象徵性地少量發行,因此在合金的選擇上少了很多侷限性。為了與鋁合金分幣有所區分,色澤上決定角幣採用黃銅色,元幣採用白銅色。

這組元、角幣的合金色澤,根據中國銅金屬的資源、經濟上的合理性、加工成本、防偽造性能及加工工藝,參考國際造幣行業使用合金的習慣,最後確定下來角幣採用H70銅鋅合金,主要成分為鋅、銅,色澤為金黃色;元幣採用B19銅鎳合金,主要成分為鎳、銅,色澤為鎳白色,該組流通硬幣的合金特點是較耐磨損、耐腐蝕,特別是壹元硬幣耐生鏽、耐變色。

3.試製

金銀銅鐵這四種金屬,經濟學家稱金銀為貴金屬,稱銅鐵為賤金屬。由於在自然界中銅和鐵的儲藏量相當豐富,開發冶煉耗費的勞動成本較少,價值相應較低,故被稱為賤金屬。銅也是人類認識和使用最早的金屬之一,在中國被選用為鑄錢材料的歷史雖然相當悠久,但中國古代的鑄錢工藝多采用範鑄法,即把熔融的金屬液體澆注入錢範的方法獲得錢幣,其鑄造工藝、技術特性有別於西方用機器壓印的機制幣,可以參考借鑑的文獻資料很少。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北京、上海的印鈔造幣工廠護廠運動搞得相對較好,有效地阻止了潰敗的國民黨政府將全部設備搬遷至臺灣,但是國民黨政府逃跑時,畢竟還是將大批重要的造幣設備、物資(如黃金白銀)、工藝技術資料及技術人員帶往臺灣,致使當時的國民政府的中央造幣廠庫房空空如也。新中國成立後的30多年時間裡,中國造幣行業又僅僅鑄造鋁合金硬分幣,侷限性很大,對於銅合金機制幣的鑄造雖然有些探索,卻沒有大批量生產的經驗。

實踐出真知。1980年初,上海造幣廠的紀念幣生產任務比較飽滿,瀋陽造幣廠的工業金銀材生產任務減少,於是瀋陽造幣廠組織人力物力加班加點開展銅合金材料的試製研究。當時,為了降低元、角幣的生產成本,瀋陽造幣廠起先改計劃外購銅合金板材為自制板材,下半年轉入大批量生產後,為確保造幣板材的質量,自己的技術力量重點做好坯餅製造和硬幣壓印工作,於是按印製管理局的要求尋找外協,與外協廠家簽訂了技術協議。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試驗後,逐漸積累了一些銅合金硬幣的生產經驗。

1980年7月,上海造幣廠也接受了鑄造銅合金元角幣的生產任務,由於時間緊、任務急,又面臨生產場地緊張、生產設備沒有到位、工藝技術人員有待培訓的諸多困難,各項準備工作非常繁重,壓力可想而知。上海造幣廠立即組織技術質量、生產管理人員十多人,本人作為技術人員也是這次赴瀋學習的一員,由時任上海造幣廠副廠長包啟元的帶領下前往瀋陽造幣廠學習瞭解元、角幣生產的工藝技術、數字管理、質量管制,使技術、生產、質量管制人員對銅合金流通硬幣的生產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因為銅與鋁的物理性質不同,兩者加工工藝存在較大的差異。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這組銅合金為材質的元、角幣的鑄造工藝技術,在上海造幣廠技術、質量、生產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群策群力,克服了許多困難,經過了多次調研和工藝試驗,終於於同年8月完成了銅合金硬幣的試製工作(製作工作印模的二原模由瀋陽造幣廠提供),同時調整、配備了相應的造幣設備,依靠自身的力量成功地鑄造出了合格的元、角流通硬幣,投入了小批量生產,以後又不斷總結完善,最終使鑄造元、角幣生產工作過渡到了大批量生產。

三 生產

1979年12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准這組銅合金元、角幣投產併發行。這也是新中國至今唯一的一組銅合金流通元、角幣,由瀋陽造幣廠正式開始鑄造,始鑄年號為“1980”。1980年10月,上海造幣廠也正式投產。這四枚銅合金元、角幣參照紀念幣的生產工藝,裝幀成套裝幣,並採取精製幣的生產工藝,製作壹分、貳分、伍分鋁合金分幣與壹元、貳角、伍角、壹元銅合金硬幣組成“中國硬幣”的系列產品,裝幀成冊銷往海外(在民間這套“中國硬幣”也被稱為“長城幣”,因為以“長城”為主題圖案的壹元幣是這組流通硬幣的領頭羊)。而這組元、角流通硬幣在國內只是象徵性地少量發行,實際上基本都在民間沉澱收藏,並沒有真正流通起來。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一組壹角、貳角、伍角、壹元幣並不等同於1950年召開的“輔幣計劃準備研究會議”上所定義的“角幣”。

這組銅合金流通元、角幣設計莊重大方,圖紋細膩清晰,佈局合理、緊湊勻稱、工藝精湛,雕刻技術高超,獨樹一幟,充分顯示了中國造幣工藝技術的進步。元幣與角幣材質不同,色澤區分明顯,設計風格、主題圖案明顯不同。幣面上鐫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了簡化漢字,這組元、角幣與壹分、貳分、伍分硬幣組合起來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早期流通硬幣的完整系列。

這組銅合金流通元、角幣於1987年停止鑄造。中國人民銀行於1999年12月10日發佈公告,第三套人民幣限期兌換,兌換時間為2000年1月1日至6月30日,自2000年7月1日起停止第三套人民幣流通,其中也包括了1980年-1986年版壹角、貳角、伍角和壹元硬幣,為此,這組硬幣是迄今為止唯一一組退出流通領域的流通硬幣。

這組普制流通元、角硬幣的版別年號分別為1980、1981、1985(其中貳角幣未生產“1985”年號),精製裝幀幣的版別年號分別為1981、1982、1983、1984、1985、1986(其中上海造幣廠鑄造的年號有1980、1981和1985,瀋陽造幣廠鑄造的年號有1982、1983、1984、1986)。

「造幣知識」新中國銅合金流通硬幣的研製開發


"

一 啟動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成立初使用的是第一套人民幣紙幣,直到1957年12月1日起,才發行了壹分、貳分、伍分鋁鎂合金流通硬分幣。在這套硬幣發行後的第23年即1980年4月15日起,又發行了壹角、貳角、伍角、壹圓四種流通硬幣,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唯一的一套1、2、5制的流通硬幣。實際上,對於金屬角幣、分幣的籌備和設計早在1950年就提出來了,在1950年2月16日至3月2日在北京召開的“輔幣計劃準備研究會議”上就同時討論了分幣和角幣的種類、規格和材質。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很大,對流通硬幣的需求量非常大,初步方案中設定的重金屬材質怎樣才能符合國情和市場流通等需要是橫亙於中國造幣行業面前的難題,這個難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層面上的問題。

完善中國的流通硬幣系列一直是新中國造幣工作者的追求,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近30年時間裡,新中國造幣工作者一直沒有放棄在角幣材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1957年,蘇聯造幣和金屬冶金專家來華援助,他們在國營六一五廠(即瀋陽造幣有限公司的前身)、國營六一四廠(即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的前身)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幫助新中國造幣工作者研究製造用於角幣鑄造的合金材料。然而,在隨後的20多年時間裡,新中國造幣事業在發展過程中依然沒有實力來解決採用重金屬材料鑄造流通角幣的問題。

1978年12月18-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要“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這個戰略決策促成新生事物的不斷出現,不可否認新中國第一組金屬元、角幣的鑄造發行離不開這個戰略決策。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組金屬元、角幣的面世與新中國研製開發貴金屬紀念幣(章)、流通紀念硬幣(現改稱為普通紀念硬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20世紀70年代後期,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對外交流逐年增多,中國的造幣生產管理高層看到了國外許多先進的造幣工藝技術、造幣設備和不斷湧現的硬幣新品種,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和瀋陽造幣廠、上海造幣廠都殷切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研發新產品來提高中國的造幣工藝技術。

1977年,毛主席逝世一週年時,為了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和上海造幣廠計劃鑄造“毛澤東逝世一週年”銀質紀念章。60年代末70年代初,上海造幣廠曾提出研製紀念幣(章)的想法,並組織技術力量實施了研發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只發行過鋁鎂合金流通硬分幣,沒有鑄造和發行過紀念幣,或者紀念章。當初,“毛主席紀念幣”是參照英國皇家造幣廠鑄造的硬幣(銀幣)的質量標準試製出樣品,上報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有能夠獲得批准。1978年,“毛澤東逝世一週年”銀質紀念章樣品製作完成後,於1978年4月13日,上海造幣廠派員到北京印製管理局報送毛主席銀質紀念章樣品,4月17日上午,時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耿道明、香港寶生銀行副總經理曹成安以及研究國外金銀流通幣的專家等九人開會討論研發紀念幣的事情,其中一個重要議題是外賓到中國來訪問,能否帶回具有中國特色的紀念幣?為此,會議提出:新中國非常需要有紀念幣作為外事活動中的一種外交禮品。會議中曹成安副總經理介紹了香港紀念幣的發行情況:香港當時發行了十二生肖紀念幣,1978年是馬年,當年的紀念幣一面是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肖像,另外一面是“馬踏飛燕”。

而且,由於歷史的原因,按照以往的有關規定,人民幣是不能出口的。因此,會議決定首先鑄造金質紀念章,題材就選用“北京風景”。上海造幣廠有幸承擔了這個任務。經過上海造幣廠造幣工作者半年多時間的努力工作,克服了貴金屬熔鑄、輾片、衝壓、坯餅表面處理、成品壓印以及設計制模等重重困難,新中國的第一套金質紀念章“北京風景”終於成功面世。

「造幣知識」新中國銅合金流通硬幣的研製開發


1979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委託香港寶生銀行作為香港地區的總經銷,在香港地區首次發行“北京風景”金質紀念章。信息發佈後,在發售前一晚,顧客已通宵達旦排起了長隊,首批發售的1500套“北京風景”紀念金章在幾個小時內就銷售一空。此後不久,國外許多錢幣經銷商頻繁來函來電錶達要求購買經銷中國現行流通人民幣硬幣的需求。

1979年7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向國務院提出鑄造並向國外發售一、二、五角及一元流通硬幣的請示報告。文中請示:

今年以來,不斷接到外商,特別是美國錢幣商來函來電,要求購買我現行流通的人民幣,以供國外貨幣收藏者儲藏。

為開展向國外銷售人民幣的業務,擬增加鑄造一、二、五角和一元四種硬幣。連同目前流通的一、二、五分幣,硬幣品種即可達到七種,作為第一批向國外銷售。新硬幣的圖案及合金,正在通過調查研究著手設計,一待設計完成當另行報批。如國務院原則批准,預計今年年底可以鑄出少量成品,明年年初可以公佈發行。新硬幣主要是為滿足對外銷售,國內只是象徵性地少量發行。

1979年7月11日,國務院批准了中國人民銀行鑄造壹角、貳角、伍角及壹元流通硬幣的報告。

此前,雖然在鋁鎂合金分幣發行流通後,關於角幣的合金試驗一直在進行,但是元、角幣的合金材質並沒能確定下來。這次批准鑄造元、角幣的任務對時間進度的要求非常緊,為此產品試製的時間是很短暫的,困難可想而知。

二 設計

1.圖案的確定

瀋陽造幣廠於1979年6月15日接受了設計製造壹角、貳角、伍角、壹元流通硬幣的任務後,收集資料、設計新圖案、試製塑雕原型、制模、試製樣品、報批等各項工作由該廠制模車間負責落實。1979年11月12日,瀋陽造幣廠向中國人民銀行上報的壹角、貳角、伍角、壹元硬幣樣品方案為:正面圖案統一用“國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三種角幣的背面圖案統一用“麥穗齒輪” “面值” “1979年”年號(象徵工農聯盟)。壹元幣背面圖案採用“中國長城”圖。

同年12月6日,這套方案獲得批准,角幣的圖案沿用了硬分幣圖案中的設計項目,正面上方圖案為國徽,下方為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背面中間圖案分別是表示面值的“壹角” “貳角” “伍角”二字和“1” “2” “5”阿拉伯數字,文字周圍為麥穗、齒輪和“1979”年號。背面圖案與硬分幣的差別是下方麥穗交叉部位是齒輪而不是纏繞的綵帶,國名中的“華” “國”和麵額“貳”字均改成了簡化字。壹元幣的正面圖案為國徽,國徽下方為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1979”年號;背面圖案為“長城”和大寫面額“壹圓”。“長城”圖案的設計者是瀋陽造幣廠的設計師宋津民先生。

硬幣雕刻工藝屬於薄浮雕,要在非常有限的厚度裡,通過雕刻塑型呈現出立體的效果來表現出“長城”的雄偉壯麗場景及其中賦予的深刻含義,這本來就是非常艱鉅的任務,尤其是還要滿足造幣大生產的要求,難度是很高的。為此,瀋陽造幣廠的技術人員在試製過程中,多次反覆調整壹元硬幣的圖案花紋高度,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終於取得了成功。

2.材質

197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管理局傳達中國人民銀行黨組指示,要求瀋陽造幣廠、上海造幣廠立即著手有計劃地鑄造一批流通金屬硬幣,包含已發行的壹分、貳分、伍分和要研製發行的壹角、貳角、伍角和壹元,共7枚硬幣組成系列“中國硬幣”。

由於這組硬幣主要是對外銷售,國內只是象徵性地少量發行,因此在合金的選擇上少了很多侷限性。為了與鋁合金分幣有所區分,色澤上決定角幣採用黃銅色,元幣採用白銅色。

這組元、角幣的合金色澤,根據中國銅金屬的資源、經濟上的合理性、加工成本、防偽造性能及加工工藝,參考國際造幣行業使用合金的習慣,最後確定下來角幣採用H70銅鋅合金,主要成分為鋅、銅,色澤為金黃色;元幣採用B19銅鎳合金,主要成分為鎳、銅,色澤為鎳白色,該組流通硬幣的合金特點是較耐磨損、耐腐蝕,特別是壹元硬幣耐生鏽、耐變色。

3.試製

金銀銅鐵這四種金屬,經濟學家稱金銀為貴金屬,稱銅鐵為賤金屬。由於在自然界中銅和鐵的儲藏量相當豐富,開發冶煉耗費的勞動成本較少,價值相應較低,故被稱為賤金屬。銅也是人類認識和使用最早的金屬之一,在中國被選用為鑄錢材料的歷史雖然相當悠久,但中國古代的鑄錢工藝多采用範鑄法,即把熔融的金屬液體澆注入錢範的方法獲得錢幣,其鑄造工藝、技術特性有別於西方用機器壓印的機制幣,可以參考借鑑的文獻資料很少。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北京、上海的印鈔造幣工廠護廠運動搞得相對較好,有效地阻止了潰敗的國民黨政府將全部設備搬遷至臺灣,但是國民黨政府逃跑時,畢竟還是將大批重要的造幣設備、物資(如黃金白銀)、工藝技術資料及技術人員帶往臺灣,致使當時的國民政府的中央造幣廠庫房空空如也。新中國成立後的30多年時間裡,中國造幣行業又僅僅鑄造鋁合金硬分幣,侷限性很大,對於銅合金機制幣的鑄造雖然有些探索,卻沒有大批量生產的經驗。

實踐出真知。1980年初,上海造幣廠的紀念幣生產任務比較飽滿,瀋陽造幣廠的工業金銀材生產任務減少,於是瀋陽造幣廠組織人力物力加班加點開展銅合金材料的試製研究。當時,為了降低元、角幣的生產成本,瀋陽造幣廠起先改計劃外購銅合金板材為自制板材,下半年轉入大批量生產後,為確保造幣板材的質量,自己的技術力量重點做好坯餅製造和硬幣壓印工作,於是按印製管理局的要求尋找外協,與外協廠家簽訂了技術協議。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試驗後,逐漸積累了一些銅合金硬幣的生產經驗。

1980年7月,上海造幣廠也接受了鑄造銅合金元角幣的生產任務,由於時間緊、任務急,又面臨生產場地緊張、生產設備沒有到位、工藝技術人員有待培訓的諸多困難,各項準備工作非常繁重,壓力可想而知。上海造幣廠立即組織技術質量、生產管理人員十多人,本人作為技術人員也是這次赴瀋學習的一員,由時任上海造幣廠副廠長包啟元的帶領下前往瀋陽造幣廠學習瞭解元、角幣生產的工藝技術、數字管理、質量管制,使技術、生產、質量管制人員對銅合金流通硬幣的生產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因為銅與鋁的物理性質不同,兩者加工工藝存在較大的差異。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這組銅合金為材質的元、角幣的鑄造工藝技術,在上海造幣廠技術、質量、生產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群策群力,克服了許多困難,經過了多次調研和工藝試驗,終於於同年8月完成了銅合金硬幣的試製工作(製作工作印模的二原模由瀋陽造幣廠提供),同時調整、配備了相應的造幣設備,依靠自身的力量成功地鑄造出了合格的元、角流通硬幣,投入了小批量生產,以後又不斷總結完善,最終使鑄造元、角幣生產工作過渡到了大批量生產。

三 生產

1979年12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准這組銅合金元、角幣投產併發行。這也是新中國至今唯一的一組銅合金流通元、角幣,由瀋陽造幣廠正式開始鑄造,始鑄年號為“1980”。1980年10月,上海造幣廠也正式投產。這四枚銅合金元、角幣參照紀念幣的生產工藝,裝幀成套裝幣,並採取精製幣的生產工藝,製作壹分、貳分、伍分鋁合金分幣與壹元、貳角、伍角、壹元銅合金硬幣組成“中國硬幣”的系列產品,裝幀成冊銷往海外(在民間這套“中國硬幣”也被稱為“長城幣”,因為以“長城”為主題圖案的壹元幣是這組流通硬幣的領頭羊)。而這組元、角流通硬幣在國內只是象徵性地少量發行,實際上基本都在民間沉澱收藏,並沒有真正流通起來。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一組壹角、貳角、伍角、壹元幣並不等同於1950年召開的“輔幣計劃準備研究會議”上所定義的“角幣”。

這組銅合金流通元、角幣設計莊重大方,圖紋細膩清晰,佈局合理、緊湊勻稱、工藝精湛,雕刻技術高超,獨樹一幟,充分顯示了中國造幣工藝技術的進步。元幣與角幣材質不同,色澤區分明顯,設計風格、主題圖案明顯不同。幣面上鐫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了簡化漢字,這組元、角幣與壹分、貳分、伍分硬幣組合起來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早期流通硬幣的完整系列。

這組銅合金流通元、角幣於1987年停止鑄造。中國人民銀行於1999年12月10日發佈公告,第三套人民幣限期兌換,兌換時間為2000年1月1日至6月30日,自2000年7月1日起停止第三套人民幣流通,其中也包括了1980年-1986年版壹角、貳角、伍角和壹元硬幣,為此,這組硬幣是迄今為止唯一一組退出流通領域的流通硬幣。

這組普制流通元、角硬幣的版別年號分別為1980、1981、1985(其中貳角幣未生產“1985”年號),精製裝幀幣的版別年號分別為1981、1982、1983、1984、1985、1986(其中上海造幣廠鑄造的年號有1980、1981和1985,瀋陽造幣廠鑄造的年號有1982、1983、1984、1986)。

「造幣知識」新中國銅合金流通硬幣的研製開發


「造幣知識」新中國銅合金流通硬幣的研製開發

這組銅合金元、角幣的各自形制特點是這樣的:

壹角幣,銅鋅合金,色澤金黃,圓形,直徑20毫米,邊部厚度1.3毫米,單枚重量2.62克,正面圖案:上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下部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背面圖案:中部“壹角”二字,周圍是麥穗,麥穗交叉處為齒輪和纏繞的絲帶,上部有阿拉伯數字“1”,下部為鑄造年號,幣面清邊內鐫有齒圈,邊部側面為連續絲齒。

貳角幣,銅鋅合金,色澤金黃,圓形,直徑23毫米,邊部厚度1.5毫米,單枚重量4.18克,正面圖案:上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下部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背面圖案:中部“貳角”二字,周圍是麥穗,麥穗交叉處為齒輪和纏繞的絲帶,上部有阿拉伯數字“2”,下部為鑄造年號,幣面清邊內鐫有齒圈,邊部側面為連續絲齒。

伍角幣,黃銅合金,色澤金黃,圓形,直徑26毫米,邊部厚度1.7毫米,單枚重量6.02克,正面圖案:上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下部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背面圖案:中部“伍角”二字,周圍是麥穗,麥穗交叉處為齒輪和纏繞的絲帶,上部有阿拉伯數字“5”,下部為鑄造年號,幣面清邊內鐫有齒圈,邊部側面為連續絲齒。

壹元硬幣,銅鎳合金,色澤鎳白,圓形,直徑30毫米,邊部厚度1.9毫米,單枚重量9.32克,正面圖案:上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下部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背面圖案:“中國長城”,下部橫寫“壹圓”二字,幣面清邊內鐫有齒圈,邊部側面為連續絲齒。

時至今日,這組銅合金元、角幣亦是我國首次、也是唯一的一組銅合金系列流通硬幣,從此開始,中國的造幣行業開始走上了鑄造精製流通硬幣的道路,而這組銅合金元、角幣中的“貳角”幣,也是中國硬幣系列中唯一的一枚面值為“貳角”的流通硬幣,在此以後的流通硬幣系列中再也沒有出現“貳角”幣,因此,此組銅合金元、角幣在中國的造幣史上有著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廣大集幣愛好者可千萬不要輕視這組銅合金元、角幣哦。


(本文作者為上海造幣有限公司原副總工程師,選自《東亞泉志》2018年10期)


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給我留言,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謝謝指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