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可園——撲面而來的嶺南風情

建築 藝術 書法 美術 託尼託尼君的遊樂場 2017-05-24

時光不停,趕路不停,小小的五一假期終於放慢些許腳步,儘管外面遊人如織,車水馬龍。我們的朋友Kitty Zhang還是找了個間隙,逃離了深圳的擁擠,去“可園”感受了一場嶺南文化的洗禮。

之前在課本上學習了蘇州園林,早已對古人文學與匠心倍感崇敬。或許是我的見識太淺,時至今日才有幸遊覽了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可園” ——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

廣東可園——撲面而來的嶺南風情

可園的主人“張敬修”東莞博廈人,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詩書畫皆精,廣邀文人雅集於此,居巢、居廉(張進修請來的老師,教兒子張振烈書法和繪畫)客居可園十年,創造了撞水、撞粉法畫花鳥畫,使可園成為嶺南畫派的策源地之一。

或許因為我也姓張,對可園的創建人有著更深一層次的敬佩。

廣東可園——撲面而來的嶺南風情

可園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平面呈不規則的多邊形,佔地面積約2204平方米,建築面積1234平方米。所有建築均沿外圍邊線成群成組佈置,“連房廣廈”圍成一個外封閉內開放的大庭園空間。

根據功能和景觀需要,建築大致分三個組群。

東南門廳建築組群,為入口所在,是接待客人和人流出入的樞紐。以門廳為中心還建有擘紅小榭、草草草堂、葡萄林堂、聽秋居等建築。

廣東可園——撲面而來的嶺南風情

西部樓閣組群,為款宴、眺望和消暑的場所,有雙清室、桂花廳(可軒)、廚房和侍人室。

北部廳堂組群,是遊覽、居住、讀書、琴樂、繪畫、吟詩的地方。

臨湖設遊廊,題為博溪漁隱,另有可堂、問花小院、雛月池館、綠綺樓、息窠、詩窩、釣魚臺、可亭等建築。

由四周建築所圍成的中心大院被劃分為西南、東北兩個景區。

廣東可園——撲面而來的嶺南風情

西南景區主要景物有嶺南果木、曲池、湛明橋。

東北景區平面較方整,有假山涵月、蘭花臺、滋樹臺、花之徑等景點。環繞庭院佈置有半邊廊,環碧廊,將三大建築組群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可軒,又名桂花廳,因地板、落地罩以桂花紋裝飾得名。地板用板磚與青磚加工,打磨光滑,拼湊針插不入。

廳地面正中裝一銅管,連通隔壁小房,僕人房內鼓風,廳內則涼風陣陣。其上為邀山閣,高16.5米,是可園的最高建築。

可堂,面寬9.9米,進深9.1米,歇山頂,三開間,六角形支摘窗,梅花紋落地罩,橫披、裙板淺刻花卉壽石紋、通雕蓮蓬鴛鴦紋圖。

廣東可園——撲面而來的嶺南風情

雙清室,俗名亞字廳,進深6.4米,面闊6.15米,歇山頂。建築本身、地板乃至檯凳、茶几均作繁體亞字形,檻牆設窗,飾以法國夾色玻璃。(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亭臺樓閣的構造(主體建築與其它庭廊連成一體),假山與湖泊的映襯(有東湖,西湖,可湖),花鳥蟲魚園內嘻戲。不是世外桃源,盛是室外桃園。

木雕,漆器,蠔殼窗,古典傢俱,書畫,無不凸顯我們祖先的智慧。可園主人的才華也深深感染他的後輩們(侄子及其後人有幾位傑出的書法家,畫家)

在可園類也珍藏了許多書法愛好者的作品,每一份墨寶都為園類增添了濃厚的文學氣息。我想我後續一定會讓兒子學習書法,這也是中華文明的一種傳承。

廣東可園——撲面而來的嶺南風情

可園裡還有一個小小的博物館,裡面珍藏的瑰寶讓你大開眼界, 有唐三彩雙,有精緻的唐代玻璃瓶,有金幣,金樹,金鑲蛤蜊殼。每一件物品都匯聚了祖先精湛的技藝。不得不歎服,我們的祖先無論從審美還是技術上都絲毫不遜與現代人。

園內一棵古老的榕樹,見證了可園的歷史,或許曾經就有許多文人墨客在樹下喝茶,吟詩作畫,琴瑟和奏。關一閃門,入一個園。彷彿看到一群侍女搖著小扇,亭中觀魚,岸邊觀花。這才是真的大好豪園。

青磚黛瓦,雕欄玉砌,松柏杜鵑,每一寸景,都不想錯過。此時園外的高樓和此處的美景格格不入,或許這就是古人想要的一份清寧,何嘗不是我們現在所羨慕的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