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毛豔華:推動大灣區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協調發展新格局

近日,廣東省印發《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形成了廣東省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施工圖和任務書。

專家訪談|毛豔華:推動大灣區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協調發展新格局

“《實施意見》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對廣東的定位和重點任務,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措施。”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豔華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份“施工圖”的亮點在於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作為首要的重點工作任務加以明確,強調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注重更好地發揮粵港澳三地的比較優勢和灣區中心城市與節點城市的優勢,既要解決廣東城市功能分工和優化區域空間的問題,又要通過建設灣區更好地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毛豔華認為,灣區是區域發展的高級形態,協調發展是灣區經濟的內在要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面臨著“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體系”的獨特製度環境,在當前搭建大灣區基本框架的關鍵期,更好地發揮港澳地區優勢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推動粵港澳三地協調發展,為此應當在體制機制上創新,形成協調發展新格局。

專家訪談|毛豔華:推動大灣區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協調發展新格局

談區域合作

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受認同是最大亮點

南方日報:《規劃綱要》發佈近半年,大灣區建設已進入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新階段,在這半年裡大灣區的建設亮點在哪裡?

毛豔華:在落實《規劃綱要》過程中,最大的亮點是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念的共識。《規劃綱要》把“協調發展,統籌兼顧”作為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強調灣區作為一個整體,要推動各城市區域的分工協作,增強發展的協調性,提升區域發展的整體性。

在這半年裡,三方面體現了粵港澳三地對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視。

首先,協調統籌機制建設得到明顯的增強。在中央層面已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出臺《規劃綱要》的基礎上,粵港澳三地也制定了相應的工作機制,分別是三地的“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委員會”。

其次,在互聯互通方面,大型的跨境、跨區基礎設施不斷建設。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在區域協調發展中很重要,目前網絡化、綜合性的交通體系正在加快構建,如在《規劃綱要》出臺前就已經通車的港珠澳大橋,目前在不斷探索運行的新經驗,大型的基礎設施還有今年4月通車的南沙大橋及正在建設調試的深中通道。

第三,粵港澳三地積極地向世界推介大灣區概念和建設藍圖。上半年,粵港澳三地聯合到東京灣區招商,廣東省人民政府到舊金山灣區推介,香港特區政府到紐約灣區推介。粵港澳三地均認同大灣區是開放合作、包容發展的大平臺,努力地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為全球的國家和企業發展帶來機遇。

以上舉措,體現了三地對灣區區域發展理念的認同。建設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就在於推動協調發展,更好地分工協作發揮比較優勢。改革開放40年來粵港澳合作基礎堅實,尤其是港澳迴歸以來不斷完善區域發展機制。當前處於推進大灣區建設的關鍵時期,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區域協調性。通過落實《規劃綱要》,從粵港澳三地到珠三角的九個城市,政府均能從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整體性來考慮灣區的發展,同時就新一輪的緊密合作達成了共識,這是目前最大的亮點。

專家訪談|毛豔華:推動大灣區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協調發展新格局

談制度創新

推動實現灣區公共服務同城化

南方日報: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和三種法律體系”的制度環境下,三地如何通過制度創新探索跨境合作?

毛豔華:改革開放以來,港澳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聯繫不斷深化,市場力量主導下的區域合作刺激了區域經濟活力,為粵港澳三地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礎。在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背景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對於服務國家“雙向”開放、共建“一帶一路”和港澳地區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那麼通過制度創新實現灣區高效治理就很有必要。

探索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和三種法律體系”下的跨境合作制度創新,有利於促進灣區要素便捷流動,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更好地發揮本區域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獨特優勢,這也是在新時代成功實踐“一國兩制”,探尋港澳地區經濟增長新動能和實現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必然要求。

從四個方面創新體制機制,可以加快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協調發展新格局,包括基於市場一體化創新灣區跨境協調機制、基於已有平臺和合作基礎創新灣區城市合作機制、基於“共享產業價值鏈”創新灣區產業分工機制、基於“區域利益共同體”創新灣區公共治理機制等。

在這四個方面的創新中,基於“區域利益共同體”創新灣區公共治理機制是最容易實現的。因為公共治理機制創新最符合灣區居民的強烈願望,受到的阻力最少,容易達成共識。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加強區域公共治理創新,以改善灣區社會民生為目標打造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協同治理機制。建議粵港澳三地協商成立灣區公共服務平臺,統籌安排灣區內勞動力流動、居住就業、創新創業等民生問題,實現灣區公共服務同城化。

但最為重要的是基於市場一體化創新灣區跨境協調機制。實現這點,首先要構建一體化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內地和港澳都要努力取長補短,尋求灣區市場經濟體制的趨同點,減小深層次市場體制差異對灣區要素便捷流通的負面影響,尤其是灣區內地城市需要在商事登記、行政審批、事中事後監管、司法執行、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全方位提升營商便利化水平。其次,要發揮CEPA和廣東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優勢。在CEPA框架下深化灣區“三個關稅區域”之間的貿易投資便利化合作,減少跨境要素流通障礙。最後,要為灣區合作提供法律基礎及實施機制。依據法定程序解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灣區一體化市場上流通所面臨的障礙與爭端,為灣區一體化市場的經營者提供高效的執法和司法保障,降低經營風險。

專家訪談|毛豔華:推動大灣區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協調發展新格局

談金融創新

互聯互通是灣區金融開放創新突破口

南方日報:金融方面如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時,推動金融開放創新?

毛豔華:在金融問題上,《規劃綱要》談到三個方面,分別是建設國際金融樞紐、發展特色金融和促進粵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在破除金融體制機制障礙推動金融開放創新時,也應當緊緊圍繞這三方面進行。

金融開放是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特徵,大灣區可以為國家金融開放探索經驗。金融的跨境互聯互通是廣東推動金融開放創新的優勢和突破口。廣東在推動金融跨境互聯互通上,首先要滿足粵港澳三地企業和居民的投資、消費的需要,加快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產品的創新。其次,發揮毗臨港澳優勢,在金融業的開放方面率先向港澳金融業開放。最後是在跨境人民幣業務上,更好地拓展離岸賬戶功能,擴大人民幣在大灣區內跨境使用的範圍和規模,建立起人民幣跨境業務的長效機制讓灣區內的金融機構和大企業更好地發展跨境業務和解決投資需求。

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樞紐和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可以發揮這個優勢更好地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和範圍,在金融監管允許範圍內大膽嘗試。無論是香港地區的金融機構在灣區進行人民幣募資投資香港的資本市場,還是國內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在港澳地區融資,都需要大灣區內的金融機構加強雙向人民幣業務的創新。

在發展特色金融方面,目前達成共識的有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綠色金融是國際的新領域和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廣東作為全國第一個試點碳排放權交易的省份,可以繼續展開探索。金融科技創新也是值得大灣區展開探索的方向。灣區內互聯網公司眾多,香港的創新較為領先,都是大灣區探索發展金融科技的優勢。目前深圳方面已經有創新的案例,大灣區可以繼續沿著這個方向加強探索。

此外,大灣區可以發展國際科創中心和科技金融投融資體系。《規劃綱要》指出,支持香港機構投資者按規定在大灣區募集人民幣資金投資香港資本市場,參與投資境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這方面應該准入條件更為寬鬆和國際化,引導外國投資者參與分享灣區建設的成就。

【記者】黎華聯 實習生羅清雲

【策劃統籌】鄭佳欣 黃應來 吳哲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 黎華聯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自營號~日報經濟部自營號~粵港澳大灣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