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俊鵬

公眾號:大鵬視野

"

作者:李俊鵬

公眾號:大鵬視野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一、十年之問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醞釀至今,恰恰第10個年頭。

這10年正是河南轟轟烈烈發展的十年,總體上來說,河南經濟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仍然能保持強勁增長,並在全國總體排名中仍能穩穩處於第一方陣,應該說產業集聚區功不可沒。

產業集聚區在河南振興的過程中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是時機做一番總結和反思:下一個10年,究竟該怎麼走?

展開故事之前,先將視角放大至全國,來梳理幾個事件:

1、12月3日《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

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為170946億元,超過全國GDP的1/5(22.97%),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蘇州工業園連續5年進入前10強,且排名第三。

"

作者:李俊鵬

公眾號:大鵬視野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一、十年之問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醞釀至今,恰恰第10個年頭。

這10年正是河南轟轟烈烈發展的十年,總體上來說,河南經濟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仍然能保持強勁增長,並在全國總體排名中仍能穩穩處於第一方陣,應該說產業集聚區功不可沒。

產業集聚區在河南振興的過程中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是時機做一番總結和反思:下一個10年,究竟該怎麼走?

展開故事之前,先將視角放大至全國,來梳理幾個事件:

1、12月3日《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

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為170946億元,超過全國GDP的1/5(22.97%),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蘇州工業園連續5年進入前10強,且排名第三。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以綜合指標第一排行中國產業園區運營商首位,第二至十名依次是招商蛇口、啟迪協信、張江高科、聯東集團、上海臨港、外高橋、億達中國、中節能實業、中電光谷。

"

作者:李俊鵬

公眾號:大鵬視野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一、十年之問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醞釀至今,恰恰第10個年頭。

這10年正是河南轟轟烈烈發展的十年,總體上來說,河南經濟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仍然能保持強勁增長,並在全國總體排名中仍能穩穩處於第一方陣,應該說產業集聚區功不可沒。

產業集聚區在河南振興的過程中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是時機做一番總結和反思:下一個10年,究竟該怎麼走?

展開故事之前,先將視角放大至全國,來梳理幾個事件:

1、12月3日《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

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為170946億元,超過全國GDP的1/5(22.97%),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蘇州工業園連續5年進入前10強,且排名第三。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以綜合指標第一排行中國產業園區運營商首位,第二至十名依次是招商蛇口、啟迪協信、張江高科、聯東集團、上海臨港、外高橋、億達中國、中節能實業、中電光谷。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2、“南“VS”北“對話

華夏幸福與蘇州工業園可以說是中國產業園區發展中兩顆最為耀眼的璀璨明珠,一顆來自南方,成長於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長三角;一顆來自北方京津冀,為民營經濟的代表,且幾乎同時產生,猶如戰國時期的蘇秦與張儀,述說著不同的理念,行進著不同的軌跡,演繹著不同的故事。

發展至今將近20年,環顧當今:

  • 作為曾經的標杆,蘇州工業園近年來的全國佈局趨向內斂,僅有的幾個樣板,其效果也乏善可陳,蘇州工業園怎麼了?
  • 華夏幸福厚積薄發,開始在全國瘋狂複製,瘋狂佈局,瘋狂拿地,瘋狂搶人,華夏幸福要幹什麼?


二、蘇州工業園全國推廣式微


"

作者:李俊鵬

公眾號:大鵬視野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一、十年之問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醞釀至今,恰恰第10個年頭。

這10年正是河南轟轟烈烈發展的十年,總體上來說,河南經濟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仍然能保持強勁增長,並在全國總體排名中仍能穩穩處於第一方陣,應該說產業集聚區功不可沒。

產業集聚區在河南振興的過程中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是時機做一番總結和反思:下一個10年,究竟該怎麼走?

展開故事之前,先將視角放大至全國,來梳理幾個事件:

1、12月3日《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

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為170946億元,超過全國GDP的1/5(22.97%),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蘇州工業園連續5年進入前10強,且排名第三。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以綜合指標第一排行中國產業園區運營商首位,第二至十名依次是招商蛇口、啟迪協信、張江高科、聯東集團、上海臨港、外高橋、億達中國、中節能實業、中電光谷。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2、“南“VS”北“對話

華夏幸福與蘇州工業園可以說是中國產業園區發展中兩顆最為耀眼的璀璨明珠,一顆來自南方,成長於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長三角;一顆來自北方京津冀,為民營經濟的代表,且幾乎同時產生,猶如戰國時期的蘇秦與張儀,述說著不同的理念,行進著不同的軌跡,演繹著不同的故事。

發展至今將近20年,環顧當今:

  • 作為曾經的標杆,蘇州工業園近年來的全國佈局趨向內斂,僅有的幾個樣板,其效果也乏善可陳,蘇州工業園怎麼了?
  • 華夏幸福厚積薄發,開始在全國瘋狂複製,瘋狂佈局,瘋狂拿地,瘋狂搶人,華夏幸福要幹什麼?


二、蘇州工業園全國推廣式微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蘇州工業園自1994年成立,於1994年8月,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5年2月,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正式成立。截止2016年,現行政轄區範圍278km2,首期中新合作核心區80km2,常住人口80.78萬人,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

1994~2016年,GDP年均增速32.3%,取得了“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績GDP超2千億元,上交各類稅收超千億元,實際利用外資超千億元(摺合人民幣),註冊內資超千億元,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2150億元,同比增長7.2%; 新興產業產值2330億元,佔比達58.7%,居蘇州市第一。

"

作者:李俊鵬

公眾號:大鵬視野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一、十年之問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醞釀至今,恰恰第10個年頭。

這10年正是河南轟轟烈烈發展的十年,總體上來說,河南經濟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仍然能保持強勁增長,並在全國總體排名中仍能穩穩處於第一方陣,應該說產業集聚區功不可沒。

產業集聚區在河南振興的過程中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是時機做一番總結和反思:下一個10年,究竟該怎麼走?

展開故事之前,先將視角放大至全國,來梳理幾個事件:

1、12月3日《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

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為170946億元,超過全國GDP的1/5(22.97%),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蘇州工業園連續5年進入前10強,且排名第三。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以綜合指標第一排行中國產業園區運營商首位,第二至十名依次是招商蛇口、啟迪協信、張江高科、聯東集團、上海臨港、外高橋、億達中國、中節能實業、中電光谷。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2、“南“VS”北“對話

華夏幸福與蘇州工業園可以說是中國產業園區發展中兩顆最為耀眼的璀璨明珠,一顆來自南方,成長於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長三角;一顆來自北方京津冀,為民營經濟的代表,且幾乎同時產生,猶如戰國時期的蘇秦與張儀,述說著不同的理念,行進著不同的軌跡,演繹著不同的故事。

發展至今將近20年,環顧當今:

  • 作為曾經的標杆,蘇州工業園近年來的全國佈局趨向內斂,僅有的幾個樣板,其效果也乏善可陳,蘇州工業園怎麼了?
  • 華夏幸福厚積薄發,開始在全國瘋狂複製,瘋狂佈局,瘋狂拿地,瘋狂搶人,華夏幸福要幹什麼?


二、蘇州工業園全國推廣式微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蘇州工業園自1994年成立,於1994年8月,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5年2月,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正式成立。截止2016年,現行政轄區範圍278km2,首期中新合作核心區80km2,常住人口80.78萬人,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

1994~2016年,GDP年均增速32.3%,取得了“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績GDP超2千億元,上交各類稅收超千億元,實際利用外資超千億元(摺合人民幣),註冊內資超千億元,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2150億元,同比增長7.2%; 新興產業產值2330億元,佔比達58.7%,居蘇州市第一。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從蘇州工業園自身發展來說,依然非常強勁,而且發展愈加成熟,已經由單一的產業園區逐步向產城融合的綜合性城市功能區轉型,是產業園區發展的標杆,但是客觀來說,其複製和推廣之路並非坦途,無論是最早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抑或最新的中新海虞花園城,在其所推廣的將近十餘個園區中,除了蘇滁現代產業園外,其它園區都表現平平。

之所以出現此現象,首先需分清兩個概念:蘇州工業園和蘇州工業園模式。

蘇州工業園是首例,是特例,更是唯一。從其成立時間上,1994年恰逢中國對外開放初期,內外市場需求強烈;從區位上,地處長三角,緊鄰上海,經濟基礎雄厚、市場條件優越、交通設施便利;從機遇上,作為中新兩國合作開發的第一個項目、中國第一個市場化運營的城市綜合開發項目,必然集各種利好,因此,蘇州工業園的發展可以說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其成功是必然。

蘇州工業園模式則是屬於典型的“國企運營+政府引導”運營管理模式,國企從其本質上來說,固然以追求利潤為第一目的,但並非唯一目的,還需兼顧部分社會職能,同時,從其屬性來說,還有更多的公共屬性,所以,追求利潤和過分擴張和推廣的內在動力和迫切性來說並沒有那麼強烈。

雖然其自身推廣相對遲緩,但絲毫未影響其作為產業園區的標杆意義,尤其是規劃先行、基礎設施先導、混合用地佈局、分期實施等成功經驗影響深遠,已成為各地產業園區建設的重要參考。


三、華夏幸福瘋狂佈局幕後

"

作者:李俊鵬

公眾號:大鵬視野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一、十年之問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醞釀至今,恰恰第10個年頭。

這10年正是河南轟轟烈烈發展的十年,總體上來說,河南經濟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仍然能保持強勁增長,並在全國總體排名中仍能穩穩處於第一方陣,應該說產業集聚區功不可沒。

產業集聚區在河南振興的過程中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是時機做一番總結和反思:下一個10年,究竟該怎麼走?

展開故事之前,先將視角放大至全國,來梳理幾個事件:

1、12月3日《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

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為170946億元,超過全國GDP的1/5(22.97%),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蘇州工業園連續5年進入前10強,且排名第三。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以綜合指標第一排行中國產業園區運營商首位,第二至十名依次是招商蛇口、啟迪協信、張江高科、聯東集團、上海臨港、外高橋、億達中國、中節能實業、中電光谷。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2、“南“VS”北“對話

華夏幸福與蘇州工業園可以說是中國產業園區發展中兩顆最為耀眼的璀璨明珠,一顆來自南方,成長於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長三角;一顆來自北方京津冀,為民營經濟的代表,且幾乎同時產生,猶如戰國時期的蘇秦與張儀,述說著不同的理念,行進著不同的軌跡,演繹著不同的故事。

發展至今將近20年,環顧當今:

  • 作為曾經的標杆,蘇州工業園近年來的全國佈局趨向內斂,僅有的幾個樣板,其效果也乏善可陳,蘇州工業園怎麼了?
  • 華夏幸福厚積薄發,開始在全國瘋狂複製,瘋狂佈局,瘋狂拿地,瘋狂搶人,華夏幸福要幹什麼?


二、蘇州工業園全國推廣式微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蘇州工業園自1994年成立,於1994年8月,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5年2月,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正式成立。截止2016年,現行政轄區範圍278km2,首期中新合作核心區80km2,常住人口80.78萬人,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

1994~2016年,GDP年均增速32.3%,取得了“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績GDP超2千億元,上交各類稅收超千億元,實際利用外資超千億元(摺合人民幣),註冊內資超千億元,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2150億元,同比增長7.2%; 新興產業產值2330億元,佔比達58.7%,居蘇州市第一。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從蘇州工業園自身發展來說,依然非常強勁,而且發展愈加成熟,已經由單一的產業園區逐步向產城融合的綜合性城市功能區轉型,是產業園區發展的標杆,但是客觀來說,其複製和推廣之路並非坦途,無論是最早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抑或最新的中新海虞花園城,在其所推廣的將近十餘個園區中,除了蘇滁現代產業園外,其它園區都表現平平。

之所以出現此現象,首先需分清兩個概念:蘇州工業園和蘇州工業園模式。

蘇州工業園是首例,是特例,更是唯一。從其成立時間上,1994年恰逢中國對外開放初期,內外市場需求強烈;從區位上,地處長三角,緊鄰上海,經濟基礎雄厚、市場條件優越、交通設施便利;從機遇上,作為中新兩國合作開發的第一個項目、中國第一個市場化運營的城市綜合開發項目,必然集各種利好,因此,蘇州工業園的發展可以說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其成功是必然。

蘇州工業園模式則是屬於典型的“國企運營+政府引導”運營管理模式,國企從其本質上來說,固然以追求利潤為第一目的,但並非唯一目的,還需兼顧部分社會職能,同時,從其屬性來說,還有更多的公共屬性,所以,追求利潤和過分擴張和推廣的內在動力和迫切性來說並沒有那麼強烈。

雖然其自身推廣相對遲緩,但絲毫未影響其作為產業園區的標杆意義,尤其是規劃先行、基礎設施先導、混合用地佈局、分期實施等成功經驗影響深遠,已成為各地產業園區建設的重要參考。


三、華夏幸福瘋狂佈局幕後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作為國內產業新城PPP模式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2002年至今,在固安深耕15年,摸索出一套以產業發展、產城融合為核心的PPP模式,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目前,這一模式已經在大廠、香河、嘉善、江門等產業新城獲得了成效,並順利“出海”。

截至2017年9月底,擁有員工超25000名,總資產超3360億元。截至2017年6月底,事業版圖已遍佈北京、河北、廣東、湖北、江蘇、浙江、四川、安徽、河南以及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埃及等全球70餘個區域。

以“產業優先”作為核心策略,華夏幸福憑藉約4600人的產業發展團隊,聚焦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10大產業,為所在區域全面打造百餘個產業集群,累計引入簽約企業近1500家,招商引資額約4000億元,創造新增就業崗位6.8萬個。

從其模式來說,屬於典型的“民營企業+市場主導”,從其屬性來說追求利潤是企業第一屬性,尤其作為上市企業,之所以全面擴張佈局,是資本屬性使然,為更進一步融資、更快實現資本變現,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由最初的線性擴張升級為幾何級數增長。

分析華夏幸福的發展之路,有幾點啟示值得關注:(1)園區發展階段:最初傳統工業園區>>先進製造業園區>>綜合型現代產業園區>>城市綜合功能區;(2)探索出獨具特色的PPP模式;(3)大城市或都市區郊縣佈局模式;(4)產業運營與地產開發同步進行,實現產城融合;(5)數千人招商平臺打造;(6)高薪挖人聚人,快速打通政商渠道;(7)融資平臺建設;(8)產業園區物業化管理,實現由單純招商到留商、育商。

在看到華夏幸福無堅不摧地全面擴張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部分地區,依然存在推進遲緩的情形,這一定程度說明,該模式並非盡善盡美。之所以,在此地區遲緩,原因在於當地不缺乏資本、土地較為緊張、具有雄厚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基礎、財政收入也高,重心也不在於招商引資和吸引外來投資,更不屑於搞地產化套路,而是真正提高地區競爭力,顯然,華夏幸福無法滿足。另外,對於華夏幸福來說,其本身拿地價格較高,市場化程度更高,一下子拿類似於內地的數十平方公里土地的成本太高,所以望而卻步。

此外,也有幾點值得注意:(1)快速擴張,必然埋下資本風險隱患;(2)大城市或都市區郊縣佈局模式,意味著範圍之外的縣市,並非一切適用;(3)從其業態分佈,多高端、前沿,並不適用於欠發達地區;(4)及時規避地產化傾向;(5)任何企業必然有其經營管理的規模極限,過分擴張,必然會在擴張後期逐步暴露運營、管理、服務、資金等各方面的問題。

"

作者:李俊鵬

公眾號:大鵬視野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一、十年之問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醞釀至今,恰恰第10個年頭。

這10年正是河南轟轟烈烈發展的十年,總體上來說,河南經濟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仍然能保持強勁增長,並在全國總體排名中仍能穩穩處於第一方陣,應該說產業集聚區功不可沒。

產業集聚區在河南振興的過程中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是時機做一番總結和反思:下一個10年,究竟該怎麼走?

展開故事之前,先將視角放大至全國,來梳理幾個事件:

1、12月3日《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

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為170946億元,超過全國GDP的1/5(22.97%),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蘇州工業園連續5年進入前10強,且排名第三。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以綜合指標第一排行中國產業園區運營商首位,第二至十名依次是招商蛇口、啟迪協信、張江高科、聯東集團、上海臨港、外高橋、億達中國、中節能實業、中電光谷。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2、“南“VS”北“對話

華夏幸福與蘇州工業園可以說是中國產業園區發展中兩顆最為耀眼的璀璨明珠,一顆來自南方,成長於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長三角;一顆來自北方京津冀,為民營經濟的代表,且幾乎同時產生,猶如戰國時期的蘇秦與張儀,述說著不同的理念,行進著不同的軌跡,演繹著不同的故事。

發展至今將近20年,環顧當今:

  • 作為曾經的標杆,蘇州工業園近年來的全國佈局趨向內斂,僅有的幾個樣板,其效果也乏善可陳,蘇州工業園怎麼了?
  • 華夏幸福厚積薄發,開始在全國瘋狂複製,瘋狂佈局,瘋狂拿地,瘋狂搶人,華夏幸福要幹什麼?


二、蘇州工業園全國推廣式微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蘇州工業園自1994年成立,於1994年8月,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5年2月,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正式成立。截止2016年,現行政轄區範圍278km2,首期中新合作核心區80km2,常住人口80.78萬人,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

1994~2016年,GDP年均增速32.3%,取得了“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績GDP超2千億元,上交各類稅收超千億元,實際利用外資超千億元(摺合人民幣),註冊內資超千億元,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2150億元,同比增長7.2%; 新興產業產值2330億元,佔比達58.7%,居蘇州市第一。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從蘇州工業園自身發展來說,依然非常強勁,而且發展愈加成熟,已經由單一的產業園區逐步向產城融合的綜合性城市功能區轉型,是產業園區發展的標杆,但是客觀來說,其複製和推廣之路並非坦途,無論是最早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抑或最新的中新海虞花園城,在其所推廣的將近十餘個園區中,除了蘇滁現代產業園外,其它園區都表現平平。

之所以出現此現象,首先需分清兩個概念:蘇州工業園和蘇州工業園模式。

蘇州工業園是首例,是特例,更是唯一。從其成立時間上,1994年恰逢中國對外開放初期,內外市場需求強烈;從區位上,地處長三角,緊鄰上海,經濟基礎雄厚、市場條件優越、交通設施便利;從機遇上,作為中新兩國合作開發的第一個項目、中國第一個市場化運營的城市綜合開發項目,必然集各種利好,因此,蘇州工業園的發展可以說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其成功是必然。

蘇州工業園模式則是屬於典型的“國企運營+政府引導”運營管理模式,國企從其本質上來說,固然以追求利潤為第一目的,但並非唯一目的,還需兼顧部分社會職能,同時,從其屬性來說,還有更多的公共屬性,所以,追求利潤和過分擴張和推廣的內在動力和迫切性來說並沒有那麼強烈。

雖然其自身推廣相對遲緩,但絲毫未影響其作為產業園區的標杆意義,尤其是規劃先行、基礎設施先導、混合用地佈局、分期實施等成功經驗影響深遠,已成為各地產業園區建設的重要參考。


三、華夏幸福瘋狂佈局幕後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作為國內產業新城PPP模式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2002年至今,在固安深耕15年,摸索出一套以產業發展、產城融合為核心的PPP模式,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目前,這一模式已經在大廠、香河、嘉善、江門等產業新城獲得了成效,並順利“出海”。

截至2017年9月底,擁有員工超25000名,總資產超3360億元。截至2017年6月底,事業版圖已遍佈北京、河北、廣東、湖北、江蘇、浙江、四川、安徽、河南以及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埃及等全球70餘個區域。

以“產業優先”作為核心策略,華夏幸福憑藉約4600人的產業發展團隊,聚焦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10大產業,為所在區域全面打造百餘個產業集群,累計引入簽約企業近1500家,招商引資額約4000億元,創造新增就業崗位6.8萬個。

從其模式來說,屬於典型的“民營企業+市場主導”,從其屬性來說追求利潤是企業第一屬性,尤其作為上市企業,之所以全面擴張佈局,是資本屬性使然,為更進一步融資、更快實現資本變現,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由最初的線性擴張升級為幾何級數增長。

分析華夏幸福的發展之路,有幾點啟示值得關注:(1)園區發展階段:最初傳統工業園區>>先進製造業園區>>綜合型現代產業園區>>城市綜合功能區;(2)探索出獨具特色的PPP模式;(3)大城市或都市區郊縣佈局模式;(4)產業運營與地產開發同步進行,實現產城融合;(5)數千人招商平臺打造;(6)高薪挖人聚人,快速打通政商渠道;(7)融資平臺建設;(8)產業園區物業化管理,實現由單純招商到留商、育商。

在看到華夏幸福無堅不摧地全面擴張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部分地區,依然存在推進遲緩的情形,這一定程度說明,該模式並非盡善盡美。之所以,在此地區遲緩,原因在於當地不缺乏資本、土地較為緊張、具有雄厚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基礎、財政收入也高,重心也不在於招商引資和吸引外來投資,更不屑於搞地產化套路,而是真正提高地區競爭力,顯然,華夏幸福無法滿足。另外,對於華夏幸福來說,其本身拿地價格較高,市場化程度更高,一下子拿類似於內地的數十平方公里土地的成本太高,所以望而卻步。

此外,也有幾點值得注意:(1)快速擴張,必然埋下資本風險隱患;(2)大城市或都市區郊縣佈局模式,意味著範圍之外的縣市,並非一切適用;(3)從其業態分佈,多高端、前沿,並不適用於欠發達地區;(4)及時規避地產化傾向;(5)任何企業必然有其經營管理的規模極限,過分擴張,必然會在擴張後期逐步暴露運營、管理、服務、資金等各方面的問題。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四、河南產業集聚區發展得與失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初開始醞釀,2009年正式開始全面推進,目前共有182個。截止2015年底,全省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1953.04平方公里,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903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全省比重超過60%,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90%;工業企業從業人數超過430萬人,是2010年的2.9倍,客觀來說,產業集聚區建設對推動河南省經濟整體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影響深遠。

河南省在推進產業集聚區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了獨具特色、適應自身的發展道路,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特徵:

1、全省動員

成立省級領導小組,全省統一行動、統一開展、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考核,整合各部門資源、動員各行業力量,舉全省之力、共謀發展,使產業集聚區建設迅速成為各項工作重心,極大地促進產業集聚區快速發展。

2、外“固安”、內“蘇工”

分析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歷程和主政領導的履歷可以看出,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與河北產業園區尤其是固安工業園區的發展有非常深的歷史淵源,應該說固安工業園曾經被作為河南眾多地方主政領導的樣板和目標而去觀摩和學習,但是並非完全模仿,在實際推動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借鑑蘇州工業園區的經驗,包括政府主導、規劃先行,尤其是基礎設施先行,並在推進過程中由最初的“四通一平”,到“七通一平”,再到“九通一平”。

3、政府主導

既不同於華夏幸福“固安模式”,也不同於蘇州工業園“國企模式”,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屬於典型的政府主導模式,從前期規劃編制、主導產業選擇,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再到後期運營管理,政府全程主導,該種模式能夠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調動範圍內一切力量,快速實現要素集聚、快速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提升,能較大地促進地區經濟整體發展,也更利於招商引資,對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具有很好的經驗借鑑意義。

4、星級評價考核

河南省在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中採用營業收入、稅收收入、從業人員、固定資產投資等數項指標進行綜合考核,並按照星級由一星級到六星設置六個等級,分別對不同產業集聚區進行評級,不同等級設定不同行政級別、管理事權、財政稅收等,一方面便於量化考核和總體管理,另一方面也極大地調動各市縣不同產業集聚區之間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以及自身提升的內在動力。

在總結經驗的同時,也有教訓值得汲取:

1、“管理主導”VS“市場缺位”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和運營管理是明顯的計劃和政府主導,與華夏和蘇州工業園完全不同,具有典型的計劃特色,屬於河南原創。從推進和管理上,自上而下分別有省級領導小組、市縣領導小組,產業集聚區內部則成立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並由政府派駐部門機構,該模式對於處於產業園區發展初級階段和落後地區很有效果,保證快速運營和管理,但隨著發展階段不同問題和矛盾逐步凸顯,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市場缺位。產業集聚區本身是企業參與,更應該是市場行為,隨著產業集聚區數量增多、規模增大,尤其是運營管理中出現的市場問題逐步使得政府應接不暇,既做裁判又做選手、既招商又運營、既管理又服務,各種弊端、各類矛盾逐漸凸顯、尖銳。

2、“注重產業”VS“忽視企業”

  • 強勢政府,弱勢企業

在全省出臺的幾版推進產業集聚區的工作實施方案中基本未出現市場化運營和企業家精神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政府的強勢地位和企業的弱勢地位,或者說市場意識的淡薄,雖然部分產業園區成立投資開發公司,但更多是側重於前期基礎設施開發和建設,對於後期運營管理招商方面則仍是由政府來主導,本末倒置。整體市場化程度不足、政商氛圍不濃、企業地位不高,使得外界對河南的整體市場認知錯位,這也是鄭州、河南較難吸引外來投資的根本原因所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也正是許昌、長葛民營經濟繁榮的一枝獨秀。

  • 追求高端VS忽視低端

目前在全省各縣市產業集聚區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無論是發達地區縣市,還是貧困山區縣市,逢必談高端、先進、智能產業、鏈式招商,眼睛中只盯著大項目,只盯著高附加值產業,對於中小項目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則不屑一顧。實際上,回顧國內外發達地區的發展,無一例外也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的,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積累了資本,積累了技術,也積累了企業家隊伍和管理人才,所以發達地區現在具備了進行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達到條件,可以發展資本密集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河南應遵循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則,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來積累資本,積累技術、積累人才,然後逐步實現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產業轉型與升級。

  • 關注明星VS忽視小微

與高端產業、大型項目對應的大型集團、明星企業,政府對其則尊為貴賓,各類優惠、各類扶持,而與其相對的是中低端產業、小微企業,從產業集聚區設立開始就設置各類門檻標準,拒於千里之外,並且原則規定產業集聚區之外不在批准工業用地,這很大程度上造成地方很多小微企業和地方特色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實際上真正的創新大多來自於小微企業,且更利於地方的長遠發展、企業家群體的形成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正如大中城市需要創客空間,小城市則更需要創業工廠。

工作重心的偏離,必然造成結果的迥然,河南當前的“傳統產業多、現代產業少”、“中型企業多、上市企業少”、“外地知名企業多、本土明星企業少”,也一定程度反映此問題。

3、“注重招商”VS“忽視運營”

  • 重視硬件,忽視軟件

應該說經過將近10年的建設,河南省產業集聚區整體的硬件建設條件已經非常優越,即使與發達地區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是,深入各縣市產業集聚區仍能看到大量的空置廠房,究其原因,很重要一條是軟件環境建設的相對確實,使得很多企業望而卻步。

  • 關注前端,忽視末端

把招商作為目標和任務,更將招商作為終點,因此,所有工作的中心是圍繞將企業引進來,而對於企業進駐之後的後期服務則不到位,甚至不關注,從而造成企業較難引進,或引進來但留不住的怪圈。

  • 關注外來,忽視本土

地方在產業集聚區發展中的理念是眼光向外,這本無可厚非,畢竟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依靠外力植入的確能夠促進地方的跨越式發展,而且在國內外許多地區得到很好驗證,但是,必須看到外來企業固然重要,但是其發展穩定性、長期性和適應性都亟待考驗,並且造成一種傾向就是對於本土企業忽視,使得本土企業發展空間極其狹窄,尤其是中小企業很難得到快速發展。

4、“星級評價”VS“分類引導”

通過各項指標來量化管理產業集聚區的發展,無論從從全省層面的統籌推進,還是從自身的發展提升,都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尤其是在發展初期,表現更為積極,但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單一的評價標準所帶來的弊端也逐步顯現。當前所謂的星級劃分標準,實質是以經濟體量單一指標來衡量,顯然以偏概全,並易造成誤導。單純以星級來評判,會進一步拉大區域差異,加劇兩極分化,同時,也與社會功能、扶貧功能相悖,也與產業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相悖,而應與國家及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所確定的不同縣市的功能定位相結合,堅持特色化發展,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生態(淅川、欒川、新縣、鄧州等)、產業集聚等功能綜合考量,運用分區分類原則進行差異化、特色化的引導。並且在評價中不僅應有進入機制,更應該有負面清單制、退出機制。

5、“一哄而上”VS“漸次推進”

任何舉措、任何理論,無論多麼正確,只要成為一項行動,則意味著逐步失去理性,到最後必然離成功愈遠。產業集聚區從其出發點來說很科學很合理,代表未來產業和企業空間組織的理想狀態,但是自推動以來,在“三集中”指導下,各地在極短時間內、“一刀切”式將所有企業集中於所劃定的產業園區內,使得原本具有本土特色、歷史久遠、產業基礎優越、數量龐大的各類地方產業集群瞬間消失,換來的只是產業園區零散的數個企業廠房,原本的產業集群內在組織、特色優勢不再。因此,對策是好,但是,冒進式推進則不可取,欲速則不達,事與願違,應是漸進式、逐步引導式。

6、“產城二元”VS“產城融合”

從整體空間佈局來說,產業集聚區大多參照傳統功能分區模式,在城區之外單獨建設產業園區,從而造成產城二元分離,生產生活極為不便,對吸引企業入駐和工人就業都造成很大難度;從空間內部組織來說,產業園區內部基本全是工業,用地類型單一,各項配套商業居住、商務辦公空間匱乏;從空間佈局來看,盲目求大,大馬路、大廣場、大園區、大廠房,屬於典型的傳統工業佈局模式;且各企業廠區的規模盲目圈地,造成產業集聚區空曠,且是各個企業之間相互封閉式的街區,缺乏開放街區的活力和創新力,根本上是傳統的土地增值思維,必須改變,應逐步收回土地,改變街區佈局模式。

"

作者:李俊鵬

公眾號:大鵬視野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一、十年之問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醞釀至今,恰恰第10個年頭。

這10年正是河南轟轟烈烈發展的十年,總體上來說,河南經濟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仍然能保持強勁增長,並在全國總體排名中仍能穩穩處於第一方陣,應該說產業集聚區功不可沒。

產業集聚區在河南振興的過程中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是時機做一番總結和反思:下一個10年,究竟該怎麼走?

展開故事之前,先將視角放大至全國,來梳理幾個事件:

1、12月3日《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

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為170946億元,超過全國GDP的1/5(22.97%),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蘇州工業園連續5年進入前10強,且排名第三。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以綜合指標第一排行中國產業園區運營商首位,第二至十名依次是招商蛇口、啟迪協信、張江高科、聯東集團、上海臨港、外高橋、億達中國、中節能實業、中電光谷。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2、“南“VS”北“對話

華夏幸福與蘇州工業園可以說是中國產業園區發展中兩顆最為耀眼的璀璨明珠,一顆來自南方,成長於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長三角;一顆來自北方京津冀,為民營經濟的代表,且幾乎同時產生,猶如戰國時期的蘇秦與張儀,述說著不同的理念,行進著不同的軌跡,演繹著不同的故事。

發展至今將近20年,環顧當今:

  • 作為曾經的標杆,蘇州工業園近年來的全國佈局趨向內斂,僅有的幾個樣板,其效果也乏善可陳,蘇州工業園怎麼了?
  • 華夏幸福厚積薄發,開始在全國瘋狂複製,瘋狂佈局,瘋狂拿地,瘋狂搶人,華夏幸福要幹什麼?


二、蘇州工業園全國推廣式微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蘇州工業園自1994年成立,於1994年8月,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5年2月,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正式成立。截止2016年,現行政轄區範圍278km2,首期中新合作核心區80km2,常住人口80.78萬人,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

1994~2016年,GDP年均增速32.3%,取得了“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績GDP超2千億元,上交各類稅收超千億元,實際利用外資超千億元(摺合人民幣),註冊內資超千億元,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2150億元,同比增長7.2%; 新興產業產值2330億元,佔比達58.7%,居蘇州市第一。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從蘇州工業園自身發展來說,依然非常強勁,而且發展愈加成熟,已經由單一的產業園區逐步向產城融合的綜合性城市功能區轉型,是產業園區發展的標杆,但是客觀來說,其複製和推廣之路並非坦途,無論是最早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抑或最新的中新海虞花園城,在其所推廣的將近十餘個園區中,除了蘇滁現代產業園外,其它園區都表現平平。

之所以出現此現象,首先需分清兩個概念:蘇州工業園和蘇州工業園模式。

蘇州工業園是首例,是特例,更是唯一。從其成立時間上,1994年恰逢中國對外開放初期,內外市場需求強烈;從區位上,地處長三角,緊鄰上海,經濟基礎雄厚、市場條件優越、交通設施便利;從機遇上,作為中新兩國合作開發的第一個項目、中國第一個市場化運營的城市綜合開發項目,必然集各種利好,因此,蘇州工業園的發展可以說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其成功是必然。

蘇州工業園模式則是屬於典型的“國企運營+政府引導”運營管理模式,國企從其本質上來說,固然以追求利潤為第一目的,但並非唯一目的,還需兼顧部分社會職能,同時,從其屬性來說,還有更多的公共屬性,所以,追求利潤和過分擴張和推廣的內在動力和迫切性來說並沒有那麼強烈。

雖然其自身推廣相對遲緩,但絲毫未影響其作為產業園區的標杆意義,尤其是規劃先行、基礎設施先導、混合用地佈局、分期實施等成功經驗影響深遠,已成為各地產業園區建設的重要參考。


三、華夏幸福瘋狂佈局幕後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作為國內產業新城PPP模式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2002年至今,在固安深耕15年,摸索出一套以產業發展、產城融合為核心的PPP模式,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目前,這一模式已經在大廠、香河、嘉善、江門等產業新城獲得了成效,並順利“出海”。

截至2017年9月底,擁有員工超25000名,總資產超3360億元。截至2017年6月底,事業版圖已遍佈北京、河北、廣東、湖北、江蘇、浙江、四川、安徽、河南以及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埃及等全球70餘個區域。

以“產業優先”作為核心策略,華夏幸福憑藉約4600人的產業發展團隊,聚焦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10大產業,為所在區域全面打造百餘個產業集群,累計引入簽約企業近1500家,招商引資額約4000億元,創造新增就業崗位6.8萬個。

從其模式來說,屬於典型的“民營企業+市場主導”,從其屬性來說追求利潤是企業第一屬性,尤其作為上市企業,之所以全面擴張佈局,是資本屬性使然,為更進一步融資、更快實現資本變現,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由最初的線性擴張升級為幾何級數增長。

分析華夏幸福的發展之路,有幾點啟示值得關注:(1)園區發展階段:最初傳統工業園區>>先進製造業園區>>綜合型現代產業園區>>城市綜合功能區;(2)探索出獨具特色的PPP模式;(3)大城市或都市區郊縣佈局模式;(4)產業運營與地產開發同步進行,實現產城融合;(5)數千人招商平臺打造;(6)高薪挖人聚人,快速打通政商渠道;(7)融資平臺建設;(8)產業園區物業化管理,實現由單純招商到留商、育商。

在看到華夏幸福無堅不摧地全面擴張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部分地區,依然存在推進遲緩的情形,這一定程度說明,該模式並非盡善盡美。之所以,在此地區遲緩,原因在於當地不缺乏資本、土地較為緊張、具有雄厚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基礎、財政收入也高,重心也不在於招商引資和吸引外來投資,更不屑於搞地產化套路,而是真正提高地區競爭力,顯然,華夏幸福無法滿足。另外,對於華夏幸福來說,其本身拿地價格較高,市場化程度更高,一下子拿類似於內地的數十平方公里土地的成本太高,所以望而卻步。

此外,也有幾點值得注意:(1)快速擴張,必然埋下資本風險隱患;(2)大城市或都市區郊縣佈局模式,意味著範圍之外的縣市,並非一切適用;(3)從其業態分佈,多高端、前沿,並不適用於欠發達地區;(4)及時規避地產化傾向;(5)任何企業必然有其經營管理的規模極限,過分擴張,必然會在擴張後期逐步暴露運營、管理、服務、資金等各方面的問題。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四、河南產業集聚區發展得與失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初開始醞釀,2009年正式開始全面推進,目前共有182個。截止2015年底,全省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1953.04平方公里,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903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全省比重超過60%,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90%;工業企業從業人數超過430萬人,是2010年的2.9倍,客觀來說,產業集聚區建設對推動河南省經濟整體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影響深遠。

河南省在推進產業集聚區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了獨具特色、適應自身的發展道路,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特徵:

1、全省動員

成立省級領導小組,全省統一行動、統一開展、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考核,整合各部門資源、動員各行業力量,舉全省之力、共謀發展,使產業集聚區建設迅速成為各項工作重心,極大地促進產業集聚區快速發展。

2、外“固安”、內“蘇工”

分析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歷程和主政領導的履歷可以看出,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與河北產業園區尤其是固安工業園區的發展有非常深的歷史淵源,應該說固安工業園曾經被作為河南眾多地方主政領導的樣板和目標而去觀摩和學習,但是並非完全模仿,在實際推動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借鑑蘇州工業園區的經驗,包括政府主導、規劃先行,尤其是基礎設施先行,並在推進過程中由最初的“四通一平”,到“七通一平”,再到“九通一平”。

3、政府主導

既不同於華夏幸福“固安模式”,也不同於蘇州工業園“國企模式”,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屬於典型的政府主導模式,從前期規劃編制、主導產業選擇,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再到後期運營管理,政府全程主導,該種模式能夠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調動範圍內一切力量,快速實現要素集聚、快速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提升,能較大地促進地區經濟整體發展,也更利於招商引資,對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具有很好的經驗借鑑意義。

4、星級評價考核

河南省在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中採用營業收入、稅收收入、從業人員、固定資產投資等數項指標進行綜合考核,並按照星級由一星級到六星設置六個等級,分別對不同產業集聚區進行評級,不同等級設定不同行政級別、管理事權、財政稅收等,一方面便於量化考核和總體管理,另一方面也極大地調動各市縣不同產業集聚區之間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以及自身提升的內在動力。

在總結經驗的同時,也有教訓值得汲取:

1、“管理主導”VS“市場缺位”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和運營管理是明顯的計劃和政府主導,與華夏和蘇州工業園完全不同,具有典型的計劃特色,屬於河南原創。從推進和管理上,自上而下分別有省級領導小組、市縣領導小組,產業集聚區內部則成立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並由政府派駐部門機構,該模式對於處於產業園區發展初級階段和落後地區很有效果,保證快速運營和管理,但隨著發展階段不同問題和矛盾逐步凸顯,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市場缺位。產業集聚區本身是企業參與,更應該是市場行為,隨著產業集聚區數量增多、規模增大,尤其是運營管理中出現的市場問題逐步使得政府應接不暇,既做裁判又做選手、既招商又運營、既管理又服務,各種弊端、各類矛盾逐漸凸顯、尖銳。

2、“注重產業”VS“忽視企業”

  • 強勢政府,弱勢企業

在全省出臺的幾版推進產業集聚區的工作實施方案中基本未出現市場化運營和企業家精神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政府的強勢地位和企業的弱勢地位,或者說市場意識的淡薄,雖然部分產業園區成立投資開發公司,但更多是側重於前期基礎設施開發和建設,對於後期運營管理招商方面則仍是由政府來主導,本末倒置。整體市場化程度不足、政商氛圍不濃、企業地位不高,使得外界對河南的整體市場認知錯位,這也是鄭州、河南較難吸引外來投資的根本原因所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也正是許昌、長葛民營經濟繁榮的一枝獨秀。

  • 追求高端VS忽視低端

目前在全省各縣市產業集聚區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無論是發達地區縣市,還是貧困山區縣市,逢必談高端、先進、智能產業、鏈式招商,眼睛中只盯著大項目,只盯著高附加值產業,對於中小項目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則不屑一顧。實際上,回顧國內外發達地區的發展,無一例外也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的,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積累了資本,積累了技術,也積累了企業家隊伍和管理人才,所以發達地區現在具備了進行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達到條件,可以發展資本密集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河南應遵循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則,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來積累資本,積累技術、積累人才,然後逐步實現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產業轉型與升級。

  • 關注明星VS忽視小微

與高端產業、大型項目對應的大型集團、明星企業,政府對其則尊為貴賓,各類優惠、各類扶持,而與其相對的是中低端產業、小微企業,從產業集聚區設立開始就設置各類門檻標準,拒於千里之外,並且原則規定產業集聚區之外不在批准工業用地,這很大程度上造成地方很多小微企業和地方特色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實際上真正的創新大多來自於小微企業,且更利於地方的長遠發展、企業家群體的形成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正如大中城市需要創客空間,小城市則更需要創業工廠。

工作重心的偏離,必然造成結果的迥然,河南當前的“傳統產業多、現代產業少”、“中型企業多、上市企業少”、“外地知名企業多、本土明星企業少”,也一定程度反映此問題。

3、“注重招商”VS“忽視運營”

  • 重視硬件,忽視軟件

應該說經過將近10年的建設,河南省產業集聚區整體的硬件建設條件已經非常優越,即使與發達地區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是,深入各縣市產業集聚區仍能看到大量的空置廠房,究其原因,很重要一條是軟件環境建設的相對確實,使得很多企業望而卻步。

  • 關注前端,忽視末端

把招商作為目標和任務,更將招商作為終點,因此,所有工作的中心是圍繞將企業引進來,而對於企業進駐之後的後期服務則不到位,甚至不關注,從而造成企業較難引進,或引進來但留不住的怪圈。

  • 關注外來,忽視本土

地方在產業集聚區發展中的理念是眼光向外,這本無可厚非,畢竟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依靠外力植入的確能夠促進地方的跨越式發展,而且在國內外許多地區得到很好驗證,但是,必須看到外來企業固然重要,但是其發展穩定性、長期性和適應性都亟待考驗,並且造成一種傾向就是對於本土企業忽視,使得本土企業發展空間極其狹窄,尤其是中小企業很難得到快速發展。

4、“星級評價”VS“分類引導”

通過各項指標來量化管理產業集聚區的發展,無論從從全省層面的統籌推進,還是從自身的發展提升,都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尤其是在發展初期,表現更為積極,但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單一的評價標準所帶來的弊端也逐步顯現。當前所謂的星級劃分標準,實質是以經濟體量單一指標來衡量,顯然以偏概全,並易造成誤導。單純以星級來評判,會進一步拉大區域差異,加劇兩極分化,同時,也與社會功能、扶貧功能相悖,也與產業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相悖,而應與國家及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所確定的不同縣市的功能定位相結合,堅持特色化發展,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生態(淅川、欒川、新縣、鄧州等)、產業集聚等功能綜合考量,運用分區分類原則進行差異化、特色化的引導。並且在評價中不僅應有進入機制,更應該有負面清單制、退出機制。

5、“一哄而上”VS“漸次推進”

任何舉措、任何理論,無論多麼正確,只要成為一項行動,則意味著逐步失去理性,到最後必然離成功愈遠。產業集聚區從其出發點來說很科學很合理,代表未來產業和企業空間組織的理想狀態,但是自推動以來,在“三集中”指導下,各地在極短時間內、“一刀切”式將所有企業集中於所劃定的產業園區內,使得原本具有本土特色、歷史久遠、產業基礎優越、數量龐大的各類地方產業集群瞬間消失,換來的只是產業園區零散的數個企業廠房,原本的產業集群內在組織、特色優勢不再。因此,對策是好,但是,冒進式推進則不可取,欲速則不達,事與願違,應是漸進式、逐步引導式。

6、“產城二元”VS“產城融合”

從整體空間佈局來說,產業集聚區大多參照傳統功能分區模式,在城區之外單獨建設產業園區,從而造成產城二元分離,生產生活極為不便,對吸引企業入駐和工人就業都造成很大難度;從空間內部組織來說,產業園區內部基本全是工業,用地類型單一,各項配套商業居住、商務辦公空間匱乏;從空間佈局來看,盲目求大,大馬路、大廣場、大園區、大廠房,屬於典型的傳統工業佈局模式;且各企業廠區的規模盲目圈地,造成產業集聚區空曠,且是各個企業之間相互封閉式的街區,缺乏開放街區的活力和創新力,根本上是傳統的土地增值思維,必須改變,應逐步收回土地,改變街區佈局模式。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五、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1、不盲信、不盲從,尋找符合自身的“第三條道路”

分析三種模式之間有幾點核心啟示:

  • 模式即範式,需具有普適性、可複製性,任何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條件。
  • 任何一種模式都有其優缺點,不能盲目照搬,應因地制宜,趨利避害。
  • 產業園區都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發展階段,不同發展階段特徵及需解決核心主題不同,應在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發展策略和模式。
  • 不同產業園區發展重點和策略以及擔負功能不同,應採取不同開發運營模式,不同考核方式和側重點。
"

作者:李俊鵬

公眾號:大鵬視野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一、十年之問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醞釀至今,恰恰第10個年頭。

這10年正是河南轟轟烈烈發展的十年,總體上來說,河南經濟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仍然能保持強勁增長,並在全國總體排名中仍能穩穩處於第一方陣,應該說產業集聚區功不可沒。

產業集聚區在河南振興的過程中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是時機做一番總結和反思:下一個10年,究竟該怎麼走?

展開故事之前,先將視角放大至全國,來梳理幾個事件:

1、12月3日《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

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為170946億元,超過全國GDP的1/5(22.97%),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蘇州工業園連續5年進入前10強,且排名第三。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以綜合指標第一排行中國產業園區運營商首位,第二至十名依次是招商蛇口、啟迪協信、張江高科、聯東集團、上海臨港、外高橋、億達中國、中節能實業、中電光谷。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2、“南“VS”北“對話

華夏幸福與蘇州工業園可以說是中國產業園區發展中兩顆最為耀眼的璀璨明珠,一顆來自南方,成長於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長三角;一顆來自北方京津冀,為民營經濟的代表,且幾乎同時產生,猶如戰國時期的蘇秦與張儀,述說著不同的理念,行進著不同的軌跡,演繹著不同的故事。

發展至今將近20年,環顧當今:

  • 作為曾經的標杆,蘇州工業園近年來的全國佈局趨向內斂,僅有的幾個樣板,其效果也乏善可陳,蘇州工業園怎麼了?
  • 華夏幸福厚積薄發,開始在全國瘋狂複製,瘋狂佈局,瘋狂拿地,瘋狂搶人,華夏幸福要幹什麼?


二、蘇州工業園全國推廣式微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蘇州工業園自1994年成立,於1994年8月,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5年2月,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正式成立。截止2016年,現行政轄區範圍278km2,首期中新合作核心區80km2,常住人口80.78萬人,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

1994~2016年,GDP年均增速32.3%,取得了“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績GDP超2千億元,上交各類稅收超千億元,實際利用外資超千億元(摺合人民幣),註冊內資超千億元,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2150億元,同比增長7.2%; 新興產業產值2330億元,佔比達58.7%,居蘇州市第一。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從蘇州工業園自身發展來說,依然非常強勁,而且發展愈加成熟,已經由單一的產業園區逐步向產城融合的綜合性城市功能區轉型,是產業園區發展的標杆,但是客觀來說,其複製和推廣之路並非坦途,無論是最早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抑或最新的中新海虞花園城,在其所推廣的將近十餘個園區中,除了蘇滁現代產業園外,其它園區都表現平平。

之所以出現此現象,首先需分清兩個概念:蘇州工業園和蘇州工業園模式。

蘇州工業園是首例,是特例,更是唯一。從其成立時間上,1994年恰逢中國對外開放初期,內外市場需求強烈;從區位上,地處長三角,緊鄰上海,經濟基礎雄厚、市場條件優越、交通設施便利;從機遇上,作為中新兩國合作開發的第一個項目、中國第一個市場化運營的城市綜合開發項目,必然集各種利好,因此,蘇州工業園的發展可以說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其成功是必然。

蘇州工業園模式則是屬於典型的“國企運營+政府引導”運營管理模式,國企從其本質上來說,固然以追求利潤為第一目的,但並非唯一目的,還需兼顧部分社會職能,同時,從其屬性來說,還有更多的公共屬性,所以,追求利潤和過分擴張和推廣的內在動力和迫切性來說並沒有那麼強烈。

雖然其自身推廣相對遲緩,但絲毫未影響其作為產業園區的標杆意義,尤其是規劃先行、基礎設施先導、混合用地佈局、分期實施等成功經驗影響深遠,已成為各地產業園區建設的重要參考。


三、華夏幸福瘋狂佈局幕後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作為國內產業新城PPP模式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2002年至今,在固安深耕15年,摸索出一套以產業發展、產城融合為核心的PPP模式,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目前,這一模式已經在大廠、香河、嘉善、江門等產業新城獲得了成效,並順利“出海”。

截至2017年9月底,擁有員工超25000名,總資產超3360億元。截至2017年6月底,事業版圖已遍佈北京、河北、廣東、湖北、江蘇、浙江、四川、安徽、河南以及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埃及等全球70餘個區域。

以“產業優先”作為核心策略,華夏幸福憑藉約4600人的產業發展團隊,聚焦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10大產業,為所在區域全面打造百餘個產業集群,累計引入簽約企業近1500家,招商引資額約4000億元,創造新增就業崗位6.8萬個。

從其模式來說,屬於典型的“民營企業+市場主導”,從其屬性來說追求利潤是企業第一屬性,尤其作為上市企業,之所以全面擴張佈局,是資本屬性使然,為更進一步融資、更快實現資本變現,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由最初的線性擴張升級為幾何級數增長。

分析華夏幸福的發展之路,有幾點啟示值得關注:(1)園區發展階段:最初傳統工業園區>>先進製造業園區>>綜合型現代產業園區>>城市綜合功能區;(2)探索出獨具特色的PPP模式;(3)大城市或都市區郊縣佈局模式;(4)產業運營與地產開發同步進行,實現產城融合;(5)數千人招商平臺打造;(6)高薪挖人聚人,快速打通政商渠道;(7)融資平臺建設;(8)產業園區物業化管理,實現由單純招商到留商、育商。

在看到華夏幸福無堅不摧地全面擴張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部分地區,依然存在推進遲緩的情形,這一定程度說明,該模式並非盡善盡美。之所以,在此地區遲緩,原因在於當地不缺乏資本、土地較為緊張、具有雄厚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基礎、財政收入也高,重心也不在於招商引資和吸引外來投資,更不屑於搞地產化套路,而是真正提高地區競爭力,顯然,華夏幸福無法滿足。另外,對於華夏幸福來說,其本身拿地價格較高,市場化程度更高,一下子拿類似於內地的數十平方公里土地的成本太高,所以望而卻步。

此外,也有幾點值得注意:(1)快速擴張,必然埋下資本風險隱患;(2)大城市或都市區郊縣佈局模式,意味著範圍之外的縣市,並非一切適用;(3)從其業態分佈,多高端、前沿,並不適用於欠發達地區;(4)及時規避地產化傾向;(5)任何企業必然有其經營管理的規模極限,過分擴張,必然會在擴張後期逐步暴露運營、管理、服務、資金等各方面的問題。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四、河南產業集聚區發展得與失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初開始醞釀,2009年正式開始全面推進,目前共有182個。截止2015年底,全省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1953.04平方公里,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903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全省比重超過60%,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90%;工業企業從業人數超過430萬人,是2010年的2.9倍,客觀來說,產業集聚區建設對推動河南省經濟整體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影響深遠。

河南省在推進產業集聚區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了獨具特色、適應自身的發展道路,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特徵:

1、全省動員

成立省級領導小組,全省統一行動、統一開展、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考核,整合各部門資源、動員各行業力量,舉全省之力、共謀發展,使產業集聚區建設迅速成為各項工作重心,極大地促進產業集聚區快速發展。

2、外“固安”、內“蘇工”

分析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歷程和主政領導的履歷可以看出,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與河北產業園區尤其是固安工業園區的發展有非常深的歷史淵源,應該說固安工業園曾經被作為河南眾多地方主政領導的樣板和目標而去觀摩和學習,但是並非完全模仿,在實際推動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借鑑蘇州工業園區的經驗,包括政府主導、規劃先行,尤其是基礎設施先行,並在推進過程中由最初的“四通一平”,到“七通一平”,再到“九通一平”。

3、政府主導

既不同於華夏幸福“固安模式”,也不同於蘇州工業園“國企模式”,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屬於典型的政府主導模式,從前期規劃編制、主導產業選擇,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再到後期運營管理,政府全程主導,該種模式能夠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調動範圍內一切力量,快速實現要素集聚、快速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提升,能較大地促進地區經濟整體發展,也更利於招商引資,對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具有很好的經驗借鑑意義。

4、星級評價考核

河南省在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中採用營業收入、稅收收入、從業人員、固定資產投資等數項指標進行綜合考核,並按照星級由一星級到六星設置六個等級,分別對不同產業集聚區進行評級,不同等級設定不同行政級別、管理事權、財政稅收等,一方面便於量化考核和總體管理,另一方面也極大地調動各市縣不同產業集聚區之間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以及自身提升的內在動力。

在總結經驗的同時,也有教訓值得汲取:

1、“管理主導”VS“市場缺位”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和運營管理是明顯的計劃和政府主導,與華夏和蘇州工業園完全不同,具有典型的計劃特色,屬於河南原創。從推進和管理上,自上而下分別有省級領導小組、市縣領導小組,產業集聚區內部則成立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並由政府派駐部門機構,該模式對於處於產業園區發展初級階段和落後地區很有效果,保證快速運營和管理,但隨著發展階段不同問題和矛盾逐步凸顯,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市場缺位。產業集聚區本身是企業參與,更應該是市場行為,隨著產業集聚區數量增多、規模增大,尤其是運營管理中出現的市場問題逐步使得政府應接不暇,既做裁判又做選手、既招商又運營、既管理又服務,各種弊端、各類矛盾逐漸凸顯、尖銳。

2、“注重產業”VS“忽視企業”

  • 強勢政府,弱勢企業

在全省出臺的幾版推進產業集聚區的工作實施方案中基本未出現市場化運營和企業家精神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政府的強勢地位和企業的弱勢地位,或者說市場意識的淡薄,雖然部分產業園區成立投資開發公司,但更多是側重於前期基礎設施開發和建設,對於後期運營管理招商方面則仍是由政府來主導,本末倒置。整體市場化程度不足、政商氛圍不濃、企業地位不高,使得外界對河南的整體市場認知錯位,這也是鄭州、河南較難吸引外來投資的根本原因所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也正是許昌、長葛民營經濟繁榮的一枝獨秀。

  • 追求高端VS忽視低端

目前在全省各縣市產業集聚區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無論是發達地區縣市,還是貧困山區縣市,逢必談高端、先進、智能產業、鏈式招商,眼睛中只盯著大項目,只盯著高附加值產業,對於中小項目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則不屑一顧。實際上,回顧國內外發達地區的發展,無一例外也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的,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積累了資本,積累了技術,也積累了企業家隊伍和管理人才,所以發達地區現在具備了進行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達到條件,可以發展資本密集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河南應遵循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則,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來積累資本,積累技術、積累人才,然後逐步實現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產業轉型與升級。

  • 關注明星VS忽視小微

與高端產業、大型項目對應的大型集團、明星企業,政府對其則尊為貴賓,各類優惠、各類扶持,而與其相對的是中低端產業、小微企業,從產業集聚區設立開始就設置各類門檻標準,拒於千里之外,並且原則規定產業集聚區之外不在批准工業用地,這很大程度上造成地方很多小微企業和地方特色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實際上真正的創新大多來自於小微企業,且更利於地方的長遠發展、企業家群體的形成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正如大中城市需要創客空間,小城市則更需要創業工廠。

工作重心的偏離,必然造成結果的迥然,河南當前的“傳統產業多、現代產業少”、“中型企業多、上市企業少”、“外地知名企業多、本土明星企業少”,也一定程度反映此問題。

3、“注重招商”VS“忽視運營”

  • 重視硬件,忽視軟件

應該說經過將近10年的建設,河南省產業集聚區整體的硬件建設條件已經非常優越,即使與發達地區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是,深入各縣市產業集聚區仍能看到大量的空置廠房,究其原因,很重要一條是軟件環境建設的相對確實,使得很多企業望而卻步。

  • 關注前端,忽視末端

把招商作為目標和任務,更將招商作為終點,因此,所有工作的中心是圍繞將企業引進來,而對於企業進駐之後的後期服務則不到位,甚至不關注,從而造成企業較難引進,或引進來但留不住的怪圈。

  • 關注外來,忽視本土

地方在產業集聚區發展中的理念是眼光向外,這本無可厚非,畢竟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依靠外力植入的確能夠促進地方的跨越式發展,而且在國內外許多地區得到很好驗證,但是,必須看到外來企業固然重要,但是其發展穩定性、長期性和適應性都亟待考驗,並且造成一種傾向就是對於本土企業忽視,使得本土企業發展空間極其狹窄,尤其是中小企業很難得到快速發展。

4、“星級評價”VS“分類引導”

通過各項指標來量化管理產業集聚區的發展,無論從從全省層面的統籌推進,還是從自身的發展提升,都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尤其是在發展初期,表現更為積極,但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單一的評價標準所帶來的弊端也逐步顯現。當前所謂的星級劃分標準,實質是以經濟體量單一指標來衡量,顯然以偏概全,並易造成誤導。單純以星級來評判,會進一步拉大區域差異,加劇兩極分化,同時,也與社會功能、扶貧功能相悖,也與產業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相悖,而應與國家及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所確定的不同縣市的功能定位相結合,堅持特色化發展,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生態(淅川、欒川、新縣、鄧州等)、產業集聚等功能綜合考量,運用分區分類原則進行差異化、特色化的引導。並且在評價中不僅應有進入機制,更應該有負面清單制、退出機制。

5、“一哄而上”VS“漸次推進”

任何舉措、任何理論,無論多麼正確,只要成為一項行動,則意味著逐步失去理性,到最後必然離成功愈遠。產業集聚區從其出發點來說很科學很合理,代表未來產業和企業空間組織的理想狀態,但是自推動以來,在“三集中”指導下,各地在極短時間內、“一刀切”式將所有企業集中於所劃定的產業園區內,使得原本具有本土特色、歷史久遠、產業基礎優越、數量龐大的各類地方產業集群瞬間消失,換來的只是產業園區零散的數個企業廠房,原本的產業集群內在組織、特色優勢不再。因此,對策是好,但是,冒進式推進則不可取,欲速則不達,事與願違,應是漸進式、逐步引導式。

6、“產城二元”VS“產城融合”

從整體空間佈局來說,產業集聚區大多參照傳統功能分區模式,在城區之外單獨建設產業園區,從而造成產城二元分離,生產生活極為不便,對吸引企業入駐和工人就業都造成很大難度;從空間內部組織來說,產業園區內部基本全是工業,用地類型單一,各項配套商業居住、商務辦公空間匱乏;從空間佈局來看,盲目求大,大馬路、大廣場、大園區、大廠房,屬於典型的傳統工業佈局模式;且各企業廠區的規模盲目圈地,造成產業集聚區空曠,且是各個企業之間相互封閉式的街區,缺乏開放街區的活力和創新力,根本上是傳統的土地增值思維,必須改變,應逐步收回土地,改變街區佈局模式。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五、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1、不盲信、不盲從,尋找符合自身的“第三條道路”

分析三種模式之間有幾點核心啟示:

  • 模式即範式,需具有普適性、可複製性,任何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條件。
  • 任何一種模式都有其優缺點,不能盲目照搬,應因地制宜,趨利避害。
  • 產業園區都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發展階段,不同發展階段特徵及需解決核心主題不同,應在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發展策略和模式。
  • 不同產業園區發展重點和策略以及擔負功能不同,應採取不同開發運營模式,不同考核方式和側重點。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三種模式比較


2、科學研判發展階段,因勢利導

首先,經過近10年的發展,河南省產業集聚區正在由企業項目的簡單聚集日益向主導產業突出、鏈式發展的格局轉變,整體上已經由發展初期的1.0時代,逐步邁向2.0時代,既有的發展模式需要逐步轉變,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道路。其次,需要考慮不同園區之間發展階段的差異,譬如航空港實驗區、鄭州經開區已逐步步入3.0時代,而一些貧困山區縣市可能依然處於1.0時代,因此,需要在整體研判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各層級產業集聚區類型,科學判定各自所處發展階段,合理制定各自的發展重點和正確引導。此外,認識到產業園區的發展階段性和規律,就需要在推進的過程中“去冒進化”,改變以往的“運動式”、“跳躍式”,而是逐步引導、漸次推進。

3、找準園區發展動力,精準發力

核心動力:運營模式、營商環境、企業家

主導動力:產業基礎、經濟水平、政策支持

輔助動力:設施配套、系列平臺、區位條件

科學的運營管理模式、良好的政商關係、優秀的企業家隊伍三者構成產業園區發展的核心動力;雄厚的產業基礎、發達的經濟水平和優越的扶持條件構成發展的主導動力;完善的設施配套、優良的區位條件和豐富的系列平臺(融資、招商、培訓、交流、信息、人才等)的打造構成產業園區發展的輔助動力;因此,各地在發展中只有根據發展動力因素的重要性和相互關聯性才能有目的的開展工作,而且使工作更具成效,園區發展更為合理。

4、構建靈活的運營管理機制, 多方參與

運營管理機制實質就是產業集聚區建設過程中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的優劣直接決定園區新發展階段建設的成敗,某種程度上說,華夏幸福和蘇州工業園的成功,實質就是運營管理的成功。不可否認,政府絕對主導的模式在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的1.0時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面向2.0時代,運營管理,包括產權體制都需要重大調整,總體的基調應該是“去行政化、市場化”,尤其對於成熟園區更應該提早轉型。從管理上,產業集聚區管委會逐步向服務和監管角色轉型,將經濟事權、運營權、管理權逐步轉向專業化公司;從運營上,由專業市場化公司按照市場化規則獨立運營;從產權結構上,引入公司股權制,政府入股,由多元主體參與。存量經濟時代,不能再以土地為單一的招商噱頭,政府不能以招商為唯一要務,由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轉變,堅持“小政府大服務”理念,更主要是迴歸服務和營造好的營商環境,本質是經營城市和經營園區的模式才是根本,孕育河南本土的產業園區運營商。

5、培育優秀企業群體,塑造企業家精神

任何發達地區、任何成功園區,必然有一批成功的企業、一群成功的企業家,優秀的企業家對於企業和園區的成功至關重要。因此,首先從觀念上要對企業、企業家充分的尊重和重視,尤其是本土企業和企業家;其次,著力塑造“親、清”的良好政商環境;第三,重視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群體的培養,無論從省級層面,還是園區內部,都應有一系列的扶持和好的平臺;第四,給予小微企業和新生代企業家寬鬆的發展環境,適度放寬准入門檻、降低發展瓶頸,給予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6、建立多元的考評體系,因地制宜

借鑑主體功能區分區分類思想,打破以往的單一衡量標準,實行差異化、多元化的縣市產業集聚區考評標準,強化產業集聚區發展質量、弱化發展數量;強化產業集聚區特色化、弱化規模化,因地制宜,使經濟發達地區產業集聚度更高、產業化水平更高、經濟實力更強,欠發達地區產業特色化更凸顯、市場首位度更高、發展方式更可持續,同時,制定相應的財政貼補、區域發展措施、產業對策,實現整體實力增強,同時又達到發展相對均衡。

7、打造多元化平臺,創新創業

總結國內外成功經驗可以得出,與其說是企業的成功,不如說是平臺的成功。凡成功的園區,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好的運營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形成一系列的平臺,因此,對於河南省下一階段來說,從全省層面,應著力打造一批省級平臺,包括產業發展基金平臺、融資平臺、共享信息平臺、招商平臺等,同時,從產業集聚區內部來說,也應該著力打造企業家培育、融資、培訓、招商、行業協會、企業家交流、產業培育基金平臺、小微企業創業工廠等平臺。

"

作者:李俊鵬

公眾號:大鵬視野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一、十年之問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醞釀至今,恰恰第10個年頭。

這10年正是河南轟轟烈烈發展的十年,總體上來說,河南經濟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仍然能保持強勁增長,並在全國總體排名中仍能穩穩處於第一方陣,應該說產業集聚區功不可沒。

產業集聚區在河南振興的過程中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是時機做一番總結和反思:下一個10年,究竟該怎麼走?

展開故事之前,先將視角放大至全國,來梳理幾個事件:

1、12月3日《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

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為170946億元,超過全國GDP的1/5(22.97%),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蘇州工業園連續5年進入前10強,且排名第三。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以綜合指標第一排行中國產業園區運營商首位,第二至十名依次是招商蛇口、啟迪協信、張江高科、聯東集團、上海臨港、外高橋、億達中國、中節能實業、中電光谷。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2、“南“VS”北“對話

華夏幸福與蘇州工業園可以說是中國產業園區發展中兩顆最為耀眼的璀璨明珠,一顆來自南方,成長於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長三角;一顆來自北方京津冀,為民營經濟的代表,且幾乎同時產生,猶如戰國時期的蘇秦與張儀,述說著不同的理念,行進著不同的軌跡,演繹著不同的故事。

發展至今將近20年,環顧當今:

  • 作為曾經的標杆,蘇州工業園近年來的全國佈局趨向內斂,僅有的幾個樣板,其效果也乏善可陳,蘇州工業園怎麼了?
  • 華夏幸福厚積薄發,開始在全國瘋狂複製,瘋狂佈局,瘋狂拿地,瘋狂搶人,華夏幸福要幹什麼?


二、蘇州工業園全國推廣式微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蘇州工業園自1994年成立,於1994年8月,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5年2月,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正式成立。截止2016年,現行政轄區範圍278km2,首期中新合作核心區80km2,常住人口80.78萬人,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

1994~2016年,GDP年均增速32.3%,取得了“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績GDP超2千億元,上交各類稅收超千億元,實際利用外資超千億元(摺合人民幣),註冊內資超千億元,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2150億元,同比增長7.2%; 新興產業產值2330億元,佔比達58.7%,居蘇州市第一。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從蘇州工業園自身發展來說,依然非常強勁,而且發展愈加成熟,已經由單一的產業園區逐步向產城融合的綜合性城市功能區轉型,是產業園區發展的標杆,但是客觀來說,其複製和推廣之路並非坦途,無論是最早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抑或最新的中新海虞花園城,在其所推廣的將近十餘個園區中,除了蘇滁現代產業園外,其它園區都表現平平。

之所以出現此現象,首先需分清兩個概念:蘇州工業園和蘇州工業園模式。

蘇州工業園是首例,是特例,更是唯一。從其成立時間上,1994年恰逢中國對外開放初期,內外市場需求強烈;從區位上,地處長三角,緊鄰上海,經濟基礎雄厚、市場條件優越、交通設施便利;從機遇上,作為中新兩國合作開發的第一個項目、中國第一個市場化運營的城市綜合開發項目,必然集各種利好,因此,蘇州工業園的發展可以說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其成功是必然。

蘇州工業園模式則是屬於典型的“國企運營+政府引導”運營管理模式,國企從其本質上來說,固然以追求利潤為第一目的,但並非唯一目的,還需兼顧部分社會職能,同時,從其屬性來說,還有更多的公共屬性,所以,追求利潤和過分擴張和推廣的內在動力和迫切性來說並沒有那麼強烈。

雖然其自身推廣相對遲緩,但絲毫未影響其作為產業園區的標杆意義,尤其是規劃先行、基礎設施先導、混合用地佈局、分期實施等成功經驗影響深遠,已成為各地產業園區建設的重要參考。


三、華夏幸福瘋狂佈局幕後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作為國內產業新城PPP模式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2002年至今,在固安深耕15年,摸索出一套以產業發展、產城融合為核心的PPP模式,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目前,這一模式已經在大廠、香河、嘉善、江門等產業新城獲得了成效,並順利“出海”。

截至2017年9月底,擁有員工超25000名,總資產超3360億元。截至2017年6月底,事業版圖已遍佈北京、河北、廣東、湖北、江蘇、浙江、四川、安徽、河南以及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埃及等全球70餘個區域。

以“產業優先”作為核心策略,華夏幸福憑藉約4600人的產業發展團隊,聚焦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10大產業,為所在區域全面打造百餘個產業集群,累計引入簽約企業近1500家,招商引資額約4000億元,創造新增就業崗位6.8萬個。

從其模式來說,屬於典型的“民營企業+市場主導”,從其屬性來說追求利潤是企業第一屬性,尤其作為上市企業,之所以全面擴張佈局,是資本屬性使然,為更進一步融資、更快實現資本變現,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由最初的線性擴張升級為幾何級數增長。

分析華夏幸福的發展之路,有幾點啟示值得關注:(1)園區發展階段:最初傳統工業園區>>先進製造業園區>>綜合型現代產業園區>>城市綜合功能區;(2)探索出獨具特色的PPP模式;(3)大城市或都市區郊縣佈局模式;(4)產業運營與地產開發同步進行,實現產城融合;(5)數千人招商平臺打造;(6)高薪挖人聚人,快速打通政商渠道;(7)融資平臺建設;(8)產業園區物業化管理,實現由單純招商到留商、育商。

在看到華夏幸福無堅不摧地全面擴張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部分地區,依然存在推進遲緩的情形,這一定程度說明,該模式並非盡善盡美。之所以,在此地區遲緩,原因在於當地不缺乏資本、土地較為緊張、具有雄厚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基礎、財政收入也高,重心也不在於招商引資和吸引外來投資,更不屑於搞地產化套路,而是真正提高地區競爭力,顯然,華夏幸福無法滿足。另外,對於華夏幸福來說,其本身拿地價格較高,市場化程度更高,一下子拿類似於內地的數十平方公里土地的成本太高,所以望而卻步。

此外,也有幾點值得注意:(1)快速擴張,必然埋下資本風險隱患;(2)大城市或都市區郊縣佈局模式,意味著範圍之外的縣市,並非一切適用;(3)從其業態分佈,多高端、前沿,並不適用於欠發達地區;(4)及時規避地產化傾向;(5)任何企業必然有其經營管理的規模極限,過分擴張,必然會在擴張後期逐步暴露運營、管理、服務、資金等各方面的問題。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四、河南產業集聚區發展得與失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初開始醞釀,2009年正式開始全面推進,目前共有182個。截止2015年底,全省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1953.04平方公里,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903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全省比重超過60%,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90%;工業企業從業人數超過430萬人,是2010年的2.9倍,客觀來說,產業集聚區建設對推動河南省經濟整體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影響深遠。

河南省在推進產業集聚區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了獨具特色、適應自身的發展道路,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特徵:

1、全省動員

成立省級領導小組,全省統一行動、統一開展、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考核,整合各部門資源、動員各行業力量,舉全省之力、共謀發展,使產業集聚區建設迅速成為各項工作重心,極大地促進產業集聚區快速發展。

2、外“固安”、內“蘇工”

分析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歷程和主政領導的履歷可以看出,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與河北產業園區尤其是固安工業園區的發展有非常深的歷史淵源,應該說固安工業園曾經被作為河南眾多地方主政領導的樣板和目標而去觀摩和學習,但是並非完全模仿,在實際推動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借鑑蘇州工業園區的經驗,包括政府主導、規劃先行,尤其是基礎設施先行,並在推進過程中由最初的“四通一平”,到“七通一平”,再到“九通一平”。

3、政府主導

既不同於華夏幸福“固安模式”,也不同於蘇州工業園“國企模式”,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屬於典型的政府主導模式,從前期規劃編制、主導產業選擇,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再到後期運營管理,政府全程主導,該種模式能夠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調動範圍內一切力量,快速實現要素集聚、快速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提升,能較大地促進地區經濟整體發展,也更利於招商引資,對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具有很好的經驗借鑑意義。

4、星級評價考核

河南省在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中採用營業收入、稅收收入、從業人員、固定資產投資等數項指標進行綜合考核,並按照星級由一星級到六星設置六個等級,分別對不同產業集聚區進行評級,不同等級設定不同行政級別、管理事權、財政稅收等,一方面便於量化考核和總體管理,另一方面也極大地調動各市縣不同產業集聚區之間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以及自身提升的內在動力。

在總結經驗的同時,也有教訓值得汲取:

1、“管理主導”VS“市場缺位”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和運營管理是明顯的計劃和政府主導,與華夏和蘇州工業園完全不同,具有典型的計劃特色,屬於河南原創。從推進和管理上,自上而下分別有省級領導小組、市縣領導小組,產業集聚區內部則成立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並由政府派駐部門機構,該模式對於處於產業園區發展初級階段和落後地區很有效果,保證快速運營和管理,但隨著發展階段不同問題和矛盾逐步凸顯,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市場缺位。產業集聚區本身是企業參與,更應該是市場行為,隨著產業集聚區數量增多、規模增大,尤其是運營管理中出現的市場問題逐步使得政府應接不暇,既做裁判又做選手、既招商又運營、既管理又服務,各種弊端、各類矛盾逐漸凸顯、尖銳。

2、“注重產業”VS“忽視企業”

  • 強勢政府,弱勢企業

在全省出臺的幾版推進產業集聚區的工作實施方案中基本未出現市場化運營和企業家精神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政府的強勢地位和企業的弱勢地位,或者說市場意識的淡薄,雖然部分產業園區成立投資開發公司,但更多是側重於前期基礎設施開發和建設,對於後期運營管理招商方面則仍是由政府來主導,本末倒置。整體市場化程度不足、政商氛圍不濃、企業地位不高,使得外界對河南的整體市場認知錯位,這也是鄭州、河南較難吸引外來投資的根本原因所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也正是許昌、長葛民營經濟繁榮的一枝獨秀。

  • 追求高端VS忽視低端

目前在全省各縣市產業集聚區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無論是發達地區縣市,還是貧困山區縣市,逢必談高端、先進、智能產業、鏈式招商,眼睛中只盯著大項目,只盯著高附加值產業,對於中小項目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則不屑一顧。實際上,回顧國內外發達地區的發展,無一例外也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的,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積累了資本,積累了技術,也積累了企業家隊伍和管理人才,所以發達地區現在具備了進行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達到條件,可以發展資本密集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河南應遵循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則,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來積累資本,積累技術、積累人才,然後逐步實現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產業轉型與升級。

  • 關注明星VS忽視小微

與高端產業、大型項目對應的大型集團、明星企業,政府對其則尊為貴賓,各類優惠、各類扶持,而與其相對的是中低端產業、小微企業,從產業集聚區設立開始就設置各類門檻標準,拒於千里之外,並且原則規定產業集聚區之外不在批准工業用地,這很大程度上造成地方很多小微企業和地方特色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實際上真正的創新大多來自於小微企業,且更利於地方的長遠發展、企業家群體的形成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正如大中城市需要創客空間,小城市則更需要創業工廠。

工作重心的偏離,必然造成結果的迥然,河南當前的“傳統產業多、現代產業少”、“中型企業多、上市企業少”、“外地知名企業多、本土明星企業少”,也一定程度反映此問題。

3、“注重招商”VS“忽視運營”

  • 重視硬件,忽視軟件

應該說經過將近10年的建設,河南省產業集聚區整體的硬件建設條件已經非常優越,即使與發達地區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是,深入各縣市產業集聚區仍能看到大量的空置廠房,究其原因,很重要一條是軟件環境建設的相對確實,使得很多企業望而卻步。

  • 關注前端,忽視末端

把招商作為目標和任務,更將招商作為終點,因此,所有工作的中心是圍繞將企業引進來,而對於企業進駐之後的後期服務則不到位,甚至不關注,從而造成企業較難引進,或引進來但留不住的怪圈。

  • 關注外來,忽視本土

地方在產業集聚區發展中的理念是眼光向外,這本無可厚非,畢竟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依靠外力植入的確能夠促進地方的跨越式發展,而且在國內外許多地區得到很好驗證,但是,必須看到外來企業固然重要,但是其發展穩定性、長期性和適應性都亟待考驗,並且造成一種傾向就是對於本土企業忽視,使得本土企業發展空間極其狹窄,尤其是中小企業很難得到快速發展。

4、“星級評價”VS“分類引導”

通過各項指標來量化管理產業集聚區的發展,無論從從全省層面的統籌推進,還是從自身的發展提升,都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尤其是在發展初期,表現更為積極,但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單一的評價標準所帶來的弊端也逐步顯現。當前所謂的星級劃分標準,實質是以經濟體量單一指標來衡量,顯然以偏概全,並易造成誤導。單純以星級來評判,會進一步拉大區域差異,加劇兩極分化,同時,也與社會功能、扶貧功能相悖,也與產業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相悖,而應與國家及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所確定的不同縣市的功能定位相結合,堅持特色化發展,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生態(淅川、欒川、新縣、鄧州等)、產業集聚等功能綜合考量,運用分區分類原則進行差異化、特色化的引導。並且在評價中不僅應有進入機制,更應該有負面清單制、退出機制。

5、“一哄而上”VS“漸次推進”

任何舉措、任何理論,無論多麼正確,只要成為一項行動,則意味著逐步失去理性,到最後必然離成功愈遠。產業集聚區從其出發點來說很科學很合理,代表未來產業和企業空間組織的理想狀態,但是自推動以來,在“三集中”指導下,各地在極短時間內、“一刀切”式將所有企業集中於所劃定的產業園區內,使得原本具有本土特色、歷史久遠、產業基礎優越、數量龐大的各類地方產業集群瞬間消失,換來的只是產業園區零散的數個企業廠房,原本的產業集群內在組織、特色優勢不再。因此,對策是好,但是,冒進式推進則不可取,欲速則不達,事與願違,應是漸進式、逐步引導式。

6、“產城二元”VS“產城融合”

從整體空間佈局來說,產業集聚區大多參照傳統功能分區模式,在城區之外單獨建設產業園區,從而造成產城二元分離,生產生活極為不便,對吸引企業入駐和工人就業都造成很大難度;從空間內部組織來說,產業園區內部基本全是工業,用地類型單一,各項配套商業居住、商務辦公空間匱乏;從空間佈局來看,盲目求大,大馬路、大廣場、大園區、大廠房,屬於典型的傳統工業佈局模式;且各企業廠區的規模盲目圈地,造成產業集聚區空曠,且是各個企業之間相互封閉式的街區,缺乏開放街區的活力和創新力,根本上是傳統的土地增值思維,必須改變,應逐步收回土地,改變街區佈局模式。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五、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1、不盲信、不盲從,尋找符合自身的“第三條道路”

分析三種模式之間有幾點核心啟示:

  • 模式即範式,需具有普適性、可複製性,任何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條件。
  • 任何一種模式都有其優缺點,不能盲目照搬,應因地制宜,趨利避害。
  • 產業園區都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發展階段,不同發展階段特徵及需解決核心主題不同,應在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發展策略和模式。
  • 不同產業園區發展重點和策略以及擔負功能不同,應採取不同開發運營模式,不同考核方式和側重點。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三種模式比較


2、科學研判發展階段,因勢利導

首先,經過近10年的發展,河南省產業集聚區正在由企業項目的簡單聚集日益向主導產業突出、鏈式發展的格局轉變,整體上已經由發展初期的1.0時代,逐步邁向2.0時代,既有的發展模式需要逐步轉變,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道路。其次,需要考慮不同園區之間發展階段的差異,譬如航空港實驗區、鄭州經開區已逐步步入3.0時代,而一些貧困山區縣市可能依然處於1.0時代,因此,需要在整體研判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各層級產業集聚區類型,科學判定各自所處發展階段,合理制定各自的發展重點和正確引導。此外,認識到產業園區的發展階段性和規律,就需要在推進的過程中“去冒進化”,改變以往的“運動式”、“跳躍式”,而是逐步引導、漸次推進。

3、找準園區發展動力,精準發力

核心動力:運營模式、營商環境、企業家

主導動力:產業基礎、經濟水平、政策支持

輔助動力:設施配套、系列平臺、區位條件

科學的運營管理模式、良好的政商關係、優秀的企業家隊伍三者構成產業園區發展的核心動力;雄厚的產業基礎、發達的經濟水平和優越的扶持條件構成發展的主導動力;完善的設施配套、優良的區位條件和豐富的系列平臺(融資、招商、培訓、交流、信息、人才等)的打造構成產業園區發展的輔助動力;因此,各地在發展中只有根據發展動力因素的重要性和相互關聯性才能有目的的開展工作,而且使工作更具成效,園區發展更為合理。

4、構建靈活的運營管理機制, 多方參與

運營管理機制實質就是產業集聚區建設過程中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的優劣直接決定園區新發展階段建設的成敗,某種程度上說,華夏幸福和蘇州工業園的成功,實質就是運營管理的成功。不可否認,政府絕對主導的模式在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的1.0時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面向2.0時代,運營管理,包括產權體制都需要重大調整,總體的基調應該是“去行政化、市場化”,尤其對於成熟園區更應該提早轉型。從管理上,產業集聚區管委會逐步向服務和監管角色轉型,將經濟事權、運營權、管理權逐步轉向專業化公司;從運營上,由專業市場化公司按照市場化規則獨立運營;從產權結構上,引入公司股權制,政府入股,由多元主體參與。存量經濟時代,不能再以土地為單一的招商噱頭,政府不能以招商為唯一要務,由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轉變,堅持“小政府大服務”理念,更主要是迴歸服務和營造好的營商環境,本質是經營城市和經營園區的模式才是根本,孕育河南本土的產業園區運營商。

5、培育優秀企業群體,塑造企業家精神

任何發達地區、任何成功園區,必然有一批成功的企業、一群成功的企業家,優秀的企業家對於企業和園區的成功至關重要。因此,首先從觀念上要對企業、企業家充分的尊重和重視,尤其是本土企業和企業家;其次,著力塑造“親、清”的良好政商環境;第三,重視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群體的培養,無論從省級層面,還是園區內部,都應有一系列的扶持和好的平臺;第四,給予小微企業和新生代企業家寬鬆的發展環境,適度放寬准入門檻、降低發展瓶頸,給予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6、建立多元的考評體系,因地制宜

借鑑主體功能區分區分類思想,打破以往的單一衡量標準,實行差異化、多元化的縣市產業集聚區考評標準,強化產業集聚區發展質量、弱化發展數量;強化產業集聚區特色化、弱化規模化,因地制宜,使經濟發達地區產業集聚度更高、產業化水平更高、經濟實力更強,欠發達地區產業特色化更凸顯、市場首位度更高、發展方式更可持續,同時,制定相應的財政貼補、區域發展措施、產業對策,實現整體實力增強,同時又達到發展相對均衡。

7、打造多元化平臺,創新創業

總結國內外成功經驗可以得出,與其說是企業的成功,不如說是平臺的成功。凡成功的園區,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好的運營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形成一系列的平臺,因此,對於河南省下一階段來說,從全省層面,應著力打造一批省級平臺,包括產業發展基金平臺、融資平臺、共享信息平臺、招商平臺等,同時,從產業集聚區內部來說,也應該著力打造企業家培育、融資、培訓、招商、行業協會、企業家交流、產業培育基金平臺、小微企業創業工廠等平臺。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會及時刪除。


李俊鵬

大鵬視野戰略策劃中心 主任

國家註冊城鄉規劃師,高級工程師

聚焦區域和城市發展戰略、文旅項目策劃諮詢、相關規劃技術諮詢,從業10餘年,操盤各類實戰案例100多項。

-----往期推薦 ----

  1. 大鄭州,浮出水面
  2. 焦慮的河南,究竟該怎麼辦?
  3. 焦慮的開封:前10年迷茫,後10年彷徨
  4. 鄭州OR武漢:誰將成為第20個國家級新區?
  5. 缺水的河南,為何“水城”卻越來越多?
  6. 未來10年,誰將成為”中原第一縣”?
  7. 近30年來,河南105個縣排名下滑最快的縣究竟是誰?
  8. 近30年河南進步最快的三個縣,有你家鄉嘛?
  9. 河南105個縣的城市定位,誰一鳴驚人?誰默默無聞?
  10. 北龍湖之後,鄭州下一個市場引爆點在何處?
  11. 鄭州航空港區崛起背後,真正的推手是誰?
  12. 警惕!鄭汴新區屢次失利,誰之過?
  13. 鄉村振興:繞不開的悖論與困局
  14. 鄉村振興隱約可見的躁動與不安
  15. 鄉村振興究竟是什麼?到底怎麼幹?
  16. 鄉村振興,百年未遇之變局

長按二維碼關注“大鵬視野”

"

作者:李俊鵬

公眾號:大鵬視野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一、十年之問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醞釀至今,恰恰第10個年頭。

這10年正是河南轟轟烈烈發展的十年,總體上來說,河南經濟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仍然能保持強勁增長,並在全國總體排名中仍能穩穩處於第一方陣,應該說產業集聚區功不可沒。

產業集聚區在河南振興的過程中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是時機做一番總結和反思:下一個10年,究竟該怎麼走?

展開故事之前,先將視角放大至全國,來梳理幾個事件:

1、12月3日《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

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為170946億元,超過全國GDP的1/5(22.97%),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蘇州工業園連續5年進入前10強,且排名第三。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以綜合指標第一排行中國產業園區運營商首位,第二至十名依次是招商蛇口、啟迪協信、張江高科、聯東集團、上海臨港、外高橋、億達中國、中節能實業、中電光谷。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2、“南“VS”北“對話

華夏幸福與蘇州工業園可以說是中國產業園區發展中兩顆最為耀眼的璀璨明珠,一顆來自南方,成長於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長三角;一顆來自北方京津冀,為民營經濟的代表,且幾乎同時產生,猶如戰國時期的蘇秦與張儀,述說著不同的理念,行進著不同的軌跡,演繹著不同的故事。

發展至今將近20年,環顧當今:

  • 作為曾經的標杆,蘇州工業園近年來的全國佈局趨向內斂,僅有的幾個樣板,其效果也乏善可陳,蘇州工業園怎麼了?
  • 華夏幸福厚積薄發,開始在全國瘋狂複製,瘋狂佈局,瘋狂拿地,瘋狂搶人,華夏幸福要幹什麼?


二、蘇州工業園全國推廣式微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蘇州工業園自1994年成立,於1994年8月,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5年2月,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正式成立。截止2016年,現行政轄區範圍278km2,首期中新合作核心區80km2,常住人口80.78萬人,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

1994~2016年,GDP年均增速32.3%,取得了“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績GDP超2千億元,上交各類稅收超千億元,實際利用外資超千億元(摺合人民幣),註冊內資超千億元,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2150億元,同比增長7.2%; 新興產業產值2330億元,佔比達58.7%,居蘇州市第一。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從蘇州工業園自身發展來說,依然非常強勁,而且發展愈加成熟,已經由單一的產業園區逐步向產城融合的綜合性城市功能區轉型,是產業園區發展的標杆,但是客觀來說,其複製和推廣之路並非坦途,無論是最早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抑或最新的中新海虞花園城,在其所推廣的將近十餘個園區中,除了蘇滁現代產業園外,其它園區都表現平平。

之所以出現此現象,首先需分清兩個概念:蘇州工業園和蘇州工業園模式。

蘇州工業園是首例,是特例,更是唯一。從其成立時間上,1994年恰逢中國對外開放初期,內外市場需求強烈;從區位上,地處長三角,緊鄰上海,經濟基礎雄厚、市場條件優越、交通設施便利;從機遇上,作為中新兩國合作開發的第一個項目、中國第一個市場化運營的城市綜合開發項目,必然集各種利好,因此,蘇州工業園的發展可以說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其成功是必然。

蘇州工業園模式則是屬於典型的“國企運營+政府引導”運營管理模式,國企從其本質上來說,固然以追求利潤為第一目的,但並非唯一目的,還需兼顧部分社會職能,同時,從其屬性來說,還有更多的公共屬性,所以,追求利潤和過分擴張和推廣的內在動力和迫切性來說並沒有那麼強烈。

雖然其自身推廣相對遲緩,但絲毫未影響其作為產業園區的標杆意義,尤其是規劃先行、基礎設施先導、混合用地佈局、分期實施等成功經驗影響深遠,已成為各地產業園區建設的重要參考。


三、華夏幸福瘋狂佈局幕後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作為國內產業新城PPP模式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2002年至今,在固安深耕15年,摸索出一套以產業發展、產城融合為核心的PPP模式,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目前,這一模式已經在大廠、香河、嘉善、江門等產業新城獲得了成效,並順利“出海”。

截至2017年9月底,擁有員工超25000名,總資產超3360億元。截至2017年6月底,事業版圖已遍佈北京、河北、廣東、湖北、江蘇、浙江、四川、安徽、河南以及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埃及等全球70餘個區域。

以“產業優先”作為核心策略,華夏幸福憑藉約4600人的產業發展團隊,聚焦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10大產業,為所在區域全面打造百餘個產業集群,累計引入簽約企業近1500家,招商引資額約4000億元,創造新增就業崗位6.8萬個。

從其模式來說,屬於典型的“民營企業+市場主導”,從其屬性來說追求利潤是企業第一屬性,尤其作為上市企業,之所以全面擴張佈局,是資本屬性使然,為更進一步融資、更快實現資本變現,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由最初的線性擴張升級為幾何級數增長。

分析華夏幸福的發展之路,有幾點啟示值得關注:(1)園區發展階段:最初傳統工業園區>>先進製造業園區>>綜合型現代產業園區>>城市綜合功能區;(2)探索出獨具特色的PPP模式;(3)大城市或都市區郊縣佈局模式;(4)產業運營與地產開發同步進行,實現產城融合;(5)數千人招商平臺打造;(6)高薪挖人聚人,快速打通政商渠道;(7)融資平臺建設;(8)產業園區物業化管理,實現由單純招商到留商、育商。

在看到華夏幸福無堅不摧地全面擴張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部分地區,依然存在推進遲緩的情形,這一定程度說明,該模式並非盡善盡美。之所以,在此地區遲緩,原因在於當地不缺乏資本、土地較為緊張、具有雄厚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基礎、財政收入也高,重心也不在於招商引資和吸引外來投資,更不屑於搞地產化套路,而是真正提高地區競爭力,顯然,華夏幸福無法滿足。另外,對於華夏幸福來說,其本身拿地價格較高,市場化程度更高,一下子拿類似於內地的數十平方公里土地的成本太高,所以望而卻步。

此外,也有幾點值得注意:(1)快速擴張,必然埋下資本風險隱患;(2)大城市或都市區郊縣佈局模式,意味著範圍之外的縣市,並非一切適用;(3)從其業態分佈,多高端、前沿,並不適用於欠發達地區;(4)及時規避地產化傾向;(5)任何企業必然有其經營管理的規模極限,過分擴張,必然會在擴張後期逐步暴露運營、管理、服務、資金等各方面的問題。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四、河南產業集聚區發展得與失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初開始醞釀,2009年正式開始全面推進,目前共有182個。截止2015年底,全省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1953.04平方公里,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903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全省比重超過60%,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90%;工業企業從業人數超過430萬人,是2010年的2.9倍,客觀來說,產業集聚區建設對推動河南省經濟整體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影響深遠。

河南省在推進產業集聚區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了獨具特色、適應自身的發展道路,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特徵:

1、全省動員

成立省級領導小組,全省統一行動、統一開展、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考核,整合各部門資源、動員各行業力量,舉全省之力、共謀發展,使產業集聚區建設迅速成為各項工作重心,極大地促進產業集聚區快速發展。

2、外“固安”、內“蘇工”

分析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歷程和主政領導的履歷可以看出,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與河北產業園區尤其是固安工業園區的發展有非常深的歷史淵源,應該說固安工業園曾經被作為河南眾多地方主政領導的樣板和目標而去觀摩和學習,但是並非完全模仿,在實際推動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借鑑蘇州工業園區的經驗,包括政府主導、規劃先行,尤其是基礎設施先行,並在推進過程中由最初的“四通一平”,到“七通一平”,再到“九通一平”。

3、政府主導

既不同於華夏幸福“固安模式”,也不同於蘇州工業園“國企模式”,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屬於典型的政府主導模式,從前期規劃編制、主導產業選擇,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再到後期運營管理,政府全程主導,該種模式能夠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調動範圍內一切力量,快速實現要素集聚、快速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提升,能較大地促進地區經濟整體發展,也更利於招商引資,對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具有很好的經驗借鑑意義。

4、星級評價考核

河南省在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中採用營業收入、稅收收入、從業人員、固定資產投資等數項指標進行綜合考核,並按照星級由一星級到六星設置六個等級,分別對不同產業集聚區進行評級,不同等級設定不同行政級別、管理事權、財政稅收等,一方面便於量化考核和總體管理,另一方面也極大地調動各市縣不同產業集聚區之間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以及自身提升的內在動力。

在總結經驗的同時,也有教訓值得汲取:

1、“管理主導”VS“市場缺位”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和運營管理是明顯的計劃和政府主導,與華夏和蘇州工業園完全不同,具有典型的計劃特色,屬於河南原創。從推進和管理上,自上而下分別有省級領導小組、市縣領導小組,產業集聚區內部則成立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並由政府派駐部門機構,該模式對於處於產業園區發展初級階段和落後地區很有效果,保證快速運營和管理,但隨著發展階段不同問題和矛盾逐步凸顯,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市場缺位。產業集聚區本身是企業參與,更應該是市場行為,隨著產業集聚區數量增多、規模增大,尤其是運營管理中出現的市場問題逐步使得政府應接不暇,既做裁判又做選手、既招商又運營、既管理又服務,各種弊端、各類矛盾逐漸凸顯、尖銳。

2、“注重產業”VS“忽視企業”

  • 強勢政府,弱勢企業

在全省出臺的幾版推進產業集聚區的工作實施方案中基本未出現市場化運營和企業家精神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政府的強勢地位和企業的弱勢地位,或者說市場意識的淡薄,雖然部分產業園區成立投資開發公司,但更多是側重於前期基礎設施開發和建設,對於後期運營管理招商方面則仍是由政府來主導,本末倒置。整體市場化程度不足、政商氛圍不濃、企業地位不高,使得外界對河南的整體市場認知錯位,這也是鄭州、河南較難吸引外來投資的根本原因所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也正是許昌、長葛民營經濟繁榮的一枝獨秀。

  • 追求高端VS忽視低端

目前在全省各縣市產業集聚區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無論是發達地區縣市,還是貧困山區縣市,逢必談高端、先進、智能產業、鏈式招商,眼睛中只盯著大項目,只盯著高附加值產業,對於中小項目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則不屑一顧。實際上,回顧國內外發達地區的發展,無一例外也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的,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積累了資本,積累了技術,也積累了企業家隊伍和管理人才,所以發達地區現在具備了進行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達到條件,可以發展資本密集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河南應遵循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則,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來積累資本,積累技術、積累人才,然後逐步實現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產業轉型與升級。

  • 關注明星VS忽視小微

與高端產業、大型項目對應的大型集團、明星企業,政府對其則尊為貴賓,各類優惠、各類扶持,而與其相對的是中低端產業、小微企業,從產業集聚區設立開始就設置各類門檻標準,拒於千里之外,並且原則規定產業集聚區之外不在批准工業用地,這很大程度上造成地方很多小微企業和地方特色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實際上真正的創新大多來自於小微企業,且更利於地方的長遠發展、企業家群體的形成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正如大中城市需要創客空間,小城市則更需要創業工廠。

工作重心的偏離,必然造成結果的迥然,河南當前的“傳統產業多、現代產業少”、“中型企業多、上市企業少”、“外地知名企業多、本土明星企業少”,也一定程度反映此問題。

3、“注重招商”VS“忽視運營”

  • 重視硬件,忽視軟件

應該說經過將近10年的建設,河南省產業集聚區整體的硬件建設條件已經非常優越,即使與發達地區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是,深入各縣市產業集聚區仍能看到大量的空置廠房,究其原因,很重要一條是軟件環境建設的相對確實,使得很多企業望而卻步。

  • 關注前端,忽視末端

把招商作為目標和任務,更將招商作為終點,因此,所有工作的中心是圍繞將企業引進來,而對於企業進駐之後的後期服務則不到位,甚至不關注,從而造成企業較難引進,或引進來但留不住的怪圈。

  • 關注外來,忽視本土

地方在產業集聚區發展中的理念是眼光向外,這本無可厚非,畢竟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依靠外力植入的確能夠促進地方的跨越式發展,而且在國內外許多地區得到很好驗證,但是,必須看到外來企業固然重要,但是其發展穩定性、長期性和適應性都亟待考驗,並且造成一種傾向就是對於本土企業忽視,使得本土企業發展空間極其狹窄,尤其是中小企業很難得到快速發展。

4、“星級評價”VS“分類引導”

通過各項指標來量化管理產業集聚區的發展,無論從從全省層面的統籌推進,還是從自身的發展提升,都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尤其是在發展初期,表現更為積極,但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單一的評價標準所帶來的弊端也逐步顯現。當前所謂的星級劃分標準,實質是以經濟體量單一指標來衡量,顯然以偏概全,並易造成誤導。單純以星級來評判,會進一步拉大區域差異,加劇兩極分化,同時,也與社會功能、扶貧功能相悖,也與產業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相悖,而應與國家及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所確定的不同縣市的功能定位相結合,堅持特色化發展,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生態(淅川、欒川、新縣、鄧州等)、產業集聚等功能綜合考量,運用分區分類原則進行差異化、特色化的引導。並且在評價中不僅應有進入機制,更應該有負面清單制、退出機制。

5、“一哄而上”VS“漸次推進”

任何舉措、任何理論,無論多麼正確,只要成為一項行動,則意味著逐步失去理性,到最後必然離成功愈遠。產業集聚區從其出發點來說很科學很合理,代表未來產業和企業空間組織的理想狀態,但是自推動以來,在“三集中”指導下,各地在極短時間內、“一刀切”式將所有企業集中於所劃定的產業園區內,使得原本具有本土特色、歷史久遠、產業基礎優越、數量龐大的各類地方產業集群瞬間消失,換來的只是產業園區零散的數個企業廠房,原本的產業集群內在組織、特色優勢不再。因此,對策是好,但是,冒進式推進則不可取,欲速則不達,事與願違,應是漸進式、逐步引導式。

6、“產城二元”VS“產城融合”

從整體空間佈局來說,產業集聚區大多參照傳統功能分區模式,在城區之外單獨建設產業園區,從而造成產城二元分離,生產生活極為不便,對吸引企業入駐和工人就業都造成很大難度;從空間內部組織來說,產業園區內部基本全是工業,用地類型單一,各項配套商業居住、商務辦公空間匱乏;從空間佈局來看,盲目求大,大馬路、大廣場、大園區、大廠房,屬於典型的傳統工業佈局模式;且各企業廠區的規模盲目圈地,造成產業集聚區空曠,且是各個企業之間相互封閉式的街區,缺乏開放街區的活力和創新力,根本上是傳統的土地增值思維,必須改變,應逐步收回土地,改變街區佈局模式。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五、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1、不盲信、不盲從,尋找符合自身的“第三條道路”

分析三種模式之間有幾點核心啟示:

  • 模式即範式,需具有普適性、可複製性,任何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條件。
  • 任何一種模式都有其優缺點,不能盲目照搬,應因地制宜,趨利避害。
  • 產業園區都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發展階段,不同發展階段特徵及需解決核心主題不同,應在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發展策略和模式。
  • 不同產業園區發展重點和策略以及擔負功能不同,應採取不同開發運營模式,不同考核方式和側重點。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三種模式比較


2、科學研判發展階段,因勢利導

首先,經過近10年的發展,河南省產業集聚區正在由企業項目的簡單聚集日益向主導產業突出、鏈式發展的格局轉變,整體上已經由發展初期的1.0時代,逐步邁向2.0時代,既有的發展模式需要逐步轉變,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道路。其次,需要考慮不同園區之間發展階段的差異,譬如航空港實驗區、鄭州經開區已逐步步入3.0時代,而一些貧困山區縣市可能依然處於1.0時代,因此,需要在整體研判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各層級產業集聚區類型,科學判定各自所處發展階段,合理制定各自的發展重點和正確引導。此外,認識到產業園區的發展階段性和規律,就需要在推進的過程中“去冒進化”,改變以往的“運動式”、“跳躍式”,而是逐步引導、漸次推進。

3、找準園區發展動力,精準發力

核心動力:運營模式、營商環境、企業家

主導動力:產業基礎、經濟水平、政策支持

輔助動力:設施配套、系列平臺、區位條件

科學的運營管理模式、良好的政商關係、優秀的企業家隊伍三者構成產業園區發展的核心動力;雄厚的產業基礎、發達的經濟水平和優越的扶持條件構成發展的主導動力;完善的設施配套、優良的區位條件和豐富的系列平臺(融資、招商、培訓、交流、信息、人才等)的打造構成產業園區發展的輔助動力;因此,各地在發展中只有根據發展動力因素的重要性和相互關聯性才能有目的的開展工作,而且使工作更具成效,園區發展更為合理。

4、構建靈活的運營管理機制, 多方參與

運營管理機制實質就是產業集聚區建設過程中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的優劣直接決定園區新發展階段建設的成敗,某種程度上說,華夏幸福和蘇州工業園的成功,實質就是運營管理的成功。不可否認,政府絕對主導的模式在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的1.0時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面向2.0時代,運營管理,包括產權體制都需要重大調整,總體的基調應該是“去行政化、市場化”,尤其對於成熟園區更應該提早轉型。從管理上,產業集聚區管委會逐步向服務和監管角色轉型,將經濟事權、運營權、管理權逐步轉向專業化公司;從運營上,由專業市場化公司按照市場化規則獨立運營;從產權結構上,引入公司股權制,政府入股,由多元主體參與。存量經濟時代,不能再以土地為單一的招商噱頭,政府不能以招商為唯一要務,由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轉變,堅持“小政府大服務”理念,更主要是迴歸服務和營造好的營商環境,本質是經營城市和經營園區的模式才是根本,孕育河南本土的產業園區運營商。

5、培育優秀企業群體,塑造企業家精神

任何發達地區、任何成功園區,必然有一批成功的企業、一群成功的企業家,優秀的企業家對於企業和園區的成功至關重要。因此,首先從觀念上要對企業、企業家充分的尊重和重視,尤其是本土企業和企業家;其次,著力塑造“親、清”的良好政商環境;第三,重視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群體的培養,無論從省級層面,還是園區內部,都應有一系列的扶持和好的平臺;第四,給予小微企業和新生代企業家寬鬆的發展環境,適度放寬准入門檻、降低發展瓶頸,給予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6、建立多元的考評體系,因地制宜

借鑑主體功能區分區分類思想,打破以往的單一衡量標準,實行差異化、多元化的縣市產業集聚區考評標準,強化產業集聚區發展質量、弱化發展數量;強化產業集聚區特色化、弱化規模化,因地制宜,使經濟發達地區產業集聚度更高、產業化水平更高、經濟實力更強,欠發達地區產業特色化更凸顯、市場首位度更高、發展方式更可持續,同時,制定相應的財政貼補、區域發展措施、產業對策,實現整體實力增強,同時又達到發展相對均衡。

7、打造多元化平臺,創新創業

總結國內外成功經驗可以得出,與其說是企業的成功,不如說是平臺的成功。凡成功的園區,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好的運營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形成一系列的平臺,因此,對於河南省下一階段來說,從全省層面,應著力打造一批省級平臺,包括產業發展基金平臺、融資平臺、共享信息平臺、招商平臺等,同時,從產業集聚區內部來說,也應該著力打造企業家培育、融資、培訓、招商、行業協會、企業家交流、產業培育基金平臺、小微企業創業工廠等平臺。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會及時刪除。


李俊鵬

大鵬視野戰略策劃中心 主任

國家註冊城鄉規劃師,高級工程師

聚焦區域和城市發展戰略、文旅項目策劃諮詢、相關規劃技術諮詢,從業10餘年,操盤各類實戰案例100多項。

-----往期推薦 ----

  1. 大鄭州,浮出水面
  2. 焦慮的河南,究竟該怎麼辦?
  3. 焦慮的開封:前10年迷茫,後10年彷徨
  4. 鄭州OR武漢:誰將成為第20個國家級新區?
  5. 缺水的河南,為何“水城”卻越來越多?
  6. 未來10年,誰將成為”中原第一縣”?
  7. 近30年來,河南105個縣排名下滑最快的縣究竟是誰?
  8. 近30年河南進步最快的三個縣,有你家鄉嘛?
  9. 河南105個縣的城市定位,誰一鳴驚人?誰默默無聞?
  10. 北龍湖之後,鄭州下一個市場引爆點在何處?
  11. 鄭州航空港區崛起背後,真正的推手是誰?
  12. 警惕!鄭汴新區屢次失利,誰之過?
  13. 鄉村振興:繞不開的悖論與困局
  14. 鄉村振興隱約可見的躁動與不安
  15. 鄉村振興究竟是什麼?到底怎麼幹?
  16. 鄉村振興,百年未遇之變局

長按二維碼關注“大鵬視野”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歡迎添加李俊鵬個人微信

"

作者:李俊鵬

公眾號:大鵬視野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一、十年之問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醞釀至今,恰恰第10個年頭。

這10年正是河南轟轟烈烈發展的十年,總體上來說,河南經濟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仍然能保持強勁增長,並在全國總體排名中仍能穩穩處於第一方陣,應該說產業集聚區功不可沒。

產業集聚區在河南振興的過程中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是時機做一番總結和反思:下一個10年,究竟該怎麼走?

展開故事之前,先將視角放大至全國,來梳理幾個事件:

1、12月3日《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

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為170946億元,超過全國GDP的1/5(22.97%),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蘇州工業園連續5年進入前10強,且排名第三。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以綜合指標第一排行中國產業園區運營商首位,第二至十名依次是招商蛇口、啟迪協信、張江高科、聯東集團、上海臨港、外高橋、億達中國、中節能實業、中電光谷。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2、“南“VS”北“對話

華夏幸福與蘇州工業園可以說是中國產業園區發展中兩顆最為耀眼的璀璨明珠,一顆來自南方,成長於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長三角;一顆來自北方京津冀,為民營經濟的代表,且幾乎同時產生,猶如戰國時期的蘇秦與張儀,述說著不同的理念,行進著不同的軌跡,演繹著不同的故事。

發展至今將近20年,環顧當今:

  • 作為曾經的標杆,蘇州工業園近年來的全國佈局趨向內斂,僅有的幾個樣板,其效果也乏善可陳,蘇州工業園怎麼了?
  • 華夏幸福厚積薄發,開始在全國瘋狂複製,瘋狂佈局,瘋狂拿地,瘋狂搶人,華夏幸福要幹什麼?


二、蘇州工業園全國推廣式微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蘇州工業園自1994年成立,於1994年8月,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5年2月,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正式成立。截止2016年,現行政轄區範圍278km2,首期中新合作核心區80km2,常住人口80.78萬人,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

1994~2016年,GDP年均增速32.3%,取得了“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績GDP超2千億元,上交各類稅收超千億元,實際利用外資超千億元(摺合人民幣),註冊內資超千億元,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2150億元,同比增長7.2%; 新興產業產值2330億元,佔比達58.7%,居蘇州市第一。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從蘇州工業園自身發展來說,依然非常強勁,而且發展愈加成熟,已經由單一的產業園區逐步向產城融合的綜合性城市功能區轉型,是產業園區發展的標杆,但是客觀來說,其複製和推廣之路並非坦途,無論是最早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抑或最新的中新海虞花園城,在其所推廣的將近十餘個園區中,除了蘇滁現代產業園外,其它園區都表現平平。

之所以出現此現象,首先需分清兩個概念:蘇州工業園和蘇州工業園模式。

蘇州工業園是首例,是特例,更是唯一。從其成立時間上,1994年恰逢中國對外開放初期,內外市場需求強烈;從區位上,地處長三角,緊鄰上海,經濟基礎雄厚、市場條件優越、交通設施便利;從機遇上,作為中新兩國合作開發的第一個項目、中國第一個市場化運營的城市綜合開發項目,必然集各種利好,因此,蘇州工業園的發展可以說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其成功是必然。

蘇州工業園模式則是屬於典型的“國企運營+政府引導”運營管理模式,國企從其本質上來說,固然以追求利潤為第一目的,但並非唯一目的,還需兼顧部分社會職能,同時,從其屬性來說,還有更多的公共屬性,所以,追求利潤和過分擴張和推廣的內在動力和迫切性來說並沒有那麼強烈。

雖然其自身推廣相對遲緩,但絲毫未影響其作為產業園區的標杆意義,尤其是規劃先行、基礎設施先導、混合用地佈局、分期實施等成功經驗影響深遠,已成為各地產業園區建設的重要參考。


三、華夏幸福瘋狂佈局幕後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華夏幸福作為國內產業新城PPP模式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2002年至今,在固安深耕15年,摸索出一套以產業發展、產城融合為核心的PPP模式,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目前,這一模式已經在大廠、香河、嘉善、江門等產業新城獲得了成效,並順利“出海”。

截至2017年9月底,擁有員工超25000名,總資產超3360億元。截至2017年6月底,事業版圖已遍佈北京、河北、廣東、湖北、江蘇、浙江、四川、安徽、河南以及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埃及等全球70餘個區域。

以“產業優先”作為核心策略,華夏幸福憑藉約4600人的產業發展團隊,聚焦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10大產業,為所在區域全面打造百餘個產業集群,累計引入簽約企業近1500家,招商引資額約4000億元,創造新增就業崗位6.8萬個。

從其模式來說,屬於典型的“民營企業+市場主導”,從其屬性來說追求利潤是企業第一屬性,尤其作為上市企業,之所以全面擴張佈局,是資本屬性使然,為更進一步融資、更快實現資本變現,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由最初的線性擴張升級為幾何級數增長。

分析華夏幸福的發展之路,有幾點啟示值得關注:(1)園區發展階段:最初傳統工業園區>>先進製造業園區>>綜合型現代產業園區>>城市綜合功能區;(2)探索出獨具特色的PPP模式;(3)大城市或都市區郊縣佈局模式;(4)產業運營與地產開發同步進行,實現產城融合;(5)數千人招商平臺打造;(6)高薪挖人聚人,快速打通政商渠道;(7)融資平臺建設;(8)產業園區物業化管理,實現由單純招商到留商、育商。

在看到華夏幸福無堅不摧地全面擴張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部分地區,依然存在推進遲緩的情形,這一定程度說明,該模式並非盡善盡美。之所以,在此地區遲緩,原因在於當地不缺乏資本、土地較為緊張、具有雄厚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基礎、財政收入也高,重心也不在於招商引資和吸引外來投資,更不屑於搞地產化套路,而是真正提高地區競爭力,顯然,華夏幸福無法滿足。另外,對於華夏幸福來說,其本身拿地價格較高,市場化程度更高,一下子拿類似於內地的數十平方公里土地的成本太高,所以望而卻步。

此外,也有幾點值得注意:(1)快速擴張,必然埋下資本風險隱患;(2)大城市或都市區郊縣佈局模式,意味著範圍之外的縣市,並非一切適用;(3)從其業態分佈,多高端、前沿,並不適用於欠發達地區;(4)及時規避地產化傾向;(5)任何企業必然有其經營管理的規模極限,過分擴張,必然會在擴張後期逐步暴露運營、管理、服務、資金等各方面的問題。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四、河南產業集聚區發展得與失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自2008年初開始醞釀,2009年正式開始全面推進,目前共有182個。截止2015年底,全省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1953.04平方公里,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903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全省比重超過60%,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90%;工業企業從業人數超過430萬人,是2010年的2.9倍,客觀來說,產業集聚區建設對推動河南省經濟整體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影響深遠。

河南省在推進產業集聚區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了獨具特色、適應自身的發展道路,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特徵:

1、全省動員

成立省級領導小組,全省統一行動、統一開展、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考核,整合各部門資源、動員各行業力量,舉全省之力、共謀發展,使產業集聚區建設迅速成為各項工作重心,極大地促進產業集聚區快速發展。

2、外“固安”、內“蘇工”

分析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歷程和主政領導的履歷可以看出,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與河北產業園區尤其是固安工業園區的發展有非常深的歷史淵源,應該說固安工業園曾經被作為河南眾多地方主政領導的樣板和目標而去觀摩和學習,但是並非完全模仿,在實際推動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借鑑蘇州工業園區的經驗,包括政府主導、規劃先行,尤其是基礎設施先行,並在推進過程中由最初的“四通一平”,到“七通一平”,再到“九通一平”。

3、政府主導

既不同於華夏幸福“固安模式”,也不同於蘇州工業園“國企模式”,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屬於典型的政府主導模式,從前期規劃編制、主導產業選擇,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再到後期運營管理,政府全程主導,該種模式能夠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調動範圍內一切力量,快速實現要素集聚、快速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提升,能較大地促進地區經濟整體發展,也更利於招商引資,對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具有很好的經驗借鑑意義。

4、星級評價考核

河南省在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中採用營業收入、稅收收入、從業人員、固定資產投資等數項指標進行綜合考核,並按照星級由一星級到六星設置六個等級,分別對不同產業集聚區進行評級,不同等級設定不同行政級別、管理事權、財政稅收等,一方面便於量化考核和總體管理,另一方面也極大地調動各市縣不同產業集聚區之間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以及自身提升的內在動力。

在總結經驗的同時,也有教訓值得汲取:

1、“管理主導”VS“市場缺位”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和運營管理是明顯的計劃和政府主導,與華夏和蘇州工業園完全不同,具有典型的計劃特色,屬於河南原創。從推進和管理上,自上而下分別有省級領導小組、市縣領導小組,產業集聚區內部則成立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並由政府派駐部門機構,該模式對於處於產業園區發展初級階段和落後地區很有效果,保證快速運營和管理,但隨著發展階段不同問題和矛盾逐步凸顯,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市場缺位。產業集聚區本身是企業參與,更應該是市場行為,隨著產業集聚區數量增多、規模增大,尤其是運營管理中出現的市場問題逐步使得政府應接不暇,既做裁判又做選手、既招商又運營、既管理又服務,各種弊端、各類矛盾逐漸凸顯、尖銳。

2、“注重產業”VS“忽視企業”

  • 強勢政府,弱勢企業

在全省出臺的幾版推進產業集聚區的工作實施方案中基本未出現市場化運營和企業家精神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政府的強勢地位和企業的弱勢地位,或者說市場意識的淡薄,雖然部分產業園區成立投資開發公司,但更多是側重於前期基礎設施開發和建設,對於後期運營管理招商方面則仍是由政府來主導,本末倒置。整體市場化程度不足、政商氛圍不濃、企業地位不高,使得外界對河南的整體市場認知錯位,這也是鄭州、河南較難吸引外來投資的根本原因所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也正是許昌、長葛民營經濟繁榮的一枝獨秀。

  • 追求高端VS忽視低端

目前在全省各縣市產業集聚區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無論是發達地區縣市,還是貧困山區縣市,逢必談高端、先進、智能產業、鏈式招商,眼睛中只盯著大項目,只盯著高附加值產業,對於中小項目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則不屑一顧。實際上,回顧國內外發達地區的發展,無一例外也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的,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積累了資本,積累了技術,也積累了企業家隊伍和管理人才,所以發達地區現在具備了進行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達到條件,可以發展資本密集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河南應遵循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則,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來積累資本,積累技術、積累人才,然後逐步實現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產業轉型與升級。

  • 關注明星VS忽視小微

與高端產業、大型項目對應的大型集團、明星企業,政府對其則尊為貴賓,各類優惠、各類扶持,而與其相對的是中低端產業、小微企業,從產業集聚區設立開始就設置各類門檻標準,拒於千里之外,並且原則規定產業集聚區之外不在批准工業用地,這很大程度上造成地方很多小微企業和地方特色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實際上真正的創新大多來自於小微企業,且更利於地方的長遠發展、企業家群體的形成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正如大中城市需要創客空間,小城市則更需要創業工廠。

工作重心的偏離,必然造成結果的迥然,河南當前的“傳統產業多、現代產業少”、“中型企業多、上市企業少”、“外地知名企業多、本土明星企業少”,也一定程度反映此問題。

3、“注重招商”VS“忽視運營”

  • 重視硬件,忽視軟件

應該說經過將近10年的建設,河南省產業集聚區整體的硬件建設條件已經非常優越,即使與發達地區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是,深入各縣市產業集聚區仍能看到大量的空置廠房,究其原因,很重要一條是軟件環境建設的相對確實,使得很多企業望而卻步。

  • 關注前端,忽視末端

把招商作為目標和任務,更將招商作為終點,因此,所有工作的中心是圍繞將企業引進來,而對於企業進駐之後的後期服務則不到位,甚至不關注,從而造成企業較難引進,或引進來但留不住的怪圈。

  • 關注外來,忽視本土

地方在產業集聚區發展中的理念是眼光向外,這本無可厚非,畢竟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依靠外力植入的確能夠促進地方的跨越式發展,而且在國內外許多地區得到很好驗證,但是,必須看到外來企業固然重要,但是其發展穩定性、長期性和適應性都亟待考驗,並且造成一種傾向就是對於本土企業忽視,使得本土企業發展空間極其狹窄,尤其是中小企業很難得到快速發展。

4、“星級評價”VS“分類引導”

通過各項指標來量化管理產業集聚區的發展,無論從從全省層面的統籌推進,還是從自身的發展提升,都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尤其是在發展初期,表現更為積極,但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單一的評價標準所帶來的弊端也逐步顯現。當前所謂的星級劃分標準,實質是以經濟體量單一指標來衡量,顯然以偏概全,並易造成誤導。單純以星級來評判,會進一步拉大區域差異,加劇兩極分化,同時,也與社會功能、扶貧功能相悖,也與產業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相悖,而應與國家及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所確定的不同縣市的功能定位相結合,堅持特色化發展,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生態(淅川、欒川、新縣、鄧州等)、產業集聚等功能綜合考量,運用分區分類原則進行差異化、特色化的引導。並且在評價中不僅應有進入機制,更應該有負面清單制、退出機制。

5、“一哄而上”VS“漸次推進”

任何舉措、任何理論,無論多麼正確,只要成為一項行動,則意味著逐步失去理性,到最後必然離成功愈遠。產業集聚區從其出發點來說很科學很合理,代表未來產業和企業空間組織的理想狀態,但是自推動以來,在“三集中”指導下,各地在極短時間內、“一刀切”式將所有企業集中於所劃定的產業園區內,使得原本具有本土特色、歷史久遠、產業基礎優越、數量龐大的各類地方產業集群瞬間消失,換來的只是產業園區零散的數個企業廠房,原本的產業集群內在組織、特色優勢不再。因此,對策是好,但是,冒進式推進則不可取,欲速則不達,事與願違,應是漸進式、逐步引導式。

6、“產城二元”VS“產城融合”

從整體空間佈局來說,產業集聚區大多參照傳統功能分區模式,在城區之外單獨建設產業園區,從而造成產城二元分離,生產生活極為不便,對吸引企業入駐和工人就業都造成很大難度;從空間內部組織來說,產業園區內部基本全是工業,用地類型單一,各項配套商業居住、商務辦公空間匱乏;從空間佈局來看,盲目求大,大馬路、大廣場、大園區、大廠房,屬於典型的傳統工業佈局模式;且各企業廠區的規模盲目圈地,造成產業集聚區空曠,且是各個企業之間相互封閉式的街區,缺乏開放街區的活力和創新力,根本上是傳統的土地增值思維,必須改變,應逐步收回土地,改變街區佈局模式。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五、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1、不盲信、不盲從,尋找符合自身的“第三條道路”

分析三種模式之間有幾點核心啟示:

  • 模式即範式,需具有普適性、可複製性,任何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條件。
  • 任何一種模式都有其優缺點,不能盲目照搬,應因地制宜,趨利避害。
  • 產業園區都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發展階段,不同發展階段特徵及需解決核心主題不同,應在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發展策略和模式。
  • 不同產業園區發展重點和策略以及擔負功能不同,應採取不同開發運營模式,不同考核方式和側重點。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三種模式比較


2、科學研判發展階段,因勢利導

首先,經過近10年的發展,河南省產業集聚區正在由企業項目的簡單聚集日益向主導產業突出、鏈式發展的格局轉變,整體上已經由發展初期的1.0時代,逐步邁向2.0時代,既有的發展模式需要逐步轉變,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道路。其次,需要考慮不同園區之間發展階段的差異,譬如航空港實驗區、鄭州經開區已逐步步入3.0時代,而一些貧困山區縣市可能依然處於1.0時代,因此,需要在整體研判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各層級產業集聚區類型,科學判定各自所處發展階段,合理制定各自的發展重點和正確引導。此外,認識到產業園區的發展階段性和規律,就需要在推進的過程中“去冒進化”,改變以往的“運動式”、“跳躍式”,而是逐步引導、漸次推進。

3、找準園區發展動力,精準發力

核心動力:運營模式、營商環境、企業家

主導動力:產業基礎、經濟水平、政策支持

輔助動力:設施配套、系列平臺、區位條件

科學的運營管理模式、良好的政商關係、優秀的企業家隊伍三者構成產業園區發展的核心動力;雄厚的產業基礎、發達的經濟水平和優越的扶持條件構成發展的主導動力;完善的設施配套、優良的區位條件和豐富的系列平臺(融資、招商、培訓、交流、信息、人才等)的打造構成產業園區發展的輔助動力;因此,各地在發展中只有根據發展動力因素的重要性和相互關聯性才能有目的的開展工作,而且使工作更具成效,園區發展更為合理。

4、構建靈活的運營管理機制, 多方參與

運營管理機制實質就是產業集聚區建設過程中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的優劣直接決定園區新發展階段建設的成敗,某種程度上說,華夏幸福和蘇州工業園的成功,實質就是運營管理的成功。不可否認,政府絕對主導的模式在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建設的1.0時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面向2.0時代,運營管理,包括產權體制都需要重大調整,總體的基調應該是“去行政化、市場化”,尤其對於成熟園區更應該提早轉型。從管理上,產業集聚區管委會逐步向服務和監管角色轉型,將經濟事權、運營權、管理權逐步轉向專業化公司;從運營上,由專業市場化公司按照市場化規則獨立運營;從產權結構上,引入公司股權制,政府入股,由多元主體參與。存量經濟時代,不能再以土地為單一的招商噱頭,政府不能以招商為唯一要務,由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轉變,堅持“小政府大服務”理念,更主要是迴歸服務和營造好的營商環境,本質是經營城市和經營園區的模式才是根本,孕育河南本土的產業園區運營商。

5、培育優秀企業群體,塑造企業家精神

任何發達地區、任何成功園區,必然有一批成功的企業、一群成功的企業家,優秀的企業家對於企業和園區的成功至關重要。因此,首先從觀念上要對企業、企業家充分的尊重和重視,尤其是本土企業和企業家;其次,著力塑造“親、清”的良好政商環境;第三,重視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群體的培養,無論從省級層面,還是園區內部,都應有一系列的扶持和好的平臺;第四,給予小微企業和新生代企業家寬鬆的發展環境,適度放寬准入門檻、降低發展瓶頸,給予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6、建立多元的考評體系,因地制宜

借鑑主體功能區分區分類思想,打破以往的單一衡量標準,實行差異化、多元化的縣市產業集聚區考評標準,強化產業集聚區發展質量、弱化發展數量;強化產業集聚區特色化、弱化規模化,因地制宜,使經濟發達地區產業集聚度更高、產業化水平更高、經濟實力更強,欠發達地區產業特色化更凸顯、市場首位度更高、發展方式更可持續,同時,制定相應的財政貼補、區域發展措施、產業對策,實現整體實力增強,同時又達到發展相對均衡。

7、打造多元化平臺,創新創業

總結國內外成功經驗可以得出,與其說是企業的成功,不如說是平臺的成功。凡成功的園區,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好的運營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形成一系列的平臺,因此,對於河南省下一階段來說,從全省層面,應著力打造一批省級平臺,包括產業發展基金平臺、融資平臺、共享信息平臺、招商平臺等,同時,從產業集聚區內部來說,也應該著力打造企業家培育、融資、培訓、招商、行業協會、企業家交流、產業培育基金平臺、小微企業創業工廠等平臺。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會及時刪除。


李俊鵬

大鵬視野戰略策劃中心 主任

國家註冊城鄉規劃師,高級工程師

聚焦區域和城市發展戰略、文旅項目策劃諮詢、相關規劃技術諮詢,從業10餘年,操盤各類實戰案例100多項。

-----往期推薦 ----

  1. 大鄭州,浮出水面
  2. 焦慮的河南,究竟該怎麼辦?
  3. 焦慮的開封:前10年迷茫,後10年彷徨
  4. 鄭州OR武漢:誰將成為第20個國家級新區?
  5. 缺水的河南,為何“水城”卻越來越多?
  6. 未來10年,誰將成為”中原第一縣”?
  7. 近30年來,河南105個縣排名下滑最快的縣究竟是誰?
  8. 近30年河南進步最快的三個縣,有你家鄉嘛?
  9. 河南105個縣的城市定位,誰一鳴驚人?誰默默無聞?
  10. 北龍湖之後,鄭州下一個市場引爆點在何處?
  11. 鄭州航空港區崛起背後,真正的推手是誰?
  12. 警惕!鄭汴新區屢次失利,誰之過?
  13. 鄉村振興:繞不開的悖論與困局
  14. 鄉村振興隱約可見的躁動與不安
  15. 鄉村振興究竟是什麼?到底怎麼幹?
  16. 鄉村振興,百年未遇之變局

長按二維碼關注“大鵬視野”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歡迎添加李俊鵬個人微信

河南182個產業集聚區舉步維艱,究竟為何?

歡迎各位大神留言評論,感謝支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