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養老,只是看上去很美?

經濟 不完美媽媽 跳槽那些事兒 杭州 美國僑報網 2019-04-10
抱團養老,只是看上去很美?

恭和家園是北京首個共有產權養老試點社區,目前運營滿一年。該社區以“資產傳承、養老服務”的方式,滿足多代人養老需求。社區內配備24小時醫護團隊、康復照護、無障礙通道、營養餐廳,以及各種娛樂設施,居室內配備緊急呼叫報警系統等,為老人提供安心無憂的生活。 圖為2018年 11月27日,北京恭和家園的老人在餐廳與員工合影。 (圖片來源:中新社)

【綜合報道】雖然很多老人對抱團養老表示贊成,但抱團養老仍存在一些隱憂和風險。抱團養老首先要求老人有獨立的經濟能力,要求生活習慣相似。如果大家的飲食起居習慣相差太大,那麼很難長期相處。在這一過程中,有些性格內向的老人找不到歸屬感,反而會在熱鬧中感到更加孤獨,不利於老人的身心健康。 其次,“抱團養老”的都是老人,當有人生病時只能是老人之間互相照料,很容易因為勞累造成其他老人病倒,並且照顧得也不專業。

生病照顧是難題

抱團養老作為民間自發的一種養老方式,凸顯了老年人對集體互助養老方式的期望和對精神慰藉的需求。老人對抱團養老懷有怎樣的期待,又存在哪些顧慮?

北京《法制日報》報道,李建斌(化名)今年55歲,在一家金融類外企工作,家住北京市海淀區黃莊,現在和老伴兩人居住。

李建斌認為,“抱團養老”對老人的經濟基礎也有一定要求,這也是這種養老模式在推廣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難點。

“需要保險和退休工資相當有保障,不然沒那麼容易,從場地、設施配套來看,條件也不能差。”李建斌說,“有相當一部分老人還是喜歡挨著自己的孩子住,隔輩兒親,喜歡看著自己的孫子孫女長大。”

老人的身體狀況也是抱團養老這種養老模式需要考慮的。

“我個人認為,抱團養老更適合年齡不太大的老人。能下床走動,去哪裡都可以;如果只能躺在床上,那就麻煩了。如果歲數大了,都走不動了,還是需要子女照顧或者去養老院。”李建斌說。

關於抱團養老的適用性,家在北京市延慶區的陳家祥(化名)也持相同的看法。

陳家祥今年57歲,和女兒女婿一起居住。“健康的老人蔘加抱團養老沒太大問題,其實最難的是那些患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陳家祥認為。

“抱團養老像是一個私人的老年公寓,這也是一個辦法,條件是有房、有錢、能活動。”陳家祥說,“在一個地方有套房,找幾個能談得來的老人聚在一起,今天吃你家、明天吃我家,平時休閒娛樂,有事相互幫助,這就是老年樂。不過,實現起來確實有難度,因為大家都上了歲數,身體難免會出些問題,還是需要有個人照顧。”

對此,陳家祥提出了一個自己的想法,“其實大家一起商量去養老院也是不錯的,場地大,健身娛樂設施相對齊全,還有專業人員照顧,身體出現突發狀況也好解決”。

中新網報道,對抱團養老,家住河北石家莊的王女士表示,這一養老模式表面看起來很熱鬧,但要求其實挺高,彼此從來不認識的人一下住在一起,要求生活習慣大體相似。如果大家的飲食起居習慣相差太大,那麼很難長期相處。在這一過程中,有些性格內向的老人找不到歸屬感,反而會在熱鬧中感到更加孤獨,不利於老人的身心健康。

此外,子女方面也存在著一定壓力。在老人“抱團養老”過程中,子女仍會擔心老人們是否能夠融入集體,生活是否能夠在集體中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老人選擇搬出去住是子女未能盡孝的標誌,所以很多子女雖然因為上班無暇顧及老人,但仍然不願意父母搬出去居住。

“相見好,同住難”

該如何來規避或消除抱團養老中的出現的問題呢?

李建斌表示,抱團養老的初衷非常好,但在實際集體生活中需要不斷磨合,尤其是對於居住在一起的人來說,他們的素質、生活習慣需要很相近。

“養老院裡的人彼此之間沒有經濟關係,又都與養老院有經濟關係,看似自願的組合其實有強制的意味,關係疏遠,矛盾也就少了;而抱團養老的形式看似彼此關係緊密,實際維持起來是有難度的,老人之間有時候也有些小肚雞腸。”李健斌說。

在杭州首個“抱團養老”成功案例中,一條被認為比較成功的經驗是老人簽訂了《結伴養老協議書》。

據媒體報道,“協議書對衛生綠化、不打聽個人隱私、房屋租金、伙食費、值日等方面做了規定,一共11條,所有參與抱團養老的人都有簽字”。

對於抱團養老協議書,剛剛從北京市一家國企退休的李志華(化名)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感覺問題慢慢就會出現,沒有明確的法律責任,最後有可能不歡而散,抱團養老協議書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相見好,同住難。”李志華認為,最好還是找相關律師諮詢一下,籤個合同靠譜。

“都是老人,萬一出事了,風險太大。比如,萬一鬧矛盾吵架,有老人心臟病發作造成不良後果,這事兒怎麼辦?”李志華說,政府有關機構需要對抱團養老做好管理和服務工作。

北京《人民日報》刊文指出,浙江杭州郊區13位老人住別墅“抱團養老”,他們的喜與憂引發眾多議論。銀髮市場需求巨大,民間創新層出不窮,如何鼓勵、支持、規範?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考題。

對每一個人來說,遲早都冉冉乎將至的“養老”,正在面臨非常現實的供需矛盾。北京曾爆出一則新聞,一家質優價廉的公立養老院,曾引得媒體頻頻光顧,居然火爆得從報名到入住要排隊100年!百年等一回,或是極端的例子,但各地公立養老院排隊逾年甚至數年,並不新鮮。改革開放以來,得益於衛生條件改善、醫療水平提高,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一直在穩步上升。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均期望壽命,已經超過80歲。據權威統計,截至2017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佔總人口17.3%。一般認為,老年人口占10%,即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了,而預計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峰值4.87億,佔總人口的34.9%。

如此龐大的老齡人群,如此艱鉅的養老重任,放在哪個國家,都是民生大事。正因如此,今年的中國兩會上,“養老”成為民生領域最熱的關鍵詞之一。在下大力氣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支持公辦機構養老之際,借重民間力量、鼓勵家庭養老以及“抱團養老”,顯然可以稍解燃眉之急。當民間養老創新模式迭出的時候,政府與社會應當及時跟進扶助、指導,讓老人們不再“孤軍奮戰”。家和萬事興,養老是家事也是國事,不可輕慢。

鏈接· 7個日本單身老奶奶抱團養老,事實真的那麼美好?

去年底,日本NHK電視臺播出了一部7位單身老太太組團養老的紀錄片。在日本結婚率不斷下降,老齡化卻愈演愈烈的今天,這種新型的養老方式立即吸引了大量目光,甚至在海外也被多次報道。

微信公號“日本通”的一篇文章指出,紀錄片裡的7位單身老人住在兵庫縣阪神間的一棟單身公寓裡,年齡分別在70歲至82歲。她們或終身未婚,或離異獨居,一生精力投入於工作中,好幾人現在仍在堅持工作,比如NHK的播音員村田(78歲)。7人在公寓裡的日子的確平淡而溫馨,成員間總是串門,借用生活必需品;一起喝下午茶,聊天;互相拿著備用鑰匙以便幫忙打理房間,生病時上門陪伴等。

然而,即使一切看似井然有序,一個人老後要面對的諸多問題是再多的陪伴都無法解決的。

首先是心理上無法排遣的孤獨感。即使與六位好友一同生活在一棟公寓裡,73歲的一之坪仍時常覺得寂寞無比。這可能跟她的人生經歷有關。一之坪出身於一個大家族,50歲之後才初次嘗試一個人生活。一個人的時候,她為了排遣寂寞有時候會帶著電腦去人多的餐廳假裝工作,就為了感受那股熱鬧的氣氛;可到了晚上孤獨感卻愈發強烈。於是她總是一邊唸叨著:好寂寞啊,好寂寞,一邊不自覺地流下淚來。在接受採訪中她表示,覺得自己可能會“寂死”——太過寂寞而死去。

其次是生理上,不斷老化的身體。上了年紀,多多少少身體都會有些病痛。7人中最年長的清田已經82歲了,因為癌症入院治療搬出了公寓。人生病時不免情緒低落,躺在病床上聽著來探望的人討論遺言,遺產等相關話題,對清田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於是她便拒絕了大家的探望。

後來回想起來當時的心情,她說:“生病時腦中一片灰色,根本無法思考,也無法想象關於未來的任何事情。”生病也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原本最愛熱鬧,總是組織大家聚會的市川因為身體變差,漸漸變得沉默寡言,總是在聚餐時一個人默默坐在椅子上,每年的集體旅行也無法參加了。她甚至坦言:“生病實在是太難受了,難受得想死”。

最後是身後事的處理。老人通過簽署契約可以將自己死後的一切事情,從遺產的處理到葬禮的舉辦都全權交由專門機構處理,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提要求。比如:屍體是否需要化妝,葬禮上要放什麼歌等。非常專業又不失人性化,就算沒有孩子也不用擔心沒人給自己掃墓了。(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