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遵義:中國經濟改革沒有輸家'

"

(新中國70年)劉遵義:中國經濟改革沒有輸家

中新社香港9月14日電 題:劉遵義:中國經濟改革沒有輸家

中新社記者 曾平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新中國經濟發展最為成功之處在於,每個人都在經濟增長過程當中受益與進步,中國的經濟改革沒有輸家。

"

(新中國70年)劉遵義:中國經濟改革沒有輸家

中新社香港9月14日電 題:劉遵義:中國經濟改革沒有輸家

中新社記者 曾平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新中國經濟發展最為成功之處在於,每個人都在經濟增長過程當中受益與進步,中國的經濟改革沒有輸家。

劉遵義:中國經濟改革沒有輸家

資料圖:劉遵義。 中新社發 富田 攝

劉遵義將改革開放作為新中國經濟發展兩個主要階段的劃分點。他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前30年並非完全沒有成就,比如第一個五年計劃為後來發展重工業奠定了基礎;後4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則成功令7.4億人脫貧,且這條被跨過的貧困線是2010年制訂的。

劉遵義指出,新中國70年來的經濟增長率年均在8%以上。最成功的一點在於,在此過程中,每一個人都在進步,大家都在受益,因此沒有人希望回到過去。

他認為,這正是中國政府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原因。環顧歐美國家,這幾十年也取得長足經濟發展,但底層人民的實際收入可能並沒有增加。雖然中國社會也存有貧富差距,但底層也在往上升。“我覺得這是很大的分別。”劉遵義說。

在分析中國經濟發展走過的歷程時,劉遵義將此過程歸納為“沒有輸家的改革”。他舉例說,實行包產到戶時,農戶完成計劃產量之後,若喜歡多做,便進入自由市場,若不喜歡多做,也沒有吃虧和以前一樣,而城市居民靠著農戶計劃中的糧食產量,生活並未受到影響;改革開放初期,所有工廠的材料和機器都是進口,產品也要全部賣到國外,工廠可由此賺取勞動力,同時國內經濟也受到保護。

“保護的主要目標,就是不要有輸家出現。”劉遵義指出,改革開始時實行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雙軌發展至關重要,因為可以保障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隨著經濟持續發展,計劃經濟已不需要再維持。

“據我瞭解,唯一現在計劃一定要實行的,一個是環保指標,另外一個是脫貧指標。”劉遵義認為,這個過程伴隨著觀念的轉變。整體而言,改革開放既提高大家的積極性,也為企業和家庭提供比較自由的發揮空間。此外,中國政府利用國民儲蓄率高的優勢,大幅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前瞻性地為經濟發展鋪路。

這背後體現中國製度的好處。劉遵義認為,中國經濟取得如今成就,首先是政府有能力、有權力、有魄力;其次是政府擁有著眼長期發展的眼光。

另一方面,中國奉行傳統的中庸之道,重視平衡各方利益,不會出現西方式民主中的“贏家通吃”。他認為,重要的事情不應該採用簡單多數的決定方式,雙方鬥得“你死我活”之餘,可能只輸一點點的一方還不肯認輸,英國脫歐搞得一塌糊塗的原因正在於此。

劉遵義支持中國經濟繼續擴大開放,因為已經具有相當經濟實力的中國面臨如何維持效率和保持競爭力的問題,若選擇關門自己做,或會缺乏進步的動力。參考國際經驗,中國未來還應思索壟斷型企業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爐時,劉遵義稱規劃綱要“等於把硅谷與華爾街集中於港深一身”,並預計大灣區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他認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與大灣區發展並無衝突,是中央希望大灣區多元發展的另一種嘗試。他向深圳發展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全城發展自貿區,關稅降為零,從深圳運貨去內陸另設關卡;第二,前海的稅率與香港看齊,以吸引人才;第三,實現資金經深圳進出中國內地的自由化,可規定資本須在深圳停留一年,並使用區塊鏈技術追蹤大額資金。

作為長期為中國政府提供建議的經濟學家,劉遵義曾於上世紀90年代就匯率並軌、強制結匯、應對東亞貨幣危機等議題建言,並獲中央採納。他憶述,東亞貨幣危機時,亞洲很多國家的貨幣貶值,自己當時建議人民幣不貶值,因為中國還有外匯管制,但需要幫助出口商,因而提議增值稅由部分退改為全退,最終順利挺過難關。

劉遵義因機緣巧合出生在貴州遵義,成年後於1979年第一次重返中國內地。眼見新中國幾十年的變遷,劉遵義感概,當年去北京因為沒有糧票,出多高價也沒有小販願意賣燒餅油條給自己;當年的天安門,五分鐘才有一部車輛駛經,而如今早已車流如梭。(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