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

01 今天你焦慮了嗎?

哲學家戈登·馬裡諾在《存在主義救了我》一書中說過:“越是去關注周圍的人,越是會用“生活得不錯”這樣敷衍的話來安慰自己的人,越會陷入焦慮的泥潭。”

"

01 今天你焦慮了嗎?

哲學家戈登·馬裡諾在《存在主義救了我》一書中說過:“越是去關注周圍的人,越是會用“生活得不錯”這樣敷衍的話來安慰自己的人,越會陷入焦慮的泥潭。”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細細反思我們自己,是否確實屬於這種狀態——

·在工作和生活中,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美好的事物,令人豔羨,但還是糾結於一兩個未達成 的小目標,並將之視為影響自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明明獲得讚賞無數,卻還是為了一兩個負面的評價而情緒跌入谷底。

·工作的時候總想著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於是產生逃避的心理,默默盼著睡覺時間快到到來;但到了睡覺的時候,又翻來覆去地想著白天未完成的事情。

·每天都做不了什麼事,卻一天到晚都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一旦停止忙碌就感覺自己錯過了幾個億。

·除了當下正在糾結的事情,對其他事一概提不起興趣,而且稍一轉移注意力就有強烈的犯罪感。

·只要糾結著的事情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心情就無論如何都無法好起來,甚至在他人安慰我們想開點時,還認為他人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

01 今天你焦慮了嗎?

哲學家戈登·馬裡諾在《存在主義救了我》一書中說過:“越是去關注周圍的人,越是會用“生活得不錯”這樣敷衍的話來安慰自己的人,越會陷入焦慮的泥潭。”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細細反思我們自己,是否確實屬於這種狀態——

·在工作和生活中,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美好的事物,令人豔羨,但還是糾結於一兩個未達成 的小目標,並將之視為影響自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明明獲得讚賞無數,卻還是為了一兩個負面的評價而情緒跌入谷底。

·工作的時候總想著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於是產生逃避的心理,默默盼著睡覺時間快到到來;但到了睡覺的時候,又翻來覆去地想著白天未完成的事情。

·每天都做不了什麼事,卻一天到晚都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一旦停止忙碌就感覺自己錯過了幾個億。

·除了當下正在糾結的事情,對其他事一概提不起興趣,而且稍一轉移注意力就有強烈的犯罪感。

·只要糾結著的事情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心情就無論如何都無法好起來,甚至在他人安慰我們想開點時,還認為他人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不同的人,焦慮的點各有不同。

但總的來說,導致焦慮的最初想法往往就是:“啊,差不多的起點,現在他們已經做成這件事,已經擁有了想要的東西,可我還沒有~”、“別人都那麼優秀,而我如此平庸”。

因此,焦慮是一種求之而不得之後的失落感,更是與他人比較之後的落差感。

02 焦慮對身體的影響

我們焦慮的模式,總有著這麼一些“得寸進尺”的套路: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著“要是我能得到這份工作,一切就都會好起來了”,好不容易在熬了一陣焦慮之後,獲得心儀的工作了。

接著又繼續焦慮“要是我能升職加薪,就一切都會好起來了”。

升職加薪後,又進入新一輪的焦慮:“同事老闆的關係處得不是很好啊,如果能改善,就一切都完美了!”

終於熬到自己功成名就了,便又開始對孩子成長的產生無盡的焦慮……

在一輪又一輪的焦慮中,每一個焦慮的原因都被我們視為“決定一切”的因素。

並且為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但在願望達成之後,又會覺得那隻不過是一個小case而已,接下來的事才是最關鍵的。

於是沒完沒了的焦慮,也在無形中不停地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著負面影響。

首先它會導致失眠,焦慮的人在睡覺的時候尤其焦躁不安,不能自控地反覆思考著未解決的事,即使進入睡眠,夢境中出現的東西也往往與焦慮內容相關。

"

01 今天你焦慮了嗎?

哲學家戈登·馬裡諾在《存在主義救了我》一書中說過:“越是去關注周圍的人,越是會用“生活得不錯”這樣敷衍的話來安慰自己的人,越會陷入焦慮的泥潭。”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細細反思我們自己,是否確實屬於這種狀態——

·在工作和生活中,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美好的事物,令人豔羨,但還是糾結於一兩個未達成 的小目標,並將之視為影響自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明明獲得讚賞無數,卻還是為了一兩個負面的評價而情緒跌入谷底。

·工作的時候總想著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於是產生逃避的心理,默默盼著睡覺時間快到到來;但到了睡覺的時候,又翻來覆去地想著白天未完成的事情。

·每天都做不了什麼事,卻一天到晚都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一旦停止忙碌就感覺自己錯過了幾個億。

·除了當下正在糾結的事情,對其他事一概提不起興趣,而且稍一轉移注意力就有強烈的犯罪感。

·只要糾結著的事情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心情就無論如何都無法好起來,甚至在他人安慰我們想開點時,還認為他人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不同的人,焦慮的點各有不同。

但總的來說,導致焦慮的最初想法往往就是:“啊,差不多的起點,現在他們已經做成這件事,已經擁有了想要的東西,可我還沒有~”、“別人都那麼優秀,而我如此平庸”。

因此,焦慮是一種求之而不得之後的失落感,更是與他人比較之後的落差感。

02 焦慮對身體的影響

我們焦慮的模式,總有著這麼一些“得寸進尺”的套路: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著“要是我能得到這份工作,一切就都會好起來了”,好不容易在熬了一陣焦慮之後,獲得心儀的工作了。

接著又繼續焦慮“要是我能升職加薪,就一切都會好起來了”。

升職加薪後,又進入新一輪的焦慮:“同事老闆的關係處得不是很好啊,如果能改善,就一切都完美了!”

終於熬到自己功成名就了,便又開始對孩子成長的產生無盡的焦慮……

在一輪又一輪的焦慮中,每一個焦慮的原因都被我們視為“決定一切”的因素。

並且為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但在願望達成之後,又會覺得那隻不過是一個小case而已,接下來的事才是最關鍵的。

於是沒完沒了的焦慮,也在無形中不停地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著負面影響。

首先它會導致失眠,焦慮的人在睡覺的時候尤其焦躁不安,不能自控地反覆思考著未解決的事,即使進入睡眠,夢境中出現的東西也往往與焦慮內容相關。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其次,焦慮會導致胃部絞痛、腹脹、便祕或腹瀉等,這是由於胃腸道對心理壓力非常敏感,所以我們在焦慮時,軀體症狀也會有所表現。

現代醫學還證明,在同樣的條件下,長期保持高度焦慮、恐懼、悲哀的人,患得癌症的機率要高於心態開朗豁達的人。

曾有心理醫生作出提醒:若一週擔憂超過4天,持續半年,並且惡劣情緒讓人痛苦,並影響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是焦慮症了,需要進行治療。

此外,過度焦慮的情緒,還會使人過分糾結於自己的感受,忽略身邊人,從而破壞了親密的關係。

"

01 今天你焦慮了嗎?

哲學家戈登·馬裡諾在《存在主義救了我》一書中說過:“越是去關注周圍的人,越是會用“生活得不錯”這樣敷衍的話來安慰自己的人,越會陷入焦慮的泥潭。”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細細反思我們自己,是否確實屬於這種狀態——

·在工作和生活中,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美好的事物,令人豔羨,但還是糾結於一兩個未達成 的小目標,並將之視為影響自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明明獲得讚賞無數,卻還是為了一兩個負面的評價而情緒跌入谷底。

·工作的時候總想著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於是產生逃避的心理,默默盼著睡覺時間快到到來;但到了睡覺的時候,又翻來覆去地想著白天未完成的事情。

·每天都做不了什麼事,卻一天到晚都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一旦停止忙碌就感覺自己錯過了幾個億。

·除了當下正在糾結的事情,對其他事一概提不起興趣,而且稍一轉移注意力就有強烈的犯罪感。

·只要糾結著的事情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心情就無論如何都無法好起來,甚至在他人安慰我們想開點時,還認為他人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不同的人,焦慮的點各有不同。

但總的來說,導致焦慮的最初想法往往就是:“啊,差不多的起點,現在他們已經做成這件事,已經擁有了想要的東西,可我還沒有~”、“別人都那麼優秀,而我如此平庸”。

因此,焦慮是一種求之而不得之後的失落感,更是與他人比較之後的落差感。

02 焦慮對身體的影響

我們焦慮的模式,總有著這麼一些“得寸進尺”的套路: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著“要是我能得到這份工作,一切就都會好起來了”,好不容易在熬了一陣焦慮之後,獲得心儀的工作了。

接著又繼續焦慮“要是我能升職加薪,就一切都會好起來了”。

升職加薪後,又進入新一輪的焦慮:“同事老闆的關係處得不是很好啊,如果能改善,就一切都完美了!”

終於熬到自己功成名就了,便又開始對孩子成長的產生無盡的焦慮……

在一輪又一輪的焦慮中,每一個焦慮的原因都被我們視為“決定一切”的因素。

並且為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但在願望達成之後,又會覺得那隻不過是一個小case而已,接下來的事才是最關鍵的。

於是沒完沒了的焦慮,也在無形中不停地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著負面影響。

首先它會導致失眠,焦慮的人在睡覺的時候尤其焦躁不安,不能自控地反覆思考著未解決的事,即使進入睡眠,夢境中出現的東西也往往與焦慮內容相關。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其次,焦慮會導致胃部絞痛、腹脹、便祕或腹瀉等,這是由於胃腸道對心理壓力非常敏感,所以我們在焦慮時,軀體症狀也會有所表現。

現代醫學還證明,在同樣的條件下,長期保持高度焦慮、恐懼、悲哀的人,患得癌症的機率要高於心態開朗豁達的人。

曾有心理醫生作出提醒:若一週擔憂超過4天,持續半年,並且惡劣情緒讓人痛苦,並影響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是焦慮症了,需要進行治療。

此外,過度焦慮的情緒,還會使人過分糾結於自己的感受,忽略身邊人,從而破壞了親密的關係。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看完這些影響,如果還是止不住焦慮失眠、心慌意亂,那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下。

究竟有什麼事,值得我們付出無價的健康和感情作為代價?

03 焦慮也有正面積極的作用

無論內心如何焦慮至極,在表面上,大部分人還是更願意表現出過得很好的樣子。

為了向他人和自己證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我們還會在私底下使用著各種方法抵抗焦慮:

·沒完沒了地學習各種技能
·拼了命地健身
·盲目地購物以提升生活的精緻感
·強迫身邊的人也加入自己嚴格自律的隊伍

但很多人會在短時間內用力過猛之後,產生“我都已經如此努力了,為何還過得不如別人?”的挫折感。

"

01 今天你焦慮了嗎?

哲學家戈登·馬裡諾在《存在主義救了我》一書中說過:“越是去關注周圍的人,越是會用“生活得不錯”這樣敷衍的話來安慰自己的人,越會陷入焦慮的泥潭。”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細細反思我們自己,是否確實屬於這種狀態——

·在工作和生活中,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美好的事物,令人豔羨,但還是糾結於一兩個未達成 的小目標,並將之視為影響自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明明獲得讚賞無數,卻還是為了一兩個負面的評價而情緒跌入谷底。

·工作的時候總想著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於是產生逃避的心理,默默盼著睡覺時間快到到來;但到了睡覺的時候,又翻來覆去地想著白天未完成的事情。

·每天都做不了什麼事,卻一天到晚都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一旦停止忙碌就感覺自己錯過了幾個億。

·除了當下正在糾結的事情,對其他事一概提不起興趣,而且稍一轉移注意力就有強烈的犯罪感。

·只要糾結著的事情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心情就無論如何都無法好起來,甚至在他人安慰我們想開點時,還認為他人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不同的人,焦慮的點各有不同。

但總的來說,導致焦慮的最初想法往往就是:“啊,差不多的起點,現在他們已經做成這件事,已經擁有了想要的東西,可我還沒有~”、“別人都那麼優秀,而我如此平庸”。

因此,焦慮是一種求之而不得之後的失落感,更是與他人比較之後的落差感。

02 焦慮對身體的影響

我們焦慮的模式,總有著這麼一些“得寸進尺”的套路: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著“要是我能得到這份工作,一切就都會好起來了”,好不容易在熬了一陣焦慮之後,獲得心儀的工作了。

接著又繼續焦慮“要是我能升職加薪,就一切都會好起來了”。

升職加薪後,又進入新一輪的焦慮:“同事老闆的關係處得不是很好啊,如果能改善,就一切都完美了!”

終於熬到自己功成名就了,便又開始對孩子成長的產生無盡的焦慮……

在一輪又一輪的焦慮中,每一個焦慮的原因都被我們視為“決定一切”的因素。

並且為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但在願望達成之後,又會覺得那隻不過是一個小case而已,接下來的事才是最關鍵的。

於是沒完沒了的焦慮,也在無形中不停地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著負面影響。

首先它會導致失眠,焦慮的人在睡覺的時候尤其焦躁不安,不能自控地反覆思考著未解決的事,即使進入睡眠,夢境中出現的東西也往往與焦慮內容相關。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其次,焦慮會導致胃部絞痛、腹脹、便祕或腹瀉等,這是由於胃腸道對心理壓力非常敏感,所以我們在焦慮時,軀體症狀也會有所表現。

現代醫學還證明,在同樣的條件下,長期保持高度焦慮、恐懼、悲哀的人,患得癌症的機率要高於心態開朗豁達的人。

曾有心理醫生作出提醒:若一週擔憂超過4天,持續半年,並且惡劣情緒讓人痛苦,並影響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是焦慮症了,需要進行治療。

此外,過度焦慮的情緒,還會使人過分糾結於自己的感受,忽略身邊人,從而破壞了親密的關係。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看完這些影響,如果還是止不住焦慮失眠、心慌意亂,那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下。

究竟有什麼事,值得我們付出無價的健康和感情作為代價?

03 焦慮也有正面積極的作用

無論內心如何焦慮至極,在表面上,大部分人還是更願意表現出過得很好的樣子。

為了向他人和自己證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我們還會在私底下使用著各種方法抵抗焦慮:

·沒完沒了地學習各種技能
·拼了命地健身
·盲目地購物以提升生活的精緻感
·強迫身邊的人也加入自己嚴格自律的隊伍

但很多人會在短時間內用力過猛之後,產生“我都已經如此努力了,為何還過得不如別人?”的挫折感。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曾說:“許多人不是因為焦慮而崩潰,就是在擺脫焦慮的無盡嘗試中被累垮。”

更有人說,焦慮,就是你自己編了個故事,把自己套了進去。

但個人認為這是對焦慮比較片面的看法,作為一個經歷了許許多多次焦慮,又從這些焦慮中找到出路的過來人。

我認為我們首先該學會的是正視焦慮,肯定它也有正面的作用,認識到只要利用好焦慮的心態,它對於一個人的進步,也可以起到相當強的推動作用。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焦慮只屬於有意識要前進或者正在前進中的人,茫然的人不會產生焦慮,因為他們連自己想要什麼都還不知道。

因此,產生焦慮正說明我們開始有了選擇和進行改變的意識。

04 與焦慮和解,找到出路

真正瞭解焦慮之後,會覺得它讓人又愛又恨——愛它喚醒我們的認知,卻又恨它隨意出現,且帶來惱人的焦躁感。

其實我們是完全可以允許焦慮存在的,只是要先學會主動控制局面,否則就會變成隨便一件小事都可以讓我們焦慮不安。

那麼如何才能控制局面,避免讓焦慮“反客為主”呢?我們可以這些方面入手:

1. 摒除浮躁,有的放矢

到處試水,卻一無所獲的人,往往會有很強的焦慮感。

許多人總處於焦慮的境地,就是因為思想防線太薄弱,輕易受外界影響,看到大家一窩蜂去做什麼,只要自己沒有參與,便會開始惴惴不安,害怕落後於他人。

實際上別人的選擇不一定適合我們,而且盲目跟風往往會導致後期舉步維艱,帶來更多的焦慮。

因此要先根據自己情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再找準方向,設立好分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才能避免總是左顧右盼。

"

01 今天你焦慮了嗎?

哲學家戈登·馬裡諾在《存在主義救了我》一書中說過:“越是去關注周圍的人,越是會用“生活得不錯”這樣敷衍的話來安慰自己的人,越會陷入焦慮的泥潭。”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細細反思我們自己,是否確實屬於這種狀態——

·在工作和生活中,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美好的事物,令人豔羨,但還是糾結於一兩個未達成 的小目標,並將之視為影響自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明明獲得讚賞無數,卻還是為了一兩個負面的評價而情緒跌入谷底。

·工作的時候總想著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於是產生逃避的心理,默默盼著睡覺時間快到到來;但到了睡覺的時候,又翻來覆去地想著白天未完成的事情。

·每天都做不了什麼事,卻一天到晚都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一旦停止忙碌就感覺自己錯過了幾個億。

·除了當下正在糾結的事情,對其他事一概提不起興趣,而且稍一轉移注意力就有強烈的犯罪感。

·只要糾結著的事情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心情就無論如何都無法好起來,甚至在他人安慰我們想開點時,還認為他人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不同的人,焦慮的點各有不同。

但總的來說,導致焦慮的最初想法往往就是:“啊,差不多的起點,現在他們已經做成這件事,已經擁有了想要的東西,可我還沒有~”、“別人都那麼優秀,而我如此平庸”。

因此,焦慮是一種求之而不得之後的失落感,更是與他人比較之後的落差感。

02 焦慮對身體的影響

我們焦慮的模式,總有著這麼一些“得寸進尺”的套路: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著“要是我能得到這份工作,一切就都會好起來了”,好不容易在熬了一陣焦慮之後,獲得心儀的工作了。

接著又繼續焦慮“要是我能升職加薪,就一切都會好起來了”。

升職加薪後,又進入新一輪的焦慮:“同事老闆的關係處得不是很好啊,如果能改善,就一切都完美了!”

終於熬到自己功成名就了,便又開始對孩子成長的產生無盡的焦慮……

在一輪又一輪的焦慮中,每一個焦慮的原因都被我們視為“決定一切”的因素。

並且為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但在願望達成之後,又會覺得那隻不過是一個小case而已,接下來的事才是最關鍵的。

於是沒完沒了的焦慮,也在無形中不停地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著負面影響。

首先它會導致失眠,焦慮的人在睡覺的時候尤其焦躁不安,不能自控地反覆思考著未解決的事,即使進入睡眠,夢境中出現的東西也往往與焦慮內容相關。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其次,焦慮會導致胃部絞痛、腹脹、便祕或腹瀉等,這是由於胃腸道對心理壓力非常敏感,所以我們在焦慮時,軀體症狀也會有所表現。

現代醫學還證明,在同樣的條件下,長期保持高度焦慮、恐懼、悲哀的人,患得癌症的機率要高於心態開朗豁達的人。

曾有心理醫生作出提醒:若一週擔憂超過4天,持續半年,並且惡劣情緒讓人痛苦,並影響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是焦慮症了,需要進行治療。

此外,過度焦慮的情緒,還會使人過分糾結於自己的感受,忽略身邊人,從而破壞了親密的關係。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看完這些影響,如果還是止不住焦慮失眠、心慌意亂,那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下。

究竟有什麼事,值得我們付出無價的健康和感情作為代價?

03 焦慮也有正面積極的作用

無論內心如何焦慮至極,在表面上,大部分人還是更願意表現出過得很好的樣子。

為了向他人和自己證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我們還會在私底下使用著各種方法抵抗焦慮:

·沒完沒了地學習各種技能
·拼了命地健身
·盲目地購物以提升生活的精緻感
·強迫身邊的人也加入自己嚴格自律的隊伍

但很多人會在短時間內用力過猛之後,產生“我都已經如此努力了,為何還過得不如別人?”的挫折感。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曾說:“許多人不是因為焦慮而崩潰,就是在擺脫焦慮的無盡嘗試中被累垮。”

更有人說,焦慮,就是你自己編了個故事,把自己套了進去。

但個人認為這是對焦慮比較片面的看法,作為一個經歷了許許多多次焦慮,又從這些焦慮中找到出路的過來人。

我認為我們首先該學會的是正視焦慮,肯定它也有正面的作用,認識到只要利用好焦慮的心態,它對於一個人的進步,也可以起到相當強的推動作用。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焦慮只屬於有意識要前進或者正在前進中的人,茫然的人不會產生焦慮,因為他們連自己想要什麼都還不知道。

因此,產生焦慮正說明我們開始有了選擇和進行改變的意識。

04 與焦慮和解,找到出路

真正瞭解焦慮之後,會覺得它讓人又愛又恨——愛它喚醒我們的認知,卻又恨它隨意出現,且帶來惱人的焦躁感。

其實我們是完全可以允許焦慮存在的,只是要先學會主動控制局面,否則就會變成隨便一件小事都可以讓我們焦慮不安。

那麼如何才能控制局面,避免讓焦慮“反客為主”呢?我們可以這些方面入手:

1. 摒除浮躁,有的放矢

到處試水,卻一無所獲的人,往往會有很強的焦慮感。

許多人總處於焦慮的境地,就是因為思想防線太薄弱,輕易受外界影響,看到大家一窩蜂去做什麼,只要自己沒有參與,便會開始惴惴不安,害怕落後於他人。

實際上別人的選擇不一定適合我們,而且盲目跟風往往會導致後期舉步維艱,帶來更多的焦慮。

因此要先根據自己情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再找準方向,設立好分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才能避免總是左顧右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2. 找到焦慮的原因,反思自我

我們總在焦慮哪些事情?這些事情都有什麼共同點?

在我們冷靜思考,找出焦慮的根源後,往往也就會沒有先前那麼不安了,因而也能更冷靜地處理當下的問題。

"

01 今天你焦慮了嗎?

哲學家戈登·馬裡諾在《存在主義救了我》一書中說過:“越是去關注周圍的人,越是會用“生活得不錯”這樣敷衍的話來安慰自己的人,越會陷入焦慮的泥潭。”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細細反思我們自己,是否確實屬於這種狀態——

·在工作和生活中,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美好的事物,令人豔羨,但還是糾結於一兩個未達成 的小目標,並將之視為影響自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明明獲得讚賞無數,卻還是為了一兩個負面的評價而情緒跌入谷底。

·工作的時候總想著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於是產生逃避的心理,默默盼著睡覺時間快到到來;但到了睡覺的時候,又翻來覆去地想著白天未完成的事情。

·每天都做不了什麼事,卻一天到晚都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一旦停止忙碌就感覺自己錯過了幾個億。

·除了當下正在糾結的事情,對其他事一概提不起興趣,而且稍一轉移注意力就有強烈的犯罪感。

·只要糾結著的事情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心情就無論如何都無法好起來,甚至在他人安慰我們想開點時,還認為他人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不同的人,焦慮的點各有不同。

但總的來說,導致焦慮的最初想法往往就是:“啊,差不多的起點,現在他們已經做成這件事,已經擁有了想要的東西,可我還沒有~”、“別人都那麼優秀,而我如此平庸”。

因此,焦慮是一種求之而不得之後的失落感,更是與他人比較之後的落差感。

02 焦慮對身體的影響

我們焦慮的模式,總有著這麼一些“得寸進尺”的套路: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著“要是我能得到這份工作,一切就都會好起來了”,好不容易在熬了一陣焦慮之後,獲得心儀的工作了。

接著又繼續焦慮“要是我能升職加薪,就一切都會好起來了”。

升職加薪後,又進入新一輪的焦慮:“同事老闆的關係處得不是很好啊,如果能改善,就一切都完美了!”

終於熬到自己功成名就了,便又開始對孩子成長的產生無盡的焦慮……

在一輪又一輪的焦慮中,每一個焦慮的原因都被我們視為“決定一切”的因素。

並且為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但在願望達成之後,又會覺得那隻不過是一個小case而已,接下來的事才是最關鍵的。

於是沒完沒了的焦慮,也在無形中不停地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著負面影響。

首先它會導致失眠,焦慮的人在睡覺的時候尤其焦躁不安,不能自控地反覆思考著未解決的事,即使進入睡眠,夢境中出現的東西也往往與焦慮內容相關。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其次,焦慮會導致胃部絞痛、腹脹、便祕或腹瀉等,這是由於胃腸道對心理壓力非常敏感,所以我們在焦慮時,軀體症狀也會有所表現。

現代醫學還證明,在同樣的條件下,長期保持高度焦慮、恐懼、悲哀的人,患得癌症的機率要高於心態開朗豁達的人。

曾有心理醫生作出提醒:若一週擔憂超過4天,持續半年,並且惡劣情緒讓人痛苦,並影響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是焦慮症了,需要進行治療。

此外,過度焦慮的情緒,還會使人過分糾結於自己的感受,忽略身邊人,從而破壞了親密的關係。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看完這些影響,如果還是止不住焦慮失眠、心慌意亂,那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下。

究竟有什麼事,值得我們付出無價的健康和感情作為代價?

03 焦慮也有正面積極的作用

無論內心如何焦慮至極,在表面上,大部分人還是更願意表現出過得很好的樣子。

為了向他人和自己證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我們還會在私底下使用著各種方法抵抗焦慮:

·沒完沒了地學習各種技能
·拼了命地健身
·盲目地購物以提升生活的精緻感
·強迫身邊的人也加入自己嚴格自律的隊伍

但很多人會在短時間內用力過猛之後,產生“我都已經如此努力了,為何還過得不如別人?”的挫折感。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曾說:“許多人不是因為焦慮而崩潰,就是在擺脫焦慮的無盡嘗試中被累垮。”

更有人說,焦慮,就是你自己編了個故事,把自己套了進去。

但個人認為這是對焦慮比較片面的看法,作為一個經歷了許許多多次焦慮,又從這些焦慮中找到出路的過來人。

我認為我們首先該學會的是正視焦慮,肯定它也有正面的作用,認識到只要利用好焦慮的心態,它對於一個人的進步,也可以起到相當強的推動作用。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焦慮只屬於有意識要前進或者正在前進中的人,茫然的人不會產生焦慮,因為他們連自己想要什麼都還不知道。

因此,產生焦慮正說明我們開始有了選擇和進行改變的意識。

04 與焦慮和解,找到出路

真正瞭解焦慮之後,會覺得它讓人又愛又恨——愛它喚醒我們的認知,卻又恨它隨意出現,且帶來惱人的焦躁感。

其實我們是完全可以允許焦慮存在的,只是要先學會主動控制局面,否則就會變成隨便一件小事都可以讓我們焦慮不安。

那麼如何才能控制局面,避免讓焦慮“反客為主”呢?我們可以這些方面入手:

1. 摒除浮躁,有的放矢

到處試水,卻一無所獲的人,往往會有很強的焦慮感。

許多人總處於焦慮的境地,就是因為思想防線太薄弱,輕易受外界影響,看到大家一窩蜂去做什麼,只要自己沒有參與,便會開始惴惴不安,害怕落後於他人。

實際上別人的選擇不一定適合我們,而且盲目跟風往往會導致後期舉步維艱,帶來更多的焦慮。

因此要先根據自己情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再找準方向,設立好分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才能避免總是左顧右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2. 找到焦慮的原因,反思自我

我們總在焦慮哪些事情?這些事情都有什麼共同點?

在我們冷靜思考,找出焦慮的根源後,往往也就會沒有先前那麼不安了,因而也能更冷靜地處理當下的問題。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3.與他人少一些比較,給自己多一些提升

如今網絡世界發達,讓我們都能輕易地通過網絡關注到他人的生活。

但幾乎每個人都只願在社交賬號上晒出自己美滿的一面,精心經營著一個優秀又正能量的人設,但實際上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上都多少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只是不與外人道。

而那些關注他人多於關注自己的人,這時也只會產生“大家都過得那麼好,就我混得這麼差勁”的感覺。

所以,如果我們能少一些比較,少一些放大他人的成就,多一些關注自我、致力於提升自我,也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焦慮。

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嘗試關閉朋友圈,不去關注他人的動態,先專心提升自己。

"

01 今天你焦慮了嗎?

哲學家戈登·馬裡諾在《存在主義救了我》一書中說過:“越是去關注周圍的人,越是會用“生活得不錯”這樣敷衍的話來安慰自己的人,越會陷入焦慮的泥潭。”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細細反思我們自己,是否確實屬於這種狀態——

·在工作和生活中,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美好的事物,令人豔羨,但還是糾結於一兩個未達成 的小目標,並將之視為影響自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明明獲得讚賞無數,卻還是為了一兩個負面的評價而情緒跌入谷底。

·工作的時候總想著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於是產生逃避的心理,默默盼著睡覺時間快到到來;但到了睡覺的時候,又翻來覆去地想著白天未完成的事情。

·每天都做不了什麼事,卻一天到晚都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一旦停止忙碌就感覺自己錯過了幾個億。

·除了當下正在糾結的事情,對其他事一概提不起興趣,而且稍一轉移注意力就有強烈的犯罪感。

·只要糾結著的事情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心情就無論如何都無法好起來,甚至在他人安慰我們想開點時,還認為他人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不同的人,焦慮的點各有不同。

但總的來說,導致焦慮的最初想法往往就是:“啊,差不多的起點,現在他們已經做成這件事,已經擁有了想要的東西,可我還沒有~”、“別人都那麼優秀,而我如此平庸”。

因此,焦慮是一種求之而不得之後的失落感,更是與他人比較之後的落差感。

02 焦慮對身體的影響

我們焦慮的模式,總有著這麼一些“得寸進尺”的套路: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著“要是我能得到這份工作,一切就都會好起來了”,好不容易在熬了一陣焦慮之後,獲得心儀的工作了。

接著又繼續焦慮“要是我能升職加薪,就一切都會好起來了”。

升職加薪後,又進入新一輪的焦慮:“同事老闆的關係處得不是很好啊,如果能改善,就一切都完美了!”

終於熬到自己功成名就了,便又開始對孩子成長的產生無盡的焦慮……

在一輪又一輪的焦慮中,每一個焦慮的原因都被我們視為“決定一切”的因素。

並且為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但在願望達成之後,又會覺得那隻不過是一個小case而已,接下來的事才是最關鍵的。

於是沒完沒了的焦慮,也在無形中不停地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著負面影響。

首先它會導致失眠,焦慮的人在睡覺的時候尤其焦躁不安,不能自控地反覆思考著未解決的事,即使進入睡眠,夢境中出現的東西也往往與焦慮內容相關。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其次,焦慮會導致胃部絞痛、腹脹、便祕或腹瀉等,這是由於胃腸道對心理壓力非常敏感,所以我們在焦慮時,軀體症狀也會有所表現。

現代醫學還證明,在同樣的條件下,長期保持高度焦慮、恐懼、悲哀的人,患得癌症的機率要高於心態開朗豁達的人。

曾有心理醫生作出提醒:若一週擔憂超過4天,持續半年,並且惡劣情緒讓人痛苦,並影響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是焦慮症了,需要進行治療。

此外,過度焦慮的情緒,還會使人過分糾結於自己的感受,忽略身邊人,從而破壞了親密的關係。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看完這些影響,如果還是止不住焦慮失眠、心慌意亂,那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下。

究竟有什麼事,值得我們付出無價的健康和感情作為代價?

03 焦慮也有正面積極的作用

無論內心如何焦慮至極,在表面上,大部分人還是更願意表現出過得很好的樣子。

為了向他人和自己證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我們還會在私底下使用著各種方法抵抗焦慮:

·沒完沒了地學習各種技能
·拼了命地健身
·盲目地購物以提升生活的精緻感
·強迫身邊的人也加入自己嚴格自律的隊伍

但很多人會在短時間內用力過猛之後,產生“我都已經如此努力了,為何還過得不如別人?”的挫折感。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曾說:“許多人不是因為焦慮而崩潰,就是在擺脫焦慮的無盡嘗試中被累垮。”

更有人說,焦慮,就是你自己編了個故事,把自己套了進去。

但個人認為這是對焦慮比較片面的看法,作為一個經歷了許許多多次焦慮,又從這些焦慮中找到出路的過來人。

我認為我們首先該學會的是正視焦慮,肯定它也有正面的作用,認識到只要利用好焦慮的心態,它對於一個人的進步,也可以起到相當強的推動作用。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焦慮只屬於有意識要前進或者正在前進中的人,茫然的人不會產生焦慮,因為他們連自己想要什麼都還不知道。

因此,產生焦慮正說明我們開始有了選擇和進行改變的意識。

04 與焦慮和解,找到出路

真正瞭解焦慮之後,會覺得它讓人又愛又恨——愛它喚醒我們的認知,卻又恨它隨意出現,且帶來惱人的焦躁感。

其實我們是完全可以允許焦慮存在的,只是要先學會主動控制局面,否則就會變成隨便一件小事都可以讓我們焦慮不安。

那麼如何才能控制局面,避免讓焦慮“反客為主”呢?我們可以這些方面入手:

1. 摒除浮躁,有的放矢

到處試水,卻一無所獲的人,往往會有很強的焦慮感。

許多人總處於焦慮的境地,就是因為思想防線太薄弱,輕易受外界影響,看到大家一窩蜂去做什麼,只要自己沒有參與,便會開始惴惴不安,害怕落後於他人。

實際上別人的選擇不一定適合我們,而且盲目跟風往往會導致後期舉步維艱,帶來更多的焦慮。

因此要先根據自己情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再找準方向,設立好分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才能避免總是左顧右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2. 找到焦慮的原因,反思自我

我們總在焦慮哪些事情?這些事情都有什麼共同點?

在我們冷靜思考,找出焦慮的根源後,往往也就會沒有先前那麼不安了,因而也能更冷靜地處理當下的問題。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3.與他人少一些比較,給自己多一些提升

如今網絡世界發達,讓我們都能輕易地通過網絡關注到他人的生活。

但幾乎每個人都只願在社交賬號上晒出自己美滿的一面,精心經營著一個優秀又正能量的人設,但實際上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上都多少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只是不與外人道。

而那些關注他人多於關注自己的人,這時也只會產生“大家都過得那麼好,就我混得這麼差勁”的感覺。

所以,如果我們能少一些比較,少一些放大他人的成就,多一些關注自我、致力於提升自我,也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焦慮。

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嘗試關閉朋友圈,不去關注他人的動態,先專心提升自己。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4. 定期運動,進行減壓

在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的途中,焦慮的情緒不可避免,但便要記得定期進行運動,適時減壓。

配合正念冥想等休息法,可以有效減輕焦慮感。

"

01 今天你焦慮了嗎?

哲學家戈登·馬裡諾在《存在主義救了我》一書中說過:“越是去關注周圍的人,越是會用“生活得不錯”這樣敷衍的話來安慰自己的人,越會陷入焦慮的泥潭。”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細細反思我們自己,是否確實屬於這種狀態——

·在工作和生活中,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美好的事物,令人豔羨,但還是糾結於一兩個未達成 的小目標,並將之視為影響自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明明獲得讚賞無數,卻還是為了一兩個負面的評價而情緒跌入谷底。

·工作的時候總想著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於是產生逃避的心理,默默盼著睡覺時間快到到來;但到了睡覺的時候,又翻來覆去地想著白天未完成的事情。

·每天都做不了什麼事,卻一天到晚都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一旦停止忙碌就感覺自己錯過了幾個億。

·除了當下正在糾結的事情,對其他事一概提不起興趣,而且稍一轉移注意力就有強烈的犯罪感。

·只要糾結著的事情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心情就無論如何都無法好起來,甚至在他人安慰我們想開點時,還認為他人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不同的人,焦慮的點各有不同。

但總的來說,導致焦慮的最初想法往往就是:“啊,差不多的起點,現在他們已經做成這件事,已經擁有了想要的東西,可我還沒有~”、“別人都那麼優秀,而我如此平庸”。

因此,焦慮是一種求之而不得之後的失落感,更是與他人比較之後的落差感。

02 焦慮對身體的影響

我們焦慮的模式,總有著這麼一些“得寸進尺”的套路: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著“要是我能得到這份工作,一切就都會好起來了”,好不容易在熬了一陣焦慮之後,獲得心儀的工作了。

接著又繼續焦慮“要是我能升職加薪,就一切都會好起來了”。

升職加薪後,又進入新一輪的焦慮:“同事老闆的關係處得不是很好啊,如果能改善,就一切都完美了!”

終於熬到自己功成名就了,便又開始對孩子成長的產生無盡的焦慮……

在一輪又一輪的焦慮中,每一個焦慮的原因都被我們視為“決定一切”的因素。

並且為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但在願望達成之後,又會覺得那隻不過是一個小case而已,接下來的事才是最關鍵的。

於是沒完沒了的焦慮,也在無形中不停地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著負面影響。

首先它會導致失眠,焦慮的人在睡覺的時候尤其焦躁不安,不能自控地反覆思考著未解決的事,即使進入睡眠,夢境中出現的東西也往往與焦慮內容相關。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其次,焦慮會導致胃部絞痛、腹脹、便祕或腹瀉等,這是由於胃腸道對心理壓力非常敏感,所以我們在焦慮時,軀體症狀也會有所表現。

現代醫學還證明,在同樣的條件下,長期保持高度焦慮、恐懼、悲哀的人,患得癌症的機率要高於心態開朗豁達的人。

曾有心理醫生作出提醒:若一週擔憂超過4天,持續半年,並且惡劣情緒讓人痛苦,並影響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是焦慮症了,需要進行治療。

此外,過度焦慮的情緒,還會使人過分糾結於自己的感受,忽略身邊人,從而破壞了親密的關係。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看完這些影響,如果還是止不住焦慮失眠、心慌意亂,那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下。

究竟有什麼事,值得我們付出無價的健康和感情作為代價?

03 焦慮也有正面積極的作用

無論內心如何焦慮至極,在表面上,大部分人還是更願意表現出過得很好的樣子。

為了向他人和自己證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我們還會在私底下使用著各種方法抵抗焦慮:

·沒完沒了地學習各種技能
·拼了命地健身
·盲目地購物以提升生活的精緻感
·強迫身邊的人也加入自己嚴格自律的隊伍

但很多人會在短時間內用力過猛之後,產生“我都已經如此努力了,為何還過得不如別人?”的挫折感。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曾說:“許多人不是因為焦慮而崩潰,就是在擺脫焦慮的無盡嘗試中被累垮。”

更有人說,焦慮,就是你自己編了個故事,把自己套了進去。

但個人認為這是對焦慮比較片面的看法,作為一個經歷了許許多多次焦慮,又從這些焦慮中找到出路的過來人。

我認為我們首先該學會的是正視焦慮,肯定它也有正面的作用,認識到只要利用好焦慮的心態,它對於一個人的進步,也可以起到相當強的推動作用。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焦慮只屬於有意識要前進或者正在前進中的人,茫然的人不會產生焦慮,因為他們連自己想要什麼都還不知道。

因此,產生焦慮正說明我們開始有了選擇和進行改變的意識。

04 與焦慮和解,找到出路

真正瞭解焦慮之後,會覺得它讓人又愛又恨——愛它喚醒我們的認知,卻又恨它隨意出現,且帶來惱人的焦躁感。

其實我們是完全可以允許焦慮存在的,只是要先學會主動控制局面,否則就會變成隨便一件小事都可以讓我們焦慮不安。

那麼如何才能控制局面,避免讓焦慮“反客為主”呢?我們可以這些方面入手:

1. 摒除浮躁,有的放矢

到處試水,卻一無所獲的人,往往會有很強的焦慮感。

許多人總處於焦慮的境地,就是因為思想防線太薄弱,輕易受外界影響,看到大家一窩蜂去做什麼,只要自己沒有參與,便會開始惴惴不安,害怕落後於他人。

實際上別人的選擇不一定適合我們,而且盲目跟風往往會導致後期舉步維艱,帶來更多的焦慮。

因此要先根據自己情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再找準方向,設立好分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才能避免總是左顧右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2. 找到焦慮的原因,反思自我

我們總在焦慮哪些事情?這些事情都有什麼共同點?

在我們冷靜思考,找出焦慮的根源後,往往也就會沒有先前那麼不安了,因而也能更冷靜地處理當下的問題。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3.與他人少一些比較,給自己多一些提升

如今網絡世界發達,讓我們都能輕易地通過網絡關注到他人的生活。

但幾乎每個人都只願在社交賬號上晒出自己美滿的一面,精心經營著一個優秀又正能量的人設,但實際上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上都多少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只是不與外人道。

而那些關注他人多於關注自己的人,這時也只會產生“大家都過得那麼好,就我混得這麼差勁”的感覺。

所以,如果我們能少一些比較,少一些放大他人的成就,多一些關注自我、致力於提升自我,也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焦慮。

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嘗試關閉朋友圈,不去關注他人的動態,先專心提升自己。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4. 定期運動,進行減壓

在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的途中,焦慮的情緒不可避免,但便要記得定期進行運動,適時減壓。

配合正念冥想等休息法,可以有效減輕焦慮感。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5. 提升行動力,逐步達成目標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味地盯著別人的成就、一味地焦慮,然而自己卻在原地踏步。

很多時候行動力不足導致進度緩慢,也是造成焦慮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專注於當下所做的事情,將原先的一個個計劃落實到底,每一次完成里程碑式的目標,都能大大提升自信,減輕焦慮感。

"

01 今天你焦慮了嗎?

哲學家戈登·馬裡諾在《存在主義救了我》一書中說過:“越是去關注周圍的人,越是會用“生活得不錯”這樣敷衍的話來安慰自己的人,越會陷入焦慮的泥潭。”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細細反思我們自己,是否確實屬於這種狀態——

·在工作和生活中,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美好的事物,令人豔羨,但還是糾結於一兩個未達成 的小目標,並將之視為影響自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明明獲得讚賞無數,卻還是為了一兩個負面的評價而情緒跌入谷底。

·工作的時候總想著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於是產生逃避的心理,默默盼著睡覺時間快到到來;但到了睡覺的時候,又翻來覆去地想著白天未完成的事情。

·每天都做不了什麼事,卻一天到晚都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一旦停止忙碌就感覺自己錯過了幾個億。

·除了當下正在糾結的事情,對其他事一概提不起興趣,而且稍一轉移注意力就有強烈的犯罪感。

·只要糾結著的事情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心情就無論如何都無法好起來,甚至在他人安慰我們想開點時,還認為他人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不同的人,焦慮的點各有不同。

但總的來說,導致焦慮的最初想法往往就是:“啊,差不多的起點,現在他們已經做成這件事,已經擁有了想要的東西,可我還沒有~”、“別人都那麼優秀,而我如此平庸”。

因此,焦慮是一種求之而不得之後的失落感,更是與他人比較之後的落差感。

02 焦慮對身體的影響

我們焦慮的模式,總有著這麼一些“得寸進尺”的套路: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著“要是我能得到這份工作,一切就都會好起來了”,好不容易在熬了一陣焦慮之後,獲得心儀的工作了。

接著又繼續焦慮“要是我能升職加薪,就一切都會好起來了”。

升職加薪後,又進入新一輪的焦慮:“同事老闆的關係處得不是很好啊,如果能改善,就一切都完美了!”

終於熬到自己功成名就了,便又開始對孩子成長的產生無盡的焦慮……

在一輪又一輪的焦慮中,每一個焦慮的原因都被我們視為“決定一切”的因素。

並且為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但在願望達成之後,又會覺得那隻不過是一個小case而已,接下來的事才是最關鍵的。

於是沒完沒了的焦慮,也在無形中不停地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著負面影響。

首先它會導致失眠,焦慮的人在睡覺的時候尤其焦躁不安,不能自控地反覆思考著未解決的事,即使進入睡眠,夢境中出現的東西也往往與焦慮內容相關。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其次,焦慮會導致胃部絞痛、腹脹、便祕或腹瀉等,這是由於胃腸道對心理壓力非常敏感,所以我們在焦慮時,軀體症狀也會有所表現。

現代醫學還證明,在同樣的條件下,長期保持高度焦慮、恐懼、悲哀的人,患得癌症的機率要高於心態開朗豁達的人。

曾有心理醫生作出提醒:若一週擔憂超過4天,持續半年,並且惡劣情緒讓人痛苦,並影響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是焦慮症了,需要進行治療。

此外,過度焦慮的情緒,還會使人過分糾結於自己的感受,忽略身邊人,從而破壞了親密的關係。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看完這些影響,如果還是止不住焦慮失眠、心慌意亂,那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下。

究竟有什麼事,值得我們付出無價的健康和感情作為代價?

03 焦慮也有正面積極的作用

無論內心如何焦慮至極,在表面上,大部分人還是更願意表現出過得很好的樣子。

為了向他人和自己證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我們還會在私底下使用著各種方法抵抗焦慮:

·沒完沒了地學習各種技能
·拼了命地健身
·盲目地購物以提升生活的精緻感
·強迫身邊的人也加入自己嚴格自律的隊伍

但很多人會在短時間內用力過猛之後,產生“我都已經如此努力了,為何還過得不如別人?”的挫折感。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曾說:“許多人不是因為焦慮而崩潰,就是在擺脫焦慮的無盡嘗試中被累垮。”

更有人說,焦慮,就是你自己編了個故事,把自己套了進去。

但個人認為這是對焦慮比較片面的看法,作為一個經歷了許許多多次焦慮,又從這些焦慮中找到出路的過來人。

我認為我們首先該學會的是正視焦慮,肯定它也有正面的作用,認識到只要利用好焦慮的心態,它對於一個人的進步,也可以起到相當強的推動作用。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焦慮只屬於有意識要前進或者正在前進中的人,茫然的人不會產生焦慮,因為他們連自己想要什麼都還不知道。

因此,產生焦慮正說明我們開始有了選擇和進行改變的意識。

04 與焦慮和解,找到出路

真正瞭解焦慮之後,會覺得它讓人又愛又恨——愛它喚醒我們的認知,卻又恨它隨意出現,且帶來惱人的焦躁感。

其實我們是完全可以允許焦慮存在的,只是要先學會主動控制局面,否則就會變成隨便一件小事都可以讓我們焦慮不安。

那麼如何才能控制局面,避免讓焦慮“反客為主”呢?我們可以這些方面入手:

1. 摒除浮躁,有的放矢

到處試水,卻一無所獲的人,往往會有很強的焦慮感。

許多人總處於焦慮的境地,就是因為思想防線太薄弱,輕易受外界影響,看到大家一窩蜂去做什麼,只要自己沒有參與,便會開始惴惴不安,害怕落後於他人。

實際上別人的選擇不一定適合我們,而且盲目跟風往往會導致後期舉步維艱,帶來更多的焦慮。

因此要先根據自己情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再找準方向,設立好分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才能避免總是左顧右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2. 找到焦慮的原因,反思自我

我們總在焦慮哪些事情?這些事情都有什麼共同點?

在我們冷靜思考,找出焦慮的根源後,往往也就會沒有先前那麼不安了,因而也能更冷靜地處理當下的問題。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3.與他人少一些比較,給自己多一些提升

如今網絡世界發達,讓我們都能輕易地通過網絡關注到他人的生活。

但幾乎每個人都只願在社交賬號上晒出自己美滿的一面,精心經營著一個優秀又正能量的人設,但實際上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上都多少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只是不與外人道。

而那些關注他人多於關注自己的人,這時也只會產生“大家都過得那麼好,就我混得這麼差勁”的感覺。

所以,如果我們能少一些比較,少一些放大他人的成就,多一些關注自我、致力於提升自我,也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焦慮。

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嘗試關閉朋友圈,不去關注他人的動態,先專心提升自己。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4. 定期運動,進行減壓

在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的途中,焦慮的情緒不可避免,但便要記得定期進行運動,適時減壓。

配合正念冥想等休息法,可以有效減輕焦慮感。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5. 提升行動力,逐步達成目標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味地盯著別人的成就、一味地焦慮,然而自己卻在原地踏步。

很多時候行動力不足導致進度緩慢,也是造成焦慮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專注於當下所做的事情,將原先的一個個計劃落實到底,每一次完成里程碑式的目標,都能大大提升自信,減輕焦慮感。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6. 盡人事,聽天命

已經盡心盡力做完了的事,能否成功,就順其自然了,因為這時的焦慮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會徒增自身的負能量。

"

01 今天你焦慮了嗎?

哲學家戈登·馬裡諾在《存在主義救了我》一書中說過:“越是去關注周圍的人,越是會用“生活得不錯”這樣敷衍的話來安慰自己的人,越會陷入焦慮的泥潭。”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細細反思我們自己,是否確實屬於這種狀態——

·在工作和生活中,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美好的事物,令人豔羨,但還是糾結於一兩個未達成 的小目標,並將之視為影響自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明明獲得讚賞無數,卻還是為了一兩個負面的評價而情緒跌入谷底。

·工作的時候總想著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於是產生逃避的心理,默默盼著睡覺時間快到到來;但到了睡覺的時候,又翻來覆去地想著白天未完成的事情。

·每天都做不了什麼事,卻一天到晚都忙得不可開交,因為一旦停止忙碌就感覺自己錯過了幾個億。

·除了當下正在糾結的事情,對其他事一概提不起興趣,而且稍一轉移注意力就有強烈的犯罪感。

·只要糾結著的事情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心情就無論如何都無法好起來,甚至在他人安慰我們想開點時,還認為他人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不同的人,焦慮的點各有不同。

但總的來說,導致焦慮的最初想法往往就是:“啊,差不多的起點,現在他們已經做成這件事,已經擁有了想要的東西,可我還沒有~”、“別人都那麼優秀,而我如此平庸”。

因此,焦慮是一種求之而不得之後的失落感,更是與他人比較之後的落差感。

02 焦慮對身體的影響

我們焦慮的模式,總有著這麼一些“得寸進尺”的套路: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著“要是我能得到這份工作,一切就都會好起來了”,好不容易在熬了一陣焦慮之後,獲得心儀的工作了。

接著又繼續焦慮“要是我能升職加薪,就一切都會好起來了”。

升職加薪後,又進入新一輪的焦慮:“同事老闆的關係處得不是很好啊,如果能改善,就一切都完美了!”

終於熬到自己功成名就了,便又開始對孩子成長的產生無盡的焦慮……

在一輪又一輪的焦慮中,每一個焦慮的原因都被我們視為“決定一切”的因素。

並且為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但在願望達成之後,又會覺得那隻不過是一個小case而已,接下來的事才是最關鍵的。

於是沒完沒了的焦慮,也在無形中不停地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著負面影響。

首先它會導致失眠,焦慮的人在睡覺的時候尤其焦躁不安,不能自控地反覆思考著未解決的事,即使進入睡眠,夢境中出現的東西也往往與焦慮內容相關。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其次,焦慮會導致胃部絞痛、腹脹、便祕或腹瀉等,這是由於胃腸道對心理壓力非常敏感,所以我們在焦慮時,軀體症狀也會有所表現。

現代醫學還證明,在同樣的條件下,長期保持高度焦慮、恐懼、悲哀的人,患得癌症的機率要高於心態開朗豁達的人。

曾有心理醫生作出提醒:若一週擔憂超過4天,持續半年,並且惡劣情緒讓人痛苦,並影響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是焦慮症了,需要進行治療。

此外,過度焦慮的情緒,還會使人過分糾結於自己的感受,忽略身邊人,從而破壞了親密的關係。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看完這些影響,如果還是止不住焦慮失眠、心慌意亂,那我們就應該思考一下。

究竟有什麼事,值得我們付出無價的健康和感情作為代價?

03 焦慮也有正面積極的作用

無論內心如何焦慮至極,在表面上,大部分人還是更願意表現出過得很好的樣子。

為了向他人和自己證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我們還會在私底下使用著各種方法抵抗焦慮:

·沒完沒了地學習各種技能
·拼了命地健身
·盲目地購物以提升生活的精緻感
·強迫身邊的人也加入自己嚴格自律的隊伍

但很多人會在短時間內用力過猛之後,產生“我都已經如此努力了,為何還過得不如別人?”的挫折感。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曾說:“許多人不是因為焦慮而崩潰,就是在擺脫焦慮的無盡嘗試中被累垮。”

更有人說,焦慮,就是你自己編了個故事,把自己套了進去。

但個人認為這是對焦慮比較片面的看法,作為一個經歷了許許多多次焦慮,又從這些焦慮中找到出路的過來人。

我認為我們首先該學會的是正視焦慮,肯定它也有正面的作用,認識到只要利用好焦慮的心態,它對於一個人的進步,也可以起到相當強的推動作用。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焦慮只屬於有意識要前進或者正在前進中的人,茫然的人不會產生焦慮,因為他們連自己想要什麼都還不知道。

因此,產生焦慮正說明我們開始有了選擇和進行改變的意識。

04 與焦慮和解,找到出路

真正瞭解焦慮之後,會覺得它讓人又愛又恨——愛它喚醒我們的認知,卻又恨它隨意出現,且帶來惱人的焦躁感。

其實我們是完全可以允許焦慮存在的,只是要先學會主動控制局面,否則就會變成隨便一件小事都可以讓我們焦慮不安。

那麼如何才能控制局面,避免讓焦慮“反客為主”呢?我們可以這些方面入手:

1. 摒除浮躁,有的放矢

到處試水,卻一無所獲的人,往往會有很強的焦慮感。

許多人總處於焦慮的境地,就是因為思想防線太薄弱,輕易受外界影響,看到大家一窩蜂去做什麼,只要自己沒有參與,便會開始惴惴不安,害怕落後於他人。

實際上別人的選擇不一定適合我們,而且盲目跟風往往會導致後期舉步維艱,帶來更多的焦慮。

因此要先根據自己情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再找準方向,設立好分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才能避免總是左顧右盼。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2. 找到焦慮的原因,反思自我

我們總在焦慮哪些事情?這些事情都有什麼共同點?

在我們冷靜思考,找出焦慮的根源後,往往也就會沒有先前那麼不安了,因而也能更冷靜地處理當下的問題。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3.與他人少一些比較,給自己多一些提升

如今網絡世界發達,讓我們都能輕易地通過網絡關注到他人的生活。

但幾乎每個人都只願在社交賬號上晒出自己美滿的一面,精心經營著一個優秀又正能量的人設,但實際上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上都多少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只是不與外人道。

而那些關注他人多於關注自己的人,這時也只會產生“大家都過得那麼好,就我混得這麼差勁”的感覺。

所以,如果我們能少一些比較,少一些放大他人的成就,多一些關注自我、致力於提升自我,也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焦慮。

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嘗試關閉朋友圈,不去關注他人的動態,先專心提升自己。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4. 定期運動,進行減壓

在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的途中,焦慮的情緒不可避免,但便要記得定期進行運動,適時減壓。

配合正念冥想等休息法,可以有效減輕焦慮感。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5. 提升行動力,逐步達成目標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味地盯著別人的成就、一味地焦慮,然而自己卻在原地踏步。

很多時候行動力不足導致進度緩慢,也是造成焦慮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專注於當下所做的事情,將原先的一個個計劃落實到底,每一次完成里程碑式的目標,都能大大提升自信,減輕焦慮感。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6. 盡人事,聽天命

已經盡心盡力做完了的事,能否成功,就順其自然了,因為這時的焦慮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會徒增自身的負能量。

“關閉朋友圈之後,我鬆了一口氣”:焦慮者的自救法,get起來

焦慮是一種會使我們為未來過度擔憂,而無法活在當下的情緒。

但如果我們找到了焦慮的根源,思考自身的需求,善用焦慮來發掘問題所在,而不是被它所控制,便可以儘量化焦慮為力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