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大城市將置於優先發展位置'

"

重要會議傳遞出重要的信號。

8月26日下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指出,當前我國區域發展形勢是好的,同時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這段話,可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第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非常清晰地表明瞭,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各類發展要素的聚集高地這一客觀現實,同時也暗示,它們仍將被置於優先發展的位置。

長期以來,理論界存在著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哪個應優先發展的爭論。這很正常,各有其邏輯。但中小城市優先發展的目標指向是均衡發展,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但在現實中很難做到。強行推進的一個表徵,是攤薄資源,效率也不高。

近年來,圍繞中心城市(或大城市、特大城市)發展城市群的概念逐漸被接受。包括國家發改委在內的多個部門,出臺了發展城市群的系列文件。無須爭論了,大城市和城市群正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的機遇期。但各類市場主體並未做好充分準備,包括房地產投資商在內,也未充分認識到它蘊含的巨大意義。

第二,如果說前面是“暗示”,後面就已經直接作出部署。“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意思非常清楚,增強其承載能力,就是要將資源要素向它們傾斜,優先發展。

承載能力,公眾最關心的莫過於人口。國家發改委等部門一再要求各地放鬆戶口管制,採取措施保障各類人口落戶,雖然不少城市出臺了吸引人才落戶的政策,但有少數特大城市仍樹立了強大的壁壘。北京作為首都,中心城區向外疏解一些人口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放在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間視野來安排人口布局,那北京周邊甚至北京的遠郊區就應該大力承接中心城區的人口轉移。這方面,有相當大的增長空間。

承載能力的另一個功能就是產業。由於製造業能容納較多就業人口,各地都比較重視製造業的發展,甚至出臺一些優惠政策來爭奪。這固然可以理解,但除了製造業,還有很多產業值得“爭搶”。比如,圍繞大消費升級的旅遊、文娛、文創、休閒等行業。

那麼,中小城市是不是就不要發展了?不是。大城市優先發展,可以更好地帶動中小城市的發展。而且中央也提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但協調發展不等於均衡發展,而是要遵守經濟規律,發揮比較優勢。西寧的比較優勢與上海就完全不同。

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優先發展,大城市與中小城市協調發展,與中央財經委26日會議提出的“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正相呼應,而修改後的《土地管理法》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合法化,與國有建設用地一起形成同權同價的土地大市場,正是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的重要內容。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