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電市場的低價品牌能蹦躂多久?最終將曇花一現


這兩年來,受到消費群體的年輕化,以及互聯網企業的跨界搶蛋糕,還有傳統家電企業的年輕化轉型,在中國家電市場上迅速湧現出一批“低價品牌”。他們吸引用戶最大的籌碼就是“價格真的很便宜”,甚至比很多傳統家電品牌出廠價,還要便宜。

在這些“低價品牌”中,家電圈注意到,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打著互聯網公司旗號和基因的初創企業,以小米係為主,包括雲米、紅米等,還有一些其它類型的投機企業,生產大量的“非標機”謀利,有的已經形成一定的氣候。

二類則是傳統家電企業推出的互聯網子品牌,相對於傳統家電品牌的中高端定位,這些新品牌走的就是互聯網低價路線。但是,與那些互聯網企業相比,家電企業的互聯網品牌除了價低,更注重品質與服務。試圖在互聯網的純低價之外,探索一條“優質優價”新路。

無論是哪一類陣營主導的低價品牌,對於一線家電市場競爭來說,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抓住這一輪消費分級的趨勢,特別是年輕用戶成為主流群體後,不再是一味地追求大品牌、大品質、新技術,更追求“實用、簡潔、價低”品牌。這樣,就給了眾多低價品牌有了市場發展和拓展的空間。

最關鍵的是,一線市場上的消費者有剛性需求,他們不再簡單的唯品牌論,而是關注產品、品質,以及功能、設計等等。這也是最近兩年來,家電消費市場最大的變化,就是一些人口中的“消費降級”了,其實是消費分級。

相對於第二類家電巨頭們推出的互聯網子品牌,可以採取更低的價格,主要是得益於企業原有的平臺優勢,包括研發、製造和營銷全面共享。同時,這些互聯網子品牌並不過度依靠傳統的批發零售渠道,開始直接與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合作,減少各個環節的成本,實現效率驅動下的價格最優化。

與此同時,大量互聯網企業進軍家電業的“低價牌”,也不是像過去樂視、暴風們直接的“燒投資者的錢”來實現,更多還是多路出擊:一是得益於中國家電成熟後的大分工體系,一些家電企業大規模採購、大規模製造能力對外輸出後,幫助互聯網企業壓縮成本;二是基於年輕用戶的需求和喜愛變化,對產品功能設計進行最優化配置,減少多餘功能以及材料成本,在質量和價格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三是通過拋棄傳統家電層層分銷渠道,比如小米直接通過自家商城,或京東、拼多多平臺進行工廠到用戶的直賣。

家電低價品牌的集中性出現,在最近幾年中國家電零售市場持續低迷、多變背景下,搶奪了不少原本屬於傳統家電企業的蛋糕。先拋開這些互聯網企業在家電業到底搶到多少蛋糕,就看海爾的統帥、美的布穀和華凌,以及創維酷開、海信VIDAA等品牌的相繼發力,就能意識到,這些主打低價的互聯網企業對家電業的衝擊是存在的,但傳統企業應對也是及時而且有力的。

因為相對於產品營銷、用戶營銷、渠道營銷,低價營銷是家電廠商多年來最常用,也是既愛又恨的一種商業競爭手段。但過去30多年以來,幾乎沒有一家家電企業和商家,會將低價競爭作為核心手段,甚至作為戰略手段。原因就是,低價競爭從商業的本質上看,就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更重要的是低價競爭容易迷失家電廠商經營者的價值觀和商業心智。

其實對於所有企業來說,都清楚地知道,在現有環境下,衡量一款產品價值的最有效標尺就是售價。而售價除了包括產品有形的原材料、生產製造、物流配送、售後服務、營銷推廣等一系列成本之外,還有大量看不到的成本。比如說企業合理的利潤,用於維持公司健康可持續發展,還要保證企業對於未來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投入。畢竟,大量的中國家電廠商都意識到:不能總停留在跟隨、模仿的通道中,要走自己的路。那麼,就得有自己的底氣和實力。

所以對於家電市場上的大量低價品牌來說,顯然不可能走的太遠。一方面,如果持續以低價為噱頭,所有企業都會走到“彈盡糧絕”的死衚衕中;因為一旦企業沒有足夠利潤,用於研發和創新保證企業的生命力,最受傷害的還是用戶;另一方面,對於市場和用戶來說,一直在處在動態的變化中,很多消費者都會成長和成熟,胃口和喜好也會持續生變。如果企業一直採取低價競爭,最終會被用戶拋棄。

從這個角度來看,家電業低價品牌在中國市場上的出現,只是時代更迭和消費分級過程中的階段性現象和產物,並不會長期存在。但基於技術創新和需求創新的個性化、差異化、細分化家電品牌,將會長期存在。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