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要制度創新搞突破!五個擔子變三個擔子非創新'

"

南都訊 昨日,在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省大灣區辦”)指導下,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在廣州舉辦主題為“創新驅動 開放引領”的2019廣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論壇,來自國內各個領域的產學研專業人士一起就大灣區建設如何穩步推進進行了主題發言和圓桌討論。

論壇上,在出席的省領導致辭之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南方經濟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世錦,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長王珺先後作主旨發言,三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討論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目標和實施路徑問題。

此外,省社科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江年,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副會長龔永德,前海香港商會會長、施文律師行主管合夥人林新強,廣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古惠南,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袁玉宇圍繞“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企業擔當”主題開展圓桌討論,從企業家的角度討論如何在產業層面提高大灣區的綜合經濟實力。

在論壇上,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南方日報社社長劉紅兵表示,作為信息的傳播者、時代的記錄者、社會的推動者,媒體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議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充分發揮旗下報、刊、網、端、微、屏、出版等全媒體平臺立體傳播優勢,全方位多層次展示大灣區建設的生動實踐與創新成果,講好協同創新、共謀發展的大灣區故事。

論壇舉行期間,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曹達華等為“我們的灣區大文章”南方號新媒體爆款大賽獲獎者頒獎。

參加論壇的還有省工信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港澳辦、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廣州海關、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等單位相關負責同志,粵港澳三地企業及商協會代表。

灣區高見

劉世錦:

通過城鄉要素自由流動

帶動城市群發展

在主題演講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南方經濟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世錦從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可以為全國提供哪些示範和突破切入,建議大灣區內部可以先試先行,通過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帶動城市群的發展。

"

南都訊 昨日,在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省大灣區辦”)指導下,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在廣州舉辦主題為“創新驅動 開放引領”的2019廣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論壇,來自國內各個領域的產學研專業人士一起就大灣區建設如何穩步推進進行了主題發言和圓桌討論。

論壇上,在出席的省領導致辭之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南方經濟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世錦,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長王珺先後作主旨發言,三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討論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目標和實施路徑問題。

此外,省社科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江年,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副會長龔永德,前海香港商會會長、施文律師行主管合夥人林新強,廣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古惠南,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袁玉宇圍繞“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企業擔當”主題開展圓桌討論,從企業家的角度討論如何在產業層面提高大灣區的綜合經濟實力。

在論壇上,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南方日報社社長劉紅兵表示,作為信息的傳播者、時代的記錄者、社會的推動者,媒體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議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充分發揮旗下報、刊、網、端、微、屏、出版等全媒體平臺立體傳播優勢,全方位多層次展示大灣區建設的生動實踐與創新成果,講好協同創新、共謀發展的大灣區故事。

論壇舉行期間,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曹達華等為“我們的灣區大文章”南方號新媒體爆款大賽獲獎者頒獎。

參加論壇的還有省工信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港澳辦、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廣州海關、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等單位相關負責同志,粵港澳三地企業及商協會代表。

灣區高見

劉世錦:

通過城鄉要素自由流動

帶動城市群發展

在主題演講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南方經濟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世錦從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可以為全國提供哪些示範和突破切入,建議大灣區內部可以先試先行,通過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帶動城市群的發展。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要制度創新搞突破!五個擔子變三個擔子非創新
劉世錦作主題演講。

劉世錦認為,廣東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靠的是先行先試、改革開放。目前國內外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的很多問題是新的,難度有些可能超乎想象,這些坎要過去。廣東是一個很好的先行者,可以為其他地方開出一條新路。

劉世錦提出,要實現這樣的定位和使命,廣東需要做幾件事:首先是聚要素和降成本。這一點非常重要,搞製造業成本高了就不行,還要強配套。整個產業配套實際上是廣東很重要的優勢,美國硅谷搞一個新的創新產品,配套可能解決不了,但是深圳華強北能解決。雖然粵港澳大灣區有全世界最具有競爭力、最完備的產業配套體系之一,但目前最大的短板就是國內的大學教育與基礎研究,特別是諾貝爾獎級的研究成果現在沒有成批地出現。

第二件要做的事情是粵港澳大灣區都市圈範圍內要加快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目前國內的城市化已經進入新階段,特徵就是大都市圈加快發展、城市群加快發展,像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現在都上升為國家戰略。都市圈其實就是在原有核心城市的周邊,比如50-100公里的範圍之內能夠建成一大批小鎮,也包括一些中小城市。這些城鎮可能是幾十個,也有可能是上百個。大都市圈建成以後,製造業以後就去這些小城鎮裡,因此成本更低;而核心城區就發展高端、高附加價值、能夠承受高成本的高端服務業。

要形成這種都市圈就一定要讓城鄉之間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包括人員、土地、資金。簡單來說一方面農民可以進城,另一方面城裡人也能夠下鄉。但現在農民進城還有一些阻力和障礙,同時城裡人下鄉也不容易,背後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流轉。

霍建國:

五個擔子變三個擔子

不是制度創新

在演講中,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利用制度創新進行改革突破,但也要避免將制度創新和程序性變化混淆在一起——有些東西只是程序簡化,五個擔子變成三個擔子並不是制度創新。真正的制度創新是瞄準真正阻礙經濟發展的體制藩籬,這是一定要突破的,也是中央鼓勵的,一定要大膽闖大膽試。

"

南都訊 昨日,在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省大灣區辦”)指導下,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在廣州舉辦主題為“創新驅動 開放引領”的2019廣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論壇,來自國內各個領域的產學研專業人士一起就大灣區建設如何穩步推進進行了主題發言和圓桌討論。

論壇上,在出席的省領導致辭之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南方經濟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世錦,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長王珺先後作主旨發言,三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討論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目標和實施路徑問題。

此外,省社科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江年,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副會長龔永德,前海香港商會會長、施文律師行主管合夥人林新強,廣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古惠南,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袁玉宇圍繞“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企業擔當”主題開展圓桌討論,從企業家的角度討論如何在產業層面提高大灣區的綜合經濟實力。

在論壇上,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南方日報社社長劉紅兵表示,作為信息的傳播者、時代的記錄者、社會的推動者,媒體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議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充分發揮旗下報、刊、網、端、微、屏、出版等全媒體平臺立體傳播優勢,全方位多層次展示大灣區建設的生動實踐與創新成果,講好協同創新、共謀發展的大灣區故事。

論壇舉行期間,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曹達華等為“我們的灣區大文章”南方號新媒體爆款大賽獲獎者頒獎。

參加論壇的還有省工信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港澳辦、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廣州海關、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等單位相關負責同志,粵港澳三地企業及商協會代表。

灣區高見

劉世錦:

通過城鄉要素自由流動

帶動城市群發展

在主題演講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南方經濟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世錦從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可以為全國提供哪些示範和突破切入,建議大灣區內部可以先試先行,通過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帶動城市群的發展。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要制度創新搞突破!五個擔子變三個擔子非創新
劉世錦作主題演講。

劉世錦認為,廣東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靠的是先行先試、改革開放。目前國內外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的很多問題是新的,難度有些可能超乎想象,這些坎要過去。廣東是一個很好的先行者,可以為其他地方開出一條新路。

劉世錦提出,要實現這樣的定位和使命,廣東需要做幾件事:首先是聚要素和降成本。這一點非常重要,搞製造業成本高了就不行,還要強配套。整個產業配套實際上是廣東很重要的優勢,美國硅谷搞一個新的創新產品,配套可能解決不了,但是深圳華強北能解決。雖然粵港澳大灣區有全世界最具有競爭力、最完備的產業配套體系之一,但目前最大的短板就是國內的大學教育與基礎研究,特別是諾貝爾獎級的研究成果現在沒有成批地出現。

第二件要做的事情是粵港澳大灣區都市圈範圍內要加快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目前國內的城市化已經進入新階段,特徵就是大都市圈加快發展、城市群加快發展,像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現在都上升為國家戰略。都市圈其實就是在原有核心城市的周邊,比如50-100公里的範圍之內能夠建成一大批小鎮,也包括一些中小城市。這些城鎮可能是幾十個,也有可能是上百個。大都市圈建成以後,製造業以後就去這些小城鎮裡,因此成本更低;而核心城區就發展高端、高附加價值、能夠承受高成本的高端服務業。

要形成這種都市圈就一定要讓城鄉之間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包括人員、土地、資金。簡單來說一方面農民可以進城,另一方面城裡人也能夠下鄉。但現在農民進城還有一些阻力和障礙,同時城裡人下鄉也不容易,背後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流轉。

霍建國:

五個擔子變三個擔子

不是制度創新

在演講中,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利用制度創新進行改革突破,但也要避免將制度創新和程序性變化混淆在一起——有些東西只是程序簡化,五個擔子變成三個擔子並不是制度創新。真正的制度創新是瞄準真正阻礙經濟發展的體制藩籬,這是一定要突破的,也是中央鼓勵的,一定要大膽闖大膽試。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要制度創新搞突破!五個擔子變三個擔子非創新
霍建國作主題演講。

霍建國還提出,在推動先行先試改革開放的事業中,關鍵是操作者把握好重點和節奏,哪一個領域先動,什麼時候動、動的幅度多大需要精心設計,最好有制度性的安排。另外,加強制度創新還需要發揮法治的基礎作用,全面落實外資法打造公平法治的營商環境,國際化營商環境要做到公平公正,在這個過程中執法能力要跟上。“實際上良好的營商環境核心要點就是執法問題,我們很多規章制度都有,但是執行起來就會走樣,這樣就沒有辦法保證良好的營商環境。”

王珺:

大灣區建設可以

小切口帶動大變局

廣東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長王珺在演講中討論了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的路徑問題——如何通過小切口帶動大變局。

王珺表示,自2月份中央出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到現在已經有半年多的時間,省委省政府最近也出臺了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圍繞規劃綱要怎麼落實出臺了路線圖和任務書。在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條件下,怎麼樣更好實施路線圖和任務書,可以從小切口入手。

"

南都訊 昨日,在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省大灣區辦”)指導下,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在廣州舉辦主題為“創新驅動 開放引領”的2019廣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論壇,來自國內各個領域的產學研專業人士一起就大灣區建設如何穩步推進進行了主題發言和圓桌討論。

論壇上,在出席的省領導致辭之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南方經濟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世錦,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長王珺先後作主旨發言,三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討論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目標和實施路徑問題。

此外,省社科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江年,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副會長龔永德,前海香港商會會長、施文律師行主管合夥人林新強,廣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古惠南,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袁玉宇圍繞“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企業擔當”主題開展圓桌討論,從企業家的角度討論如何在產業層面提高大灣區的綜合經濟實力。

在論壇上,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南方日報社社長劉紅兵表示,作為信息的傳播者、時代的記錄者、社會的推動者,媒體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議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充分發揮旗下報、刊、網、端、微、屏、出版等全媒體平臺立體傳播優勢,全方位多層次展示大灣區建設的生動實踐與創新成果,講好協同創新、共謀發展的大灣區故事。

論壇舉行期間,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曹達華等為“我們的灣區大文章”南方號新媒體爆款大賽獲獎者頒獎。

參加論壇的還有省工信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港澳辦、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廣州海關、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等單位相關負責同志,粵港澳三地企業及商協會代表。

灣區高見

劉世錦:

通過城鄉要素自由流動

帶動城市群發展

在主題演講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南方經濟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世錦從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可以為全國提供哪些示範和突破切入,建議大灣區內部可以先試先行,通過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帶動城市群的發展。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要制度創新搞突破!五個擔子變三個擔子非創新
劉世錦作主題演講。

劉世錦認為,廣東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靠的是先行先試、改革開放。目前國內外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的很多問題是新的,難度有些可能超乎想象,這些坎要過去。廣東是一個很好的先行者,可以為其他地方開出一條新路。

劉世錦提出,要實現這樣的定位和使命,廣東需要做幾件事:首先是聚要素和降成本。這一點非常重要,搞製造業成本高了就不行,還要強配套。整個產業配套實際上是廣東很重要的優勢,美國硅谷搞一個新的創新產品,配套可能解決不了,但是深圳華強北能解決。雖然粵港澳大灣區有全世界最具有競爭力、最完備的產業配套體系之一,但目前最大的短板就是國內的大學教育與基礎研究,特別是諾貝爾獎級的研究成果現在沒有成批地出現。

第二件要做的事情是粵港澳大灣區都市圈範圍內要加快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目前國內的城市化已經進入新階段,特徵就是大都市圈加快發展、城市群加快發展,像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現在都上升為國家戰略。都市圈其實就是在原有核心城市的周邊,比如50-100公里的範圍之內能夠建成一大批小鎮,也包括一些中小城市。這些城鎮可能是幾十個,也有可能是上百個。大都市圈建成以後,製造業以後就去這些小城鎮裡,因此成本更低;而核心城區就發展高端、高附加價值、能夠承受高成本的高端服務業。

要形成這種都市圈就一定要讓城鄉之間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包括人員、土地、資金。簡單來說一方面農民可以進城,另一方面城裡人也能夠下鄉。但現在農民進城還有一些阻力和障礙,同時城裡人下鄉也不容易,背後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流轉。

霍建國:

五個擔子變三個擔子

不是制度創新

在演講中,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利用制度創新進行改革突破,但也要避免將制度創新和程序性變化混淆在一起——有些東西只是程序簡化,五個擔子變成三個擔子並不是制度創新。真正的制度創新是瞄準真正阻礙經濟發展的體制藩籬,這是一定要突破的,也是中央鼓勵的,一定要大膽闖大膽試。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要制度創新搞突破!五個擔子變三個擔子非創新
霍建國作主題演講。

霍建國還提出,在推動先行先試改革開放的事業中,關鍵是操作者把握好重點和節奏,哪一個領域先動,什麼時候動、動的幅度多大需要精心設計,最好有制度性的安排。另外,加強制度創新還需要發揮法治的基礎作用,全面落實外資法打造公平法治的營商環境,國際化營商環境要做到公平公正,在這個過程中執法能力要跟上。“實際上良好的營商環境核心要點就是執法問題,我們很多規章制度都有,但是執行起來就會走樣,這樣就沒有辦法保證良好的營商環境。”

王珺:

大灣區建設可以

小切口帶動大變局

廣東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長王珺在演講中討論了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的路徑問題——如何通過小切口帶動大變局。

王珺表示,自2月份中央出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到現在已經有半年多的時間,省委省政府最近也出臺了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圍繞規劃綱要怎麼落實出臺了路線圖和任務書。在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條件下,怎麼樣更好實施路線圖和任務書,可以從小切口入手。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要制度創新搞突破!五個擔子變三個擔子非創新
王珺作主題演講

王珺建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從簡單入手逐步向複雜演進。像歐盟就是從20世紀50年代由煤鋼共同體再到2003年歐元推出,這中間50多年、27個國家就是一場由簡到繁的融合過程,從貿易到勞動力、到資本。粵港澳大灣區因為有“一國兩制”的基礎,而且有過去長期合作的基礎,所以肯定不用這麼長時間,但可以借鑑歐盟的發展歷程。

另外,王珺建議後續的推進可以從增量入手,逐步帶動存量調整的漸進式改革。這也是國家40年來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像價格雙軌制改革、經濟特區都是在一個地方先行先試再推廣到其他地方,最後做到以點帶面。現有的增量就是新基建,比如說5G商用,無論是港澳地區還是珠三角地區都在面臨新一輪信息技術、信息革命的推廣,大家都在同一起點,同一起點項目安排上可以按照新標準進行協調,比如說廣東準備建9000個新的基站,還有新的港口、機場的協調,特別是道路橋樑的協調,這些方面的協調就是從小切口和增量入手。

王珺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涉及不同行政區域,各行政區之間的協調成本也可以進行分解降低項目推進的難度,同時政策上可以鼓勵在頂層設計指導下的地方創新實踐。粵港澳大灣區內港澳地區和珠三角九個城市各有優勢,廣州偏重於綜合性合作,包括製造、文化、體育賽事等,深圳是科技創新,東莞是製造業合作,珠江西岸是裝備製造業和產業鏈的合作,這些不同的城市都有不同的合作基礎和特徵,新時期如何圍繞著規劃綱要在頂層設計下充分發揮各個地方、各個城市自主性和創新性,這一點也是政府部門在選擇小切口時需要更多關注的地方,只有調動了更廣泛的地方的積極性,才可能有更多的創新空間。

出品:南都採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大灣區工作室

採寫:南都記者 魏凱 見習記者 周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