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真實照出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悲劇

“我是一個機器人,只要輸入程序我就會照做,曾經我的主人不論吩咐我什麼,我都會乖乖去做,風雨無阻。在他們眼中,我是一個好機器人,轉眼十七年過去了,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開始不聽使喚,無論主人輸入任何修復程序。

“主人手足無措了,他們將我所有的程序都刪除一空,無論好壞……”

這段文字來源於一部央視的紀錄片《鏡子》,來自於一個孩子的控訴。

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真實照出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悲劇

為了這部紀錄片,人大附中特意停課半天集體觀片、網絡大號紛紛轉發,並稱之讓中國父母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俞敏洪也發表了感受: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

我只是你們的一面鏡子,照出了你們的樣子

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只有三集共90分鐘。

短短一個半小時,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卻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

整部紀錄片,從三個因孩子輟學陷入困境的家庭切入,父母無奈將孩子送入特殊學校“改造”,卻意外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我只是你們的一面鏡子,照出了你們的樣子!”

但其實,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第一個孩子:

家明(化名)16歲,高一學生

家明,16歲輟學在家,整天睡覺,暴躁的時候砸壞了家裡的門窗和傢俱。

在工作人員給他做思想工作勸說他的時候,家明一度情緒失控朝門外的父母怒吼:“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他的父母在門外無助地流淚。

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真實照出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悲劇

在家明的父親看來,孩子之所以變成這樣是因為網絡的不良誘導,所以對生活產生了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想當流浪歌手、想當畫家、想當流浪揹包客。

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真實照出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悲劇

這些想法在父親的眼裡都是幼稚可笑而荒唐的,是不負責任的。而在家明看來,父母總是試圖控制自己,總是把他們自己的想法乃至人生理想強按在自己身上,從來沒有真正傾聽自己。

第二個孩子:

張釗(化名)18歲,高三學生

張釗,18歲輟學早戀,與女朋友住在家裡,把父母趕出家門,令父母束手無策。

在張釗的父母看來,張釗的很多行為都是“試探父母的底線,故意嚇唬人,其實根本不敢做”。

張釗說想跳樓,父親說:“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

心理導師說張釗自己表示其實想上學、想考大學,父親不屑地一笑:“他是騙人的,他根本不想上學”;

張釗說受不了學校的壓力大,母親這樣迴應他:“學校幾千人,別人都能忍,為什麼就你不行?”

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真實照出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悲劇

對於父母的這種打壓和嘲諷,張釗出現了強烈的逆反情緒,“把他們所有認為我不敢幹的事,我全都幹了一遍,包括輟學、打架、早戀”。

對於自己早戀的原因,張釗的解釋是“在父母那裡找不到寄託,只好把情感放在另一個人身上。”

第三孩子:

澤清(化名)14歲,初二學生

澤清只有14歲,輟學在家下軍棋,對母親經常出言不遜甚至動用暴力。

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真實照出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悲劇

母親心酸地講述有一次被兒子逼到牆角毆打,丈夫就躺在一旁的床上,因為對這一幕感到厭煩而毫無作為,直到兒子暴力行為升級才起身制止。

在出發參加“家長課堂”之前,這對夫妻相互指責對方。

澤清說,父母關係不太和睦,因為母親脾氣暴躁,父親常常需要用暴力才能解決問題,同時兩個人各自專注自己的工作,在澤清身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較少,令他沒有存在感。

而心理導師分析澤清的心理原因:因為在家裡沒有存在感,為了讓父母看見自己,所以他採取了極端的方式,包括暴力。

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真實照出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悲劇

三對家庭,窮富各異,社會地位各異,教育背景各異,他們的教育模式,都存在著不一的缺失。

為什麼這些問題孩子和問題家長會出現?正如紀錄片中所說的,所有的職業都需要培訓取得資格證,但是父母卻沒有資格證,其實這個身份將伴隨我們一輩子,父母是最需要學習的職業。


為什麼孩子的問題都是家庭的問題

誠如紀錄片裡所敘述的那樣。其實,幾乎所有的問題孩子,都在反映父母的問題。而且,大部分反映的,都是父母的婚姻問題。

廣西社會心理學會專家喻冠娟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有個叛逆的初中女生,和男友發生性關係,並且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因此懷孕了。在做完人流後,小姑娘被父母強制拉去見心理諮詢師。

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真實照出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悲劇

在諮詢室裡,這個家裡的三位成員表現各異。

媽媽喋喋不休地衝女兒咆哮,指責她“不檢點”、“不要臉”。爸爸則是在一邊別過臉,一聲不吭地抽悶煙。

女孩呢,衣衫不整地耷在沙發上,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

喻冠娟在諮詢中問這對父母:“如果把孩子現在的問題,看作是一個公司的話,他們夫妻倆覺得各自會在這公司裡佔多大的股份?”

女孩的媽媽半晌沒說話,然後就哭了起來。她說:“女兒變成這樣他們是有責任的,因為這兩年她跟丈夫在鬧離婚,根本沒什麼心思去管孩子,沒想到女兒現在竟搞成這樣。”

喻冠娟又問他們:現在的婚姻狀況如何,是否已經離婚。

這位爸爸說到:“沒有,唯一的孩子都鬧成這樣,哪還有心思離婚!”

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真實照出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悲劇

這才是事情的真相,孩子在用自己的問題,牢牢抓住父母的注意。用自己流產的代價,試圖挽救父母的婚姻。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就像是保護神一樣。當父母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時,孩子會主動去做一些自我傷害的事情,以期轉移父母的注意力。

比如,有的孩子會生病,有的孩子則會變成了問題少年。無論是怎麼樣,他們的本質策略都相同,那就是將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身上,以緩和父母之間發生的衝突。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父母應該想想:“這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這些問題,也許是孩子送給父母的禮物。

所謂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曾給我們講過這樣一個關於教育的古老寓言。

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真實照出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悲劇

在很久以前,有三對年輕人,他們在同一天結婚,也在同一天向上帝祈禱:“萬能的上帝呀,請賜給我們一個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請賜給他聰明、勇敢、愛心和健康。”

第二年,正如這三對夫婦所求的,每一個家庭都生下了一個小寶寶。他們從此開始了快樂、麻煩、忙碌的生活。

二十年後,這三對夫婦又來到了教堂,向萬能的上帝祈禱。

第一對說:“上帝啊,你為什麼這樣懲罰我們,我們的孩子現在完全成了一個暴戾的人。”

第二對說:“上帝啊,求你救救我們的孩子吧,他自私、貪婪,又一無所長,我們不知道他以後靠什麼生活。”

只有最後一對夫婦說:“萬能的上帝啊,感謝你給我們送來了一個好孩子,他熱情,聰明,又有愛心,他簡直成了我們快樂的源泉……”

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真實照出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悲劇

這時候,教堂的穹頂上突然被一道光照亮,一個聲音從這光中傳出:“我的子民啊,二十年前,我應你們的要求,把三個可愛的孩子交給你們,他們都一樣聰明可愛,這是在他們出生時你們都看到的。雖然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太相同,但他們每個人的潛能都足以使他們成為社會的驕傲。

“可是後來呢,你們之中的人,有的悉心去培養,像照料一粒麥種;有的卻漸漸失去了耐心,不再去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反而粗暴、簡單地對待孩子,以致孩子越來越愚鈍,甚至走向歧途……”

在斯賓塞看來,即便是飼養一頭牛、一匹馬,人們都知道應該去獲取相關的一些餵養知識,更何況養育的是自己的孩子。

不懂教育的父母,就如同一個做生意的人不會算帳、一個沒有學過解剖學的人給人進行外科手術一樣,一個對孩子身體、道德、心智方面瞭解甚少的父母該如何去指導孩子?或許只剩下了各種武斷的責罵、尖叫、懲罰和孩子無奈的哭聲吧。

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真實照出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悲劇

所以說,家庭教育實際上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我們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鏡子,因為他能照出你內心的一切。

你快樂,他也快樂;你煩躁,他也煩躁;你暴戾,他也暴戾……

想改變孩子,先試試改變自己吧。

尾聲

日本作家伊阪幸太郎曾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只要有生養,就有父母的角色在。但不是當了父母,就一定是合格的父母。

讓我們欣慰的是,《鏡子》裡的家長們在6天的家長課堂裡,真正開始去學習、去理解、去反思,如何做一個父母,並在生活中開始改變。

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真實照出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悲劇

我們能看到當孩子被理解、被接納後的喜悅。

這個世界上,哪有不愛子女的父母,哪有不愛父母的子女。

可能曾經我們之間隔著一道大大的鴻溝,但我們終究要學會正視自己犯下的錯誤,不斷激勵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

而改變的最好時機,或許就是當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