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訪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祕書長範恆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巧用制度差別之利

三訪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祕書長範恆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巧用制度差別之利

範恆山 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祕書長

採訪人 :商灝(華夏時報總編輯助理、編委、國際評論部主任)

被採訪人:範恆山(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祕書長)

時間:4月6日、4月30日、6月6日

地點:北京

受到世界矚目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就像中國歷史稜鏡的折射,也反映了特定背景中決策者的雄心。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面對的諸多要素中,“一國兩制”是個關鍵所在,如何解放思想、跳出框框、超常規運作,發揮好它的作用?灣區各方經濟基礎不同、社會地位不同、資源稟賦不同、對外開放程度不同,如何把握各自特點,大膽創新,培育和壯大比較優勢?蘊涵著中央政府“成為引領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深切寄望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中央到地方多層次協調機制的建立、頂層設計下新的政策突破、多樣化體制和利益需求下的協調聯動等等,每一步,都為世界所關注,也成為各方熱議的話題。

長期研究大灣區發展並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研究制定工作的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祕書長範恆山,曾多次發表文章和論述,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內在邏輯、核心要求、關鍵舉措等作了深刻嚴密的分析和完整透徹的闡述,尤其是關於把握一國兩制優勢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範恆山長期從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規劃和專項方案的研究設計工作,2006年擔任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主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研究和規劃制定工作,2014年起擔任國家發改委副祕書長,協調推進有關區域發展、農村農業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軍民融合及政策法規研究等工作。他對經濟改革與發展理論有深入的研究,提出過許多重大的發展思路和政策建議,尤其是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建樹突出。作為國家核心智囊團的重要成員之一,範恆山曾多次參與中共中央全會文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文件、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的起草,還主持了上百個國家區域發展文件、規劃、方案的研究起草。他撰寫了大量的學術著作,光學術論文就有數百篇。在中共官員和高級智囊中,範恆山被公認為政策水平高超和學術功底一流的經濟學家。

外界注意到,區域經濟發展躍居國家決策的重要位置、區域經濟學成為了顯學,範恆山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這方面的內容極為豐富,若請範恆山講區域政策和區域經濟發展,肯定三天三夜也說不完,而且會非常生動有趣。——這些年他親身參與了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制定的差不多全過程,而它們實施的進展與效果,也一直在他的跟蹤和總結之中。

中央政府為什麼要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是什麼?為什麼要搞協同發展、怎麼推動協調發展?這些問題涉及海量的思想和政策信息,而談論起來毫無疑問惟有範恆山可以講得十分透徹。

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中,對於專訪主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何突破體制束縛取得成功?”以及多個具體問題,範恆山表示讚賞,並在百忙中先後三次接待筆者,用他特有的十分生動明快的語言,對筆者代表《華夏時報》所做的提問,一一詳盡的作了解答。

制度之別的兩大利好

範恆山強調,各界看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文本,文字並不長,但卻集聚了各個方面的智慧和心血,內容非常豐富,既有關於發展方向、目標、原則等大思路的考量,也有路徑、措施、項目等的具體安排,是總結借鑑、審時度勢、深研細磨的結果。

範恆山特別強調,不同於世界上其它重要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套法律體系的特點——很多人認為,這樣的制度構架形成了粵港澳大灣區一體聯動、協同發展之難,會給一些實質性操作帶來影響,但如果辯證的認識它們,巧妙的運用它們,則制度差別之難就能成為制度差別之利;制度鋼性也就轉變為制度彈性,棘手的要素也就變成了一種有利的操作條件。也就是說,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來說,多元化的制度構架能夠成為一種優勢,要充分發揮這種優勢。

這個論述很有創建性,與不少人的看法相違,有人認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難度,難就難在有一國兩制和多元的經濟法律體系,不好協調、難以跨越。範恆山認為,不同制度的存在不僅給改革開放帶來了廣闊的實驗空間,而且便於相互對照、相互借鑑、相互補充。多元化的制度框架等於提供了多元化的改革發展平臺,遊走於其間,能夠開展最廣泛的創新活動,也能夠把各種制度的比較優勢一併發揮出來,從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探索獨特的發展道路,取得不同反響的發展業績。

範恆山向筆者舉例闡釋了其觀點的兩個立意。

第一個立意,兩種制度的存在為大灣區各城市各地區相互學習借鑑提供了條件。舉例說,包括珠三角在內的內地各地區正在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而香港、澳門作為高度國際化的城市,作為世界級自由開放經濟體,在管理、服務、法治等方面有比較國際化的做法和較為成熟的經驗,廣東也好,珠三角也好,就可以比照其最好的一面,科學的加以吸收運用。我們總說要遵循國際慣例,香港、澳門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在最近的距離給內地提供了一個參照系,我們何樂而不用?

同時,內地經濟發展很快,成為了世界的典範,這其中有不少獨特的做法,比如說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個主體的作用、建立多種類型的改革開放試驗區開展先行探索與試驗、推進區際間的產業合作與聯動、促進官產學研間深度融合等等,這些也可為推進港澳發展提供有效的經驗。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相互補充、不斷完善就是兩種制度存在的一個利好。

第二個立意,兩種制度的存在有效擴大了制度的彈性,為開展各類試驗創新提供了有效的載體和平臺。舉例說,有些改革試驗可以在珠三角地區先行先試,而另外一些改革則可以藉助港澳在另外一種制度環境下進行探索試驗。有了這兩種制度,幾乎所有的試驗探索都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進行,各種利弊得失也能夠在這些探索試驗中間進行檢驗衡量,這樣推廣起來就知根知底,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該注意什麼樣的風險;也知道哪些做法不宜推廣,或做什麼樣的完善後才能推廣。這難道不是提供了體制創新最廣闊的空間嗎?也難道不是大大超越了一種制度的侷限,提供了很大的制度彈性嗎?這就是一國兩制在大灣區帶來的第二個制度利好。

範恆山強調,這在某種程度上等於實現了兩種制度的有機結合和貫通,給發展和創新都帶來了巨大的空間。

範恆山的上述觀點,確實很新穎獨到,過去從沒人提過。

範恆山其人,不僅具有學者的風範,也頗富詩人的激情,——的確,他在古體詩詞上有很高的造詣,在正式場合表達思想觀點時,他不僅邏輯嚴整縝密,還很講究遣詞造句之精準,而語調抑揚頓挫具有很強的衝擊力。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觀點往往表現出一種睿智,而這樣的思想觀點在他的著述中比比皆是。

範恆山希望筆者這樣的媒體人把他的上述觀點或主張,理解成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一種策略或路徑。他說,他想表明的思想是,要辨證的看待很多因素,特別是那些難以調整的因素,換個角度看,許多人當成問題的東西很可能是一種優勢,一種條件。這是一種看問題的方法或策略。

也就是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似可巧借制度差別之利。——這真是個富有吸引力、與眾不同的創新型思路。

同時,範恆山對本報提問的作答,其實也在客觀上,從多個層面迴應了國際國內對中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諸多關切。

關鍵是探索通行體制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取得成功,必須突破哪些瓶頸制約、必須直面哪些現實的挑戰?

對這類問題範恆山多次接受過媒體採訪,也多次做過論述。他指出,儘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制度差別之利,但關鍵還在於各地區超越自身經濟訴求和特有的社會、法律制度等的區別,實現協調聯動、一體發展,這是粵港澳灣區建設發展的保障所在。

早在2017年11月,範恆山受邀在廣州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南方智庫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就提出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協調發展、一體聯動的八條路徑。這八條路徑頗具新意,政策指向十分明確,也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而就其深度和系統性而言,國內現有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論述應該還沒有人超過。

分析人士指出,若把這八條完整的付諸應用,應該能夠解決很多棘手的現實問題。

筆者細讀之後,深感從今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的現實來看,他的觀點的確可謂高瞻遠矚,也可說在一定程度上穿透歷史看到了三地發展演進的必然趨勢。其中有關超越制度法規制約、探索形成通行體制的思路尤為精闢。

範恆山提出的第一條路徑是“樹立平等意識”。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必須基於一個利益共同體來建設。各行政區、各城市間應當秉持合作互動的思想,堅持平等相處、共同協商、權責一致、互利共贏的原則。只有平等合作換來機遇與幫助,才能夠實現一體發展共同提升。

第二條路徑是“堅持一體規劃”。不僅要協調一致做好總體規劃,而且要基於開放合作、一體聯動,做好一些重要領域的專項規劃。範恆山強調,一體規劃與凸顯優勢應有機給合,規劃要充分尊重各地區各城市的歷史定位,促進合理分工並做強做大比較優勢。

範恆山認為,行之有效的第三條路徑是“制定行為守則”。他建議,在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難以形成統一的法規約束的情況下,應通過具有約束力的、類法律的行為準則規範各方的行為。在決策層面,應基於大局發展和一體聯動的要求,共同協商制定各行政區、各城市進行重大決策和實施重要行政舉措必須遵守的準則,並依據形勢發展適時加以完善充實;在操作層面,應在逐項梳理的基礎上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對各領域的具體行為進行嚴格約束。與此同時,要明確違反行為守則所應承擔的責任及代價。

第四條路徑是“建立協調機制”。範恆山認為,應探索建立多層次的協調機制,以便全覆蓋解決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中的矛盾與問題。

第五條路徑是“共建合作園區”。

最具創造性也最為關鍵的是第六條和第七條路徑建議。

範恆山認為,考慮到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套法律體系的實際情況,推進一體聯動需要進行深層的體制創新。通過探索,形成聯接三地的體制通道。所以,他提出的第六條路徑就是“探索通行體制”。而體制創新的方向,是尋求三地規則可接軌可打通的最大公約數。範恆山建議,這方面的探索可以在三個層面逐步深化,一是對目前三地在制度層面的共通點進行全面梳理,形成共同規則;二是尋找三地制度上可能的對接點而進行適當融合;三是探索建立利於共同發展的體制機制。這個建議的確獨到而頗具智慧。

基於橫琴、前海等試驗區的實踐探索,範恆山提出的第七條路徑建議是“試行‘聯辦’模式”。“聯辦”即聯合辦公或聯手執業。範恆山認為,要在一國兩制三區環境下有效處理各類具體經濟社會事務,可以在必要領域由三地熟悉各自規制的專業人士組成聯合辦公機構,共同處理涉及三地的事務。同時鼓勵三地同類專業人員聯合執業,協調有效開展跨地域生產經營和社會服務活動。

最後一條是“打造創新平臺”。可以圍繞大灣區的發展要求,打造各種類型的創新試驗平臺,使這些平臺成為促進粵港澳創新國際化、高端化的重要支撐與推手。

範恆山的上述建言內容,國內許多重要媒體都作了重點介紹,而其中關於形成通行體制的內容,幾乎成為有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要報道的重點內容。

看來問題集中在制度上面。在訪問中筆者問範恆山,解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聯動問題,有沒有可能直接從制度層面尋求突破?範恆山強調,“一國兩制”是基於港澳歷史情況和現實發展需要量身打造的一種根本性制度,是中國人富有智慧的創造,有利於促進港澳的繁榮發展,它不僅不會被改變,而且要堅持和發展。規劃綱要特別強調要堅持“一國兩制”,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可以明確的說,就社會制度層面而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不會把廣東變成香港澳門,當然也決不會把香港澳門變成廣東。

範恆山在談話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成為發展的高地,而且一定要成為改革開放的高地。筆者問範恆山,是否可以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改革,來倒逼內地其它地區的改革?範恆山認為,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一直在改革開放方面走在前面,數十年來為國家其它地區的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經驗。香港、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度開放的環境和市場化的體制必然更加有利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改革開放。因此對內地其它地區改革開放的示範與帶動作用會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體現得更加強烈和明顯。粵港澳大灣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要突破體制制約,必須依靠改革、依靠賦有創造性的改革,這就要求它在改革開放方面繼續走在前列,這也就必然為其它地方的改革提供示範,這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倒逼。當然倒逼內地改革的不會僅是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區貿易港的建設、其它地區自貿試驗區的建設,都會成為面上改革的重要推手。

法學界有的人士認為,“一國兩制”下的大灣區建設的問題,關鍵還是法律問題。筆者就此請教範恆山。他認為,這可能跟專業性質有關,法學家可能認為是法律問題,而經濟學家可能就不這麼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問題不僅僅是法律問題,也主要不是法律問題。就法律問題相對說是比較容易解決的:在相關法律體系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可以協商建立類法律的規則;至於海南這樣的改革開放試驗區,可以探索建立專門的法規體系。在範恆山看來, “一國兩制”這樣的重大制度安排我們都能提出來,法律方面的一些問題難道還解決不了嗎?

橫琴前海的啟示

橫琴、前海是國務院於2009年和2010年分別批准的兩個重要的改革試驗區。橫琴建設的目標是成為“一國兩制”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而前海建設的目標則是要建成粵港澳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範恆山主持了這兩個國家戰略層面試驗區規劃的研究制定,並組織推動了相關的政策協調和重大問題的研究解決。橫琴前海的人士談起這兩個地方的發展,無不對範恆山付出的辛勤勞動和做出重要貢獻嘖嘖讚賞。這一次國家出臺的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了要推進珠海橫琴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優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功能。在專訪中範恆山告訴筆者,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粵港澳合作的示範區,橫琴前海的制度創新充分運用了“一國兩制”的優勢,它們這些年來取得的突飛猛進的發展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些創新。這些創新不僅給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帶來了可資借鑑的經驗,也給未來大灣區藉助“一國兩制”超常規運作,充分獲取制度差別之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範恆山講了兩個頗為生動的例子。

範恆山詢問記者,是否注意到了今年3月份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佈的有關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這個通知明確,對大灣區吸引緊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給予個人所得稅的優惠即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允許廣東省、深圳市按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含港澳臺)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這一補貼可免徵個人所得稅。範恆山講到,這一政策規定並非是今天新創造的,而是對橫琴前海的相關創新探索的一個肯定和推廣。

他回憶到,橫琴前海試驗區的建立主要是搭建與港澳合作的平臺,推動港澳進一步繁榮發展。試驗區涉及到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讓港澳的企業進來特別是讓港澳的高端人才進來的問題。而高端人才進入直接面對的就是個人所得稅差別的問題。香港的個人所得稅大約為16.5%,而內地個人所得稅則高得多,累進稅超過40%以上,按內地稅收如何能夠把境外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引進來?但沒有這些人才,何談合作?何談發展? 因此我們考慮,關於高端和緊缺人才的個人所得稅徵收不能高於香港。但是又碰到一個問題,全國稅制的嚴肅性要維護好,不能因為試驗區而破壞。怎麼辦?我們調研了深圳、珠海等地,提出了這樣的處置方案:試驗區個人所得稅的名義徵收仍然遵循內地標準,但實際徵收按香港甚至低於香港的標準。中間的差額由地方財政來補足。最終前海按低於香港的標準對引進的緊缺人才高端人才徵收個人所得稅,與內地標準的差額由財政補足。這就運用“一國兩制”之利把這個問題有效解決了。這些年實際效果非常之好,吸引了大批境外高端人才來試驗區工作。

當筆者對這個富於創造的設想表示驚歎時,範恆山說,做這樣的創造除了要有一定的智慧之外,很大程度上要解放思想。其實開始提出這個想法時,有關部門並不十分贊成,在我們的堅持下,這個思路終於得以實施。財政部、稅務總局也發文予以確認。實踐證明效果非常之好,否則今天也就不會在大灣區全面推廣了。

他講的第二個例子是澳門大學的搬遷。範恆山說,橫琴新區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澳門服務的,是為解決澳門產業單一、一賭獨大的局面,適度拓展多元產業而服務的。拓展多元化的產業直接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要有發展空間,但澳門這樣一個彈丸之地空間從哪來?我們發揮“一國兩制”的作用,在橫琴這個約有106平方公里的地方,建立了一個合作示範區,給澳門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塊腹地,助其推動發展多元化的產業。我們現在能看到,由澳門企業主導發展的許多產業如中醫藥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等都轉移到了橫琴。沒有橫琴,澳門多元化的產業發展就難以有今天這個成就,這就是利用了“一國兩制”之利。

範恆山說,當時碰到的一個具體問題就是,澳門大學的發展也就是澳門教育事業的發展受到了地域窄小的牽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既遵循“一國兩制”又運用“一國兩制”,提出了一個特殊的解決思路,將珠海橫琴約1平方公里的土地以租賃的形式轉給澳門,將澳門大學整體搬遷到橫琴,由澳門進行管理。為此全國人大還作了專門立法。為了便於管理和出行,又在濠江底下專門修建了一條通道與澳門相接。今天在橫琴新區裡鳥瞰美麗的新澳門大學,不能不佩服這個創造的高明和遠見。

範恆山反覆強調,在“一國兩制”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很多挑戰,也有很多機遇,為解決一些複雜問題提供了空間。關鍵在於我們要有超常規思維、超常規舉措,當新的創意提出來並取得成效後,你會感覺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和別樣的喜悅。

抓住三大難點下功夫

範恆山坦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存在著三大難點,一是如何在科學把握“一國兩制”、三關稅區、三種貨幣、三套法律體系等的制度性差別的前提下,打破相互阻隔實現體制貫通?二是如何在保障已經具有的特殊地位的基礎上,切實約束自我利益,擰成一股繩,發揮四大中心城市的支撐和帶動效應?三是如何在充分發揮各地區自身創造性能動性的同時,克服內部爭奪、實現協同發展、共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能否取得成功、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就在於能否解決這三大難點。解決這三大難點要解放思想、打破常規、運用智慧、強化統籌。

在專訪中,範恆山就解決第一個難點作了深入的闡述,不僅提出了把制度差別變成制度彈性、把制度之難變成制度之利的總體思路,而且提出了運用“一國兩制”解決具體問題的操作路徑,從上面的闡述中間我們能夠清楚的把握這些內容。對於解決第二個和第三個難點,他也提出了獨特的富有創造性的見解。

與紐約、舊金山和東京三大灣區都只有一箇中心城市不同,粵港澳大灣區中間有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中心城市建設,它們地位獨特、各具優勢,各有目標考量,如何能一體發展、協調聯動?範恆山指出,處理好四大中心城市的關係非常重要。這四大中心城市既是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也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基本支撐,它們自身的發展狀況及相互間的關係,直接決定著大灣區建設的速度、質量與水平。與單一中心的城市群不同,多中心容易造成各自為戰和相互掣肘。現實情況也表明四大中心城市合作聯動不夠緊密,城市功能特別是產業結構存在缺陷,協同互補效應未能有效發揮出來。這些問題不解決好,就會嚴重製約大灣區的發展。

怎麼辦?範恆山認為,應當在優化自身功能和加強協同聯動兩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個關鍵方面,要鞏固提升各自的比較優勢,進一步形成城市特色。比如香港,他認為可以通過協同推進資源整合、產業分工和功能提升,進一步拓展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港樞紐地位,推動香港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質方面發展。

談到此,筆者向範恆山表達了一個疑慮:就目前看香港的優勢已不如從前那麼突出,現在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還有多少優勢可以為之所用?範恆山認為這個問題提的很好。他說世界在發展,很重要的一個發展特徵,就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這個過程既是合作的過程,也是競爭的過程,還是創新的過程,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的力度越來越大。在這樣的大環境中間,任何地區都不能依託原有優勢坐享其成,不進則退,抱殘守缺、不思創新就會喪失原有優勢甚至優勢也可能變成劣勢。這對香港、對全世界各國各地區都是同樣的道理。

範恆山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具體而言,香港在社會治理、法制建設等方面仍然具有一些比較先進的做法;香港的經濟自由化程度一直都比較高,這有利於資源要素的無障礙流動和優化配置;在航運、貿易、金融等產業發展方面,也有其一定優勢。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其無為而治的管理體制的效率正在降低、法制建設方面存在薄弱環節、製造業發展受到限制、高端服務業拓展面臨一系列嚴重挑戰,在一體化發展進程和競爭加劇的環境下,特別是在內地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結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改善的情況下,香港的比較優勢正在降低。或者說,面對世界一體發展的大趨勢,特別是面對中國內地快速發展和提升的大環境,香港的比較優勢逐漸在減弱。香港要鞏固和發展優勢,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創新創造;而更重要的是要加強與世界其它地方特別是與內地的開放合作,將內地作為其加快發展和增創新優勢的重要平臺與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提出,無疑為香港增創新優勢提供了大好機遇,香港要充分利用好這個機遇。

筆者問範恆山,粵港澳中的“粵”主要指的是廣東珠三角地區,其中深圳優勢突出。深圳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其創新能力已超越了香港等地區,而香港過去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地位正在逐步淡化,有無可能為迅速發展的深圳所取代?對粵港澳大灣區而言,深圳的作用如何進一步體現並融合到三地發展之中?

範恆山強調,在一些重要和特殊領域,深圳也好,廣州也罷,這些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重要城市,其與香港、澳門的關係並非此長彼消的取代的關係,而是相互支持和補充促進的關係。比如在金融領域,深圳和廣州當然要發展金融業,但它們對於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而言,並非是對立的關係,並非企圖在香港之外的內地建立一個與之抗衡的金融中心。它們對於香港,一是體現錯位發展,二是為其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世界金融中心地位提供支撐和配套。事實上,這些年國家的相關安排和區域的具體實踐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其他方面如航運中心建設也是如此。從總體上看深圳鹽田港等的發展,一是體現相互之間的聯動,二是尋求錯位發展樹立特色,在整體上並不形成激烈競爭的關係。

這些年來,深圳的發展尤其引人注目,一些調查表明,在四大中心城市中間,深圳的龍頭作用日益顯現出來。基於此,筆者特別詢問範恆山,在大灣區建設中間,深圳如何進一步發揮其能動作用?

範恆山說,深圳的發展勢頭很強很好,強在體制好、機制活、創新足,好在負擔輕、包袱少、資金多,有了這些條件深圳能夠更多的引進高素質人才、集聚創新性資源,因而能夠不斷提升現代化經濟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創新,總體上看深圳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都很強。目前,深圳的經濟總量已超過了香港、廣州,處於大灣區第一的位置,但深圳仍需保持改革創新的力度,立足於克服薄弱環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做強做優比較優勢,使深圳真正成為深圳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深圳的發展也離不開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的支持與合作,並非能夠脫離粵港澳大灣區而始終做到一馬當先、一枝獨秀。它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既要起示範帶動作用,又要與其它中心城市加強聯動發展。

談到聯動,範恆山強調,處理好四大中心城市的另外一個關鍵方面就是要加強協調聯動。在這個方面,要大力促進四大中心城市間資源共享和要素聯動,強化一體發展,包括協調共建基礎研究平臺、科技走廊、技術中心和產業園區,做到相互支持、合作提升。

那麼,怎麼處理好第三個難點?範恆山強調,要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格局和強化分工。優化格局主要是優化各類城市的空間格局。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區域分工特點以及未來發展要求,合理劃分城市組合,並主要通過構建經濟區的方式形成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和特色城鎮有機結合、協調互動的城鎮網絡化空間格局。強化分工主要是統籌各城市、各地區的產業發展安排,形成合理分工,錯位配資,實現主體發展和補充發展、主業發展和配套發展的協調聯動。

範恆山再三強調,眾人拾柴火焰高,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需要結合各方面的智慧,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大灣區內各城市的團結協作、支持聯動。要把一方力量變成多方力量,把單打獨鬥變成齊心協力,只有這樣才能克服一切困難,向著光輝的頂點持續邁進。

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話題是豐富的,筆者不勝打擾連續提出一系列問題,範恆山不厭其煩的一一加以解答和闡釋。作為區域經濟領域的頂尖級專家,他不是就事論事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而是基於新時代發展的大趨勢,站在國家區域戰略演進的高度,把握推進改革開放的要求來闡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由來、走向、重點和關鍵,限於篇幅,本文難以一一記述。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他基於總體發展和專門領域寫下了大量的文稿,包括《精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一體聯動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的關鍵》、《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要處理好四個重要關係》、《構建開放聯動的協調創新體系》、《著力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能力》等,其中一些觀點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動力》等文章的閱讀量超過了百萬,這些建言無疑會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及其他經濟區的建設起到積極的重要的促進作用,筆者相信這也是範恆山的心意所在,也是他長期從事區域戰略研究和推進工作的價值所在。

見習編輯:李茜楠 主編:公培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