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對籃球運動的投入大不大?中國籃球迷基數多不多?中國人對籃球運動的熱情高不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籃球可能是現在中國年輕人群體中的第一大運動(當然,我承認影響力遠不及足球),但是我們的籃球成績卻始終無法提高甚至“穩步後退”。甚至很多籃球迷壓根就不關心自己國內的CBA聯賽。

作為一個主要寫籃球文章的作者,對於上面這個話題我深有感觸,曾經也寫過關於CBA的文章,可是並不太受歡迎…可能是我自己對國內籃球認知不夠、水平太差吧,但作為國內第一流量的運動,老實說CBA的關注度、熱度確實遠不及NBA。甚至偶爾逛球迷論壇發現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中有一位CBA球員…呃,就是“老鑽石”斯科拉。但我一點都興奮不起來。

"

中國對籃球運動的投入大不大?中國籃球迷基數多不多?中國人對籃球運動的熱情高不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籃球可能是現在中國年輕人群體中的第一大運動(當然,我承認影響力遠不及足球),但是我們的籃球成績卻始終無法提高甚至“穩步後退”。甚至很多籃球迷壓根就不關心自己國內的CBA聯賽。

作為一個主要寫籃球文章的作者,對於上面這個話題我深有感觸,曾經也寫過關於CBA的文章,可是並不太受歡迎…可能是我自己對國內籃球認知不夠、水平太差吧,但作為國內第一流量的運動,老實說CBA的關注度、熱度確實遠不及NBA。甚至偶爾逛球迷論壇發現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中有一位CBA球員…呃,就是“老鑽石”斯科拉。但我一點都興奮不起來。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國內有媒體戲稱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三方聯賽角逐:NBA、ABC(西班牙職業籃球甲級聯賽)以及我們的CBA。而且CBA還是佔了“大頭”的,畢竟今晚的主角會是CBA“獨苗”斯科拉啊?可是人家西班牙媒體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的ABC對世界男籃運動的發展可比我們的CBA高得多了,因為一個更加重要的事實是今晚的男籃世界盃決賽24人裡面共有5位皇馬球員,共有21位曾經效力過ABC的球員!

"

中國對籃球運動的投入大不大?中國籃球迷基數多不多?中國人對籃球運動的熱情高不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籃球可能是現在中國年輕人群體中的第一大運動(當然,我承認影響力遠不及足球),但是我們的籃球成績卻始終無法提高甚至“穩步後退”。甚至很多籃球迷壓根就不關心自己國內的CBA聯賽。

作為一個主要寫籃球文章的作者,對於上面這個話題我深有感觸,曾經也寫過關於CBA的文章,可是並不太受歡迎…可能是我自己對國內籃球認知不夠、水平太差吧,但作為國內第一流量的運動,老實說CBA的關注度、熱度確實遠不及NBA。甚至偶爾逛球迷論壇發現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中有一位CBA球員…呃,就是“老鑽石”斯科拉。但我一點都興奮不起來。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國內有媒體戲稱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三方聯賽角逐:NBA、ABC(西班牙職業籃球甲級聯賽)以及我們的CBA。而且CBA還是佔了“大頭”的,畢竟今晚的主角會是CBA“獨苗”斯科拉啊?可是人家西班牙媒體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的ABC對世界男籃運動的發展可比我們的CBA高得多了,因為一個更加重要的事實是今晚的男籃世界盃決賽24人裡面共有5位皇馬球員,共有21位曾經效力過ABC的球員!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看到這個統計之前我猜到ABC會有很多人,畢竟決賽有西班牙嘛,可我真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人,21位,佔了87.5%。也就是說阿根廷隊裡面也有9位曾經或現役的ABC球員…你跟我說ABC是世界第二大聯賽我都無力反駁(事實上他們確實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在我的印象中,整個歐洲聯賽說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我很認同,可是為什麼我總覺得CBA的球星(主要是NBA出來的)才是世界上第二多的呢…好吧,是我孤陋寡聞、夜郎自大了。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的CBA為什麼總給人營造一種繁榮的“假象”?

看到一則令我無奈的新聞:《阿根廷頭號紅星坎帕佐三年前曾因身高問題被CBA拒絕》

"

中國對籃球運動的投入大不大?中國籃球迷基數多不多?中國人對籃球運動的熱情高不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籃球可能是現在中國年輕人群體中的第一大運動(當然,我承認影響力遠不及足球),但是我們的籃球成績卻始終無法提高甚至“穩步後退”。甚至很多籃球迷壓根就不關心自己國內的CBA聯賽。

作為一個主要寫籃球文章的作者,對於上面這個話題我深有感觸,曾經也寫過關於CBA的文章,可是並不太受歡迎…可能是我自己對國內籃球認知不夠、水平太差吧,但作為國內第一流量的運動,老實說CBA的關注度、熱度確實遠不及NBA。甚至偶爾逛球迷論壇發現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中有一位CBA球員…呃,就是“老鑽石”斯科拉。但我一點都興奮不起來。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國內有媒體戲稱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三方聯賽角逐:NBA、ABC(西班牙職業籃球甲級聯賽)以及我們的CBA。而且CBA還是佔了“大頭”的,畢竟今晚的主角會是CBA“獨苗”斯科拉啊?可是人家西班牙媒體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的ABC對世界男籃運動的發展可比我們的CBA高得多了,因為一個更加重要的事實是今晚的男籃世界盃決賽24人裡面共有5位皇馬球員,共有21位曾經效力過ABC的球員!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看到這個統計之前我猜到ABC會有很多人,畢竟決賽有西班牙嘛,可我真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人,21位,佔了87.5%。也就是說阿根廷隊裡面也有9位曾經或現役的ABC球員…你跟我說ABC是世界第二大聯賽我都無力反駁(事實上他們確實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在我的印象中,整個歐洲聯賽說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我很認同,可是為什麼我總覺得CBA的球星(主要是NBA出來的)才是世界上第二多的呢…好吧,是我孤陋寡聞、夜郎自大了。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的CBA為什麼總給人營造一種繁榮的“假象”?

看到一則令我無奈的新聞:《阿根廷頭號紅星坎帕佐三年前曾因身高問題被CBA拒絕》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一時無語,甚至感到氣憤,秉著嚴謹的精神…我深挖了消息的來源,其實所有關於這個話題的報道源頭均來自一位微博網友,而且是“據知情的朋友說”…換句話說就是無法“實錘”的。雖然如此,但這件事卻真的可以影射出CBA聯賽一大弊端,就是:我們的聯賽只要天賦異稟的“單打怪”或者NBA退役下來的人氣球星。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中國男籃無法進步的原因在於外援制度,聯賽太依賴外援了,關鍵時刻最能鍛鍊球員能力的時候我們的球隊總是把球交到外援手上,我現在還是持這個觀點,只不過又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那就是“我們不僅僅依賴外援,甚至還依賴外援的各種能力,希望他們能夠在沒有任何本土球員的幫助下靠自己的單打解決問題”…

其實那篇文章很多人曲解了我的意思,我並不反對外援,客觀地說,外援確實能夠提高CBA聯賽的競技水平,CBA各個球隊的老闆也沒有義務花錢而不賺錢(有超能力的外援能更好地賣票),我只是反對CBA選擇外援的模式,他們只要個人單打能力強、球風華麗的外援,卻不要能夠為球隊帶來化學反應幫助全隊球員一起提高的球員。簡單地說就是他們要“科比”不要“斯托克頓”!

"

中國對籃球運動的投入大不大?中國籃球迷基數多不多?中國人對籃球運動的熱情高不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籃球可能是現在中國年輕人群體中的第一大運動(當然,我承認影響力遠不及足球),但是我們的籃球成績卻始終無法提高甚至“穩步後退”。甚至很多籃球迷壓根就不關心自己國內的CBA聯賽。

作為一個主要寫籃球文章的作者,對於上面這個話題我深有感觸,曾經也寫過關於CBA的文章,可是並不太受歡迎…可能是我自己對國內籃球認知不夠、水平太差吧,但作為國內第一流量的運動,老實說CBA的關注度、熱度確實遠不及NBA。甚至偶爾逛球迷論壇發現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中有一位CBA球員…呃,就是“老鑽石”斯科拉。但我一點都興奮不起來。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國內有媒體戲稱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三方聯賽角逐:NBA、ABC(西班牙職業籃球甲級聯賽)以及我們的CBA。而且CBA還是佔了“大頭”的,畢竟今晚的主角會是CBA“獨苗”斯科拉啊?可是人家西班牙媒體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的ABC對世界男籃運動的發展可比我們的CBA高得多了,因為一個更加重要的事實是今晚的男籃世界盃決賽24人裡面共有5位皇馬球員,共有21位曾經效力過ABC的球員!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看到這個統計之前我猜到ABC會有很多人,畢竟決賽有西班牙嘛,可我真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人,21位,佔了87.5%。也就是說阿根廷隊裡面也有9位曾經或現役的ABC球員…你跟我說ABC是世界第二大聯賽我都無力反駁(事實上他們確實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在我的印象中,整個歐洲聯賽說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我很認同,可是為什麼我總覺得CBA的球星(主要是NBA出來的)才是世界上第二多的呢…好吧,是我孤陋寡聞、夜郎自大了。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的CBA為什麼總給人營造一種繁榮的“假象”?

看到一則令我無奈的新聞:《阿根廷頭號紅星坎帕佐三年前曾因身高問題被CBA拒絕》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一時無語,甚至感到氣憤,秉著嚴謹的精神…我深挖了消息的來源,其實所有關於這個話題的報道源頭均來自一位微博網友,而且是“據知情的朋友說”…換句話說就是無法“實錘”的。雖然如此,但這件事卻真的可以影射出CBA聯賽一大弊端,就是:我們的聯賽只要天賦異稟的“單打怪”或者NBA退役下來的人氣球星。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中國男籃無法進步的原因在於外援制度,聯賽太依賴外援了,關鍵時刻最能鍛鍊球員能力的時候我們的球隊總是把球交到外援手上,我現在還是持這個觀點,只不過又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那就是“我們不僅僅依賴外援,甚至還依賴外援的各種能力,希望他們能夠在沒有任何本土球員的幫助下靠自己的單打解決問題”…

其實那篇文章很多人曲解了我的意思,我並不反對外援,客觀地說,外援確實能夠提高CBA聯賽的競技水平,CBA各個球隊的老闆也沒有義務花錢而不賺錢(有超能力的外援能更好地賣票),我只是反對CBA選擇外援的模式,他們只要個人單打能力強、球風華麗的外援,卻不要能夠為球隊帶來化學反應幫助全隊球員一起提高的球員。簡單地說就是他們要“科比”不要“斯托克頓”!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 比如說斯科拉,在上海被球迷噴的可不少;
  • 比如說前面提到的,“疑似”坎帕佐三年前被CBA多家球隊拒絕;
  • 比如說北京隊曾經在14~15年總決賽某場比賽中兩位外援合砍全隊73%的得分;
  • 比如說我們的外援都是馬布裡、麥迪、比斯利、阿里納斯、弗朗西斯、布澤爾、史蒂芬森等;
  • 反觀西班牙聯賽的外援都是胡爾塔斯、坎帕佐這種帶動全隊共同進步的外援;
  • 再看俄羅斯聯賽也是招攬帕帕盧卡斯這樣的發動機型外援;
  • 最後再來個例子,當年艾弗森加盟土超,打了幾場貝西克塔斯管理層發現他只能靠個人能力幫助球隊後決定繼續自己之前的風格,關鍵球都讓自己隊員處理甚至把他按在板凳上(當然,也有因為他受傷的原因)…

可能大家已經看出來我們的聯賽和歐洲聯賽外援的選擇標準上的巨大差距,我們要的是“科比式”的能賣票、個人能力極強、單打能力極強、可以靠著自己的個人能力戰勝對手或人氣高、球迷基礎多的球員;而歐洲聯賽俱樂部不同,他們更注重“斯托克頓式”實用性球員,不需要華麗的球風,不需要極強的單打能力,只要你能夠幫助球隊進步,提升、挖掘隊友能力。

"

中國對籃球運動的投入大不大?中國籃球迷基數多不多?中國人對籃球運動的熱情高不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籃球可能是現在中國年輕人群體中的第一大運動(當然,我承認影響力遠不及足球),但是我們的籃球成績卻始終無法提高甚至“穩步後退”。甚至很多籃球迷壓根就不關心自己國內的CBA聯賽。

作為一個主要寫籃球文章的作者,對於上面這個話題我深有感觸,曾經也寫過關於CBA的文章,可是並不太受歡迎…可能是我自己對國內籃球認知不夠、水平太差吧,但作為國內第一流量的運動,老實說CBA的關注度、熱度確實遠不及NBA。甚至偶爾逛球迷論壇發現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中有一位CBA球員…呃,就是“老鑽石”斯科拉。但我一點都興奮不起來。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國內有媒體戲稱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三方聯賽角逐:NBA、ABC(西班牙職業籃球甲級聯賽)以及我們的CBA。而且CBA還是佔了“大頭”的,畢竟今晚的主角會是CBA“獨苗”斯科拉啊?可是人家西班牙媒體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的ABC對世界男籃運動的發展可比我們的CBA高得多了,因為一個更加重要的事實是今晚的男籃世界盃決賽24人裡面共有5位皇馬球員,共有21位曾經效力過ABC的球員!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看到這個統計之前我猜到ABC會有很多人,畢竟決賽有西班牙嘛,可我真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人,21位,佔了87.5%。也就是說阿根廷隊裡面也有9位曾經或現役的ABC球員…你跟我說ABC是世界第二大聯賽我都無力反駁(事實上他們確實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在我的印象中,整個歐洲聯賽說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我很認同,可是為什麼我總覺得CBA的球星(主要是NBA出來的)才是世界上第二多的呢…好吧,是我孤陋寡聞、夜郎自大了。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的CBA為什麼總給人營造一種繁榮的“假象”?

看到一則令我無奈的新聞:《阿根廷頭號紅星坎帕佐三年前曾因身高問題被CBA拒絕》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一時無語,甚至感到氣憤,秉著嚴謹的精神…我深挖了消息的來源,其實所有關於這個話題的報道源頭均來自一位微博網友,而且是“據知情的朋友說”…換句話說就是無法“實錘”的。雖然如此,但這件事卻真的可以影射出CBA聯賽一大弊端,就是:我們的聯賽只要天賦異稟的“單打怪”或者NBA退役下來的人氣球星。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中國男籃無法進步的原因在於外援制度,聯賽太依賴外援了,關鍵時刻最能鍛鍊球員能力的時候我們的球隊總是把球交到外援手上,我現在還是持這個觀點,只不過又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那就是“我們不僅僅依賴外援,甚至還依賴外援的各種能力,希望他們能夠在沒有任何本土球員的幫助下靠自己的單打解決問題”…

其實那篇文章很多人曲解了我的意思,我並不反對外援,客觀地說,外援確實能夠提高CBA聯賽的競技水平,CBA各個球隊的老闆也沒有義務花錢而不賺錢(有超能力的外援能更好地賣票),我只是反對CBA選擇外援的模式,他們只要個人單打能力強、球風華麗的外援,卻不要能夠為球隊帶來化學反應幫助全隊球員一起提高的球員。簡單地說就是他們要“科比”不要“斯托克頓”!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 比如說斯科拉,在上海被球迷噴的可不少;
  • 比如說前面提到的,“疑似”坎帕佐三年前被CBA多家球隊拒絕;
  • 比如說北京隊曾經在14~15年總決賽某場比賽中兩位外援合砍全隊73%的得分;
  • 比如說我們的外援都是馬布裡、麥迪、比斯利、阿里納斯、弗朗西斯、布澤爾、史蒂芬森等;
  • 反觀西班牙聯賽的外援都是胡爾塔斯、坎帕佐這種帶動全隊共同進步的外援;
  • 再看俄羅斯聯賽也是招攬帕帕盧卡斯這樣的發動機型外援;
  • 最後再來個例子,當年艾弗森加盟土超,打了幾場貝西克塔斯管理層發現他只能靠個人能力幫助球隊後決定繼續自己之前的風格,關鍵球都讓自己隊員處理甚至把他按在板凳上(當然,也有因為他受傷的原因)…

可能大家已經看出來我們的聯賽和歐洲聯賽外援的選擇標準上的巨大差距,我們要的是“科比式”的能賣票、個人能力極強、單打能力極強、可以靠著自己的個人能力戰勝對手或人氣高、球迷基礎多的球員;而歐洲聯賽俱樂部不同,他們更注重“斯托克頓式”實用性球員,不需要華麗的球風,不需要極強的單打能力,只要你能夠幫助球隊進步,提升、挖掘隊友能力。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引申一下總結就是:我們的聯賽走的是個人型外援模式,歐洲聯賽走的是團隊型外援模式

徐濟成老師在做客央視《籃球公園》節目的時候總結了目前國際四大籃球版圖的模式風格:美國是身體條件極好、個人能力突出(天賦異稟);南美洲是技術細膩;歐洲是團隊至上;亞洲是小快靈。

怎麼說呢?表面看確實如此,但我覺得實際上應該是這樣的:美國是天賦異稟加歐洲的團隊配合;南美洲是技術細膩加歐洲的團隊配合;歐洲是團隊配合加上美國的個人天賦;亞洲?亞洲是極致地追求根本就遙不可及的個人天賦,甚至連選擇外援都在走這個模式(不僅僅是中國)!

"

中國對籃球運動的投入大不大?中國籃球迷基數多不多?中國人對籃球運動的熱情高不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籃球可能是現在中國年輕人群體中的第一大運動(當然,我承認影響力遠不及足球),但是我們的籃球成績卻始終無法提高甚至“穩步後退”。甚至很多籃球迷壓根就不關心自己國內的CBA聯賽。

作為一個主要寫籃球文章的作者,對於上面這個話題我深有感觸,曾經也寫過關於CBA的文章,可是並不太受歡迎…可能是我自己對國內籃球認知不夠、水平太差吧,但作為國內第一流量的運動,老實說CBA的關注度、熱度確實遠不及NBA。甚至偶爾逛球迷論壇發現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中有一位CBA球員…呃,就是“老鑽石”斯科拉。但我一點都興奮不起來。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國內有媒體戲稱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三方聯賽角逐:NBA、ABC(西班牙職業籃球甲級聯賽)以及我們的CBA。而且CBA還是佔了“大頭”的,畢竟今晚的主角會是CBA“獨苗”斯科拉啊?可是人家西班牙媒體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的ABC對世界男籃運動的發展可比我們的CBA高得多了,因為一個更加重要的事實是今晚的男籃世界盃決賽24人裡面共有5位皇馬球員,共有21位曾經效力過ABC的球員!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看到這個統計之前我猜到ABC會有很多人,畢竟決賽有西班牙嘛,可我真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人,21位,佔了87.5%。也就是說阿根廷隊裡面也有9位曾經或現役的ABC球員…你跟我說ABC是世界第二大聯賽我都無力反駁(事實上他們確實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在我的印象中,整個歐洲聯賽說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我很認同,可是為什麼我總覺得CBA的球星(主要是NBA出來的)才是世界上第二多的呢…好吧,是我孤陋寡聞、夜郎自大了。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的CBA為什麼總給人營造一種繁榮的“假象”?

看到一則令我無奈的新聞:《阿根廷頭號紅星坎帕佐三年前曾因身高問題被CBA拒絕》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一時無語,甚至感到氣憤,秉著嚴謹的精神…我深挖了消息的來源,其實所有關於這個話題的報道源頭均來自一位微博網友,而且是“據知情的朋友說”…換句話說就是無法“實錘”的。雖然如此,但這件事卻真的可以影射出CBA聯賽一大弊端,就是:我們的聯賽只要天賦異稟的“單打怪”或者NBA退役下來的人氣球星。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中國男籃無法進步的原因在於外援制度,聯賽太依賴外援了,關鍵時刻最能鍛鍊球員能力的時候我們的球隊總是把球交到外援手上,我現在還是持這個觀點,只不過又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那就是“我們不僅僅依賴外援,甚至還依賴外援的各種能力,希望他們能夠在沒有任何本土球員的幫助下靠自己的單打解決問題”…

其實那篇文章很多人曲解了我的意思,我並不反對外援,客觀地說,外援確實能夠提高CBA聯賽的競技水平,CBA各個球隊的老闆也沒有義務花錢而不賺錢(有超能力的外援能更好地賣票),我只是反對CBA選擇外援的模式,他們只要個人單打能力強、球風華麗的外援,卻不要能夠為球隊帶來化學反應幫助全隊球員一起提高的球員。簡單地說就是他們要“科比”不要“斯托克頓”!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 比如說斯科拉,在上海被球迷噴的可不少;
  • 比如說前面提到的,“疑似”坎帕佐三年前被CBA多家球隊拒絕;
  • 比如說北京隊曾經在14~15年總決賽某場比賽中兩位外援合砍全隊73%的得分;
  • 比如說我們的外援都是馬布裡、麥迪、比斯利、阿里納斯、弗朗西斯、布澤爾、史蒂芬森等;
  • 反觀西班牙聯賽的外援都是胡爾塔斯、坎帕佐這種帶動全隊共同進步的外援;
  • 再看俄羅斯聯賽也是招攬帕帕盧卡斯這樣的發動機型外援;
  • 最後再來個例子,當年艾弗森加盟土超,打了幾場貝西克塔斯管理層發現他只能靠個人能力幫助球隊後決定繼續自己之前的風格,關鍵球都讓自己隊員處理甚至把他按在板凳上(當然,也有因為他受傷的原因)…

可能大家已經看出來我們的聯賽和歐洲聯賽外援的選擇標準上的巨大差距,我們要的是“科比式”的能賣票、個人能力極強、單打能力極強、可以靠著自己的個人能力戰勝對手或人氣高、球迷基礎多的球員;而歐洲聯賽俱樂部不同,他們更注重“斯托克頓式”實用性球員,不需要華麗的球風,不需要極強的單打能力,只要你能夠幫助球隊進步,提升、挖掘隊友能力。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引申一下總結就是:我們的聯賽走的是個人型外援模式,歐洲聯賽走的是團隊型外援模式

徐濟成老師在做客央視《籃球公園》節目的時候總結了目前國際四大籃球版圖的模式風格:美國是身體條件極好、個人能力突出(天賦異稟);南美洲是技術細膩;歐洲是團隊至上;亞洲是小快靈。

怎麼說呢?表面看確實如此,但我覺得實際上應該是這樣的:美國是天賦異稟加歐洲的團隊配合;南美洲是技術細膩加歐洲的團隊配合;歐洲是團隊配合加上美國的個人天賦;亞洲?亞洲是極致地追求根本就遙不可及的個人天賦,甚至連選擇外援都在走這個模式(不僅僅是中國)!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小是真的小,快是輸得快,靈是在表演…對,我們的靈現在就是表演,就如杜峰指導說的那樣:“歐洲球員做變向胯下是為了把球串聯起來,我們的後衛變向胯下是為了秀自己而不是在打球。有些時候我也對他們說,你做胯下背後運球這些動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一語中的、一針見血!我們的球員現狀就是如此!我也經常發現他們看似靈巧技術很好,可實際上胯下3次,背後3次,還在原地…這或許就是我們的聯賽極致追求票房、追求個人能力、追求那些外援華麗球風的結果吧?

"

中國對籃球運動的投入大不大?中國籃球迷基數多不多?中國人對籃球運動的熱情高不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籃球可能是現在中國年輕人群體中的第一大運動(當然,我承認影響力遠不及足球),但是我們的籃球成績卻始終無法提高甚至“穩步後退”。甚至很多籃球迷壓根就不關心自己國內的CBA聯賽。

作為一個主要寫籃球文章的作者,對於上面這個話題我深有感觸,曾經也寫過關於CBA的文章,可是並不太受歡迎…可能是我自己對國內籃球認知不夠、水平太差吧,但作為國內第一流量的運動,老實說CBA的關注度、熱度確實遠不及NBA。甚至偶爾逛球迷論壇發現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中有一位CBA球員…呃,就是“老鑽石”斯科拉。但我一點都興奮不起來。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國內有媒體戲稱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三方聯賽角逐:NBA、ABC(西班牙職業籃球甲級聯賽)以及我們的CBA。而且CBA還是佔了“大頭”的,畢竟今晚的主角會是CBA“獨苗”斯科拉啊?可是人家西班牙媒體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的ABC對世界男籃運動的發展可比我們的CBA高得多了,因為一個更加重要的事實是今晚的男籃世界盃決賽24人裡面共有5位皇馬球員,共有21位曾經效力過ABC的球員!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看到這個統計之前我猜到ABC會有很多人,畢竟決賽有西班牙嘛,可我真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人,21位,佔了87.5%。也就是說阿根廷隊裡面也有9位曾經或現役的ABC球員…你跟我說ABC是世界第二大聯賽我都無力反駁(事實上他們確實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在我的印象中,整個歐洲聯賽說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我很認同,可是為什麼我總覺得CBA的球星(主要是NBA出來的)才是世界上第二多的呢…好吧,是我孤陋寡聞、夜郎自大了。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的CBA為什麼總給人營造一種繁榮的“假象”?

看到一則令我無奈的新聞:《阿根廷頭號紅星坎帕佐三年前曾因身高問題被CBA拒絕》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一時無語,甚至感到氣憤,秉著嚴謹的精神…我深挖了消息的來源,其實所有關於這個話題的報道源頭均來自一位微博網友,而且是“據知情的朋友說”…換句話說就是無法“實錘”的。雖然如此,但這件事卻真的可以影射出CBA聯賽一大弊端,就是:我們的聯賽只要天賦異稟的“單打怪”或者NBA退役下來的人氣球星。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中國男籃無法進步的原因在於外援制度,聯賽太依賴外援了,關鍵時刻最能鍛鍊球員能力的時候我們的球隊總是把球交到外援手上,我現在還是持這個觀點,只不過又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那就是“我們不僅僅依賴外援,甚至還依賴外援的各種能力,希望他們能夠在沒有任何本土球員的幫助下靠自己的單打解決問題”…

其實那篇文章很多人曲解了我的意思,我並不反對外援,客觀地說,外援確實能夠提高CBA聯賽的競技水平,CBA各個球隊的老闆也沒有義務花錢而不賺錢(有超能力的外援能更好地賣票),我只是反對CBA選擇外援的模式,他們只要個人單打能力強、球風華麗的外援,卻不要能夠為球隊帶來化學反應幫助全隊球員一起提高的球員。簡單地說就是他們要“科比”不要“斯托克頓”!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 比如說斯科拉,在上海被球迷噴的可不少;
  • 比如說前面提到的,“疑似”坎帕佐三年前被CBA多家球隊拒絕;
  • 比如說北京隊曾經在14~15年總決賽某場比賽中兩位外援合砍全隊73%的得分;
  • 比如說我們的外援都是馬布裡、麥迪、比斯利、阿里納斯、弗朗西斯、布澤爾、史蒂芬森等;
  • 反觀西班牙聯賽的外援都是胡爾塔斯、坎帕佐這種帶動全隊共同進步的外援;
  • 再看俄羅斯聯賽也是招攬帕帕盧卡斯這樣的發動機型外援;
  • 最後再來個例子,當年艾弗森加盟土超,打了幾場貝西克塔斯管理層發現他只能靠個人能力幫助球隊後決定繼續自己之前的風格,關鍵球都讓自己隊員處理甚至把他按在板凳上(當然,也有因為他受傷的原因)…

可能大家已經看出來我們的聯賽和歐洲聯賽外援的選擇標準上的巨大差距,我們要的是“科比式”的能賣票、個人能力極強、單打能力極強、可以靠著自己的個人能力戰勝對手或人氣高、球迷基礎多的球員;而歐洲聯賽俱樂部不同,他們更注重“斯托克頓式”實用性球員,不需要華麗的球風,不需要極強的單打能力,只要你能夠幫助球隊進步,提升、挖掘隊友能力。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引申一下總結就是:我們的聯賽走的是個人型外援模式,歐洲聯賽走的是團隊型外援模式

徐濟成老師在做客央視《籃球公園》節目的時候總結了目前國際四大籃球版圖的模式風格:美國是身體條件極好、個人能力突出(天賦異稟);南美洲是技術細膩;歐洲是團隊至上;亞洲是小快靈。

怎麼說呢?表面看確實如此,但我覺得實際上應該是這樣的:美國是天賦異稟加歐洲的團隊配合;南美洲是技術細膩加歐洲的團隊配合;歐洲是團隊配合加上美國的個人天賦;亞洲?亞洲是極致地追求根本就遙不可及的個人天賦,甚至連選擇外援都在走這個模式(不僅僅是中國)!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小是真的小,快是輸得快,靈是在表演…對,我們的靈現在就是表演,就如杜峰指導說的那樣:“歐洲球員做變向胯下是為了把球串聯起來,我們的後衛變向胯下是為了秀自己而不是在打球。有些時候我也對他們說,你做胯下背後運球這些動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一語中的、一針見血!我們的球員現狀就是如此!我也經常發現他們看似靈巧技術很好,可實際上胯下3次,背後3次,還在原地…這或許就是我們的聯賽極致追求票房、追求個人能力、追求那些外援華麗球風的結果吧?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覺得我的觀點太牽強了,中國球員個性如此,關聯賽什麼事?關聯賽外援什麼事?可難道真的沒有任何關係嗎?難道不正是我們的聯賽一直灌輸個人天賦、個人能力的錯誤觀點而不注重團隊配合導致如今現狀的嗎?為什麼歐洲球員、南美洲球員即便也比我們的球員更好的個人能力,即便他們要“秀”也是在團隊配合之下的“秀”?看看坎帕佐那幾個飛花摘葉般的秒傳,看看意大利男籃本屆世界盃最精彩的那粒進球,哪一個不是為了彰顯團隊意識、突出團體作用而“秀”出來的花活?

來,看看截至今天本屆世界盃亞洲球隊的場均助攻數:

  • 韓國18.2次排名第18;
  • 伊朗17.8次排名第20;
  • 中國15.2次倒數第七;
  • 菲律賓13.2次倒數第四;
  • 日本13次倒數第三;
  • 約旦12.2次倒數第一。
"

中國對籃球運動的投入大不大?中國籃球迷基數多不多?中國人對籃球運動的熱情高不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籃球可能是現在中國年輕人群體中的第一大運動(當然,我承認影響力遠不及足球),但是我們的籃球成績卻始終無法提高甚至“穩步後退”。甚至很多籃球迷壓根就不關心自己國內的CBA聯賽。

作為一個主要寫籃球文章的作者,對於上面這個話題我深有感觸,曾經也寫過關於CBA的文章,可是並不太受歡迎…可能是我自己對國內籃球認知不夠、水平太差吧,但作為國內第一流量的運動,老實說CBA的關注度、熱度確實遠不及NBA。甚至偶爾逛球迷論壇發現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中有一位CBA球員…呃,就是“老鑽石”斯科拉。但我一點都興奮不起來。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國內有媒體戲稱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三方聯賽角逐:NBA、ABC(西班牙職業籃球甲級聯賽)以及我們的CBA。而且CBA還是佔了“大頭”的,畢竟今晚的主角會是CBA“獨苗”斯科拉啊?可是人家西班牙媒體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的ABC對世界男籃運動的發展可比我們的CBA高得多了,因為一個更加重要的事實是今晚的男籃世界盃決賽24人裡面共有5位皇馬球員,共有21位曾經效力過ABC的球員!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看到這個統計之前我猜到ABC會有很多人,畢竟決賽有西班牙嘛,可我真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人,21位,佔了87.5%。也就是說阿根廷隊裡面也有9位曾經或現役的ABC球員…你跟我說ABC是世界第二大聯賽我都無力反駁(事實上他們確實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在我的印象中,整個歐洲聯賽說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我很認同,可是為什麼我總覺得CBA的球星(主要是NBA出來的)才是世界上第二多的呢…好吧,是我孤陋寡聞、夜郎自大了。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的CBA為什麼總給人營造一種繁榮的“假象”?

看到一則令我無奈的新聞:《阿根廷頭號紅星坎帕佐三年前曾因身高問題被CBA拒絕》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一時無語,甚至感到氣憤,秉著嚴謹的精神…我深挖了消息的來源,其實所有關於這個話題的報道源頭均來自一位微博網友,而且是“據知情的朋友說”…換句話說就是無法“實錘”的。雖然如此,但這件事卻真的可以影射出CBA聯賽一大弊端,就是:我們的聯賽只要天賦異稟的“單打怪”或者NBA退役下來的人氣球星。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中國男籃無法進步的原因在於外援制度,聯賽太依賴外援了,關鍵時刻最能鍛鍊球員能力的時候我們的球隊總是把球交到外援手上,我現在還是持這個觀點,只不過又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那就是“我們不僅僅依賴外援,甚至還依賴外援的各種能力,希望他們能夠在沒有任何本土球員的幫助下靠自己的單打解決問題”…

其實那篇文章很多人曲解了我的意思,我並不反對外援,客觀地說,外援確實能夠提高CBA聯賽的競技水平,CBA各個球隊的老闆也沒有義務花錢而不賺錢(有超能力的外援能更好地賣票),我只是反對CBA選擇外援的模式,他們只要個人單打能力強、球風華麗的外援,卻不要能夠為球隊帶來化學反應幫助全隊球員一起提高的球員。簡單地說就是他們要“科比”不要“斯托克頓”!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 比如說斯科拉,在上海被球迷噴的可不少;
  • 比如說前面提到的,“疑似”坎帕佐三年前被CBA多家球隊拒絕;
  • 比如說北京隊曾經在14~15年總決賽某場比賽中兩位外援合砍全隊73%的得分;
  • 比如說我們的外援都是馬布裡、麥迪、比斯利、阿里納斯、弗朗西斯、布澤爾、史蒂芬森等;
  • 反觀西班牙聯賽的外援都是胡爾塔斯、坎帕佐這種帶動全隊共同進步的外援;
  • 再看俄羅斯聯賽也是招攬帕帕盧卡斯這樣的發動機型外援;
  • 最後再來個例子,當年艾弗森加盟土超,打了幾場貝西克塔斯管理層發現他只能靠個人能力幫助球隊後決定繼續自己之前的風格,關鍵球都讓自己隊員處理甚至把他按在板凳上(當然,也有因為他受傷的原因)…

可能大家已經看出來我們的聯賽和歐洲聯賽外援的選擇標準上的巨大差距,我們要的是“科比式”的能賣票、個人能力極強、單打能力極強、可以靠著自己的個人能力戰勝對手或人氣高、球迷基礎多的球員;而歐洲聯賽俱樂部不同,他們更注重“斯托克頓式”實用性球員,不需要華麗的球風,不需要極強的單打能力,只要你能夠幫助球隊進步,提升、挖掘隊友能力。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引申一下總結就是:我們的聯賽走的是個人型外援模式,歐洲聯賽走的是團隊型外援模式

徐濟成老師在做客央視《籃球公園》節目的時候總結了目前國際四大籃球版圖的模式風格:美國是身體條件極好、個人能力突出(天賦異稟);南美洲是技術細膩;歐洲是團隊至上;亞洲是小快靈。

怎麼說呢?表面看確實如此,但我覺得實際上應該是這樣的:美國是天賦異稟加歐洲的團隊配合;南美洲是技術細膩加歐洲的團隊配合;歐洲是團隊配合加上美國的個人天賦;亞洲?亞洲是極致地追求根本就遙不可及的個人天賦,甚至連選擇外援都在走這個模式(不僅僅是中國)!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小是真的小,快是輸得快,靈是在表演…對,我們的靈現在就是表演,就如杜峰指導說的那樣:“歐洲球員做變向胯下是為了把球串聯起來,我們的後衛變向胯下是為了秀自己而不是在打球。有些時候我也對他們說,你做胯下背後運球這些動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一語中的、一針見血!我們的球員現狀就是如此!我也經常發現他們看似靈巧技術很好,可實際上胯下3次,背後3次,還在原地…這或許就是我們的聯賽極致追求票房、追求個人能力、追求那些外援華麗球風的結果吧?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覺得我的觀點太牽強了,中國球員個性如此,關聯賽什麼事?關聯賽外援什麼事?可難道真的沒有任何關係嗎?難道不正是我們的聯賽一直灌輸個人天賦、個人能力的錯誤觀點而不注重團隊配合導致如今現狀的嗎?為什麼歐洲球員、南美洲球員即便也比我們的球員更好的個人能力,即便他們要“秀”也是在團隊配合之下的“秀”?看看坎帕佐那幾個飛花摘葉般的秒傳,看看意大利男籃本屆世界盃最精彩的那粒進球,哪一個不是為了彰顯團隊意識、突出團體作用而“秀”出來的花活?

來,看看截至今天本屆世界盃亞洲球隊的場均助攻數:

  • 韓國18.2次排名第18;
  • 伊朗17.8次排名第20;
  • 中國15.2次倒數第七;
  • 菲律賓13.2次倒數第四;
  • 日本13次倒數第三;
  • 約旦12.2次倒數第一。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可以說亞洲6支球隊都在本屆世界盃上演極致的美式籃球…最要命的是大家都還沒有那個能力,更要命的是我們這6個國家都在追求同一種外援(或規劃球員)模式:有多少“科比”就來多少“科比”,有“斯托克頓”?抱歉,不要,您去歐洲找找工作吧!

有人說“CBA聯賽並不能左右中國籃球的發展,外援也不會改變中國籃球的基本現狀。培養球員是梯隊、後備建設的事而不是聯賽”。

這句話我認同一半,聯賽確實不能左右中國男籃的發展,外援也確實能夠提高聯賽質量,培養球員的最關鍵點也確實在於梯隊、後備建設。但是聯賽能影響中國籃球的發展,能改變中國球員的思維模式,外援能夠提高的是聯賽質量卻無法提高籃球水平。

我們的外援引援模式已經在很多球員腦子裡根深蒂固了,在很多球員甚至球迷眼裡,十個“斯托克頓”不如一個“科比”,我們的球員甚至秀球技的“靈感”都來自於這種外援模式吧?也許在他們的思維裡就得像CBA這些外援那樣打球,華麗、勁爆、天賦異稟,要啥團隊配合?靠自己一頓操作後得分才能引來更多的尖叫…

"

中國對籃球運動的投入大不大?中國籃球迷基數多不多?中國人對籃球運動的熱情高不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籃球可能是現在中國年輕人群體中的第一大運動(當然,我承認影響力遠不及足球),但是我們的籃球成績卻始終無法提高甚至“穩步後退”。甚至很多籃球迷壓根就不關心自己國內的CBA聯賽。

作為一個主要寫籃球文章的作者,對於上面這個話題我深有感觸,曾經也寫過關於CBA的文章,可是並不太受歡迎…可能是我自己對國內籃球認知不夠、水平太差吧,但作為國內第一流量的運動,老實說CBA的關注度、熱度確實遠不及NBA。甚至偶爾逛球迷論壇發現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中有一位CBA球員…呃,就是“老鑽石”斯科拉。但我一點都興奮不起來。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國內有媒體戲稱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三方聯賽角逐:NBA、ABC(西班牙職業籃球甲級聯賽)以及我們的CBA。而且CBA還是佔了“大頭”的,畢竟今晚的主角會是CBA“獨苗”斯科拉啊?可是人家西班牙媒體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的ABC對世界男籃運動的發展可比我們的CBA高得多了,因為一個更加重要的事實是今晚的男籃世界盃決賽24人裡面共有5位皇馬球員,共有21位曾經效力過ABC的球員!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看到這個統計之前我猜到ABC會有很多人,畢竟決賽有西班牙嘛,可我真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人,21位,佔了87.5%。也就是說阿根廷隊裡面也有9位曾經或現役的ABC球員…你跟我說ABC是世界第二大聯賽我都無力反駁(事實上他們確實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在我的印象中,整個歐洲聯賽說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我很認同,可是為什麼我總覺得CBA的球星(主要是NBA出來的)才是世界上第二多的呢…好吧,是我孤陋寡聞、夜郎自大了。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的CBA為什麼總給人營造一種繁榮的“假象”?

看到一則令我無奈的新聞:《阿根廷頭號紅星坎帕佐三年前曾因身高問題被CBA拒絕》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一時無語,甚至感到氣憤,秉著嚴謹的精神…我深挖了消息的來源,其實所有關於這個話題的報道源頭均來自一位微博網友,而且是“據知情的朋友說”…換句話說就是無法“實錘”的。雖然如此,但這件事卻真的可以影射出CBA聯賽一大弊端,就是:我們的聯賽只要天賦異稟的“單打怪”或者NBA退役下來的人氣球星。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中國男籃無法進步的原因在於外援制度,聯賽太依賴外援了,關鍵時刻最能鍛鍊球員能力的時候我們的球隊總是把球交到外援手上,我現在還是持這個觀點,只不過又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那就是“我們不僅僅依賴外援,甚至還依賴外援的各種能力,希望他們能夠在沒有任何本土球員的幫助下靠自己的單打解決問題”…

其實那篇文章很多人曲解了我的意思,我並不反對外援,客觀地說,外援確實能夠提高CBA聯賽的競技水平,CBA各個球隊的老闆也沒有義務花錢而不賺錢(有超能力的外援能更好地賣票),我只是反對CBA選擇外援的模式,他們只要個人單打能力強、球風華麗的外援,卻不要能夠為球隊帶來化學反應幫助全隊球員一起提高的球員。簡單地說就是他們要“科比”不要“斯托克頓”!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 比如說斯科拉,在上海被球迷噴的可不少;
  • 比如說前面提到的,“疑似”坎帕佐三年前被CBA多家球隊拒絕;
  • 比如說北京隊曾經在14~15年總決賽某場比賽中兩位外援合砍全隊73%的得分;
  • 比如說我們的外援都是馬布裡、麥迪、比斯利、阿里納斯、弗朗西斯、布澤爾、史蒂芬森等;
  • 反觀西班牙聯賽的外援都是胡爾塔斯、坎帕佐這種帶動全隊共同進步的外援;
  • 再看俄羅斯聯賽也是招攬帕帕盧卡斯這樣的發動機型外援;
  • 最後再來個例子,當年艾弗森加盟土超,打了幾場貝西克塔斯管理層發現他只能靠個人能力幫助球隊後決定繼續自己之前的風格,關鍵球都讓自己隊員處理甚至把他按在板凳上(當然,也有因為他受傷的原因)…

可能大家已經看出來我們的聯賽和歐洲聯賽外援的選擇標準上的巨大差距,我們要的是“科比式”的能賣票、個人能力極強、單打能力極強、可以靠著自己的個人能力戰勝對手或人氣高、球迷基礎多的球員;而歐洲聯賽俱樂部不同,他們更注重“斯托克頓式”實用性球員,不需要華麗的球風,不需要極強的單打能力,只要你能夠幫助球隊進步,提升、挖掘隊友能力。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引申一下總結就是:我們的聯賽走的是個人型外援模式,歐洲聯賽走的是團隊型外援模式

徐濟成老師在做客央視《籃球公園》節目的時候總結了目前國際四大籃球版圖的模式風格:美國是身體條件極好、個人能力突出(天賦異稟);南美洲是技術細膩;歐洲是團隊至上;亞洲是小快靈。

怎麼說呢?表面看確實如此,但我覺得實際上應該是這樣的:美國是天賦異稟加歐洲的團隊配合;南美洲是技術細膩加歐洲的團隊配合;歐洲是團隊配合加上美國的個人天賦;亞洲?亞洲是極致地追求根本就遙不可及的個人天賦,甚至連選擇外援都在走這個模式(不僅僅是中國)!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小是真的小,快是輸得快,靈是在表演…對,我們的靈現在就是表演,就如杜峰指導說的那樣:“歐洲球員做變向胯下是為了把球串聯起來,我們的後衛變向胯下是為了秀自己而不是在打球。有些時候我也對他們說,你做胯下背後運球這些動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一語中的、一針見血!我們的球員現狀就是如此!我也經常發現他們看似靈巧技術很好,可實際上胯下3次,背後3次,還在原地…這或許就是我們的聯賽極致追求票房、追求個人能力、追求那些外援華麗球風的結果吧?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覺得我的觀點太牽強了,中國球員個性如此,關聯賽什麼事?關聯賽外援什麼事?可難道真的沒有任何關係嗎?難道不正是我們的聯賽一直灌輸個人天賦、個人能力的錯誤觀點而不注重團隊配合導致如今現狀的嗎?為什麼歐洲球員、南美洲球員即便也比我們的球員更好的個人能力,即便他們要“秀”也是在團隊配合之下的“秀”?看看坎帕佐那幾個飛花摘葉般的秒傳,看看意大利男籃本屆世界盃最精彩的那粒進球,哪一個不是為了彰顯團隊意識、突出團體作用而“秀”出來的花活?

來,看看截至今天本屆世界盃亞洲球隊的場均助攻數:

  • 韓國18.2次排名第18;
  • 伊朗17.8次排名第20;
  • 中國15.2次倒數第七;
  • 菲律賓13.2次倒數第四;
  • 日本13次倒數第三;
  • 約旦12.2次倒數第一。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可以說亞洲6支球隊都在本屆世界盃上演極致的美式籃球…最要命的是大家都還沒有那個能力,更要命的是我們這6個國家都在追求同一種外援(或規劃球員)模式:有多少“科比”就來多少“科比”,有“斯托克頓”?抱歉,不要,您去歐洲找找工作吧!

有人說“CBA聯賽並不能左右中國籃球的發展,外援也不會改變中國籃球的基本現狀。培養球員是梯隊、後備建設的事而不是聯賽”。

這句話我認同一半,聯賽確實不能左右中國男籃的發展,外援也確實能夠提高聯賽質量,培養球員的最關鍵點也確實在於梯隊、後備建設。但是聯賽能影響中國籃球的發展,能改變中國球員的思維模式,外援能夠提高的是聯賽質量卻無法提高籃球水平。

我們的外援引援模式已經在很多球員腦子裡根深蒂固了,在很多球員甚至球迷眼裡,十個“斯托克頓”不如一個“科比”,我們的球員甚至秀球技的“靈感”都來自於這種外援模式吧?也許在他們的思維裡就得像CBA這些外援那樣打球,華麗、勁爆、天賦異稟,要啥團隊配合?靠自己一頓操作後得分才能引來更多的尖叫…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甚至很多球迷都是如此…比如昨天我寫了一篇中國籃球界泰山北斗錢澄海老前輩評價前男籃隊長劉煒的文章,老前輩認為劉煒這種沒有華麗球風、沒有納什那種創造性視野的控衛在亞洲來說就是第一控衛的標杆。可是遭來很多讀者鄙視…覺得我連劉煒“這種”控衛都能“吹”是沒東西寫了…

  • 首先,這是錢澄海老前輩的原話,不是我“吹”;
  • 第二,我確實也同意雖然劉煒沒有華麗的球風爆炸的數據以及突出的個人得分能力,但他是亞洲球隊最需要的控衛類型;
  • 第三,你們喜歡的那種模式並不能給中國籃球帶來任何提高。樸實才是真,團隊精神才是籃球發展的宗旨。
"

中國對籃球運動的投入大不大?中國籃球迷基數多不多?中國人對籃球運動的熱情高不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籃球可能是現在中國年輕人群體中的第一大運動(當然,我承認影響力遠不及足球),但是我們的籃球成績卻始終無法提高甚至“穩步後退”。甚至很多籃球迷壓根就不關心自己國內的CBA聯賽。

作為一個主要寫籃球文章的作者,對於上面這個話題我深有感觸,曾經也寫過關於CBA的文章,可是並不太受歡迎…可能是我自己對國內籃球認知不夠、水平太差吧,但作為國內第一流量的運動,老實說CBA的關注度、熱度確實遠不及NBA。甚至偶爾逛球迷論壇發現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中有一位CBA球員…呃,就是“老鑽石”斯科拉。但我一點都興奮不起來。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國內有媒體戲稱今年的男籃世界盃決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三方聯賽角逐:NBA、ABC(西班牙職業籃球甲級聯賽)以及我們的CBA。而且CBA還是佔了“大頭”的,畢竟今晚的主角會是CBA“獨苗”斯科拉啊?可是人家西班牙媒體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的ABC對世界男籃運動的發展可比我們的CBA高得多了,因為一個更加重要的事實是今晚的男籃世界盃決賽24人裡面共有5位皇馬球員,共有21位曾經效力過ABC的球員!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看到這個統計之前我猜到ABC會有很多人,畢竟決賽有西班牙嘛,可我真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人,21位,佔了87.5%。也就是說阿根廷隊裡面也有9位曾經或現役的ABC球員…你跟我說ABC是世界第二大聯賽我都無力反駁(事實上他們確實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在我的印象中,整個歐洲聯賽說是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我很認同,可是為什麼我總覺得CBA的球星(主要是NBA出來的)才是世界上第二多的呢…好吧,是我孤陋寡聞、夜郎自大了。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的CBA為什麼總給人營造一種繁榮的“假象”?

看到一則令我無奈的新聞:《阿根廷頭號紅星坎帕佐三年前曾因身高問題被CBA拒絕》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一時無語,甚至感到氣憤,秉著嚴謹的精神…我深挖了消息的來源,其實所有關於這個話題的報道源頭均來自一位微博網友,而且是“據知情的朋友說”…換句話說就是無法“實錘”的。雖然如此,但這件事卻真的可以影射出CBA聯賽一大弊端,就是:我們的聯賽只要天賦異稟的“單打怪”或者NBA退役下來的人氣球星。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中國男籃無法進步的原因在於外援制度,聯賽太依賴外援了,關鍵時刻最能鍛鍊球員能力的時候我們的球隊總是把球交到外援手上,我現在還是持這個觀點,只不過又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那就是“我們不僅僅依賴外援,甚至還依賴外援的各種能力,希望他們能夠在沒有任何本土球員的幫助下靠自己的單打解決問題”…

其實那篇文章很多人曲解了我的意思,我並不反對外援,客觀地說,外援確實能夠提高CBA聯賽的競技水平,CBA各個球隊的老闆也沒有義務花錢而不賺錢(有超能力的外援能更好地賣票),我只是反對CBA選擇外援的模式,他們只要個人單打能力強、球風華麗的外援,卻不要能夠為球隊帶來化學反應幫助全隊球員一起提高的球員。簡單地說就是他們要“科比”不要“斯托克頓”!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 比如說斯科拉,在上海被球迷噴的可不少;
  • 比如說前面提到的,“疑似”坎帕佐三年前被CBA多家球隊拒絕;
  • 比如說北京隊曾經在14~15年總決賽某場比賽中兩位外援合砍全隊73%的得分;
  • 比如說我們的外援都是馬布裡、麥迪、比斯利、阿里納斯、弗朗西斯、布澤爾、史蒂芬森等;
  • 反觀西班牙聯賽的外援都是胡爾塔斯、坎帕佐這種帶動全隊共同進步的外援;
  • 再看俄羅斯聯賽也是招攬帕帕盧卡斯這樣的發動機型外援;
  • 最後再來個例子,當年艾弗森加盟土超,打了幾場貝西克塔斯管理層發現他只能靠個人能力幫助球隊後決定繼續自己之前的風格,關鍵球都讓自己隊員處理甚至把他按在板凳上(當然,也有因為他受傷的原因)…

可能大家已經看出來我們的聯賽和歐洲聯賽外援的選擇標準上的巨大差距,我們要的是“科比式”的能賣票、個人能力極強、單打能力極強、可以靠著自己的個人能力戰勝對手或人氣高、球迷基礎多的球員;而歐洲聯賽俱樂部不同,他們更注重“斯托克頓式”實用性球員,不需要華麗的球風,不需要極強的單打能力,只要你能夠幫助球隊進步,提升、挖掘隊友能力。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引申一下總結就是:我們的聯賽走的是個人型外援模式,歐洲聯賽走的是團隊型外援模式

徐濟成老師在做客央視《籃球公園》節目的時候總結了目前國際四大籃球版圖的模式風格:美國是身體條件極好、個人能力突出(天賦異稟);南美洲是技術細膩;歐洲是團隊至上;亞洲是小快靈。

怎麼說呢?表面看確實如此,但我覺得實際上應該是這樣的:美國是天賦異稟加歐洲的團隊配合;南美洲是技術細膩加歐洲的團隊配合;歐洲是團隊配合加上美國的個人天賦;亞洲?亞洲是極致地追求根本就遙不可及的個人天賦,甚至連選擇外援都在走這個模式(不僅僅是中國)!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小是真的小,快是輸得快,靈是在表演…對,我們的靈現在就是表演,就如杜峰指導說的那樣:“歐洲球員做變向胯下是為了把球串聯起來,我們的後衛變向胯下是為了秀自己而不是在打球。有些時候我也對他們說,你做胯下背後運球這些動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一語中的、一針見血!我們的球員現狀就是如此!我也經常發現他們看似靈巧技術很好,可實際上胯下3次,背後3次,還在原地…這或許就是我們的聯賽極致追求票房、追求個人能力、追求那些外援華麗球風的結果吧?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覺得我的觀點太牽強了,中國球員個性如此,關聯賽什麼事?關聯賽外援什麼事?可難道真的沒有任何關係嗎?難道不正是我們的聯賽一直灌輸個人天賦、個人能力的錯誤觀點而不注重團隊配合導致如今現狀的嗎?為什麼歐洲球員、南美洲球員即便也比我們的球員更好的個人能力,即便他們要“秀”也是在團隊配合之下的“秀”?看看坎帕佐那幾個飛花摘葉般的秒傳,看看意大利男籃本屆世界盃最精彩的那粒進球,哪一個不是為了彰顯團隊意識、突出團體作用而“秀”出來的花活?

來,看看截至今天本屆世界盃亞洲球隊的場均助攻數:

  • 韓國18.2次排名第18;
  • 伊朗17.8次排名第20;
  • 中國15.2次倒數第七;
  • 菲律賓13.2次倒數第四;
  • 日本13次倒數第三;
  • 約旦12.2次倒數第一。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可以說亞洲6支球隊都在本屆世界盃上演極致的美式籃球…最要命的是大家都還沒有那個能力,更要命的是我們這6個國家都在追求同一種外援(或規劃球員)模式:有多少“科比”就來多少“科比”,有“斯托克頓”?抱歉,不要,您去歐洲找找工作吧!

有人說“CBA聯賽並不能左右中國籃球的發展,外援也不會改變中國籃球的基本現狀。培養球員是梯隊、後備建設的事而不是聯賽”。

這句話我認同一半,聯賽確實不能左右中國男籃的發展,外援也確實能夠提高聯賽質量,培養球員的最關鍵點也確實在於梯隊、後備建設。但是聯賽能影響中國籃球的發展,能改變中國球員的思維模式,外援能夠提高的是聯賽質量卻無法提高籃球水平。

我們的外援引援模式已經在很多球員腦子裡根深蒂固了,在很多球員甚至球迷眼裡,十個“斯托克頓”不如一個“科比”,我們的球員甚至秀球技的“靈感”都來自於這種外援模式吧?也許在他們的思維裡就得像CBA這些外援那樣打球,華麗、勁爆、天賦異稟,要啥團隊配合?靠自己一頓操作後得分才能引來更多的尖叫…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甚至很多球迷都是如此…比如昨天我寫了一篇中國籃球界泰山北斗錢澄海老前輩評價前男籃隊長劉煒的文章,老前輩認為劉煒這種沒有華麗球風、沒有納什那種創造性視野的控衛在亞洲來說就是第一控衛的標杆。可是遭來很多讀者鄙視…覺得我連劉煒“這種”控衛都能“吹”是沒東西寫了…

  • 首先,這是錢澄海老前輩的原話,不是我“吹”;
  • 第二,我確實也同意雖然劉煒沒有華麗的球風爆炸的數據以及突出的個人得分能力,但他是亞洲球隊最需要的控衛類型;
  • 第三,你們喜歡的那種模式並不能給中國籃球帶來任何提高。樸實才是真,團隊精神才是籃球發展的宗旨。
杜峰指導一席話點出了男籃虛無縹緲的“追求”模式,根源在於聯賽

我們的球員和球迷太刻意追求美國球員那種個人能力突出、球風華麗、勁爆的籃球模式了,雖然說不清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但我認為根源就在聯賽“造星運動”,而且“造”的是NBA大牌球星運動,而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聯賽長期刻意營造出來的錯誤模式以及錯誤觀點!

但我們真的不適合這樣的模式,我們有很好的學習標準,我們應該像歐洲聯賽的引援模式、培養模式看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