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井岡山 詩經 秦始皇 建築 吉安十五天 2017-06-19

吉安,古稱廬陵,吉州。雖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了廬陵縣,後升為郡,但縣衙卻在現在泰和澄江鎮西門一帶。看來那時的古吉安城區應該還是一偏僻荒涼之地,難與現在同日而語。

東晉鹹康八年(公元342年),廬陵郡太守孔倫將郡治遷至今吉安市區孔家灣一帶,這裡才漸漸繁榮起來。從此,不管後來朝代如何更替,名稱如何改變,吉安城就再也沒有遷移過了。因而,孔倫應該算是吉安古城的開基祖,遺憾的是現在市裡早已沒有了他以及郡所一絲一毫的痕跡,只留下了一個叫孔家灣的地名。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如今的孔家灣路)

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廬陵郡改稱吉州,治所遷至今趙公塘、青石街一帶。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棄趙公塘舊城,新建州城於今吉州區北門街道轄區內,廬陵縣治也從石陽故城遷入,嗣後歷代均以此為城址。宋、元兩朝,雖然城市經濟已有很大發展,但城池規模變動不大,古吉安城雛形逐漸形成。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古吉安城區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古吉安城大致成四方形,城外有城牆,城牆外還有護城河環繞。城內主要是行政、軍政、學校與祭祀等場所稱為城,也叫內城;城外則是集市、作坊與民居等組成,稱為市,也叫外城。城與市合起來就叫城市,這就是現在城市名稱的由來。古城原來有東、南、西、北與小東門五座城門,人員皆由其出入。

東門,原叫迎恩門,位於現吉安賓館與吉安一中之間,向北直通古螺湖橋。東門,幾乎都是我國古城裡最重要的一座城門。東,早晨太陽升起的地方,是充滿希望的方向,也是出大人物的方位。在古代,東門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從此進城的,而是朝庭命官以及皇帝親臨,或朝廷官員跪迎聖旨必經的城門。就是現代也比較遵從,六七十年代著名紅歌《東方紅》裡不是也有“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這麼一句歌詞,還有我們都習慣把自己國家叫做“東方巨龍”!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古東門現大概位置井岡山大橋東與沿江路北路口)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古東門現大概位置井岡山大橋東與井岡山大道東路)

南門,原叫魁聚門,位於現吉師附小東北附近,為原來通往南邊商業、住宅區的重要出入口,也是最繁忙的城門。我們古人很遵從南方,帝王、房屋以及陵寢大都坐北朝南。魁,首位,第一的意思;魁聚,就是好多達官貴人聚集在一起,可見這個城門的重要性然而,在古代,南方還是人煙稀少,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並不像現在這麼發達繁華。現在我們聽說去深圳、海南旅遊一股子勁,哪裡知道原來被流放到那裡的官員以及欽犯的出生入死、艱苦卓絕。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古南門門現大概位置沿江路與鷺洲東路路口北向)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古南門門現大概位置沿江路與鷺洲東路路口西向)

西門,原叫永豐門,位於現米西賓館附近。西,有日落西山,駕鶴西去之說,大家都不太喜歡。因此估計正常從這進出的人會比較少,要也是打了敗仗的官兵,被貶被免的官員,違法犯罪的囚徒或者喪葬的隊伍才會走這。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北門街米西賓館前古西門門現大概位置)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米西賓館前的鷺洲東路古西門門現大概位置)

北門,原叫嘉禾門,位於現北門路與井岡山大道交叉路口,就是現在的北門口附近。北方,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方位,我們的先人個個都想往那邊跑。為何吶,我認為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那有“權”,我國古代都城絕大多數都建在北方,你想當官發財,光宗耀祖你不就得往那兒去拼搏麼。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有詩證曰“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因為那時文大人被囚於北京,他的家國都在南方,我們現在把方位反過來理解就是了。當然,文大人心繫南方系的是國家、民族的安危;二是那有“美”,《詩經》裡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樣的描寫,還有西漢音樂家李延年也有歌詞為證“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北門街與井岡山大道路口東向古北門現大概位置)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北門街與井岡山大道路口南向古北門現大概位置)

小東門,原名煥文門,位於現金牛寺商店附近。煥,光亮,鮮明之意;煥文,應該就是文化燦爛,文章出彩吧。出煥文門向東直通贛江邊的金牛古渡,古渡對面是白鷺洲,白鷺洲這邊叫興賢古渡,最早兩個古渡之間是通過船隻來往的,後來才搭建了浮橋。相信七0、八0後以前的人很多都走過那浮橋,沒走過至少也看過的。過了浮橋,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江南四大古書院之一的白鷺洲書院。書院的大名與歷史就不用我介紹了,或許你比我還了解得多。一般古城都是四座城門,而我們古吉安的官員卻為了方便師生往來,特地開了此門,而且還取名“煥文”。可見我們先人是多麼地尊師重教,不愧為“文章節儀之邦”。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從白鷺洲上眺望原金牛古渡與小東門)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白鷺洲上的興賢古渡)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白鷺洲書院門口)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白鷺洲書院中的雲章閣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白鷺洲書院中的風月樓)

說完了城門,我們再進城中。城裡原來有府所、廟宇、試院、學堂、庫府,參軍署、小校場等功能齊全的建築設施,可惜隨著歲月的流失如今大多毀損殆盡,只有孔聖殿部分建築依然聳立,向我們述說著歷史。孔聖殿是我們先人謁拜聖人孔子的地方,當年也會用來宣讀聖旨。那時候官員有聖旨從北方來,在迎恩門口,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然後徒步進迎恩門,過迎恩橋,最後來到孔聖殿大門口,當地官員便在此跪迎接旨。為了顯示尊卑有序,除了官員,其他人等一般從另外幾座城門進入。孔聖殿南邊也有一座橋,原來橋的名字現已不得而知,我們吉安的大名人文天祥考中狀元后,也曾經此橋去孔聖殿祭拜。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事,就把此橋稱為“狀元橋”。自此,凡考中狀元者,回吉安都要經此橋前往孔聖殿謁拜孔子,並接受吉安官民的隆重歡迎。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孔聖殿南面)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孔聖殿門樓)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孔聖殿北面)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孔聖殿建築群原方石柱)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雕刻精美的圓石柱)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位於吉安一中後門南邊的狀元橋局部)

其實,古城內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場所,就是當時的縣衙,位置大概在今十字街一帶。只不過遺蹟早已蕩然無存,好在這裡還有一條叫縣前街的街道,留予我們回味。當時,南邊是縣衙,北邊是府衙,同處一城,就好像現在的吉安市政府與區政府一樣一樣。在一起方便老百姓辦事,但縣裡的官員可能就不爽了。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位於十字街的縣前街局部)

另外,古城內還有一處建築至今仍然保存完好,那就是濱臨贛江,與白鷺洲隔水相望的鐘鼓樓。鐘鼓樓顧名思義,是放置鍾與鼓的地方,農村祠堂裡一般也有這個。只是現在祠堂一般用作禮儀,而那時的作用除禮儀外,最大的功能就是報時。此樓建於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原名古青原臺。清雍正元年(1723年),增修鐘樓為三層,下建底座,上為重簷四落水式,下簷滴水跌落底座之外。簷之四角飛翹凌空,下有鐵馬風鈴,迎風鳴響,其聲清脆。該樓灰白牆琉璃瓦,樓上懸大鐘一口,重愈千斤,擊之聲如雷鳴,傳遍整城。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白鷺洲公園門口的鐘鼓樓前面)

記憶吉安之——吉安古城

(鐘鼓樓後面)

作者:麥友玉山麥芽

來源:吉安麥地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