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為軸 打造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

以創新為軸 打造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

今年開通的南沙大橋。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石磊 鄭一見 攝

在廣州開發區,穗港智造特別合作區全面啟動建設,屆時將開設連接香港機場、澳門機場的水上航線,1小時20分鐘可到達香港機場;在南沙,廣州第二座科學城正緊鑼密鼓地謀劃,此前,廣州北上與中國科學院簽署了兩份協議:共建廣州南沙科學城、廣州明珠科學園。中科院表示,將合力打造南海之濱這顆中國科學皇冠上的最美“明珠”。

打造世界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廣州的角色引人關注。5日,我省發佈《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以及《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行動計劃》)。在《實施意見》與《行動計劃》中,廣州一詞分別出現66次和62次。

肩負新使命、踏上新徵程。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以來,廣州就把貫徹落實《規劃綱要》作為推動廣州建設國際大都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總抓手,強化機遇意識,主動擔當作為,發揮表率作用,最大限度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舉全市之力紮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州嚴格對錶對標《規劃綱要》和省《實施意見》,在制定實施意見、行動計劃、工作要點、政策庫和項目庫的基礎上,對照列出65個方面重點工作,全力推動中央賦予的各項任務見行見效。目前,大灣區建設取得良好開局,重點領域工作紮實推進。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柳時強 統籌:馮豔丹

創新

科創走廊激活廣州創新活力

城市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在開放、分工協助的複雜的創新體系下,沒有哪個城區或者城市,能夠單獨完成創新的過程。

《行動計劃》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加快中新廣州知識城等重點創新平臺建設。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馬嚮明認為,科技創新走廊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方式。

“好的創新環境應該像液態網絡,液態網絡不但提供了碰撞所需要的密度和流動性,也有利於保存這些創意,等待新的要素的疊加以最終形成偉大的創意。商業滲透度高印證了廣州千年商都的名號,但知識滲透少卻是廣州創新氛圍弱的一大原因。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為廣州的科技創新提供了新機遇。”

在南沙,廣州已謀劃再建一座科學城。這座由廣州與中國科學院共同打造的南沙科學城,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科研任務和項目落地提供物理承載空間,積極打造吸引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的開放平臺。

顯而易見,南沙科學城將與廣州現有科創基礎結合,其釋放的輻射能將改變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格局。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和各類風險增多。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依託科技創新產業化鏈條,依靠制度創新驅動產業集群發展。

《行動計劃》亦提出,協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大力發展綠色製造,創建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

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對於廣州這座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老城市,更具內涵。今年6月,廣州審議通過了《廣州市協同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行動計劃》,明確廣州將以“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海洋經濟、都市現代農業”五大產業為主導,攜手大灣區城市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廣州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的一個縮影。今年6月11日,廣州市與恆大集團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恆大將投資1600億元,在廣州南沙區建設新能源汽車整車研發生產基地、新能源電池研發生產基地、電機研發生產基地三大基地等項目。作為近年來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南沙初步形成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新能源造車板塊,劍指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高地。

宜居

到2020年廣州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生態空間是灣區建設的前提、基底。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之一,廣州在宜居程度上的提升將有力促進大灣區宜居環境的構建。《行動計劃》提出,統籌陸海水環境綜合整治。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灣區內地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大灣區內地城市汙水處理率達95%。

今年3月,廣州市第3號總河長令發佈,決定依託全市19660個標準基礎網格,在河(湖)長制工作中推行網格化治水。各級網格人員要在各級河長領導下,狠抓汙染源查控、違法建設及“散亂汙”場所整治等工作,掛圖作戰、銷號管理,按時完成“五清”專項行動任務。目前全市落實河長3030名,湖長828人,自然村河段長3296名,實現河長湖長全覆蓋。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現河長湖長全覆蓋,將進一步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大灣區發展格局。

針對《行動計劃》提出的廣佛跨界河流治理,廣佛兩市也已在更高層面考慮。日前,廣州市生態環境部門赴佛山調研,透露出兩地將加強合作溝通,建立定期會商制度,合力爭取並攜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信息。

作為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全面聚集人才,不斷完善“用得好、留得住”全球高端人才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對於旨在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的粵港澳大灣區來說至關重要。

《行動計劃》提出,推動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支持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澳門科技大學落戶廣東。

此前,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已明確落戶廣州南沙。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大灣區發展視角下,港科大有更寬廣的發展契機,這是港科大(廣州)項目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史維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不同城市與地區之間合作交流。“大灣區有許多在國際上有地位的工業和產業,大學是一個開放的群體,香港科技大學的角色,應該是一個開放、創新、跨學科的聯絡員,將這些領先的工業與商業全方位和學術研究聯絡起來,通過大灣區的產業實踐培育創新人才。學生畢業後,立足灣區實際,服務灣區發展。”史維對此很有信心。

“90後”吳嘉惠是一名香港設計師。2016年,他在英國倫敦完成設計專業進修後回到香港,工作一段時間後,他想創業了,廣州成為他創業的起點站。他於2018年創立了自己的品牌,並開始第一個設計項目,把天銀大廈的頂樓改造成為共享辦公空間TIME TABLE。如今,這裡還成為了廣州市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率先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港澳青年來穗發展的舉措。6月1日,廣州正式施行《發揮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優勢作用支持港澳青年來穗發展行動計劃》,這也是大灣區內地城市首個支持港澳青年發展的綜合性政策文件,包括符合條件人才補貼免徵個稅、籌建1000套港澳人才公寓、申領廣州人才綠卡,享受購房、購車、子女入學、醫療衛生等市民待遇。

聯通

南沙再添“黃金通道”

區域協同發展的重中之重便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而事實上,基建的聯通已成為大灣區建設的先手棋,併為大灣區的互聯互通打開了新局面。

廣州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內重要的交通樞紐,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包括航空港、高鐵,甚至包括廣佛一體化地鐵建設,在交通區位上發揮著其獨到的作用。

《行動計劃》提出,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廣州—深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推進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實施廣州等地的機場改擴建,新建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關注到,《實施意見》裡出現了一大批此前未寫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只在各市層面提及的交通項目,具體包括獅子洋通道、伶仃洋通道、廣深第二高鐵、深港西部快線。前兩條珠江口過江通道此次被明確為正在開展前期研究工作,其中獅子洋通道聯接廣州南沙至東莞虎門,伶仃洋聯接深圳前海和珠海的淇澳島及市區。

獅子洋通道研究工作的提及,表明南沙有望再添一過江通道。今年4月2日,南沙大橋正式通車,清明節期間車流量就突破設計流量的10萬車次。這說明,即便虎門大橋、南沙大橋兩座跨江通道同時“上崗”,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的交通線路仍十分緊張。

最近因為廣州市國土空間總規而備受關注的廣深第二高鐵本次被提及,這也在更高層面上確認了項目正在推進之中。此前的規劃顯示,廣深第二高鐵將聯通白雲機場和寶安機場,將兩地的通勤時間縮短為20分鐘。

《實施意見》對此表示,以交通、信息、能源、水利基礎設施為重點,攜手港澳推進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形成內聯外通、高效銜接的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一體化、便捷化、智能化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硬聯通”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以政策和規則對接為重要內容的“軟聯通”,則是大灣區內各要素能否順利流通和發揮協同效應的關鍵。

城市群的發展,首先是核心城市的發展。廣州作為中心城市,在區域發展新格局中發揮引領和支撐作用,推動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也應主動作為。為此,《行動計劃》提出以廣清一體化為示範,推動環珠三角地區與大灣區一體化融合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