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的公交才有競爭力!上海“最後一公里”公交,可以這樣做

交通 上海 上觀新聞 2019-06-23

對一座城市的交通來說,著力打造公共交通,延緩小汽車的擁擠,是未來大勢所趨。

而其中,接駁軌交與家門口的“最後一公里”做得如何,往往成為市民是否選擇公交出行的關鍵。

為此,我們選取上海幾個不同片區、不同類型的軌交站點,對附近最後一公里的公交進行體驗。

【第一站:嘉鬆中路地鐵站】

該地鐵站附近有多個公交站,甚至地鐵出口走幾步就有,公交和地鐵空間零距離對接做得好。

但是,幾條公交線路間隔時間長,大多超過半小時。人們等待時間很長,體驗較差。

其中,趙巷5路屬於短駁線環線,負責把居民從地鐵站送到附近小區,典型的最後一公里服務,也是這個片區公交出行的關鍵,但結束營運時間過早,末班車為19:04,即在下班時間段就沒車了。晚上的公交出行十分不便。

郊區人口密度低,從經濟成本考慮,班次少可以理解,但解決方法也是有的:

比如把大型公交車換成幾輛小型公交車,增加頻次,適當增加司機。

間隔時間稍長沒關係,只要每一站都公佈固定時刻表,人們可以卡著時間點計劃出行。

還能採用更加靈活的市場手段,如企業訂製班車等方法。

由於等待時間長,實時到站時間預測的“心理安慰”作用也更加凸顯。然而記者嘗試後發現,青浦20路在10:10、10:25分別有兩趟車到站,但在上海發佈、上海交通等多個網絡平臺上均無顯示,信息丟失,給人的錯誤感受是2個小時後才有車。

高品質的公交才有競爭力!上海“最後一公里”公交,可以這樣做

電子站牌形同虛設

附近的吉盛偉邦國際傢俱村公交站,位置信息引導混亂。路口提示,該站點設立在最右側的小道,與機動車道之間有較寬的綠化帶隔離網隔離。所以行人根據指示,提前從路口進入這條小路。

高品質的公交才有競爭力!上海“最後一公里”公交,可以這樣做

但實際上,此處的191路等公交車,卻停靠在綠化帶左側、鄰近機動車道的地方。更為不便的是,行人發現錯誤,卻難以改道———綠色鐵絲網阻擋通行,需要在綠化帶裡穿行一段泥濘小路才能到達。

高品質的公交才有競爭力!上海“最後一公里”公交,可以這樣做

附近還有公交站停靠青黃專線等,乘客從這裡往來汽車城等較遠片區的需求高,等車人數較多。採訪時,此處正逢施工,公交站牌、站點設施幾乎沒有,毫無公交站跡象

高品質的公交才有競爭力!上海“最後一公里”公交,可以這樣做

只見一片坑坑窪窪的工地前,放著幾個低矮路障,附近沒有任何標識。熟悉的乘客直接站在路障處等車。不熟悉的乘客,壓根找不到車站。

該“隱蔽站點”的反方向車站,安裝了一個簡易公交站牌,但候車環境差,無雨篷防護,無服務信息

施工等情況下,臨時車站也得有一定標準,這也是體現上海精細化管理的一面。

此外,記者目睹,一輛公交車為避免路口紅燈,提前強行變道讓乘客上下車,有安全隱患。還有一輛公交車,車頭顯示器損壞,沒有任何線路信息,開過來也不知道是“幾路”。

【第二站:曹楊路地鐵站】

該地鐵站位於上海中心城區,附近公交站都沒有緊鄰地鐵站,還需步行300米,對於最後一公里的需求來說,意義不大

地鐵站出來,沒有規劃人行步道,電動車穿行,有潛在危險。步行到往西片區最近的曹楊路蘭溪路公交站大約需要15分鐘,步行距離較長,所以採訪中,有多位乘客表示自己也會時常糾結是否還要乘坐公交。

由於站臺線路很多,候車空間嚴重不足,兩邊為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在空間上未進行隔離,容易發生交通事故。記者在中午12:21,即非高峰期數了一下,候車人數已有32人,可見早晚高峰的候車情況。

高品質的公交才有競爭力!上海“最後一公里”公交,可以這樣做

較好的地方是,該片區的電子站牌均為墨水屏,沒有鏡面反光,任何角度都能看得見,並且車輛到達時間估算較準,誤差很小,預測效果好。

高品質的公交才有競爭力!上海“最後一公里”公交,可以這樣做

附近的曹楊六村站,是一個簡易直立站牌,但是站牌中間段做了改進,植入了墨水屏,實時顯示車輛到站時間,最大程度利用了原設備更新。

高品質的公交才有競爭力!上海“最後一公里”公交,可以這樣做

從最後一公里的角度分析,曹楊六村站與曹楊路蘭溪路站彼此只有100米距離,重合線路卻有3條,兩個站點又都與地鐵站相距300米左右,可見兩處公交站點的位置、線路佈局有待商榷。

【第三站:新江灣城地鐵站】

該地離中心城區較遠,集中了大片居民區,地鐵站出來後,緊鄰多條公交線路終點站,大量周邊小區依賴短駁公交,“12XX”的短駁公交有4條之多,可謂短駁公交集聚點。此地本應屬於典型的“地鐵+公交”出行片區。

然而那麼多短駁公交,乘坐的居民卻越來越少。路遇的幾位年輕人表示,他們更願意直接打車前往地鐵站,或者“熬幾年直接買小汽車”更加方便。問題出在哪兒呢?

1201、1218、1226、1256均為短距離繞圈式環線。4條線路或多或少都會圍繞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和新江灣城公園,1201再多繞了東面的新江灣城時代花園,1226多繞了南面往下的殷高西路地鐵站一帶,1256多繞了東南面上海音樂學院一小塊,1218沒有多餘,完整圍繞校區和公園。換句話說,4條線路,核心站點多處重複,有的重複率高達50%

4條線路發車間隔都很長,半小時到1小時不等

1201沒有固定時刻表,附近居民反映,曾經一度1201有過時刻表,他們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可以卡著最後5分鐘到站,漸漸年輕人也願意公交出行了,然而後來1201貼出通知,明確取消時刻表,一些年輕人耐不住不確定的等待,改為打車。

高品質的公交才有競爭力!上海“最後一公里”公交,可以這樣做

1218、1226貼出了固定時刻表,工作日和休息日間隔時間不同。記者注意到,休息日有一檔為14:25、15:05,發車間隔40分鐘,可以想見如果不知道時刻表,等車有多麼不便。

高品質的公交才有競爭力!上海“最後一公里”公交,可以這樣做高品質的公交才有競爭力!上海“最後一公里”公交,可以這樣做

採訪中遇到的乘客大多為附近中老年居民。他們能夠滾瓜爛熟地背出時刻表,高度依賴時刻表出行。

綜合來看,既然4條線路都是短駁繞行,站點重複率又高,可改進的方法之一是線路合併,多繞一下,合併為一條線路。這樣每一次短駁能夠連接更多的點,而且運能也一同合併後,車輛多了,發車頻次可以增加兩三倍,間隔時間短了,客流量也會增加。

短駁公交有時候只差一張時刻表,就能為居民提供極大方便。

比如10號線龍溪路地鐵站附近,有1217路短駁公交。此處位於中環以外,地鐵站輻射區域偏大。比如對仙霞路、哈密路一帶的居民來說,離地鐵站距離2.5公里,十分尷尬,既無其他直達公交,騎車和步行又有點遠,如果不打車,唯一的選擇只能乘坐1217路去地鐵站。它發車間隔30分鐘,每一站都公佈了時刻表,許多居民卡著點到站,節省了大量等車時間。

有意思的是,由於每天都是這些居民,彼此之間慢慢認識,上了車也習慣與司機寒暄幾句,遇到熟人家長裡短閒聊。短駁公交車彷彿成了一個小型社交空間。

最後一公里的公交,有時候線路不在於多,而在於真正滿足了出行細節和心理需求。

【第四站:陸家嘴地鐵站】

作為上海知名地標,陸家嘴附近有多條公交線路終點站,幾乎每一個線路都提供了較為清晰的公交站線路圖,區分上下行,但是該圖在等車處並沒有貼出,只在地鐵站出口處展示,意義不大

高品質的公交才有競爭力!上海“最後一公里”公交,可以這樣做

其中,992路深入浦東腹地,沿途經過多個小區,需求量十分巨大,曾經多次被網友吐槽,高峰時間人滿為患,有20%的人擠不上去。而現在,線路經過改良,配車數較多,晚高峰時間的排隊情況大為減輕,大約排隊50米,一次班車基本都能擠上去。

高品質的公交才有競爭力!上海“最後一公里”公交,可以這樣做

附近的陸家嘴金融城1路、2路、3路等是典型的片區短駁公交,發車時間較長,且大部分站點未提供時刻表,客流量並不大。

一位在世紀大道上步行的金融公司白領說,她需要能夠快速在金融城辦公樓之間移動,如果光等車時間就超過15分鐘,那麼短駁公交也就缺乏吸引力了。除非並不急於辦事,“耗得起”時間的人,才會乘坐短駁公交,那倒不如直接把短駁公交緊密圍繞“旅遊觀光”來設計。

又比如陸家嘴金融城2路,從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附近站點到東昌路渡口站,需要繞行很大一圈,跨越3個街區,一旦加上漫長的等車時間,還不如直接步行,且只需橫跨一個街區即可到達。

對話

高品質的公交才有競爭力

記者: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出行問題,重要意義是什麼?

楊曉光(同濟大學交通工程學科教授):一座城市,特別像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主體的出行方式未來一定是公共交通。而公共交通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就是小汽車。

比較公交和小汽車,小汽車最大優點之一恐怕就是可以點對點,有連續性。而公共交通一般做不到,因此如果我們能夠真正解決最後一公里(這只是一個短駁概念,未必只有一公里),那就能吸引更多人選擇公交出行。最後一公里的重要性在於此。

記者:但最後一公里,不是有了公交車就可以的。它必須符合出行者的心理需求和預期。

楊曉光:是的,按照國際上地鐵站黃金輻射面積來看,地鐵站下來後,步行如果超過一公里,人們心理上就會放棄步行。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途徑,單車是選擇之一,然而共享單車也有侷限性,上下班高峰時未必能找到單車、颳風下雨、拖家帶口,身體不佳、拖著行李等情況不適合騎行。這時候,如果沒有公交,或者公交體驗不好,人們當然會選擇小汽車。

現在上海地鐵站點,內環線以內平均服務半徑約500米,內環到中環之間平均約800米,中環以外平均約3公里。所以儘管上海有發達的地鐵,但公交出行仍然對有些人缺乏吸引力,問題就在最後一公里上如何優化公交服務

記者:怎樣的最後一公里公交是人們願意選擇的?

楊曉光:需要做到4個“零”:空間零換乘、時間零換乘、運能零換乘、服務零換乘。

空間零換乘,是指地鐵站一出去就有公交站。試想,本來差一兩公里路就到家了,結果到公交站還要步行300-500米,這樣的公交接駁意義不大,所以公交站應該儘量緊挨地鐵站。

時間零換乘,是指地鐵和公交的時間可以無縫對接,極大提高出行效率。如果很難做到,那麼至少要公佈每一趟車的到站時刻表。

比如,日本地鐵有每個班次的到站時刻表,上班族可以固定每天幾點幾分前往,保證幾點幾分到達。再加上公交時刻表,每天的出行時間可精確計算,把等車時間壓縮到最短。

但我們城市目前的地鐵和公交站大多隻提供首末班車時刻,沒有公佈中間班次時刻表,“等車痛苦”“到達時間難以確定”成為人們不願意選擇公交出行的很大障礙。

記者:上海公交站都有基於GPS定位的公交實時到站時間預測,並且很準確。但這個並不能滿足您說的計劃出行,是嗎?

楊曉光實時到站時間,和我提倡的固定時刻表是兩個概念

假設,你已經到了公交站,通過電子屏得知,車輛15分鐘以後才到,你也只能乾等15分鐘,知道與不知道都無濟於事。

然而固定時刻表則不同。你知道每天這輛車7:10到站,那麼你可以卡著最後5分鐘到車站,提前計劃出行,壓縮等車時間,減少無謂的時間浪費。如果地鐵站也能公佈固定時刻表,一起計算,那就更好了。

國際上許多城市公交都有固定時刻表。你會發現到了某個時間點,周邊的人群就開始往公交站聚集。對最後一公里的公交來說,時間零換乘尤其重要。而我們曾經進行過測算,即便面臨堵車或一些道路突發情況,城市公交車的按時到站準點率一般也能在70%以上,說明是能做到的。固定時刻表也是一種“倒逼”。

甚至,地鐵和公交的時刻如果彼此協同,還大有用處。比如高峰時,知道有幾趟地鐵列車到達,半個小時內會輸送多少人,這時候鄰近公交班次也相應匹配調整,做到及時輸送人流。

未來的智能交通系統,能根據固定時刻表,推薦不同的出行組合方案,這就是精準化服務,也是智慧城市交通的基礎。

記者:所以,不能因為有了電子站牌,就不放時刻表。

楊曉光:是的。事實上,越是短駁公交,越容易班次少、間隔長。有些公交司機超長時間等待坐滿人才發車,讓公交出行體驗更加差,結果就是坐公交車的人越來越少,等待時間越來越長,形成惡性循環。

考慮到運營成本,短駁公交可以變一輛大巴為2-3輛中小巴,增加發車頻次,在乘客需求和經濟成本之間取得平衡。

總之,解決方法有很多,就看有沒有決心打造高品質的“公交都市”。

記者:服務零換乘和運能零換乘怎麼解釋?

楊曉光:運能零換乘,就是當地鐵站短時間湧出大量人流時,短駁公交往往供不應求,人們排隊或者極度擁堵,體驗不好,慢慢也會放棄公交出行,需要公交車增加頻次和運能,和地鐵站運能匹配。

服務零換乘,是指當地鐵的環境相對舒適,但短駁公交環境較差時,比如有些郊區公交車站附近小偷出沒,那麼很多人也不願意乘坐公交。

總之,公交車不能以不變應萬變,需要適應變化。雙休日和工作日人流量會變,高峰和平峰會變。人流分散時用小型車,人流大時用大型車。城市管理像繡花一樣精細,對公交而言,就體現在這些方面。

當更多人選擇小汽車時,城市交通擁堵,社會將會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唯有高品質的公交,才能對小汽車形成競爭壓力,最終引導人們選擇公交出行。

對標

香港小巴

香港小巴是香港公共交通實現“最後一公里”的主要服務載體,特別適合香港密集的人口分佈。主要採用16座的小型巴士來服務常規公共交通無法高效服務的區域,現在政府也提供20座的新型車。

由於採用小型車,有嚴格的服務能力約束、較高的頻率以及多樣化的服務路線,其運行效率往往比公交更高。目前香港小巴均採用綠色能源車,降低能耗與排放。2014年,香港共運營4350輛小巴車,由交通委統一管理。雖然香港小巴也設有停靠站,但是當乘客招手時,該類車即可停靠,除非有交通管制。

香港小巴主要包括綠色和紅色兩種類型。其中,綠色小巴提供固定分級票價、固定線路的服務,可刷交通卡,約280條綠色小巴線,基本可以到達小區門口站點,為偏遠地區的最後一公里提供極大便利。

紅色巴士類似於公用出租車,更加靈活多樣,無固定時刻表,當沒有特殊管制時,紅色小巴可以在任何地方靈活穿梭,而不受既定線路和票價的約束。因此,該類服務更靈活,且對市場需要有較好的響應性。有些紅色小巴線路提供24小時服務,半夜可替代公交線和地鐵。乘客一般在下車前付費,儘管有找零,但是駕駛員會收取小額度的手續費。公交費用和時刻表由政府統一管理,有時紅色小巴會比綠色小巴貴。2003年,香港電影《忘不了》講述了小巴司機的故事,可見小巴對人們出行生活的影響。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學生金輝、郝正博、楊澤林對本文亦有幫助】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龔丹韻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