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一座藏在森林中的清代養老院,嶺南最早的康養天堂

廣東,一座藏在森林中的清代養老院,嶺南最早的康養天堂

飛霞山,寂寞的古建築院落


盛夏來臨,氣溫不斷創新高,城市裡更是悶熱難耐。而在距離清遠20多公里處北江河畔的飛霞山,則是一片翠木蔥鬱、飛泉流瀑的清涼世界。倚山而建的飛霞洞古建築群氣勢巍峨,層層疊疊的樓臺亭閣掩映在古木青山間,宛如世外桃源。

飛霞古洞始建於清朝最後一年即1911年,建築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遠看頗有“小布達拉宮”之韻。這些曲徑通幽的廂房,曾經還是清遠最早的養老歸隱之處。當年南番順一帶有不少婦女帶著儲蓄來到飛霞古洞,租得一間廂房居住,伴隨著青山夕陽慢慢走完餘生。

廣東,一座藏在森林中的清代養老院,嶺南最早的康養天堂


廢棄的青磚瓦樓曾是養老院?

在通往飛霞山的北江兩岸,古樹參天,呈現出難得的原始生態環境。乘船靠岸,驅車進山,滿眼是綠的世界,陣陣清新芬芳的空氣撲面而來。“飛霞山有清遠面積最大的森林覆蓋率,加上山上不通機動車,林木保護得很好,空氣中負離子含量十分豐富。”居住在附近的村民證實,自清末以來,到飛霞山居住養老的風氣一直經久不衰,來養老的人們為北江一帶的水上居民帶來了傳統的河鮮販賣生意。

在建築功能及風格上,飛霞洞除滿足一般敬香祈福外,很大一部分是為滿足養生養老而建。這裡至今還保留有大量類似公寓設計的青磚瓦樓,有的兩三層,有的三四層,與周邊的道觀或廟宇相接,但裡面則隔成一間間的廂房,由幽深的風雨廊道相連。記者觀察到,在一處青磚灰壁斑駁的樓房出入口,門楣上還嵌著“養性樓”的石匾,而庭院裡已經是荒草萋萋。

廣東,一座藏在森林中的清代養老院,嶺南最早的康養天堂


一位志願者透露說,早兩年,他們還來這裡探訪了一位90歲的老婆婆。婆婆是“自梳女”,大家都叫她“瑞姑”。她50多歲時就來到飛霞山養老,隨著歲月的流逝,記憶漸漸模糊,可依然清晰地想起那時候飛霞山香火鼎盛、遊客繁多。

如今飛霞洞依然殘存的廂房,曾經作為捐資者的養老住所。直到20世紀70年代,一些房間還住有好幾位七八十歲的老婦人,早年她們是順德的繅絲女工。清遠一位文史研究者說,這裡建成後,在此修道、養老的居士高峰時超過千人。這裡應該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養老院。

“養老院”由誰創立?

說起飛霞洞養老住所的發起人,清遠人大都還是會提到一個人:麥長天,一位愛國僑商。清末民初,飛霞獨特的山水風貌和宗教傳播能名揚珠三角,與北江水路的交通不無關係。遊走天下的麥長天來到此地,獨具慧眼,便決定在飛霞洞旁邊的山嶺之上興建一座規模宏大、主殿樓高五層的殿堂,附近還建有三座精緻古雅的小別墅,供麥長天自住和招待貴客。飛霞洞倚山而建,殿宇順山勢逐級疊建而上,呈三樓層、七小級的躍式結構。

廣東,一座藏在森林中的清代養老院,嶺南最早的康養天堂


當年,南番順一帶有不少婦女年輕時靠種桑養蠶和繅絲,一般都略有積蓄。她們捐出約一百銀元加入飛霞洞,在退休時便可到那裡養老。生活無著的窮人也可到飛霞洞當雜役,年紀大了便可在洞內頤養天年。麥長天就是靠這些辦法集資和招募勞動力,只花了約十年時間,便在這荒蕪的山嶺上建起了飛霞洞古建築群。

廣東,一座藏在森林中的清代養老院,嶺南最早的康養天堂


對於麥長天的身世,至今仍有傳聞他就是清遠當年的首富。記者經過查閱史料和走訪文史研究者,得出此“麥”非彼“麥”,當年的清遠首富為麥楚珍,是位有作為的民族實業家。據廣東名人史料記載,麥長天(1842年-1933年),原名清揚,長天乃其道號,廣東三水蘆苞麥街人。他少年時流浪於廣州、佛山兩地,後受僱於廠、店做雜工。妻早逝,無兒女,不復娶,四處雲遊,足跡遠及東南亞各地。20世紀30年代初,年屆八旬的麥長天把海外的事務悉數交付侄兒主理,自己回到故土,隱居於飛霞洞至謝世,享壽91歲。當時的百姓為表示對他的懷念,在飛霞洞建有長天祠、長天塔。

廣東,一座藏在森林中的清代養老院,嶺南最早的康養天堂

清遠古龍峽 世界玻奇觀

相關推薦

推薦中...