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矛盾1(《交換經濟學》第六章第二節)'

"

政府的矛盾1(《交換經濟學》第六章第二節)

論國家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在前面所述的文字中,交換經濟學將國家作為地租收取者納入了生產的三要素中,可能這一理論不被市場經濟學派所認可,但無論歷史還是現實,均有實例證明,國家在經濟增長中,起到的作用遠遠超越了守夜人。中國改革開放40年所持續增長的現象,也是市場經濟理論所無法解釋的。為了更深度的解讀國家作為地租收取者在經濟增長中的深度貢獻,本文加以更為完善的分析解讀。

要研究國家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首先需要弄清楚,什麼是國家?這個和哲學問題中的“我是誰”一樣至關重要。從兩個方面看國家的定義。

傳統的觀點:國家是由領土、人民、政府三個要素組成的,國家也是政治地理的名詞。從廣義的角度,國家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政府、歷史的社會群體。從狹義的角度,國家是一定範圍內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鎮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

而亞當·斯密及凱恩斯對於國家的理解,兩者都沒有詳實、完善的研究什麼是國家,而是更多的介紹國家的組成要素,政府的職能。亞當·斯密偏向於有限政府,即政府不應參與經濟,提倡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幹預,政府只需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保證生產關係的穩定及國家中國民財富的安全即可,經濟增長更多靠“看不見的手”調節推進。而凱恩斯則提出了政府作為看得見的手(凱恩斯觀點),該如何參與和管理經濟,肯定了政府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實際上,經濟學中,絕大部分的經濟學研究學者都偏向於將國家等同於政府,不說國家這個帶有哲學含義的話題,而回到經濟領域中,抽象的用政府替代了國家,這樣所有的研究就成了政府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意義,似乎這樣研究,更符合經濟學本身的理論屬性。

也正是因為大部分的市場經濟學研究者逃避了充分研究國家這個重要含義,導致很多經濟學理論一到社會實踐及檢驗時,就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那麼,究竟在經濟學領域,該如何定義國家?

交換經濟學理論認為:國家是一個社會組織,這個社會組織由人民、領土、政府組成,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作為國家的職權行使代表,維護國家中人民及領土的各類權益。

擴大到歷史範疇,當一國之政府無法有效維護該國人民及領土的權益,那麼要麼這個政府被人民從內部通過鬥爭給推翻而組建新的政府,要麼這個政府連同國家一起被其他國家佔領並殖民。

研究國家,對於看懂改革開放的40年,中國所取得的超越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的現象,將有重大的幫助。

目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發展,大多帶有保留意見,認為中國的國體,在經濟發展中體現的是“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這一個概念,是列寧在1917年9月所寫的文章《大禍臨頭及防止之法》中提出,主導思想是由國家實行監督、監察、統計和調節生產和流通,規定生產中勞動力的正確分配,愛惜民力,消除對民力的浪費,加以節省。

列寧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尚未成熟,那麼任何起義也不會創造出社會主義,因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臺階,是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階段。”。

由於西方經濟體系與中國的經濟體系有根本原因的差異,這個差異也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差異所在,而符合現實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概念由於始終缺少完備、有理論基礎、有完善邏輯鏈條的文字及著作表述。西方經濟學者更多的習慣於用已有的知識來剖析他們所理解的中國現象,這個過程中,社會主義創始領袖列寧的國家資本主義就被廣泛採用。

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影響深遠,本人甚至認為是其所說過的最重要一句話:懷疑一切!

在研究經濟學這個複雜的課題時,更需要拿出“懷疑一切”的態度來。由於列寧所處的歷史條件及地緣關係影響,國家資本主義這一個概念更多的是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政體所影響,依然將國家故意脫離出經濟生產領域,更多的強調了國家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這與當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有根本的不同的。當然與交換經濟學所表述的國家作為地租收取者的觀點也大相徑庭。

交換經濟學認為:國家在生產三要素中,與資源有緊密且無法割裂的聯繫。國家通過政府來收取生產地租,並通過政府來使用地租,以維繫國家中人民的各項權益。生產三要素中,資本利潤與勞動工資由於缺乏第三方平衡,經常處於絕對衝突的地位,在大多數情況下,資本都在社會分配中佔有主導地位,尤其是資本主義國家,用所謂的民主、自由來使人民相信資本是與勞動者站在統一戰線的,資本會全力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際上這又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信奉的理性人概念相沖突,因為理性人是自利的,在自利前提下,希望資本與勞動對等或者站到統一戰線,是不符合實際也不符合邏輯的。從某種程度上,若只有資本和勞動兩個要素,那麼必然出現兩個要素的嚴重對立和衝突,而由於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體系下,國家不被理解為地租收取者,國家更多的體現了或者資本或者勞動者的利益代表,這就導致資本利潤與勞動工資的矛盾無法得到有效調和,即使是凱恩斯的看得見的手,也沒有完全解決資本與勞動的直接衝突,而衝突的結果就是,週期性的經濟危機的出現。

回到交換經濟學中的國家定義,由於國家通過政府參與到了整個社會生產的過程中,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在經濟發展進程中,國家都成了經濟增長的參與者,而國家通過政府所收取的地租,在經濟發展歷史上,會合理的修正及調整,無論與資本,還是與勞動者,都不構成直接的衝突關係。國家也不屬於階級統治的工具,至少在交換經濟學領域,階級不屬於一個準確的用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不主張將人按階級劃分。既然沒有階級這一稱謂,階級統治之說也就不復存在。由於資源的利益表現為地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起到強有力的調和作用,能保證資本及勞動者在發生利益衝突時,地租可實行高效調控,化解衝突,降低經濟危機發生的概率。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一直沒有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

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是保障政府作為地租收取者的最根本基石,而公有制是等同於全民所有的,伴隨經濟增長,伴隨個人財富的積累,私有產權保護與生產資料公有制必然在某些方面會發生衝突,如何協調和處理好保護私有產權及保障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需解決的根本問題。

政府需要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地租收取者的本質,充分意識到自己也屬於生產三要素中的一環,需要做好經濟衝突調停人的角色,保證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如何能有效提高需求,降低交換成本,提高交換頻次,通過對需求及交換的促進,提高經濟增長,這就是國家在經濟增長中的最大作用和意義。

謝謝閱讀

"

政府的矛盾1(《交換經濟學》第六章第二節)

論國家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在前面所述的文字中,交換經濟學將國家作為地租收取者納入了生產的三要素中,可能這一理論不被市場經濟學派所認可,但無論歷史還是現實,均有實例證明,國家在經濟增長中,起到的作用遠遠超越了守夜人。中國改革開放40年所持續增長的現象,也是市場經濟理論所無法解釋的。為了更深度的解讀國家作為地租收取者在經濟增長中的深度貢獻,本文加以更為完善的分析解讀。

要研究國家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首先需要弄清楚,什麼是國家?這個和哲學問題中的“我是誰”一樣至關重要。從兩個方面看國家的定義。

傳統的觀點:國家是由領土、人民、政府三個要素組成的,國家也是政治地理的名詞。從廣義的角度,國家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政府、歷史的社會群體。從狹義的角度,國家是一定範圍內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鎮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

而亞當·斯密及凱恩斯對於國家的理解,兩者都沒有詳實、完善的研究什麼是國家,而是更多的介紹國家的組成要素,政府的職能。亞當·斯密偏向於有限政府,即政府不應參與經濟,提倡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幹預,政府只需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保證生產關係的穩定及國家中國民財富的安全即可,經濟增長更多靠“看不見的手”調節推進。而凱恩斯則提出了政府作為看得見的手(凱恩斯觀點),該如何參與和管理經濟,肯定了政府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實際上,經濟學中,絕大部分的經濟學研究學者都偏向於將國家等同於政府,不說國家這個帶有哲學含義的話題,而回到經濟領域中,抽象的用政府替代了國家,這樣所有的研究就成了政府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意義,似乎這樣研究,更符合經濟學本身的理論屬性。

也正是因為大部分的市場經濟學研究者逃避了充分研究國家這個重要含義,導致很多經濟學理論一到社會實踐及檢驗時,就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那麼,究竟在經濟學領域,該如何定義國家?

交換經濟學理論認為:國家是一個社會組織,這個社會組織由人民、領土、政府組成,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作為國家的職權行使代表,維護國家中人民及領土的各類權益。

擴大到歷史範疇,當一國之政府無法有效維護該國人民及領土的權益,那麼要麼這個政府被人民從內部通過鬥爭給推翻而組建新的政府,要麼這個政府連同國家一起被其他國家佔領並殖民。

研究國家,對於看懂改革開放的40年,中國所取得的超越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的現象,將有重大的幫助。

目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發展,大多帶有保留意見,認為中國的國體,在經濟發展中體現的是“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這一個概念,是列寧在1917年9月所寫的文章《大禍臨頭及防止之法》中提出,主導思想是由國家實行監督、監察、統計和調節生產和流通,規定生產中勞動力的正確分配,愛惜民力,消除對民力的浪費,加以節省。

列寧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尚未成熟,那麼任何起義也不會創造出社會主義,因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臺階,是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階段。”。

由於西方經濟體系與中國的經濟體系有根本原因的差異,這個差異也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差異所在,而符合現實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概念由於始終缺少完備、有理論基礎、有完善邏輯鏈條的文字及著作表述。西方經濟學者更多的習慣於用已有的知識來剖析他們所理解的中國現象,這個過程中,社會主義創始領袖列寧的國家資本主義就被廣泛採用。

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影響深遠,本人甚至認為是其所說過的最重要一句話:懷疑一切!

在研究經濟學這個複雜的課題時,更需要拿出“懷疑一切”的態度來。由於列寧所處的歷史條件及地緣關係影響,國家資本主義這一個概念更多的是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政體所影響,依然將國家故意脫離出經濟生產領域,更多的強調了國家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這與當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有根本的不同的。當然與交換經濟學所表述的國家作為地租收取者的觀點也大相徑庭。

交換經濟學認為:國家在生產三要素中,與資源有緊密且無法割裂的聯繫。國家通過政府來收取生產地租,並通過政府來使用地租,以維繫國家中人民的各項權益。生產三要素中,資本利潤與勞動工資由於缺乏第三方平衡,經常處於絕對衝突的地位,在大多數情況下,資本都在社會分配中佔有主導地位,尤其是資本主義國家,用所謂的民主、自由來使人民相信資本是與勞動者站在統一戰線的,資本會全力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際上這又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信奉的理性人概念相沖突,因為理性人是自利的,在自利前提下,希望資本與勞動對等或者站到統一戰線,是不符合實際也不符合邏輯的。從某種程度上,若只有資本和勞動兩個要素,那麼必然出現兩個要素的嚴重對立和衝突,而由於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體系下,國家不被理解為地租收取者,國家更多的體現了或者資本或者勞動者的利益代表,這就導致資本利潤與勞動工資的矛盾無法得到有效調和,即使是凱恩斯的看得見的手,也沒有完全解決資本與勞動的直接衝突,而衝突的結果就是,週期性的經濟危機的出現。

回到交換經濟學中的國家定義,由於國家通過政府參與到了整個社會生產的過程中,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在經濟發展進程中,國家都成了經濟增長的參與者,而國家通過政府所收取的地租,在經濟發展歷史上,會合理的修正及調整,無論與資本,還是與勞動者,都不構成直接的衝突關係。國家也不屬於階級統治的工具,至少在交換經濟學領域,階級不屬於一個準確的用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不主張將人按階級劃分。既然沒有階級這一稱謂,階級統治之說也就不復存在。由於資源的利益表現為地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起到強有力的調和作用,能保證資本及勞動者在發生利益衝突時,地租可實行高效調控,化解衝突,降低經濟危機發生的概率。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一直沒有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

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是保障政府作為地租收取者的最根本基石,而公有制是等同於全民所有的,伴隨經濟增長,伴隨個人財富的積累,私有產權保護與生產資料公有制必然在某些方面會發生衝突,如何協調和處理好保護私有產權及保障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需解決的根本問題。

政府需要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地租收取者的本質,充分意識到自己也屬於生產三要素中的一環,需要做好經濟衝突調停人的角色,保證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如何能有效提高需求,降低交換成本,提高交換頻次,通過對需求及交換的促進,提高經濟增長,這就是國家在經濟增長中的最大作用和意義。

謝謝閱讀

政府的矛盾1(《交換經濟學》第六章第二節)

宇宙,妙不可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