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真正的差距不是東西,而是南北!

CFIC導讀:

近幾年,因為基數比較低,受益於後發優勢,中西部省份的經濟增速相對較高,東西部經濟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但與此同時呢,我國區域經濟卻出現了另外一個差距——南北差距。

中國經濟真正的差距不是東西,而是南北!

過去我們談論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常常說的是東西部經濟的差距。

因為在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提出東南沿海優先發展的戰略,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西部和中部省份成為了人才、資源、資金的輸出地區,東西經濟發展差距比較大。

但是後來,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變,慢慢地追上來了。

特別是近幾年,因為基數比較低,受益於後發優勢,中西部省份的經濟增速相對較高,東西部經濟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但與此同時呢,我國區域經濟卻出現了另外一個差距——南北差距。

中國經濟真正的差距不是東西,而是南北!

首先,我們來看一些經濟數據:

第一是經濟規模佔比。儘管南強北弱的局面一直存在,但2000—2008年間,北方地區經濟規模佔比曾出現過較快上升,可這種趨勢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發生了逆轉。

中國經濟真正的差距不是東西,而是南北!

特別是從2012年後,北方經濟規模佔比開始一路下降,在2016年首次下降到了40%以下;到2018年,這個比例已經降到了38%左右。照此趨勢,南北差距還將進一步擴大。

第二是經濟發展增速。2012年,我國南北方平均增速只差了0.04%,但到了2018年,這個差距已經擴大到了1.48%。

中國經濟真正的差距不是東西,而是南北!

此外,2018年GDP增速排在前十的省份,只有陝西是北方省份,另外九個全部屬於南方地區;

而增速排名墊底的五個省份,分別是天津、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和遼寧,都位於北方,且東三省全部在列。

第三是GDP超過萬億的城市數量。2018年,全國有17個城市邁入了萬億俱樂部門檻,但位於北方地區的只有北京、天津、青島和鄭州,其他13個城市全部在南方。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城市群:

中國三大核心城市群中,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都在南方,且兩者發育比較成熟,已經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而唯一在北方的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間相對孤立,近年來更是出現了活力下降的趨勢。

同樣對比2012年和2018年的數據,京津冀的經濟總量在全國佔比已經從10.63%下降到了9.46%。而且,京津冀的流動人口增速放緩,留居意願也在下降。

中國經濟真正的差距不是東西,而是南北!

最後,從重點省市來看:

天津曾經一度風光無限,大有超越北上廣深的趨勢,但是去年一下子擠出了3000多億的水分,陷入了增速墊底的尷尬;

河北的GDP這幾年先後被中部省份的四川、湖北、湖南反超;

山東雖然是中國的第三大經濟省份,但是存在感卻一路下降,它在1989年的時候首次被廣東反超,到了2018年,它跟廣東之間已經差了一個重慶市的體量……

中國經濟真正的差距不是東西,而是南北!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南北差距的擴大?它是如何影響我國區域經濟格局的呢?

第一個原因,產業結構問題拖累了北方經濟的發展。

計劃經濟時代,中國走的是重化工道路,北方城市因為擁有煤炭、石油、鋼鐵等資源,在工業化初期起到了打基礎的作用,像東北的遼寧省曾經一度被稱為“遼老大”。

但是這種資源依賴性的重化工經濟模型,卻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慢慢遭遇了結構老化、產能過剩、環境汙染等問題,一些城市甚至陷入了資源枯竭的困境,產業轉型非常艱難。

中國經濟真正的差距不是東西,而是南北!

而這時,南方卻抓住了市場經濟的機會,民營經濟各放異彩:江蘇有蘇南模式,廣東有深圳模式,浙江有溫臺模式……

同時,以現代製造業為主的南方地區,還在不斷地推進產業升級,像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大力推動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的發展;而四川、重慶、貴州、湖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則是承接了東部的產業轉移,形成了產業的良性循環。

第二個原因,創新不足制約了北方經濟的發展。

早期,中國經濟主要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但如今,創新驅動正成為經濟轉型的主要抓手。遺憾的是,在這一輪驅動力轉型的過程中,北方大大地落後了。

以研發支出經費為例,1998年中國北方省份研發支出經費曾經是南方的122%,到了2012年已經下降為73%,到了2016年更降到了64%。

從創新成果看,如果除去北京,北方其他省份的專利授權量、技術市場的成交額不到全國的30%。而南方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有效專利數量都是北方的兩倍以上。

第三點,西南地區的飛躍發展推高了南方的經濟比重。

2018年,全國GDP增速排在前三位的是西藏、貴州和雲南,全部地處西南。

尤其是貴州,這個不沿海、不沿江、不靠邊的貧瘠之地,靠著大力進行基礎建設設施建設和大數據產業發展,GDP增速連續多年排在全國的前列。再比如成都和重慶,因為抓住了產業轉移的趨勢,成為了成渝經濟群的雙核城市。

正是這些西南城市的高速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南方經濟比重的增加。

從東西差距顯著到南北差距擴大,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而這種格局的變化,對北方經濟發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本文來源:吳曉波頻道

作者:吳曉波

延伸

閱讀

南方正在“碾壓”北方,中國經濟版圖生變

有兩件事,讓人們突然意識到中國經濟格局已經發生巨大變化。

一件是剛公佈不久的科創板首批名單,9家企業,南方佔據8席,北方僅佔1席。

一件是此前公佈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排名,前十城市中,南方佔9席,北方只有北京1城入圍。

這些具象的變化反映在經濟數據上,國家發改委副祕書長任志武算過一筆賬,2018年上半年南方經濟在全國經濟的比重已經上升到62%,相應的北方佔比下降到38%。

在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前,南北經濟份額幾乎旗鼓相當。

40年變遷,南北經濟的天平已經越來越傾向南方。

中國經濟真正的差距不是東西,而是南北!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製圖

人和錢都在往南流

中國南北經濟差距,在越來越多場景下被提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稱,過去我們經常說中國經濟發展東西差距大,但實際上,經濟南北差距也非常明顯,最北的東北和最南的深圳,經濟發展有著明顯差距。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去年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6次報告——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顯示,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臺北、廣州、北京、天津、蘇州、南京、武漢。北方只有北京、天津2城。

大型招聘網站——智聯招聘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19屆應屆畢業生期望就業城市top10,南方城市佔據6席,北方城市只有4席,分別是北京、鄭州、天津和西安。

事實上,更多資源流向南方的速度超出人們想象。

人在流向南方。

據澎湃新聞報道,2018年人口淨流入量排名前四的地方分別是,廣東(84萬人)、浙江(49萬人)、安徽(28萬人)和重慶(16萬人),均為南方地區。

在榜單的另一端,人口大省山東、河南分別淨流出20萬人和7萬人,兩省合計淨流出約27萬人。東三省的“領頭羊”遼寧也沒能化解人口流失的問題,2018年淨流出5.2萬人。

北雁南飛,成為中國人口大規模流動的新現象。

錢也在流向南方。

各地本外幣存款餘額,反映了一個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

2018年1-10月份,全國各城市本外幣存款餘額前十中,北方城市依然只有北京和天津,其他8個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重慶、南京和蘇州,均位於南方。

從本外幣存款餘額增速看,南方城市增速普遍高於北方城市,天津雖然位列總量前十,但增速卻為負增長。北京雖然排名第一,但縱觀整個北方城市表現,略顯孤獨。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近十年各地GDP數據,也給北方敲了一記警鐘。

南方地區以廣東、江蘇、浙江、四川為代表,經濟始終保持較高速度增長,相比之下,北方山東、河南經濟總量雖然較高,但與南方省份仍有不小差距,近些年山東與江蘇和廣東的差距還在拉大。

曾經在中國計劃經濟時期迅速發展起來的東北,近十年經濟增長始終排名靠後,遼寧受“擠水分”影響,經濟增速一度負增長。由此,東三省在中國經濟版圖中的比重不增反降。

短短几十年,中國經濟重心已經實現南移。

搶佔高質量增長高地

在任志武看來,經濟增速“南快北慢”和經濟總量佔比“南升北降”的現象將持續演進。這是相關各地大力發揮新興產業引領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作用的客觀結果,是新一代信息電子、新能源、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新產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武漢、合肥、貴陽、成都等地大規模集群發展的必然表現。

南北差距拉大,背後關乎“市場”和“活力”。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說,在市場經濟下,商品經濟意識濃厚的南方地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再加上華南地區的海外華僑資源,以及東南沿海良好的港口資源和營商環境,南方經濟快速發展起來。

南方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從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的經歷看出變化。1985年他第一次來北京時,北京只有國營餐廳,服務態度非常差,而彼時的廣東個體戶餐館已經非常普遍。

有研究指出,民營經濟越發達的地方,越富有經濟活力。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陳劍以廣東為例分析認為,一是廣東創新性經濟優勢明顯,對於全球產業轉移的承受力更強,對於貿易爭端之下的外貿新形勢的適應力也更強;二是中心城市吸引力和輻射力廣東超過其他地方。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興未艾,並向世界級大灣區邁進。香港、澳門兩個行政區加上珠三角九市,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相比之下,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並不樂觀。北京一枝獨秀,天津2018年GDP增速墊底,河北近幾年經濟總量先後被四川、湖北、湖南超越,從全國第六位下降到第九位。

回到開篇科創板企業南北數量對比,山東省省委書記劉家義的講話很能說明問題。2016年,山東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比江蘇、浙江分別低7.7個百分點和6.3個百分點。全國互聯網企業百強山東只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後。

山東的尷尬在於,傳統經濟優勢減弱,新興產業尚未崛起。

北方不少城市大抵如此。

附:近10年全國31地GDP變化圖(建議橫屏看)

中國經濟真正的差距不是東西,而是南北!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國是直通車 張文絞 製圖

本文來源:國是直通車

作者:張文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