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循環增長(《交換經濟學》第五章第二節)'

"

經濟的循環增長(《交換經濟學》第五章第二節)

在上一節,本書花了五個篇幅分別從貨幣、財富、社會的角度介紹了經濟週期的發生原因,但對於經濟增長的具體表現沒有做出解釋,本節將從經濟增長的本質和原因兩個角度,思考經濟的循環增長這個課題。首先看經濟增長的本質。

在經濟學界,對於什麼叫經濟增長,一直有各種各樣的觀點。

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經濟增長的本質歸納為通過社會分工實現生產力的提高,使得經濟參與者能獲得更多的商品,獲得更多的自由的時間。生產力的提高,算亞當斯密所描述的經濟增長本質。

而凱恩斯則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性,並將投資及國際貿易納入經濟增長範疇,強調通過宏觀調控,通過增加投資及國際貿易實現貿易順差,會對順差國的經濟增長有巨大促進,但凱恩斯沒有太明確的界定什麼是經濟增長的本質。

我國經濟學家林毅夫則為:經濟增長的本質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然後收入水平才能提高。這個機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一樣的。

2017年出版的,美國作家塞薩爾伊達爾戈寫的《增長的本質》,想要告訴我們的核心問題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否持續增長,關鍵在於:一是創新精英是否擁有足夠的想象力,為經濟體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這個國家的普通勞動者是否有終身學習的習慣,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來面對這個正在加速變化的世界。

奧地利學派則相信,自由競爭及企業家精神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力,但由於奧地利學派目前在中國僅僅是學術界有影響,但其反對大權力政府,與凱恩斯主義十分對立的觀點目前並不受待見,所以影響也較小。目前國內奧地利學派代表張維迎先生就對企業家精神有專業而且深度的研究。

當然,這些理論都有可取的地方,也都有不足之處。

其實除了亞當·斯密,後面的四個答案都回答的是如何能夠實現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長的實質究竟是什麼,並沒有深度回答與解釋。

對於普通群眾(經濟個體)而言,經濟增長不增長,並沒有那麼大的意義,關鍵是自己,能否賺更多的錢?能否有更多的自由的時間?能否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所謂的美好生活也無外乎如此。

目前由於“一切向錢看”、“為人民幣服務”、“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思想和論調佔有統治地位,導致我們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以賺錢多少為首要目標,自由、尊嚴,在金錢面前顯得無關緊要,不僅普通群眾如此,企業、政府也是如此。於是當前的社會,勞動者用加班、熬夜賺取高於市場平均的收入,而雞湯文字也好,政府引導也罷,都告訴我們:要更勤奮,要更努力,要更投入,要更用心。所以五一國際勞動節我們會有地方政府倡導大家熱愛勞動,每年感動中國評選出的大多數是為了工作拋家舍業勞心勞力的勤奮者們。

"

經濟的循環增長(《交換經濟學》第五章第二節)

在上一節,本書花了五個篇幅分別從貨幣、財富、社會的角度介紹了經濟週期的發生原因,但對於經濟增長的具體表現沒有做出解釋,本節將從經濟增長的本質和原因兩個角度,思考經濟的循環增長這個課題。首先看經濟增長的本質。

在經濟學界,對於什麼叫經濟增長,一直有各種各樣的觀點。

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經濟增長的本質歸納為通過社會分工實現生產力的提高,使得經濟參與者能獲得更多的商品,獲得更多的自由的時間。生產力的提高,算亞當斯密所描述的經濟增長本質。

而凱恩斯則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性,並將投資及國際貿易納入經濟增長範疇,強調通過宏觀調控,通過增加投資及國際貿易實現貿易順差,會對順差國的經濟增長有巨大促進,但凱恩斯沒有太明確的界定什麼是經濟增長的本質。

我國經濟學家林毅夫則為:經濟增長的本質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然後收入水平才能提高。這個機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一樣的。

2017年出版的,美國作家塞薩爾伊達爾戈寫的《增長的本質》,想要告訴我們的核心問題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否持續增長,關鍵在於:一是創新精英是否擁有足夠的想象力,為經濟體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這個國家的普通勞動者是否有終身學習的習慣,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來面對這個正在加速變化的世界。

奧地利學派則相信,自由競爭及企業家精神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力,但由於奧地利學派目前在中國僅僅是學術界有影響,但其反對大權力政府,與凱恩斯主義十分對立的觀點目前並不受待見,所以影響也較小。目前國內奧地利學派代表張維迎先生就對企業家精神有專業而且深度的研究。

當然,這些理論都有可取的地方,也都有不足之處。

其實除了亞當·斯密,後面的四個答案都回答的是如何能夠實現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長的實質究竟是什麼,並沒有深度回答與解釋。

對於普通群眾(經濟個體)而言,經濟增長不增長,並沒有那麼大的意義,關鍵是自己,能否賺更多的錢?能否有更多的自由的時間?能否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所謂的美好生活也無外乎如此。

目前由於“一切向錢看”、“為人民幣服務”、“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思想和論調佔有統治地位,導致我們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以賺錢多少為首要目標,自由、尊嚴,在金錢面前顯得無關緊要,不僅普通群眾如此,企業、政府也是如此。於是當前的社會,勞動者用加班、熬夜賺取高於市場平均的收入,而雞湯文字也好,政府引導也罷,都告訴我們:要更勤奮,要更努力,要更投入,要更用心。所以五一國際勞動節我們會有地方政府倡導大家熱愛勞動,每年感動中國評選出的大多數是為了工作拋家舍業勞心勞力的勤奮者們。

經濟的循環增長(《交換經濟學》第五章第二節)

財富的不同認知!

然而,錢多了,就真的幸福了嗎?美好生活就是靠錢來衡量嗎?

我們可以看一看全球人均GDP排名靠前的國家:盧森堡、瑞士、中國澳門、挪威、愛爾蘭排名前五。

我沒有在這些國家呆過,所以無法評論這些國家的生活方式,但是有朋友曾經在澳大利亞呆過一年,引用他的話:澳大利亞人特別接受不了加班,包括大街上的商鋪餐飲店,晚上7點後一看主要開店的,都是華人或者是移民,他們的休息觀念十分頑固。

我們的加班觀念也十分頑固。

經濟增長的實質是讓更多的人過上美好生活。

除了賺錢之外,更多的自由,更有尊嚴的活著,也是美好生活的必備條件。

回到經濟學習慣的表達方式:

林毅夫教授曾經說過,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是凱恩斯對我們的謬誤引導,他覺得技術創新導致生產力的提高才是經濟增長的實質。

其實我也一直在想,如果按照林教授的觀點,那麼旅遊業是不是不能貢獻經濟增長呢?

我嘗試解讀一下。這一天,我手裡有10000元,計劃去旅遊,於是往返機票3000元,住宿五天2000元,門票1000元,吃喝玩4000元。1萬元花費完畢,六天後我回到了北京。那麼我到底對經濟增長有沒有貢獻?

為了簡要歸納,機票、住宿、門票、吃喝玩都按20%利潤率計算。我在此次旅遊過程中花費的10000元,其實際消耗的社會成本為8000元,實現利潤2000元,這2000元便是經濟增長的實質。因為這2000元利潤的獲得者,可以通過購買家電、再去旅遊等方式,讓社會總體需求得到增加。

這就回到了交換經濟學中介紹的商品價值的本質了,需求及交換,是商品價值的本質。由於我們不斷的交換交換交換再交換,每一次交換都或多或少會產生利潤,而利潤是GDP的直接表現,且利潤也能促進交換的達成,所以哪怕沒有商品生產產生(此處所講的是實體經濟中的商品),但經濟依然可以得到增長,整個循環過程,通過交換,增大了經濟個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所以經濟增長的本質是:需求的擴大及交換的頻次提升。只要能達到二者中的任意一點,都會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

讀者可以自己驗證,你所理解的經濟增長究竟是什麼?

我們一直以來都學習西方經濟學,然而經濟學屬於哲學中的一個分支,沒有對哲學深度研究的研究者,想要說經濟學真諦,只能停留在表面。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到哪裡去?三個哲學問題,請你回答。 經濟學其實沒有答案,但經濟學家應當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研究經濟學,還會涉及到哲學問題,抱歉,但兩者真是不能分割的。就像林毅夫反對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一樣,其實消費能提高需求,也能實現交換,在交換經濟學中,價值自然可以產生,經濟增長也就成為可能,但林教授不認可,而且林教授還影響了很多人,所以大家都很迷惑,所以我們現在又再一次回到通過增加投資(鐵公基)來拉動經濟,這就是沒有理解經濟增長的本質的原因。

我們並不是非要生產什麼具體商品出來才能促進經濟增長(請別誤解了,生產具體商品也能促進經濟增長,但不屬於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靠消費升級,靠第三產業,只要能合理擴大需求,提升交換頻次,都能促進經濟增長。

所以經濟增長的本質就是:能提高社會整體需求,或者能加快交換頻次,都能促進經濟的增長,和貨幣量,和貿易結果並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希望我們有所思,有所用。

"

經濟的循環增長(《交換經濟學》第五章第二節)

在上一節,本書花了五個篇幅分別從貨幣、財富、社會的角度介紹了經濟週期的發生原因,但對於經濟增長的具體表現沒有做出解釋,本節將從經濟增長的本質和原因兩個角度,思考經濟的循環增長這個課題。首先看經濟增長的本質。

在經濟學界,對於什麼叫經濟增長,一直有各種各樣的觀點。

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經濟增長的本質歸納為通過社會分工實現生產力的提高,使得經濟參與者能獲得更多的商品,獲得更多的自由的時間。生產力的提高,算亞當斯密所描述的經濟增長本質。

而凱恩斯則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性,並將投資及國際貿易納入經濟增長範疇,強調通過宏觀調控,通過增加投資及國際貿易實現貿易順差,會對順差國的經濟增長有巨大促進,但凱恩斯沒有太明確的界定什麼是經濟增長的本質。

我國經濟學家林毅夫則為:經濟增長的本質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然後收入水平才能提高。這個機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一樣的。

2017年出版的,美國作家塞薩爾伊達爾戈寫的《增長的本質》,想要告訴我們的核心問題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否持續增長,關鍵在於:一是創新精英是否擁有足夠的想象力,為經濟體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這個國家的普通勞動者是否有終身學習的習慣,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來面對這個正在加速變化的世界。

奧地利學派則相信,自由競爭及企業家精神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力,但由於奧地利學派目前在中國僅僅是學術界有影響,但其反對大權力政府,與凱恩斯主義十分對立的觀點目前並不受待見,所以影響也較小。目前國內奧地利學派代表張維迎先生就對企業家精神有專業而且深度的研究。

當然,這些理論都有可取的地方,也都有不足之處。

其實除了亞當·斯密,後面的四個答案都回答的是如何能夠實現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長的實質究竟是什麼,並沒有深度回答與解釋。

對於普通群眾(經濟個體)而言,經濟增長不增長,並沒有那麼大的意義,關鍵是自己,能否賺更多的錢?能否有更多的自由的時間?能否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所謂的美好生活也無外乎如此。

目前由於“一切向錢看”、“為人民幣服務”、“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思想和論調佔有統治地位,導致我們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以賺錢多少為首要目標,自由、尊嚴,在金錢面前顯得無關緊要,不僅普通群眾如此,企業、政府也是如此。於是當前的社會,勞動者用加班、熬夜賺取高於市場平均的收入,而雞湯文字也好,政府引導也罷,都告訴我們:要更勤奮,要更努力,要更投入,要更用心。所以五一國際勞動節我們會有地方政府倡導大家熱愛勞動,每年感動中國評選出的大多數是為了工作拋家舍業勞心勞力的勤奮者們。

經濟的循環增長(《交換經濟學》第五章第二節)

財富的不同認知!

然而,錢多了,就真的幸福了嗎?美好生活就是靠錢來衡量嗎?

我們可以看一看全球人均GDP排名靠前的國家:盧森堡、瑞士、中國澳門、挪威、愛爾蘭排名前五。

我沒有在這些國家呆過,所以無法評論這些國家的生活方式,但是有朋友曾經在澳大利亞呆過一年,引用他的話:澳大利亞人特別接受不了加班,包括大街上的商鋪餐飲店,晚上7點後一看主要開店的,都是華人或者是移民,他們的休息觀念十分頑固。

我們的加班觀念也十分頑固。

經濟增長的實質是讓更多的人過上美好生活。

除了賺錢之外,更多的自由,更有尊嚴的活著,也是美好生活的必備條件。

回到經濟學習慣的表達方式:

林毅夫教授曾經說過,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是凱恩斯對我們的謬誤引導,他覺得技術創新導致生產力的提高才是經濟增長的實質。

其實我也一直在想,如果按照林教授的觀點,那麼旅遊業是不是不能貢獻經濟增長呢?

我嘗試解讀一下。這一天,我手裡有10000元,計劃去旅遊,於是往返機票3000元,住宿五天2000元,門票1000元,吃喝玩4000元。1萬元花費完畢,六天後我回到了北京。那麼我到底對經濟增長有沒有貢獻?

為了簡要歸納,機票、住宿、門票、吃喝玩都按20%利潤率計算。我在此次旅遊過程中花費的10000元,其實際消耗的社會成本為8000元,實現利潤2000元,這2000元便是經濟增長的實質。因為這2000元利潤的獲得者,可以通過購買家電、再去旅遊等方式,讓社會總體需求得到增加。

這就回到了交換經濟學中介紹的商品價值的本質了,需求及交換,是商品價值的本質。由於我們不斷的交換交換交換再交換,每一次交換都或多或少會產生利潤,而利潤是GDP的直接表現,且利潤也能促進交換的達成,所以哪怕沒有商品生產產生(此處所講的是實體經濟中的商品),但經濟依然可以得到增長,整個循環過程,通過交換,增大了經濟個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所以經濟增長的本質是:需求的擴大及交換的頻次提升。只要能達到二者中的任意一點,都會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

讀者可以自己驗證,你所理解的經濟增長究竟是什麼?

我們一直以來都學習西方經濟學,然而經濟學屬於哲學中的一個分支,沒有對哲學深度研究的研究者,想要說經濟學真諦,只能停留在表面。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到哪裡去?三個哲學問題,請你回答。 經濟學其實沒有答案,但經濟學家應當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研究經濟學,還會涉及到哲學問題,抱歉,但兩者真是不能分割的。就像林毅夫反對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一樣,其實消費能提高需求,也能實現交換,在交換經濟學中,價值自然可以產生,經濟增長也就成為可能,但林教授不認可,而且林教授還影響了很多人,所以大家都很迷惑,所以我們現在又再一次回到通過增加投資(鐵公基)來拉動經濟,這就是沒有理解經濟增長的本質的原因。

我們並不是非要生產什麼具體商品出來才能促進經濟增長(請別誤解了,生產具體商品也能促進經濟增長,但不屬於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靠消費升級,靠第三產業,只要能合理擴大需求,提升交換頻次,都能促進經濟增長。

所以經濟增長的本質就是:能提高社會整體需求,或者能加快交換頻次,都能促進經濟的增長,和貨幣量,和貿易結果並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希望我們有所思,有所用。

經濟的循環增長(《交換經濟學》第五章第二節)

思想,創造未來

瞭解了經濟增長的本質,我們再用社會的觀點來表述,為什麼經濟會出現循環增長的原因。

從歷史學的角度看,我們的社會是在逐漸變大的,5000年前的社會,可能侷限於100平方公里的半徑範疇,至於100公里以外的地方,需要有膽識和遠見的人,方可去結識屬於另一個群體的社會。那個時候的社會,是由更多的人居群體所組成的。如果用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觀念就是,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每一個國家都屬於一個社會,僅僅是由於社會的進步,這些國家之間已經有交換和貿易,所以社會已經開始逐步放大。

500年前,歐洲國家開啟了大航海時代。那個時候,國內正是明末清初時期,用國內傳統的歷史觀,1619年的中國年號是明萬曆47年。明朝在東北開始敗退,這一時期,明清兩個政權正在進行著較量和戰爭。社會在不穩定和動盪中成長。

50年前,基本形成了現今的社會形態,但那個時候沒有俄羅斯,而是蘇聯老大哥,中國也處於艱難發展的時期。那個時候,國際貿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觸及了全世界幾乎大部分國家,社會已經不僅僅是某個國家,從經濟的角度看,全球化似乎也可以納入一個社會的概念。

5年前,人們已經習慣了世界貿易,而且生產和銷售也不僅僅侷限在某國某地,智利的車釐子擺上了中國人的餐桌,而中國的家用電器也安裝到了全世界,經濟全球化已經是既成事實,雖然也有貿易戰貿易摩擦,但社會發展不可能因為某些個人行為受到巨大破壞和影響,僅僅是會增加一些屬於全人類的這個社會體系的交換難度而已。

在社會由小變大的過程中,需求及交換,都得到了長足的增長,經濟也就以螺旋狀的形式,略有起伏的向上增長。在社會由小變大的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的衝突、戰爭、談判、和平,而這些衝突、戰爭、談判、和平會讓經濟發展呈現波浪式的起伏。但如果我們把單位週期拉長,以50年為一個計量單位,那麼經濟發展是一條斜率逐漸變大的外曲線。歸納而言就是經濟發展越來越快!

目前是經濟全球化,再過100年,也許會出現地球人與外星人取得了聯繫,產生了宇宙貿易,社會繼續變大,經濟全宇宙化將再次促進經濟的發展。

以上,是經濟循環增長的歷史角度和社會角度的解述。

謝謝閱讀!

"

經濟的循環增長(《交換經濟學》第五章第二節)

在上一節,本書花了五個篇幅分別從貨幣、財富、社會的角度介紹了經濟週期的發生原因,但對於經濟增長的具體表現沒有做出解釋,本節將從經濟增長的本質和原因兩個角度,思考經濟的循環增長這個課題。首先看經濟增長的本質。

在經濟學界,對於什麼叫經濟增長,一直有各種各樣的觀點。

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經濟增長的本質歸納為通過社會分工實現生產力的提高,使得經濟參與者能獲得更多的商品,獲得更多的自由的時間。生產力的提高,算亞當斯密所描述的經濟增長本質。

而凱恩斯則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性,並將投資及國際貿易納入經濟增長範疇,強調通過宏觀調控,通過增加投資及國際貿易實現貿易順差,會對順差國的經濟增長有巨大促進,但凱恩斯沒有太明確的界定什麼是經濟增長的本質。

我國經濟學家林毅夫則為:經濟增長的本質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然後收入水平才能提高。這個機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一樣的。

2017年出版的,美國作家塞薩爾伊達爾戈寫的《增長的本質》,想要告訴我們的核心問題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否持續增長,關鍵在於:一是創新精英是否擁有足夠的想象力,為經濟體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這個國家的普通勞動者是否有終身學習的習慣,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來面對這個正在加速變化的世界。

奧地利學派則相信,自由競爭及企業家精神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力,但由於奧地利學派目前在中國僅僅是學術界有影響,但其反對大權力政府,與凱恩斯主義十分對立的觀點目前並不受待見,所以影響也較小。目前國內奧地利學派代表張維迎先生就對企業家精神有專業而且深度的研究。

當然,這些理論都有可取的地方,也都有不足之處。

其實除了亞當·斯密,後面的四個答案都回答的是如何能夠實現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長的實質究竟是什麼,並沒有深度回答與解釋。

對於普通群眾(經濟個體)而言,經濟增長不增長,並沒有那麼大的意義,關鍵是自己,能否賺更多的錢?能否有更多的自由的時間?能否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所謂的美好生活也無外乎如此。

目前由於“一切向錢看”、“為人民幣服務”、“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思想和論調佔有統治地位,導致我們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以賺錢多少為首要目標,自由、尊嚴,在金錢面前顯得無關緊要,不僅普通群眾如此,企業、政府也是如此。於是當前的社會,勞動者用加班、熬夜賺取高於市場平均的收入,而雞湯文字也好,政府引導也罷,都告訴我們:要更勤奮,要更努力,要更投入,要更用心。所以五一國際勞動節我們會有地方政府倡導大家熱愛勞動,每年感動中國評選出的大多數是為了工作拋家舍業勞心勞力的勤奮者們。

經濟的循環增長(《交換經濟學》第五章第二節)

財富的不同認知!

然而,錢多了,就真的幸福了嗎?美好生活就是靠錢來衡量嗎?

我們可以看一看全球人均GDP排名靠前的國家:盧森堡、瑞士、中國澳門、挪威、愛爾蘭排名前五。

我沒有在這些國家呆過,所以無法評論這些國家的生活方式,但是有朋友曾經在澳大利亞呆過一年,引用他的話:澳大利亞人特別接受不了加班,包括大街上的商鋪餐飲店,晚上7點後一看主要開店的,都是華人或者是移民,他們的休息觀念十分頑固。

我們的加班觀念也十分頑固。

經濟增長的實質是讓更多的人過上美好生活。

除了賺錢之外,更多的自由,更有尊嚴的活著,也是美好生活的必備條件。

回到經濟學習慣的表達方式:

林毅夫教授曾經說過,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是凱恩斯對我們的謬誤引導,他覺得技術創新導致生產力的提高才是經濟增長的實質。

其實我也一直在想,如果按照林教授的觀點,那麼旅遊業是不是不能貢獻經濟增長呢?

我嘗試解讀一下。這一天,我手裡有10000元,計劃去旅遊,於是往返機票3000元,住宿五天2000元,門票1000元,吃喝玩4000元。1萬元花費完畢,六天後我回到了北京。那麼我到底對經濟增長有沒有貢獻?

為了簡要歸納,機票、住宿、門票、吃喝玩都按20%利潤率計算。我在此次旅遊過程中花費的10000元,其實際消耗的社會成本為8000元,實現利潤2000元,這2000元便是經濟增長的實質。因為這2000元利潤的獲得者,可以通過購買家電、再去旅遊等方式,讓社會總體需求得到增加。

這就回到了交換經濟學中介紹的商品價值的本質了,需求及交換,是商品價值的本質。由於我們不斷的交換交換交換再交換,每一次交換都或多或少會產生利潤,而利潤是GDP的直接表現,且利潤也能促進交換的達成,所以哪怕沒有商品生產產生(此處所講的是實體經濟中的商品),但經濟依然可以得到增長,整個循環過程,通過交換,增大了經濟個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所以經濟增長的本質是:需求的擴大及交換的頻次提升。只要能達到二者中的任意一點,都會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

讀者可以自己驗證,你所理解的經濟增長究竟是什麼?

我們一直以來都學習西方經濟學,然而經濟學屬於哲學中的一個分支,沒有對哲學深度研究的研究者,想要說經濟學真諦,只能停留在表面。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到哪裡去?三個哲學問題,請你回答。 經濟學其實沒有答案,但經濟學家應當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研究經濟學,還會涉及到哲學問題,抱歉,但兩者真是不能分割的。就像林毅夫反對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一樣,其實消費能提高需求,也能實現交換,在交換經濟學中,價值自然可以產生,經濟增長也就成為可能,但林教授不認可,而且林教授還影響了很多人,所以大家都很迷惑,所以我們現在又再一次回到通過增加投資(鐵公基)來拉動經濟,這就是沒有理解經濟增長的本質的原因。

我們並不是非要生產什麼具體商品出來才能促進經濟增長(請別誤解了,生產具體商品也能促進經濟增長,但不屬於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靠消費升級,靠第三產業,只要能合理擴大需求,提升交換頻次,都能促進經濟增長。

所以經濟增長的本質就是:能提高社會整體需求,或者能加快交換頻次,都能促進經濟的增長,和貨幣量,和貿易結果並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希望我們有所思,有所用。

經濟的循環增長(《交換經濟學》第五章第二節)

思想,創造未來

瞭解了經濟增長的本質,我們再用社會的觀點來表述,為什麼經濟會出現循環增長的原因。

從歷史學的角度看,我們的社會是在逐漸變大的,5000年前的社會,可能侷限於100平方公里的半徑範疇,至於100公里以外的地方,需要有膽識和遠見的人,方可去結識屬於另一個群體的社會。那個時候的社會,是由更多的人居群體所組成的。如果用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觀念就是,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每一個國家都屬於一個社會,僅僅是由於社會的進步,這些國家之間已經有交換和貿易,所以社會已經開始逐步放大。

500年前,歐洲國家開啟了大航海時代。那個時候,國內正是明末清初時期,用國內傳統的歷史觀,1619年的中國年號是明萬曆47年。明朝在東北開始敗退,這一時期,明清兩個政權正在進行著較量和戰爭。社會在不穩定和動盪中成長。

50年前,基本形成了現今的社會形態,但那個時候沒有俄羅斯,而是蘇聯老大哥,中國也處於艱難發展的時期。那個時候,國際貿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觸及了全世界幾乎大部分國家,社會已經不僅僅是某個國家,從經濟的角度看,全球化似乎也可以納入一個社會的概念。

5年前,人們已經習慣了世界貿易,而且生產和銷售也不僅僅侷限在某國某地,智利的車釐子擺上了中國人的餐桌,而中國的家用電器也安裝到了全世界,經濟全球化已經是既成事實,雖然也有貿易戰貿易摩擦,但社會發展不可能因為某些個人行為受到巨大破壞和影響,僅僅是會增加一些屬於全人類的這個社會體系的交換難度而已。

在社會由小變大的過程中,需求及交換,都得到了長足的增長,經濟也就以螺旋狀的形式,略有起伏的向上增長。在社會由小變大的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的衝突、戰爭、談判、和平,而這些衝突、戰爭、談判、和平會讓經濟發展呈現波浪式的起伏。但如果我們把單位週期拉長,以50年為一個計量單位,那麼經濟發展是一條斜率逐漸變大的外曲線。歸納而言就是經濟發展越來越快!

目前是經濟全球化,再過100年,也許會出現地球人與外星人取得了聯繫,產生了宇宙貿易,社會繼續變大,經濟全宇宙化將再次促進經濟的發展。

以上,是經濟循環增長的歷史角度和社會角度的解述。

謝謝閱讀!

經濟的循環增長(《交換經濟學》第五章第二節)

期待,全宇宙化的到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