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供給側改革 推動產業經濟發展

經濟 投資 金融 國內宏觀 證券之星 2017-04-20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9%,3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3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2%,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9%。對於經濟數據,不同的研究人士根據其理論結構,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樂觀派人士認為,GDP增速超預期,出口和消費貢獻上升;內外需回升帶動工業生產回暖,中游和高端製造(愛基,淨值,資訊)業全面復甦。3月和一季度數據預示,出口、製造業投資等帶動基建、房地產投資、民間投資等回升在需求側支撐經濟新週期,但未來庫存回補接近尾聲和金融去槓桿是拖累因素。樂觀派認為,雖然近期金融去槓桿、房地產調控等對股市有一定影響,但股市將在新週期中,由低估值技術創新帶領真成長並具有改革紅利的行業引領,未來樂觀看好。

悲觀派人士認為,由於經濟活動存在上下游之間、內外部之間的傳導過程,故去庫存去產能會出現“時滯”現象;由於經濟活動的這種“時滯”,樂觀派認為的週期性行業回暖或新一輪經濟週期的崛起,不過是經濟下行中長週期中的短暫反彈。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國家對樓市的調控力度不斷加大,限購、限貸、限價等措施在越來越多的城市推出。

筆者認為,雖然樂觀派與悲觀派都有其理論和事實依據,但僅僅就數據作出判斷,並不是很全面。要準確判斷當前經濟運行的“實況”,需要作全面分析,而不能僅僅盯住具體事項用放大鏡或顯微鏡去觀察。

根據宏觀經濟數據研判,中國經濟存在10年、12年和30年不同的週期情況。首先,中國經濟存在明顯的30年週期律。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至1957年)實施後,中國進入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1953年至1983年計劃經濟佔主導時期;1984年之後,經濟週期市場因素開始發揮作用;2014年以來為中國經濟新常態期。這是分析2017年經濟週期位置的前提。

其次,2017年中國經濟正處於週期交集期,因此,不同的經濟學家就會根據不同的週期尺子,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如何正確判斷2017年週期位置,用樂觀派的10年週期尺子衡量,宏觀數據明顯指示經濟復甦啟動;悲觀派用12年週期尺子衡量,認為漂亮的宏觀指標是“幻覺”,經濟仍會下行,只是時滯的表現。筆者認為,2017年是經濟上升與下行兩種力量交織期,需要政策創新與調控適度平衡,以對衝群體在地產投資上的非理性行為造成的風險。

第三,2017年一季度出現超預期的經濟企穩景象,當前的宏觀數據已經充分反映了供給側改革的成果。

第四,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紅利期的到來,出口將對宏觀經濟增長起正效應。傳統產業現代化、信息化將通過國企混改激發活力的概率大增。

最後,2013年後,我國GDP增長波幅已經處於新常態。宏觀經濟週期不會消失,只是波幅已然不同。2017年經濟短期指標如GDP、PPI、PMI開始向好,產業資本去庫存、去產能似乎正在結束,經濟研究機構和人士中的樂觀派因此出現;金融資本正處於去產能去槓桿的過程中,由於金融資本特別是銀行保險和類金融之地產業市值佔比大,傳導行業廣,相關經濟研究機構和人士中的悲觀派因此出現。

筆者認為,2017年宏觀調控的重點應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新興產業(愛基,淨值,資訊)通過槓桿、股權融資等促進發展,傳統產業在消化過剩產能後將迎來供給側改革與科技創新的機會,從而獲得新生。供給側改革引導的積極財政利好效應如果蔓延,將繼續推動產業經濟復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