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蓮花山令人嚮往的聖地

建築 祁連山 薩迦·班智達 佛像 武威百事幫 2017-06-07

武威蓮花山令人嚮往的聖地

在武威,沒有人不知道蓮花山。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這天,蓮花山便成為武威人的朝聖之地。上香的、拜佛的,祈福的,消災的,大家或扶老攜幼,或拖兒帶女,揣著一顆虔誠的心奔往蓮花山……山路儘管逶迤,坦坦蕩蕩行走在路上的是風調雨順的期盼;金頂儘管高遠,樸素無華執著嚮往的是千年萬年不變的民生祈福。

始建於漢末

蓮花山,位於武威城西南15公里的松樹鄉境內,海拔2900多米。因其山勢雄偉,奇峰環列,層巒疊嶂,四面險峰宛如瓣瓣盛開的青蓮而得名。

五月的一天,記者驅車趕往蓮花山。路旁,綠油油的麥田縱橫;田野間,小渠裡的流水正“嘩嘩”流淌。圍著花頭巾的婦女臉上盪漾著夏日的喜悅,她指著遠處的祁連山說:“去蓮花山呀?看見山上有金頂的地方就是。”

車輛一直順著祁連山山脈行駛,山間的石子路顛簸逶迤。終於看到蒼茫的祁連山山間隱約有高塔矗立,那裡應該就是蓮花山吧!儘管金頂在望,但是路越來越難走,車輛始終到不了跟前。無奈,只好棄車徒步。

氣喘吁吁奔走在山間的石子路上,行走了大約一公里,記者叩開了山下寺院的大門,開門的是有著一臉清澈笑容的釋師傅,他緩緩地說:“快進來!口渴了吧?進來喝口水!”

寺廟依山而建,殿宇相望,規模宏偉。佛、道塑像莊嚴,栩栩如生。壁畫技藝高超,線條流暢自如。更叫人稱奇的是,殿宇後面,環境優美,山泉秀麗,景色宜人,各種各樣的植物綠意盎然。

根據釋師傅介紹,蓮花山上的寺院,始建於漢末,到唐朝時,共有寺院、道觀72處,亭榭樓閣、僧房塔舍等建築999間。不僅如此,蓮花山上建廟立寺,就近取材,很多木材來自於山上或山下。可想而知,當時的蓮花山不僅人聲鼎沸,而且林木茂密、生態環境優美。

曾有亭榭樓閣999間

根據資料記載,山上原有寺院名靈巖寺,元改名為正光寺,明時改為善應寺,善應寺即蓮花寺。蓮花山上佛教建築有:蓮花殿、達摩庵、極樂宮、西竺寺、彌勒殿、準提殿、無量殿、觀音殿、眼光殿、轉輪殿、韋馱殿、百塔寺、大觀音殿、小觀音殿、大悲閣、白衣洞、佛塔殿、接引寺等。道教建築有玉皇閣、五龍宮、上臺子殿、藥王殿、華陀殿、三教殿、牛王馬祖殿、三皇殿、五嶽殿、三宮殿、孤魂殿、龍王殿、雷祖殿、娘娘殿、七星殿、土地殿、土地祠、黑虎財神殿、三星殿、油馱殿、春秋閣、木幫殿、三霄殿、新百子閣、舊百子閣、文昌宮、魁星閣、王母殿、無生老母殿、地母殿、靈宮殿、老君洞、功德殿等。

據說在1950年,蓮花山上的建築物仍保持原有數量。每逢農曆五月十三日,蓮花山上舉辦盛大廟會,城鄉群眾紛至沓來。但到了1960年前後,人為拆除,導致各種建築毀於一旦。現山上遺留的藥王殿、觀音殿、財神殿、接引寺等,都是後來重新修建的。

言談間,順著崎嶇的小道,經過了頭天門、二天門、狀元橋,恍然間金頂就在眼前。此時舉目再看,山下阡陌縱橫,“綠毯”相間,長風拂面,天地浩蕩。一種天大地大、人力渺渺的感慨油然而生。

金頂,又名鎮魔塔。坐落在蓮花山腹的諸寺之巔。涼州城曾有四大寺,按照佛教天地生成的理論而建,即以涼州城為中央,象徵須彌山;東建白塔寺,南建金塔寺,西建蓮花寺,北建海藏寺,象徵世界四大部洲。而蓮花寺,正是藏傳佛教(喇嘛教)薩迦派教主薩班法王的妹妹索巴讓摩靜修坐禪之地,索巴讓摩圓寂後,她的靈骨舍利、兩顆牙齡,均被裝入用生鐵鑄成的佛像裡,供奉於殿內。

金頂是仿印度樓閣式古建築,為八角七級磚塔,角角翹簷上都掛有風鈴,頂有陶製古剎,塔有佛像。據說天氣睛朗時,站在城內高處向西南眺望,塔身隱約可見。根據當地人介紹,登頂的人,繞塔三週,便可消災驅病,百事順心。

“獸文石”見證蓮花山的

滄桑興衰

金頂塔側拉強溝裡有一眼清泉,人稱藥王泉。農曆五月十日的廟會,數萬人畜上山,均飲用此水,傳說水能治病。泉邊有一磐石,相傳此處原無水,是索巴讓摩用腳踏動了磐石後,出現了泉水,石上留下她的足跡。清代張昭美在《武威縣誌》也有記載:“蓮花山……層巒合抱,疊起如蓮,泉水縈寺,駕椽為覽灌園。又有水可療病,俗號‘藥泉’。”

今天,蓮花山腰的藥王宮已尋覓無蹤,但宮前的藥王泉仍從石罅中款款流出,叮咚作響,彙集成一個水潭。潭水清澈見底,據說用之煮茶,清香無比。古人有詩曰;“藥泉汲水供茶社,松石點蒼入畫圖。”當地人認為,藥王泉水可以避邪祛病,延年益壽,喝了之後,一年內萬事如意,百病不生。因而,但凡遊蓮花山的武威人必來此暢飲,並想方設法帶回家中,視為“神水”,供家人品評。

蓮花山的看點還不僅在此,蓮花山下還有塊獸文石,青質白文,上有虎、狼、鹿、馬、牛、羊諸形,故名獸文石。當地人又稱之為玄石或瑞石。據說西晉時期,“八王之亂”導致生靈塗炭,百姓苦不堪言。而唯有涼州生活安定,其原因是由於涼州地區“祥瑞四起,”獸文石出現(《晉書·張軌傳》有記載)。自此,獸文石作為古羌族的圖騰之一,歷經歲月的洗禮,吸收日月精華,向世人展示著鬼斧神工的魅力。來蓮花山的人,順便瞄一眼獸文石,摸一把獸文石,也算是閱讀了蓮花山的過去,感受了涼州的滄桑文化。

“走,朝蓮花山去!”

武威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農曆五月十三朝蓮花山的習俗?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有人說是從漢朝就開始了,也有人說是在唐宋時就有此風俗。今天的老武威人詮釋:農曆五月十三朝蓮花山,已經成為武威的一種舊俗。即每年陰曆五月端午節過後,天氣和暖,農事閒暇。尤其到了五月十三日這天,蓮花山清應寺又有盛大廟會。於是,十里八鄉的農民和城中市民紛至沓來,有拜佛燒香的、求子還願的、玩耍遊覽的、打點生意的……總之,儘管蓮花山的山不再青翠,人們朝蓮花山的一顆心卻是誠摯的;儘管蓮花山的寺院閣樓已不多,人們朝蓮花山時卻是抱著一顆向望文化的純樸心情。

看守寺院的釋師傅和住在附近農民張元說:“物阜民殷歲月秋,武威大邑古涼州”。涼州自漢代屯墾開發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農業發展史。如今的武威城(農業城市),不僅農作物品種十分豐富,而且這裡的民風非常淳樸,人們的朝拜祈福中,大多表達風調雨順、家庭和睦的美好心願,每年的五月十三這天,蓮花山上、山下人潮湧動,有時多達五、六萬人,遠遠望去,山上山下到處都是螞蟻一般蠕蠕而動的人頭,盛況空前。

也許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中國的名山有峨嵋山、五臺山、普陀山,泰山、衡山、華山等,但在武威人的心目中,偏居西涼一隅,海拔2907.2米的蓮花山,卻是佛道二教的勝地,承繼了我國名山大剎的風格,山上許多景點名稱亦與大名鼎鼎的泰山一致,其格局也頗為相似。而且,蓮花山下有一牌坊,格局與“下天祝(竺)”同,名曰“上天祝(竺)”,每年五月十三,蓮花山舉行朝山會,這是人們必走的道路,所以這條道被稱為“聖道”。每逢朝聖之日,一步一個腳印,一顆又一顆虔誠祈福的心,重重疊疊灑落在聖道上。蓮花山,承載的不僅是樸素的民生夙願,還有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一片熱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