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與貿易》6: 宏觀經濟學的迷思'

"
"
《分工與貿易》6: 宏觀經濟學的迷思

今天咱們把阿諾德·克林的《分工與貿易》這本書講完,我們說說宏觀經濟學。

簡單來說,宏觀經濟學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在經濟衰退的時候怎麼增加就業。只要想工作的人都有工作,政府就不需要宏觀經濟學。

政府在宏觀上刺激經濟無非就是兩個辦法。一個是財政政策,也就是增加赤字,通過政府直接花費提高“總需求”;一個是貨幣政策,也就是讓中央銀行降低利率,增發貨幣。

而這兩個做法可能會有個副作用 — 也是政府最大的噩夢 — 那就是惡性通貨膨脹。

可以說整個思路就是這麼簡單。那問題是,這真的有效嗎?

美國的中央銀行 — 美聯儲 — 這個機構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就是要通過貨幣政策影響宏觀經濟。有些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是比較成功的,因為自從美聯儲成立以後,美國就再也沒有經歷過像1930年代那樣的經濟大蕭條,所有的危機都是比較溫和的。

可問題是這個說法是不可證偽的。你沒辦法做對比實驗。我們這一講只能從常識出發分析一下宏觀經濟學的道理。

1. 凱恩斯主義錯在哪?

讓政府通過擴張性的政策刺激經濟,這個做法的祖師爺是約翰·凱恩斯,現在我們都說這叫“凱恩斯主義”。一個思想一旦成為“主義”,就跟它的提出者可能就沒什麼關係了。凱恩斯當初到底是怎麼想的?這已經不重要了。克林說過去這80年內,經濟學家一直都在爭論凱恩斯到底是什麼意思。

不過我們都知道“通俗凱恩斯主義”是什麼意思 — 那就是消費刺激增長。只要公司願意投資、消費者願意花錢,經濟就能起來。

為此,錢一定要流動起來才行。政府應該減稅,這樣老百姓就能有更多的錢用於消費。利率應該降低,這樣老百姓就不願意存錢了,就更願意消費。但你仔細想想,這套說法完全違反了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說經濟學最本質的問題在於稀缺。是大家都想要好東西,可是好東西稀缺,才有經濟學。可是凱恩斯主義說什麼都是因為需求不足,好像遍地都是好東西人們不想要一樣。

微觀經濟學說如果一件商品的需求低,那就應該降價 — 可是為什麼當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低,造成失業的時候,勞動力不降價呢?凱恩斯主義無法回答。

還有,凱恩斯主義要求人們花錢,不要存錢,同時又要求擴大投資 — 可是微觀經濟學告訴我們老百姓得先存錢,銀行才有錢去投資!

通俗凱恩斯主義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所以現在還有一門學問叫“嚴密凱恩斯主義”,也叫“新凱恩斯主義”,通常在經濟系研究生階段才能學到。這套理論承認微觀經濟學,說價格機制之所以沒有在凱恩斯主義中體現出來,是因為存在一個時間上的滯後效應。不過這套學問目前只用於經濟學家互相較勁,從來沒有影響過政策制定者。

政策制定者只知道通俗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有很多批評者。比如批評者認為美聯儲總是在對市場形勢過度反應。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打過一個比方。他說美聯儲的調節,就好比一個傻子在洗澡的時候調節水溫 — 他的動作總是過大,感覺水涼了他一擰又變得太熱,然後再一擰又太涼了……

但是克林認為,不管是支持凱恩斯主義的人,還是反對凱恩斯主義的人,他們都高估了美聯儲的作用。

2. 中央銀行能刺激經濟嗎?

美聯儲雖然是中央銀行,但也僅僅是一家銀行而已。美聯儲可以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投資 — 但是別的銀行也可以這麼操作!如果現在形勢好,美聯儲不給好政策各家銀行也會加大投資;如果大家判斷經濟形勢不好,美聯儲給政策也沒用。中央銀行對經濟的控制能力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大。

比如說通貨膨脹。傳統思維認為之所以會通貨膨脹,是因為中央銀行發行了太多的貨幣。但是現在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單純印錢未必就能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像津巴布韋那樣的惡性通貨膨脹,只有在政府完全不負責任、胡亂花錢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除此之外,通貨膨脹可能是……一個心理效應。是因為人民先有了通貨膨脹的預期,才產生了通貨膨脹。

比如美國1970年代的通貨膨脹。當時因為美國的黃金儲備越來越不夠了,尼克松不得不在1971年宣佈放棄金本位,導致美元相對於黃金貶值。緊接著1973年石油危機,又導致美元相對於石油貶值。

這兩個貶值使得消費者在心理上認為現在應該通貨膨脹了 — 人們對美元的信心不足,拿到錢就想趕緊花出去,結果真的發生了通貨膨脹。這是一個自證預言!

如果政府不亂花錢,人們對通貨膨脹沒有心理預期,中央銀行只是根據市場需求發行貨幣,哪怕印的錢比較多,其實也沒多大問題。

這樣說來,貨幣政策對經濟刺激的意義不大。

那麼財政政策有用嗎?政府應該在危機時刻用增加赤字的方法刺激總需求嗎?

3. 失業問題應該怎麼解決?

凱恩斯主義想要通過政府刺激經濟的辦法解決失業問題,可是凱恩斯主義甚至都不能解釋為什麼會有人失業。如果說需求不足,那勞動力價格可以下降啊?為什麼不是給工人降薪,而是非得讓人失業呢?

事實上,如果所有人都生產同一種商品 — 比如說生產香蕉 — 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會有人失業。如果說現在經濟形勢不好,資本家完全可以給工人降薪,反正資本家只在乎工資成本而已。再大不了還可以乾脆不發工資了,直接髮香蕉也行啊,那也不至於失業。所有商品面臨需求下降的時候都降價,為什麼勞動力就不能降價呢?

因為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一種工作。要想理解失業,我們必須要考慮分工。凱恩斯主義和後來的麻省理工學派把整個社會當成了一個GDP工廠,相當於假設所有人都是生產香蕉的,所以才解釋不了失業。

失業的根本原因是你的這個工種的市場價值變了。本來你做這份工作可以在市場上交換到很多東西,但是現在市場上不再認可你的工作了,你降價也沒用,因為這個職業被淘汰了。

這件事並沒有聽起來那麼可怕。美國每個月都會有大約四百萬人被裁員,但是美國每個月也會新創造大約四百萬個職位。兩者平衡,真正被裁員之後找不到工作的失業人數,一般不超過這四百萬人中的5%。

我們不能低估經濟體的自我調節能力。任何時候的大規模失業都是集中在某些特定的行業和局部的地區,整個國家的就業狀況波動沒有那麼大。

當然有時候因為新技能普及、勞動者重新找工作需要時間,市場調節的反應比較慢,會出現失業率上升的情況。在這個時候,政府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創造新崗位,一個是保護舊崗位。

在創造新崗位方面,政府很難直接做什麼事情。比如最近中國有個說法,說民營經濟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新增就業”。新崗位不是政府安排出來的,而是企業家不停地在市場上摸索試探,冒著風險創造出來的。創造新崗位具有不可預測性。

政府 — 這裡我們特指美國政府 — 最喜歡做的是保住舊崗位。而這恰恰是經濟學家極力反對的!

有些失業是臨時性的,政府幹預也許有用。比如1980年代以前,美國的確發生過因為經濟暫時衰退,像汽車行業的一些工人被暫時裁員,經濟形勢好了以後還能再回來。這種情況下政府通過經濟刺激保住他們的工作可能有用。

但是後來美國的失業就主要是結構性的了,舊崗位永久消失,必須創造新崗位。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想要保住舊崗位的努力常常適得其反。2009年奧巴馬搞了一個刺激就業的計劃。這個計劃在克林看來簡直是每一項都有問題。

一個措施是如果你買新車,政府會給你一個退稅。這其實是寅吃卯糧 — 本來我應該兩年後買新車,現在因為這個刺激政策我先買了,這只是臨時性地保住了汽車行業的就業崗位:兩年後我不買車了,汽車工人不是還要失業嗎?

一個措施是補貼“綠色能源”產業。政府的思路的確是想創造新的崗位 — 可是靠補貼創造出來的新崗位是可持續的嗎?事實上這一輪政策結束之後,那些依靠政府補貼的新能源公司全都倒閉了!

一個措施是減稅。減稅同樣只是在短期內有好處,它仍然是在保護那些理應被淘汰的崗位。

那政府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政府能幫助創造新崗位嗎?這很難,但是克林也提供了幾個思路。

我們專欄多次說過,創造就是想法的連接。政府可以做的,是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美國的經驗是二戰以後有很多退伍軍人聯合起來成立了公司,創造了新就業。這件事凱恩斯解釋不了,要是根據凱恩斯的說法,市場上突然多出這麼多人找工作,經濟應該不行才對,可是這些退伍軍人恰恰帶來了經濟繁榮。軍隊給了這些人互相認識和合夥的機會。

以色列也有這樣的經驗,很多企業都是軍隊裡的戰友一起創業建立的。以色列學者認為這是因為軍隊給人提供了技術培訓和文化培訓。

政府還可以加強教育。大學能培養高質量的人才,還能把人才聚集在一起。政府還可以促進高科技移民,因為這些移民往往是創業的主力。政府還應該減少對土地用途的限制,釋放創新能力。

克林的另一個想法對中國很有意義,那就是促進城鄉交流。美國的農業人口很低,但是城鄉分隔現在有點嚴重。而對中國來說,也許城市化是製造新就業的最大發動機。

總而言之,我的感想是,政府對宏觀經濟能做的好事兒非常有限 — 但是要做壞事比較容易。

而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歸根結底,財富是人民創造的 — 而不是因為什麼“民主黨的政策好”。

"
《分工與貿易》6: 宏觀經濟學的迷思

今天咱們把阿諾德·克林的《分工與貿易》這本書講完,我們說說宏觀經濟學。

簡單來說,宏觀經濟學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在經濟衰退的時候怎麼增加就業。只要想工作的人都有工作,政府就不需要宏觀經濟學。

政府在宏觀上刺激經濟無非就是兩個辦法。一個是財政政策,也就是增加赤字,通過政府直接花費提高“總需求”;一個是貨幣政策,也就是讓中央銀行降低利率,增發貨幣。

而這兩個做法可能會有個副作用 — 也是政府最大的噩夢 — 那就是惡性通貨膨脹。

可以說整個思路就是這麼簡單。那問題是,這真的有效嗎?

美國的中央銀行 — 美聯儲 — 這個機構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就是要通過貨幣政策影響宏觀經濟。有些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是比較成功的,因為自從美聯儲成立以後,美國就再也沒有經歷過像1930年代那樣的經濟大蕭條,所有的危機都是比較溫和的。

可問題是這個說法是不可證偽的。你沒辦法做對比實驗。我們這一講只能從常識出發分析一下宏觀經濟學的道理。

1. 凱恩斯主義錯在哪?

讓政府通過擴張性的政策刺激經濟,這個做法的祖師爺是約翰·凱恩斯,現在我們都說這叫“凱恩斯主義”。一個思想一旦成為“主義”,就跟它的提出者可能就沒什麼關係了。凱恩斯當初到底是怎麼想的?這已經不重要了。克林說過去這80年內,經濟學家一直都在爭論凱恩斯到底是什麼意思。

不過我們都知道“通俗凱恩斯主義”是什麼意思 — 那就是消費刺激增長。只要公司願意投資、消費者願意花錢,經濟就能起來。

為此,錢一定要流動起來才行。政府應該減稅,這樣老百姓就能有更多的錢用於消費。利率應該降低,這樣老百姓就不願意存錢了,就更願意消費。但你仔細想想,這套說法完全違反了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說經濟學最本質的問題在於稀缺。是大家都想要好東西,可是好東西稀缺,才有經濟學。可是凱恩斯主義說什麼都是因為需求不足,好像遍地都是好東西人們不想要一樣。

微觀經濟學說如果一件商品的需求低,那就應該降價 — 可是為什麼當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低,造成失業的時候,勞動力不降價呢?凱恩斯主義無法回答。

還有,凱恩斯主義要求人們花錢,不要存錢,同時又要求擴大投資 — 可是微觀經濟學告訴我們老百姓得先存錢,銀行才有錢去投資!

通俗凱恩斯主義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所以現在還有一門學問叫“嚴密凱恩斯主義”,也叫“新凱恩斯主義”,通常在經濟系研究生階段才能學到。這套理論承認微觀經濟學,說價格機制之所以沒有在凱恩斯主義中體現出來,是因為存在一個時間上的滯後效應。不過這套學問目前只用於經濟學家互相較勁,從來沒有影響過政策制定者。

政策制定者只知道通俗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有很多批評者。比如批評者認為美聯儲總是在對市場形勢過度反應。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打過一個比方。他說美聯儲的調節,就好比一個傻子在洗澡的時候調節水溫 — 他的動作總是過大,感覺水涼了他一擰又變得太熱,然後再一擰又太涼了……

但是克林認為,不管是支持凱恩斯主義的人,還是反對凱恩斯主義的人,他們都高估了美聯儲的作用。

2. 中央銀行能刺激經濟嗎?

美聯儲雖然是中央銀行,但也僅僅是一家銀行而已。美聯儲可以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投資 — 但是別的銀行也可以這麼操作!如果現在形勢好,美聯儲不給好政策各家銀行也會加大投資;如果大家判斷經濟形勢不好,美聯儲給政策也沒用。中央銀行對經濟的控制能力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大。

比如說通貨膨脹。傳統思維認為之所以會通貨膨脹,是因為中央銀行發行了太多的貨幣。但是現在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單純印錢未必就能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像津巴布韋那樣的惡性通貨膨脹,只有在政府完全不負責任、胡亂花錢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除此之外,通貨膨脹可能是……一個心理效應。是因為人民先有了通貨膨脹的預期,才產生了通貨膨脹。

比如美國1970年代的通貨膨脹。當時因為美國的黃金儲備越來越不夠了,尼克松不得不在1971年宣佈放棄金本位,導致美元相對於黃金貶值。緊接著1973年石油危機,又導致美元相對於石油貶值。

這兩個貶值使得消費者在心理上認為現在應該通貨膨脹了 — 人們對美元的信心不足,拿到錢就想趕緊花出去,結果真的發生了通貨膨脹。這是一個自證預言!

如果政府不亂花錢,人們對通貨膨脹沒有心理預期,中央銀行只是根據市場需求發行貨幣,哪怕印的錢比較多,其實也沒多大問題。

這樣說來,貨幣政策對經濟刺激的意義不大。

那麼財政政策有用嗎?政府應該在危機時刻用增加赤字的方法刺激總需求嗎?

3. 失業問題應該怎麼解決?

凱恩斯主義想要通過政府刺激經濟的辦法解決失業問題,可是凱恩斯主義甚至都不能解釋為什麼會有人失業。如果說需求不足,那勞動力價格可以下降啊?為什麼不是給工人降薪,而是非得讓人失業呢?

事實上,如果所有人都生產同一種商品 — 比如說生產香蕉 — 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會有人失業。如果說現在經濟形勢不好,資本家完全可以給工人降薪,反正資本家只在乎工資成本而已。再大不了還可以乾脆不發工資了,直接髮香蕉也行啊,那也不至於失業。所有商品面臨需求下降的時候都降價,為什麼勞動力就不能降價呢?

因為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一種工作。要想理解失業,我們必須要考慮分工。凱恩斯主義和後來的麻省理工學派把整個社會當成了一個GDP工廠,相當於假設所有人都是生產香蕉的,所以才解釋不了失業。

失業的根本原因是你的這個工種的市場價值變了。本來你做這份工作可以在市場上交換到很多東西,但是現在市場上不再認可你的工作了,你降價也沒用,因為這個職業被淘汰了。

這件事並沒有聽起來那麼可怕。美國每個月都會有大約四百萬人被裁員,但是美國每個月也會新創造大約四百萬個職位。兩者平衡,真正被裁員之後找不到工作的失業人數,一般不超過這四百萬人中的5%。

我們不能低估經濟體的自我調節能力。任何時候的大規模失業都是集中在某些特定的行業和局部的地區,整個國家的就業狀況波動沒有那麼大。

當然有時候因為新技能普及、勞動者重新找工作需要時間,市場調節的反應比較慢,會出現失業率上升的情況。在這個時候,政府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創造新崗位,一個是保護舊崗位。

在創造新崗位方面,政府很難直接做什麼事情。比如最近中國有個說法,說民營經濟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新增就業”。新崗位不是政府安排出來的,而是企業家不停地在市場上摸索試探,冒著風險創造出來的。創造新崗位具有不可預測性。

政府 — 這裡我們特指美國政府 — 最喜歡做的是保住舊崗位。而這恰恰是經濟學家極力反對的!

有些失業是臨時性的,政府幹預也許有用。比如1980年代以前,美國的確發生過因為經濟暫時衰退,像汽車行業的一些工人被暫時裁員,經濟形勢好了以後還能再回來。這種情況下政府通過經濟刺激保住他們的工作可能有用。

但是後來美國的失業就主要是結構性的了,舊崗位永久消失,必須創造新崗位。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想要保住舊崗位的努力常常適得其反。2009年奧巴馬搞了一個刺激就業的計劃。這個計劃在克林看來簡直是每一項都有問題。

一個措施是如果你買新車,政府會給你一個退稅。這其實是寅吃卯糧 — 本來我應該兩年後買新車,現在因為這個刺激政策我先買了,這只是臨時性地保住了汽車行業的就業崗位:兩年後我不買車了,汽車工人不是還要失業嗎?

一個措施是補貼“綠色能源”產業。政府的思路的確是想創造新的崗位 — 可是靠補貼創造出來的新崗位是可持續的嗎?事實上這一輪政策結束之後,那些依靠政府補貼的新能源公司全都倒閉了!

一個措施是減稅。減稅同樣只是在短期內有好處,它仍然是在保護那些理應被淘汰的崗位。

那政府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政府能幫助創造新崗位嗎?這很難,但是克林也提供了幾個思路。

我們專欄多次說過,創造就是想法的連接。政府可以做的,是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美國的經驗是二戰以後有很多退伍軍人聯合起來成立了公司,創造了新就業。這件事凱恩斯解釋不了,要是根據凱恩斯的說法,市場上突然多出這麼多人找工作,經濟應該不行才對,可是這些退伍軍人恰恰帶來了經濟繁榮。軍隊給了這些人互相認識和合夥的機會。

以色列也有這樣的經驗,很多企業都是軍隊裡的戰友一起創業建立的。以色列學者認為這是因為軍隊給人提供了技術培訓和文化培訓。

政府還可以加強教育。大學能培養高質量的人才,還能把人才聚集在一起。政府還可以促進高科技移民,因為這些移民往往是創業的主力。政府還應該減少對土地用途的限制,釋放創新能力。

克林的另一個想法對中國很有意義,那就是促進城鄉交流。美國的農業人口很低,但是城鄉分隔現在有點嚴重。而對中國來說,也許城市化是製造新就業的最大發動機。

總而言之,我的感想是,政府對宏觀經濟能做的好事兒非常有限 — 但是要做壞事比較容易。

而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歸根結底,財富是人民創造的 — 而不是因為什麼“民主黨的政策好”。

《分工與貿易》6: 宏觀經濟學的迷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