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經濟學家論壇 | 從世界經濟看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

作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世界第二大外國直接投資(FDI)目的地國和來源國,這些年來,中國經濟表現亮眼引起世界關注,而這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奮力打拼。

今年7月發佈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有129家企業來自中國,歷史上首次超過美國。在十年前,這一數字僅為35。無獨有偶,就在這份排行榜發佈的一個月前,《MIT科技評論》首次以“中國支點”為主題,發佈了2019年“50家聰明的公司”(TR50)榜單,華為、科大訊飛、騰訊等公司紛紛上榜。

毫無疑問,兩份榜單折射了這些年來,中國經濟不僅僅是做大、做強,還在走在了求新、求變的道路上。

世界工廠,世界市場

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根據麥肯錫發佈的《中國與世界:理解變化中的經濟聯繫》顯示,以世界七大經濟體的加權平均依存度為基準,2000年世界對中國的經濟依存度僅為0.4,到了2017年,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已經翻了三番,上升至1.2。

同時,在這17年間,外商對華實際投資金額由 469 億美元增長至 1310 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近 7%。憑藉著高性價比的勞動力以及廣闊市場的優勢,中國成長為“世界工廠”。上述報告顯示,2010年至2017年,中國貢獻了31%的全球家庭消費增長額。小至襪子,大至家電,甚至是3C產品,消費者都可以在國際市場上找到“中國製造”的身影。

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為人們帶來了日益增長的收入。統計局數據顯示,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824元,到了2018年,城鎮居民的收入已經翻了兩番,中國也成為了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

而在產業的發展以及收入增長的背後,離不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事實上,越來越靈活的市場體制、越開越大的貿易大門是中國經濟改革致力的目標。今年1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了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強調以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為重點,推動相關改革走深走實,並就重點領域改革作出了一系列具體部署。

在逐漸深入的改革進程中,原本單一的公有制,發展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原本由國家統一經營,統負盈虧的外貿體制,開始放權、讓利、分散,形成了更多層次和更多元化的市場經濟經營格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末,我國民營企業超過2500萬戶,對稅收貢獻超過50%,其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對外直接投資佔比超過60%,對新增就業貢獻率達到了90%,成為支撐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轉換賽道,尋找經濟新動能

從全球角度看,那個國家的製造業最強?關於這一點,來自世界各國、各機構的統計數據五花八門,但無論是那一份統計數據,中國都能當之無愧地名列前茅。到了如今,中國經濟正逐漸擺脫過往對低附加值和勞動密集產業的發展依賴。

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新經濟規模持續壯大,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並在更廣領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廣東、上海、浙江等地已經紛紛發佈了有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意見和目標。

從2018年的數據來看,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比2017年增長11.7%、8.9%和8.1%,均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同時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的經濟增加值已經達到GDP比重的16.1%。

同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高技術產品出口國。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達到5043億美元(current US$),出口規模相當於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總和。

然而,中國經濟要往價值鏈上游進階,仍面臨掣肘。《2018中國新經濟白皮書》指出,發展新經濟,化解過剩產能,引導資金資源向高附加值製造業和服務業移動,提升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值佔比等等的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在當前尤為必要。

世界銀行在今年5月份發表的《中國經濟簡報》指出,雖然中國已經在包括電子商務、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高鐵、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等多個領域的技術方面成為全球領導者,但中國在總體生產率方面仍然落後發達國家和部分中高收入國家,在獲取外國技術上仍然面臨挑戰。

著名經濟學家保羅·羅默認為,人口規模優勢在信息技術、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文化創意等新興領域更加突顯,人口大國往往能夠利用其市場規模進行鉅額投入,率先產業化,龐大的人才資源也更能聚集產生出產業和科技創新的集群。

憑藉“內生增長理論”(The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羅默獲得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如何挖掘已有的優勢促進新一波發展?他的到來或許能夠提供一個答案,讓我們共同期待9月3日由時代傳媒主辦、時代財經及時代週報承辦的“2019年第四屆時代財經·諾獎經濟學家論壇”。

"諾獎經濟學家論壇 | 從世界經濟看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

作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世界第二大外國直接投資(FDI)目的地國和來源國,這些年來,中國經濟表現亮眼引起世界關注,而這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奮力打拼。

今年7月發佈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有129家企業來自中國,歷史上首次超過美國。在十年前,這一數字僅為35。無獨有偶,就在這份排行榜發佈的一個月前,《MIT科技評論》首次以“中國支點”為主題,發佈了2019年“50家聰明的公司”(TR50)榜單,華為、科大訊飛、騰訊等公司紛紛上榜。

毫無疑問,兩份榜單折射了這些年來,中國經濟不僅僅是做大、做強,還在走在了求新、求變的道路上。

世界工廠,世界市場

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根據麥肯錫發佈的《中國與世界:理解變化中的經濟聯繫》顯示,以世界七大經濟體的加權平均依存度為基準,2000年世界對中國的經濟依存度僅為0.4,到了2017年,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已經翻了三番,上升至1.2。

同時,在這17年間,外商對華實際投資金額由 469 億美元增長至 1310 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近 7%。憑藉著高性價比的勞動力以及廣闊市場的優勢,中國成長為“世界工廠”。上述報告顯示,2010年至2017年,中國貢獻了31%的全球家庭消費增長額。小至襪子,大至家電,甚至是3C產品,消費者都可以在國際市場上找到“中國製造”的身影。

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為人們帶來了日益增長的收入。統計局數據顯示,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824元,到了2018年,城鎮居民的收入已經翻了兩番,中國也成為了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

而在產業的發展以及收入增長的背後,離不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事實上,越來越靈活的市場體制、越開越大的貿易大門是中國經濟改革致力的目標。今年1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了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強調以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為重點,推動相關改革走深走實,並就重點領域改革作出了一系列具體部署。

在逐漸深入的改革進程中,原本單一的公有制,發展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原本由國家統一經營,統負盈虧的外貿體制,開始放權、讓利、分散,形成了更多層次和更多元化的市場經濟經營格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末,我國民營企業超過2500萬戶,對稅收貢獻超過50%,其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對外直接投資佔比超過60%,對新增就業貢獻率達到了90%,成為支撐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轉換賽道,尋找經濟新動能

從全球角度看,那個國家的製造業最強?關於這一點,來自世界各國、各機構的統計數據五花八門,但無論是那一份統計數據,中國都能當之無愧地名列前茅。到了如今,中國經濟正逐漸擺脫過往對低附加值和勞動密集產業的發展依賴。

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新經濟規模持續壯大,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並在更廣領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廣東、上海、浙江等地已經紛紛發佈了有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意見和目標。

從2018年的數據來看,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比2017年增長11.7%、8.9%和8.1%,均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同時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的經濟增加值已經達到GDP比重的16.1%。

同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高技術產品出口國。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達到5043億美元(current US$),出口規模相當於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總和。

然而,中國經濟要往價值鏈上游進階,仍面臨掣肘。《2018中國新經濟白皮書》指出,發展新經濟,化解過剩產能,引導資金資源向高附加值製造業和服務業移動,提升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值佔比等等的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在當前尤為必要。

世界銀行在今年5月份發表的《中國經濟簡報》指出,雖然中國已經在包括電子商務、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高鐵、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等多個領域的技術方面成為全球領導者,但中國在總體生產率方面仍然落後發達國家和部分中高收入國家,在獲取外國技術上仍然面臨挑戰。

著名經濟學家保羅·羅默認為,人口規模優勢在信息技術、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文化創意等新興領域更加突顯,人口大國往往能夠利用其市場規模進行鉅額投入,率先產業化,龐大的人才資源也更能聚集產生出產業和科技創新的集群。

憑藉“內生增長理論”(The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羅默獲得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如何挖掘已有的優勢促進新一波發展?他的到來或許能夠提供一個答案,讓我們共同期待9月3日由時代傳媒主辦、時代財經及時代週報承辦的“2019年第四屆時代財經·諾獎經濟學家論壇”。

諾獎經濟學家論壇 | 從世界經濟看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