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峰會裂痕的根源在哪裡?

經濟 歐洲 中國鋼鐵 投資 經濟觀察報 2017-06-09
中歐峰會裂痕的根源在哪裡?

經濟觀察網 李靜/文近日備受矚目的中歐領導人會晤,因中歐兩方遲遲無法就鋼鐵和貿易產能問題達成共識,以及歐方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等原因,使本該按原定計劃發佈的聯合公報最終流產。

這次中歐峰會衝突的根本原因在於,歐方始終不能正視其所仰仗的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在經受嚴峻挑戰,而世界的版圖正在因中國、印度、巴西等世界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發生深刻的變革。

包括歐盟在內的西方國家曾經在中國當代發展史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屢屢尋找藉口對中國尚不成熟的經濟社會發展打壓。從上世紀藉由人權問題逼迫中國在經濟議題中做出讓步,到本世紀初期,利用中國急於解除武器禁運等問題,換取了加大對歐洲的商品進口力度,及至奧運前期的藏獨問題也讓一些國家作為抵制中國舉辦奧運的理由,不斷地使用類似砝碼,令中國如鯁在喉。

繞回到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本就是中國入世前的遺留問題,如今15年期限已滿,按照《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15條,歐盟應履行條約協議,自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是歐盟國家仍然躲避在美國、日本的背後,拒絕承認,不得不說是發達國家內部貿易保護主義的心態作祟。

誠然,近幾年中國的崛起,令一些國家誠惶誠恐,一方面,他們擔心中國鋼鐵產能的過剩會對本國的鋼鐵造成衝擊,另一方面,他們需要依靠反傾銷、反補貼等制裁工具保護其落後的產業,實現抑制對華貿易的長期逆差。但是,提請部分歐盟國家應該意識到,中國的經濟在飛速發展,已然不是十幾年前剛剛“入世”時的中國。過去我們對於歐洲的輸出全部是低檔產品和原材料,但近幾年,隨著中國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已經轉向其出口大量中高檔產品、原材料等。甚至在光伏、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等高科技領域,我們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已經可以趕超全球大部分國家。如果說過去中國需要在經濟較為脆弱的前提下,保住改革開放帶來的主要成果,政府不得不在西方關注的問題上保持適度柔軟,以求得大局的穩定,那麼時至今日,在全球經濟弱復甦的大背景下,中國應對措施的得當,已經可以從容、穩健的邁出步伐。

反觀歐洲,深陷“英國脫歐”的沼澤中痛苦掙扎,就連歐盟苦心孤詣推動的《巴黎協定》,也遭到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退出。不僅如此,特朗普在對歐洲展開的首次訪問中大聲提出質疑,聲稱德國對美國貿易順差“非常糟糕”,批評歐盟承擔北約軍費太少,而此前數天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曾發出強烈信號,暗示歐洲與美國正在分道揚鑣。如果此時,歐盟政府還在撐起“貴族的面子”,藉由以上原因,迫使中國做出讓步,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根據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的統計,2014年以來,中國在歐洲投資量已經超過350億元,遠遠高於歐洲在中國的100億歐元投資。諸多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在信息和通信技術、交通領域以及公用事業、基礎設施、工業機械製造等領域加大了對歐洲國家的投資。雙邊投資不僅有力地提升了兩方核心競爭力,也增進了中國同歐盟國家相互瞭解的關鍵因素。中國在獲得大量新產品、新技術的同時,歐洲企業通過中國資本的幫助,也安全度過了本輪經濟危機,併為它們進入龐大的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好的機會。

在如此利好的條件下,部分歐洲國家卻在抱怨中國政府沒有放寬對歐盟企業的營商環境。甚至在中國企業收購技術、品牌、分銷網絡等方面設置保護壁壘。他們在擔憂中國會把核心技術購買走,擔心中國的強大有天會趕超他們的國家,歸根結底是大國心態下的底氣不足。

中國與歐盟國家沒有直接的地緣政治衝突,中國更不會走貿易保護主義的道路。儘管雙方在一些利益問題上存在分歧,但許多領域的合作依然可以產生積極的效果。

從另一方面而言,對於中國企業與歐洲企業的競爭,競爭本身會提高效率,增強質量,促使企業進步,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對企業發展而言,商業社會本身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中國企業的進入,能夠促進歐盟企業的發展,那對兩方而言,又何樂而不為呢?

中歐之間本質上是需要建立互利共贏的關係,在此條件下,加強對話,親密協商才是問題的根本解決辦法。但依此前提,要建立和展開雙方更為密切的合作,對歐洲而言,它必須適應中國與美國齊肩成為重要經濟體的新型全球框架,打開“替代國”下面,壓在中國頭頂上的反傾銷帽子;要建立基於共識規則下的投資市場,對歐洲而言,它必須要放下“歐洲中心論”的心態,拂去傲慢與偏見,消除對中國的歧視,構建平等、對話的機制,使其能夠與中國更好地合作、與競爭。唯有此,才能消除國際秩序潛在的不穩定因素;也唯有此,才能構建堅實而持久的政策,讓中國與歐方經濟長久受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