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

“醫學是人類善良情感的表達,它起源於人類最樸素的救助願望”。

早前紀錄片《人間世》讓很多人看得淚流滿面,爭分奪秒的生死搶救,催人淚下的生離死別,還有死神降臨時的無力和傷痛,一切的情緒起伏都源於對生命的無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醫院碰到情緒失控的家屬,她們滿懷著希望將親人送到醫院,結果卻令他們痛心,於是將情緒發洩在醫生護士身上,可醫生又何嘗不想挽救那些脆弱的生命呢?“手術”這項極其危險又偉大的任務,讓多少個家庭看到光明的希望,又讓多少個家庭陷入痛苦之中?

"

“醫學是人類善良情感的表達,它起源於人類最樸素的救助願望”。

早前紀錄片《人間世》讓很多人看得淚流滿面,爭分奪秒的生死搶救,催人淚下的生離死別,還有死神降臨時的無力和傷痛,一切的情緒起伏都源於對生命的無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醫院碰到情緒失控的家屬,她們滿懷著希望將親人送到醫院,結果卻令他們痛心,於是將情緒發洩在醫生護士身上,可醫生又何嘗不想挽救那些脆弱的生命呢?“手術”這項極其危險又偉大的任務,讓多少個家庭看到光明的希望,又讓多少個家庭陷入痛苦之中?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繼《人間世》之後,央視一檔有關於“手術”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受到了來自各界人士的關注。該片以真實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過程,剛播出就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據悉,《手術兩百年》創作歷時3年,攝製組分赴全球12個國家,採訪了國內外近70位重要專家,整部紀錄片系統展示了從手術緣起,到腹腔、大腦、心臟等手術逐步發展的歷程,雖不煽情,但卻看得人觸目驚心。

“求生”與“救治”的本能

驅使人們在探索中前進

“手術”在現代看來是一個很普遍的治病項目,但在中世紀,人類對於手術並沒有太大的概念,只知道這是一項死亡概率高達80%以上危險項目,只有在鬼門關徘徊的勇士才敢於嘗試。

醫生在當時被稱為神職人員,而高端的神職人員是不允許自己觸碰血腥的肉體的,他們認為那樣不吉利,手術這項工作就落在身份低微的理髮師們手上。手術過程也異常凶殘,手術過程中他們會把病人想辦法敲暈,找來一切可以快速切除東西的器具給病人做切除手術,許多病人在疼痛中尖叫著醒來,更多人伴隨著尖叫聲永遠閉上了雙眼。然而更殘忍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也讓醫生們能夠獲取更多利益,整個手術過程還是公開售票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外科手術一直處在“無麻醉”、“無止血”、“無消毒”的蠻荒時代,而這些也恰好是導致人類死亡的罪魁禍首。

"

“醫學是人類善良情感的表達,它起源於人類最樸素的救助願望”。

早前紀錄片《人間世》讓很多人看得淚流滿面,爭分奪秒的生死搶救,催人淚下的生離死別,還有死神降臨時的無力和傷痛,一切的情緒起伏都源於對生命的無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醫院碰到情緒失控的家屬,她們滿懷著希望將親人送到醫院,結果卻令他們痛心,於是將情緒發洩在醫生護士身上,可醫生又何嘗不想挽救那些脆弱的生命呢?“手術”這項極其危險又偉大的任務,讓多少個家庭看到光明的希望,又讓多少個家庭陷入痛苦之中?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繼《人間世》之後,央視一檔有關於“手術”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受到了來自各界人士的關注。該片以真實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過程,剛播出就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據悉,《手術兩百年》創作歷時3年,攝製組分赴全球12個國家,採訪了國內外近70位重要專家,整部紀錄片系統展示了從手術緣起,到腹腔、大腦、心臟等手術逐步發展的歷程,雖不煽情,但卻看得人觸目驚心。

“求生”與“救治”的本能

驅使人們在探索中前進

“手術”在現代看來是一個很普遍的治病項目,但在中世紀,人類對於手術並沒有太大的概念,只知道這是一項死亡概率高達80%以上危險項目,只有在鬼門關徘徊的勇士才敢於嘗試。

醫生在當時被稱為神職人員,而高端的神職人員是不允許自己觸碰血腥的肉體的,他們認為那樣不吉利,手術這項工作就落在身份低微的理髮師們手上。手術過程也異常凶殘,手術過程中他們會把病人想辦法敲暈,找來一切可以快速切除東西的器具給病人做切除手術,許多病人在疼痛中尖叫著醒來,更多人伴隨著尖叫聲永遠閉上了雙眼。然而更殘忍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也讓醫生們能夠獲取更多利益,整個手術過程還是公開售票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外科手術一直處在“無麻醉”、“無止血”、“無消毒”的蠻荒時代,而這些也恰好是導致人類死亡的罪魁禍首。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外科領域最先被探索的是“止血”

公元2世紀,在沒有任何輔助工具下人們便知道用燒熱的石頭灼燒血管使血液凝固達到止血效果,這個方法一直沿用到了中世紀,只是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將石頭換成了專門的烙鐵,灼燒固然可以止血,但這個野蠻的操作最大的問題在於,燒焦的表面傷口因為沒有消毒非常容易受到感染,很多病患止住血卻沒逃過感染的風險。

然而這項風險伴隨著一位叫安佈列斯·帕雷的法國軍醫開始得到改善,這位被尊稱“外科科學之父”的醫生不僅發明了手術獨有的鉗子,通過鉗子用針和線連接縫合傷口代替燒灼止血,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風險,還發明瞭溫和藥膏代替沸油清理傷口,甚至為傷殘軍人發明了義肢,造福了很多截肢患者。

"

“醫學是人類善良情感的表達,它起源於人類最樸素的救助願望”。

早前紀錄片《人間世》讓很多人看得淚流滿面,爭分奪秒的生死搶救,催人淚下的生離死別,還有死神降臨時的無力和傷痛,一切的情緒起伏都源於對生命的無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醫院碰到情緒失控的家屬,她們滿懷著希望將親人送到醫院,結果卻令他們痛心,於是將情緒發洩在醫生護士身上,可醫生又何嘗不想挽救那些脆弱的生命呢?“手術”這項極其危險又偉大的任務,讓多少個家庭看到光明的希望,又讓多少個家庭陷入痛苦之中?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繼《人間世》之後,央視一檔有關於“手術”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受到了來自各界人士的關注。該片以真實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過程,剛播出就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據悉,《手術兩百年》創作歷時3年,攝製組分赴全球12個國家,採訪了國內外近70位重要專家,整部紀錄片系統展示了從手術緣起,到腹腔、大腦、心臟等手術逐步發展的歷程,雖不煽情,但卻看得人觸目驚心。

“求生”與“救治”的本能

驅使人們在探索中前進

“手術”在現代看來是一個很普遍的治病項目,但在中世紀,人類對於手術並沒有太大的概念,只知道這是一項死亡概率高達80%以上危險項目,只有在鬼門關徘徊的勇士才敢於嘗試。

醫生在當時被稱為神職人員,而高端的神職人員是不允許自己觸碰血腥的肉體的,他們認為那樣不吉利,手術這項工作就落在身份低微的理髮師們手上。手術過程也異常凶殘,手術過程中他們會把病人想辦法敲暈,找來一切可以快速切除東西的器具給病人做切除手術,許多病人在疼痛中尖叫著醒來,更多人伴隨著尖叫聲永遠閉上了雙眼。然而更殘忍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也讓醫生們能夠獲取更多利益,整個手術過程還是公開售票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外科手術一直處在“無麻醉”、“無止血”、“無消毒”的蠻荒時代,而這些也恰好是導致人類死亡的罪魁禍首。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外科領域最先被探索的是“止血”

公元2世紀,在沒有任何輔助工具下人們便知道用燒熱的石頭灼燒血管使血液凝固達到止血效果,這個方法一直沿用到了中世紀,只是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將石頭換成了專門的烙鐵,灼燒固然可以止血,但這個野蠻的操作最大的問題在於,燒焦的表面傷口因為沒有消毒非常容易受到感染,很多病患止住血卻沒逃過感染的風險。

然而這項風險伴隨著一位叫安佈列斯·帕雷的法國軍醫開始得到改善,這位被尊稱“外科科學之父”的醫生不僅發明了手術獨有的鉗子,通過鉗子用針和線連接縫合傷口代替燒灼止血,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風險,還發明瞭溫和藥膏代替沸油清理傷口,甚至為傷殘軍人發明了義肢,造福了很多截肢患者。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止血雖降低了感染風險,但手術中依舊有很多人因疼痛過度而死亡,“麻醉”的誕生成為人類手術史上的另一個里程碑。

19世紀,醫生嘗試用灌醉、敲暈或者用有致幻作用的植物來達到減輕病人痛苦的目的,可病人依舊會在疼痛中醒來,面對這樣的痛苦,“快”成為當時手術的第一要素。

羅伯特·李斯頓是當時公認的倫敦第一快刀醫生,他最快的一次手術僅用了28秒,一次手術中,他因為快而誤切了病人器官導致病人感染而死,而他的助手也因他的快手被不小心切斷了兩個手指頭失血過多而死,至此,人們明白了短暫的手術不僅無法根除疼痛,還會造成更多的醫療事故。

這時一個叫威廉·莫頓的美國牙醫偶然間聽說一種叫乙醚的東西能產生麻醉的效果,起初他在自己身上做實驗,在經過幾次調試後,他開始真正用在手術上,很快麻醉就在醫學界引起了轟動,迅速被普及起來。

"

“醫學是人類善良情感的表達,它起源於人類最樸素的救助願望”。

早前紀錄片《人間世》讓很多人看得淚流滿面,爭分奪秒的生死搶救,催人淚下的生離死別,還有死神降臨時的無力和傷痛,一切的情緒起伏都源於對生命的無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醫院碰到情緒失控的家屬,她們滿懷著希望將親人送到醫院,結果卻令他們痛心,於是將情緒發洩在醫生護士身上,可醫生又何嘗不想挽救那些脆弱的生命呢?“手術”這項極其危險又偉大的任務,讓多少個家庭看到光明的希望,又讓多少個家庭陷入痛苦之中?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繼《人間世》之後,央視一檔有關於“手術”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受到了來自各界人士的關注。該片以真實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過程,剛播出就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據悉,《手術兩百年》創作歷時3年,攝製組分赴全球12個國家,採訪了國內外近70位重要專家,整部紀錄片系統展示了從手術緣起,到腹腔、大腦、心臟等手術逐步發展的歷程,雖不煽情,但卻看得人觸目驚心。

“求生”與“救治”的本能

驅使人們在探索中前進

“手術”在現代看來是一個很普遍的治病項目,但在中世紀,人類對於手術並沒有太大的概念,只知道這是一項死亡概率高達80%以上危險項目,只有在鬼門關徘徊的勇士才敢於嘗試。

醫生在當時被稱為神職人員,而高端的神職人員是不允許自己觸碰血腥的肉體的,他們認為那樣不吉利,手術這項工作就落在身份低微的理髮師們手上。手術過程也異常凶殘,手術過程中他們會把病人想辦法敲暈,找來一切可以快速切除東西的器具給病人做切除手術,許多病人在疼痛中尖叫著醒來,更多人伴隨著尖叫聲永遠閉上了雙眼。然而更殘忍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也讓醫生們能夠獲取更多利益,整個手術過程還是公開售票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外科手術一直處在“無麻醉”、“無止血”、“無消毒”的蠻荒時代,而這些也恰好是導致人類死亡的罪魁禍首。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外科領域最先被探索的是“止血”

公元2世紀,在沒有任何輔助工具下人們便知道用燒熱的石頭灼燒血管使血液凝固達到止血效果,這個方法一直沿用到了中世紀,只是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將石頭換成了專門的烙鐵,灼燒固然可以止血,但這個野蠻的操作最大的問題在於,燒焦的表面傷口因為沒有消毒非常容易受到感染,很多病患止住血卻沒逃過感染的風險。

然而這項風險伴隨著一位叫安佈列斯·帕雷的法國軍醫開始得到改善,這位被尊稱“外科科學之父”的醫生不僅發明了手術獨有的鉗子,通過鉗子用針和線連接縫合傷口代替燒灼止血,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風險,還發明瞭溫和藥膏代替沸油清理傷口,甚至為傷殘軍人發明了義肢,造福了很多截肢患者。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止血雖降低了感染風險,但手術中依舊有很多人因疼痛過度而死亡,“麻醉”的誕生成為人類手術史上的另一個里程碑。

19世紀,醫生嘗試用灌醉、敲暈或者用有致幻作用的植物來達到減輕病人痛苦的目的,可病人依舊會在疼痛中醒來,面對這樣的痛苦,“快”成為當時手術的第一要素。

羅伯特·李斯頓是當時公認的倫敦第一快刀醫生,他最快的一次手術僅用了28秒,一次手術中,他因為快而誤切了病人器官導致病人感染而死,而他的助手也因他的快手被不小心切斷了兩個手指頭失血過多而死,至此,人們明白了短暫的手術不僅無法根除疼痛,還會造成更多的醫療事故。

這時一個叫威廉·莫頓的美國牙醫偶然間聽說一種叫乙醚的東西能產生麻醉的效果,起初他在自己身上做實驗,在經過幾次調試後,他開始真正用在手術上,很快麻醉就在醫學界引起了轟動,迅速被普及起來。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在止血、麻醉被人類一步步突破後,手術檯上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術後感染導致的死亡又成了人類的新課題。早期,醫生做手術像是一場表演,手術場地一般都在像劇場一樣的地方,無手套、無口罩,偌大的手術房擠滿了人群,手術室簡直就是一個細菌的滋生場所。隨著科技的進步,醫生也有了專門的手術室,但因為醫生沒有洗手的習慣,手術室也從不注重衛生,很多患者逃過手術檯卻並沒有逃過術後感染死亡。

當時一位名叫塞麥爾維斯的婦產科醫生曾提出建議,讓醫生在手術前用漂白粉反覆洗手以減少感染,但在那個以手術前不洗手來代表聖潔的歐洲,這樣的舉動是完全不被接納的,但好在每個地方習俗並不是一樣,塞麥爾維斯回到家鄉奧地利匈牙利,繼續推行自己的洗手原則,結果這一偉大的舉動讓產婦術後死亡率直線下降到只有1%

一個小小的發現就能造福大部分的人,止血、麻醉、消毒,這三個手術的基本要素,從原始到蠻荒,再到高度嚴謹,如今,手術的作用不僅是治病救人,更多是在思考怎樣最小程度減少人們的疼痛感,以及最大力度縮小傷口範圍。雖然這漫長的過程背後付出了很多慘痛代價,但更多還是求生與救治的本能在趨勢著人們在這條路上不斷探索。

大腦、心臟、癌症,醫學永不止步

醫學的發展與進步,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否定與突破的過程,人們不僅要有敏銳洞察力,還要在發現的同時進行不斷的嘗試,才能突破一個個壁壘,創造出奇蹟。隨著麻醉、X 射線的發明給醫療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人類醫學開啟了質的飛躍,手術也不再侷限於簡單的外科項目,而是向更為接近死亡邊緣的大腦和心臟靠近。

大腦是主導人類一切動作行為的根本,但由於大腦構造複雜,病變往往又小又深,人們對於大腦的認識也存在著很多的侷限,早期X光對於大腦軟組織根本無法識別掃描,神經外科也因為無法真正查到大腦內部病變根源,手術死亡率很高。

耶魯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哈維·庫欣是最先開始突破這個壁壘的人,他通過拍攝大量照片對病人的病情進行仔細觀察和了解,根據大量數據對顱內病變分級和分類,再對其類似病變統一進行研究,成功將神經外科手術的死亡率從 90% 降低到了8%,成為最早一批神經外科臨床的先驅者。

"

“醫學是人類善良情感的表達,它起源於人類最樸素的救助願望”。

早前紀錄片《人間世》讓很多人看得淚流滿面,爭分奪秒的生死搶救,催人淚下的生離死別,還有死神降臨時的無力和傷痛,一切的情緒起伏都源於對生命的無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醫院碰到情緒失控的家屬,她們滿懷著希望將親人送到醫院,結果卻令他們痛心,於是將情緒發洩在醫生護士身上,可醫生又何嘗不想挽救那些脆弱的生命呢?“手術”這項極其危險又偉大的任務,讓多少個家庭看到光明的希望,又讓多少個家庭陷入痛苦之中?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繼《人間世》之後,央視一檔有關於“手術”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受到了來自各界人士的關注。該片以真實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過程,剛播出就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據悉,《手術兩百年》創作歷時3年,攝製組分赴全球12個國家,採訪了國內外近70位重要專家,整部紀錄片系統展示了從手術緣起,到腹腔、大腦、心臟等手術逐步發展的歷程,雖不煽情,但卻看得人觸目驚心。

“求生”與“救治”的本能

驅使人們在探索中前進

“手術”在現代看來是一個很普遍的治病項目,但在中世紀,人類對於手術並沒有太大的概念,只知道這是一項死亡概率高達80%以上危險項目,只有在鬼門關徘徊的勇士才敢於嘗試。

醫生在當時被稱為神職人員,而高端的神職人員是不允許自己觸碰血腥的肉體的,他們認為那樣不吉利,手術這項工作就落在身份低微的理髮師們手上。手術過程也異常凶殘,手術過程中他們會把病人想辦法敲暈,找來一切可以快速切除東西的器具給病人做切除手術,許多病人在疼痛中尖叫著醒來,更多人伴隨著尖叫聲永遠閉上了雙眼。然而更殘忍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也讓醫生們能夠獲取更多利益,整個手術過程還是公開售票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外科手術一直處在“無麻醉”、“無止血”、“無消毒”的蠻荒時代,而這些也恰好是導致人類死亡的罪魁禍首。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外科領域最先被探索的是“止血”

公元2世紀,在沒有任何輔助工具下人們便知道用燒熱的石頭灼燒血管使血液凝固達到止血效果,這個方法一直沿用到了中世紀,只是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將石頭換成了專門的烙鐵,灼燒固然可以止血,但這個野蠻的操作最大的問題在於,燒焦的表面傷口因為沒有消毒非常容易受到感染,很多病患止住血卻沒逃過感染的風險。

然而這項風險伴隨著一位叫安佈列斯·帕雷的法國軍醫開始得到改善,這位被尊稱“外科科學之父”的醫生不僅發明了手術獨有的鉗子,通過鉗子用針和線連接縫合傷口代替燒灼止血,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風險,還發明瞭溫和藥膏代替沸油清理傷口,甚至為傷殘軍人發明了義肢,造福了很多截肢患者。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止血雖降低了感染風險,但手術中依舊有很多人因疼痛過度而死亡,“麻醉”的誕生成為人類手術史上的另一個里程碑。

19世紀,醫生嘗試用灌醉、敲暈或者用有致幻作用的植物來達到減輕病人痛苦的目的,可病人依舊會在疼痛中醒來,面對這樣的痛苦,“快”成為當時手術的第一要素。

羅伯特·李斯頓是當時公認的倫敦第一快刀醫生,他最快的一次手術僅用了28秒,一次手術中,他因為快而誤切了病人器官導致病人感染而死,而他的助手也因他的快手被不小心切斷了兩個手指頭失血過多而死,至此,人們明白了短暫的手術不僅無法根除疼痛,還會造成更多的醫療事故。

這時一個叫威廉·莫頓的美國牙醫偶然間聽說一種叫乙醚的東西能產生麻醉的效果,起初他在自己身上做實驗,在經過幾次調試後,他開始真正用在手術上,很快麻醉就在醫學界引起了轟動,迅速被普及起來。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在止血、麻醉被人類一步步突破後,手術檯上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術後感染導致的死亡又成了人類的新課題。早期,醫生做手術像是一場表演,手術場地一般都在像劇場一樣的地方,無手套、無口罩,偌大的手術房擠滿了人群,手術室簡直就是一個細菌的滋生場所。隨著科技的進步,醫生也有了專門的手術室,但因為醫生沒有洗手的習慣,手術室也從不注重衛生,很多患者逃過手術檯卻並沒有逃過術後感染死亡。

當時一位名叫塞麥爾維斯的婦產科醫生曾提出建議,讓醫生在手術前用漂白粉反覆洗手以減少感染,但在那個以手術前不洗手來代表聖潔的歐洲,這樣的舉動是完全不被接納的,但好在每個地方習俗並不是一樣,塞麥爾維斯回到家鄉奧地利匈牙利,繼續推行自己的洗手原則,結果這一偉大的舉動讓產婦術後死亡率直線下降到只有1%

一個小小的發現就能造福大部分的人,止血、麻醉、消毒,這三個手術的基本要素,從原始到蠻荒,再到高度嚴謹,如今,手術的作用不僅是治病救人,更多是在思考怎樣最小程度減少人們的疼痛感,以及最大力度縮小傷口範圍。雖然這漫長的過程背後付出了很多慘痛代價,但更多還是求生與救治的本能在趨勢著人們在這條路上不斷探索。

大腦、心臟、癌症,醫學永不止步

醫學的發展與進步,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否定與突破的過程,人們不僅要有敏銳洞察力,還要在發現的同時進行不斷的嘗試,才能突破一個個壁壘,創造出奇蹟。隨著麻醉、X 射線的發明給醫療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人類醫學開啟了質的飛躍,手術也不再侷限於簡單的外科項目,而是向更為接近死亡邊緣的大腦和心臟靠近。

大腦是主導人類一切動作行為的根本,但由於大腦構造複雜,病變往往又小又深,人們對於大腦的認識也存在著很多的侷限,早期X光對於大腦軟組織根本無法識別掃描,神經外科也因為無法真正查到大腦內部病變根源,手術死亡率很高。

耶魯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哈維·庫欣是最先開始突破這個壁壘的人,他通過拍攝大量照片對病人的病情進行仔細觀察和了解,根據大量數據對顱內病變分級和分類,再對其類似病變統一進行研究,成功將神經外科手術的死亡率從 90% 降低到了8%,成為最早一批神經外科臨床的先驅者。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大腦主導人的行為,而心臟則是維繫生命的跳動的主動力,也是人體所有內臟器官裡感知最強的生命體。在20世紀初,手術刀可以進入四肢,腹腔,甚至大腦,但沒有醫生的手術刀敢在心臟上動刀,而如今,醫學不僅能在心臟上動刀,還可以救治患有複雜心臟畸形的嬰兒,並且通過解剖性的救治能將畸形心臟和正常心臟糾正得一模一樣。這些技術的進步讓很多人擁有重生的機會,也讓無數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

“醫學是人類善良情感的表達,它起源於人類最樸素的救助願望”。

早前紀錄片《人間世》讓很多人看得淚流滿面,爭分奪秒的生死搶救,催人淚下的生離死別,還有死神降臨時的無力和傷痛,一切的情緒起伏都源於對生命的無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醫院碰到情緒失控的家屬,她們滿懷著希望將親人送到醫院,結果卻令他們痛心,於是將情緒發洩在醫生護士身上,可醫生又何嘗不想挽救那些脆弱的生命呢?“手術”這項極其危險又偉大的任務,讓多少個家庭看到光明的希望,又讓多少個家庭陷入痛苦之中?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繼《人間世》之後,央視一檔有關於“手術”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受到了來自各界人士的關注。該片以真實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過程,剛播出就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據悉,《手術兩百年》創作歷時3年,攝製組分赴全球12個國家,採訪了國內外近70位重要專家,整部紀錄片系統展示了從手術緣起,到腹腔、大腦、心臟等手術逐步發展的歷程,雖不煽情,但卻看得人觸目驚心。

“求生”與“救治”的本能

驅使人們在探索中前進

“手術”在現代看來是一個很普遍的治病項目,但在中世紀,人類對於手術並沒有太大的概念,只知道這是一項死亡概率高達80%以上危險項目,只有在鬼門關徘徊的勇士才敢於嘗試。

醫生在當時被稱為神職人員,而高端的神職人員是不允許自己觸碰血腥的肉體的,他們認為那樣不吉利,手術這項工作就落在身份低微的理髮師們手上。手術過程也異常凶殘,手術過程中他們會把病人想辦法敲暈,找來一切可以快速切除東西的器具給病人做切除手術,許多病人在疼痛中尖叫著醒來,更多人伴隨著尖叫聲永遠閉上了雙眼。然而更殘忍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也讓醫生們能夠獲取更多利益,整個手術過程還是公開售票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外科手術一直處在“無麻醉”、“無止血”、“無消毒”的蠻荒時代,而這些也恰好是導致人類死亡的罪魁禍首。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外科領域最先被探索的是“止血”

公元2世紀,在沒有任何輔助工具下人們便知道用燒熱的石頭灼燒血管使血液凝固達到止血效果,這個方法一直沿用到了中世紀,只是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將石頭換成了專門的烙鐵,灼燒固然可以止血,但這個野蠻的操作最大的問題在於,燒焦的表面傷口因為沒有消毒非常容易受到感染,很多病患止住血卻沒逃過感染的風險。

然而這項風險伴隨著一位叫安佈列斯·帕雷的法國軍醫開始得到改善,這位被尊稱“外科科學之父”的醫生不僅發明了手術獨有的鉗子,通過鉗子用針和線連接縫合傷口代替燒灼止血,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風險,還發明瞭溫和藥膏代替沸油清理傷口,甚至為傷殘軍人發明了義肢,造福了很多截肢患者。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止血雖降低了感染風險,但手術中依舊有很多人因疼痛過度而死亡,“麻醉”的誕生成為人類手術史上的另一個里程碑。

19世紀,醫生嘗試用灌醉、敲暈或者用有致幻作用的植物來達到減輕病人痛苦的目的,可病人依舊會在疼痛中醒來,面對這樣的痛苦,“快”成為當時手術的第一要素。

羅伯特·李斯頓是當時公認的倫敦第一快刀醫生,他最快的一次手術僅用了28秒,一次手術中,他因為快而誤切了病人器官導致病人感染而死,而他的助手也因他的快手被不小心切斷了兩個手指頭失血過多而死,至此,人們明白了短暫的手術不僅無法根除疼痛,還會造成更多的醫療事故。

這時一個叫威廉·莫頓的美國牙醫偶然間聽說一種叫乙醚的東西能產生麻醉的效果,起初他在自己身上做實驗,在經過幾次調試後,他開始真正用在手術上,很快麻醉就在醫學界引起了轟動,迅速被普及起來。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在止血、麻醉被人類一步步突破後,手術檯上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術後感染導致的死亡又成了人類的新課題。早期,醫生做手術像是一場表演,手術場地一般都在像劇場一樣的地方,無手套、無口罩,偌大的手術房擠滿了人群,手術室簡直就是一個細菌的滋生場所。隨著科技的進步,醫生也有了專門的手術室,但因為醫生沒有洗手的習慣,手術室也從不注重衛生,很多患者逃過手術檯卻並沒有逃過術後感染死亡。

當時一位名叫塞麥爾維斯的婦產科醫生曾提出建議,讓醫生在手術前用漂白粉反覆洗手以減少感染,但在那個以手術前不洗手來代表聖潔的歐洲,這樣的舉動是完全不被接納的,但好在每個地方習俗並不是一樣,塞麥爾維斯回到家鄉奧地利匈牙利,繼續推行自己的洗手原則,結果這一偉大的舉動讓產婦術後死亡率直線下降到只有1%

一個小小的發現就能造福大部分的人,止血、麻醉、消毒,這三個手術的基本要素,從原始到蠻荒,再到高度嚴謹,如今,手術的作用不僅是治病救人,更多是在思考怎樣最小程度減少人們的疼痛感,以及最大力度縮小傷口範圍。雖然這漫長的過程背後付出了很多慘痛代價,但更多還是求生與救治的本能在趨勢著人們在這條路上不斷探索。

大腦、心臟、癌症,醫學永不止步

醫學的發展與進步,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否定與突破的過程,人們不僅要有敏銳洞察力,還要在發現的同時進行不斷的嘗試,才能突破一個個壁壘,創造出奇蹟。隨著麻醉、X 射線的發明給醫療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人類醫學開啟了質的飛躍,手術也不再侷限於簡單的外科項目,而是向更為接近死亡邊緣的大腦和心臟靠近。

大腦是主導人類一切動作行為的根本,但由於大腦構造複雜,病變往往又小又深,人們對於大腦的認識也存在著很多的侷限,早期X光對於大腦軟組織根本無法識別掃描,神經外科也因為無法真正查到大腦內部病變根源,手術死亡率很高。

耶魯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哈維·庫欣是最先開始突破這個壁壘的人,他通過拍攝大量照片對病人的病情進行仔細觀察和了解,根據大量數據對顱內病變分級和分類,再對其類似病變統一進行研究,成功將神經外科手術的死亡率從 90% 降低到了8%,成為最早一批神經外科臨床的先驅者。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大腦主導人的行為,而心臟則是維繫生命的跳動的主動力,也是人體所有內臟器官裡感知最強的生命體。在20世紀初,手術刀可以進入四肢,腹腔,甚至大腦,但沒有醫生的手術刀敢在心臟上動刀,而如今,醫學不僅能在心臟上動刀,還可以救治患有複雜心臟畸形的嬰兒,並且通過解剖性的救治能將畸形心臟和正常心臟糾正得一模一樣。這些技術的進步讓很多人擁有重生的機會,也讓無數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豆瓣評分9.4,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雖然醫學能攻克大腦和心臟,但依然還是有攻克不了的山峰,癌症就是這其中之一。對於癌症的治療,除了化療以及藥物控制,醫生做得更多的是安撫病人。61歲的晚期癌症患者洛紅在4年的治療時間裡,經歷了4次手術,30次放療,但也沒能阻止住癌症的再次復發,一次次疼痛的來襲讓她已經到了難以忍受的邊緣,最終她選擇了放棄治療,回家開心過完與家人相聚的最後時光,而醫生也滿足了她的心願。醫學出現意義是治病救人,但醫學也無能為力的時候,在不可治癒的疾病面前,幫助病人安詳地離開這個世界,也是醫生和醫學的重要意義。

從野蠻到文明,醫學這條路途從來都不平坦,但在路途上也從不缺乏像哈維、威廉·莫頓、威廉·康拉德·倫琴等這樣先驅者。無論這些開拓者的道路是出於偶然,還是刻意,這些先驅者都在為延長人類壽命做著貢獻,是他們給了無數生命重生的機會,也是他們拯救了一個又一個幸福的家庭。

未來,醫學雖然還有很多難題需要克服,但相信也會有更多人為此匍匐前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